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鉴别诊断

2017-09-19 10页 doc 47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鉴别诊断1.皮脂腺囊肿:多见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头部及背部。囊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集聚的油脂样豆渣物,易继发感染伴奇臭。予以手术切除。 2.神经鞘瘤:发生于神经末梢或沿神经干的任何部位。单发或多发,体积可以巨大,为宜可能根治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可分为中央型:位于神经干中央,肿瘤呈梭形。边缘型:源于神经边缘,神经索沿肿瘤侧面而行,手术以易摘除,较少损伤神经干。 3.血管瘤:成人通常以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较多。除了发生在皮下和肌肉,还常侵犯骨组织,范围较大,甚至可超过一个肢体,以手术治疗为主。 4.软组织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1.皮脂腺囊肿:多见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头部及背部。囊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集聚的油脂样豆渣物,易继发感染伴奇臭。予以手术切除。 2.神经鞘瘤:发生于神经末梢或沿神经干的任何部位。单发或多发,体积可以巨大,为宜可能根治的是手术切除。可分为中央型:位于神经干中央,肿瘤呈梭形。边缘型:源于神经边缘,神经索沿肿瘤侧面而行,手术以易摘除,较少损伤神经干。 3.血管瘤:成人通常以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较多。除了发生在皮下和肌肉,还常侵犯骨组织,范围较大,甚至可超过一个肢体,以手术治疗为主。 4.软组织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多发在四肢,以下肢多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质地较韧,可侵入骨与关节,并造成骨膜反应(15~20)。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5.骨巨细胞瘤:多侵犯长骨,以股骨下端,胫骨上段最多见,以及其他部位;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压痛和运动受限;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偏心性溶骨性破坏,无反应性新骨生成,病变部位皮质骨变薄,呈肥皂泡状改变,常伴病理性骨折。 6.骨囊肿:本病好发余儿童及青年人,病变部位常无明显感觉,偶尔有疼痛,隐痛,常不易发觉,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并可自愈。影像学检查基本可以鉴别,MR囊腔内有液体信号。 1.脂性肉芽肿:多见于50-60岁左右的年龄,多见于四肢,对称性,呈融骨性改变,目前不考虑本病。 2.骨结核:该病常表现为骨质破坏明显,软组织包块明显,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此病可排除。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变不活动阶段可以无症状,骨失去原有形态,肢体增粗及变形。皮肤菲薄色泽暗。X线:虫蛀状骨破坏与骨质疏松,并逐渐出现硬化区,骨膜掀起并有新生骨形成。鼓膜反应为层状,新生骨逐渐变厚致密。 4.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肿瘤性发热,但起病不会急骤,部位以骨干居多数,早期不会防碍临近关节活动,表面有曲张的血管并可触及软组织肿块,必要时做活组织检查。 1。横纹肌肉瘤:起源于横纹肌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儿童期。其分三型:胚胎型、腺泡型及多形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或无痛性肿块,疼痛性肿块常难以与急、慢性炎症鉴别。皮肤表面红肿,有粘连,局部温度稍高。肿瘤生长较快时,可伴有皮肤破溃出血。多形型横纹肌肉瘤主要发生于成人,以40-70岁多见。多数病人发生在四肢及躯干,尤其是股四头肌、内收肌、肱二头肌等处。肿块痛或无痛性。肿块位于肌肉内,边界多不清晰。此型特点为肿瘤较大,多在5-10cm,也有达40厘米者,肿块质硬,但少数质软,呈囊性。 2.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以下肢最多见常表现为无痛性持续性生长的肿块。