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曹操的多重性格---毕业论文

2017-10-17 15页 doc 50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曹操的多重性格---毕业论文论曹操的多重性格---毕业论文 【标题】论曹操的多重性格 【作者】李娟 【关键词】 曹操 多重性格 民间因素 时代因素 历史原型因素 【指导老师】李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一、引言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关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研究者认为,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平定了战乱,是汉末的“英雄”,应予以正面的肯定。一些研究者则持负面评价,说他是“白脸汉贼”。近百年来,研究界最多的就是 “翻案”,对他多持正面肯定态度。上个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先生撰文并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
论曹操的多重性格---毕业论文
论曹操的多重性格--- 【标题】论曹操的多重性格 【作者】李娟 【关键词】 曹操 多重性格 民间因素 时代因素 历史原型因素 【指导老师】李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一、引言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关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研究者认为,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平定了战乱,是汉末的“英雄”,应予以正面的肯定。一些研究者则持负面评价,说他是“白脸汉贼”。近百年来,研究界最多的就是 “翻案”,对他多持正面肯定态度。上个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先生撰文并发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这类文学创作中的曹操关系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最大成果便是从各个方面明确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确认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看成是文学化了的形象。除了“为曹操翻案”,对《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问题,也展开过比较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目前,人们对曹操的研究更趋向理性化,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人物曹操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研究曹操的多重性格。 二、曹操多重性格的具体表现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个性的人物。其多重的性格具体表现在:奸诈与忠义的矛盾;宽容与报复的矛盾;好色与重情的矛盾;暴与仁的矛盾;对待生与死的矛盾。民间文化因素、时代因素和历史人物原有特性的影响是影响罗贯中塑造曹操多重性格的三要素。 (一)奸诈与忠义的矛盾 在中国历史上,奸雄、枭雄、英雄,时常被人们所提及。说起英雄,人们一般会首先想到“西楚霸王”项羽,说到枭雄,则会想起汉高祖刘邦,而提起奸雄,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曹操。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当然曹操也确实是这样的人。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1] 生于乱世的曹操是一个奸雄,小说中曹操的奸诈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玩弄权术 古人说“见微知著”,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做的一件事情,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生的作为;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在的品质。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 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2]年幼的曹操面对叔父善意的指责不但不接受,反而想办法对付,对一心为自己好的亲人都运用不怀好意的欺骗手段:一个小小的伪装就离间了父亲与叔父。这么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一种过人的权术。 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曹操玩弄权术的手段更是到了极点。比如在汉末群雄逐鹿的时候,曹操选择了一种非常英明的政治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因此有人抨击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 曹操于建安元年派堂弟曹洪去“挟天子”,同年七月在外漂泊了五年的献帝被接入许都,曹操由此开始“令诸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是很大的。 (1)真正心向汉室的人并非都认为刘备就是正统,也不是都跟了刘备。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随在献帝身边的,谁迎献帝,在早期就能得到一批这类人的帮助,而且不光是那些有名的人才,还有大批的官吏,这大批的基层文官虽不出名,但对一个地区政局稳定和日常的事务管理是很重要的。曹操会为篡汉作准备,曹丕最终会篡位我们当然知道,可当时的人未必就知道,况且曹操又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篡位之心的。这类人有的因为太过忠心于汉室不被重用淡出我们的视野,有的经不住压力与诱惑最终倒向曹操,有的采取行动对抗曹操被杀,有的郁郁而终。 (2)还有一批追求功名富贵,但又担心不忠于汉室没个好名声的人,曹操迎来献帝,正好给了他们光明正大的遮羞布。既能追求富贵又不会挨骂名多好,恰恰这类人是很多的,有了献帝这块牌子,招揽人才,收降将的可能就大了好多。曹操收了多少有能力的降将谋士。张辽、张合、藏霸、徐晃、贾诩等等,几乎一大半人才都这么来的。徐庶要不是曹操那里有个献帝,光老母一封信,也未必会去。 (3)有皇帝这个牌子,可以光明正大地给各路诸侯下令让他们做事。各路诸侯我们知道的虽然大多有夺取天下之志,其实也有不少忠于汉室的。比如刘备在徐州,曹操以皇帝的名义让他讨伐袁术,他也不得不去。结果自己老家被吕布攻下。要不是有皇帝的名义,曹操可能就指挥不动刘备。最后灭袁术的时候,连孙策都差遣动了,可见迎献帝好处之大。 (4)有很多小的诸侯,只要以皇帝名义的一纸诏就能平定。比如关中地区各路诸侯,曹操就没打,直接一个诏书,大家送人质入京,就这么平定了,就连马腾都亲自入京。曹操打关中是后来关中地区叛乱以后的事,而且关中各路诸侯一叛乱就背上叛国之名,士气不高,内部不稳。要是曹操没迎献帝,就不能有这种好事。 2(阴险而又极端利己 当他误杀世代之交——吕伯奢一家八口之后,居然没有一点儿愧疚之心,完全以利己为标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在对待自家的世交时满胸狐疑,只凭猜测就杀死了吕伯奢一家,而且在得知错杀后还要赶尽杀绝,真可谓阴险狠毒之至。