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核黄素生产技术进展

2012-07-24 5页 pdf 228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核黄素生产技术进展 《中国食品添加剂》 China Food Additives 2o03 NO.4 核黄素生产技术进展 仪 宏 朱文众 张华峰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8) 摘要:综述 了核黄素生产中发酵、分离提 酵废液处理的工艺进展 ,展望了核黄素关键生产工艺的发展 前景。 关键词:核黄素,发酵,分离提取,发酵废液处理 Progress in Riboflavin Production Process (College of Bioscience& Bioengineering,He...
核黄素生产技术进展
《中国食品添加剂》 China Food Additives 2o03 NO.4 核黄素生产技术进展 仪 宏 朱文众 张华峰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8) 摘要:综述 了核黄素生产中发酵、分离提 酵废液处理的工艺进展 ,展望了核黄素关键生产工艺的发展 前景。 关键词:核黄素,发酵,分离提取,发酵废液处理 Progress in Riboflavin Production Process (College of Bioscience& Bioengineering,Hebei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azhuang city,050018) Ab~/'act:Developments in the processes for fermentation,extraction and fermentation wastewater treating in riboflavin production a3Fe overviewed.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iboflavin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re p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0rIb:Riboflavin,Fermentation,Separation and extraction.Wastewater treating 核黄素(riboflavin)又名维生素 B,、维生素 G 或乳黄素,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核黄 素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列为评价人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六大 指标之一⋯1。核黄素在临床治疗、饲料工业、食品 工业及化妆品工业等中均有重要价值。 1 核黄素生产的工艺方法 核黄素较早就实现了商业化生产。目前,国际 上生产核黄素的工艺方法主要有4种:抽提法、化 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以及半微生物发酵半化学 合成法 2。其中,微生物发酵法是近些年发展起 来的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方法。 以往的核黄素商业生产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技 术路线 3。近年来,许多生产商开始采用微生物 发酵法生产核黄素。由于半微生物发酵半化学合 成法的生产工艺中需要添加某些有毒的化学试剂, 这就使得该方法的废料处理和环保问题比较突出。 采取该方法生产的核黄素纯度可达到96%[ 。 同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成本低,污 14 染少,因此日益受到世界核黄素生产商的青睐。德 国的 BASF公司、瑞士的 Roche(罗氏)公司和我国 的湖北广济药业公司均以微生物发酵法为主生产 核黄素。微生物发酵法得到的初提物中约含 80% 核黄素[ 。 2 核黄素的生产原料 不同核黄素生产商使用的原料不尽相同。目 前,微生物发酵法采用的主要碳源为植物油、葡萄 糖、糖蜜或大米等;清华紫光集团公司还开发了以 米糠油、骨胶等为原料的核黄素发酵生产技术。不 同核黄素生产原料的价格和营养成分含量不同。 BASF公司主要采用豆油作为核黄素的生产 原料。我国的湖北广济药业公司原先主要以糖蜜 作为核黄素生产原料,但是,尽管糖蜜的成本低于 豆油,其供应却难以保障。为此,湖北广济药业公 司先后投资 1.8亿元开发了以大米替代糖蜜生产 核黄素的新工艺,并在湖北省武穴市建成了全国最 大的核黄素糖化发酵工厂。该工厂的投产运营不 仅解决了糖蜜原料的供应难题,降低了原料成本,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食品添加剂》 China Food Additives 20o3 NO.4 而且还扩大了核黄素生产规模,使其由原先的年产 300吨提高到未来的 2000吨。据预测,该工厂投 产运营之后,每年大约可消化 5000万吨稻谷。 3 生产核黄素的微生物菌种 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提高微生物发酵法的核 黄素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可以代 谢产生核黄素的微生物很多,包括真菌(如酵母)、 细菌等。