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吐血整理——康德部分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吐血整理——康德部分

2012-07-22 17页 doc 65KB 1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3639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吐血整理——康德部分第一讲: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德国古典哲学直接发展而来的。 2、近代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一般都是些业余哲学家,像莱布尼茨、休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等,他们都不是在大学里面教书的,哲学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从康德开始,哲学成为一门专业,成为一门大学讲堂里头的学问,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它所使用的术语和概念都是非常严格的,都不是日常语言可以随随便便就可以解释的。 3、从康德开始,哲学家的主要著作是用德文写的,在康德以前的莱布尼茨的著作主要是拉丁文和法文,沃尔夫派也是拉丁文。从康德以后,德语成为了一门哲学语言。 4、沃尔夫派继承了莱...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吐血整理——康德部分
第一讲: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德国古典哲学直接发展而来的。 2、近代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一般都是些业余哲学家,像莱布尼茨、休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等,他们都不是在大学里面教的,哲学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从康德开始,哲学成为一门专业,成为一门大学讲堂里头的学问,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它所使用的术语和概念都是非常严格的,都不是日常语言可以随随便便就可以解释的。 3、从康德开始,哲学家的主要著作是用德文写的,在康德以前的莱布尼茨的著作主要是拉丁文和法文,沃尔夫派也是拉丁文。从康德以后,德语成为了一门哲学语言。 4、沃尔夫派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哲学发展为体系,康德出身于大陆理性派哲学,但他对大陆理性派哲学有很大改造,吸收了英国经验派的哲学。康德哲学也叫批判哲学。康德哲学要在人类理性的根基上面进行批判,要经过严格的批判才使用人类理性,建立一门新的哲学。康德哲学的主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核心就是要探讨人性的问题,探讨人的各种能力,比如知情意,它们的先天条件等等。 5、康德受到了卢梭的启发,他认为他的所有知识如果不能解决人的问题,那么久没有用,不能为人在世界上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所有这些知识都白费了。康德哲学核心的三大问题:我能够做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 最后归结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 6、康德献身精神表现在他献身学术上面,宗教方面,他力图把宗教道德化,当时的宗教是信仰,道德是诉诸信仰之上的,意思是说,你只有信上帝了,才能有道德,而康德则认为,你只有有道德了,才会信上帝。康德认为,道德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狂热和迷信之上的,他提出了一种理性宗教。 7、康德哲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更接近于自然哲学)。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 第二讲 1、在考虑康德哲学的影响时,卢梭和休谟是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休谟打断了他独断论的迷梦,他认为以往他的自然科学观都是建立在独断论的基础之上,独断论主要表现在认为客观世界有自身的规律,我们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认识规律的把握。唯物主义的一些哲学观点在康德看来,是属于独断论的。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也是。休谟使得自然科学的基础动摇了,这就迫使康德面对自然科学的基础即涉及到人的问题了,追溯到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条件。 2、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批判哲学的原则“我们在认识之前应该对人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工具加以探讨加以批判的考察”,康德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都要经过批判,理性本身作为认识的能力也需经过批判。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一切都要进行考察。 3、纯批是对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这是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的规律是人赋予的。科学规律是人赋予的,不是上帝创造的,因而并非这世界固有的规律,并非人只有去接受它,反映它就够了。实批是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是人的意志能力的探讨。在这方面的探讨,康德把它引申到道德的领域。他认为纯粹的实践就是道德。纯粹实践理性就是道德原则(道德律),在道德领域,人为自己立法,用自由意志来限制自己的规律,用自由意志的规律来作为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遵循的规律。判断力批判是建立在人的情感能力之上的,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判断力批判是前两个批判的中介。怎样把人的认识和道德沟通起来的中介,通过审美和自然目的论沟通二者。纯批是基础,实践批高于纯批,它的价值要高于纯批是在纯批基础之上建立的,判断力批判是两者之间的沟通。这三个批判最终是要建立两大形而上学:自然界的形而上学(人的认识的形而上学基础)和道德的形而上学(人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第三个批判没有对应的形而上学,它只是在前两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4、前批判时期,康德是一个自然科学家,“星云假说”,整个宇宙最初是一片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原始星云。最开始时,物质世界是混沌的,后来由于它固有的引力和斥力,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早期的天演论。宇宙万物的运转不需要上帝的推动,宇宙自身就会产生它的第一推动,上帝被赶出自然界。自然科学领域没有上帝的容身之处,康德的宇宙观是无限发展与运动的宇宙观。