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系统分析师读书笔记

2012-07-24 50页 doc 1M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8732

暂无简介

举报
系统分析师读书笔记 -- 系统分析师读书笔记 -- 第1 章概述 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其发展轨迹应该是一个从 EDP 到TPS,再到MIS,DSS 和OIS的发展过程。 系统建设前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 企业高层领导应具有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规律性的认识 2. 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 3. 管理的科学化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和保证 4. 企业文化和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应能满足系统建设的需要 5. 规范和齐全的数据是建立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 6. 企业有必要的开发期和维护期的资金保证 系统建设中企业应具备...
系统分析师读书笔记
-- 系统分析师读书笔记 -- 第1 章概述 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其发展轨迹应该是一个从 EDP 到TPS,再到MIS,DSS 和OIS的发展过程。 系统建设前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 企业高层领导应具有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规律性的认识 2. 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 3. 管理的科学化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和保证 4. 企业文化和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应能满足系统建设的需要 5. 规范和齐全的数据是建立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 6. 企业有必要的开发期和维护期的资金保证 系统建设中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 企业高层领导介入系统建设 a) 企业高层领导最了解本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最本质的信息需求 b) 企业高层领导介入系统,能有效地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组织系统的开发,并有效地解决一切在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 吸收相关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3. 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开发方式 a) 委托开发方式 b) 合作开发方式 c) 自行开发方式 4. 建立系统开发组织机构和选择成员 5. 系统开发策略的制定和开发方法、开发工具的选择。要了解可选择的方法对开发对象的适应性;开发者对可选择开发方法的熟练程度。 6. 组织基础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实施数据工程 a) 确定收集数据的范围和数量并提出质量要求 b) 有规范的的数据格式 c) 完善对主题数据库的设计 7. 设计并确定系统目标,进行投资估算 8. 合理设计信息部门在企业机构中的位置 9. 应用自动化的手段来开发系统 维护的内容是丰富的,维护的工作也是重要的。成功的系统一般都必须经过从基础性建设到优化再到取得效益的过程,其中优化即是通过维护来达到的。 1. 认真做好系统的验收工作 2. 着力优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 重视文档的整理和接收 4. 重视系统维护队伍的建设 软件危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软件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难以满足对已有软件的维护需要。 软件危机的原因:一是软件生产本身所存在的复杂性;二是缺乏完善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 早期的对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由于规模较小,基本上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或称“自底向上”的方式。“自底向上”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也称为演变法。 “自顶向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是当前大系统开发所常用的方法。它是从企业或部门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出发,从全局和整体来规划其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合理的开发顺序和所有应用的最后整体化。 自底向上方法的优点有: ·使信息系统的开发易于适应组织机构的真正需要。 ·有助于发现和理解每个系统的附加需要,并易于判断其费用。 ·每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开发。 ·相对地说,每一阶段的规模较小,易于控制和管理。 自底向上方法的缺点有: ·由于方法的演变性质,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其整体性。 ·由于系统未进行全局规划,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为了达到系统的性能要求,往往不得不重新调整系统,甚至要重新设计系统。 ·由于系统实施的分散性和演变性,因而与企业目标的联系往往是间接的,系统往往难以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自顶向下方法的优点有: ·可为企业或机构的重要决策和任务实现提供信息。 ·支持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规划,并对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协调和通信提供保证。 ·方法的实践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寻找到改进企业组织的途径。 自顶向下方法的缺点有: ·对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的要求较高。 ·开发周期长,系统复杂,一般属于一种高成本、大投资的工程。 ·对于大系统而言,自上而下的规划对于下层系统的实施往往缺乏约束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很难说自顶向下的做法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模型化软件开发: 1.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在消除非结构化软件、降低软件的复杂度、捉进软件开发工程化方面起到显著作用,但同时在大量的软件开发实践中也暴露出瀑布模型的缺点,其中最严重的是它缺乏灵活性,难以解决软件需求的不明确或不准确的难题。 2. 螺旋模型: 使用该模型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们应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系统开发的专门知识。 制定: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分析项目开发约束条件。 风险分析:分析所选择的方案,考虑该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 工程实施:软件开发过程的实施。 工程评估:对成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正意见 3. 喷泉模型: 在实施中,对系统的某个部分常常重复迭代,相关的功能在迭代中逐步地演化到系统中,并且能体现无间隙特征,与瀑布模型相比,其分析、设计和编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软件工程”是指用于说明、设计和编制计算机软件的一套规范。主要焦点是用于计算机化处理过程的逻辑形式。 “信息工程”是指以当今数据系统为基础,建立一个计算机化企业所需要的一套相互关联的原则。主要焦点是用计算机来存储和维护数据,而信息则是从这些数据提炼出来的。 由于基本数据类型是稳定的,而数据处理过程是趋于变化的,所以当使用面向处理过程的技术失败时,正确地使用面向数据的技术则有可能会成功。采用面向处理过程的技术所产生的许多系统,实施缓慢且难于变化,而信息_工程则着眼于迅速地满足管理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一旦所需要的数据基础结构建立起来,就可以使用高级数据库语言和应用过程生成器工具很快地得到所要的结果。 系统分析员及其培养 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必须理解和明确系统建议、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和目标以及战略发展方向。 ·要与企业最高领导和管理人员一起设计和确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长期目标,还要对目标进行必要的分解。 ·要在调查企业内部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得出必要的结论。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所具备的条件,按照所确定的目标来制定适合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应从现有可供选择的方法和工具中,选择出适合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并对开发人员进行培训。 ·必须在充分了解企业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建立企业的业务模型,并与企业决策者和业务人员进行交流,达到共识。 ·应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发展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模型,并将它与业务模型结合,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模型。 ·应对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组织、机构建立、人员安排和实施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好对相关人员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求在开发工作进行中能目标一致,行动一致。 担负着多方面的任务: ·需求的分析者和系统的设计者,系统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系统进行宏观和总体的把握,对系统的局部有较具体的了解,要掌握系统开发中的关键点,即里程碑。 ·是企业管理人员、系统监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之间的联系人员和信息的沟通者。 ·要根据企业的条件去满足系统的需求,尽可能地完善和改进新的企业信息系统。 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具有系统科学的观点,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是既有技术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社会知识的人才。 ·系统分析员除了应该具有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是已积累了较丰富经验的工程人员。 ·系统分析员必须具有组织和管理才能,并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系统分析人员应具有某些特殊的素质: ·系统分析员应具有深人观察问题的能力,他善于透过现象认识问题的本质。 ·系统分析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从经验的积累中进行创造。 ·系统分析员应具有很强的谈判和协商的能力,善于将自己对系统开发的认识介绍给用户,并说服用户接受自己的主张。 ·系统分析员应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大系统的开发中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才能产生高的效率和保证质量。 ·系统分析员应具有与人共事合作的精力,他能带领开发组的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合作共事执行各自承担的任务。 总之,系统分析员应是一类有很强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并且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具有务实精神的杰出复合型人才。 系统分析员培内容训: ·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知识。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数据库技术与软件工程技术。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工具。 系统分析员基础教程按大纲要求应包含如下内容。 ·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数值分析和算法复杂性。 ·管理科学:包括管理科学基础、规划论、对策论、决策论和排队论的相关知识。 ·系统科学:包括系统工程原理、系统模型和模拟、系统评价。 ·专业英语:包括英语科技用语和短文阅读范例。 本书包含如下内容。 ·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概念、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着重介绍了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战略数据规划方法,信息工程方法和应用原型化方法。 ·软件工程:包括软件生存期过程,软件过程能力评估,软件配置管理,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软件复 用技术。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包括数据库概念、系统和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仓库概念、结构和开发。 ·计算机网络:包括网络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协议,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Internet 与Intranet,信息服务与网络应用和网络工程。 ·计算机系统与配置: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系统类型,计算机系统评测,计算机系统安全。 ·信息安全技术:包括方法学,通信和网络安全,安全管理实施,应用与系统开发安全,密码术,安 全体系结构和模型,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法规和道德规范,物理安全。 第2 章信息与系统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6 个因素。 ·信息资源:信息和材料、能源共同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3 大战略资源。我国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但开发和利用远远落后于需要,因此该要素既是我国信息化中的关键,又是一个决定性环节。 ·信息网络: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包括计算机网(数字网)、电信网、电视网,在国家信息化的过程中将逐步实现3 网融合和最终达到合一。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是国家信息化中十分重要的要素,它直接反映了效率和效益。 ·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计算机、电信等产品和技术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软件、信息系统开发和电子商务等。从根本上来说,国家信息化只有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拥有雄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不仅要有各个层次的信息化技术人才,还要有精干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法律、法规和情报人才。 ·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政策和法规、标准、规范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信息具有如下基本属性: ·真伪性:真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真实的信息价值可能为负。 ·层次性:信息一般和管理层一样,可以分为战略层、策略层和执行层3 个层次。 ·不完全性:客观真实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们需要正确滤去不重要的信息、失真的信息,抽象出有用的信息。 ·滞后性: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因此信息必然落后于数据,加工需要时间。 ·扩压性:信息和实物不同,它可以扩散也可以压缩。 ·分享性:信息可以分享,这和物质不同,并且信息分享具有非零和性。 熵增原理: 存在一个状态函数熵,只有不可逆过程才能使孤立系统的熵增加,而可逆过程不会改变孤立系统的熵。从中可以看出:熵及熵增是系统行为;这个系统是孤立系统;熵是统计性状态量,熵增是统计性过程量。在讨论信息熵表述时,应充分注意这些特征的存在,并且明确给定系统中发生的信息传播是不可逆过程。 我们把信息描述为信息熵,是状态量,其存在是绝对的;信息量是熵增,是过程量,是与信息传播行为有关的量,其存在是相对的。在考虑到系统性、统计性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信息量是因具体信源和具体信宿范围决定的,描述信息潜在可能流动价值的统计量。 管理信息的定义: ·管理信息是整个管理世界物化运动的普遍属性。 ·管理信息存在于它所属的管理系统同任何其他管理系统的全面的相互作用中。 ·管理信息存在的这种特性是理解管理认识论的关键。 ·管理信息所表述的管理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过程是建立在大量可供统计的随机事件的基础之上的。 ·管理信息既然是管理系统的(时间、效益和决策)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过程的表现,自然与时间、效益和决策有着确定的关系。实践证明:在复杂的管理中,时间、效益和决策是管理不可分离的属性,不同的时间、效益和决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由于管理信息与时间、效益的不可分离性,所以一切信息过程均为不可逆的过程,即在管理信息过程中时间和效益是不可能“倒流”的。 ·“运动过程”一词说明管理信息不仅是管理系统在全面相互作用中的产物,而且是该作用过程本身。管理信息本身指的就是一种运动过程。 信息与信息收集 ·信息和其他资源一样也有生命周期。 ·信息收集的第一个问题是收集什么信息?这就是信息(数据)识别。 ·信息识别后进行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方法和信息源有关。 ·信息收集时注意信息表达方式。 信息与决策: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决策是对信息的判断和运用。 系统的定义: ·系统就是由多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执行特定的功能以达到特定目标的集合体。 ·系统是由各元素或子系统组成的; ·各元素之间是互相作用或互相制约的; ·系统是有目标的; ·系统和环境有关,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系统有强烈的整体性,单元要服从整体。 系统的分类: 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不是简单地集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这就是所谓全局观点。 ·层次性:系统是有层次的。系统中的每个元素仍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例如社会经济系统下属工业系统、农业系统、交通系统等,而工业系统又可分为机械工业系统、冶金工业系统……还可继续分下去。 ·相关性:系统内各元素(或各子系统)是有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目的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 ·环境适应性:任何系统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中。 系统与环境 一个系统之外一切与其相关联的事物构成的集合,称为系统的环境。 1.系统的能控与能观: ·能控: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间隔内,可以用一个无约束的控制量(标量或向量),使得系统的状态由x(t0)转移到x(t1),则该系统在时间t0 是能控的。 ·能观:系统状态x(t0)可以通过一个有限的时间间隔,由输出值的观测中确定,那么该系统在t0 时刻是能观的。 2.系统的接口与藕合: ·系统的接口是指系统与环境的结合点或者是子系统之间的联接点,在信息系统中接口的作用十分重要。 ·系统的藕合就是系统与系统之间联系。 3.系统的自组织性: ·对于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自发地通过非线性的相 互作用就能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并形成自己一定的组织功能和时空结构,使系统表现出新的有序状 态,常把这个特性叫系统的自组织性。 ·系统的自组织性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自足性、自律性和自我生成性,它强调要从整体系统的相互作用 来考察事物。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在工程技术的应用,其核心是组织管理与决策。 美国学者霍尔(H. Hall)最先提出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见图2.3),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 三维结构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组成一个立体结构。 ·时间维将系统分为7 个时间阶段,包括: (1) 规划阶段:对系统进行定义、确定目标、制定开发规划和策略。 (2) 制定方案:提出具体方案。 (3) 研制阶段:实际系统的研制方案。 (4) 试运行阶段:将项目投入试运行。 (5) 安装调试阶段:将整个系统安装好,拟定运行维护规范和运行计划。 (6) 运行阶段:按预期目标运行系统。 (7) 更新阶段:改进旧系统,使之成为新系统。 ·逻辑维是指系统开发过程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步骤。 (1) 问题确定:通过收集数据弄清问题的症结。 (2) 目标确定:确定目标及评价标准。 (3) 系统综合:研究达到目标的各种策略。 (4) 系统分析:通过建模,推断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的可能结果。 (5) 最优化:求出最优系统方案。 (6) 系统决策:选出最优方案。 (7) 计划实施:将优选方案付诸实施。 ·知识维是指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知识。 信息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及解决方案 SEI(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研究所)的 5 级管理能力模式如下: (1) 临时凑合阶段:工作无正式计划,作业进度经常被更改,任务计划、预算、功能、质量都不可预测,开发机构的整体组织非常混乱。系统的性能、水平依个人能力而定。 (2) 简单模仿阶段:开发方开始采用基本的项目管理方法与原理;项目从规划到运行都有明确的计划;这些计划是通过模仿以前成功的项目开发的例子制定的,有可能通过模仿在本次开发中成功。 (3) 完成定义阶段:与项目有关的整体机构的作业进度规格化、标准化,由此达到持续稳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这种工程进度管理能力要求把与开发项目有关的活动、作用和责任充分告知所有的开发者,并使之充分理解。 (4) 管理阶段:这是理想的项目管理阶段。表现在开发者的工程管理能力不断强化,通过可靠的组织与计划保障,能及早发现可能影响系统功能与性能的缺陷,使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不断改进与提高。 (5) 最佳化阶段:这一阶段是理想的项目管理阶段。其特点表现在开发者的工程管理能力不断强化,通过可靠的组织与计划保障,能及早发现项目中可能影响系统功能与性能的缺陷,系统的关键指标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保证与提高。 