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一针一得

一针一得

2017-04-16 37页 doc 144KB 1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6174

暂无简介

举报
一针一得一针一得---贺普仁针灸传心一针一得针灸治病讲究“辨证”、比如说“配穴”、“手法”等。其中“配穴”一环尤其重要。“配穴”主要看所选穴位与临床证候是否恰如其分,丝丝入扣。而看选穴多少,是不是少而精。北京地区针灸治病的流派很多。有一些人由于“辨证论治”的基础比较差,而喜欢用群针治病,一开穴就是几十针,大大超过了病情的需要,超过了病人的耐受限度。例如,宣武区,有一个导师擅长针灸术,以针灸群针...
一针一得
一针一得---贺普仁针灸传心一针一得针灸治病讲究“辨证”、比如说“配穴”、“手法”等。其中“配穴”一环尤其重要。“配穴”主要看所选穴位与临床证候是否恰如其分,丝丝入扣。而看选穴多少,是不是少而精。北京地区针灸治病的流派很多。有一些人由于“辨证论治”的基础比较差,而喜欢用群针治病,一开穴就是几十针,大大超过了病情的需要,超过了病人的耐受限度。例如,宣武区,有一个导师擅长针灸术,以针灸群针著称。每日病人络绎不绝,颇得一般人所赞颂。据了解,在那里治过病的人也有不少人确有其效,惟起针后病人疲劳颇甚,多数都需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复。究其原因,不外针数众多,刺激量大,病人不适应所致。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虑,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很好地进行“辨证论治”盲目地瞎扎一气,不仅与病无益,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的经验,学习他们那种坚忍不拔、兢兢业业钻研技术,孜孜不倦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但不是模仿他们的一动一静,墨守陈旧的一套;另外,我们要在他们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整理与提高,然后创出自己的新路。特别是针灸这门独特技术,尤为必要。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会有些损伤。虽然针刺是一种良性刺激,但对患者来说,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负担。因此,造成病人惧怕针灸,非迫不得已,补求治于针灸。这是值得吸取,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我们认为在保证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当然,运用一个特效穴位能够在临床治疗疾病,并不十分容易,阻力相当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医生的习惯势力,他们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创新。迷信现行的和旧有本,总觉得选一个穴位力量不够,靠不住,不放心。他们认为:有局部穴没有远端穴不行,有上部穴没有下部穴不行,顾虑重重,没有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气魄。其次,是来自患者方面的阻力。①患者认为针灸像吃饭一样,越多越好。②患者不了解针灸的治病道理。又因疾病缠身要求解除痛苦的心情迫切,所以愿意每次治疗时多扎几针。③找我院就诊的病人多数为慢性病,走遍了各大医院,曾遇到“群针”治病的针灸医生给病人造成了一种错误印象,认为多针才能有效。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上当受骗,还没有觉悟。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应当耐心地向广大患者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同时应该说明一点,在临床少配穴不是死板的、片面的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应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我们提倡少“配穴”,只是个方向问,但绝不等于“万病一针”。采用一针治一病,必须有过硬的思想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有熟练而准确的针刺技术。如果针技跟不上去,那就不如多配几个穴位,也许其中有的穴位会发挥一些作用而取效,因而这些医生也能治好几个病人,而且沾沾自喜,其实是哪个穴位治好病?他们并不清楚,有些穴位是不必要的,徒增病人皮肉之苦,多穴弊病不止这些,未必没有(或许已经)因此而发生的医疗事故。今后,针灸的发展,在“配穴”方面,必须由繁到简,然后由简到精。这种精选穴位的工作是很艰巨的,需要全体针灸工作者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实现“配穴”少而精这个大方向,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我们在临床上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还要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工作。为了引起针灸同行重视这一工作,我首先列举数十例有效处方供同行们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未完待续)一针一得---贺普仁46种疾病的治疗经验 1.急性咽痛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暴发火眼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针:患侧耳尖放血。或太阳穴放血。或内迎香放血。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3.偏头痛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4.落枕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针:绝骨,用“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著。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5.漏肩风肩背部疼痛,有压重感及发冷感,不能高举及外展。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急性针刺条口,慢性针刺膏肓。6.胸胁痛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针:丘墟透照海。7.心绞痛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针:内关(双穴)重补。或针极泉。不效加膻中、然谷。