肿块累及主要神经时,所属部位可出现钝痛。  X线片可见软组织肿瘤影像,偶有相邻骨表现为骨膜反应或侵蚀,可并发病理性骨折。CT可观察到肿瘤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 3. 滑膜肉瘤:多见于老年人,可以生长较大,核磁等影像学有助于诊断,目前本病不能排除,病理活检可确诊。 ЄĀā迅速,发展快,瘤体较大,核磁等影像学有助于诊断,目前本病不能排除。 1.内生软骨瘤:青少年多发,主要在手足短管状骨,其次为肱骨及股骨;患者常表现为无痛性肿胀,或手指、足趾肿胀畸形而就诊,X-线表现为局限、边缘清晰呈分叶状的膨胀性,椭圆形透明阴影,常位于骨的中央,骨皮质变薄,肿瘤周围有薄层增生硬化现象,阴影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可表现模糊的烟圈样钙化。.发生于长骨干的单发内生软骨瘤,常表现为中心或偏心的髓腔内病变,有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病变,伴有钙化,皮质骨边缘常呈分叶状侵蚀。一经诊断,应行病灶刮除及植骨术。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本病发病急,多伴有高热,疼痛较尤文氏瘤剧烈, x-ray显示受累骨变多不明显,然后于髓腔骨松质中斑点状稀疏破坏,很快出现骨质增生,细菌培养阳性,抗炎治疗有效,而尤文氏瘤则否,文氏瘤对放疗极敏感。 2.骨原发性网织细胞肉瘤:多发生于30-40岁,病程长,全身情况尚好,临床症状 不重,x-ray显示受累骨容骨性骨破坏,有时呈容病状,无骨膜反应。 3.神经细胞瘤骨转移: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常无明显原发病症状,转移处有疼痛,肿胀多合并病理性骨折。尿液检查儿茶酚胺升高。病检可确诊。 3.骨肉瘤:发热较轻微,主要为疼痛,夜间重,肿瘤穿破皮质骨进入软组织形成的肿快多偏于骨的一旁,内有骨化影,骨反应的大小形态常不一致,常CODMAN三角及放射状骨针改变,病理上瘤细胞不呈假菊花样排列。 5.淋巴结炎: 表现为局部肿块,质软,有明显包膜,界限清,活动度好,可有压痛。与本患者肿快性质明显不同,可排 1.腱鞘巨细胞瘤:该病表现为腱鞘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影响关节活动,属于良性肿瘤,易复发。 2、纤维瘤:表现为局部肿块,质硬,有明显包膜,界限清,活动度好,体积较小,可有压痛。与本患者包块性质明显不同,基本可排除。 3.滑膜肉瘤:此病起源于滑膜细胞的恶性肿瘤, 多见于下肢,临床表现为,关节附近的无痛肿胀,有时可发生于肌腱与筋膜上,要比关节的滑膜肉瘤多见,此患者尚不能完全排除。 4. 腱鞘囊肿: 本例不仅是滑膜腔内压力高形成疝囊,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而发病,穿刺可见透明胶东状物,一般都在皮下,不与皮肤粘连,可排除。 1.纤汉瘤:质硬,压之无压痛,活动度尚可,肿块长大可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相关反应。本例排除。 2.脂性肉芽肿:多见于50-60岁左右的年龄,多见于四肢,对称性,呈融骨性改变,目前不考虑本病。 3.骨瘤:质硬,无痛,活动度差,X线片可见骨性突起。本例排除。 1.尤文氏瘤:全身发热,主要为局部疼痛,夜间重,肿瘤穿破皮质骨进入软组织形成的肿快多偏于骨的一旁,内有骨化影,骨反应的大小形态常不一致,常有放射状骨针改变,病理上瘤细胞不规则排列,经病理活检可鉴别此病。 1.脂肪瘤:病变多见,好发于体表,体表深处的易恶变,病因为体内脂肪代谢紊乱,常为多发,质软,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2.脂肪肉瘤:好发于年龄 40~60岁,男多于女,好发部位:股和后腹膜,罕见于骨;肿瘤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位置深在、边界不清的肿块,很少有压痛或疼痛,由于缺乏症状且常发生于组织丰厚之处,脂肪肉瘤在就诊时通常体积很大,常常巨大。体检很少发现肿瘤周围有炎性反应。肿瘤通常固着于深部结构,但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可在肿块上移动,肿块不透光。x线表现绝大多数脂肪肉瘤的密度与邻近的肌肉相似,x线上几乎没有特征可以将脂肪肉瘤与其他软组织肉瘤相区别。罕见的骨内脂肪肉瘤具有侵袭性病变的特征,表现为密度减低的穿透样破坏区,但此表现并不能提示病变的组织发生。其他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CT 、MRI可辅助诊断。 3.纤维瘤病:系多发的纤维瘤,多在表浅的软组织中,系硬性纤维结构,在青春期即出现,开始生长活跃,以后静止,多无症状。肿物生长的大小有限,多有触摸发现X线上为软组织影,无钙化。一般较少复发,但囊内切除后,易复发 1.