第3 章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 ·信息系统的开发分成5个阶段,即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和“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 SD)的总称,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有一套严格的开发程序,各开发阶段都要求有完整的文档记录,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开发的例子。结构化开发方法以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所以也称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结构化分析: 1. 结构化系统分析思想: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开发看成工程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作,是一种应用很广的开发方法,适用于分析大型信息系统。结构化分析方法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开发策略。 2.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内容: 结构化分析之后获得的文档是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主要是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的:组织结构及其分析,现行业务流程及其分析,现有数据和数据流程及其分析,新系统的初步方案和补充材料,如开发计划等。 3.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特点 结构化分析方法有以下特点: ·结构化分析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 ·结构化分析方法将分析的结果用图形表示,将分析结果简明易懂地展示在用户面前。 ·结构化分析的实施步骤是先分析现实环境中已存在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再构思即将开发的目标系统。 4.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局限: ·结构化分析方法要求对系统有完整确切的需求定义,而实际上这是非常困难的。 ·文档资料数量大。 ·人机界面表达能力差。 ·结构化分析方法描述的模型仅仅是书面的,只能供人们阅读和讨论,但不能试用从而及时地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 结构化设计: 1. 结构化设计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的一种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方法,适合于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化设计是在结构化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设计。结构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系统实现制定蓝图。 2.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设计成由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组成的结构。 3. 结构化设计方法内容主要包括: ·系统总体结构:包括总体结构图、子系统结构图和计算机流程图; ·系统设备配置:包括计算机系统配置图,设备在各生产岗位的分布图、主机、网络和终端连接图等; ·系统分类编码方案:分类方案、编码和校对方式; ·数据库结构图:包括DB 的结构(主要指表与表之间的结构),表内部结构(字段,域)和数据字典等; ·I/O ; ·HIPO 图:包括层次结构图和IPO 图; ·处理逻辑和存储方案。 系统开发的阶段划分 1.总体规划阶段:是信息系统的起始阶段。 总体规划的作用: ·指明组织中建立信息系统的范围和目标; ·指导信息系统开发; ·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规划过程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的内容: ·信息系统的开发范围和目标; ·信息系统开发的约束条件; ·组织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建设计划; ·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预测等。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 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设计阶段再根据这个逻辑模型进行物理方案的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以管理分析为前提,规划未来信息系统框架,是组织发展与信息系统建设的结合点,是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结合点。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在系统详细调查中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者说从信息处理的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 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新系统方案等。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则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与改进后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相适应的新的信息系统,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调试提供依据。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精心设计,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设计、安全控制点设计等。 系统设计的结果是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文件,这些文件是物理地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文字的设计方案转换成实际的可执行的软件系统。系统实施作为系统的物理实现阶段,对于系统的质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性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系统实施工作必须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工作完成之后,严格按照系统开发文档进行。系统开发者只有通过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文档,对系统目标、系统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有全面的了解,才可能进行系统的实施工作。还应该注意到系统开发人员不仅要了解本人所承担的部分,还要了解系统总体结构、彼此接口、数据交换等相互联系的内容,以保证在系统实施工作中局部分散的实施与系统整体一致。 5.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 信息系统在实施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到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一般来说,信息系统的寿命短则4—5 年,长则10 年以上,但是只要系统正式运行,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将伴随着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维护工作主要是对应用系统、数据、代码,以及硬件和网络设备进行维护。 系统维护类型: ·纠错性维护(诊断,修正系统中遗留的错误):21%; ·适应性维护(使系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25%; ·完善性维护(扩充原系统,提高性能等):50%; ·预防性维护:4%。 系统评价的目的: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满足用户要求和系统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出系统改进和发展方向。 