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为防范他人行刺,他散布“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为验证此谎,竟草菅人命,杀死前来给他盖被子的近侍。为一己之安全,不顾惜他人生命,心地确实阴险。 3(诡计多端 祢衡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了他,他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却玩了个借刀杀人的把戏,让祢衡到荆州劝说刘表。 又如与袁军作战时军中缺粮。他亲自命粮官王垕用小斛发粮,军中人人怨恨“丞相欺人”,于是他密召王垕,言欲借其头一用,并安慰他:“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立斩王垕,出榜晓示将士:“王垕故 行小斛,盗窃军粮,谨按军法。”[3]由此可见其奸诈残忍。 这样一个残忍的奸雄,也有他忠义的一面。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清流被遏,豺狼当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大起义大大的冲击了旧有的秩序和礼仪,汉室统治极其广泛的受到了挑战,在皇室里的刘表、刘虞等都有僭越行为,袁绍等不仅明有立刘虞的行为,也暗有自立的想法,袁术干脆就自称“仲氏”,这种“县县为王,郡郡称帝”的现象比比皆是,汉室空有其名。 在这样混乱的政局中,曹操曾经是汉室忠臣,他多次提出修政的建议,而朝廷不听;他在济南相等职位上尽忠职守;他反对光和末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的计谋;他反对初平元年(190)袁绍、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还坚定地答袁绍说:“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4] 在拥军十万的诸侯们不思进取的时候,是曹操为打击董卓而几乎全军覆没;此时的曹操,的确不失忠臣本色。他的诗文“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5] 时势造英雄,人是会变的。后来曹操就逐渐对朝廷失望,随着势力和野心的不断扩大,就产生了取代的思想。正确的说,对于汉室,曹操是“前忠后奸”。 当然,后来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他毕竟没有篡位称帝,这是符合传统的政治道德的。因此,连深恶曹操的毛宗岗也不得不称道:“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6]曹操的“义”表现为:曹操对关羽恩爱有加,爱惜备至:送锦袍,赠宝马;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过其关,斩其将都不去追击。本文认为曹操之所以放走关羽,一方面是因为敬佩关羽忠义的为人,另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性格里也有“义”的因子。因为曹操的“义”,所以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曹操最终也因为自己的“义”而捡回了一条命。 可见,《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具有奸诈和忠义的两面性,然而不是平均用力,不分主次,而是以揭示、表现其奸诈为主。 (二)宽容与报复的矛盾 曹操的用人和对待人才的态度,最能说明他性格的矛盾性。他既爱才,又忌才;既有礼贤下士之举,又有枉杀贤良之误。 曹操爱才。典韦战死,他哭奠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7]谋士郭嘉谋略过人,对其中年而逝,曹操甚为惋惜,捶胸大哭痛悼之。 爱才的曹操有宽宏大量的胸襟。有一段时候,许多人在逆境中都背弃了曹操。有一个人叫魏种,原是曹操的手下,当时曹操曾夸海口说魏种不会离开他。但是魏种还是跑掉了,曹操气坏了,发誓抓他回来决不轻饶,后来在战争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人都替他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会杀了他。最后曹操还是宽恕了他。 又如官渡战后: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8] 曹操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政治家的非凡气度,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但同时,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侍旧不虏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9] 例如杀孔融。曹操拟的几条罪状,都不能成立。他当年在北海起兵,和曹操一样是 要讨伐董卓,并非图谋不轨。三国时期包括曹操都比较随便,礼教已经没有多少约束力,孔融不戴头巾微行,不遵礼教也算不得什么罪过。曹操杀孔融,主要是孔融爱卖弄文才又不顾曹操面子。攻下邺城,曹操子曹丕抢占了袁熙妻甄氏,孔融给曹操书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讽辱了曹操。曹操制禁酒,孔融上书反对,也玩弄一通文才,又多含侮慢之辞,让曹操读了很不舒服。 又如杨修,曹操爱其才,但最后还是借故把他杀掉。杨修太聪明了,曹操想什么全被他猜透。有人送曹操一盒酪,曹操写一个“合”字,他马上知道是让一人一口。门上写一个“活”字,他知道是嫌门阔了。曹娥碑文,他比曹操早三十里得其解。剩下几十斛片竹,只有他知道曹操想用来做什么。还有他教曹植答教的各种办法。最后,连曹操自己还没有拿定主意是进还是退,他就从“鸡肋”这两个字的口令悟出曹操已决定撤兵。杨修的聪明让曹操受不了,因此曹操借扰乱军心之名把杨修杀了,而其实是忌其才悟。[10] 关于曹操爱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然而他的忌才、杀才也让人不寒而栗。 (三)好色与重情的矛盾 曹操好色,明里暗里有不少女人。当年他曾是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可是后来却娶了何进的儿媳妇,并且把何进的孙子何晏一并收养。濮阳战吕布之时,他不但把秦宜禄的儿子收养到家里,而且还与关云长争夺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夫人。战宛城之时,他因好色而与张绣的婶娘私通,也正因为如此竟然赔上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性命,使曹军损失惨重。 曹操虽然好色,但是从他与原配夫人丁氏的事,可以看出曹操对女人的重情重义。[11] 曹操娶了丁夫人之后,丁夫人没有生儿,也没有育女,倒是他的刘夫人生了曹昂和清河长公主,但是不幸的是:这位刘夫人没有福气,生下一儿一女之后就死了,于是曹昂就归丁夫人抚养,虽然不是亲生,但是母子感情特别深。曹操在宛城因与张绣的婶娘私通,好色误事,身陷险境,他的儿子为保护他激战至死。丁夫人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对曹操不依不饶。曹操一气之下把丁夫人送回娘家。几天之后,曹操很想念丁夫人,于是就主动到岳父家去,想把她请回来。当时丁夫人正在织布,有人告诉她“曹公来了”。但是丁夫人好像没听见,就是不理他。曹操站在丁夫人的身后,一边用手拍着她的肩膀,一边温存地求她跟他回家。可是丁夫人就是不搭理曹操。磨了好半天,丁夫人还是不给曹操面子,使他非常尴尬。无可奈何之下,曹操退出门外,可是还是不死心,再次劝丁夫人,然而丁夫人还是不愿意回心转意。曹操把丁夫人送回娘家,本是想对不依不饶的丁夫人略表惩罚,可是这位丁夫人性情刚烈,无论如何也不谅解曹操。