万物不断地产生与流失,整个过程不需要上帝。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基本上停留在自然神论基础之上,它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迫使上帝来宣扬唯物主义,有了他的保证,整个世界就无须上帝来解释了,用物质本身即可。 第三讲 1、按照彻底的经验论,我们不能设定因果关系,因果律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因为多次重复而来的习惯性联想。多次重复也没用必然性,只有或然性。自然科学的尊严在于它的规律一旦确立,无一例外,自然科学规律必须是必然性的,不能是或然的。休谟的怀疑论使得自然科学规律的支柱因果律摇摇欲坠,彻底坚持感觉印象导致自然科学的危机。 2、从休谟的立场上,难以驳倒休谟。康德认为知觉印象是人的一种能力。解决这样的危机唯一办法是追溯人的认识能力,看看认识能力需要什么条件,它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休谟摧毁了科学知识的根据,康德的任务就是要重建它,康德不怀疑科学知识的规律,去探讨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没有正面回应休谟本身的说法。 3、康德吸收了休谟的经验论和怀疑论,并未放弃唯理论的基本立场。他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哲学。“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在时间上是开始于经验,但从构成上则并非如此。一个知识呈现在面前,它不仅包含了后天经验性成分,也包含了先天性成分。先天的成分是人的主体带来的成分,后天成分是自在之物(对象本身)刺激人的感官所形成的知觉和印象。先天成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先天直观形式比如时间和空间,另一个是知性的纯粹概念,比如说各种范畴,因果性和实体性都属于此类。一切知识一旦形成都是由先天成分和后天经验成分混合而成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的一种感性能力。先天成分是我们的知识有规律性的一个保障,休谟否认人的知识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康德则认为在经验的知识里头就有先天的成分作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保障。从先天的角度可以断定,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一切知识都有它先天必然性的东西。 4、哥白尼式的革命,人的一切知识通过人的主体的先天认识能力或者说它的普遍必然性,才能保障它的规律的客观,才具有普遍的客观规律。在认识论里面,他认为认识的过程不是对象为我们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以往都是认为对象为人立法,诸如“真理就是人的观念与对象相符合”等等,康德认为,人面对自然界,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立法。 第四讲: 1、以往的真理观“观念符合对象”被改造成“对象符合观念”,前者是独断论的说法,后者是批判哲学对真理的定义。康德认识,观念之所以符合对象,首先是因为对象符合我们的观念,对象本来就是由我们的观念建立起来的。对象不是指自在之物,而是指现象。 2、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克服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论而建立起它们在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康德看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这是由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的,自在之物本身是怎么样的,我们不知道,从感官有所反应,我们就可以断言自在之物的存在,我们只可以探讨自在之物显现给我们的样子,无法探讨自在之物,显现必须有显现者,凭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我们就可以断言它的存在。他的不可知论只是否定我们有关于自在之物的认识,休谟的不可知论则连自在之物也否定,更彻底。康德认为,现象是可知的。在康德那里,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是一个意思,普遍的、没有例外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现象界,我们可以建立起现象界的对象,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对象,可以用人的主体性建立起对象。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由主体能动地先天地建立起来的。 3、设定自在之物的三个理由:1)为了保证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自在之物保证我们知觉印象的经验实在性,这层含义具有唯物主义的含义,我们的知识具有客观根据)。2)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给我们的感觉作了实在性的保证,由此去建立对象,自在之物虽然刺激了感官,但是人不能达到它,人的知识只能建立在对感觉、知觉印象的整理和加工之上,知识只能停留在自在之物造成的现象领域,不能延伸到自在之物的领域。大陆理性派推断自在之物是怎么怎么样的,但是却无法面对休谟的挑战,你是怎么知道的?如何知道的?大陆理性派光凭逻辑去设定自在之物,但是休谟会说逻辑也是一种主观设定,逻辑上自圆其说的东西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情况多的是,康德在此立碑,保证了我们知识都是有真实的内容的,不是单凭逻辑,有经验、感觉的内容,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只有虚假的知识)。3)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 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 第五讲 1、知识必须有经验的成分,认识以自在之物为限,不能越过现象的边界,跨进自在之物的领域。 2、在信仰的领域里面,在道德实践和宗教的领域里面,自在之物可以让信仰的内容得到与之相应的解释。不是在理论和科学知识的领域里面。如果没有区分现象和自在之物,我们人的认识可以包含现象界和自在之物的话,那宗教和信仰都没余地了,一切都归结为科学知识,那就是唯科学主义了,一切宗教的问题信仰的问题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了,自然科学就不会那样狂妄了,有些问题科学是解释不了的,对自在之物虽然不能认识,我们却可以信仰,信仰可以超越认识。“我应当悬置我的知识,以便给信仰留出位置”,信仰的领域可以不受知识领域的干扰,知识领域也不可干扰信仰的领域,自在之物为道德和宗教留出余地。 3、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分的意义:1)抵制了休谟怀疑论的摧毁,形而上学有希望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2)这种未来的形而上学有两种,这就是自然的形而上学(现象界)和道德的形而上学(本体界)。休谟是拒斥形而上学的,康德作为大陆理性派的继承者,认为形而上学是否定不了的。由于康德在现象界领域重建了普遍客观规律,在这方面可以建立起关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自在之物领域,康德建立起道德形而上学。 