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联律基础

2012-07-18 50页 ppt 29M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1281

暂无简介

举报
联律基础nullnull目录目录目录 3.联律:基础知识 4-41.界定概念,斗方、门对 42.对联定义 43-67.对仗 68.等长、成文 69-70.句子不完整 71-75.无情对 76-77.符号 78.独立 79-105.楹联非诗 106-122.联非骈文(116-120.摘王勃《滕王阁序》) 123-140.演变简史 141-152.工对 153-157.宽对 158-169.当句对 170-171.单句对 173-175.只求字面相对 176-177....
联律基础
nullnull目录目录目录 3.联律:基础知识 4-41.界定概念,斗方、门对 42.对联定义 43-67.对仗 68.等长、成文 69-70.句子不完整 71-75.无情对 76-77.符号 78.独立 79-105.楹联非诗 106-122.联非骈文(116-120.摘王勃《滕王阁序》) 123-140.演变简史 141-152.工对 153-157.宽对 158-169.当句对 170-171.单句对 173-175.只求字面相对 176-177.交股对(蹉对法) 178-179.正对 180-182.反对 183-210.借对 211-212.串对 213.对联基本要求 214.平仄杆 215.五点特征;216.一三五不论 217.“四讲”,略提“合掌”;218.“五福”、“三多”; 219.五忌【219.忌重字;220-233.合掌;234.孤平;235-237.三同调落脚;238-239.虎头蛇尾】 240.口诀 241-244.外来语.特殊对 245-255.连绵词对 256-389.(257-315.用纸用字及书写、张贴 316.题款;317-319.落款通例;320-321.近年歪风 322-327.古联实例 328.长联落款;329-343.落款特例 344-345.格式错误 346-349.琴联(对)350-372.张贴及横披;373-374.不同字体与今不越古;375-387.钤印与闲章等;参见幻1之571何绍基书写联) 390-393.特殊读音及入声例子 394.弹歌(“肉”读音“如”) 395-400.说“属” *****¥ 401-444.对联的平仄【402-412.单句联句内平仄;413-416.长联句脚平仄;417-431.马蹄韵的正格、变格;432-435.“一三五不论”及正格、变格;436-438.句中平仄变格1-4;439.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440.成语、专名、三字词组和连平连仄成句入联;441.臧克家联 442.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联;443.两两交替的调整;444.小结】 445-448.唐人七律第一;449.俗可以,别太俗(谈作诗用字);452-459.释“四百八十寺”、“都下”等;460-463.关公为什么是财神?464-470.四川犍为罗城古镇戏台上演戏照片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联 律 基础知识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先界定两个概念: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楹联大观楹联大观首先说明,我们讲的对(楹)联,一般每句需四字以上。四字以下,还有别称。 一字相对,俗称“一字联”,可称“斗方”,平仄未必相反。例如“福”字,“寿”字,“喜”字等。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草书:寿楹联大观楹联大观福寿康宁福满神州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福寿之春。福寿康宁,福满神州。和谐文明,繁荣发展。中华儿女,恭贺新春。传统心声,所有祝愿与恭贺,都在同一时刻喷发与放飞。丁亥岁末福寿之春书画展之邀 陆建华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春安夏泰人长寿福 秋吉冬祥家进财福楹联大观楹联大观俗称的二字联(对)可称“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内侧是“罨秀”,有时成对,却未必合律。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颐和园东宫门涵虚牌楼正面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虚 涵(从右向左念)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牌楼背面题额“秀罨(从右向左念)”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北海公园南侧的永安桥在元代是一座木桥,明代称“太液桥”。乾隆八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桥。桥长85米,宽7.6米,两侧有望柱48根。1979年永安桥进行过全面修葺和加固处理。桥面全部更新并新装88根莲花形望柱和荷叶图案护栏板。此桥把太液池南岸和琼华岛连接起来,而且用三曲桥身勾连起南岸的团城城门和琼岛上的永安寺寺门,巧妙而和谐,构成了进入公园后第一道靓丽风景线。 永安桥上有两座牌楼 南侧的名“积翠” 北侧的名“堆雪”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北京北海永安桥“积翠”坊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桥北头的“堆雪”牌楼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泰山天街牌楼题额(不是对句)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钟 楼(非对句)楹联大观楹联大观三字联(对)可称“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少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中环线崇明路交界处牌楼题额“中环飞云”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背面(面向水上公园)题额:“龙潭浮翠” 下接P40null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子”,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出上联让别人对下联 过新年或有婚庆喜事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家家贴门对,户户挂钱章。——《钟馗传》 门对:1. 门联。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太平军到 吴城 ,﹞居民洗去门对,用黄纸书‘归顺’二字,贴门首。” 李鉴堂 《俗语考原》:“门对,新春制吉祥语,为对联,黏贴门上,谓之门对。” 