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8-12-04 50页 doc 108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多位数的读写 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多位数的读写 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 课本第11—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题 课题第二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16页例1、例2, “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5920000和3280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1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3050006和10002008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30700049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题。 第三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7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  )里填上﹤或﹥。 290(  )300            456(  )480 3700(  )3720        2223(  )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      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      写作: 三千万零三            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898和1010101            73544和73579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题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中的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本21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 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 (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25页练习三中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中的第2—6题。 1、第2题。 练习时,先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改写多位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 2、第3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4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4、第5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5、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3、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8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 (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 (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 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4、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 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4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4、补充题。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400000        3200000        42000000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 39208≈(    )万          722980≈(    )万 1024500000≈(    )万    958700000≈(    )万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31页练习五中的第2、4、5、6、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读写及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1)小题是有关多位数中“0”的读法问题。5800200千位中的0应读出来。 第(2)小题是有关多位数的改写问题。用“亿”作单位时,应先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在末尾添上“亿”字。 第(3)小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通过对第(2)小题的反馈、交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3个小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6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答案即可。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第7题。 二、四则混合运算 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  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    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2、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    205÷5×8 432-23+55  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3、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          400-20×16 213÷(102-99)    (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4、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0页练习一中的习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吗? 指导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中的第6—11题。 1、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运算顺序。 2、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小组内比较交流。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个算式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4、第9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再列算式。 全班交流。 5、第10题。 让学生读题相互交流题意,并共同列出算式。 6、第11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交流,列出算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布置作业 第12、14题。 第三单元  多位数的加减法 1、口算与估算 课题口算与估算 教学内容 口算与估算(P35例1和例2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加以推广,得出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2.能利用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3.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能与同学交流估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P33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铺垫练习: 渔业队上午捕鱼760千克,下午捕鱼2375千克,一大共捕鱼多少千克? ①学生独立试做。②请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展示例1: (2)指导学生列式解答: 260000+320000=580000(㎏) (3)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①还可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口算就比较简便。 ②指名学生说出算法: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4)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 2、教学例2: (1)展示: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估算一下,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2)指导学生想:应该把401535和2039800各看成多少来进行估算? (3)小结后板书: 203≈200=1600000公顷 (4)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三、课堂活动。(即P35的“课堂活动”) 教师展示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进行估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其余习题。 板书 设计口算与估算 例1: 260000+320000=580000(㎏)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例2: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估算一下,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203≈200=1600000公顷 2、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1、例2、例3及练习七。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 (2)交流结果。 (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 (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181+63=    181-63= 例2:2680+2500=5180(元) 答:共要5180元。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例3:7830+6780-13600=      (㎏) 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3、加减法的关系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 (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 (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 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 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 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 (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 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P44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 35-17=18(人) 35-18=17(人) 4、加法运算律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P47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            加法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 5、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教学内容 P50的例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  )。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13+96+87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5、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例3: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                      =200+96 =296 例4:200-108-42 =200-(108+42) =200-150 =50 6、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 (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 (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 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 (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做P52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的第4-7题。 板书 设计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7、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 (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 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 (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                (    ) 295+75=300+75一5                (    ) 193一57=200-57+7                  (    ) 1823-780=1823-800-20              (    ) 152-(52+97)=152-52+97        (    ) 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 2.重点训练。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 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 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发展提高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四、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的第8-11题 六、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9、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确立知识结构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2、整理知识。 (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 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 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 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 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教学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三、巩固小结 1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 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和射线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2个直有限长 直线无直无限长 射线1个直无限长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准备 量角器、每桌1张纸片(上面画了课堂活动的2题的角)、1张大的纸片(上面画的角与学生的一样),做活动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二、进行新课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6、67页,第70~71页练习十三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二、进行新课 1 教学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  )直角,1个平角=( )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 教学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6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5~8题。 画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2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
本文档为【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