4、未来形而上学有两种: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自然科学那些最根本的原理体系,那些先天范畴体系。在本体界,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5、道德律:“有一言能终身行之”。并不在乎其现实的后果,而只考虑其可能的选择和动机。 它“存在根据”就在于本身不可知的自由,它属于人的本体即自在之物。 “至善”: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设定,为人在此生所无法做到和获得的“至善”留下希望。 实践理性批判所要讲的内容,一个是道德律,一个是至善,至善也就涉及到道德和宗教的问题。道德律和至善讨论的是自在之物的学说,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是现象界,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科学知识的结构条件和范围。有关自在之物,涉及到“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康德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在之物,都归结于理念。 6、在道德律的领域里,康德依然采取的是逻辑理性的原则,“有一言能终身行之”,在康德看来,是一种逻辑上的同一律。道德律和自然律都起源于纯粹理性。道德律不考虑经验后果,是真正的纯粹理性,自然律还要考虑经验后果。人跟动物的不同在于,动物是出于本能,人是出于纯粹的自由意志、纯粹的道德律,人是自由的,人是可以有选择,在道德律和享受之间,人可以选择其一。道德律存在的根据在于人有自由。如果自由意志是可知的,能够用科学知识来加以测定,则它就不是自由的,可以用因果律加以解释。自由是属于人的本体,是属于人的自在之物,人的真正本题就是自由,自由是不可知的。人的自由表现为道德律,如果人能设想“有一言能终身行之”,那这就是道德律。 7、在道德律基础之上,人还需要追求至善,儒家“止于至善”,全是按照天理办事,没有一己之心,康德讲的至善除了不要自私、除了要按道德律办事以外,还要求人要有幸福,西方人凡是讲到善都包含幸福在里头,善首先就包括健康、荣誉、财富等等在里头,真正的善不仅仅是道德律,道德律可以说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圆满的善,只有好人有好报才是圆满的善。 第六讲 1、什么样的人配得幸福?只有道德的人配得,不道德的人不配得,这才是至善,但是这样一种公平的至善在此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不到,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来世,在道德律的基础上,为了完成至善,我们必须设定来世,也就是设定“灵魂不朽”。在这个基础上,康德建立起了理性的宗教,康德不把它当做知识,这是验证不了的,完全是在自在之物、不可知的领域做出的理想的假定,但是这又不是毫无根据的,它的根据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和自由意志,这样的前提之下,他可以对来世的生活基于某种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的至善是为了给人们的德福一致留下希望。 2、判断力批判构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现象和自在之物,科学理论和道德实践)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两者不可通约,但人类却有一种象征或指引,使我们能够从此岸展望彼岸(从现象展望自在之物),这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对自然整体的最终目的的追寻。这个桥梁或者中介康德称之为“反思性的判断力”,它本质上诉之于人的情感能力。科学知识和道德实践(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的人,在认识论有一种看法,道德实践上却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人是不能完全做到这点的,统一的人肯定要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去设想自己道德上的应该,并用道德上的应该去验证自己的科学知识,在康德看来,这种做法是非法的,但是人确有这种需要,如果能使这种非法的希望能得到某种真正的寄托,能不能有使两者不那么对立的桥梁?能不能从科学知识的领域展望自己的道德前景?自在之物不能认识,但我们可以在现象界的角度对自在之物进行一种象征性的把握,一种类比,这是启发我们从自然科学的立场上进入到道德的境界,康德认为这个桥梁就是人的审美活动以及自然的目的论观点。在牛顿物理学中,自然界是没有目的的,但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来可以从目的论的观点看自然界,虽然自然界没有目的,把它比方做是有目的的,这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科学知识,而是为了把我们引向道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这个桥梁称为“反思性的判断力”,它不是规定客观知识是怎么样的(规定性的判断力,纯批里头的规定性判断力,是规定客观知识是怎么样的),而是从客观现象上反过来反思到我们本身主体的一种情感能力,反求诸己,这种情感能力也有一种普遍性,普遍的情感,比如说共通感,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共通感之上的,有一种愉快是大家共通的,而且是必然要求大家都感到愉快的。 3、鉴赏、审美有一种先天的法则,但是这不是一种认识,我们说一个对象是美的,这不是认识,而是我们的一种反思,是反思到我们对这花的一种愉快情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也不是道德,它对道德有一种象征作用,一个审美的人对这花感到美,他对所有美好的事物感到美,这象征着这个人有一种道德的素质,指引我们想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他人有种同情心,这对道德有一种暗示、类比,但还不是道德本身。 4、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既被康德看作他将要建立的“自然形而上学”的导言,又被看作其第一部分。 5、总问题:先天判断如何可能?(实际上回答的是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 未来有可能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也必然要以某种先天综合判断为基础 1)纯粹如何可能? 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如何不可能)?(以往的形而上学) 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未来的形而上学) 总的来说,就是回答科学如何可能的?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以往的、未来的形而上学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它的基本命题,把先天综合判断的问题解决了,这四个问题都可以解决。 第七讲 1、凡是知识都要以判断的形式表达出来,概念无法单独构成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基于判断,这是当时的共识,但这个共识后来被黑格尔打破了,黑格尔认为一切知识的基本元素应该是概念,但他所说的概念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概念,他是一种能动性,能自己扩展为概念,但黑格尔以前,人们通常认为一个概念无法构成知识,只有用两个概念,中间加一个谓词“是”连成一个判断才能构成知识。