嗜酸性肉芽肿: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患部有轻微疼痛;X线片见溶骨性破坏的边缘锐利,病变在长骨时有新生骨产生;血象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理可见炎性细胞;组织活检可确诊。 2.结核:患儿常有低热、盗汗、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患髋有轻重不同的疼痛,并伴有跛行;患髋有压痛及叩击痛。Thomas征阳性;X线、CT、MRI可帮助诊断,明确诊断应依靠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 3.滑膜肉瘤:好发于15-35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主要发生于邻近关节的组织,尤以膝关节附近常见,也可发生于腱鞘,滑囊,筋膜间,及深部肌肉中,滑膜肉瘤可见于肩部,上臂,肘部及腕部,是足部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 4. 腱鞘囊肿: 多见于手腕、足背肌腱或关节附近,坚硬感。由浅表滑囊经慢性劳损诱致,可加压击破或抽出囊液,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或手术切除治疗,但治疗后易复发。 1. 骨软骨瘤:多为青少年,局部一生长缓慢且硬性固定肿块,无明显症状;一般外生骨疣处有一大的充液滑囊,肌肉或肌腱可在其上滑动;X线见发自干骺端的外生瘤块多可明确诊断。 2. 软骨肉瘤:平均年龄较大,病程长,具有疼痛性肿块。X线有不规则骨破坏、软组织肿块,瘤体中有不规则钙化斑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活组织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3.骨巨细胞瘤:多侵犯长骨,以股骨下端,胫骨上段最多见,以及其他部位;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压痛和运动受限;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偏心性溶骨性破坏,无反应性新骨生成,病变部位皮质骨变薄,呈肥皂泡状改变,常伴病理性骨折。 4.骨结核:该病常表现为骨质破坏明显,软组织包块明显,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患者常有结核中毒症状。 膀胱癌的主要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首先是血尿的鉴别诊断 1 肾脏肿瘤、输尿管肿瘤:出现的血尿和膀胱肿瘤相似,都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膀胱肿瘤可同时又膀胱刺激症状,有时影响排尿,可以尿出血快或“腐肉”。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血块阻塞输尿管引起肾绞痛,通过一些列影像学检查以及膀胱镜检查可以区分血尿来源。 2 尿路结核:常有一般结核感染的全身表现,出现低热、盗汗、消瘦、血尿合并有膀胱刺激症状,以尿频为主。尿中出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培养可为阳性。膀胱镜检和活组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 尿路结石:常有尿路结石疼痛症状,根据结石部位不同症状表现有区别,一般血尿较轻和以镜下血尿为多见,B超检查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可以确诊结石。 肺癌的鉴别诊断 1、肺结核  :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特别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明显的结核临床症状,如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痰液检查中一般能找到抗酸杆菌。CT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病理可最终鉴别。 2、肺炎    :肺炎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等症状,然后有呼吸道症状,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病灶吸收迅速而完全,纤支镜、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3、胸膜肿瘤 :胸膜间皮瘤最为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中首发胸痛和胸腔积液,可有刺激性咳嗽,但不会出现痰中带血,影像学检查肿瘤与胸壁呈钝角,肿瘤中心不在肺内,邻近的肺组织受压,少有肿瘤的毛刺征,另外胸膜间皮瘤常为多发,经胸壁穿刺活检或胸腔镜检查取活检可鉴别。 