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2012-07-21 11页 doc 116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3148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上升,单亲子女在学校学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为家庭的残缺,总是或多或少的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后进学生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有一些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钱物、外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据我们对我校初一、初二学生的704个家庭初步调查来看...
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上升,单亲子女在学校学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为家庭的残缺,总是或多或少的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后进学生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有一些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钱物、外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据我们对我校初一、初二学生的704个家庭初步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大概有7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6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2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2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10人;共计90人,占初一、初二学生.12.8%。其中,学习差的有39人,表现差的有18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5.6%。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许多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品行。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中他们易存在哪些不良品行,这些不良品行是如何形成的,怎样转变他们不良的品行,怎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行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就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品行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的子课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我校是一所高完中,针对高中生的调查比较困难,因为高中生有自己的思想,比较好面子,不愿意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别人,而初三的学生又即将毕业。因此我校心理咨询小组的教师就将主要调查对象放在初7个班和初二年级7个班的700多名学生中,总计有单亲家庭学生90人,我们再从这90人当中选出男生12人,女生22人作为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课题组教师按要求做好分项统计,填写好《单亲家庭子女基本情况调查表》,选定研究对象及确定研究方向。 课题组对这34名学生进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PPCT)测试,将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A类学生占35.3%;B类学生占47.1%;C类学生占17%。B、C类学生占受试者的64.7%,超过半数。而C类学生中初二比初一的多,说明初二学生的问题比初一的严重。 课题组成员运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手册》进行第一次试分析,了解存在问题。三个分量表中,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上,C类女生高于男生;情绪不稳定、孤独倾向性格也显示C类女生多于男生;学习适应的测试表明:初一年级情况较好;而初二年级随着年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以上态势值得研究和重视,学校应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品行教育课题和学生个人档案,确定14名单亲家庭子女进行学期跟踪调查。对他们的个人特点、家庭离异原因均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为制定帮教措施奠定了基础。 从测试的结果引发相应教育对策的思考:在采取教育对策时,应充分注意积极主动地和问题学生谈心;多向班主任、同学、家长了解情况;针对问题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对问题突出者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给予适当和针对性的指导。 三、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07.10-2007、11)调查摸底、确定课题阶段。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较为精细的调查了解,掌握单亲家庭子女情况,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建立校级课题及子课题,做好培训,动员。 第二阶段:(2007、12-2008、1)统计数据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把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分类,如:单亲、父母下岗、贫困、富裕、个体户等统计归类。选出部分学生作为调查跟踪对象,建立跟踪对象调查档案。   第三阶段:(2008、2-2008、3)具体实施阶段。根据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在全校初一到高一共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级学生共计200多名进行PPCT问卷调查测试。组织担任课题的教师运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分析手册》,指导教师开展分析,选出部分学生作为调查跟踪对象,建立跟踪对象调查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专题研究。 第四阶段:(2008、4-2008、6)研究整理总结提炼阶段。建立健全单亲家庭子女品行教育这一子课题的档案和个人档案,收集各个教师有关的教育论文,编写我校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研究的《课题通讯》,课题组成员交流经验,编写一些典型的案例调查报告,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第五阶段:(2004、9-2004、10)总结验收阶段。集中时间、集中实验人员、集中精力,认真分析评估实验情况,总结实验成果,组织实验人员完成实验报告,并把实验成果写成论文,以使上级验收。 四、PPCT问卷测试及分析 1、总分和分量表统计(高一年级16人,高二年级18人,共34人): 项目 A等0——5分 B等6――7分 C等8――10分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总分 高一年级 7 43.8 6 37.5 3 18.8 高二年级 5 27.8 10 55.6 3 16.7 合计 12 35.3 16 47.1 6 17.6 人际 关系 高一年级 10 62.5 4 25 2 12.5 高二年级 10 55.6 4 22.2 4 22.2 合计 20 58.8 8 23.5 6 17.6 情绪稳定 高一年级 9 56.3 5 31.3 2 12.5 高二年级 9 50 5 27.8 4 22.2 合计 18 52.9 10 29.4 6 17.6 学习适应 高一年级 8 50 6 37.5 2 12.5 高二年级 6 33.3 9 50 3 16.7 合计 14 41.2 15 44.1 5 14.7 [分析] 受试者全量表A类12人占35.3%,他们属于没有发现问题的学生;B类16人占47.1%,他们存在着一些问题;C类9人,占17.6%,他们属于有向较大问题发展的倾向的学生。BC类受试者占全部受试者的64.7%,超过半数以上,其中C类学生中高二的比高一的高出较多,说明高二学生的问题比高一的严重。 