康德把判断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判断,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之中,形成主词的概念已经把谓词考虑进去了。“物体是有广延的”,形成物体的概念本来就已经用了广延概念,这里只不过是把物体概念里面本来包含着的概念说出来而已,分析判断的极限状态是主词等于谓词即“A=A”(同一性命题)。 2、综合判断,谓词没有包含在主词里面,谓词是加上去的,只有综合判断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物体是有重量的”,通常的综合判断是后天的、经验的,也有先天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先天的,综合判断一般是后天的、经验的。分析判断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它只是把我们已有的知识说出来而已,分析判断是有必然性的,但不能提供新的知识,后天综合判断可以提供新的知识,但没有必然性。 3、真正的判断应该是先天的,这样才能形成必然性、规律,另外又应该是综合的,这样又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获得新知,先天综合判断有先天必然性又是综合的,才能给我们的科学知识打下基础。几何学如何可能的原因在于它建立在一些公理公设的前提之下,公理就是先天综合命题,先天综合判断是纯粹科学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自然科学的原理都是建立在一些纯粹原理之上的,比如因果律,“一切发生的事情均有原因”就是先天综合命题,以往的形而上学也包含先天综合命题,比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在康德看来,都是错误的,但却是建立以往形而上学的基础。未来的形而上学要成为一门科学,还得从先天综合判断入手,考虑其如何可能的。 4、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分别在纯批里面四个部分加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先验感性论里回答,第二个在先验逻辑里面的先验分析论里回答,第三个在先验逻辑的先验辩证论加以回答,第四个在先验方法论里加以回答。 第八讲 1、第一个纯粹数学对应于人的感性能力,第二个纯粹科学对应于人的知性能力,第三个对应于人的理性能力(消极理性)第四个对应于积极理性。积极理性对应于未来的形而上学才有作为的余地。 2、感性:人的认识的“接受性” “先验感性论”—说明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是一切直观对象、首先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消极和积极),以往的人们认为只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是属于人的认识的一种“接受性”,感性在认识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验是后天接受到的感性材料。康德认为感性并非仅仅是经验论那样说的被动的接受性(洛克白板说),人的主体中有感性的接受能力作为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先天地存在。康德把感性分析为后天的刺激和先天的接受能力,感性中有先验的层次。先验的层次来说明纯粹数学如何可能,感性的接受能力也就是直观的能力,感性不只是被动的,其中有能动的成分。任何感性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容和质料,它们是杂多的,二是感性形式或者说直观形式,质料是后天的,形式是先天的也就是纯粹直观。先天直观形式有空间和时间两种,任何后天的感觉里面其实都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在里头,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直观的对象首先是数学对象得以可能的前提,一切直观对象已经预先包含了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空间是几何得以可能的条件,时间是算数得以可能的条件,所谓的数学就是考察一个经验对象感性中的形式层面,也就是空间和时间。 3、在对象上面的分工,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及感知 一切外部现象的外部条件,外感官需要获得感觉知觉印象必须在空间中获得。时间是内感官形式及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内感官实际上是时间的意识流。所有的认识都要归总到人的主体上面来,外部的空间事物都要有在时间流程中运行着的内感官来加以接受。外部事物的时间都是内感官带给它的,我们在观察外物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把外部的空间事物放在时间中来设想。康德认为,尽管时间和空间有分工,空间是外感官形式,时间是内感官形式,空间是接受外部事物的一切现象,时间则是接受一切内部现象的,因此时间是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我们可以设想空的时间和空的空间,但无法设想一种感觉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成分,由此证明了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感觉得以可能的先天直观条件。康德在此提出认识论的两条原则:1)先验的观念性原则,也就是空间和时间是主体本身的先天直观形式,所以它是先验的也是观念的,牛顿物理学设想的空间和时间是客体的框架(客观实在性),康德则把空间和时间搬到了人的主体里面,作为主体的框架或者说主观能力。先验的观念性原则是针对独断论(先验实在论)“我们可以先验地断言时间和空间存在于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上”,时间和空间虽然是先验可以断言的,比如数学几何学,但我们所断言的只是一种观念。 第九讲 1、2)经验的实在性原则:时间和空间又是形成感性直观的对象的条件,因此具有经验性的实在性。所有的经验对象都是由这些主观的观念所建立起来的,一旦主观观念里面充实了经验材料,那么它就成了客观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客观事实是由主体建立起来的,真正的认识对象都是由我们先验的观念性建立起来的经验的实在性。休谟的怀疑论可以称为经验性的观念论 2、空间与时间: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内心状态)的先天直观条件。空间和时间一方面是主体本身的先天直观形式,即“先验的观念性”,另一方面又是形成感性直观对象的条件,即“经验性的实在性”。 3、先天:先于一切经验。先验:先于经验的。在康德看来,先天的东西先于一切经验,自己有一块地盘,如形式逻辑,跟经验对象不相关。先验虽然是先于经验的,但是它是有关经验的一种知识,先验的知识是先天知识的一种,先验的就是先天的,先天的不一定是先验的,先验要考虑经验对象,先天不考虑经验对象。先验的知识一定要考虑经验对象,经验知识、有关对象的知识何以可能的,先验的知识是关于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对象的知识,通常的说法就是认识论,认识论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研究数学就是研究经验对象的形式方面,数学和自然科学密不可分。