4、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中主要是胸腺瘤,较常见症状为胸闷或胸痛,可伴刺激性咳嗽,呼吸道症状相对较少,无痰中带血。约1/3患者伴发重症肌无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经胸壁穿刺活检或纵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5、转移性肺肿瘤 :多有原发肿瘤病史或可以找到原发病灶,临床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多数患者没有痰中带血,转移灶常为多个,影像学检查显示转移病灶多为球形,常不带毛刺。病理诊断有助于最终鉴别。 6、肺包虫病  :患者多有畜牧区生活史,从感染到发病一般三四年,甚至一二十年,包虫皮内试验阳性,超声检查为囊性,CT、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鉴别诊断: 一、前列腺结核:1.病人常年轻,有结核病史。2.常有输精管、附睾、精囊腺串珠状改变或硬结, 也可有尿路结核症状如血尿、血精及膀胱刺激症状等。3.结核菌培养阳性,尿抗酸杆菌检测阳性。X线检查可见肾结核改变,并可见前列腺钙化影。4.前列腺活检为结核改变,PSA升高不明显。与本例不符。 二、前列腺结石:1.肛指检查可发现前列腺质地较硬的结节,与前列腺癌相似。2.但前者触诊前列腺质地中等硬度,触及结石时有粘发感。3.X线检查前列腺区又不透光影。4.PSA检查正常。与本例不符。 胃癌的鉴别诊断 1. 胃溃疡:好发于40岁左右,病史长,有反复发作史,上腹疼痛有规则性,与饮食有关,抗酸药物能缓解。查体上腹部有轻压痛,无肿块。胃液示胃酸高或正常,大便隐血发作时为阳性,胃镜示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溃疡表面光滑,清洁,底低于粘膜面,底部较深,平滑,白苔清洁,均匀一致。确诊需病理检查。 2. 胃息肉:又称胃腺瘤,以 60-70岁多见。大多位于胃窦部或胃体部,息肉较大时引起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恶心等。需与隆起性胃癌鉴别,当充盈缺损基底宽度大于高度,直径超过2cm,表面不完整且高低不平时,为恶变可能,应作胃镜活检。 3. 胃平滑肌瘤: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且肿瘤多为单发,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部,呈圆形或椭圆形。X线检查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无充盈,表面溃疡时见龛影,周围粘膜正常。或向浆膜下突出形成浆膜下肿块,可见胃受压或推移现象,胃镜检查可与胃癌鉴别。 4. 胃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胃底及胃体。直径一般大小10cm,呈球形或半球形,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胃纳减退、消瘦、发热、上消化道出血等。胃镜检查其表面粘膜呈半透明状,周围粘膜可见桥形皱壁,肿瘤向胃壁浸润时,其边界不清,可见溃疡及粘膜皱壁,易与胃癌鉴别,确诊靠病理检查决定。 5. 胃恶性淋巴瘤:好发于青壮年,以胃窦、幽门前区及胃小弯多见。临床表现上腹饱胀,疼痛,恶心、贫血、乏力、消瘦等非特异症状,X线检查胃粘膜广泛增粗,弥漫性胃粘膜皱壁不规则增厚,有不规则多发性溃疡,溃疡边缘粘膜隆起增厚形成大皱壁,胃内多发肿块且伴有溃疡,CT检查胃壁厚度多大于2cm,胃镜检查病变广泛,但蠕动与收缩均存在。确诊需做胃镜下病理活检。 食管癌的鉴别诊断 1、 食管外压性改变  食管临近的血管先天性异常、主动脉瘤、胸内甲状腺、纵隔肿瘤、纵隔淋巴结肿大、老年人主动脉弓曲屈延长等,病人虽有吞咽梗阻感,但食管粘膜完好,仔细检查不难与食管癌相鉴别。 2、 食管功能(运动)失常  患者进食固体或液体时都可发生吞咽困难,X线透视下可见食管体部无收缩或蠕动,食管粘膜光滑,贲门部X线表现呈“鸟嘴”形狭窄。其发作为间歇性,病程长,症状进展缓慢。 3、 食管良性狭窄和食管憩室  良性狭窄多为化学性灼伤的后遗症。憇室一旦悬垂,食物不能完全排空,可伴有炎症,症状亦较明显,亦见有癌变的报道。 4、 食管结核  少见,X线表现与食管癌相似,但脱落细胞与活检不能发现癌细胞。抗痨治疗有效是鉴别诊断的方法之一。 5、 食管良性肿瘤 (1)平滑肌瘤  80%发生在主动脉弓水平以下的胸段食管,贲门部罕见。半数以上的病人无症状,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较为轻微,且与肿瘤大小无相关性。