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无手术指征。针:至阳一穴即可。9.急性腰疼(包括风寒和外感)其症腰部疼痛,动转困难,不能弯腰,不能后仰及翻身。针:委中,缓刺放血。血色由深变浅即止。疗效往往都很突出,或刺养老。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针:环跳重刺激,不留针。如慢性可刺气冲,确能助气血之运行,起到镇痛之作用,昆仑更佳。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例如:11.慢性关节炎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气候变化时加重,有时肿胀及关节作响。针:阳关透曲泉或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即有效,如效果不显著,可刺风府,搜一身之风即可取效。12.网球肘针冲阳。13.阳痿阴茎柔靡不能勃起,或性交顷刻泄精。常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脉细弱,有两组处方:(1)双环跳:针尖斜下内下方,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2)双大赫:针感直达龟头。14.输尿管结石中封。15.胃肠炎尺泽、委中。16.失语哑门、通里。17.聋症听宫、翳风、中渚。18.高血压曲池。针灸对传染病也有奇效。例如:19.痢疾为外感病,有传染性,其症酸痛下痢赤白,有黏液,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天枢处有压痛。针:曲池穴,有消炎止痢作用。20.疟疾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还有三日一发的。针:以三棱针在大椎处点刺数下,拔一火罐于其上,吸出恶血,疗效甚佳。久疟灸脾俞。针灸对神经、精神方面的疾患疗效更为满意,比一般镇静药的优点为多。例如:21.癫痫其症陡然跌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白沫,目斜视,发作后移时而起。针:长强周围(前后左右)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或针刺大椎、腰奇,均有抑制发作的功能。22.癔症本病起于诸般精神功能障碍,故其症发作千差万别,发病前多有精神不快。针:双内关同时进针,行强刺激,可起到通心开窍之作用,必要时人中可刺。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就更有意义,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以备急需。例如:23.鼻衄鼻内出血,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也有两侧多量出血,常引起头疼、眩晕、耳鸣、面色苍白、肢体倦怠等。针:上星穴,需刺激,或刺少商出血。24.鼻炎针飞扬。25.脑溢血(属于中风闭证者)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并很严重的疾患,凡患此病,就有九死一生的危险。其症猝然仆倒,不省人事,痰盛,牙关紧闭,面色潮红、脉弦硬。针:①四神聪放血,平肝息风。②十二井穴放血,通经开窍,止血。脱证:灸关元。26.先兆中风四神聪、合谷、太冲。针灸除治疗内科病以外,还能治疗皮外科方面的疾患,而且疗效也很满意。27.乳痈其症乳房红肿,热痛。针:足临泣,针尖向上刺,刺激量加大,使针感沿经向上窜至肋部。28.瘰疬多生于颈下或腋下,小如粟,大如核桃,肿胀疼痛,破溃后经年累月难以收口,渐至骨蒸潮热,形体消瘦。针:曲池透臂臑或火针点刺局部。29.湿疹急性局部红斑,发生水疱,以后则成红痂,周围糜烂,瘙痒,多发于乳、面、肘、手足等部。针:曲池。用烧山火疗法。30.痤疮背部痣点。31.发际疟大椎放血。32.肠痈本症初发,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恶寒、便秘或下痢,其痈初期多漫及全腹,但不久即固定于右下腹,右腿不能伸直,麦氏点出现压痛。针:阑尾点。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的向外处,重刺激。33.肛门瘙痒会阴及肛门剧烈瘙痒。针:公孙。34.痔阳溪、后溪。35.肛裂孔最。36.牛皮癣委中放血,坚持治疗有效。37.鹅掌风手掌皮肤发硬、发干、刺痒、脱皮。针:劳宫。38.发际疮多于项后,形如黍豆,痛时如锥如燎,痒时坐卧不宁,顶生白头,破后流水,此起彼伏,俗名“气不忿”。针:大椎放血或委中放血,以泄太阳经湿热。39.串腰龙水疱累累珠形,大小不等,灼热疼痛。针:龙眼点刺出血。有人污蔑针灸是精神作用,小儿科有许多疾病适宜用针灸治疗,用事实驳斥了说针灸是暗示作用的人。因为小儿思想尚未开展,还没有思维能力。但针灸疗效很突出,例如:40.小儿腹泻乳食不节,下痢不止,有时腹痛,不欲饮食。针:曲池、足三里,或刺会阳。41.小儿疳积体瘦、腹胀大、毛发焦落,不欲食,大便异常秽臭,小便混浊,潮热,哭时涕泪皆少。针:四缝。挤出少量黏液或血液。42.阴痒阴门初感灼热,次即瘙痒难堪,重时影响睡眠。针:蠡沟。43.崩漏隐白。44.缺奶少泽,回乳,光明。45.子宫肌瘤灸痞根。46.断奶因某种原因,乳儿不需哺母亲的乳汁,两乳房胀大,乳汁流溢。针:光明。国医大师贺普仁:针灸治疗偏头痛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体会国医大师贺普仁头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偏头痛在针灸门诊中占有相当多的数字,剧烈发作的时候,能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在针灸门诊中,如何提高该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文献谈谈我个人的体会,试图从临床角度阐明偏头痛的病因和分型,以及针灸治疗的规律。理论探讨经典文献对本症的原因,治疗做过言简意赅的记载。《灵枢·厥病篇》云:“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历代医家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对本症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我们通过临床观察,结合文献记载,认为偏头痛一症除了具有一般头痛的共同性质外,在病因,病理,治疗等方面还有许多特点。(一)病因本病发生,内因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头为诸阳之会,精华升降之所,外有毛,发,肉,筋,骨所卫,内有清阳煦化,若外固内充,诸邪不能上犯,必待卫外失职,或清阳窒塞,诸邪方能侵袭。细言之,有风邪乘虚客于少阳者,多属风寒,有阳气窒塞,少阳经脉不通者,多属脾虚湿盛,有肝胆风热,挟痰上逆者,多属痰火。实为风,痰,火合而为病。外因方面,六淫中的风寒最为多见,但从临床看来,风寒是外因是“条件”。发病的根据仍是“内因”。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肉腠闭据,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为害。”正是恰当地反映了内因和外因在该病发生发展上的客观作用。