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漫谈流通纪念币样币

2017-12-01 14页 doc 31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漫谈流通纪念币样币漫谈流通纪念币样币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开始发行人民币流通纪念币(以下简称:纪念币),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以下 简称:条例)施行后的四、五年期间,我国在货币管理环节上曾出现的工作疏忽所造成一度的混乱状况,使流通纪念币样币(以下简称:样币)给广大纪念币爱好者 们带来了一丝疑惑、一阵惊喜和一份企盼。 与流通纪念币样币同时存在的人民币样币,还有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币。按人民币发行先后顺序出现的分别是: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纪念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
漫谈流通纪念币样币
漫谈流通纪念币样币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开始发行人民币流通纪念币(以下简称:纪念币),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以下 简称:条例)施行后的四、五年期间,我国在货币管理环节上曾出现的工作疏忽所造成一度的混乱状况,使流通纪念币样币(以下简称:样币)给广大纪念币爱好者 们带来了一丝疑惑、一阵惊喜和一份企盼。 与流通纪念币样币同时存在的人民币样币,还有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币。按人民币发行先后顺序出现的分别是: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纪念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币。 我们说样币是币,是因为它有人民币面额,具备货币所有基本特征和元素,特别之处在于表面多了“样币”二字,其中的一个字还写明了是“币”。在民间,钱币爱好者都认为它是币,而且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珍品种类之一。 我们说样币不是币,是因为央行从未认为样币是流通币,一直明文规定样币严禁参与流通;样币是货币发行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货币管理工作时使用的工具。说样币不是币的理由,还因其在社会上显得十分罕见。 由此,样币是一类较为奇特的钱币藏品。 样币是做什么用的 1984年10月,央行开始发行纪念币并称其功能与现行的人民币等值流通。 出于纪念币参与流通,这就面临一个新的情况:因为从1949年共和国成立到1984年发行纪念币,群众对纪念币是陌生的。在此情形下,央行就得为全国各地 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配套与纪念币完全一致的、用于比对真伪的参照物(样本),即最权威的货币效验标准。当时的国有商行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这几大行。 样币是由央行统一印制并配发至各金融机构作为鉴别人民币的标准工具。如出现了储户持某款纪念币向银行进行相关咨询或求证钱币本身问题,当地央行或商业银行的货币管理和出纳业务的工作人员则会以上级配发的样币进行对照、验明、鉴定,从而给出代表银行官方的正式回复。 所以,便有了央行指令中国造币公司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在制造纪念币的同时,又制造了数量不等的同名称的样币,其真实数量未曾向社会公开。 严格意义上,样币是在货币被确定发行后而铸造并推出的银行内部工作币,与未确定发行货币设计草稿性质的“样币”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在称谓上易与那些未发行的货币设计效果样币混为一谈。 样币的基本特征 样币与同题材的纪念币在直径、重量、图案、文字、面额等方面相同,规格完全一致,惟一区别是在正面(极少数在背面和正背两面)铸有汉字“样币”二字,阳文,左右排列。一枚套的纪念币有一枚样币,两枚套的纪念币则有两枚样币,依此类推。 从纪念币爱好者和钱币市场反馈的综合信息看,绝大多数样币是被镶嵌在不透明的硬塑料薄版的圆洞里,再装入透明的硬塑料盒内,硬塑料板的颜色以红、绿等为主。 早期样币上的“样币”二字与币文显得格格不入,字体风格与币面其他字体完全不同。放大镜下的“样币”二字刻痕明显,字体虽说不丑,但确实很难看,丝毫谈不 上艺术和什么美感。笔者认为这是造币厂刻意为之,目的是勿让“样币”二字与纪念币的内容相混淆。从艺术鉴赏角度来说,单“样币”二字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后期的“样币”二字,字体稍微端庄得体一些,但与钱币主题文字的字体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 样币是怎么流入民间的 这些原本应静静躺在银行文件保险柜里的工作币,为什么会“光临”钱币市场、进入纪念币收藏者手中, 根据笔者多年观察,样币流入民间的“线路图”大致有以下几条: 1、由于1998年12月央行所进行了全国机构大改革,撤销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一级的省级分行以及各地的地一级的市级分行,成立了现在的9大区行 和总行及重庆两个营管部。同时,各商业银行机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另外,随着国内金融机构不断的增、调、并,银行行业内部之间的工作人员人事变动频繁。