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_周廷刚

2020-03-08 11页 doc 28KB 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_周廷刚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_周廷刚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期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 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罗红霞沈敬伟 摘要:在分析地理科学类专业目前办学特点以及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并根据本校近5年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实践,提出了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参考方案。该课程体系主要特点是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技能。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地理科学类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校设置地理...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_周廷刚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_周廷刚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期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 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罗红霞沈敬伟 摘要:在地理科学类专业目前办学特点以及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并根据本校近5年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实践,提出了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参考。该课程体系主要特点是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技能。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地理科学类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业,158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规划”)专业。开设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还有理工院校、财经院校等。大部分高校的GIS专业由地理学、测绘科学、地质学等学科转化而来,而规划专业主要由地理学相关专业转化而来的,它们都是地理科学类下的二级学科。由于受传统的办学背景的影响,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各个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教学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宽而不专等问题。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是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各有特色,这就决定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等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否则无法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均按专业招生、培养,也有部分院校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而地理科学类专业还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计划。本文试图根据高校的特色和地理科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地理科学类专业人培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地理科学类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成为必然。 地理科学类专业采用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地理学专业基础、城乡规划及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基本和基本技能,符合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要求,适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机构需要的专门人才。具体而言,GIS专业合格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与地理信息产业有关的技术应用与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具备较好的科研潜质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录取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资源管理等相关应用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合到规划、国土、环保、城建、旅游、房地产等部门工作,或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它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要在社会相应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活动,为社会服务。本科阶段的实习,既要求学生实习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更要比较熟练地掌握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还要为将来研究生阶段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研究基础。因此,在目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的设置要和职业需要尽量缩小差距,以有利于学生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已是大势所趋。 周廷刚,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与工程系主任,教授;苏迎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杨晓霞,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 将来的发展。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突出地理学的大背景,也更需要加强相关主干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应用技术与技能,注重综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基本思路,培养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体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应是培养目标和促进培养目标的充分体现;(2)既要考虑地理科学这个大背景,又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这两个专业特点以及发展需求;(3)应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并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4)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5)应考虑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6)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分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立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要求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订依据;(2)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与相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功能最优、体系先进、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3]。 2.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分段式和个性化培养。按照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统筹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四位一体”的结构化课程体系。 构建系列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科类型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强调大类培养,构建基础性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宽口径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专业发展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统一。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和社会现实需求,设置个性化课程,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和实际,辅修双学位,拓展知识面。 可以实施“1.5+1.5+1”分段式培养。前1.5年前主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大类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间1.5年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1年主要开设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突出学生的多样化培养和特长发展。 要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专业课程实习实践、课程野外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实验基地,社会实践则需要建立社会实习基地,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基于对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笔者提出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见图2)。该构 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 设置 1.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及特点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其系统结构的形成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1]。前者是课程体系内各门具体课程的相互联系,称为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后者是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订依据,即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环境制约着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功能决定于结构,结构要适应功能[2]。这二者的相互作用称为课程。 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1](见图1) 图1 课程系统的系统结构模式 建方案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发展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5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课程类。 3.课程设置 根据前述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和原则,结合本校实践,笔者提出高等地理科学类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具体方案(见下表)。 57 第2 / 4页 表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类别 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 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训和军事理论,体育,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科专业导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测量学,地图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遥感概论,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 C#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 专业发展必修课 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基础与WebGIS,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 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环境学导论,经济学原理,建筑工程制图,城市规划原理,资源科学概论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专题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地理学的数学方法,计算机 专业发展选修课 辅助设计,数字地面模型,地图分析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城市地理学,城市公用设施规划,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景观规划,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实践教学环节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人文-经济地理综合实习,测量学野外综合实习,地图学野外综合实习,遥感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 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类 备注 GIS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4.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特点 (1)突出地理科学类专业综合性的特点。上述课程设置突出了地理科学类专业按大类培养的特点。地理科学类专业牵涉面广,主要涉及地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同时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紧密联系。为此,本课程体系除涉及公共课和数学基础外,涉及自然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等有关课程。通过这 图2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 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学科构成、基础知识等有一个比较综合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考虑各自的专业特性以及发展需求。虽然GIS专业和规划专业均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但它们又各有特点。GIS专业具有比较明显的技术性特点,对计算机技术等有较高的要求;而规划专业又与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紧密联系。因此,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专业发展需要。 (下转第61页) 58 第3 / 4页 新,让生态案例更加丰富、及时、更具说服力。 (3)鼓励提出反对观点。生态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通过事实说话。在生态学发展史上,由于时常有反证的实例出现,生态学理论也因此经常得到修正。此外,由于生态学这一学科诞生较晚,一些理论尚不成熟,学术的争鸣是推动生态学发展的一个驱动力。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直抒己见甚至提出反对观点,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水准的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4)赋予生态学美感。生态学是一门赏心悦目的科学,增加生态学的诗情画意将会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经久难忘。 4.多以鲜活的实例说明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多理论和假说都建立在大量生态实例的基础上,因而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素质教学,切忌枯燥的理论陈述。例如,通过比较陕西面食、四川辣食以及南甜北咸的地域饮食特点来揭示饮食文化与生态气候的联系。此外,还要多捕捉与生态学相关的各学科的原理和案例,例如,化学里的化感作用、物理学里的生态场、心理及行为学里的破窗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经济学里的“看不见的手”、古诗里的历史记载与生物物候学的关系等。 (上接第58页) (3)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方案非常重视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应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课程。 (4)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该课程体系除了与相应理论课程相衔接的实践课程,还设置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测量、地图、遥感、GIS以及综合实践课程。 地理科学类有地理科学(师范、非师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本科专业,特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1997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专业。在过去的10余年时间,各高校基本上都是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近几年来,为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部分高校按地理科学类招生并按大类培养。本文对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是建立在对地理科学类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了解以及本校近5年来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实践的思考与总结的基础 5.考核形式各方兼顾 学生上课出勤率及平时成绩是给定公选课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鉴于选修生态学的学生人数较多,不宜采取平时点名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出席率,笔者采取了平时随机抽查的方式,当堂让学生就某个生态学概念或问题进行快速笔答并上交答题纸,据此给出平时成绩。鉴于有几十个文理及工科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该课,应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统一闭卷考试,允许学生将生态学与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教师应给出与不同专业相结合的若干论述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于明业,李欣则. 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改革[J]. 大连大学学报,2000,21(3):85-87. [2] 褚庆忠,徐杨可. 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J]. 科技咨询导报,2001(1):233. [3] 张茜. 如何使公共选修课成为高校教学的亮点[J]. 科学教育研究,2007(2):156. [责任编辑:余大品] 上完成的。随着该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程设置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根年,黄春长,马耀峰等. 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1):114-118. [2] 魏宏森,曾国屏. 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 孙根年. 高师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方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1):90-95.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0JY004),西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WU08125),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9-30-191)] [责任编辑:余大品]
/
本文档为【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_周廷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