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定义念住 - 坦尼沙罗尊者

2017-11-28 7页 doc 20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定义念住 - 坦尼沙罗尊者定义念住 - 坦尼沙罗尊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 [中译]良稹 念住呼吸究竟为何意,很简单:把呼吸牢记在心。每一次吸气、每一次呼气,不忘观呼吸。为了翻译巴利文sati而发明mindfulness一词的英国学者可能是受圣公会教派一句祈祷文影响??“常念人之需”。换句话说,将他人需求时常记挂在心。不过,尽管mindful这个词可能有基督教背景,佛陀却把sati定义为记忆的能力,以四念处(satipa??hāna)阐明该功能在禪修中的作用: “何为念根,有此情形,一位圣弟子有念、高度精细,即便长久之前所作、长久之前所言亦能...
定义念住 - 坦尼沙罗尊者
定义念住 - 坦尼沙罗尊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 [中译]良稹 念住呼吸究竟为何意,很简单:把呼吸牢记在心。每一次吸气、每一次呼气,不忘观呼吸。为了翻译巴利文sati而发明mindfulness一词的英国学者可能是受圣公会教派一句祈祷文影响??“常念人之需”。换句话说,将他人需求时常记挂在心。不过,尽管mindful这个词可能有基督教背景,佛陀却把sati定义为记忆的能力,以四念处(satipa??hāna)阐明该功能在禪修中的作用: “何为念根,有此情形,一位圣弟子有念、高度精细,即便长久之前所作、长久之前所言亦能记忆、回忆。以下为四念处公式:他连续在身内专注身??精勤、警觉、念住??平息对世界的贪与忧。他连续在受内专注受…专注心…专注心理素质[法]??精勤、警觉、念住??平息对世界的贪与忧。”—SN 48:10(相应部) 对四念处的完整讨论(长部22),以常念呼吸的教诫为开端。现代导师告诉我们的诸如“干观呼吸、接受呼吸”,或其它所谓念住内涵,实际上是别种心理素质的功能,并非自动是sati的一部分。不过在适当场合下,应把它们一齐带入。 确立念住时,一个永远适宜的素质是警视或警觉:巴利文sampajañña是另一个常被误解的词,它并非意味着对当下不作选择地觉知,也不意味着全知当下。经典例子明,sampajañña意味着对身动与心动时、你的动作有觉知。说到底,你若想对自己如何造苦获得洞见,焦点必须始终放在观察自己实际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禪定时,念住与警觉应当始终成对地存在。 《念处经》中,两者还与第三个素质?精勤?并存。精勤意味着用心于所做之事,尽己所能善巧而为。这并非意味着必须不停使劲流汗,而是指连续培育善巧习惯,遣除非善巧习惯。要记得通往自由的八圣道上,正念由正精进引生。正精进是精进于善巧。念住藉着提醒你坚持下去,对该精进一路支持,不令失落。 这三种素质焦点都出自佛陀所称的yoniso manisikāra?正确的专注[正思]。请注意是正确的专注,不是纯粹的专注[纯观或干观]。佛陀发现人专注事物的方式决定于他认为何者重要、带入修持的疑问是什么、希望修持能解决的难题是什么。 没有任何专注的动作是纯粹的专注,假如生活中没有麻烦,无论发生什么,可以不作选择地开放受纳。不过实际上,你做的每件事中就有那么一个大问题,来自无明的行为之苦。这就是何以佛陀不告诉你用新人之眼观视每一瞬间。你必须始终把苦与其终结牢记在心。否则,不正确的专注会盯在诸如“我是谁,我有自我么,”之类有关存在与本体的疑问上造成干扰。佛陀说那种问题把你引向观念的丛林,令你卡在荆棘中。趋向自由的那类问题,其焦点在全知苦、放开苦因、发展灭苦之道。正是你对于这些问题的求解欲望使你警觉于自己的业[行动]??你的思想、言语、行为??精勤于善巧为之。 把正思的观察视角牢记在心,正是念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以间隔性的片刻形式存在。