系统的评价主要针对: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指标。具体地说,就是对系统运行效率、系统运行及维护的费用、系统可靠性、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内信息反馈情况和系统运行平台等进行评价。 项目管理: 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 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对人员进行组织、分工,并按照计划进度和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系统开发并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次性的任务,有一定的任务范围和质量要求,有时间或进度的要求,有经费或资源的限制; ·信息系统具有生命周期,这与项月具有生命周期一样。所以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建设。 项目管理的内容: 1.任务划分 任务划分是把整个开发工作定义成一组任务的集合,这组任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进而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任务群。这样做可以将任务责任落实到人,有利于责、权、利相结合的监督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资金的分配,保证资金的有效控制。 2.计划安排 依据划分完毕的任务即可制定出整个开发及项目管理计划,并产生完成任务的计划表。开发计划可以划分成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和系统转换6大活动。当这些计划制定出来之后,就可以画出任务完成的计划表,表明任务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以此作为实施监控的基础。 3.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在整个开发项目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项目经理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控制整个开发工作。在项目管理中,赋予任务负责人一定职责的同时,还要赋予他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同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 4.审计控制 按照所采用的开发方法,应针对每一类开发人员制定出工作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等,按照计划对每项任务进行审计。分析执行任务计划表和经费的变化情况,确定需要调整、变化的部分;并根据任务完成计划表和审计结果,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开发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保证系统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审计和控制,对于系统开发中出现的变化情况,项目经理要及时与用户和主管部门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5.风险管理 任何一个系统开发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是保证系统实施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一个项目而言,风险存在于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自规划、项目预准备、实施过程和系统运行。 风险: ·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 ·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表现为硬件选型及软件选择错误、咨询合作伙伴力量不足。 ·实施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 ·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 ·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 ·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存在系统被非法入侵的隐患。 ·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 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对上述的问题采取事先预防的处理方法,以便尽可能地提高系统开发的成功率和开发进程。 6.质量保证 质量管理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始终。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应该建立系统质量的度量模型和相应的机制,对项目质量提出总体的要求;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应对质量管理不断细化,按自顶向下的方式将总体要求划分成若干易于考核和度量的质量单元。 在系统的各个开发阶段,应该对各种质量保证进行记录,并形成报告,对阶段成果进行技术评审,形成系统文档并对文档进行保管和控制。质量管理小组还要负责制定和执行系统的测试策略和测试计划。 人员组成与管理: 1.人员的构成: ·一个大的项目开发团队可以分为总体组、软件开发组、硬件网络组和测试组等若干个项目小组; ·更大型的项目可以分成若干子项目小组,子项目小组下面再可分若干分项目小组。 建立项目小组原则: ·尽早落实责任,以明确每个成员之间的责任分工; ·知人善任,将每个人的专长尽可能发挥好; ·减少接口,要有合理的人员分工和良好的组织结构。 项目小组的规模比较小,2-8人。 ·如果项目小组规模较小且存在时间在一年之内的,项目小组的成员可以是活动负责人制,活动负责人可以负责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可以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 ·如果项目属于大中型规模,建设时间在一年以上,这时的程序开发项目小组可以是:一个高级系统开发人员带两个中级系统开发人员,每个中级开发人员带两个初级开发人员;而测试项目小组构成是:一名高级系统测试员带两名中级系统测试员,每个中级系统测试人员带两个初级系统测试员。 2.组织形式: ·共同工作小组:共同工组小组中成员地位平等,成员共同负责信息系统开发,成员互相检查监督。优点是有民主气氛,容易实现相互合作。缺点是职责不明,无专人负责整体工作。适合于小规模的信息系统项目。 ·主管负责制:在已往的主管负责制中,主管人员主要负责项目的管理工作和关键部分的开发工作,普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完成各自的系统开发工作。改进的主管负责制中,主管只负责项目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不再担当开发的具体工作。主管负责制的优点是主管可以集中精力组织利用各类资源,缺点是主管必须对项目的开发拥有足够的控制。 ·主管负责下的专业分工制:主管负责项目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普通技术人员按专业分配各自工作。主管负责制下的专业分工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但是系统的分析及设计必须十分细致和注重系统的整合性。适合于较大规模的信息系统项目。 3.对人员的选择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要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开发经验,知识面广,必要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开发人员时要考虑开发人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我国缺乏信息人才,尤其要注意人员流动性。 系统开发中全面质量管理 原因: ·对上一阶段的理解和本阶段的工作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后期引入一个变化比在早期引入相同的变动所需付出的代价高两三个数量级。 措施: ·实行工程化的开发方法:规程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形成方法体系,开发组的每个人都要遵守工程规范。 ·实行阶段性冻结与改动控制:实行阶段性的冻结,便于管理和控制工程进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开发人员和用户的信心。