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012-07-18 14页 doc 59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6247

暂无简介

举报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解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解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 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关于此文在商业中的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作者小传】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正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3]景:大。[4]殷:深。[5]董:督责,监督。[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8]盘游:打猎游乐。[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11]简:选拔。 【译文】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顾伟列) 十思体会点滴 读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给我最深印象的,当然是那快要超越时代的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魏征担出的这“十思”于当时来说,无疑是先进的思想,我想唐太宗也计在心上,要不,怎么会出现个贞观之治呢?但是,文章里民提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我觉得,这里写得有点过火,或者说是不切实际。特别是“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这句,真的让我想起了空谈主义。 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当然不只是看一个皇帝的品德是否高尚,虽然这是很重要的。但是,退一步说,即使皇上的品德足以感动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朝庭里没有一个奸臣。那么,这对国家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臣下的臣下,或者再臣下,总不免有一些,或者说一群乌烟瘴气的混蛋。如果朝庭里的都是好的,下面的都是坏的,那么这个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一根扁担两个头,一头是国家,一头是人民。基层干部就是挑起这根担子的人。”这是我从中央电台的新闻里听到的,不知道对不对。但总的来说,我的观点就是,即使做到了十思,也不可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还必须继续努力,才能建设好国家。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一 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从古至今,像魏征这样冒死上书的是绝无仅有。啊,想象一下商朝纣王时,有一位臣子也是像魏征这样----结果,纣王叫人把它绑在柱子上,当场挖出他的心脏。 从古至今,像唐太宗这样开明的君主也绝无仅有。换是其他君主早就杀死了魏征了。 从古至今,做皇帝的都是会创业而不会守业,唐太宗到了后期也日渐怠惰了。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可知魏征是冒着生命危险纳谏的,其实自古以来的皇帝到了后期都是如此,身为人臣的也只有顺从,闭口不谈。而魏征“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直接指出了唐太宗的这种错误的行为。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二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征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好好开始,却不能贯切到底的很少,是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十思是针对唐太宗当时实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思中“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尤其重要。不“纵情以傲物”,就须“谦冲自牧”,表现为“虚心纳下”,“虚心纳下”的态度为“慎始而敬终”在落实“十思”的基础上,只要发挥下属的作用,知人善用。听取正确意见,那么,不必皇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太宗听后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唐朝的强盛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他勇于进谏,敢说敢言,唐太宗都畏惧他,但他也离不开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他们可以说是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从中看到,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开明的君主。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三 臣子进谏的文章我们已经读过好几篇了,虽然每篇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可像魏征这样大胆进谏却很少见了。 点出别人的缺点,就要知道别人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如果得不到理解,甚至会导致恼羞成怒。而对于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面对的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更是时时刻刻都是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四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首先,他以“固木”、“浚泉”设喻,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全文主旨。