数学的研究和物理世界是密切相关的。研究数学就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形式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把数学称为一种科学,科学是关于经验对象的知识。 4、知性:高级认识能力 知性与感性的关系:知性和感性共同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知性不能离开感性经验的运用,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感性是接受对象能力的,知性是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能力,知性是自发的能动性。 第十讲 1、知性(先验分析论),一切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由感性和知性构成的,感性提供了经验对象,知性则加以思维,我们用知性所提供的范畴、概念。原理对对象的关系加以整理,形成科学知识(感性的内容和知性的形式,感性也有自己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但是相对于知性来说,感性的形式又变成了质料,知性是更高的形式),思维和直观两者不可分离,在康德看来,唯理论和经验论是可以调和的。 2、知性能够先天地、自发地提供一整套范畴(范畴是一系列的知性纯粹概念,范畴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并然的严密系统,即“先验逻辑”的系统。各种范畴所表明的不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形成一个客观对象及其经验知识所必须的条件,因而它们构成一切经验知识本身内部的不可或缺的层次。)范畴是哲学的概念,是可以应用到一切事物之上的概念,比如说因果性、实体、属性等,是最普遍的概念。康德批评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他认为亚氏的范畴是偶然碰上的,但是他是采取经验收集的方法,并且他的范畴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康德认为,范畴既然是普遍的、最高的概念,它们本身就应该有先天的必然关系,它们不是先天经验所左右的,范畴应该是一个系统,一旦提出来就不可更改(亚的范畴由于是经验地收集的,因此可以不断地增加)。康德从亚的形式逻辑中找根据,他把亚的逻辑判断表按照逻辑关系弄成一个体系,量的判断(全称、特称、单称),质的判断(肯定、否定、无限),关系的判断(定言、假言、选言),模态的判断(或然、实然、必然)。三个一组,互相之间有正反合的关系。量、质、关系、模态互相之间也有逻辑关系。在量的判断里面,主要考察的是主词的外延,质的判断主要考察的是谓词的内涵,关系的判断主要考察的是主谓词的关系,模态判断主要考察的系词的状态,是可能的、现实的还是必然的“是” 3、范畴表就是形式逻辑的判断表引申出来的,形式逻辑的判断不考虑对象的,只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规律,不考虑思维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先验逻辑则要考察思维与对象的关系。形式逻辑的判断表仅仅是形式上的,不考虑对象,先验逻辑是关于真理的逻辑,也就是关于我们的观念与对象是否符合的知识也就是认识论了,形式逻辑只是单纯的逻辑,先验逻辑既是逻辑也是认识论,在这里逻辑和认识论是统一的,因此它和本体论(现象界的本体论)也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先验逻辑一方面反映了知识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认识对象本身的客观结构,比如说因果性、实体性。 第十一讲 1、对象的实体性和因果性就是由我们主体范畴的实体性和因果性建立起来的,先验逻辑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讨论真理的问题,讨论思维和对象的关系。十二个范畴:量(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实体性、因果性、协同性)、模态(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它们之间也是正反合的辩证关系。全体性就是包含多数性在内的单一性,限制性就是作为否定性的实在性,必然性就是作为现实的可能性,把判断表理解为针对一个经验对象的,就形成了范畴表。 2、康德先验逻辑不再是一种空洞的语言形式,而是用来形成客观对象以及有关这个对象的经验知识必备的条件,知性就是用这十二个范畴来形成经验对象的,这一套体系形成了经验知识本身内部不可缺少的层次。在康德这里,经验对象就是我们有关经验对象的知识,因为它是我们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所建立起来的。 3、先验演绎:说明“先天的先验范畴如何必然能够运用于一切后天经验型材料之上”这一问题。主体建立起来的先验范畴如何必然地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一切经验性的材料要成为认识的对象,就必须依赖于主体的范畴,否则就像主体做了个梦一般。从感觉知觉印象开始,要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必须依赖一种综合。比如说感觉表象,感觉表象一开始要得到确定性,要把它看作对象而不是一场梦,必须要有一种结构,首先在时间空间中就必须被综合起来。想象力只是把对象综合起来,但是范畴却能把这种综合起来的对象变成统一的,所谓对象就是这种综合起来的印象是统一的。想象力只能提供综合而不能统一,而知性的范畴则能提供一种综合的统一,范畴的综合统一能力来自先验的统觉,主体有一种先验的统觉,也就是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的自我意识不是经验的自我意识,它仅仅代表一种主体的自发性和能动性(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 4、先验自我意识(知性本身)是形成各种范畴的本源,所谓先验的自我意识就是指知性本身,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理性认识的根源就是自我意识,这一点在笛卡尔那里已经提出来,“我思故我在”这种自我意识就是一切理性知识的根源,康德继承了这种思路。 5、范畴能运用于现象界(后天性的经验材料),不能运用于本体(自在之物)。 第十二讲 1、先验的范畴只能做经验的运用,经验的运用也叫内在于经验的运用,要运用先验范畴就必须要有经验。人之所以不能范畴把握物自体,是因为人只有感性的直观,没有知性的直观,知性的直观不像人的五官感觉所获得的直观,而是凭借他的知性就可以获得一个直观的对象,这个是人所不具备的。作为人的知识来说,只能借助于感性直观来运用知性范畴。 2、我们要把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有个中介,范畴来自主体的先天,经验的材料来自后天直观,先验的观念要运用于后天的经验之上,这二者如何结合起来?这个中介既具有像范畴那样的先天性,同时又是与感性相通的,具有感性直观性,这个中介就是时间,康德将时间称为图型,一方面它是图(具有感性),另外,又是图上面表现的类型、一种形式,所以又是先天的。时间图型在主体性的里面代表一种最高的先天直观条件,如果没有经验的参与,要对时间加以把握,只有凭借想象力。时间图型是想象力对时间所做的种种先验规定。在时间中,想象力按照范畴的一些要求比如说量的要求对时间做出一个规定,就是时间的系列。通过时间的系列这样一种量的规定,我们可以把量的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量的方面,任何感觉材料都要受到量的规范,量的规范就要在时间中对量进行规范。 3、在量的方面规定好之后,再规范质,质就是量的一种程度,又称为一种内包的量,量本身是一种外延的量。