你对某件事物的专注只能持续极短的片刻,假如你想继续保持专注,必须一刻接一刻提醒自己回返其上。换句话说,连续的专注??能够观察事物随时间变化的那种??必须把为时短暂的专注连缀起来。这就是念住的目的。它把你的专注对象与你的专注目的牢记在心。 不过,有关禪修的普及书籍却赋予念住以多种别样的定义、多种其它所谓职责??如此之多, 可怜这个词给扩展得彻底变形。某些书籍中它甚至被定义为觉醒。例如短句,“念住的一刻是觉醒的一刻”??佛陀绝不会这么说。因为念住是缘起的,而涅槃是非缘起的。这些讨论并非是好钻牛角尖的学者所争论的琐碎小事,假如你看不见自己带入禪定的诸种素质之间的区别,它们便堆在一处使得真正的洞见难以升起。假如你认定觉悟道的道支之一为觉悟本身,就好比是走到半道就倒地睡着了,将永远不能到达终点。同时必然为老、病、死所碾压。因此,必须端正方向,其中就要求准确地了解念住是什么、不是什么。 我曾听有人把念住定义为“深情的关注”或“同情的关注”,不过深情与同情不同于念住,它们是两回事。假如你把它们带入禪定,必须清楚它们是念住之外附加的,因为禪定所习之技,包括懂得同情之类的素质何时增益、何时无益。正如佛陀所说,有时深情乃是苦因,因此你得小心。 有时念住被定义为欣赏每时每刻所提供的一切细微喜悦,一粒葡萄干的滋味、一杯茶在手的感觉。佛陀的词汇中,这种欣赏被称为知足。当你经历身体的艰辛,知足感是有用的,不过它在心的领域并非一贯有用。实际上,佛陀有一次说,他的觉醒秘密在于他不曾让自己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不断寻找更高目标,直到再无高处可达。因此,知足必须有其时间与场合。念住若不与知足堆在一起,就能够记住这一点。 有些导师把念住定义为“不反应”或“全然接受。”你若在佛陀词汇中寻找这些词语,最接近的是舍与忍。舍意味着学会放下偏好,使你如实观察发生之事。忍是对你不乐之事不烦恼、在不顺的困境中坚持的能力。不过确立念住时,坚忍不乐之事并非只为接受,而是为观察与理解它们。一旦清楚看见某个特定素质??譬如厌恶与色欲对心的伤害,你不能以耐心或舍心住于其中。你得作出必要努力把它灭除,并引入正道的其它道支??正志与正精进??藉此培育善巧素质[善法],取而代之。 归根到底,念住是正思所测绘的一条大道的一部分。你必须不断记得带着更大的地图,以影响你做的每件事。譬如现在你正试图念住呼吸,因为你懂得定力作为正道道支是需要培育的,而念住呼吸正是良好的培育方式。呼吸还是一个良好的立足点,从那里可以直接观察心的动态,看见哪些心理素质在给出善果报,那些相反。 禪定牵涉到诸多心理素质,必须清楚它们是什么、区别在何处、每一项能做什么。那样当事物出现不平衡时,你能判断缺乏什么,培育必须补充的因素。假如你感到冲动易怒,试着带入一点温和与知足。你懒惰时就要激发对于非善巧与自满的危险感,这不单是堆起越来越多念住的问题,你还必须增加其它素质。 首先你有足够的念住,记得把事物的专注片刻连缀起来、记得禪定的基本主题、记得观察事物随时间变化。接着你试着注意??那就是警觉??看是否能把其它素质加入锅中。这好比烹饪。当你不喜欢自己正煮的汤味,不能只加越来越多的盐。有时你加点洋葱、有时是大蒜、有时牛至叶??凡是你感觉需要的。要记得,你有一架子调味料可供使用。而且要记得你的烹饪有一个目的。在正道的地图中,正念并非是终点。它应该引向正定。 我们经常被告知,念与定是两种分列的禪定形式,然而佛陀从未明确作此二分。他的教导中,念融入定,定则构成更佳的念。四念处也是禪定主题。最高层次的定发生在念纯净之处。正如泰国林居禪修大师阿姜李评论,念住与精勤相结合,即成为所谓“寻想”禪支,那时你把思 维连续不断聚焦于单一所缘。警觉与精勤相结合即构成另一禪支??所谓“评估”(伺)。你评估呼吸所发生的情形。它舒适吗,假如舒适,就继续。假如不舒适,能做什么使它更舒适,试着使它长一点、短一点、深一点、浅一点、快一点、慢一点。看看发生什么。当你找到一种能滋养充沛与清新感的呼吸方式,可以把那股充沛感傳遍全身。学会影响呼吸,使之滋养起一股良好的全身能量流。有如此清新之感时,就容易入定了。 也许你听说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绝不能调试呼吸,只应顺其来之。