X线片上可见一光滑的半月形充盈缺损,粘膜光整,肿瘤阴影与正常食馆相交的近端和远端成锐角;钡剂通过顺利,肿瘤上段食管无扩张。内镜检查可见食管腔内有隆起之肿瘤,表面粘膜有色泽改变,但粘膜完整无溃疡,食管镜通过有滑动感,通过一般无困难。 (2)食管息肉  大部分发生于颈段食管,以环咽肌附近最多见。息肉起源于粘膜下层,食管表面粘膜正常,息肉可向腔内凸出,带有蒂,偶见恶变,恶变时粘膜可有溃疡,有时需与腔内型食馆癌相鉴别。 (3)食管乳头状瘤  为分叶状或分枝状肿瘤,向腔内突出,表面覆盖正常的粘膜,偶见恶变成食馆鳞形细胞癌。 (4)食馆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  好发于中上段食管,多见于女性,组织来源不详。少数可恶变。 (5)食馆血管瘤   男性较多见,好发于食管中上段,各种类型的血管瘤均可发生,一般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6)食馆腺瘤   食管下段多见,多无临床症状。食管镜检和活检可以确诊。 6、食管其他恶性肿瘤   (1)食馆肉瘤   临床症状与食管癌相似。肿瘤自食管壁向腔内隆起,X线显示充盈缺损、管腔扩大、肿瘤上下端与正常食管呈锐角。确诊需经病理活检。 (2)食馆癌肉瘤   主要症状是吞咽困难,肿瘤表面糜烂、溃破和出血 可引起贫血。X线见肿瘤从食管壁一侧向腔内生长,形成巨大充盈缺损。病理诊断需多处取材作切片,仔细观察肉瘤与癌之间有无过渡形态,确无过渡形态者方可确诊。 (3)食管黑素瘤   罕见,多见于老年人。肿瘤呈息肉状、分叶状或结节状,表面粘膜有溃疡,X线见肿瘤隆起突入腔内形成较大的充盈缺损,如同腔内型食管癌。诊断需病理检查。 淋巴瘤须与其他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疾病鉴别: 1 急性淋巴结肿大:多为急性感染疾病如口咽部感染、下肢与外生殖器感染、结核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淋巴结局限性或普遍性短期内肿大,多有自发痛和触痛,质地中等,有时局部皮肤发红,结核性淋巴结炎,放线菌病或性病性腹股沟淋巴肉芽肿可引起淋巴结破溃,形成瘘管。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一般为无痛性。 2 慢性淋巴结炎:多有明显的感染灶,常为局灶性淋巴结肿大,伴有疼痛和压痛,一般小于2-3cm,抗炎治疗后可缩小。 3结核性淋巴结炎:两者都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加快等,都好发于青壮年,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肿大淋巴结常局限于颈部两侧,活动度差,淋巴结质地不均,容易相互粘连,正规抗结核治疗后可缩小。 神经系统肿瘤鉴别诊断: 一、神经胶质瘤:1.男性多见,2.因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大脑、小脑、脑        干病灶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有时出现精神障碍或颠痫。3.影响学检查:CT可显示肿瘤区多为低密度或混合密度影,病灶边界不清,周边有水肿带,相邻结构受压或移位,增强后肿瘤多呈高密度影。头颅X片提示:有颅内高压症象,或有肿瘤钙化影,局部骨质破坏。4.最后经病理检查确诊。 二、脑膜瘤:1.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肿瘤生长缓慢。    2.随着肿瘤的增大,产生瘤周围正常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的相应症状。3.但是肉眼下脑组织受到侵犯是恶性脑膜瘤的特征。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程短,颅内压增高为其特点。4.脑CT多表现为单发规则结节或肿块,均明显强化,广基地与颅骨板相邻,一般无水肿或水肿较清。 三、颅内转移瘤:1.多可发现原发肿瘤,早期可出现头痛、呕吐、视觉障碍“三联症”。2.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同时伴有不同的症状,如偏瘫、癫痫、偏身感觉障碍等。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CT表现:多发或单发病灶周围水肿带宽大。部位以额、顶颞叶及枕叶多见。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 1. 恶性淋巴瘤:起源于鼻咽及颈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在鼻咽和颈部也可发现肿物,但发病常较年轻,少见头痛及颅神经麻痹而常伴发热,肝脾大等全身症状和体征,鼻咽肿块多为粘膜下球形隆起,光滑少有溃疡坏死,颈部肿大淋巴结中等硬或呈韧性感或偏软,单个或多个融合呈分叶状较大仍能推移。可同时伴有多处淋巴结肿大或骨髓异常。