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实践研究

2017-09-26 23页 doc 40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实践研究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实践研究 金山区生命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参《特殊教育词典》 P43),它在中国特殊教育体系中起着主体作用。自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了沪教委基 [1997]59号文《关于在本市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以后,我 区也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工作,至今已有十几年。开展随班就读能为这些有 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 因为这种交往有利于提高他 们的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 也有利于将来他们能...
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实践研究 金山区生命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参《特殊教育词典》 P43),它在中国特殊教育体系中起着主体作用。自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了沪教委基 [1997]59号文《关于在本市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以后,我 区也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工作,至今已有十几年。开展随班就读能为这些有 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 因为这种交往有利于提高他 们的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 也有利于将来他们能顺利进人主流社会。但我们在日常工作 中发现了许多随班就读学生虽然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但他们的心理却存在着较大的 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抑郁、退缩、说谎、多动等,这些情绪行为问题严重地影响 了他们的发展。 2005年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联合颁布了两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件,其中一份 就是《上海市中小学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 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地看待生命现 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 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形成学生对生命的崇敬、热爱,进而从容地面对人生 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志与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较强的社会适应 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因此我们认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孤僻、焦虑、自卑等心理偏态, 已经成为当前随班生心理行为的共性表现,也已经成为影响随班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 社会交往的瓶颈所在,因此我们要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缺陷,关注他们的个体生命, 生命教育是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 综观国内外,围绕特殊学生教育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实践中总结 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通过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心理补偿研究,我们通过 网上检索与查阅文献的方法还未找到。所以“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 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抓住了随班就读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 具有创新意义。 回顾我们“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我们认 课题组组长:张秀红 课题组组员:金品华、陈忠权、杨雪华、陆晓颖、童芳芳、沈杰、陈燕峰、费春欢 本文执笔:张秀红、金品华、陈忠权 - - 1 为:本课题的理念能更大程度地提升随班就读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随班就读学生 的个体差异,尊重随班就读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题旨在通过生命教育在随班就读教育 中的系列活动,塑造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人格,也为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积累一些经验 和方法,因此课题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 二、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内涵与假设 1、课题的概念界定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 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本课题所指的生命教育,是遵照《上海市中小学学生生命教 育指导纲要》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所提出的要求,通过 充分发掘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多元化的形式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有目标、有的认识 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2)随班就读学生 根据沪教委基[1997]59号文《关于在本市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对我市随班就读学生对象的界定,本课题中的随班就读学生是指目前在 课题组涉及到的普通学校中学习的低视力、重听、轻度智力障碍、肢体残疾、情绪与行 为障碍、病孩等几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3)心理补偿 心理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 即为克服其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其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 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综上所说:生命教育在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研究就是培植随班就读学生对 生命的敏感,利用各种矫正补救,干预措施,个别化辅导,让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和 谐的发展。 2、研究的假设 本课题研究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原则、途径、方法及策略,为 教师提供一些有效地矫正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行为的方法,为全区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 高作出一点贡献。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生命教育在随班就读学生身心补偿作用中的内容系列。 探索一条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矫正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 2 (3)通过生命教育在随班就读儿童身心补偿作用中的系列活动,塑造随班就读学 生的健康人格。 2、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研究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2)本区随班就读成功经验的研究。 (3)研究、整理、归纳适合矫正随班就读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对象 1、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全区8所基层学校班里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57)份,回收(57)份,回收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2)文献法:学习上级有关“生命教育”的文件,阅读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 追踪研究一个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个个案材料的收集、 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 2、研究的对象 金山区朱泾小学、漕泾小学、兴塔小学、松隐小学、张堰小学、亭林小学、朱行小 学与海棠小学3、4年级的随班就读学生,共57人,其中大部分是智力障碍学生,约占 总人数的90%。 (四)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于2007年5月开始至2009年12月结束,研究分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2007、5~2007、7) 成立课题组,组织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件,查阅了大量的情报资料。在此基础上, 共同解读“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课题内涵,制订课题研究;组 织对我区部分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并完成分析报告。 2、研究性实践阶段(2007、8~2009、10) 继续深入解读“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课题内涵;组织落实“随 班就读个体辅导性案例研究行动书”;举行相关的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 3、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09、11~2009、12) 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等。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梳理出了随班就读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 - 3 (1)抑郁情绪 此情绪在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中尤为明显。由于弱智儿童社会适应 困难、学习能力低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败,特别是自尊心较 强的轻度智力低下及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因为经常处于失败的处境中,长而久之就会 产生抑郁情绪,常表现为敏感、合作性差、不安、闷闷不乐、自卑、孤独感,还有些产 生厌倦情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想上学;有的则会影响饮食、睡眠,产生头疼、疲 劳、乏力等生理异常表现。抑郁情绪在性格内向的弱智女孩中常见,弱智儿童不善于、 不愿意向他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与烦恼,也是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另外,也有个别 听障学生有抑郁倾向。 (2)害怕情绪 正常的害怕情绪在个体成长和经历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使个体避开 可能存在的危险而保护自己。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也有害怕情绪,但智力低下儿童 对事物害怕的程度与广度要比正常儿童高得多。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惊恐及回避反应; 重者则产生恐怖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与社会功能。 (3)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自我受挫时出现又哭又闹的表现, 这在正常儿童中也可出现,但主要常见于正常幼儿,而在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中也常常 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来发泄,不管时间与地点允许否,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肯 罢休。 2、行为问题 (1)多动、注意力缺陷 许多随班就读学生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指向某一事物,特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做事不能坚持始终, 有的学生甚至连3、5分钟的不开小差也难以做到,上课时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 脚不停,不能静坐,喜欢多嘴,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2)冲动、攻击行为 一小部分随班就读学生易激惹、冲动、破坏物品、踢打袭击 他人等,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常带有破坏性。 (3)退缩行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低头、说 话声音小、不敢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害怕去生疏的地方、过分依恋亲人等,有的 则采取面墙独处、躲避等方式。 3、人格问题 过于溺爱、保护或过于冷漠、歧视的家庭气氛以及社会遗留的偏见都是随班就读学 生个性发展的不利因素,所以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随班就读学生特别是智障学生自私、 固执、幼稚、依赖性强、以个人为中心。他们往往缺少灵活性,缺乏个人动机与兴趣, 主动性差,意志水平低下,这些因素反过来也会阻碍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二)形成了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儿童心理补偿作用的矫治原则 1、心理辅导原则 所谓心理辅导原则就是指老师要诚心诚意地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摆脱心理困惑,从而 给他们以可信、可靠的信念。因为随班就读学生大都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经受过 - - 4 较多的挫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把他们视作为一 个正常的学生来看待,及时地给予他们信心。家长、教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平时对待 弱智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鼓励、 接纳、安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增强他 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稳定的情绪,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 2、差异性原则: 差异原则是指教师从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 行获得最佳的发展。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当事者的个别差异,做到 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因此,我们为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制订了个别化教学计划,采用 了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有展示能力的可能。 3、兴趣培养原则 所谓兴趣培养的原则就是,在课堂上,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最 大限制地组织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对随班就读学生,采取扬长避短,发挥他们个性特 长的策略,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大力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尽一 切可能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4、家校携手原则 所谓家校携手的原则就是家庭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同为教育随班就读学生努力。家 长要努力改变家庭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协调家庭内部矛盾及改进教育方式,既不能过度 保护,也不能不理不睬,要与孩子建立信任和亲密的亲子关系,从小就培养他们克服困 难的精神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全面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注重文化 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缺乏主见,容易 受人指使,因此更要加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道德行为意识,从而理性 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构建了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儿童身心补偿作用中的指标 弱智儿童的综合评价(表一) 评 价 等 第 优 良 合格 须努力 愿意和老师、伙伴交朋友 乐意倾听伙伴说话,发表自己的 意见 情意表现 对自己各方面进步表现出愉悦情 感 乐意在伙伴帮助下快乐学习 上课能认真思考,有时能举手发学习表现 言 - - 5 按时完成作业,能够在老师和伙 伴的指导下及时订正。 