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什么是叙事治疗

2017-11-17 21页 doc 43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什么是叙事治疗什么是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学的一枝独秀,被誉为心理咨询界“革命性的思考”,现盛行于欧美港澳等地。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 narrative psychotherapy) 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问话,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是一种关于在世生存的对话,它以故事叙说的方式,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技巧,鼓励人们探索自己的内心,重新构建自己渴望的生活,引导当事人从自己的故事中重新诠释生命的意...
什么是叙事治疗
什么是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学的一枝独秀,被誉为心理咨询界“革命性的思考”,现盛行于欧美港澳等地。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 narrative psychotherapy) 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问话,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是一种关于在世生存的对话,它以故事叙说的方式,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技巧,鼓励人们探索自己的内心,重新构建自己渴望的生活,引导当事人从自己的故事中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 叙事治疗的特点 叙 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咨询师带着“相信每个生命都是有力量”的咨询态度,透 过精微、细致、神奇富有“叙事”特色的问话,不断解构主流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从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力量去面对问题和挑战。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有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 叙事治疗的基本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的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抑郁的来访者,叙事的治疗师会问:这个“抑郁”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边的,这个“抑郁”对你的影响是什么,而不是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的,”。把“抑郁”拟人化以,让来访者觉得他本身不是问题,他在面对问题,问题是可以来,也可以走的。 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是有主动权和力量可以去和问题抗争的。 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事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作为主轴,再 通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给别人了解。而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 因为,人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 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人们所强烈地意识到。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 1 历史用 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例如:对于一个逃学的孩子,叙事的治疗师会关注:在逃学的过程中,那么不容易,你是怎么照顾自己的,来访者会觉得,原来“逃学”的故事中,自己也是那么不容易,自己还学到了如何照顾自己。“逃学”这个故事得到新的诠释,发现自己身上宝贵的地方。带着这份新的意义和力量,来访者能够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到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麦克?怀特在他的咨询治疗中喜欢用“简信”。他认为许多对自己有负面看法的人,会感到他们的存在很渺小,对于这些人而言,光是收到一封指名寄给他们的信,就足以表示有人承认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 其他方式还有诸如“预测信”、“特殊信”、“参考信”等,主要目的都在于强化叙事心理治疗中当事人对于改变自己行为的信心,将问题外化之后,帮助当事人寻找其生命的意义。 叙事治疗的诞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以“去中心”和“多元化”、提倡差异性与创造性为基精神。 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在长期的家庭治疗实践中发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由来访者自己主观建构的,并且经常是不同角度的人看问题的真相也不一致。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不同治疗流派的治疗师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因此,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心理治疗假说,只能是冰山一角的反映,充其量只能如同盲人摸象般得出片面的认识。他们认为,个人的经验从根本上来说是模糊的,也就是说它的意义不是天生的或是显在的,而是要通过多重的解释才能够显现出来的。因此,他们认为问题是被保持在语言中的,所以问题也可以通过叙事在谈话中溶解。于是,一种富有后现代主义精神且真正“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心理疗法———叙事心理治疗就诞生了。 为什么叙事治疗法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兴起,而不是在心理学发展的主要代表地美国兴起?为什么叙事治疗得到如此多的关注? 这个问题首先得从两位创始人的经历说起,麦克(怀特,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家庭主妇。怀特离开学校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办公室文案,之后做过庭院美化师,很快他发现自己对机器并不感兴趣,反而对操作机器的“人”有浓厚的兴趣。后来,20岁出头的怀特接受了社会工作的训练,并开始受到家庭治疗法的吸引。于是他在阿德莱德的皇家儿童医院找到一份工作:社会工作者。 2 就是在这家医院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怀特发现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例如医院管理的等级,参与研究的病人被当作“物”(object)而非人等等,这些现象促使怀特决心挑战权威。 怀特最初专注于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 控制论思想,后来逐渐对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建构意义的方式产生了兴趣。怀特认为人的生活是通过叙事组织起来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面反映生活的镜子,相反,生活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被组织并得以建构的。怀特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有这样的习惯,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达对生活的体验。怀特还认为,一个家庭背 后有很多的因素,如历史、社会、文化等,这些构成了家庭的框架。 他 的创造性思想成为叙事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师必须努力去理解当事人的个人信仰、自我概念以及社会关系,这才能够鼓励当事人一一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重新建构 一个新的、更具适应性的、更有效的互动模式。怀特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叙事疗法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当事人战胜消极情绪所怀有的坚定不移的乐观态 度,这也是叙事治疗师必须具备的潜质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期,怀特离开了公立心理治疗机构,与另一位社会工作者一道进入一家私 人治疗诊所。20世纪80年代中期,怀特与妻子切里尔?怀特(Cheryl White)一起创立了达尔威奇治疗中心,并出版发行了《达尔维奇治疗中心期刊》。 怀特的合作者戴维(爱普斯顿(David Epston)出 生于加拿大,他最初学的是人类学,后来移居新西兰。