但是,真正应用核黄素工业生产的菌种却 很有限,如 l。 表 1 核黄素工业生产中的常用微生物菌种 菌种名称 学名 分类地位 阿氏假囊酵母 Evemothecium ashb~i 酵母 Candidaflareri 酵母 Sacvharomyces oerevisiae 酵母 棉病阿舒囊霉 A gOSsypii 霉菌 Bci盯m subtilis 细菌 各国的核黄素生产商都十分重视菌种的选育、 研究、开发和保藏[ -1 0l。方尚玲等(t999)r ]以阿 舒假囊酵母为出发菌株,用紫外线对其原生质体进 行诱变育种,得到了一株高产核黄素的突变株,其 核黄素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高出60%。张星元等 (t997)r11]采用60Co的a射线诱变技术选育出的阿 舒假囊酵母突变株的发酵单位稳定在了5.4g/L。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等 先进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核黄素生产菌种 的选育中[ -6, -1 。例如,Roche公司采用的当 家菌种 Bacillus subtilis Marburg168就是采用基因 工程的手段选育得到的[13]。该菌种具有产量高、 能耗低等优点,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9。随着核黄 素生产菌种选育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微生物代 谢产生核黄素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 讨[ -1 。研究发现,Bacillus subtilis的核黄素合 成酶的分子量约为75kD,它有2种存在形式:轻酶 和重酶。核黄素合成酶 厄 亚基的分子量约为 25kD,其一级结构已经测序完成【14J。进一步研究 发现,Bacillus subtilis的核黄素合成酶由多基因编 码,这些基因成串的分布于一个长度为4.3×to3 的操纵子(r 操纵子)上[14,15 J。r 操纵子的基 因产物(Ribc、RibB、RibA、RibH)可催化 GTP和 5 一 磷酸核糖转化成核黄素[16]。在 r沾操纵子的5’ 位点有一个约有 300个核苷酸组成的引导序列,该 序列上的一个顺式作用元件和一个由 ribC基因编 码的RNA结合阻遏蛋白构成了核黄素生物合成 的调控系统["]。目前,ribC基因已经成功克隆并 测序完成。令人惊讶的是,该基因具有与编码细菌 黄素激酶(催化核黄素转化成 FMN)以及 FAD合 成酶(催化 FMN转化成 FAD)的基因极为相似的 序列[18,19]。Mack M等(1998)r12]对这一有趣现象 进行了深人研究,结果发现,FMN和 FAD对核黄 素的生物合成起调控作用,而核黄素则无此作用。 综上不难看出,微生物菌株代谢产生核黄素的 分子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该分子机制,并应用于核 黄素工程菌种的选育,对于提高核黄素的产量和经 济效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同时,利用基因 工程等手段选育优良菌种的成本也是十分昂贵的。 据 BASF公司估计,开发一种新的核黄素生产菌种 大约需要2—3.5万英镑和3年时间。 4 核黄素发酵工艺的优化 核黄素的生物合成与积累是一个复杂的代谢 过程,受到碳源、氮源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同 选育核黄素高产菌种一样,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也是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李蝾等 (t997)r2J以阿氏假囊酵母为出发菌株,研究了摇 瓶发酵核黄素过程中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初始 pH、接种量和促生因子等发酵条件的优化配方。 4.1 核黄素过量合成的发酵工艺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核黄素的产量,惠明等 (2ooo)r20]对阿氏假囊酵母过量合成核黄素的发酵 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碳源、氮源、发酵 用水、培养基的灭菌方式以及种子液质量等对核黄 素的产量均具有较大影响;采用补料发酵工艺可使 核黄素产量较对照的普通发酵提高 20%强;添加 碘乙酸或 NaF也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碘乙酸、NaF等对核黄素 发酵的增产效应和增产机理,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具 有较大价值,而且在核黄素生产实践中也具有重大 的应用意义。业已发现,在微生物细胞中,核黄素 的产生与 HMP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密切相关。 惠明等(2ooo)r20]创造性地提出,适当调整菌体代 谢中HMP途径、EMP途径(三羧酸循环)碳架物 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食品添加剂》 China Food Additives 2oo3 NO.4 质流的比例,即适当减少 EMP途径的碳架物质流 而增加 HMP途径的碳架物质与能量的代谢流,将 有利于核黄素的过量合成。