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尽量做 到有依据 能及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能融入集体中,成为集体中的一 员 能关心集体,争做好人好事 适应能力 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一定的 集体荣誉感 能注意在不同场合下用合适的的 言语表达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做到准时上 学 养成整理书包及其他学习用品的 好习惯 自我管理 能在父母、老师指导下适应集体 生活 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能力培养乔正评价指标(表二) 指等 第 与 标 准 属何等 标 第 1、能带齐上课要用的学习用品有时搞不清 学习用品不能带齐 学习用品 楚、不能带齐 2、机械性作业,在老机械性作业,在老师辅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愿 师辅导下能够完成 导下能够勉强完成 做,上课不能坐着听 3、上课能听、对老师上课能听、对老师提出听课不持久,注意力 提出的简单问题能回的简单问题有时能回不集中、分心,不能 答 答 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4、在学校里能与同学在学校里偶尔能与同在学校里不开口,腼 交谈 学交谈 腆,不能与同学交谈 5、能参与班级活动, 有时能参与班级活动 不能参与班级活动 与同学较融洽 6、认识自己,悦纳自能基本认识自己,对自 偶尔能对自己有信心 己充分挖掘潜力 己开始有信心 7、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能基本控制自己,但持有时能控制自己,但 己 久时间不长 时间较短 - - 6 8、能够克服心理困心理困扰较以前有所 能基本弱化心理困扰 扰,培养健康心理 减弱 (四)形成了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机制 利用生命教育的原理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身心补偿,可以帮助弱智儿童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充分挖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健康心理。其 宗旨是,让弱智儿童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其真正融入社会打下 必要的基础。其具体作用可以分为: 1、培养了随班就读学生健康的心理倾向 我们深入解读“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课题内涵,以“关注随班 就读学生心理健康”为核心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足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发 展的所有行为都集中到促进学生在品德、知识、个性诸方面所获得的具体进步上。我们 的研究实践聚焦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补偿,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强调“以人为本”, 从而来弱化、扭转随班就读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培养了随班就读学生的交往合作精神 在随班就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层目标的设定,让他们在与伙伴的交往学习中,养 成与人交往合作的习惯,并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了成 功的乐趣,逐渐增强自信心。 3、强化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心理 平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随班就读学生经常表现出躁动不安或忧郁不乐,在与伙伴 交往中,表现出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有时偶尔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利用 生命教育的原理及时抓住了他们的闪光点,进行“移位”,充分放大他们的优点,发展 他们的优势,随班就读学生的自卑心理与退缩情绪等有了很大的改善。 (五)构建了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方法途径 1、心理辅导 家长、教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平时对待弱智学生都可采纳“支持 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多听听他们 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 养稳定的情绪,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 2、行为矫正 对一般行为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如标记奖励法、忽略消退法、 暂时隔离、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替代疗法等;或者进行专门训练,如感觉统合训 练、认知训练等。根据随班就读学生行为问题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联合 运用,有些方法在平时教育过程中也很适用,如阳性强化、忽略、替代等。 - - 7 3、及时转介 重度情绪、行为异常难以控制或造成危害时,如严重的攻击行为、 兴奋躁动;严重抑郁、焦虑情绪;或者弱智伴有重性精神病,应马上转介到医院,找专 科医生进行治疗,如药物干预、住院隔离等。再则,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认 知领悟水平低下,控制力差,心理辅导效果欠佳,有时也需要借助一定药物来辅助治疗。 4、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 情感。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来 说,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 和兴趣爱好的抑制,情绪低下,在消极无奈中联系,甚至发展为恐惧。因此,在课堂上, 我们最大限度地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最大限制地组织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在这样 愉悦的气氛中,首先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从而树立了自信心。 5、多形式激励 (1)宽容式的激励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 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老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 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 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 (2)影响式激励 影响式激励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 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 生有力的感情作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我们要根据学生好 动、好奇、好胜等特点,尽量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 (3)期望式激励 在随班就读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 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 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 望,奖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述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 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彼此交往,在心理体验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群 体心理状态,这就是课堂的心理气氛。