吴组缃 《山洪》二六:“我想想,和他们还是豆腐贴门对子,两不沾的好。”   2. 匹配;门当户对。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别人家聘女求妻,也索是两家门对。”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二折:“今日红粧共秀才,您两箇为门对。”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到了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俗,一直流传至今。清代,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null  门对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门对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   楹联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中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中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门对也叫“春联”、“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null  门对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 门对 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null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null   门对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不仅如此,就是连一些饭店、美发厅、宾馆、杂货店等一些商家、企业也都贴春联。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春联的问题。   首先,门对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这样的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有的春联是表达了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如,“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当然,那些从国家的宏观出发,赞颂国家繁荣昌盛,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予以热情讴歌的春联,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可以贴,这是毫无疑问的。体现个性主要是强调不要将春联贴串行。就是说,作为工人家庭,如果贴一副“费劲养猪,三口人家甜日过;种田流汗,九秋果实旺年来”的春联,就会惹人笑话。   第三,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下联不可贴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再从平仄看,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另外,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null  春联,在突出一个“春”字的同时,也不可无视对联的其它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写春联至少有如下几点不可忽视之。 字数相等 词性相同   上联与下联相对的词,词性应相同。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海”与“天”都是名词,“阔”与“高”都是形容词,“凭”与“任”都是介词…… 句法相似   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相对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如:家和百事顺;国泰万民安。上下联中的“家和”与“国泰”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百事顺”与“万民安”也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节奏相应   上下联的拍节必须一致,节奏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如: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内容相关   除“无情对”外,上联与下联的内容多关联,紧紧围绕着主题。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此联中上下联的内容,揭示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平仄相谐   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联讲究平仄相替、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应是一个平声,一个仄声,显得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构成语言的音乐美。其中,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须知,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民间的对联爱好者来说,不宜将对联的格律强调得太死,最好是区别情况,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无视对联的格律了,“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是以“宽严有格”为前提为基础的。“对仗”,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这一底线总还是不可丢弃,应该守得住的呀!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春风拂柳绿喜雨润花红null老宅门上的门对儿 2006年1月28日 门对儿就是门联,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春联和楹联,多是新宅落成后书写摹刻在门芯板上百年不变的,像一幅幅古老雅致的字画可观可赏,成为探索一个时期里国民心态的文化标志。徜徉在老胡同里欣赏老门对儿,犹如与隔世的古人相逢,听他们吐露心声,是非常惬意的。笔者多年来乐此不疲,趁着春节将至,就把下的一些有特色的门对儿与朋友们共赏。 “杏林春暖人登寿,橘井宗和道有神”是北大吉巷43号老门对儿。