(二)分型我们根据临床辨证对此病进行了分型。(1)外风型:外风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素问·风论篇》记载:“……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其邪从俞穴入,循经而上,或并入少阳经俱入而致脉道不利等多种方式造成半侧头部经络凝滞,发为偏头痛。所以在病史上,夜卧受风,汗出当风等是划分本型的重要根据,在症候上,出现头部偏侧持续性胀痛,每遇风寒则加重,更有风池穴位部痠痛,拘紧等,或兼咳嗽,项强畏寒,全身骨节疼痛等症,脉多浮弦。在病机上为风邪客络,脉道闭塞,在治疗上用疏风通经法。(2)实热型:肝胆郁热为本病发病的基本原因。肝属风木,藏魂,在志为怒,主条达,若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风。在症候上,偏头部呈跳动性疼痛,疼痛如裂,面红目赤,性情急躁,舌红苔腻,脉象弦劲等。在病机上系肝胆炽热,上逆头目,甚则为肝胆火炽生风。治多以平肝泻火法。预后较上型为差,治疗过程较长,其兼外风者近期效果好,也易复发。(3)湿痰型: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肝木乘土,挟痰上逆,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在症候上偏头钝痛,胀闷如裹,多兼胸脘痞闷,恶味少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或迟滑。在病机上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能运化水谷,痰湿阻滞中焦,肝木乘土,循少阳经脉挟痰上逆,或更挟三焦虚火上浮发为偏头痛。治疗宜健脾化痰,平肝降逆并施。在预后上健脾和平肝两法的选择与配合,对本病疗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运用适当,可以取得痊愈。但这种类型的偏头痛比较复杂,难于取得速效。(三)治疗总述在遵循总的治疗原则基础上,充分地依据症情,灵活地进行了辨证论治,下面从治疗穴位、放血的运用和针刺手法三方面进行讨论。(1)取穴和配方我们以通经活络,疏风止痛为治疗各型的基本配方,选用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配用风池、曲池、绝骨等穴为一组。本组各穴有宣通足少阳经脉,疏风止痛的作用。从方义说,丝竹空为足少阳脉气所发之处,也是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穴位本身就能治疗偏头痛,沿皮透至率谷,更加强了疏通手足少阳经脉的作用。这是因为率谷穴不仅仅是足少阳经脉的穴位,主治偏头痛,而且它又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会穴,具有疏散少阳风热,使其循太阳经脉达的作用。因此,丝竹空透率谷是宣散少阳经脉风热的主穴,是治疗一切偏头痛的有效俞穴,在我们的全部病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例都采用过本穴,而且都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合谷、列缺,合谷是手阳明的原穴,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具有镇静止痛的特性。列缺穴为手太阴经的络穴,据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列缺善治偏头患”。与合谷穴相配,更有原络配穴的意义。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俞穴,是胆经所注之处,根据五腧理论为“俞木”穴性。对疏泻少阳风热有很好的效果。因其远离病所,故有引热下行的作用。《类经图翼》说“木有余者宜泻此,使火虚而木自平”也证实了本穴在泻火方面的重要性。上述配方,不仅适应于外风型的偏头痛,也是湿痰型,实热型的“基本方”,后者只要适当配以健脾化痰,平肝泻火的穴位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湿痰型偏头痛,配以悬颅、颔厌、中脘、足三里或丰隆,气海(针与灸)。悬颅、颔厌二穴均位于曲周颞颥部分,除了在经脉循行上对偏头痛有突出的效果外,还是足少阳、阳明两经相交会的俞穴,兼有疏导胃府、振奋中阳的作用。至于中脘,它是六腑之会,对温化中焦的痰湿,降胃气的上冲,尤有卓效,配以足三里或丰隆,其健脾化痰之力就更加明显了。气海主治真气不足,疗诸虚百损,加强下焦气化,则中土自受补益。可加用灸法。对实热型患者,常配以丝竹空,内迎香放血、四神聪、行间等穴。丝竹空刺入放血,疏泄肝胆火炽,内迎香对上攻头部热邪而造成脉络壅滞,血瘀不通的偏头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灵枢·厥痛篇》“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最早记载了放血治疗头痛的方法。四神聪是经外奇穴,位于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一寸处,除了局部止痛作用外,在平肝疏风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再配足厥阴肝经的荥火穴行间,平肝力量就更为加强。我们把“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一组穴位,作为治疗各种偏头痛的“基本方”,在临床上我们使用这组方,对各型偏头痛均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偏头痛的原始病因很多,但都或多或少有外风侵袭的存在。因此,首用疏风,以取得缓解疼痛的近期效果,然后再考虑治本的方法。也正体现了《内经》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精神。(2)放血的应用放血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解篇》血络论》中对放血的作用、辨证、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如“菀陈则除之”(《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小针解篇》),《内经》的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放血能够排除血脉中郁滞,因此放血有去瘀滞,通经络的作用。由于偏头痛在局部表现为“不通则痛”的病机,所以我们临床上施用放血,不仅对实性患者使用,对虚性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根据《灵枢·厥病篇》“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的原则,有时我们选用“内迎香穴”放血。在操作上,实性的放血次数,血量可以多些,针刺深些,虚性的则酌减。总之临床上,还要根据当时病人的状态,脉络虚实的情况,血色的深浅,血质的粘稀,出血的难易,灵活掌握。(3)手法要求针灸手法对疾病疗效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目前各家的手法不一,下面仅提出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手法。