然而禪定并非是无判断、不改变、随遇而安的被动过程。念住不断地随时间把专注所感受的事情连缀起来,同时它也记得有一条正道要发展,令心入定是那条道的善巧道支。 这就是何以评估??判断修得呼吸之至乐的最佳途径??是修行的根本要素。换句话说,随着念住的培养,不要离弃你的诸种判断力。你只是训练它们少偏见、更贤明、得明显果报。 当呼吸在全身真正充沛、清新起来,你可以放下评估,只与呼吸合一。这种合一感有时也被称为念住,就字面意思,mind-fullness(念-充沛/心-充满)是一种渗满整个觉知范围的合一感。你与所专注的对象合为一体,与你凡所作为的事件合为一体。根本没有分别的“你”。这种类型的念住很易与觉醒混淆,因为它感觉如此解放。然而,在佛陀的词汇中,它既不是念住也不是觉醒。它是心一境(觉知的统一/cetaso ekodibhāva),是定的因素之一,存在于从第二禪开始到识无边处为止的每一禪那层次。因此,它甚至未达到定的终极,更非是觉醒。 这意味着还要继续修。这就是念住、警觉、精勤所不断挖掘的地方。念住会提醒你,无论这股合一感是何等的美妙,你还没有解决苦的难题。警觉那个试着专注于在合一状态下、你的心仍行之事。也就是你为了使合一感继续下去,而做的下意识的选择,以及该选择所导致的细微层次的苦。同时,精勤则试着找一种放下那些细微的选择方式,止灭该苦。 因此,即使合一感也是达到更高层次的手段。你把心带到坚实合一的状态,得以放下把体验区分为我与非我的常规方式,但不要停在那里。接下来要对合一感,不断用正念的一切因素加以观照。那时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开始自行分离。阿姜李用了石中矿源的形象比喻。守着这股合一感就好比满足于知道你的石块中有锡、银、金,只做到这里,永远不能从中得益。不过你若加热石块达到各金属的熔点,它们就会自动分离开来。 解脱的洞见来自尝试与实践,这是最初对世界的了解方式。假如我们不是主动的生物,根本不能了解世界。万事只会从旁边经过、经过,我们不会了解它们怎样相关,因为我们无法影响它们,从改变其因,观察其果。是因为我们在世间行动,我们才得以了解世间。 心同样如此。你不能只坐在那里希望某个单一的心理素质??念住、接受、知足或合一,将做完全部工作。你若想了解心的潜力,必须愿意调试:调试体感、调试心的素质。那时你才开始懂得因与果。这要求你付出一切才智力量,它非仅指书本才智,还意味着具备自观行为[自观其业]的能力、解读行事果报[业果]的能力、找到越来越少致苦的明智行事方式[业道]的能力??也就是圣道的实用智慧。 念住使你能看见这些相关性,因为它不停提醒你,始终守着这些事,守着它们的因,直到你看见果。不过单凭念住不能完成这一切。做汤时不能只加入越来越多的胡椒。你得按其所需加入其它作料。 这就是为什么对念住这个词最好不添加过多涵义,不赋予过多功能。否则,你不能明辨诸如知足之类的素质何时有用、何时不宜,何时你需要对合一添加什么、何时需要拆解。因此,使你的调料架上的作料标记明确,透过修持学会哪种作料适用于哪种目的。只有那时你才能发展出一位厨师的全部潜力。 中译注: 根据坦尼沙罗尊者~sati~念(或念住)是一种心理素质或能力。satipahāna~念处是指确立念住的修持共四种。假如我们把守念住能不停想着„佛陀?不出空档~念住就很强…想着一个目标~把它与心连接起来~这本身就是确立念住的动作。??《阿姜索的教导》。 修身念处时仅有念是不足的。虽然不足~你还不停念着身体~就只会有乐痛之受~因为念住的职责只是连续指着所缘…身好比一座锯木场。心好比动力轴。警觉(sampajañña)好比是绕着轴转着的滑轮。念则是把心与它的所缘连接的那条轴带。精勤好比是锯片~不停地把原木切割成板材……??阿姜李《四念处》 宿世智与生死智基本上是两种念的形式。念一旦充分~会使你知见人们的旧业与宿世。??阿姜李《念住呼吸》。笔者曾向坦尼沙罗尊者请教sati与vitakka(念与寻)在操作上的区别~尊者同样引用阿姜李的评论~念与精勤结合在一起~即是初禅所谓的“寻想”。
/
本文档为【定义念住 - 坦尼沙罗尊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