到最后曹操知道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劝回丁夫人,于是还想出了让丁家给丁夫人另选人家的办法。 所以,好色的曹操也是一个有情人。 (四)暴与仁的矛盾 曹操有时暴,有时仁。 曹操在他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杀了不少人。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 有些是政治原因。为了诛除异己,巩固统治,他认为非杀的,都非杀不可,毫不手软。建安五年(200),董承、王服、重辑等受献帝密诏谋诛曹操,谋泄,这些人都被杀,夷三族。董承女为贵妃,已有身孕,献帝累为请求免死,也不准。伏皇后写信给父伏完,说曹操残逼之状,到建安十九年事发,他派华歆当着献帝的面把藏在壁中的伏皇后揪出来,随后活活打死。这次还杀了两个皇子和伏皇后的兄弟宗族 一百多人。建安二十三年,金祎、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谋反,二十四年魏讽结徒党谋反。这两次谋反都无一例外,全部问斩。只要有损他利益的,包括像荀彧那样的功臣也不能幸免一死。 有的纯为了报私仇泄私愤。他的父亲曹嵩被陶谦的部署杀害,为报父仇,他发兵打陶谦, “坑害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12]后来曹操再次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13]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让人触目惊心。 有些则说不出有什么正当的理由。杀吕伯奢一家,是出于疑心。梦中杀人,是为了防范行刺。这些都体现了他嗜杀成性的残暴。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有爱民如子的仁。以诗(《蒿里行》)为证: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仁还表现为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 一天,曹操率军出去征战,在行军的途中要经过一片麦田。为了保护麦田,曹操下令不得损坏麦田,违者严惩不贷。故此,骑兵都下了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经过麦田。可是曹操所乘的马不知为什么受了惊吓,一下子蹿到麦田当中,把麦子踩坏了。见此,“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即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14] 有人认为曹操割发代刑是在作秀,本文认为不是。在古代,人们是很看重头发的,“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5]因此古人把头发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清代。 而且,古代确实有一种叫做“髡”的刑罚,即剃去头发。不过 “是以系、缚、笃、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16]曹操有割发代刑的想法,并真的加以实施,可见曹操对自己的惩罚确实不轻。 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五)对待生与死的矛盾 曹操非常潇洒地看待生死,他说“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17]他还给我们留下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名句。他曾主张妻妾在他“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但当临终的时候。他又改弦易辙说“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省后,于占堂上安六尺床„„汝等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18]如此愚昧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强歌强舞竟难胜。花落花开泪满膺,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的讽刺。[19] 不同的人对曹操有不同的认识,这同《红楼梦》一书有人看到的是“缠绵”,有人看到的是“淫”,有人看到的是“排满”一样。那么,这样一位具有两面性的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他,评价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平定了北方,消除了战乱,使中原得到统一。所以,本文认为他是一位有缺点的而又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鲁迅先生也说“其实,曹操 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还是有道理的。[20] 然而,历来说曹操是一个白脸奸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三国演义》中这样一位多重性格的政治家是如何形成的, 三、影响作者塑造曹操多重性格的因素 影响作者塑造曹操多重性格的因素有三个:民间因素、时代因素和历史人物原有特性的影响。 (一)民间因素 1(对民族压迫的不满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一开始就是“白脸奸臣”。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 宋代民族矛盾不断加深,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感到不满。那时的汉族人民就把北方的少数民族金、辽比作曹魏,把宋比作蜀汉。人民时常处在外族凌辱的痛苦境地,“人心思汉”、“尊刘抑曹”成为普遍的爱国情感。所以苏轼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21] 汉族人民受外族凌辱的处境一直持续到元朝。罗贯中能感受到汉族人民的痛苦,所以他想到了用“尊刘抑曹”的创作思想来表达心中对民族压迫的不满。 2(道德义气 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 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所以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想到了用反曹的手法来衬托刘、关、张的道德义气。 3(民间三国故事流传对罗贯中的影响 罗贯中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 (二)时代因素 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加以否定,这不能说不与他的生活时代有关。 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但是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 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 (三)历史人物原有特性的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须得遵循历史。历史上的曹操确实有一些缺点,比如多疑、残忍、好色,但是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并且具有有四大优点。 1(大智大勇的政治家风度。