对单侧偏头痛,多数只针患侧,各穴都用泻法,头部诸穴用捻转泻法,其它部位的穴位用提插泻法,对远离病所之穴,如合谷,足临泣,则用重的手法,多使针感沿经放散到肢端或上行到躯干部。少数的可直达病所。根据我们的体会,感传越远,效果越好。典型病例例一:周某,男 55岁 病历号675。初诊日期:1961年10月5日。自述六日前突然右侧头痛,有跳动感,牵及耳根及颈部,遇风加重,两脉弦缓。证属外风侵袭,客于少阳经脉,予祛风止疼法,均针患侧: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翳风、听会,用泻法,留针二十分钟。二诊:10月7日,针后头痛明显好转,仅于傍晚前后稍痛,肩颈尚觉不适,予前方加绝骨,手法同前,再针痊愈。例二:梁某,病历号2212 男 43岁,初诊日期:1963年1月4日。左侧头痛十一年之久,久治未愈,时轻时重,近一月来因工作劳累,痛势加剧,连及左目胀痛,伴有耳鸣,眩晕,左侧半身麻,知觉迟钝,纳食尚可,因头痛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沉细。证系劳心过度气血暗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邪乘虚入客少阳,引动肝风,扰清窍,先拟疏风以祛邪,通经以止痛,余证缓图。取穴: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足临泣、翳风,均针患侧,俱用泻法,留针二十分钟。二诊:1月6日,针后偏头痛未作,再以原方针两次,而易调理气血立法。再针二次获痊愈。按:此例获效较速是由于患者纳食尚佳,脾胃较健,气血易于调理,所受外风亦浅,故只针三次而痛止,五次而痊愈。例三:范某,女30岁病历号174245初诊日期:1961年3月27日。左侧偏头痛牵及眉棱骨处,时轻时重,烦躁口渴,欲呕,胃脘不适,苔白脉弦。证系土虚木乘,肝胆虚热挟胃气上逆,累及少阳,拟平肝降逆,疏经止痛法。取穴: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太冲,用泻法,针患侧,留针二十分钟。二诊:3月29日,针后头痛减轻,唯烦躁口渴未减,胃脘作痛,时时欲呕,脉弦。取前方加中脘,足三里。三诊:3月31日,头痛显著减轻,胃脘亦不作痛,烦躁口渴亦轻,仍欲呕,脉稍弦。据此症情,审系少阳经脉已通,肝木尚未平复,予平肝降逆为主。取穴:中脘、期门、足三里、太冲,配以合谷、列缺,手法同前,期门、足三里、太冲均针双侧,合谷、列缺均针患侧,留针二十分钟。四诊:4月3日,针后诸症显著减轻,再以原方针一次而痊愈。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从医70年秘籍传世本文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贺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共计捌拾壹症。不轻传。诚者主动传。”科技时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别希望诸君珍惜。能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是诚者,主动传之。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全书同),我们很惊讶,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笔字!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叠空白的“北京市中医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稿纸已经发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翻开《一针一得》,一页页,一行行,一条条,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1979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共计捌拾壹症。不轻传。诚者主动传。”秘法,贺普仁的秘法,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当然,“九阴真经”是虚构的杀人秘籍,“针灸临证秘法”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贺普仁的弟子也没有见过。正值贺普仁87华诞、从医70载之际,他给大家呈上一份非比寻常的大礼。哪年完成的?为什么愿意公开?贺普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过了一会儿才说:“积了50年了,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一针一得,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要给大家实惠,就给这个。”贺普仁秘藏的《一针一得》原稿,其实有两个版本,1965年的钢笔字版和1979年的毛笔字版。1979年的毛笔字版全本分四大秘,每一秘81病症,共约324个病症(有部分重复),每种病症都有特定的穴位治疗。因此,本书副题《“一针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几百个病症,而不是包治百病。二、针穴不在多,而在于精准1965年5月1日贺普仁完成的钢笔字版《一针一得》时,“文革”的气氛已经弥漫,贺普仁1965年的手稿中也留下了历史痕迹,他在阐述《一针一得》的意义时这么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特别是针灸这门独特技术,尤为必要。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要有些损伤。虽然针刺是一种良性刺激,但对患者来说,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因此,造成病人惧怕针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于针灸。这是值得吸取,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我们认为在保证临床有效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70年前,贺普仁追随北京著名中医牛泽华大夫学针灸的时候,学的是群针施治。群针就是取多个穴位扎多根针,才治好一个病。牛大夫医术高超,针技过人,这给年轻的贺普仁打下了良好的针灸底子。但在实践中,贺普仁渐渐发现群针的局限:群针施治威力是大,可是病人受罪也多,一扎就是十几根到几十根不等,等扎完针,病人不光疼得厉害,且全身疲软,有时还动弹不得,这是因为,群针对人的刺激太强了。贺普仁1965年版的《一针一得》讲了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故事,说明群针的缺点:“宣武区,有一个道士擅长针灸术,以针灸众多(群针)著称。每日观内络绎不绝,颇得一般人所赞颂。据了解,在那里治过病的人也有很多确实有其效,惟起针后病人疲劳颇甚,多数都需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用针众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适应所致。