与怀特一样,爱普斯顿也是先供职于奥克兰的一家公立医院,研究儿童与青少年问题,家庭治疗对爱普斯顿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之后转到私人机构工作,人类学的背景使爱普斯顿对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较为敏感,同时,他关注文化对个人信仰的影响。叙事治疗法对仪式的使 用就来源于爱普斯顿的人类学经历。 怀 特和爱普斯顿都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个生育高峰期,这一代人在童年时期的活动均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成长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种对核 武器及战争的恐惧,他们反对政治权力的统治,这一代人更有可能挑战现有的社会准则,这可以说是叙事治疗兴起的历史原因。两人对当时治疗界盛行的一些权威意 识持反对态度。 更有趣的是,两人的妻子都是女权主义者,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妻子对他们工作方向的影响以及对他们的支持或是挑战。两人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分别进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家庭治疗领域,当时,怀特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家庭治疗》杂志的第一主编。 从社会因素来看,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尤其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思想为叙事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福柯的影响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哲学、人类学到社会学。根据福柯的观点,将个体的生活故事与其生活本身联系起来是叙事治疗的关键。叙事治疗对传统心理治疗法提出了挑战,因为后者是实体论,是把当事人作为研究对象。其实在20世纪的后30年,随着家庭治疗进一步发展,已经有很多人表达了对传统治疗的不满,例如莱恩( Laing, R. D.)和反传统精神病学运动,主张将权力还给病人。另外,叙事治疗的兴起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因为有了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一种思想可以很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3 那么,为什么叙事治疗这一新的治疗取向会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兴起,而不是在美国或欧洲?这 可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历史文化有关。澳大利亚移民居多,很多家庭的孩子出生在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长大,成年后可能在两三个国家工作过,这样的体验 可能导致以下两个文化特征:认同感的发展和对权威的怀疑。对个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对权威的挑战,例如种族特权、等级、性偏好等传统问题,这有利于个体自我 认同感的发展。事实上,文化存在论是叙事学的基础,不崇拜权威、平等主义的文化传统与后现代思潮的结合,最终促进了叙事治疗法的兴起。 叙事疗法概述 叙事疗法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 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 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叙事疗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叙事疗法通过以下途径帮助人们解决困难: 1(帮助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及与他人的关系从他们认为压榨生命的知识和故事中区分出来; 2(帮助他们挑战他们觉得受压抑的生活方式; 3(鼓励人们根据不同的和更倾向的关于个人自我的故事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 叙事疗法和家庭疗法以及其他同样关注客户本身的疗法有着特殊的关联,而且承认环境,互动,以及意思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叙事疗法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叙事疗法的产生背景与理念 1(叙事心理治疗导源于后现代主义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 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 ”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4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的影响。在这里,现代观点 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 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 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 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 观点和方法。 叙事疗法的内涵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 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 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 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 的内在能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 自己的困境。 叙事疗法的基本假设 1.叙事的隐喻: (1)叙说是人类的天性,人都活在生活中,人也都有说其故事. (2)故事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个人用其故事来展现其人生. (3)自己是故事的作者.生命中发生的事很多,但我选取其中的情节来成为我的故事,人会过滤生活事件中何者会进入我的主要故事(dominant story). (4)人经历事件,也不断诠释其意义. (5)总有特定的事特别突显,不断的储存记忆.成为围绕着某个主轴、曲调的我的主要故事; 不符合这个主轴,曲调的,不被注意的事件,称为替代故事(alternative story) (6)治疗师应相信生命中有其它部分,虽未被描述,但仍在许多可能性,治疗师的职责即在求与当 事人共同寻求新的事件,创造新的故事叙说,并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一个替代故事可以纳入 5 当事人的生命故事曲调之一时,即使有问题的故事(主要故事)依然继续存 在,但当事人可以有更新的不同可能. 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疗法的关键 麦克?怀特认为,个人问题的形成与主流叙事的压制有关。借用福柯的分析,人之所以与主流叙事之间不断产生龃龉,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 流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 力操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主流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 麦克?怀特认为,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主流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以这样 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辨识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 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 内容。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不过,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 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 来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自我或我们所强烈地意识到。面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 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 隐喻故事,我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的过去,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动力。