科学考虑的质都是在量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量的程度上形成,必须要通过时间,时间经过系列的规定以后还要经过内容的规定,所以时间图型经过想象力规定就是时间内容,就可以把质的范畴加以规定。关系范畴也需要它的图型,它的图型就是时间的次序,实体是在时间中一直延续下来的,按照时间的次序延续下来的就叫实体,因果关系就是在时间中有一种先后顺序,协同关系就是同时起作用的。关系的范畴就是通过时间的次序才能够运用于各种感觉经验之上的。模态的范畴是利用时间的包容性,所有的东西都在时间里面,但包容的方式有所不同,有可能的、现实的、必然的。 4、图型就是知性的各个范畴运用于经验材料之上的不可缺少的中介,知性范畴不可能离开时间图型而有先验的运用。图型就是经验材料得以构成知识的先天条件,知性范畴首先要在时间图型中才能运用,所以就可以用来统筹经验材料。时间图型本身就是包含经验材料的,就是经验材料中的先天条件,经验材料要构成知识必须以图型作为先天条件。图形要构成知识,又必须以范畴作为先天条件。知性范畴只能通过图型运用到经验材料。判断力的学说通过图型说建立起一系列原理,康德称为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这四个层次对应于四大类范畴,或者说对应于四种不同层次的图型。直观的公理是最低层次,是在量的方面对对象进行直观,一切对象都在量之中得到规定,必须在时间系列中,这是我们在考察任何科学对象的时候,第一个要确定的基础,定量化的自然科学,现代科学如果没有定量化,那它是不成熟的。这是人为自然界立法的第一条大法,首先要在量的方面规定自然界。 第十三讲: 1、知觉的预测,康德所讲的知觉的预测是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的,知觉的预测是在性质方面可以对自然对象按照程度来加以预测。所谓定性分析在自然科学,严格意义上讲,只能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一定的量放在你面前,你就可以预测,比如天气预报。如果没有预测,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科学试验,增加或减少一点性质,以查看会出现的结果,这就是科学中的知觉预测。 经验的类比,比如因果性原理,直观的公理(量的规定)和知觉的预测(定性的规定),康德称之为构成性的原理,又叫数学的原理,是事物本身构成性的原理。经验的类比以及一般思维的公设,康德称为调节性的原理,它不是一定的,但是有一定引导作用,虽然我不能确定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因为不具确定性),但至少可以确定“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有原因”,任何发生的事情都逃不了的。人为自然界立法,就是知性的范畴通过它的各个图型建立起来的原理。 6、模态的范畴,可能性在形式逻辑下的理解和在先验逻辑下的是不一样的,形式逻辑的理解是抽象的可能性,先验逻辑的理解不满足于此,要求的是实在的可能性,要具有经验的实在,凡是符合于经验可能性条件的都是可能的,凡是在经验可能性已经存在都是现实的,凡是可能在经验可能性条件中存在的都是必然的。 7、知性是一种概念的、法则的能力,理性则是一种推理的能力。 十四讲: 1、理性:是比知性更高层次的认识能力,是最高级的认识能力,是放在先验辩证论里面来谈的。知性是放在先验分析论里讲的,我们的知识可以分析为哪些必要的要素,讲的是我们的知识如何形成。形式逻辑只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关正确性,先验逻辑有关真理性,先验逻辑里的先验辩证论起一种负面的作用,先验分析论讲的是我们怎么样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先验辨证论讲的是怎么样避免获得一些虚假的知识(有些命题看起来好像是知识,实际上是伪知识,提供的是一些幻相)。先验分析论称为真理的逻辑,先验辩证论称为幻相的逻辑。先验分析论探讨的是如何获得真理,先验辩证论探讨的是如何没有获得真理。 2、理性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在某种场合会导致幻相,导致伪科学。理性运用的是理念,理性是一种推理的能力,推理是从有条件的东西追溯无条件者,知性的判断是有限的,一个命题、一个事实、一个法则,推理是从有限到无限,推理力图把所有的前提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知性只能对付有限的概念,理性则对付无限的概念,一直追溯到无条件的条件、无限者的原因,在理性那里被设定为理念,理念具有理想性,是超越于经验之上的,不能运用于经验。理念不能构成知识,但是可以对知识构成一种范导性(调节性)的作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所有知识是杂乱无章的,不成体系,理念可以把所有这些知识构成统一体,构成有层次的,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体系。理性在认识活动中,它虽然本身不是知识,但它对知识具有一种辅助的作用。纯水、纯金等等是经验性的理念,都带有经验性的因素,把经验中的万事万物推到极端,那样一种绝对的无条件者、无限制者就是纯粹理性的理念,是超出经验世界,不带任何经验成分。这样的理念有三个:灵魂(心理学,小宇宙)、宇宙(物理学,大宇宙)、上帝(主客观统一),这三个理念和经验性的理念一样对自然科学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在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超验的理念也可称为先验的理念,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是超验的,就其对自然科学所起的范导性作用而言,又是先验的。 第十五讲: 1、理性的作用在于引导自然科学达到最大的统一,本身不能构成知识,可以扩展知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起正当作用的是知性,理性只起范导性作用。理性起正当性的领域应该是超验的领域,也就是物自体的领域。先验的理念是有关物自体的概念,它本身不是知识,物自体可以思维,不能认识,这样一些概念仅仅是为了思维,一旦把它当成有关物自体本身的知识,就出现了幻相(纯粹理性的幻相),是虚假的伪知识。人类理性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幻相,幻相不可怕,但人类应该意识到这是幻相,如果不把它们当做知识,它们在道德和宗教的领域便有起作用的余地,人只要有道德,就清除不了幻相,免不了把幻相当成知识似的来看待。 2、幻相有三种:1)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康德认为,理性派对于“我”的灵魂作为一个实体,是这样推出来的,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认为实体是只能作主词,不能作宾词,只能被其他东西所描述,不能用来描述其他东西。他认为,理性派根据的大前提就是这个,小前提就是“我”这个概念只能是主词,所有的东西是我的,我不属于别的东西,所以“我”就是实体。康德认为,这是一个谬误的推理,在推理中,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作为逻辑的主词是可以的,但是“我”是先验的,是一种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的活动,不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逻辑上的主词,这个活动的承担者是物自体,“我”本身也是自在之物。笛卡尔混淆了“我思”作为逻辑的主词和“我在”作为一个实在的主体,这两者之间有先验和经验之分,把“我”当做实体,那就变成了经验的对象。作为主词的“我思”仅仅是语法上的、逻辑上的,作为主体的“我在”是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实体,笛卡尔就是因为没有区分主词和主体,才谬误推理。