“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地进行‘辨证论治’盲目地瞎扎一气,不仅与病无益,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的经验,学习他们那种坚韧不拔、兢兢业业钻研技术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但不是模仿他们一动一静,其中旧的一套,而是在他们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整理与提高,然后创出自己的新路。”1956年贺普仁进入北京市中医医院以来,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精化传统群针疗法。只有对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两个关键穴位下针,方可手到擒来,马上缓解病人的痛苦。怎么才能精、准,这是大学问。《一针一得》就是在寻找精、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它的宗旨是选穴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精,贺普仁为此花了70年!本文将呈现贺普仁的《一针一得》,以飨读者。第一秘1.摇头:(即宾努之症)针取屏迫,手法补,穴在长强穴2.失音:针孔最。腕上七寸3.腰痛:合谷4.肢肿:温溜5.月水不调:曲池6.目视昏昏:灸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7.胸中瘀血: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8.气硕(颓):天鼎。(天鼎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9.目痛不闭:大迎(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10.噎病:乳根11.心烦: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强间(属督脉。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12.舌强: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或针风府(督脉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13.心悬: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14.吐血不愈:取气冲。(三棱针去血,立愈)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15.喉闭: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虚。(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在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16.腹坚大:冲阳(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17.面目浮肿水病:陷谷(即董氏门金穴)别名陷骨。输(木)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18.唇裂: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19.慢惊风:针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阴脾经的井穴)20.黄疸:商丘21.癓瘕:地机22.四肢强硬:大横23.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24.项难回顾:少海25.遗尿:少府26.阴痛:少府27.偏坠:少府28.手足麻木:肩贞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30.痔漏:天窗31.眼动:颧髎。或承泣32.翻胃:胃俞或针上脘33.津液少:小肠俞34.赤白痢:中旅俞35.身热怠惰:阳纲36.恶血泄注:殷门37.大便坚:浮郄38.身战不耐久立:金门39.身后侧痛:京骨40.阴痒:然谷或蠡沟41.手足冷:太溪42.经闭:水泉43.近视:水泉44.腹胀如鼓:复溜45.五种水病(心、肝、脾、肺、肾)复溜46.吐舌:筑宾47.舌纵涎下:阴谷48.阴缩:大赫49.心恍:通谷50.唾多:彧(yù)中51.神气不足:郄门52.掌中热:中冲53.身如火:中冲54.口干:关冲55.产后血晕:支沟56.嗜卧:三阳络,或针腿五里57.四肢不欲摇动:三阳络,或针腿五里58.肩臂痛不能举:清冷渊59.瘿瘤:臑会60.风寒吐沫:丝竹空61.唇强:耳门62.喘息:承灵63.吞酸:辄筋64.语言不正:日月65.四肢不收:日月66.百节(肢)酸痛:阳辅67.毒犬伤:外丘68.各处气伤:足临泣69.诸疮毒:窍阴70.不孕:灸阴廉71.腹肿如鼓:章门,或针水分72.难产:关元73.一切出血:阴交.或针刺长强74.舌缩:廉泉75.噎水浆不下:璇玑76.房劳:长强77.小儿惊悸:身柱78.身瘦:至阳79.水谷不化:悬枢80.舌急不语:哑门81.恍惚不乐:陶道第二秘1.感冒发烧:大椎放血,严重的,1-7节逐节放血,效更佳2.寒战:针后溪3.饮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处)4.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5.手颤病:灸关元300壮6.口腔溃疡:地仓.慢性的针照海7.水臌:偏历8.喘息:肺经压痛点9.血淋:三阴交10.断奶:光明11.子宫肌瘤:灸痞根12.小儿疳积:针四缝13.小儿腹泄:针曲池14.串腰龙:龙眼放血15.各种疔疮:针身柱或天宗放血16.发际疮:大椎或委中放血17.唇风(捲疮):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18.鹅掌风:针劳宫,痒甚加刺大陵19.雀斑:针合谷,用烧山为手法20.白癜风:灸侠白21.肛门搔痒:针公孙22.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23.兰(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24.痢疾:针曲池25.湿疹:针曲池26.瘰疬:针曲池透臂臑.或针肘尖27.乳腺炎:针足临泣28.乳胀:温灸鱼际29.鼻衄:针上星,或少商放血30.崩漏:针或灸隐白31.癔病:双内关同时进针32.癫痫:长强周围放血33.阳痿:大赫或环跳34.疟疾:针大椎,可放血,并可合并拨火罐35.痔漏:针阳溪36.肛裂:针孔最37.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38.身体反折:肝俞39.目戴上:丝竹空40.过经不解:期门41.咳嗽饮水:太渊42.引两胁痛:肝俞43.引尻痛:鱼际44.呕脓:膻中45.呕逆:大陵46.呕哕:太渊47.喘呕欠伸:经渠48.数欠而喘:太渊49.胁下积气:期门50.小腹胀痛:气海51.胀而胃痛:膈俞52.腹寒不食:灸阴陵泉53.