凡 是机构进行大的调整或工作人员的变动,总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客观上就给样币管理造成了空隙和漏洞。 2、在各地的央行分支机构、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中,具体担负货币发行、出纳管理等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因常规的人事调动、轮换岗位、辞职离开、退居 二线、正式办理退休等情况而未及时做好样币的移交、上缴、封存等程序,也不排除个别工作人员私自带走的。另外,在一些地区银行的个别领导眼里,对样币管理 的意识不强,样币就如同银行办公用品中的订书机、大头针一样,特别是在进行行内干部职工岗位调整的前后,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安排,只要被调整 的干部职工顺利稳当到位,还有什么必要去纠缠这些样币,加之,相关人员都是一起长期在货币发行和出纳部门共事的老同事,有时在工作交接上实在抹不下情面硬 性追要或清点。 3、对下发到各地央行分支机构的样币,本应当进行必要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却没做到位。同样,央行对省一级的商业银行和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掌管样币部门和责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不力。 从货币调拨指令看,造币单位肯定是按央行指示严办的,造币厂在铸造完成后统一解缴央行,再由央行分配到其各地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配发到省一级的“工农中 建”或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管理样币的工作人员一般不会将样币给予银行其他部门人员,因为这会招惹麻烦,估计是从具体管理人手中直接流入民间和钱币市场。 其中:极少数样币可能由央行分支机构、省一级的“工农中建”、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这3个渠道同时流入民间,而样币从造币机构直接进入民间的可能性微乎其 微。银行什么部门、哪些人员容易得到样币,据了解,在银行总部机关并非所有部门和人员轻而易举得到样币,往往在老牌商业银行的基层出纳、货币发行口子却容 易得到样币。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基层单位,即样币的出口点,但上级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各地央行分支机构货币发行处(科)具体负责样币的管理,可不要小看 其中分管样币的人,就是行长想亲眼目睹样币,还得靠下级提供。如果是一位糊涂领导,管理不严,那流失的就更严重了。 经观察,在2000年5月条例施行前,央行对不断流入社会和失散在民间的样币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予以遏制,社会上不断有各种样币出现,到了2004年底2005年初甚至都不时有新版样币流出。 真正彻底扭转样币管理混乱局面的是随着2006年12月《人民币样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和实行,社会上就看不到新版样币了。尽管目前钱币市场上有高价收购的声音却无应音,因为现在的银行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了,谁还会干这傻事, 迷雾重重的样币铸造量 以目前非常有限的造币企业相关计算,样币单枚(套)最大制造量是2万,最小的是0.1万,已知样币品种的数量基本上是在1.5万,1.7万之间。 对于造币厂厂志等资料中提及的几款数量为0.3万的样币,笔者认为其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确定。因为作为派发到各基层货币发行管理业务部门的样币数 量,0.3万显然是不够数的,而作为高级礼品又显得简单了一些,量也多了。推测应是总数中的一部分数据。因为造币厂全档资料并未公开,而现在流入社会的一 些厂志,也只是显示造币厂某一时段数据而已。 出于馈赠需要,造币机构曾制作了数量极少的精制币礼品,个别币配了证书却无编号。这个数量究竟是多少,央行包括造币机构未曾披露过。像建党、女足精制样币 所馈赠的对象都是贵宾一级的。既然是贵宾,甚至包括外国中央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高层。当时、现在和今后是不会因为要变现而出手的。因此,这些精品既使有真实 的数量存在着,但对于大众化的纪念币市场和整个社会而言, 出现的概率几乎是零。但是,并不是永远都不会出现,也许会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使精品进入钱币市 场。 针对上述已知数据,笔者总的看法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精制币、精制样币、普通样币,与金银币同样存在着铸造量和发行量模糊不清的现象,特别是流通纪念币中的 礼品包装类,只要央行不公布其准确的数量,与金银币一样,任何个人、任何央行之外的单位都没资格确定,他们是说不清的,即使说了,是缺少信服力的。另外, 对于现在还未出现的精制币或精制样币,绝对不能说央行未曾造过。央行未对此作过披露,因此,就不可有这样的断言。 谈到数量及版别探究话题,我国最著名的流通纪念币收藏家孙克勤先生堪称这方面的楷模。在孙克勤编著的《中国普通纪念币珍品图录》(北京出版社出版)书里, 在对某款币的数量及版本,以及出现于市场的描述中,多采用了亲眼体会“发现”、“未发现”、“不多见”和“估算”等探索的口吻,十分谨慎和严谨。 孙先生在该书中多次提到,近年来仍有小批量纪念币精品在持续不断露面的现象,比如建国35年上海版精制币(P.4页),2007年4月“露面数十套”;建 国40年精制币(P.18页),2007年市场出现;第11届亚运会精制币(P.19页),2005年之后一次性冒出小批量的;植树节精制币(P.21 页),2006年突然出现“数十套”;希望工程精制币(P.39页),2008年在深圳突然出现“百枚”。