理性心理学在推理方面是错的,它所提出的命题并非没有用处,比如说灵魂是实体、灵魂是单一的、灵魂是不朽的,这样一些规定作为人士来说是荒谬的,如果你把它当做是幻相,那么它们在道德和宗教、法律的领域是有用的。 2)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理性派形而上学三个最重要内容(理性心理学—灵魂学说,理性宇宙论——关于宇宙整体的学说,世界整体是怎么样的,上帝) 第十七讲: 1、二律背反:1)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面,时间上有无开端,空间上有无边界。理性派认为宇宙有开端和边界,理性派的特点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宇宙整体,对他获得知识,那就必须把宇宙整体当做是有开端的,当做有限对象来加以考察。经验派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不可能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经验派不求整体上把握宇宙,认为不须设定宇宙的开端和边界。 2)宇宙万物是由单纯的东西构成的还是由复合的东西构成的。理性派认为构成万物的应该是单纯的实体,为了是从整体上把握宇宙。经验派认为万物无限可分,任何单纯的东西都可以分成两半。 3)世界上是否有自由。理性派认为世界上除了有自然因果律以外,还应该有一种原因,叫做自由的原因。一切事物都有原因,但原因的链条无穷无尽,理性派既然想整体上把握宇宙,就希望原因的链条最后有个终点,就是自由。自由是一切原因的原因,比如说上帝的自由,上帝创造世界,这世界便有了原因,上帝创造世界的原因在于自由意志,这样的原因就叫自由因。莱布尼茨“充足理由律”,每件事情的发生都应该有充分的原因,少了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沿着充足理由律一直追溯的话,必然推到自由因。自由理念是先验的,是用来把握所有的原因的,本身不进入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本身不是知识。经验派认为,如果设定了自由因,一切物理学的因果联系就被打断了,至于整个宇宙之外有没有最高的原因,我们只能存而不论,经验派不承认自由因,一切都是因果律,经验派注重科学实证,不承认玄而又玄的东西。 4)模态的方面,理性派认为世界上有绝对的必然性,跟自然界的因果律的必然性不一样,自然界的是偶然的,自然规律具有必然性,但是它发生作用是偶然的。理性派认为万物都是必然的,因为有个绝对的必然性,可以把一切看似偶然的事情解释成必然的。经验派坚持经验的证据,认为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所有我们认为必然的东西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是必然的,而这条件是偶然的。 2、在康德看来,这四个二律背反都有它的根本的错误,都混淆了自在之物和现象,理性派把自在之物当现象,经验派把现象当自在之物。理性派想探讨自在之物,却把现象界的范畴去规定自在之物,经验派看到的是现象,却把现象看做自在之物,看成事物本身了,认为经验知识所把握的就是自在之物了。这两派探讨的是超越于经验的对象,没有一个经验的。 3、运用归谬法来证明恰好表现出他们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从正面来确定自己的观点。康德认为第一、二个二律背反是错误的,两派所有的断言都是错误的,都是把经验的形式条件运用到了自在之物上去了。第三、四个二律背反虽然是错的,可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如果正题当做一种道德和宗教上的设定,那就是对的,不能当做知识。 反题仅仅限制在科学知识的领域内,不再探讨宗教和道德的含义,则有正确性,从科学知识的立场上来看,反题是正确的,要把这些东西看成是在偶然性中建立起来的必然性,必须不断地去探讨偶然世界。 第十八讲: 1、第三种幻相就是理性神学的理想,理想也是一种理念,但是有一种理想化的色彩,但它与灵魂和宇宙整体都不一样,它更高,而且它体现为个体,灵魂有很多,宇宙整体还没有体现为人格性的个体,上帝则是人格性的个体。历来,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从逻辑上看,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本体论证明,也可以称为存在论证明,是从上帝的概念里面推出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概念是完满的前提,为了逻辑的不矛盾,上帝必须是概念之外的存在。在康德看来,本体论的证明犯了致命的错误,在于误将系词用作了实在的谓词。康德认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从“存在”这个词来推出上帝的概念必然包含有客观的存在,这是不严密的。只能说上帝这个概念包含一个“是”,但是是什么,必须要到经验中加以确定,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中指出来,才能说上帝是存在的。说上帝“是”(being),这个没有对上帝的存在做任何规定,要对上帝存在做任何规定,必须把时间和空间引进来。我在概念中有100元跟现实中有100元在概念中是一样的,但在存在中是截然不同的。 第十九讲: 1、宇宙论的证明,既然万物都有理由,那么整个 宇宙都应该有个理由,所以整个宇宙的理由就是上帝。康德认为,整个宇宙论的证明最终还是要依靠本体论证明,还是要依靠偷换概念。 2、自然神学的证明,也叫自然目的论的证明,是最古老的证明,从柏拉图,苏格拉底时代都是这样证明的,我们看到宇宙中万物都有一种合目的性,人类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世界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手段,整个宇宙可以看做为了人类的生存的目的所设立起来的,因此是上帝设立、安排起来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如此合目的性,尤其是人类的理性,机械物理学根本解释不了,只有诉诸上帝的安排。在康德看来,自然目的论证明同样也要依赖本体论证明,你所设想的合目的性的上帝概念,你要证明它的存在,还得通过本体论证明,还是要从概念推出存在。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目的论证明最后都要依赖本体论证明,只要驳倒了本体论证明,这两者就站不住脚。 3、自然目的论证明利用的是人类的自然倾向,也就是道德倾向,道德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人总是忍不住要把自然界看作是合目的性的,所以忍不住要把自然界看作是有个上帝在安排,实际是出于道德的目的在设想上帝。自然目的论证明虽然很粗糙,但包含着一种启发性,里面其实隐含着一种道德的证明,唯独道德的证明是可以成立的,它没有把上帝的存在看做一种知识,而是把上帝的存在看做一种道德上的假设,看成人类的自然倾向,也就是道德的倾向,正因为人是道德的人,所以他才要拼命地去证明上帝的存在,道德的证明不再是一种理性的证明,而是一种实践的悬设,是出于道德上和宗教上的需要。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先验方法论中探讨,经过纯粹理性批判之后,我们展望未来形而上学,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建立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理性的训练,要建立未来形而上学,必须对以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加以批判,然后在这种批判中对我们的理性加以训练:1)防止独断论,在对形而上学提出命题之后,要防止独断,这些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有关自在之物的,不要以为这些命题就是知识,不管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独断论,唯有休谟跳出来了,但又没有建设性的成就,陷入了怀疑论。