实验显示,在核黄素发 酵培养基中添加碘乙酸、NaF等 EMP途径的代谢 抑制剂,对核黄素的发酵确有明显的增产效应[20 J。 该试验初步验证了上述假说。目前,这方面研究尚 待进一步深入。 4.2 核黄素的补料发酵 陆文清等(2O0o)_2l_对核黄素的补料发酵进行 了研究。摇瓶(500mL)和小发酵罐(20L)试验证 明,先采用低浓度原料培养菌体,后根据发酵液 DH 变化进行多次适量补料,不仅可以控制菌体的过度 增殖,缓解通风供氧不足问题 ,而且还可以保持菌 体活力,使核黄素的发酵单位提高到 56 L,大约 比普通发酵增产 20%强。目前 ,补料发酵尚处于 实验室或小试阶段 ,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未见报 道。 4.3 D一核糖的发酵工艺条件 D一核糖是半微生物发酵半化学合成法生产 核黄素的重要中间产物。为了提高 D一核糖的发 酵产量和经济效益,国内外学者对 D一核糖发酵培 养基 的配方[22]、pH值【 、发 酵液 的组 成成 分[24,25]和接种时间[24]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不少研 究成果 已经应用于 D一核糖和核黄素的工业生产 实践。 5 核黄素的分离提取与纯化 据 BASF公司估计 ,对 于微生物发酵法来说, 核黄素的分离提取与纯化成本约占整个生产成本 的40%以上;而化学合成法的相应成本则比前者 低一些。 核黄素的分离提取方法主要有:重金属盐沉淀 法[26]、Morehouse法[27]、酸溶法和碱溶法。目前工 业生产中多采用后两种方法。由于酸溶法能耗较 大,总收率较低,因此,许多生产商开始把注意力投 向碱溶法。章克昌等(1998)[28]对碱溶法进行了详 细研究,发现:1)当 DH11.3~l2.2时,溶解度可达 到5,000—20,000mg/L,该质量浓度范围覆盖了 目前发酵生产核黄素的最高质量浓度,而且溶解时 间极短(不超过 5min);2)避光条件、溶解温度、pH、 核黄素在溶液中的作用时间以及核黄素的浓度均 能影响碱性条件下核黄素的稳定性。基于上述结 16 论,该实验组出了碱溶法的优化工艺流程。采 用该工艺流程可使核黄素的总收率达到 79.8%。 核黄素的分离提取与纯化是一项技术性极强 的工序。各国的生产商对之都很重视 ,并通过申请 专利来保护自己的独特技术[29,3 0l。 6 核黄素颗粒剂的制造 作为饲料添加剂是核黄素最重要的用途之一。 要将核黄素发酵液制成饲料添加剂,应该首先对发 酵液进行干燥处理。常用的干燥方法主要有两种: 喷雾干燥法和普通气流干燥法_3 。但是两者制备 的核黄素颗粒剂都很难与大宗饲料均匀混合。为 此,陆文清等(1998)[ ]探索和研究了浓缩核黄素 发酵液制备饲料添加剂的新工艺。该工艺简便有 效、成本低廉,制备的核黄素颗粒剂易与大宗饲料 均匀混合。但是目前该工艺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 段。 BASF公司也 申请了制备喷雾干燥颗粒剂或 微颗粒剂的方法的专利【32 J。 7 发酵废料的处理与核黄素的固态发酵 相对于化学合成法或半微生物发酵半化学合 成法而言,微生物发酵法很少使用有毒的化学试 剂,因此其发酵废料的处理也相对容易。微生物发 酵法的废料主要包括菌体残渣、发酵残余培养基以 及分离提取工序产生的酸性或碱性废水【33 J。前两 者均可直接用作动物饲料,也可被普通的废物处理 厂净化,后者的处理则略有困难_3 3l,这也正是核黄 素的固态发酵方法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 ,前文涉及的微生物发酵法主要是指液 体深层发酵方法。该方法是目前大规模工业生产 最广泛采用的方法。除了该方法之外,微生物发酵 法还包括固态发酵方法。日本早期的核黄素工业 生产就主要采用以脱脂胚芽为原料的固态发酵方 法【33]。但是近年来,固态发酵方法几乎已经完全 被大规模的核黄素工业生产所淘汰。惠明等 (1999)[33]研究认为在 90%豆渣 +10%麸皮的培 养基上,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生产核黄素粗品(核黄 素含量约为 1%)制备饲料添加剂,具有较高的可 行性。 8 结语 我国约有 l0家核黄素生产商。核黄素产品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食品添加剂》 China Food Additives 20o3 No.4 我国重要的医药工业产品。由于各国生产商都在 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因而 使得全球整个核黄素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各国生 产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剧烈。在这种形势下,随着 我国人世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核黄素生产将面临严 峻的考验。对此,我国的核黄素生产商必须采取积 极对策,不断加强研发力度,提高核黄素产量与质 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身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 竞争力,应对人世挑战。笔者认为,今后在核黄素 生产技术领域,应当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8.