要明白此联含义,必须清楚两个典故:一是“杏林”,出自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他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只要求被医好的人为自己种上几株杏树,时间一长,其住宅四周形成繁密茂盛的杏林。该典故是称颂医德高尚的;二是“橘井”,相传汉代的苏仙公,在天下流行瘟疫时用橘树的叶子和井水治愈了所有患者。该典故是寓意医道高超的。门对儿表明了主人的身份职业必是老中医,而且有极高的医德和医学成就。 “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是珠市口西大街纪晓岚故居原有门对儿。“群玉府”指帝王藏书的处所,“大罗天”是道家在三清之上的最高天。该联运用两个典故,颂扬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修《四库全书》的功绩,暗喻他的道德、文章已达到极高的境界! null 地安门外大街西侧的白米斜街胡同,原有一幅老门联很奇特,写的是:“白雪远山图开大米,斜阳新柳春满天街”上联意为:远眺皑皑积雪的群山,好像在展示一幅稻米丰收的画卷。下联意思是:初春的夕阳映衬着刚绽绿的嫩柳,把温暖的春光洒满京城中的街道。意境是一冬一春,一静一动,天然情趣。再一琢磨,“大米”是宋代大画家米芾的雅号,“天街”指天子脚下的街市,对得何其贴切!更奇妙的是,联头联尾四字合读,恰是“白米斜街”!读懂后,你不能不佩服宅门主人的才华横溢!原宅主就是清代的大学士张之洞。 null 不光城里,石景山地区的宅门上也有一些老门联。如:八大处南边的贤良寺塔院大门上,有清末高僧法安撰写的老门联: “云山半壁,天地一庐” 把俊美的西山当作影壁,把苍天覆盖下的大地当成自己归宿的草庐,意境多么高雅。那门联字写得也好,也怪僻,尤其“壁”字写成了异体字,以至现在还有些人把上联读成“当山半席”呢! null 2001年国庆期间,有缘去了一趟内蒙古包头市,在其东河区财神庙街行将被毁的老宅上,发现了一幅奇特的门对儿。它书写在门芯板上部的菱形彩线里,很像两幅画。形式如下: 湖 上 桥 上 月 花 藕 窗 枕 前 前 水 书 流 笔者才疏学浅,解读了好久才连成两对: “湖上藕花桥上月,窗前流水枕前书” “月上花桥湖上藕,书前流水枕前窗”(应是“书前水枕窗前流”) 意境很美,是一种罕见的回文体门联。原宅主姓张,是祖籍山西的绒毛商人。该门联颇能显示晋商的儒雅风采,与他们所处的大漠风沙的生存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斑驳的老宅门上观赏老门对儿,可以增长见闻学识,还能欣赏到传统的文化艺术。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老门对儿即将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是极为可惜的。 门学文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对联定义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对仗,即“对偶”。亦修辞手段。 指诗文按照字词的类别(词性) ,字音的节奏、平仄,两两相对。 注意,对联的对仗,是包括词性(类)、平仄、节奏三方面的。其中词性、平仄,人们比较注意,而节奏往往被忽视,所以,我们讲对仗,会侧重于“节奏”。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均齐美”,就等于对联“节奏美”。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对联的节奏美 先看诗歌,其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 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前二后三,七言句法多为前四后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 鸟 —高 飞 尽 孤 云 —独 去 闲(对仗)相 看 —两 不 厌 只 有 —敬 亭 山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杜甫《阁夜》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或: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均齐美产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和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听音乐,声音的强弱、长短,均有规律地交替出现,这就是“节奏”。 对联中,同句平仄交替,上下平仄相拗(音奥,不顺,违反),形成明显的高低、长短、缓急、强弱等音步变化,恰似音乐旋律,故亦称为“节奏”。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楹联大观楹联大观说到节奏,便涉及炼字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 下面,分析一下普通四字、五字、六字、七字联的节奏。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四言联有单节奏,或二二、三一、一三等节奏; 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节奏; 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 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八言联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 九言联多由四言和五言联组成。 十言以上的联句,多是合并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而成。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如海瑞自题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清人朱彝尊山西晋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清人朱彝尊题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唐碑亭](集句)(唐碑即唐太宗为歌颂叔虞【晋国开国始祖,字子于,为周武王幼子,周成王之弟,姓姬。据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他被封于今山西境内。先封于唐地,就以唐为氏,故有唐叔虞之称,国名大概也称“唐”。后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之旁,遂改名“晋”】功德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共1203字,立于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此集句联出句集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为太宗所撰碑文,流传千古。