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研究经过仅两年的实践,我们于2009年6月,再次就我区八所基层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实验前情况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 - 8 表一:学习方面 选项 经常 偶尔 没有 实验前 45 10 2 注意力不能专注 实验后 22 20 15 实验前 40 10 7 学习态度不端正 实验后 18 19 22 实验前 40 10 7 缺少学习兴趣 实验后 15 22 20 实验前 45 4 8 学习习惯不良 实验后 23 22 12 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前后,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 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态度得到了端正,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注意力也 有了较大的提高。 表二:社会适应 选项 经常 偶尔 没有 实验前 28 18 11 害怕交往 实验后 10 14 33 实验前 36 15 6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实验后 9 17 31 实验前 29 16 12 场合不分,我行我 素。 实验后 8 10 39 不仅如此,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表二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是大多数随读生喜欢独处,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如今是大家交 流沟通,一些随读生还能在公共场合下表现自己呢。 表三:人格方面 选项 经常 偶尔 没有 实验前 40 15 2 缺乏自信 实验后 16 18 23 实验前 28 20 9 缺乏责任,说 谎 实验后 7 12 38 实验前 34 14 8 忧郁、闷闷不 乐 实验后 9 17 31 两年的教育实践,我区的随班就读学生不但在学习和社会适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 步,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人格也取得了健康的发展。从表三我们可以看出,缺乏责 任,爱说谎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表现忧郁、感觉闷闷不乐的孩子也显著减少,孩子们也 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具体可参见附件及《案例选》) 五、结论与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结论 - - 9 1、本课题研究总结归纳出的一些有效的方法策略,每位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 都能掌握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正常学生还是随班就读学生,他们都是鲜活的生 命体,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更多地给予特殊学生一些关爱。我们只有在每天的工 作中,注意到他们这个特殊群体,给予特别的关爱,那么,他们才会在我们的呵护下健 康成长,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学生,在我们心中他们应与普通学生同等重要。 2、本课题的研究改善了许多随班就读学生的不良情绪,矫正了部分随班就读学生 不良行为。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生 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班就 读学生在我们的呵护下正在健康成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了随班就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随班就读学生不自信, 常说谎等,我们从细微处着眼,舍得花时间,找出了学生发生问题的病因,然后对症下 药,通过训练促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对追求“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念内涵的 认识。“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课题提出“特别关注随班就读学生心 理健康”的理念,更多的是站在随班就读学生的立场上,挖掘随班就读学生身上的潜能, 另辟蹊径,让他们获得了长足地进步与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 念。 5)、基本形成了关注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运行体系。本课题 “特别关注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的推出,使广大随班就读教师明确了其中的 核心—— “心中有随班生”。同时推出了课堂内外“两条腿走路”的课堂内外运行体系: 一是课堂内推崇关注“三个有效”(有效设计——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目 中有人”;有效“激励”——重点辅导+同伴帮助);二是开展“随班就读个体辅导性案例研究行动”——针对问题,个别辅导;伙伴帮助,共同提高;防止反复,常抓不懈。 6)、促进了全区随班就读教育科学研究的扎实展开。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个别化教 学计划的制定为重点突破口的探索在深入展开,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走在全市前列。 二是以有效教学为落脚点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各校蓬勃开展;三是以个体辅导性案例 研究为载体的课外辅导行动已经全面展开,并正不断深入;四是围绕关注以随班就读学 生为代表的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话题的讨论正在延续。 (二) 建议 尽管我们在“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课题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的支持和导向力度上明显显得不足。 - - 10 尽管我们组织了一定数量的理论学习,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人员分散等),仍 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再有就是部分教师在理念与行为跟进上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我 们建议: 1、在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全区进行推广。研训员与学科中心组成员一 起组织各校特教教研组长学习,全面铺开。 2、进一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 绽放出异彩,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可以告一段 落,但在随班就读学生中进行生命教育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我 们认为:只要有随班就读学生存在,我们对其的探索就不能停止。我们也决不会停止。 主要参考资料: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中小学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005.6。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上海市小学各学 科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刘志军《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美]William L. Heward 著,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7。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冯建军著,《生命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 陈云英、华国栋:《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试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山口薰、金子健著,特殊教育的展望,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 [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暨南 大学出版社,2004。 11.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 张世慧、蓝玮琛著,特殊学生鉴定与评量,心理出版社,2003。 13. 梁纪恒主编,《特殊儿童的教育鉴别与评估》,天津教育出版社。 14. 韦小满编著,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15.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刘全礼编著,《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7.; - - 11
/
本文档为【生命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补偿作用的实践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