病理免疫组化最后确诊,取材部位以淋巴结比鼻咽诊断率及可靠性高,故病理活检部位首选淋巴结。 2. 纤维血管瘤:青少年多见,以鼻咽反复出血为特征,常无淋巴结肿大,少见头痛和颅神经麻痹。鼻咽肿物血管丰富呈暗紫红色如紫红葡萄样。CT/MRI增强扫描可确诊活检易致大出血,慎重准备后行病理检查。 3. 颅底脊索瘤:发病常较在年长人群中,以头痛,颅神经麻痹及中线部位的颅底骨破坏为特征。肿瘤向颅内生长亦可向下浸至鼻咽顶或顶后壁呈现粘膜下肿物隆起,颈部无肿大淋巴结。CT/MRI有助于确诊,必要时穿刺活检证实。 4. 颅内肿瘤:鞍区、鞍上区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有时可呈下行性生长,在鼻咽顶壁形成粘膜下肿物,伴头痛、视力视野改变或多饮多尿及其他内分泌异常,但少见其他颅神经麻痹,无颈淋巴结肿大。CT/MRI可鉴别,可见肿瘤中心在颅内,垂体瘤有相应的蝶鞍改变及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的肿物影像,并可伴有囊性变。颅咽管瘤可见砂砾样钙化斑点在瘤体内。 5. 鼻咽结核:结核病变在顶部、顶后壁呈散在,多数肉芽样小结节,可伴溃疡坏死。多无无关症状或头痛,无颅神经麻痹,常有午后低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可同时有其他部位结核灶或结核病的既往史,最终需病理鉴别。 6. 鼻咽慢性炎症增生性病变:多在顶壁、顶后壁单个或散在淋巴滤泡样小结节,无溃疡坏死而伴粘膜充血,口咽后壁亦常伴有类似改变,无头痛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有反复发作的咽下痛,抗炎后好转,在诊断困难时依靠病理确诊。 7. 腺样体:见于青少年,在顶前壁呈束状、桔子瓣状有深纵行沟,常易于辨认无需活检,在合并感染时,可明显肿大呈结节状,纵行沟变浅或消失而成红肿块状,有脓性分泌,可有脓血涕,但一般无头痛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局部冲洗抗炎观察,活检可确诊。 肝癌的鉴别诊断 1. 继发性肝癌:一般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多数由原发癌的临床表现,甲胎蛋白检测为阴性。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关键在于查明原发癌灶。 2. 活动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慢性活动性肝炎可出现一过性甲胎蛋白增高,应作甲胎蛋白动态观察转氨酶测定。如二者动态曲线平等或同步,或GPT持续升高,则活动性肝病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甲胎蛋白升高,GTP下降则应考虑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鉴别常有困难,如肝硬化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较前增大,甲胎蛋白增高,发生癌变可能性大,应作超声及肝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3. 肝脓肿:肝脓肿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炎性反应,脓肿相应部位的胸壁常有局限性水肿,压痛及右上腹紧张等改变。超声多次检查可发现脓肿的液平段或液性暗区,但肝癌液性坏死亦可出现液平段,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在压痛点作细针穿刺。抗阿米巴试验治疗为较好的鉴别诊断方法。 4.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良性占位病变,常查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超声及肝血管造影,肝血管造影主要有以下特点:1.肝血管的粗细正常,瘤体较大时可有血管移位。2.无动静脉交通。3.门静脉正常,无癌栓。4.血池影延续至静脉相成为浓度大的微密影;血池的分布勾画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和形态为其特征性表现。 5. 肝包虫: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但本病一般病程较长,约2~3年或更长的病史,进展较缓慢,可凭流行区居住史、肝包囊虫液皮肤试验阳性、甲胎蛋白阴性等各项检查相鉴别。 6. 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及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右上腹出现包块。超声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甲胎蛋白检测多为阴性,鉴别困难需剖腹探查确诊。 