对句集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意谓太宗在开创基业时也曾身着戎装,带兵作战。全联以极为概括的语句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才与武功。两句见朱彝尊《晋祠唐太宗碑题壁》诗。) 朱彝尊(1629~1709),清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音“查”,小土山,多作地名),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傅山(明末清初思想家,太原人)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入声)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以上是对联的一般节奏(上下联节奏完全一致),下面看看特殊节奏的对联。 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如按一般节奏,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均错;正确的断句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可见其联的语音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断句,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正确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削足适履,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下接68)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及轻重缓急。应处理得恰当,得法,不能随意在联句中添“啊、呀”等语气词;需停顿处,恰当地延长一点儿时间即可。何为“恰当”?需自己用心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对仗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先说上面这些。 有的定义中有“等长”(字数相等)二字。其实没有必要。对仗自然等长,不等长怎么对仗? 下面说成文。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成文,指联语有意义,或可理解。但并不意味着,联句的结构,都像现代白话文或英语的“句子”(sentence) 那样,主谓宾等成分完整。因中国古典文学中“句”(pause)的概念,与现代汉语或外语不同。比如,有些对联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楹联大观楹联大观甲乙丙□ □丑寅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披:南北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添丁加子;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王(亡)八、无耻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另外,成文,也不意味着,上联下联的意义互相依存,关联(一般对联都满足此点)。因为,有些对联,上下句的意义,可能毫无关系。这种对联即“无情对”。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七尺天蓝缎 六味地黄丸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石 家 庄 乔 国 老 树已半残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残:伤害;纵:放;相:交互;干:关连)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上联爱护树木,勿乱伐树。下联对萧何献策定汉业。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本意是斧钺一类的兵器;杀戮;克服;铺陈;凋残;果树……),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对仗仍工。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这些对联,上下句意都没有联系,但对仗不错;尤其是把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词语放在一起,别有情趣,令人更领略到对联及汉字的对仗之妙,故不忍割爱。 对联定义没有强调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正是为了将这些“无情对”,继续保留在对联大家庭里。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再往下讲: 汉字,大家都明白。那么,符号指什么? 符号,指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音符……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 !(1976.4.5) 2419 (谐音良师益友) 5632(音符速拿米来)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最后说“独立”。强调对联是独立文体,不是其他文体的附庸。 对联产生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吸收了诗、词、骈文,甚至散文等艺术的营养,而且,至今还能看出姊妹艺术哺育对联的痕迹。但是,对联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独立,不再从属于任何其它文体。它不属于诗,不属于词,也不属于骈文的范畴……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楹联非诗(韵文)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有人称楹联: 韵文之一种; 诗余; 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 三种观点均误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①诗句一般规整;楹联句可任意长短 ②楹联无韵;中国传统诗歌(韵文)押韵 ③楹联须对仗(词性,音节);传统诗歌未必 ④楹联尾字讲平仄;传统诗歌随意 ⑤楹联字义忌重复;传统诗歌却不拘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最后重复首句)楹联大观楹联大观王维·杂诗(二)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李白《静夜思》 床前 明月 光 疑是 地上 霜 举头 望 明 月 低头 思 故 乡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李 白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该诗曾被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并因此广为流传。