接着,再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使其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紧跟着的,是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转入正题,这里引用历史,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要争取民心。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最后,也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道出了“十思”的内容,也同时说出了“十思”的重要意义,把整篇文章的主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加以叙述。   读完整篇文章,觉得它和其他的一些进谏的文章一样,都是针对君王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提出意见。从古到今,进谏的方法无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怀着不怕死的精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半句也不加多,效果是强烈的,而有是最冒险的,很容易弄巧反倔;而另一种就是婉转地,听起来根本不像是在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罗罗嗦嗦的,却不乏趣味,这种方法相对上一种来说风险要低得多,但效果却不怎么强烈,就好像一碗不苦口的良药。 而魏征用的正是第一种,直言不讳,不能说他不怕死,只是他有把握而已。 而唐太宗也毕竟是一位明君,对于魏征的无礼,他也怀着包容的态度,而且欣然接受了。 所以人们说,唐太宗和魏征是“互文”咯!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 >>五 文章一开始便用了求木长,欲流远和思国安作 类比,作了正反两方面论述。“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和“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表面上既像是给太宗戴高帽,笔下锋芒却直指太宗----既然你身为一国之君,位高 权重,以天子自居,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指出“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暗示太宗应克守前人古训,善始善终。又用了“在殷忧”和“既得志”作比较。“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更有渲染力:吴越这两个世仇之国,水火不相容,但“竭诚”却有如此威力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何况是安抚自己国家的臣民呢?骨肉至亲却形同陌路,这在唐太宗登位之前也许算不了什么,因为王孙贵族之间为了争权夺位,拭父杀兄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是迫不得已的。·但登位后的太宗也有了儿女爱妻,若沦落为众叛亲离,这种寂寞未免太残酷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不积仁义,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满天。这还不算残忍,更糟的是人民敢怒不敢言,你连改正的机会也没有。民愤一朝爆发,就难以收拾。那么,该怎么做呢?棒随棍上,在第三段,魏征立刻说出“十德”,总结起来无非是以民为本,以臣为辅,谦逊节俭,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其中数广开言路和赏罚分明最难。贵 为天子,难免有点骄贵,广开言路就难免有点逆耳忠言,但又必须赏罚分明。太多君主都是说得中听的就大奖,不合心的就小惩大戒,而且都是人之常情。在做到赏罚分明需要多么大的正视自我的勇气和海量汪涵的胸襟啊。魏征对太宗可谓大胆要求小心进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提醒了太宗要知人善任,才能 垂拱而治,而不用像以往君主那样“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了。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六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征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好好开始,却不能贯切到底的很少,是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十思是针对唐太宗当时实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思中“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尤其重要。不“纵情以傲物”,就须“谦冲自牧”,表现为“虚心纳下”,“虚心纳下”的态度为“慎始而敬终”在落实“十思”的基础上,只要发挥下属的作用,知人善用。听取正确意见,那么,不必皇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太宗听后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唐朝的强盛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他勇于进谏,敢说敢言,唐太宗都畏惧他,但他也离不开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他们可以说是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从中看到,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开明的君主。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千古金鉴(《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在魏征的所有谏言中,有两篇被历代史家赞颂为“千古金鉴”, “万世师表”,这就是贞观十一年上疏的《谏太宗十思疏》与贞观十 三年上疏的《十渐不克终疏》。 《谏太宗十思疏》即《再论时政疏》。这篇奏章是魏征在贞观十 一年四月写给唐太宗的。疏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物主 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先正说,后反说,然后分别从“在殷 优”和“既得志”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态度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 果作正反论述,以突出“不积德义”的危害性。最后从十个方面阐述 了“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若能做到,则天下可垂拱而治。