另外,在每个阶段末,对部分成果进行冻结,可以作为下个阶段开发的基础。冻结之后,如果要对文档进行修改的话,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 ·进行原型演化:在每个阶段的后期,快速建立反映该阶段成果的原型系统,利用原型系统与用户交互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验证该阶段的成果并及时纠正错误,这个技术就称为“原型演化”。原型演化技术要有先进的CASE 工具的支持。 总体规划: 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 主要目标: 制定出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方案,决定信息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发展进程。这样做能为以后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打好基础。 主要任务: ·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使信息系统的战略与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目标协调一致。 ·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即制定为实现开发计划而需要的硬软件资源、数据通信设备、人员、技术、服务和资金等计划,提出整个系统的建设概算。 主要步骤: (1)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的调查。站在“高层”观察组织的现状,分析系统的运行状况。 初步调查的构成: ·一般调查,使系统分析员对企业有一个初步轮廓。 ·信息需求初步调查,是整个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各职能机构所要处理的数据,估计各机构发生的数据量及频度,调查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信息。 (2)分析和确定系统目标。应包含整个企业的目标。 (3)分析子系统的组成以及基本功能。从上到下对系统进行划分,并且详细说明各个子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 (4)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可以对子系统的优先级进行设定,以便确定子系统的开发顺序。 (5)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6)编写可行性报告。 方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通过分析找到影响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成功因素确定组织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根据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步骤: (1)了解企业目标。 (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3)识别性能的指标和标准。 (4)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 例如,学校有一个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如图3.5 所示。 其中,教学成果是影响国际一流大学的因素,而教学环境、课程水平、学生质量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子因素。同样,学术水平也是关键成功因素,与之有关的科研力量几、科研成果是影响学术水平的子因素。 也可以用如图3.6 的方式来表示关键成功因素。从图3. 6 可以看出,国际一流大学是组织目标,而教学成果、学术水平是影响这个组织目标的子目标。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程水平和提高学生质量是教学成果的成功因素。从而可确定各个性能指标,以及各个测量性能的数据,一直到产生数据字典。 优点:简单易用,且突出重点,从重要需求引发规划; 缺点:容易忽视次要问题,总体规划受成功因素分析结果的制约。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成系统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如图3. 7 所示。 步骤: (1)识别组织的战略集。首先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群体)结构;然后识别各类人员的目标;最后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 (2)将组织战略集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首先根据组织目标确定信息系统目标;其次对应组织战略集的元素识别相应信息系统战略的约束,最后根据信息系统目标和约束提出信息系统战略。 管理目标分析 任何一个组织结构都有一个目标,即管理目标,它是系统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指南。 步骤: (1)根据系统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现行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做出问题表。 (2)根据问题表,构造目标的层次结构,即目标树。在目标树中,最上层是总目标,以下各层是分目标或子目标,最下层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它是用来衡量目标是否切合实际的标准。 (3)对目标树中的各项分目标进行分析。分析各项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定解决目标冲突的方法,指出各项措施的考核指标。 (4)将目标树按各层分目标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重新绘制。 系统目标分析 信息系统的目标分析是指在管理目标分析基础上,确立信息系统应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信息系统的作用: ·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 ·信息系统的辅助管理功能。 ·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 系统范围及功能 确定范围原则: 根据已确定的系统目标和估算出的整个信息系统的信息量,考虑企业现有的客观条件,包括资金情况、设备条件、现场条件又技术水平、管理现状等,合理地确定系统的范围和功能。应注意,既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必须使人、财、物得到充分利用,使系统的功能尽可能完善,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 ·新建立的系统,可能要求现行的管理机构在组织上和功能上做某些调整和变动,以适应计算机的管理。在划分系统范围时,应按客观需要选择必要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不要受现行系统的限制。因为新系统在管理机制上,性能要优于现行系统,所以不能把现行体制搬到计算机上。只有这样才会使新系统更趋于合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明显。 按照上述原则,确定系统的范围和功能应采取的步骤是: (1)绘制出系统的总数据流程图。该图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各业务部门的数据流程图,综合绘制在一张图上。 (2)根据系统方案的要求、用户的要求和现行系统的环境及确定系统边界的原则,在总信息流程图上圈出系统范围。 (3)与用户讨论,协商修改有关内容。 (4)确定系统范围,并做分析说明。 系统总体结构及投资概算 将信息系统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信息系统的主要系统。 1.系统总体结构 为了方便信息系统的实现,还必须将子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分系统,原因有三:首先,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仍非常复杂,每个系统都可能需要由其他系统产生的信息,分解之后,可以使这种关系更为明确,简单;其次,并不是在一个子系统中的所有过程都需要给予高优先级的支持;最后,给定的子系统往往较大,难以一次同时实现,可能是逐个分系统或几个分系统来实现。 2.投资概算 ·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设备投资。 ·系统开发费。一般按人月或人周计算。 ·系统安装和维护费用。包括3 方面内容: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和维护费用,这个费用一般根据计算机软、硬件生产广家的报价估算;信息系统的安装和维护费用,系统分析员应该参考类似系统的情况,估计出人力和时间,再折合成费用,与所需物力折合的货币费用一起汇总成信息系统的安装和维护费用;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改造费用,这里的基础设施包括机房、通信系统、供电系统和照明等。 ·人员培训费。 这4种费用与系统的开发步骤有关,在系统方案报告中,也要与相应的开发步骤一起列出,并标明投资时间。 可行性分析及总体规划报告 可行性分析也称为可行性研究,对下述几个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后,最后应写出新系统开发的可行性报告,并经有关部门审核。 内容: ·建立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建立信息系统的可能性。 必要性: ·“显见”的必要性。如现在的系统已经不适合或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预见”的必要性。如企业预见到未来不久信息处理手段必须更新,否则不能适应未来信息处理的需要。 ·“隐见”的必要性。有些系统的影响不是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不是突发的而是长期积累的。如果这种问题长期积累下去,量变将引起质变。所以应该重视这些“隐见”的系统危害性,建立一个新的高效率的系统。 可能性: ·经济可行性。经济是开发系统的基础。包括购置硬件设备、购置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 ·技术可行性。信息系统是高技术,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汉字技术、数学模型、经济管理等理论和技术。 ·管理上的可行性。考虑管理体制是否有条件提供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以及企业最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对新系统所提供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对新系统运行后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力加以考虑。 ·开发环境的可行性。企业领导意见是否一致,有无资金,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参加系统开发等。 可行性分析报告 是可行性分析的最后成果。该报告必须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论证和进一步开发的依据。可行性报告大致由以下内容组成: 1.引言 引言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摘要,包括现行系统的名称、目标和功能等; ·背景,说明系统的用户、开发者,本系统与其他系统或机构的关系一; ·参考资料,包括下达本系统可行性研究的文件、或批文; ·本报告引用的专门术语说明。 2.现行系统调查与分析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现行系统初步调查,包括组织机构层次,任务和范围; ·主要业务流程及对信息的需求; ·当前系统的工作量; ·当前系统运行的各项费用开支、人员和设备; ·已有计算机的配置、使用效率和存在的问题; ·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需求调查和分析,包括用户提出的和开发人员分析得出的需求。 3.新系统建设方案 主要包括: ·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 ·新系统规模以及初步方案(规模、组成和结构等); ·系统及人员培训实施方案; ·投资方案(投资金额、来源和时间安排等)。 4.其他 可行性分析报告还应包括可行性论证,主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其他方案以及方案间的比较分析,以及结论。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 对现行系统进一步详细调查,将调查中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为系统开发提供所需资料,并提交系统方案说明书。 系统分析侧重于从业务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 业务和数据的流程是否通畅,是否合理; 数据、业务过程和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原系统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统管理方法的实现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确定的分析结果包括开发者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以及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等。 最后,提出信息系统的各种设想和方案,并对所有的设想和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在用户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处理方式的情况下,将它明确地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分析报告,即系统方案说明书。 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 系统分析过程一般按如图3.8 所示的逻辑进行。 (1)认识、理解当前的现实环境,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 (2)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3)对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4)对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具体化(物理化),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 系统分析阶段的结果是得到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逻辑模型反映了系统的功能和性质,而物理模型反映的是系统的某一种具体实现方案。 系统分析的主要工作步骤: (1)对当前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数据。 (2)建立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3)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新系统应达到的目标。 (4)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5)编写系统方案说明书。 系统调查: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础工作 ·初步调查,在总体规划阶段进行;(若新系统在老系统上发展,则可跳过此阶段) ·详细调查,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 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 详细调查有如下方面: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组织机构和功能业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业务流程与工作形式,数据、数据处理与数据流程,产品构成及其工艺流程,可用资源和限制条件,现有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1.静态信息调查:组织结构的调查 2.静态信息调查:功能体系的调查 3.动态信息调查:业务流程的调查 4.动态信息调查:数据流程调查 其中收集资料是数据流程调查阶段的基础和重点工作。在现行系统中存在的大量单据、原始凭证和各种各样的报表,都是信息的载体,对它们的调查、收集和分析,能够对现行系统的数据收集、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等环节做进一步的研究,为今后系统的详细设计提供依据。 详细调查的原则: 1.自顶向下全面展开:首先从组织管理工作的最高层开始调查,然后再调查与最、高层管理工作紧密相关的下一层的各项工作,依此类推。 2.