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核黄素高产工程菌种 高产菌种 获得是高水平发酵的前提,国外较 早就开始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优良的 工程菌株[9,13],有的已用于生产实践L13];而我国在 此领域则较落后,至今没有适合我国生产实践的工 程菌株问世并用于生产实践的报道。大量的研究 和实践,工程菌株的核黄素产量和综合性状明 显优于普通菌株[ 。但是由于国外生产商对菌种 的知识产权十分重视[4-6],直接引进其工程菌株 需要耗费巨资,并且国外生产商所使用的生产原料 与我国大不相同,即使引进进来也不适合我国的生 产原料国情。这些就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加大自主 研究和开发工程菌株的步伐和力度。 8.2 采用计算机技术系统优化核黄素发酵工艺 优化核黄素发酵工艺,是提高核黄素产量和质 量的重要途径[2,20-21,34]。我国学者在青霉素等发 酵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中运用计算机对发酵过程进 行多变量模拟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成 果的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可以 借鉴应用到核黄素生产过程的优化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林静.核黄素与健康.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16(3):223 — 228 2.李嵘 ,余俊红,吴佩琮 ,等 .发酵法制核黄素 .无锡轻工大 学学报,1997,16(1):14—18 3.Ullmen ns eacydopo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VCH.Verlags- gese]]scha:ftmbH,1996 4.Roche公司.高产核黄素的细菌菌株 .中国专利,90104934, 1990 5.BASF公 司.真 菌 中的 核 黄 素 生 物 合 成 .中 国 专 利, 95192767。1995 6.Roche公司.改进的核黄素生产方法 .中国专利,97117163, 1997 7.方尚玲 ,李世杰,张迎庆,等 .核黄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 选育 .湖北工学院学报,1999,14(4):76—79 8.楮志文.生物合成药物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 9.Roche公司.High-output vitamin 132 Production using tailor- ulsde strains of bacteria.Internet,2002 10.BASF公司.利用异柠檬酸裂合酶活性被改变的微生物制 备核黄素.中国专利 ,96195479,1996 l1.张星元 ,王琴.阿舒假囊酵母过量合成核黄索性能的改良.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1997,16(3):14—19 12.Matthias Mack, Adolphus PGM vau loon, Hens-Peter Hohmen n.Regulation of riboflavin biosynthesis in Bacillus subtilis is affected by the activity of the fla voklnse~e./fla v- inadenine dinucleofide syntheteee encoded by ribC.J.0f bacteriology,1998,180(4):950—955 13.Perkins JB,Pero JG,Sloma A.Riboflavin overproducing strains of hacterla.European Patent,04 05370A1,1990 14.Maria AS,Jese JGR,Jose LR.Riboflavin biosynthesis in Saccharomy~s t~revlsiae.JBC Online,1995,270(1):437 — 444 15.Mironov VN,Chikinchts ML,Krayev AS,et a1.Opo ron or— genization of ribofla vin biosynthesis in Bacillus subtil~. Dok1.Akad.Nauk.SSSR。1990,312:237—24O 16.Bacher A,Eiacardh K,Kis K,et a1.Bioorg~aic chemistry frontiers,Springer—Ver]ag,Berlin,Germany,1993 17.Kroneva RA.Perumov DA.Genetic m ppmsof∞ additional regulatory locus of the ribofla vin operon of Bacillus subtil~. C,e~etika,1996,32:1623—1628 18.CoquardD,HuecasM,Ott M ,et a1.Molecular cloning e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ibC gene from Bacillus subtilis:a point mutant in ribC results in ribofla vin overproduction. Mo1.Gen.Genet.,1997,254:81—84 19.Gusarov IV,Yomentes YI,Koalov Yr,et a1.Cloning end nudeotide暇 ∞ ce of rogu]ator gone d the Badllm subtilis ribofla vin operon.EMBL databanken try,1996 2o.