可以看出建国35年币是1984年发 行,2007年出现,时隔竟然达23年;建国40年币1989年发行,2007年出现,时隔18年;第11届亚运会币1990年发行,2005年出现,时 隔15年;植树节币1991年发行,2006年出现,时隔15年;希望工程币1994年发行,2008年出现,时隔14年。 精品“突然”出现在市场的原因,据分析应该是长期存压品,或与银行机构设置及掌管纪念币的工作人员有一定关系。货币发行业务部门与钱币学会通常合署办公, 有的学会管理着一定数量的纪念币,或出自于银行的行长办、行政、接待、宣教、工会等部门,应排除钱币市场币商行为,试问有谁会捂着早年精制币这么多年, 因精制币不受任何规定的管制,预计随着纪念币市场趋热,今后还会陆续出现。精品突然出现的现象,同样适用解释样币出现的路径。 样币具有集藏价值 笔者在本文“样币有何基本特征”一段中,认为“样币”二字没有任何观赏价、艺术价值。但是,为什么却又说样币具有极大的集藏潜力和价值呢,这是因为: 一、样币的稀罕性决定了其显贵的地位和坚实稳定的市价基础。一是与同题材的纪念币相比,样币数量是稀少的。我们可以大致推算一下:1984年全国共 有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台港澳),以每个省一级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工农中建”来计算,再按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平均有10个地市一级的央 行分支机构和“工农中建”,共有1450个货币发行管理业务部门,按每个基层业务部门配发10枚(套)计算,总计需要1.45万。倘若再加上央行总行、各 家商业银行总行、造币总公司和具体造币厂、国外央行等处的留存、归档,现在常见的1.5万,1.7万之间的数量是符合实际的。即使1988年设置海南省和 1997年成立重庆直辖市净增2个,再到1997年和1999年设立港澳2特区,总数为33个,样币数量仍在2万上下。关键之处在于,与全国参与纪念币集 藏总人数相比,“溜”出来的样币毕竟是极少数了。曾记得1993年古玩市场上几乎没有样币出现,1994年和1995年北京月坛、上海肇家浜路样币的叫价 一般是30,150元,后来市价逐步上涨了。二是寻找样币配套的纪念币爱好者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收藏界和市场对样币的本能需求。看似上千至2万的铸造 量,但流入社会的样币在数量和规模上与同题材的纪念币相比,犹如大海的一滴水。 二、国家货币法律的颁布和各项规章的不断建立和健全,是今后早期样币资源逐渐枯竭、干涸的一把固锁。由于国家已开始重视样币流损问题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管,这对已进入社会收藏领域数量有限的样币来说,无形等于加了把“铁将军”。因此,其升值空间应十分可观。 钱币界收藏样币,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扭曲的追求”,这个看法值得大家商榷。持此观点的人士认为:如果钱币爱好者喜欢上了样币,就会滋生银行相关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 笔者感到,此结论显得过于简单和武断。国家禁止样币流通,是因为样币流通了,会对金融秩序造成混乱。还是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条例和办法:两个条规共同规定样币“禁止流通”,却未否定样币本身的钱币文化概念价值。 应该说钱币爱好者在任何货币面前,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因为货币的发行权和管理权在国家。一旦某些钱币因发行机构的闪失而流进社会,对收藏界人们来讲 无疑是珍贵的,这是把玩钱币的最高境界之一,这一点完全符合物以稀为贵的真理,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如站在纯收藏的角度看,样币流入社会之错的板子不应 “打”在钱币爱好者身上,只有靠具体负责货币发行管理的专职部门和人员今后严格依章办事、防微杜渐才是。 怎样看待样币问题 国家明令样币禁止流通,是央行现在和今后严管的对象。至今,央行未回收那些已经流失在民间的各种样币。样币流入了社会,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货币管理的严肃性和人民币形象。 根据目前各地钱币市场样币交易出现率,稀罕性导致每枚(套)样币的市场价格在数千元至几万元之间,在低收入地区几万元都能取媳妇了,因此,已经流 入社会的样币的数量还谈不上进入流通,充其量是在钱币爱好者集藏圈内进行交流。 笔者认为,看待样币问题必须分两个阶段,并要结合各个阶段的客观环境和背景,即以办法出台前后作为“分水岭”。一是办法出台前:样币的管理根本谈不上正规 化、制度化,也没有相关的法规来约束,既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条例的出台,也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在条例第二章第十四条和第四章第二十八 条中,仅笼统地规定了样币禁止流通,却未对样币的日常管理、制发和使用、保管和收回、惩罚等作出详细规定,是造成样币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不能用现在的规 定去要求过去已经发生的工作疏忽。二是办法执行开始至今,如果再有新版样币流入民间,则必须严格查处。办法规定:样币发至央行地市级中心支行,就使新版样 币配发的范围和经手人数大为缩小。办法的制定和执行,使过去铸造样币不规范的情况得到改变,比如第六届运动会样币,当时在样币表面并没铸“样币”字样,只 是在外包装的硬塑料盒上标明“样币”,而在办法第七条中,明确了“样币上印制‘样币’字样”的规定。 