现将译文 提供给读者欣赏。 我听说,希望树木长得茂盛,必定要使树根牢固;要想河水流 得远,一定要深挖宫的源头;要想国家政局安定,一定要多积道德、 仁义。源头不深而希望河水流得远;树根不牢固而希望树木长得繁 茂;道德、仁义不深厚而希望国家安定,我虽然卑下愚蠢,也知道是 不可能的,何况明智的圣人呢?国君担负着国家重任,居于全国举 足轻重的高位,要想秉承上天的大德,永久地保持无边的福禄,而 不考虑安乐时想到危险,力戒奢侈而提倡节俭,不能积累深厚的美 德,理智不能战胜贪欲,这也就像砍断树根而希望树木茂盛,堵塞 源头而希望河水流得长远一样。 许多国君,秉承上天的使命开创基业时,没有哪一个不是深切 忧虑,谨慎行事,德行显著。而大功告成之后,就德行开始衰减了。 开始时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待到最后的就很少。难道不是夺取天 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如今守住 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创业时处在深切的忧虑中,必 然竭尽诚意来对待下属;一旦得志,就放纵情欲,傲视他人。当竭尽 诚意待人的时候,即使像北胡南越那样极其疏远的人也会亲密得 像一个整体;当傲视他人时,即使是骨肉兄弟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 一样。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威风与愤怒去霞慑,但下属总 是采取苟免祸患的方法应付;内心里不怀好意,表面上恭恭敬敬; 但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 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用腐朽的绳索去驾奔驰的车子, 它的危险是可以忽视的吗? 统治百姓的国君,假若能在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想到知 足而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而役使百姓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 使百姓得到安定;想到地位高而危险性大时,就应该谦虚和蔼,并 加强自身修养;畏惧自满遭损时,就要想到大江大海容纳百川的度 量;陶醉于游乐、打猎的欢乐时,就要想到古代帝王、诸侯一年中只 出猎三次的限度;担忧自己松散懈情时,就时刻想着办事必须慎始 慎终;忧虑上下闭塞时,就想到要虚心采纳下属意见;想到谗言的 危害性时,就应思考端正自身,斥退邪恶;将要施行赏赐时,就要想 想是否因一时高兴而乱赏;将要处罚时,就要想想是否是因一时恼 怒而滥罚。总之,做到这“十思”,发扬多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任职,选择好的意见照着去办,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竭尽他的智谋, 有勇力的人就会竭尽地的力量,仁德的人就会努力宣传他的仁慈, 诚实的人就会以忠心报效国家。文武百官争先恐后地为国出力,君 臣之间相安无事,这样就可以尽量享受巡游出猪的快乐,可以像8 松子、王乔一样延年益寿,像虞舜那样弹起五弦琴,唱起《南风 》歌,垂衣拱手,不说教就使民风淳化,何必再去劳费精神,冥思苦想,代 替下属去处理事务,役使自己聪明的耳目,毁弃无为而治的好办法呢! 《谏太宗十思疏》,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丰富的哲理内涵,精 湛的写作技巧,是一篇高质量的政论散文。但是魏征并非仅仅局限 在文章本身质量的好坏上,而是意在让其发挥现实政治效用。事实 上,魏征基本实现了他写这篇奏疏的初衷。对唐太宗骄傲自满情绪 的滋长有所遏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史载太宗览奏后,曾下手诏。 赞扬魏征的直谏精神,承认自己的过失,并把奏疏置于几案,用来 警戒自己。这足以说明税征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响力。6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还曾把《谏太宗十思疏》印发党内作为学习材料,说明 这一奏疏对今天,乃至后世仍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是贞观十三年五月的应诏之作。疏文 批评唐太宗“骄奢自溢”。有十种表现,辞强理直,淋漓尽致。疏文大 意如下: 我在陛下身边做事已经十多年了,陛又曾答应过我,要永远守 着仁义之道,始终保待俭约朴素的作风。陛下说过的话至今还在我 耳边回响,但是近几年来,陛下却渐渐有点有始无终的样子。现在 谨向陛下分条陈述,希望有所帮助。 贞观之初,陛下不烦扰百姓,不追求物质享受,教化远及国外。 可是,现在却派使者到千里万里之外,搜寻良马、珍宝。汉文帝谢绝 千里马,晋武帝烧毁雉头裘的事,陛下是知道的。陛下平时常说,要 跟远古的尧舜相比,可是现在的所作所为,不要说尧舜,就连汉文 帝、晋武帝也不如了。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一。 子贡向孔子请教管理百姓的道理。孔子说:“得小心谨慎啊!那 好像拿一根烂绳子去控制六匹马。”子贡说:“何必那么害怕呢广孔 子回答说:“不依着道理去领导他们,就会和我们为敌,怎么能不怕 呢?”贞观初年,陛下尽心竭力,爱护百姓,像对待儿子一样地给他 们温暖,不随便兴动土木,现在却奢侈放纵了,很想动用民力,还说 什么“百姓无事,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 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 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二。 贞观初年,陛下对自己要求苛刻,为的是利国利民。近来却放 纵嗜欲,大规模地劳役百姓。虽然体恤百姓的话还挂在嘴边,但心 里想的却是自身享乐。陛下在恣意营建的时候,总是自我辩护说: “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 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三。 贞观初年,陛下能够亲近君子,斥远小人。近来对小人轻佻而 亲昵,对君子只在礼节上尊重。礼节上尊重君子,实际上是敬而远 之;轻佻小人,实际上是爱而近之。敬而远之,就不容易看到君子的 优点,不等别人去离间,就会疏远他们;看不见小人的缺点,就免不 了会亲昵起来。亲昵小人,疏远君子,而想达到天下太平,这是没有 听说过的事。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四。 贞观初年,陛下不爱珍宝奇物,不做无益于实际的事。可是现 在呢,难得的物品纷纷进献上来而被收纳,享乐用品无休止地在制 造。上面奢侈糜费而希望下面俭约朴素,大量地役使劳力而希望发 展农业,那都是办不到的。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五。 