乳癌的鉴别诊断: 1. 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妇女,一般称为乳腺增生病或小叶增生,早期常无特殊症状,少数患者有胀痛,有时为刺痛。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囊肿形成时乳房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结节,少数患者有乳头溢液。囊性增生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2. 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乳腺组织的化学性炎症,临床急性炎症的表现常不典型,仅60%有急性炎症病史,40%患者开始表现为慢性炎症,少数患者有乳头溢液,合并细菌感染时,有蜂窝织炎、脓毒血症表现,急性病变应先抗炎处理,炎症消退后如局部仍有肿物可行手术切除。 3. 纤维腺瘤:年轻妇女中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于15~35谁。肿块多呈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韧,活动度大,部位以外上象限为多。X线表现为轮廓清楚的圆形、卵圆形的软组织密度,直径多为1~3厘米,密度均匀,常有浅分叶。常见钙化,粗大爆米花样钙化是腺纤维瘤的特征,但钙化也可呈点状、分支状或细小钙化。边缘光整的软组织肿瘤内建粗大钙化是腺纤维瘤的特征。典型的腺纤维瘤超声图像表现为:1.卵圆形结节2.轮廓光整有或无侧方声影;3.内部回声均匀,低或中等回声4.活动性好。 4. 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大导管内和多发性乳头状瘤。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指发生于输乳管壶腹部的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多。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而就诊。肿瘤一般较小,临床不能触及,偶有较大肿块,常因导管扩张或肿瘤阻塞形成囊肿。多发性乳头状瘤多见于中、小导管,临床上多见乳腺周围区域触及实质不均质肿块,乳头溢液少见,乳管内视镜及溢液涂片有助于诊断。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行病变乳房区段切除。 5. 脂肪瘤: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无症状,肉眼观察肿瘤呈淡黄色,质软,可又分叶,有完整包膜。X线表现肿瘤呈脂肪密度,有包膜,可又分叶。超声肿瘤呈高回声,轮廓清楚,可有分叶,压迫时可见肿物变形。 6. 炎性乳腺癌:临床表现为整个乳房发红,皮温增高,和乳腺炎相似,常伴有皮肤桔皮样变和叶淋巴结肿大,在乳腺癌中占1%~2.5%。病理检查为分化差的癌伴有淋巴管炎,有时还可见有局灶肿物及微笑钙化。超声声像见皮肤明显增厚,悬韧带增厚,皮下组织水肿。 直肠癌须与其他一些具有腹部肿块、腹部绞痛、直肠出血或大便习性改变等症状的肠道病变相鉴别: 1 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常融合成块伴干酪样坏死,当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边缘不齐的潜行性溃疡,溃疡之间的黏膜多完好,病变范围常广泛,且常累及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的一部分或全部。透视下可见激惹现象,患者年龄常较轻,可通过内窥镜活检来明确诊断。 2 阿米巴肠炎:患者多有腹痛、腹泻,大便每日7-8次,甚至10多次,常带暗红或紫红色血液和黏液,典型者呈“果酱色”伴有腥臭味。急性感染期作内窥镜可见典型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多较浅表,基底有棕黄色坏死组织,必要是可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 3 溃疡性结肠炎:常有腹痛、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十次不等,在糊状大便中混有血液及粘液,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有红斑状充血,大片不规则溃疡,其表面覆以黄色渗出物,但此病发展一般较缓慢,且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有助于与结肠癌进行鉴别。
/
本文档为【鉴别诊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