据史书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22]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据史料记载,当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后整整用了11年的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更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由此不难看出曹操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2(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历史中的曹操是爱才的,史书云:“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23]他的《短歌行》几乎字字句句都在表达他对人才的渴求之心,而他的招贤令也正表现如此。曹操不分高低贵贱广纳贤才,给当时选人才要看出身的污浊社会风气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 3(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史书云:“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24]“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可以看出曹操是个赏罚分明的人。而“用法峻急,有犯必戮”作为魏武法治的一个重要特征,频繁为治史者所引用,几乎成了不刊之论。 4(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曹操在历史上采取过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积极措施。虽然小说对此没有正面描写,但不少章节却直接地展现了其重视和保护农业的积极愿望和举动。如他令军民屯垦便是一个积极的举动。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在军阀混战中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同时军粮自给这就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征张绣时,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并皆斩首”,此令一出,“凡官军过麦田并皆下马,以手扶麦相递传而过”,因此沿途百姓无不“望尘遮首而拜,称颂圣德。”征袁绍时,他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同罪。”于是,“军民震服”。 四、总论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多重性格的形成受到了民间传说、时代因素和历史人物形象原有特性三方面的影响。 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罗贯中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在时代正统思想的束缚下,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反而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所以将曹操写成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在这多重性格中以丑为主,但是丑中也有美。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 [3]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94 [4]陈寿.三国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26 [5]曹操.清时令[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7 [6]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46 [7]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87 [8]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59 [9]毛宗岗. 魏志?崔琰传[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57 [10]卢盛江.正说三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 [11]鱼豢.魏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4 [12]陈寿.三国志.荀彧传[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63 [13]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51 [14]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95 [15]崔兴旺.孝敬[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58 [16]贾谊.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31 [17]杜佑撰.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31 [18]杜佑撰.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112 [19]箫尧.中国诗苑[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出版社,2005:13 [20]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42 [21]苏轼. 林志[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27 [22]曹瞒传[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9 [2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131 [2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74 致 谢 毕业论文设计是份“艰苦”的工作,本次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我首先要感谢李荣老 师的指导。在我论文设计的每个阶段,李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尤其是我在 对选题迷惑、动摇的时候,是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我有了信心。论文成稿后李老师又对其进行了细心的修改和批注,连标点符号也不除外,让我惭愧之至、钦佩无比。深深的感谢李老师对我完成论文的帮助。 其次,还要感谢我的专业老师们,是他们教给了我更多的知识,让我在文学和汉语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为我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还要感谢栾倩同学和张天琼同学,感谢她们在我查询论文资料和打印论文中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我还要感谢那些给我提供了参考文献的专家和学者们,他们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点化和帮助。
/
本文档为【论曹操的多重性格---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