心痛食不化:中脘54.烦渴心热:曲泽55.心烦怔忡:鱼际56.烦闷:腕骨57.虚烦口干:肺俞58.懈惰:照海59.嗜卧不言:膈俞60.支满不食:肺俞61.振寒不食:冲阳62.胃热不食:下廉63.胃热:悬钟64.胃寒有痰:膈俞65.脾病溏泄:三阴交66.胆虚呃逆热上气:气海67.狂言不乐:大陵68.多言:百会69.目忘视:风府70.暴惊:下廉71.见鬼:阳溪72.魇梦:商丘73.痎疟:腰俞74.头痛:腕骨75.心烦:神门76.痿厥:丘墟77.暴泄:隐白78.洞泄:肾俞79.泄不止:神阙80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81.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第三秘1.转胞不溺淋涩:关元2.风动如虫行:迎香3.眉棱痛:肝俞4.毛发焦脱:下廉5.鼓颔:少商6.咽外肿:液门7.咽食不下:液门8.喉痛:风府9.目风赤烂:阳谷10.倒睫:丝竹空11.目眥急痛:三间12.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13.唇干有涎:下廉14.舌干涎出:复溜15.唇动如虫行:水沟16.唇肿:迎香17.舌黄:鱼际18.齿寒:少海19.齿痛:商阳20.不能嚼物:角孙21.腰背佝偻:风池、肺俞22.背拘急:经渠23.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24.臂腕骨痛:阳谷25.手腕动摇:曲泽26.手腕无力:列缺27.两腿如冰:阴市28.鹤膝历节风肿:风市29.腰痛不能久立:附阳30.腿膝经酸重:附阳31.四肢不举:附阳32.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33.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泄法34.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35.月经过时不止:隐白36.产后诸病:期门37.乳肿痛:足临泣38.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炷如小麦粒,直接灸39.欲断产: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40.不时漏下:三阴交41.月水不调,周结成块:针间使42.小儿卒疝:太冲43.小儿角弓反张:百会44.小儿泄痢:灸神阙45.小儿秋深冷痢:灸脐下三寸46.小儿吐乳:灸中庭47.小儿口臭:灸劳宫48.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49.溺水死者:灸脐中50.狂犬咬伤:灸咬处疮上51.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隔蒜灸)52.疡肿振寒:少海53.风疹:环跳(补法)54.暴痒:蠡沟(补法)55.身瘦不能食:灸大肠俞27壮56.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饥57.身瘾疹:伏兔5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59.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50壮60.腹皮痛:鸠尾61.搔痒:鸠尾62.鹅掌风:劳宫63.足外皮痛:足临泣64.偏枯:大巨65.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七次为一疗程66.头痛如破:命门67.身热如火,汗不出:命门68.目不得闭:大迎69.肩背颈项痛:涌泉70.身肿身重:关门71.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72.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73.痂疥:灸大陵二壮74.不知味:针气户75.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为度76.脐风:然谷77.鼻痛:脑空78.恶犬伤毒不出:外丘79.寒慄重衣不得温:阳白80.吐舌:筑宾81.舌纵:阴谷82.口干:阳池第四秘1.口干:针阳池。(针章门亦可)(重)2.鼻窦头痛(即鼻窦炎):(实证)针飞扬3.心痛如刺:针然谷4.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5.大眥痛:针至阴6.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针束骨7.身后侧痛:针京骨8.心下痛气攻腰胁:针肓门9.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更佳10.臑内廉痛:针譩譆11.关节不利,浑身疼痛:针膈关12.腰髋痛不得久卧:针白环俞13.经行腰腿痛:针合阳14.妇人阴内湿痒疼痛:针膀胱俞15.腰痛疲漏:针气海俞16.脊间心后痛:针中渚17.两耳珠痛:颔厌18.足下热:针中都19.善摇头:针京骨20.头痛如破:命门21.肩髃痛:针二间22.眼痛:针下廉23.腰髋坚痛:针石门24.腰胯痛:针伏兔25.侠脊膂而痛:针尺泽26.膝痛不可屈伸:针大杼27.膝胫肿痛:穴巨髎28.肩背强急酸痛:穴水道29.膝膑肿痛:穴历兑30.小便热痛:列缺31.肩背痛:听宫32.肘中痛:冲阳33.肩背痛:中渚34.正头痛:中脘35.偏头痛:肓俞36.足心痛:针昆仑37.脚气症:针肩井38.肩背酸痛:中渚39.肘挛症:尺泽40.手臂痛:针肩髃41.手腕无力:针列缺42.手腕摇动:针曲泽43.眉棱骨痛:肝俞(重)44.头痛项强重不能举:承浆、风府脊背反折不能回顾:承浆、风府45.足寒如冰症:肾俞46.膝痛:风府47.转筋:灸承山七壮48.面肿:水分(灸禁针)49.唇肿症:迎香50.唇干:三间51.口腔溃疡:针劳宫、照海52.鼻流清涕:灸百会53.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54.秋寒冷痢:灸石门、关元55.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56.战慄:针鱼际二分深57.月经不调,固结成块:间使58.月经时漏下:三阴交59.堕胎后手如冰厥逆:肩井。针后如觉闷乱急补足三里60.产后恶露不止:气海、关元61.白虎历节风:针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间62.哭笑:百会、人中63.目妄视:风府(重)64.见鬼:阳溪65.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66.小儿吐乳:灸中庭67.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68.小儿牙口蚀烂:针承浆69.小儿口舌疮臭气冲人:灸劳宫一壮即可。70.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71.吐食反胃:先针下脘,后针足三里72.哮吼灸法:用线一根套颈上,至鸠尾尖上截断,转向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73.中风失语:针鱼际74.偏头风:鸠尾。75.中风:灸神阙百壮76.水谷不化、下利:针悬枢77.气喘难卧:灸灵台78.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79.