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null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null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null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null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null 在黄鹤楼正面入口。一副楹联让人颇觉别具一格。这是由刘海粟大师书写的传为吕岩旧题的楹联,曰: 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这副楹联飘渺神奇,颇有道骨仙风之韵。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八仙”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得过功名,当过县令。他与黄鹤楼的关系无从考查,但在有关黄鹤楼起源的神话中,却是个十分注目的人物。传说他成仙后,曾多次到黄鹤楼来想点化度人,有时变作卖桃老翁,有时是售墨货郎,但遇到的尽是“肉眼凡胎”,无人可度,于是题下这副楹联,忿然而去,绝迹不来。   登黄鹤楼,一种踏唐履宋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层又一层楼,你会感到那是一部部线装书,而你则穿行在一个诗街词巷里,每一步都踩着唐诗宋词。你甚至感到有一种发自于唐宋甚至于更远更远的光束,穿过时间隧道,把黄鹤楼这座名楼照得通亮通亮。那是一种目光,一种鉴古知今、永不疲惫的思想之光。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还有情楹联大观楹联大观玻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李贺《将进酒》)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 楼外 楼, 西湖歌舞 几时 休? 暖风熏得 游人 醉, 直把杭州 作 汴州。 这些名诗用字都不避重复,节奏也不一致。 可见,楹联非诗(韵文)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律诗也讲对仗,但其只是局部地运用对仗。其颔联和颈联都是对偶句,并各自对仗,但这只是律诗体式中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不具独立性。 而在对联文体中,对仗包涵了对联作品的整体,不仅是对联文体的基础,而且还是它的总体结构。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即便律诗中的“联”(对偶句),若不能真正独立出来,也算不得对联。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尚需一定条件。楹联大观楹联大观这一点,香港梁羽生先生在其《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的短文中,以杜甫《蜀相》等两诗为例,作过具体分析。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他说:“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囊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抽出来,‘独立’作为武侯祠的楹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首联,进而描写祠堂的景物的,它就不如颈联之有独立性了,不过,可以用作表现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联。这类诗联是不大适用于作一般对联的。”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他又说:“杜甫另一首《送郑十八》的七律,其中颈联‘仓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写的是两人间的私事,那就不能作为对联了。” 杜甫此诗标题较长:《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诗句如下: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郑公樗散鬓成丝 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 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 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 九重泉路尽交期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楹联非骈文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与骈(体)文之同在对仗;但二者对仗有极大区别 ①骈体文的对仗叫骈偶,骈偶句首尾之虚词及共有成份(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在对仗之列。如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夫能”二字,不算入对仗;楹联之对仗,无论虚、实词,皆求工稳。楹联大观楹联大观②骈体文的句子,是“四六”式;楹联句字数不受约束。 ③骈文是后面的字词与前面的字词相对;对联是下面(左边)的字词与上面(右边)的字词相对。 ④整体结构,骈体文由连续句子组成,后面的字词与前面的字词相对;楹联是两个平行部分,下面(左边)的字词与上面(右边)的字词相对。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骈文的对仗,是前后顺序排列的散在的对仗;即便对仗句构成主要成分的篇章,仍有不对仗的成分在;不像对联那样,整体结构以对仗为基础,并贯穿始终。楹联大观楹联大观为了更清楚,再看南朝齐文学家孔稚珪《北山移文》,这也是当时骈体文名篇。楹联大观楹联大观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null [注释] [ 1 ]这篇文章是借钟山之灵的口吻,揭露了那些身在江湖,心悬魏阙的假隐士的面目。《文选》李善注说:“其先周彦伦隐于此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欲却过此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认为此文是讽刺周颙先隐而后仕,然核之史实,与周颙的经历不全相合,故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朋友间的游戏嘲弄之作。北山,即钟山,今名紫金山,在南京市东北。