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调查工作的目的是要搞清这些管理部门存在的理由、环境条件以及工作的详细过程,然后再通过分析其在新的信息系统支持下有无优化的可能性。 3.分工和协作相结合:需要按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工程化的方法组织调查。工程化就是将工作事先计划,对多个人的工作方法和调查所用的表格、图例做到统一规划,以便能相互沟通,分工协作。 4.点面相结合展开调查:开发信息系统,总是要开展全面调查工作。但如果近期内只需开发组织内某一局部的信息系统,那么就必须坚持全面和重点结合的方法,即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 5.主动沟通的工作方式:系统调查将涉及组织内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调查者应主动与被调查者在业务上进行沟通,创造出一种积极、友善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详细调查的方法: ·收集资料。 ·开调查会。 ·个别访问。 ·书面调查。 ·参加业务实践。 ·发电子邮件。 注意问题: ·事先计划。 ·调查态度。 ·调查顺序。 ·研究分析。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对处理的对象进行系统调查,在完全弄清用户对新系统的确切要求后,用统一、规范的图表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它是系统开发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需求分析工作量很大,所涉及的业务、人、数据、信息都非常多。所以如何科学地组织和适当地着手展开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系统范围与目标分析: 确定系统范围、定义业务目标和系统需求分析,应在同一阶段完成。只有这些得到了确定,才能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3 个任务: ·确定系统范围。把系统范围确定并文档化。然后再确定哪些在系统范围的边缘,即将来系统范围如果发生变动,哪些将被包含进来,哪些将有可能被排除。 ·确定系统需求。也就是把业务目标、系统目标、项目目标和对系统的关键功能需求文档化。而对系统的关键功能的需求描述,将在以后被用来作为选择解决方案的依据。 ·系统内容说明书。它融合了系统范围、需求描述和分析中产生的其他信息,这个文档可在以后指导解决方案的选型和实施,同时也是对将来的需求和变化进行控制的一个参考。 2.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调查组织发展目标及其战略规划,了解组织的现状及管理体制,划分组织的各个功能,分清组织内各种流向,如物资流(正向流动)、资金流(反向流动)和信息流(双向流动)。 在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中,有如下要求: ·了解组织的目标及其战略规划; ·了解组织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了解相关部门职能上的各种联系; ·分析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分析组织结构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发现其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意见。 在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工具可以应用。 ·组织结构图,如图3. 9 所示。 ·组织/业务关系图。图3. 10 描述了业务和部门的关系,包括主要负责单位,协助单位和参与单位。 其中*表示主要负责单位,X 表示协助单位,/表示参加单位。 ·业务功能一览图。如图3. 11 所示,描述每一种业务所具有的功能。 3.系统性能分析 信息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是客观评价信息系统性能的依据,一般包括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系统联机响应时间、处理速度和吞吐量,系统操作灵活性和方便性,系统加工数据的准确性,系统的可扩充性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业务流程详细调查与分析 根据对组织结构图和业务功能体系图的分析,可决定下一步重点调查的部门,然后对该部门的业务信息、业务流程等进行详细调查。 流程分析的目的: ⑴了解各个业务流程的过程, ⑵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⑶明确每个业务处理的意义, ⑷为业务流程的合理化改造提供建议, ⑸为系统的数据流程变化提供依据。 业务流程分析的步骤: (1)通过调查掌握基本情况。 (2)描述现有业务流程—绘制业务流程图。 (3)确认现有业务流程。 (4)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知识和经验支持。 (5)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提出优化后的业务流程。 1.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详细调查 建立企业信息系统计,就必须知道当前系统的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和组织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对组织结构的调查和画出组织结构图是为了分析和了解那些与计算机管理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和部门,这些部门是数据比较集中的地方。 按现行系统物质、信息或数据流动的过程,逐个调查现行系统中每个环节物质流、信息流或数据流,以弄清每个环节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来源和去向,并将现行系统按数据的加工顺序进行描绘。 2.业务流程图和系统概况图 开发人员通过对现行系统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充分认识、深人理解和认真分析,可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出已经实际存在的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即将调查结果用图表和图形描述出来,形成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图、系统概况图等。 业务流程分析主要是为了描述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是具体分析的第一步。为了要对详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再经业务人员确认,就必须采用一些简单方便的方法和工具来明确表达它们,使之成为系统分析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业务流程图可以解决此问题。 现行系统概况图是在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图基础上提取系统的基本要素一一输入、输出、处理、存储和外部环境等编制而成的。它是流程图的文字概括,两者配合使用。 业务流程图的基本符号见图 3.12;其中业务处理单位表达某项业务参与的人或事务;业务流向表达业务数据的流动方向;表格制作表明数据的载体;存储表明一种数据载体,数据是作为档案保存的;业务处理表明业务处理功能,一般用一个简单的动词或动宾词组表示。 3.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 企业的业务流程直接体现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完成其使命、实现其目标的基础。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增值环节多,信息传递缓慢,同一流程各个环节之间和不同流程间关系混乱。特别是完整的业务流程被不同职能部门分割,大大降低了流程的效率与效益,难以及时捕获迅速变化的市场机会,致使整个企业效率与效益低下,应变能力差。因此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进行改造与更新。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际管理学术界和企业界兴起了管理改革的热潮。首先兴起的是业务流程改善(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 BPI),寻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连续、渐进的改善。1990 年,“重新设
/
本文档为【系统分析师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