三个分量表中,人际关系与情绪稳定分量表这两项高一、二年级ABC类统计数字相差不大,而学习适应分量表中高一年级1类占50%,BC类占37.5%和12.5%,情况较好,高二年级A类占33.3%,BC类占50%和16.7%,正好与高一年级情况相反,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年龄的增高,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各分量表男女生分类统计(高一年级男生4人、女生12人高二年级男生8人、女生10人;男生共12人,女生共22人): 项目 年级分类 A等0——5分 B等6――7分 C等8――10分 人数 人数 人数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际关系 反抗倾向 R 高一年级 2 7 1 3 1 2 高二年级 4 4 3 3 1 3 合计 6 11 4 6 2 5 % 50 50 33.3 27.3 16.7 22.7 被压迫感 O 高一年级 3 7 0 3 1 2 高二年级 6 5 1 1 1 4 合计 9 12 1 4 2 6 % 75 54.5 8.3 18.2 16.7 27.3 情绪 稳定 忍受性低 I 高一年级 2 5 2 4 0 3 高二年级 4 3 1 4 3 3 合计 6 8 3 8 3 6 % 50 36.3 25 36.3 25 27.3 孤独倾向 A 高一年级 3 7 1 2 0 3 高二年级 5 6 3 2 0 2 合计 8 13 4 4 0 5 % 66.7 59.1 33.3 18.2 0 22.7 学习 适应 学习热情 S 高一年级 2 7 1 3 1 2 高二年级 2 3 5 4 1 3 合计 4 10 6 7 2 5 % 33.3 45.5 50 31.8 16.7 22.7 成就欲求 N 高一年级 2 5 2 6 0 1 高二年级 3 3 4 5 1 2 合计 5 8 6 11 1 3 % 41.7 36.3 50 50 8.3 13.6 [分析] 反抗倾向R:C类女生占22.7%,明显多于男生的16.7%,说明女生的反抗倾向明显。反抗倾向是学生步入青春期以后的一种典型行为征兆,而女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强烈,预期心理成熟年龄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倾向显示了女生较多的对人际关系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容易生气、牢骚多、易和人吵架,躲避老师,易和父母顶嘴等。 被压迫感O:A类男生占75%多于女生11.5个百分点,C类女生占27.3%,多于男生的16.7%,被压迫感同反抗倾向一样,也明显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上,感觉自身受到他人的攻击和拒绝而产生的一种被迫害的感觉。从以上可看出女生比男生强烈,表现为易与人闹别扭、易妒忌别人、有孤独自卑感、不喜与人交往等。 忍受性低I:从男女生BC类分布情况的总体来看,女生依然高于男生13.6个百分点,由于又不能控制的欲求和冲动,忍受不了欲求的不满,便容易发展为异常的行为。从C类男女学生的百分比来看,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可见对于12-15岁年龄段的学生来讲,性格都是比较冲动的,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抵制他人的关心、较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与异性胡闹、喜欢冒险等。 孤独倾向A:从男女生BC类分布情形来看,女生多于男生13.7个百分点,表现有较强烈孤独倾向的男生为0,女生比例为22.7%,这遇难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女生一般较内向,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这种感情积累起来就会表现处与家长、老师、同学等有隔阂,不易沟通,不适应集体生活,总觉得自己不被别人接受。 学习热情S:分量表中女生在学习热情方面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有10人,占总人数的45.5%,B类的女生较少,而男生B类占到了50%明显多于女生的31.8%,这说男生在初中的学习热情不如女生,他们常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常常为不能取得与能力相当的成绩而感到自卑和不满,有时讨厌上课,注意力不很集中。 成就欲求N:这一量表中男女生的AC类人数都较少,B类人数都较多,男女生的比例都占到了50%。这项测试较有效,较符合学生的实际。举了解大多数学生做什么事都易感到厌倦,普遍对自己估计过高,耐性差,意志薄弱,好空想。 根据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实地调查,结合上边问卷情况,经过分析,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 ( l)、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体验叫自卑感。自卑感就是一个人总感到某些方面不如人,或者甚至感到各个方面都不如人。它是由于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一种的情绪体验。 (2)、逆反心理。对对方的言行不加分地反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交往难以健康发展,先前的情境、环境作用于人的心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故而,新的情境、环境作用于人,强度受到削弱,主体个性心理表现为反叛心理。如刘洪亮为那些自己认为不合情理的事而瞪眼睛扭脖子嘟嚷嚷。 (3)、怀旧心理。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通过实验证实人际关系中存在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离异家庭,学生受“首因效应”的定势作用的影响,难以忘怀旧家庭成员相处的时光、友谊、亲情。在家庭新成员相处过程中,虽然,“近因效应”也发生作用,但其清晰程度,深刻程度受到冲击,那种试图改变原有图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4)、敌视心理。表现为仇视他人,厌恶他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往往产生报复和攻击行为。 (5)、害羞心理。在交往中过多地束缚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 (6)、封闭心理。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掩盖起来,过分自我克制,使交往无法深入。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评价人和事,从而,不轻易相信人,从不表白自己的心愿。 (7)、孤僻心理。行为怪癖、偏执,为人孤独,不愿意与人交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人际往来。 (8)、嫉妒心理。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十分不满,报有憎恨情绪、冷嘲热讽,甚至不道德行为。 (9)、自恋心理。表现为过分地自我关心,自我欣赏。觉得自己才貌美,抱怨别人不重视他。如钟倩为穿着那些不适合场合的衣物而如痴如迷,她迷恋牛仔裤,不分时间地点地照镜子;张杰特意展示自己走路的姿势。 还有自傲心理、支配心理等等。 3、测后对采取之教育对策的思考: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我校单亲家庭子女在人际关系和情绪稳定这两项指标中, 女生的问题行为表现比男生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教育者在指导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角色转变,以亲情、友情、爱心来温暖她们孤独的心灵,鼓励她们多融入集体当中,与老师、同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使她们能向老师、同学自由畅谈自己的烦恼。 教育对策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主动地和问题学生谈心。 (2)、多向班主任、同学、家长等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3)、针对具体情况向问题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4)、对为题突出者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有针对性的给与适当的行为指导,使其全面发展。 五、研究过程 1、 在选取的34名单亲家庭子女当中,每位心理咨询组教师在选取2名作为自己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认真分析他们不良品格形成的原因,然后小组教师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法。 2、确立研究人员和跟踪对象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3、课题研究的拓展——班级团队辅导活动的开展 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和父亲或母亲的沟通教缺乏,在班级开展了有关促进沟通和理解的团队活动,如:父母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父母。为增加同学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开展了如:猜猜我是谁的活动。 (1)、爱心输出。 (2)、建立倾吐驿站(心理咨询室):倾吐、发泄是心理的需要,所以有“吐故纳新”之说。写日记是自我倾吐方式之一。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研究室心理咨询信箱. (3)、挑战自卑,培养自信。 a.发挥激励机制。b.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c.榜样示范: 描一张自我的肖像,塑一个自我的形象, (4)、指导交往,提高交往质量 (5)、设计自我,实现自我 (以下表格,可供他们了解现实自我,设计理想自我) 现在自我 理想自我 理 想 道 德 习 惯 容 貌 心 理 (6)、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a、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 b、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要慎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避免刺激性语言,减少敏感性词句出现的频率。 c、前瞻性地预测学生阶段性盲从性的心理。 六、教育对策的提炼 1、爱,要理智和适度。单亲子女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于是我们有些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总怕孩子受委屈,总想用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补偿上,结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理智的爱使得一些孩子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甚至在达到他们的某些要求时,还会不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认为理智和适度的爱应当是把家里的实情告诉孩子,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知道自己所负担的家庭责任,适当的时候要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渡过难关,要让孩子自己的事儿自己去干,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好品德。 2、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离异的家庭,承担孩子抚养教育的父亲或母亲应当明确这样一点,一个孩子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离异后,孩子定时到父亲或母亲那里去是非常正常的需要,无论谁也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一份自由。我们有些家长,在离异后不允许或限制孩子去看望另一方,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理智的做法是给孩子这种自由,让他们得到完整的爱。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3、要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正常的交往。据了解,有些单亲子女有自卑心理,很怕被人看不起,他们很怕与人进行交往。对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1)开展谈心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坦诚谈心,增进了解,疏通心理障碍,鼓励单亲家庭学生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以诚心感化学生,在转变学生上能取到良好作用。 (2)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家访,面对面地交流,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利于沟通协调家庭关系,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方法不仅对单亲学生有较大作用,对其它各类学生的教育大有好处,同时也认识到家访要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有更佳的效果。 (3)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老师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老师感到写论文有内容可写,再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论文质量大大提高,不仅课题组老师写了论文,其他老师也写了不少这方面论文。 (4)通过课题组大量的辛苦工作,在一些同学身上转变不大,说明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小,还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七、成果和结论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女学生蒋某某父母离异,抛下两岁的她出走,她从小依靠6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学杂费都是由村委会替她交的。帮辅老师班主任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并报告学校为之减免了书杂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能够坚持读下去。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初二学生王某,自幼父母离异,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伙同去偷东西、看录像、打电子游戏,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他父亲杀掉。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常想父母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多好啊!帮辅老师通过谈心,多次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及他多么想家庭团圆的想法,使其父母认识因其离异,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于心不忍。在老师的多次劝说、勾通、帮助下,使他们父母原来势同水火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他变了,变得开朗、合群了,学习也有了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5.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每周一至五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每天都有一名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起到较好的效果。 6.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和校内部分教师撰写了有关单亲子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共10余篇,其中有4篇在市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 7.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有的家长吸毒、贩毒、赌博,电游室、网吧对学生的诱惑,以及色情暴力的影视片的教唆,往往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有的电游室、网吧老板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整夜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虽然公安及有关部门经常清理整顿,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禁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打击力度,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二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34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0个,占29.4%,转变较大有3人占8.8%,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2人占35.2%,没有转变9人,占26.4%。 8.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加上学生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的还被评为市级三好生。
/
本文档为【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