“为了创造生活的意 义,人就面对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他必须安排自身时间经验的时间顺序,建立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他必须把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 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简单地说: 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表达我们自己,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 6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 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 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 的名字。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 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 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 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 可,转而有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 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 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 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 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 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 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相 反,如果一个学生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 看还看不到。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 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不妨看看以下的例子: 学生:老师,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辅导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我不知道„„ 辅导老师:同学怎么称赞你, 学生:(笑)他们说我很认真。 辅导老师:怎么说, 学生:就是上次的义卖会啦„„ 辅导老师:你可不可以谈一下那一次的经验。 学生:上次校庆举办的义卖会,只要我在场,就会硬拉很多人来,我们班级的摊子面前可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7 sea(人山人海)。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怎么把他们找来的。我有办法让她们掏出钱来,大家都说我们班的摊位没有我是不行的。 辅导老师:在这件事里,你觉得你有哪些天分, 学生:我„„好像„„有推销的天分。 辅导老师:过去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经验,说来听听„„ 学生:我在初三的时候„„老师,我在想,我好像的确有推销的天分,我妈妈也这样说我。 学生:初一的时候,妈妈在摆地摊。有一次她生病,身体不舒服,我刚好考完试,她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卖得比妈妈还多。好多逛街的人原来只是看看,并不想买,我好像有办法让他们买...... 学生:老师,大学的哪些系可以让我将来在这方面发展, 在上述对话中,学生的第一个“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学生觉察到。 当与推销的天分有关的事件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 “打开行李箱”(unpack),即将 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关的经验。麦克(怀特还形容这种策略为 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叙事疗法给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1(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 如果把叙事作为一种扎根隐喻,它可以说是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叙事隐 喻比起另两种隐喻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 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 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 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我们自律,变得对我们的生活负责。 2(谨慎使用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当中,有许多值得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反思的空间。 许多师生与亲子间的冲突在于长辈以优势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导,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方 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大多只能强行接受,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些透过主流真理压制个体意义的方式达成的生活,学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而他们能否快乐 地成长,家庭与师生基于亲密的生活接触,让其在青少年生命中常扮演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角色,教师与父母的责任重大,谨慎使用这样的影响力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对于班级或家庭中部分的“问题学生”或“问题青少年”,解决其问题的方式恐怕不在于要求 贯彻老师或父母“真知灼见”的规定或预测,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不应以找出一种看似最佳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或子女改变行为就可以了,而是应该试图理解他们对事 件背后原因的认知,对其个人人生意义的看法,让他们明白其行为与主流价值间的落差从何而来,协助他们思考应如何面对主流定义下的真理,进而找出自我改变的 方式以及调整对自己人生的看法。 8 在对待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中,尝试找出他们看待人生的方式,远比精确地指出一种适合他们发展的道 路来得重要,毕竟教师与父母的知识都并非中性,而都带有浓浓的权力意味。这样的知识或许有效,但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个性差异极大的子女或学生,而对主流“真 理”的适应不良,是可能形成问题青少年的。如果方法失当,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字串5 3(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在咨询者和当事人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 术”,而是当事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当事人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 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例如,单亲家庭如果认为是“成长的缺 陷”,那么只是看到负性的一面,是向下的沉沦,但是如果看成是逆境的磨练,那么会成为成长的动力。生命经验的转化,就在于对生命故事的咀嚼:“如果妈妈还 活着,她希望你怎么做,”“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 正是这些咀嚼,使学生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辅导和教育中,么,”“这件事教给你什么,” 这种发现并非无 中生有,是让学生得以经验现身,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正如英语中的“discover”(发现)一词,cover是盖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 “dis”,是不让它盖住,让原有的展现出来。 叙事心理治疗原本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心理捕手。 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应,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世界和人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对现代主义做了全面反思和批判。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但在文学、艺术、建筑及各个学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也带来强烈冲 击。美国咨询协会(ACA)在1996年召开的世界会议上,曾以“后现代的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 in the Postmodern Era)对此加以讨论,Ivey和Ellis等著名心理治疗大师在会上做了重要[1][2]。 