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

2012-07-30 1页 ppt 137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6829

暂无简介

举报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null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 一、迷走神经心动过速的基本概念 1.假性迷走性心动过速 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兴奋时,心率随之减慢发生心动过缓,刺激停止后可能发生心动过速。这种压力感受器参与和介导的心动过速不是迷走兴奋的直接结果,是继发性、反射作用的结果,可称为继发性迷走性心动过速。 2.迷走性心动过速 指去除所有可能间接引起心动过速的各种原因后,在迷走神经兴奋的当时或兴奋之后引发心动过速,使心率超过基础心率水平时,称为迷走性心动过速。这种心动过速是迷圤神经的心脏兴奋效应引起。 二、迷走神经的心脏兴奋作用的机制 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
null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 一、迷走神经心动过速的基本概念 1.假性迷走性心动过速 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兴奋时,心率随之减慢发生心动过缓,刺激停止后可能发生心动过速。这种压力感受器参与和介导的心动过速不是迷走兴奋的直接结果,是继发性、反射作用的结果,可称为继发性迷走性心动过速。 2.迷走性心动过速 指去除所有可能间接引起心动过速的各种原因后,在迷走神经兴奋的当时或兴奋之后引发心动过速,使心率超过基础心率水平时,称为迷走性心动过速。这种心动过速是迷圤神经的心脏兴奋效应引起。 二、迷走神经的心脏兴奋作用的机制 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仍然有不同意见,但可能与多种介质相关。 1.迷走神经释放儿茶酚胺 2.迷走神经末梢兴奋时可以释放其他神经肽,血管活性肠源性多肽和组氨酸异亮氨酸多肽。迷走神经兴奋释放的儿茶酚胺以及神经多肽(VIP,PHI等)也是通过心脏的正性变时、变力效应。 3.交感神经在迷走性心动过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迷走神经兴奋时,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同时兴奋,表明交感神经参与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三、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分类 根据迷走性心动过速发生的时间,可分成二类。 1.迷走神经后心动过速。 当迷圤神经心动过速发生在迷走神经刺激停止后,称为迷走神经后心动过带速。 2.迷走诱发性心动过速 当心动过速正恰发生在迷走神经刺激当中发生,称之为迷走诱发性心动过速。 根据心动过速诱发的介质还可以分成:儿茶酚胺介导的迷走性心动过速(相当于迷走诱发性心动过速)以及神经多肽介导的迷走性心动过速,此型又称神经多肽过量性心动过速。 四、迷走性心动过速发生的影响因素  1.刺激迷走神经的脉冲频率 已经清楚,刺激频率直接影响着迷走神经兴奋时诱发的心动过缓的心率,以2040Hz的频率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心率减慢的程度最大,以40-60Hz的频率刺激时心过速的心率最高。 2.受引发介质的影响 不同的介质引发的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心率不同,以去甲肾上腺素为参照,神经肽VIP最强。PHI仅有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5%左右。 3.持续的时间与介质相关 不同介质引起的迷走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不等,去甲肾上腺素引发的迷走性心动过速平均恢复时间约为0.5min,VIP平均恢复时间5min,PHI约为10min,而胰高糖素较长,约为35min。 五、迷走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 1.生理意义 对患者循环系统稳定性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2.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 常有患者诉夜间心悸、胸憋而醒,醒来时心率常在100次/分以上。是夜间较高的迷走张力引起心动过缓,继而引发心动过速。 病窦综合征患者在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SNRT)测定时总表现恢复时间延长(2秒以上),该试验的机理是快速心房调搏引起局部乙酰胆碱的暂时规程,并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使SNRT延长。明显病窦患者该测试结果为阴性,而迷走性心动过速也可能是其发生的原因之一。在其测试过程中,局部堆积的乙酰胆碱可刺激相应的介质分泌增加,引发迷走性心动过速,并使检查结果呈假阴性。 总之,迷走性心动过速临床不少见,以往常认为是继发性机制引起,是压力感受器反射性机制引起。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可能有相当比例的这种心动过速是原发因素引起,属于迷走性心动过速,应当引起临床医师、心电图医师的重视。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 一、迷走神经心动过速的基本概念 1.假性迷走性心动过速 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兴奋时,心率随之减慢发生心动过缓,刺激停止后可能发生心动过速。这种压力感受器参与和介导的心动过速不是迷走兴奋的直接结果,是继发性、反射作用的结果,可称为继发性迷走性心动过速。 2.迷走性心动过速 指去除所有可能间接引起心动过速的各种原因后,在迷走神经兴奋的当时或兴奋之后引发心动过速,使心率超过基础心率水平时,称为迷走性心动过速。这种心动过速是迷圤神经的心脏兴奋效应引起。 二、迷走神经的心脏兴奋作用的机制 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仍然有不同意见,但可能与多种介质相关。 1.迷走神经释放儿茶酚胺 2.迷走神经末梢兴奋时可以释放其他神经肽,血管活性肠源性多肽和组氨酸异亮氨酸多肽。迷走神经兴奋释放的儿茶酚胺以及神经多肽(VIP,PHI等)也是通过心脏的正性变时、变力效应。 3.交感神经在迷走性心动过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迷走神经兴奋时,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同时兴奋,表明交感神经参与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三、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分类 根据迷走性心动过速发生的时间,可分成二类。 1.迷走神经后心动过速。 当迷圤神经心动过速发生在迷走神经刺激停止后,称为迷走神经后心动过带速。 2.迷走诱发性心动过速 当心动过速正恰发生在迷走神经刺激当中发生,称之为迷走诱发性心动过速。 根据心动过速诱发的介质还可以分成:儿茶酚胺介导的迷走性心动过速(相当于迷走诱发性心动过速)以及神经多肽介导的迷走性心动过速,此型又称神经多肽过量性心动过速。 四、迷走性心动过速发生的影响因素  1.刺激迷走神经的脉冲频率 已经清楚,刺激频率直接影响着迷走神经兴奋时诱发的心动过缓的心率,以2040Hz的频率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心率减慢的程度最大,以40-60Hz的频率刺激时心过速的心率最高。 2.受引发介质的影响 不同的介质引发的迷走性心动过速的心率不同,以去甲肾上腺素为参照,神经肽VIP最强。PHI仅有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5%左右。 3.持续的时间与介质相关 不同介质引起的迷走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不等,去甲肾上腺素引发的迷走性心动过速平均恢复时间约为0.5min,VIP平均恢复时间5min,PHI约为10min,而胰高糖素较长,约为35min。 五、迷走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 1.生理意义 对患者循环系统稳定性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2.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 常有患者诉夜间心悸、胸憋而醒,醒来时心率常在100次/分以上。是夜间较高的迷走张力引起心动过缓,继而引发心动过速。 病窦综合征患者在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SNRT)测定时总表现恢复时间延长(2秒以上),该试验的机理是快速心房调搏引起局部乙酰胆碱的暂时规程,并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使SNRT延长。明显病窦患者该测试结果为阴性,而迷走性心动过速也可能是其发生的原因之一。在其测试过程中,局部堆积的乙酰胆碱可刺激相应的介质分泌增加,引发迷走性心动过速,并使检查结果呈假阴性。 总之,迷走性心动过速临床不少见,以往常认为是继发性机制引起,是压力感受器反射性机制引起。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可能有相当比例的这种心动过速是原发因素引起,属于迷走性心动过速,应当引起临床医师、心电图医师的重视。
/
本文档为【迷走神经心动过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