堕胎:关元,如不落,再补昆仑,立下。80.口干:章门。阳池亦可。(重)81.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即有子。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首届国医大师。1926年5月出生,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贺老德艺双馨,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一贺氏三通法。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棱针疗法图解》等书。国医大师贺普仁专题(三)丨临床选穴思路作者/贺普仁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虽然前人对于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死记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几个穴,孤立地认识疾病,就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受到限制。特别是遇到复杂的疑难病证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便是治疗也是取穴不清,治疗不明,病轻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贺老在临证治疗中,取穴方法非常灵活,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但决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严格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一、循经取穴在众多的穴位中,如何进行选穴是比较关键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贺老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清代的《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对此早在《标幽赋》中就有“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之说。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也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这实际也是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才能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二、随症选穴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关于随症选穴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实际上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贺老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三、性能选穴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经穴;祛风:风字穴位;温里:荥穴、壮阳穴;通行穴: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祛痰:络穴,邪随络穴而出;镇静安神:神字穴;升举穴:百会、冲字穴,加补气穴;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醒脑开窍:人中、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渊;治汗穴: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扶正祛邪:原络配穴。四、部位选穴半身:听宫;上半身:合谷;下半身:太冲、环跳;头顶:太冲、涌泉、合谷;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枕部:至阴、后溪、长强;前额:解溪、丰隆、合谷;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眉棱骨:肝俞;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口唇:脾俞、太白、丰隆;牙齿:太溪、曲池、合谷、偏历;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耳朵:太溪、外关、悬钟;颈项:列缺、支正、昆仑;咽喉:通里、照海;肩:条口;肘:冲阳;手:大椎、中脘;脊柱:后溪、人中、大钟;背:合谷、养老;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胃口:内庭;胁部:丘墟透照海;胁下:内关;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腹部:支沟、手三里、三阴交、足临泣;少腹:蠡沟;腰部:委中、太溪、合阳;前阴:大敦、水泉;后阴:承山、二白;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腿部:风府、腰夹脊;脚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脚趾:百会、中脘、章门;腋窝:内关、蠡沟。五、病因选穴举例如下:外感:合谷、外关、大椎;内伤:伤食——足三里、天枢;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总之,选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础知识全面,才能灵活运用。还可以考虑时间(子午流注)、体质、辨证、经验、现代医学认识等来选穴,依据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组合成处方,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贺老认为,现在年轻中医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是穴位使用太多、不专,治疗的重点不突出,所以临床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重视文献不够,就如同木匠工具不齐全,是不可能做好手艺的。他认为研究腧穴可以从五方面进行:①位置变异;②功能作用;③穴位的配伍;④针刺的深浅;⑤手法的不同。要取得好的疗效,就必须全面考虑这五方面问题。国医大师贺普仁专题(四)丨刺手法怎样练?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手循按揉切腧穴,右手为刺手是针灸法中的重要手法。疗效好坏皆在于两手手法及功力。且主要功力又在于拇指、中指及食指,其运力在于指节,并借助腕臂之力,甚至运全身之力于指端,才能使针体轻了无痛。