移文,是常被用作批评声讨他人的一种文体,与檄相似。故《文心雕龙》合称其为“檄移”。 [ 2 ]英:神灵。 [ 3 ]草堂:周颙在钟山所建立的隐舍。灵:精灵。 [ 4 ]驰烟驿路:腾云驾雾般地驱驰在山路上。驿路:通驿使的大路。 [ 5 ]勒:刻。移:移文。 null[ 6 ]耿介:光明有节操。拔俗:超脱流俗。标:风度、格调。 [ 7 ]潇洒:豁达无拘束的样子。出尘:超出尘世。想:情怀。 [ 8 ]度:思量。方:比。此句意谓他们的人品比白雪还高洁。 [ 9 ]干:犯,凌驾。此句谓他们的志向凌驾于青云之上。 [ 10 ]吾方句:意为像上面的隐者,我仅能知之,而不能见之。 [ 11 ]亭亭:耸立貌。物表:物外。 [ 12 ]皎皎:洁白貌。霞:云霞。与上句的物表都是形容隐者的高洁。 [ 13 ]芥千金:视千金为草芥。盻(xì):怒视。 null [ 14 ]屣(xǐ):草鞋。万乘:天子。古时以天子有兵尤乘。此句意为视天子之位如可以随便脱掉的草鞋。 [ 15 ]闻凤吹:听到如凤鸣的笙声。《列仙传》载,周宣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鸣,常游于伊、洛之间,后成仙而去。这里意为与仙人同游。浦:水滨。 [ 16 ]值:遇到。薪歌:打柴人之歌。此指隐士。延濑(lài):指长河。濑,浅水流在沙上叫濑。《文选》吕向注曰:“苏门先生游于延濑,见一人采薪,谓之曰:‘子以此终乎?’采薪人曰:‘吾闻圣人无怀,以道德为心,何怪乎而为哀也。’遂为歌二章而去。”此处指他们和隐士往来。 [ 17 ]固:本来。 [ 18 ]岂期:哪里想到。终始参差:开始和结尾不同。 [ 19 ]苍黄翻覆:意为反复无常。苍,青色。 [ 20 ]泪翟子两句:意谓:那种“终始参差,苍黄翻覆”的假隐士使墨翟、杨朱悲泣痛哭。《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泪,流泪。翟子,墨翟。恸(tòng),恸哭。朱公,杨朱,战国时人。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楹联大观楹联大观⑤再看上下句的平仄 ○为平 ▲为仄 楹联上(下)句尾字仄(平)声;骈文未必。如: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与骈体文形似而不同。 所以,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null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对联演变 简史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文献记载,有确切时间、作者的,以后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早。 《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前一年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此实后来楹帖之权輿。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后蜀 孟 昶 公元964年除夕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潭婵雪根据敦煌遗书斯坦因劫经背面有“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立春曰: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百殃/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等,认为楹联产生于晚唐以前。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口头对对子,诗文用对偶句,还可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如《晋书》:陆云与荀隐鹤第一次见面时,互报姓名“云间陆士龙 / 日下荀隐鹤”。《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等。但这只能说,对偶是我国诗文的特色,不能说楹联起源于那个时代。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楹联最早从骈文脱颖而出。“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00101 / 11100)一联,即是骈文句式。 节奏点在 “年”(0)“庆”(1)“节”(1)“春”(0) “新年”对“嘉节”,“余庆”对“长春”,对仗工丽。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这种情况,用律诗句式(00011/11100)衡量,认为“余”(0)字违律,那是极大的误解。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宋代盛行“四六”,采用骈文句式撰联,允许相同虚字相对。如朱熹松溪县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其时,骈文句式和律诗句式已结合起来。如朱熹联: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川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1100,1100011)(0011,0011100) 骈文句式在长联中占主要地位,但相同虚字相对的现象日益少见。律诗句式在五言、七言联及长联的五言、七言句中占绝对优势。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贴挂春联从朱元璋开始。梁章钜《楹联丛话》引《簪云楼杂说》: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楹联大观楹联大观明以前,人们过年在门两侧置桃符避邪。后来朱元璋为取吉利,下令春联须用朱砂染笺,再写字。染过的纸,红艳夺目,不易褪色,他特称之“万年红”。“红”与“朱”义同,隐含着他“朱明江山万代传”的心愿。楹联大观楹联大观 清代是楹联文学全盛时期。康熙六十(1713年)、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典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多为“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然“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则必利于楹联结构的规范。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并提;清代文学史研究者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楹联大观楹联大观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成为可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
/
本文档为【联律基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