2)利用怀疑论,从独断论中跳出来之后,有可能陷入怀疑论,要把怀疑论当做一种对自己理性的训练,要用怀疑论去对付独断论。3)提出假设(悬设),不把那些互相矛盾,陷入到辨证论的命题当做一种知识的命题,而是当做一种悬设,未来形而上学也许不成为一种知识,但是道德部分就不是知识,在这个领域要有一种悬设的能力,提出纯粹理性的悬设,以此建立未来形而上学。4)证明的训练,在二律背反这样一些证明中,人们往往只能通过归谬法加以证明,康德认为这是不行的,未来形而上学不能建立在归谬法之上,应该要从正面加以证明,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知识,而是要对所提出的命题进行一番先验的演绎,追求它的合法性资格,说明它的理由。这四个层次的训练,使得纯粹理性一步步地纯熟。 5、理性的法规,康德认为知性在认识论上是有它的法规的,而理性在认识论上没有积极上的建树,只有一种范导性作用,只能帮助知性去建立它的法规。纯粹理性真正的法规只能在实践的方面去加以建立,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是可以建立起法规的。在实践的运用方面有三个层次:人的幸福、道德的法规、宗教的法规。 第二十讲: 1、真正的理性的法规在道德领域才能建立起来,在道德领域也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法规,道德的法规而且比认识更加是纯粹理性。人的认识已经是纯粹理性了,因为它考察人的知识中的先验成分,虽然它是先验的,但是还是要运用于经验,没有完全彻底地摆脱经验,在道德领域中,理性的法规是超验的,完全摆脱了经验,考察的是物自体,我们不是去认识它了,而是把它当做我们行动的法则。道德的法则是有关物自体的,具体来说是有关自由的,这些法规完全超越经验之上,成为超越世界的法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践理性才是真正的纯粹的理性,它完全撇开了感性,它不管后果如何,只要按照自由的法则去做,这就是道德法则。 2、在这个领域中,是实践的法规,首先就是道德律,然后就是德福一致,康德认为德福不一致是违背纯粹理性的,纯粹理性要考察德福一致,必须要设定来世和上帝,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德福一致。纯粹理性的法规体现为三大悬设:自由意志,来世,上帝。这三大悬设不但建立起了道德,而且建立起了宗教,这个宗教是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 一般而论,康德哲学的一般问题就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必然一般来说涉及到自然规律,道德涉及到人类的自由,而且是真正的自由,从公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实际上是从必然到自由,然后又从自由过渡到自由的必然(法则,自由的规律)这样一个过程,道德哲学探讨的是自由本身的规律,康德的道德哲学不是从人的情感、情绪出发的,而是从理性的层次来建立起他的道德。理性本身是有层次的,同一个理性一方面可以用在认识上面形成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在实践上面,形成了道德的法则。康德认为,道德问题涉及到实践的问题也就是自由行动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实践理性要高于理论理性,进入到实践领域里面,实践理性是真正的纯粹理性,最纯粹的理性就是自由的理性。实践理性的原则不是认识世界和被动地接受世界,而是要支配世界,要改造世界,康德没有这么说,但已经包含这个意思,在这个认识上,实践理性要高于理论理性。与此同时,纯粹实践理性高于一般的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当然是自由的行为,但这个自由的行为里头还有不同的层次,我们在一般的日常实践中也在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归根结底还是被自然界所支配。纯粹实践理性跟一般实践理性的不同在于它把这样一种感性的、自然的因素也排除了,只是唯一地立足于纯粹理性本身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应当怎么做,这样一种纯粹理性当然高于一般的日常的实践理性,一般的日常实践理性包含纯粹理性的原则,但是不够纯粹,纯粹实践理性就是从我们日常的实践理性里面把这种纯粹的成分提取出来,单独加以考察,如果我们按照纯粹理性本身的、纯粹的法则去做,那将会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道德,不考虑一切利害,只从理性怎么样命令我去做就怎么去做,那就是道德律。 4、真正道德的人就是为道德而道德,为理性而理性,最高的道德就是为道德而道德,就是人为自己立法,在认识中,人为自然立法,在道德中,人为自己立法,把自然界撇开,把人身上的自然、包括人的本能、需要、立法都撇开了,自己为自己立法,为自由意志立法,这就是道德律。 第二十一讲: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我们要有一个目的,根据这个目的,我们会有个应当的判断,也就是说要达到目的应当采取什么手段,也叫做日常的实践智慧,通常这样一些目的都是有条件的,这样一种应当是一种有条件的应当,体现为一种命令式就是一种假言命令,如果你想怎么样,那你就要怎么样,假言命令都是有条件的,而且都是感性的,都有现实生活的条件。无条件的命令是定言命令,这种无条件的定言命令就体现为道德律,“你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而行动”。 2、准则是个人的,法则则要考虑普遍性。消极义务:不要说谎,不要自杀,也叫完全的义务(绝对不允许)。积极义务: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要帮助别人,也叫不完全的义务(某些条件下,不是绝对不允许的,不做过分的要求)。这四个例子说明了绝对命令的四种不同情况,而这四种不同情况共同点是要为义务而义务才能成为道德律,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无条件是指仅仅为了这些义务本身而做义务的事情,如果把这些义务当做手段来达到其他的好处,那就是不道德的,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不是道德律。 3、绝对命令的三种表达方式:1)自然律的表达方式,要只按照你同时也愿意它成为一条自然律的法则来行动。道德律被当做自然律来看待,这个层次是有点低的,只是作为道德的入门,本身还不是纯粹的道德2)如果要达到纯粹的道德还要经过下一个阶段,就是第二种表达方式“人是目的”,“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做目的,而绝不只是手段”自然律可能被别有用心地利用,把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人人格之中的人性同时当做目的,而绝不只是用作手段。如果你虽然做了道德的事情,按照自然道德律,但动机不纯,那还不是真道德。 第二十三讲: 1、从幸福里面可以推出道德出来,就是一定的节制,但是节制不是为了减损我们的幸福,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展我们的幸福,最幸福的就是最道德的。斯多葛派完全相反,蔑视各种人间的幸福,它认为真正的幸福是道德的幸福,我做了一件道德的
/
本文档为【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吐血整理——康德部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