所以必须先将拇、中、食三指练出一番好功力,方能在临床施术中获得良效。练此功夫宜两手同时,若单习一手三指,则不能随心所欲左右手同时进针。指力努劲与针刺手法有密切之关系,不学针灸则已,欲学针灸必须练习手指努劲,仅就拇、中、食三指而言,其中以拇、食指为主,中指为辅,只要把拇、食指功力练好,其功成矣。练指功有四步:1二指禅贺老自幼练习八卦掌,在此基础上练习二指禅功,练习此法,首先于桌案之前站稳,吸气使气下沉入丹田,然后两手臂向前抬起伸直,随之弯腰向前,双手拇指指腹搭桌案边上,自觉丹田之气上贯两肩、臂、肘、腕乃至指端,初练时必觉甚为费力,不能耐久,此时可调换食指,按于桌案边上,如此交替习之,练习日久之后,则不觉其苦,至此可以增加练习时间,一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练时每次5分钟,每日1~2次。根据习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以后每日练习时间可增至15分钟。大约100天后即可取得功效。入门后不可间断,仍需平日习之,大约习3年后大功告成。2顶指法初练时空手习之,紧并中、食二指,屈成钩形,而以拇指屈置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尖相顶,紧紧扣牢,虎口成圆形,猛力扣5分钟,每日有空即练,不限次数。3夹木锥此法用两小木锥,夹于右手拇、食、中指肚之间紧捏之,木锥长约3寸,粗约1寸,根粗尖细,以花梨紫檀质地坚硬者为佳。每日有暇则练,半年功可成矣。练习以上诸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针灸疗效,对强健身体也有裨益。4捻线法练习捻线法不用任何工具,具体做法是,拇、食、中指肚紧贴,虎口呈三角形,三指肚相贴之处,以三指的第一节为限,指肚相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拇指徐徐向前捻若干次,然后拇指再向后捻转若干次,其捻转数前后相等。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练,非常便利。二、练针须练气贺老针法是将针灸、导引术融为一体的方法。他常说:“搞针灸不练导引术,等于医生白费劲,病人白受苦。”针灸医生指功不可不练,而坐功又不可不行,初行功时,应谨守规矩,调息坐功时,正其心身,巍然竖直,胸硬腰挺,不可伛偻,左腿抱右腿,两手翻置于膝上,眼观鼻,鼻观心,徐事吐纳,由浅入深。先徐徐将胸中之浊气吐出,再吸入新鲜空气,取其微细,采天地之灵秀,取日月之精华,吐胸中之恶浊,纳自然界之清气。每吸一口全部集中精神吸入,经过胸中然后纳入丹田,丹田即气海,在脐之下小腹之上。初练时气随入随出,不能收留,坚持打坐终能存于丹田,气满而道成。针者以有形的练习之功,加无形调息之气,用于针刺则能事半功倍。针灸疗效不外乎取决于选穴和手法,而手法是比较容易被人忽视的,实非如此,其实手法同样无比重要,运用得好,患者感觉舒适,病也好得快,而手法的关键当然是进针的速度。进针快实际上是贺老的一大特色,且是长年累月历练出来的绝招。对于进针的速度要求,我也时常跟我的学生说:“进针就像划火柴一样,没有速度,火柴是点不着的,进针如果没有速度,就不可能有好的感觉,并且会给病人增加痛苦。”而将武术、导引术运用于针灸学之中,更是中国针灸有史以来的一大亮点。据笔者分析,结合了导引术与武术的针法之所以能更加快速明显地取效,就在于其较之一般针法更具振动荡击力,作用于人体的经络气血,更能迅速激发人体的自然潜能和免疫能力。“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所以,加强我们针灸医师自身“内功”的修炼也显得尤为必要。三、针刺手法针灸疗效不外乎取决于选穴和手法,而手法比较易被人忽视,其实手法同样无比重要,运用得好,患者感觉舒适,病也好得快。贺老重视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可见针刺手法的重要性。贺老对刺法和补泻手法的历史沿革很有研究,各种文献资料了然于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应用,在操作中得心应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针刺风格。《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手法,内容丰富,为后世针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灵枢·官针》记载了应不同病变的“九刺”、应十二经的“五刺”和应五脏的“五刺”,讲解了针刺的深度、留针、出针以及补泻手法、针刺禁忌等内容。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出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难经》继承《内经》的传统手法,又有所发展创新。如重视爪切,强调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善用迎随补泻,并说明不论补或泻,根本方法在于调气,调节阴阳气血。在《难经》中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利用五行生克关系的补泻方法。《琼瑶神书》著于宋代,贺老推崇此书,认为其作者刘党比任何一位针灸学家都重视和倡导针刺手法,是继《内经》之后,创造针刺手法的先驱,全书始终贯穿着多种多样的针法,是目前发现的手法名称最多的一本针灸书,当时针灸学仍笼罩在刚刚经历了的唐代“轻针重灸”的学术氛围下,因此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内容对后世影响颇深,书中有“赤凤摇头”、“苍龙摆尾”等名。但其文字简单扼要,无手法操作的详细说明,不容易理解。除讲究手法,本书还重视配穴,《琼瑶七星针》中的用穴很精准,“项强头疼痛不禁,指针须使后溪寻”、“两肋阳陵痛更悠,腰膝疼痛委中瘳”等用穴方法至今仍在指导临床。针刺手法得到昌盛发展的是在金元明时期。窦汉卿是较早应用“手法”二字来概括针刺操作手技的,提出“十四字手法”,他主张“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提倡寒热补泻和手指补泻。《标幽赋》云:“循扪弹努,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而进搓,随济左而补暖。”这段经文是后世“一进三退”、“三进一退”法操作的渊源,简言之,由浅而深搓进针为补,由深而浅提退针为泻。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收录了明初泉石心的《金针赋》,本书在窦汉卿的“十四字手法”基础上加以总结,也以十四字来概括,即爪、切、摇、退、动、进、循、摄、搓、弹、盘、扪、按、提。作者提出“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包括烧山火、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子午捣臼、进气、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贺老善用龙虎交战法,简言之,即左捻九而右捻六的操作手法。这里所谓的龙,是指补的作用,所谓虎,是指泻的作用。龙虎交战法
/
本文档为【一针一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