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 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 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经过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 用了的人,如果有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就是 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的人,也会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看人要看 他平时的行为,看事要看已形成的结果。一个人说的坏话未必可 信,多年的行为不可能突然发生变化。陛下对一人一事不从根本上 研究,就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致使佞人得志,谗言得逞,笃守道义的 人被离间疏远。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六。 贞观初年,陛下居高位处深宫,没有打猎寻乐的嗜好,潜心治 国,天下太平。几年之后,意志就不那么坚定了,叫各地进献鹰犬, 远到周边各少数民族。陛下骑马打猎游乐,常常早出晚归,倘若发 生不可预测的变乱,难道能来得及解救吗?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 头之七。 贞观初年,陛下对臣下以礼相待,民情能够及时反映上来。可 是现在呢,官员们向你事情,常常连面都见不到,有时因为他 们某些缺点,你就去追究他们细小的过失,这样,他们就是有一片 忠诚之心,也无法倾吐真情了。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八。 贞观初年,陛下孜孜不倦地寻求治国的道理,还常常恐怕自己 做得不够。可是近来,仗着功大业大,自负聪明,滋生了骄傲自满的 情绪。欲望放纵,无故兴兵,侵扰边远少数民族。身边的亲信顺从 陛下的意思,不肯进谏规劝,被疏远的人害怕陛下的威严,又不敢 说什么。这样常此以往,危害可不小啊!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九。 贞观初年,连年的霜灾旱灾,使京城附近的人都向关外迁移。 几年之间,老百姓扶老携幼来来往往,但终于没有一户逃亡。这是 因为陛下能怜悯他们,抚恤他们,所以他们在死亡线上也没有二 心。可现在,百姓被劳役骚扰得疲困不堪,关中的百姓受害更大,万 一年成不好,百姓的心恐怕不会像以前那样舒坦服帖了。这是陛下 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十。 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不犯错误,不吉祥的现 象不会发生、现在旱灾遍及全国,坏人在陛下身边蠢动,这是上天 发出的警告,这也正是陛下提高警惕努力治国的时候。千载一时的 好机会错过了就不容易再遇到了。像陛下这样圣明的君主,本应该 有所作为而不去努力,这怎能不使我忧虑苦闷,叹息不止呢! 唐太宗看了秦疏,感慨地对魏征说:“我现在明白自己的错误 了,我要改正,使正确的道理贯彻始终。如果违背了这些话,还有什 么面目见你呢!我要把你的奏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都能看得 到。我还要把它抄写给史官,使后世的人也明白君臣相处的道理。” 并赐给魏征黄金十斤,宫中良马二匹。得国家的安定与富强,是得不到的。” 前面我们说魏征连唐太宗的家事也予以干涉。贞观六年,太宗第五女长乐公主将要下嫁长孙冲。太宗因公主是皇后亲生,特别疼爱,敕令有关部门所给的陪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就坚决反对,他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均令封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太宗也自觉有理,进宫中告诉皇后,皇后感慨道:“我总是听说陛下看重魏征,不知是什么缘故,如今见他用礼义来抑制君王的私情,才知他确是国家的栋梁啊!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多蒙礼遇恩宠,每次讲话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臣子与君主的关系较为疏远,却能如此直言,陛下不能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皇后请求派宦官去魏征家中.赐给他四百缗钱,四百匹绢。 魏王李泰深得太宗宠爱,有人禀奏称三品以上大臣多轻视魏 王。太宗大怒,召见三品以上大臣,严厉地责备他们说:“隋文帝时,一品以下大臣都受到亲王们的侮辱,难道魏王木是帝王的儿子吗? 朕不过不想听任皇子们横行霸道罢了,听说三品以上大臣都轻视 他们,我如果放纵他们胡来,难道不能羞辱你们吗?”房玄龄等人都惶恐得汗流满面,连忙谢罪,惟独魏征正颜厉色地说;“我考虑当今的大臣们,一定没有人敢轻视魏王。依照礼制,大臣与皇子是一样的。《春秋》说:‘周王的人即使微贱,也要位列诸侯之上。’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受到陛下的尊崇礼待,假如国家纲纪败坏,姑且不去说它;如果圣明天子在上,魏王必无辱大臣之理。隋文帝放纵他的儿子们,使得他们举止无礼,最后都被杀掉,又值得效法吗?”太 宗高兴地说:“说得条条在理,联不得不心服。联因私情溺爱而忘记公义,刚才的发怒,自己觉得有道理,等听到魏征的一番话,方知理亏,身为君主讲话哪能那么轻率呢?” 第六,魏征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改变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 魏征有次请假去祭把祖墓,回来后,对唐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装束整齐,而陛下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唤怪,所以中途停止了。”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好鹞鹰,非常喜欢,将它置于臂膀上戏要,远远望见魏征走过来,使藏在怀里。魏征进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闷死在太宗怀里。一位封建帝王竟受一位臣下的如此约束,这实在是少见。当然,魏征有时让太宗难以下台,使太宗十分恼怒。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以后找机会一定杀死这个乡巴佬。”皇后长孙氏忙问谁挪 陛下.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眼站在庭院内,太宗惊奇地问:“这是何故?”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开明的缘故,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才转怒为喜,其实即就是没有皇后的请求,唐太宗又怎么能舍得杀死魏征呢?
/
本文档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