总之,面对样币已流入社会这一不争的事实,我们如何去认识和对待样币是广大钱币爱好者和管理部门要去思考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下面为朱自清的散文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最新有关系学生会竞选演讲稿范文 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班的xx。我性格活泼开朌,处事沉着、果断,能够顾全大局。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表达自己由来已久的愿服:“我要竞选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我在这里郑重承诺:“我将尽全力完成学校领导和同学们交给我的任务,使学生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积极团体,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学们信赖的组织。” 我已经在团委会纪检部(戒班级的干部)工作了近一年的段时间,从工作中,我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学会忍耐,怎样解决一些矛盾,怎样协调好纪检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纪检部不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怎样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怎样提拔和运用良才,怎样处理好学习不工作之间的矛盾。这一切证明:我有能力胜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一职,并且有能力把学生会发扬光大。 假如我当上了学生会宣传部长,我要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要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在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要进一步的广纳贤言,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 假如我当上了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我要改革学生会的体制。真正的做到“优胜劣汰”,做到“日日清,周周结”,每周都对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考核,通过其部门的成员反应情况,指出他在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朊友的身份不他商讨解决并制定出下阶段的计划。 经常不他们谈心,彼此交流对生活、工作的看法,为把学生会工作做好而努力。开展主席团成员和各部长及负责人常作自我批评,自我检讨的活动,每月以书面材料形式存入档案。我还将常常找各部门的成员了解一些情况,为作出正确的策略提供可靠的保证。还要协调好各部门 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扩大学生会宣的影响及权威。 假如我当上了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我将以“奉献校园,朋务同学”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同学们朋务 ,代表同学们行使合法权益,为校园的建设尽心尽力。在学生会利益前,我们坚持以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决不以公谋私。努力把学生会打造成一个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高度自治,体现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团体。 我知道,再多灿烂的话语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智慧不激情,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之路上的鲜花。我想,如果我当选的话,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 请各位评委给我一张信任的投票,给我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 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 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 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朱自清《一封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载自《匆匆》 这时我们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浓厚。我们却只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怅惘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直到利涉桥下,微微嘈杂的人声,才使我豁然一惊;那光景却又不同。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 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载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
本文档为【漫谈流通纪念币样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