惠明,孙俊 良,张星元 .Etzmotht~um ashbyii T30过量合 成核黄素发酵工艺条件研究.饲料研究,2000,3:13—16 21.陆文清,章克昌,吴佩琮.核黄素产生菌的补料发酵.无锡 轻工大学学报,2OOO,19(3):240—243 22.Sesajima K,Yoneda M.Producing of D—ribo~by mlcroor- ganisms.In:VBns~tlme EJ(ed).Biotechnology of vitamin, pigments end growth factors.Elsevier,New York,1989 23.De W P。et a1.Optimization of D— ribo~ production with a transketohme-affectedBacillus subilis mutant strainin glI end gluconic acid-based media.J.App1.Microbio1.,1997, 83:25—30 24.De WP.VendammeEJ.Production ofD-ribme byfermenta- tion.App1.Micro.Biotechno1.,1997,48:145— 148 25.DeW P,et a1. Ic08edesenot catabo~te reproes atranske- tolase~def'mient D-ribese producing Bae//lus subtilis mutant strain.J.Iud.Microbio1.,1996,17:104 —109 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食品添加剂》 China Food Additives 2003 NO.4 26.Bori8 I。Wolfgen g E,Adelbert B.Apentacycllc reaction in— termediate of riboflavin synthase.PNAS Online,2001,12 27.Morehouse AL.Ribofla vin recovery from fermentation broth. US Peten t,2822361 28.章克昌,吴佩琮,陆文清.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核黄素.无 锡轻工大学学服,1998,17(4):59—64 29.BASF公司.自发酵悬浮液回收核黄素的方法.中国专利, 91100532,1991 30.Roche公司.核黄素的纯化.中国专利,96104219,1996 31.陆文清,章克昌,吴佩琮 .浓缩核黄素发酵液制取饲料添加 剂.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1998,17(4):59—64 32.BASF公司.制备由微生物方法产生的核黄素的喷雾干燥 颗粒或微颗粒剂的方法.中国专利,89l03885,1989 33.惠明,张星元.Eremothecium础 6 T30菌株固态发酵生 产核黄素初品.农牧产品开发,1999,7:25—27 34.邱蔚然,高淑红.发酵法生产 核糖.工业微生物,2000,30 (1):58—64 特 色冷钦介绍 一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 特殊时期里,我们曼氏食品研究所同仁充 分利用这段时间,根据冷饮市场的调查分 析,展开了一系列的冷饮新品开发工作。 现向大家推荐几款新品,使您在这特殊的 时期依然能感受到我们曼氏同仁一如往昔 的热情服务。 1 粒粒喳喳 白糖 15% 麦芽糖浆 10% 新西兰 奶粉2.5% 人造奶油 3% 麦芽糊精 4% 1334商效膨化稳定剂 0.5% 花生 5% ME24750豆浆香精 0.02% ME2AA.A7 芝麻香精 0.01% 03—503奶油布丁香精 0.02% 柠檬黄色素 10ppm 日落黄色 素 2ppm 注:其中的花生为炒熟的花生,一半粉 碎磨浆,一起配料;另一半打碎,待料膨化 后加入。 2 乳冰酸奶 冰 壳: 白糖 10% 苹果浓缩汁 1% 蛋 白糖 0.12% 甜蜜素 0.12% 柠檬酸 0.14%苹果酸 0.04% 1421酥爽冰稳定 剂0.4% 乳酸0.0l% MS10778青苹果 香精0.08% MS10777香蕉苹果香精 0. 02% MS10776全色苹果香精 0.02% 果绿色素 15ppm 柠檬黄色素3ppm 膨化料: 白糖 15% 麦芽糖浆 10% 新西兰奶粉 5% 人造奶油 4% 麦芽 糊精5% 1343商能稳定剂0.55% 柠檬 酸0.2% 乳酸0.22% 香兰素 30ppm ME37648发 酵 味 酸奶 香 精 0.06% ML37223乳化炼奶香精0.02% 若您已对它们感兴趣了,欢迎来电咨 询,我们将依然竭诚为您免费技术服务。 配方设计:昆山曼氏食品研究所 咨询热线:0512—57468888转 8065、 8oI68 传 真:0512—5746288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核黄素生产技术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