本文试对心理治疗在后现代主义大旗下的新发展做一管窥。 1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独立的思潮,它包含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思想。法国和德国的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浪漫主义,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美国的反形而上学和社会批判论等,均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3]。 在西方,一般把17世纪以前看作是前现代主义时期,人们笃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人类和万事万物的主宰。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成 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世界是由一些独立于人和上帝的法则所主宰,人类可以通过一套客观和严格的科学程序发现这些法则,掌握控制世界的基本规律。不幸的 是,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使人类进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科学具有局限性和两面性。极端的科技理性(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垄断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贬低排斥了不易被标准化的人文科学,压制了人的多元性及独立性,导致把人物化、非人化的倾向。自然科 学的实证主义模式在为人的研究开启一道新的大门的同时,也使对人的研究迷失了方向。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其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流派。建构主义认 为我们的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原状的准确反映,而是我们自己或社会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受时间、地点、环境及个人主观因素 9 的影响,因而真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 场合和价值体系,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之中。 既然知识和真理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发现的,因此必然是主观的、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真理,任何人均不可以把自己或某一团体的标准 强加于整个人类或其他文化中。提倡多元,接纳差异,反对权威和常模,否认普遍真理的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也是后现代主义的 一个重要思潮。 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治疗完全被看作是一种谈话活动,一种语言的艺术。一个人的问题是自己在用语言解释经验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因此案主自己才 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治疗师的专家地位被彻底摧毁,他(她)的任务和职责只是引导案主重新审视和叙说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而 不是把某种所谓的真理强加给来访者。 主张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主义,一方面提倡对各种治疗理论的整合与方法的兼容,一方面强调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考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提倡有弹性的多样化的帮助。这两条路线共同导致了多元文化治疗运动的兴起,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治疗学派 之后的第四大势力[4]。 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对经费和人力、物力的考量,传统的长期治疗越来越不 首先针对耗时费力的精神受欢迎,而强调时效的短期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970年代 分析发展出了心理动力学的短期治疗[5]。九十年代后,整合各种理论和方法的短期治疗及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短期治疗逐渐成为了热 门。 下面重点介绍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很快而又颇具特色和可操作性的两种治疗方法。 2 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 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是1980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及其韩国裔夫人Insoo Berg Kim共同发展起来的[6]。 所有现代治疗学派均信奉科学的决定论和因果观,认为一切心理问题或疾病必有其产生原因,搞清原因,对症下药,问题便迎刃而解,并认为非如此不能治本。 但De Shazer及其同事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原因复杂,难以搞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很普遍的。因为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所 看到的“真相”是不同的,更何况生活象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单一诱因决定的。影响因素太多或互为因果,常常使我们陷入扑 朔迷离的云里雾里。 正是由于心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才导致众多心理治疗学派的产生。每个学派均宣称自己找到了真理,但所有这些理论都是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假说,充其量是瞎 子摸象得出的片面认识。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分析学派会认为是幼年精神创伤所致,人本学派则认为是不被周围人接纳尊重使然,行为学派却认为是奖惩不当或学 习训练不够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强调是认识不合理引起的。可见,所谓原因不过是各种不同学派的主观解释而已。 深受后现代建构主义和系统论影响的De Shazer夫妇,在治疗实践中感到,与其耗事费力、徒劳无功地寻找(实际是建构)原因,不如直指目标,尽快寻找解决之道。他们借鉴中国古代阴阳平衡的思 想,从太极图中受到启发。太极图的黑白两部分分别代表阴阳,二者互补互动,相辅相成。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从原因入手,努力减少黑,而De Shazer夫妇主张发展取向,从解决入手,努力增加白,白越来越多,黑自然越来越少。一种充满辨证思想的快速治疗方法就这样诞生了[7]。 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关注人们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强调案主的成功经验和可能性,而不把焦点放在问题和原因上。治疗师与案主进行的是目标导向的谈话,通过 建设性的前提问句(constructing presupositional question)引导案主说出想要得到什么,想改变什么;通过讨论治疗前的改变(presession change)、例外问句(exception questions)、奇迹问句(miracle 10 questions)、应对问句(coping questions)等技术,引导案主发现在什么情况下或做什么感觉比较好,或在何时何地问题不会发生,或想象一旦问题解决了会是怎样的情况;通过对最初 改变迹象(first sign)的赞许(compliment)和鼓励(cheerleading)以及家庭作业(homework)的不断巩固,由小的改变引出大的改变,最 终依靠案主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8]。 3 重写生命故事的叙说治疗 叙说治疗(Narrative Therapy)是由澳大利亚心理治疗师White M等人于1980年代晚期创立的,是最具后现代特色的心理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9]。 现代心理治疗师常把某种所谓一般性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强加于求治者。而在后现代的治疗师看来,任何求治者都是一独特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 人生经验,所以将其诊断归类为某种精神疾病,以采用所谓正确治疗的传统模式是不适当的。所有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均是个别化而非普遍性或系统化的。 White认为,生命中的问题是由对经验的叙说所定义或决定的,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叙说(故事)或命题,构成该人对那事物的经验,经由不断重复,这些叙 说逐渐稳固为“真实”,使叙事者陷入了自己所构造出来的现实里。这就是说,使案主陷入其中的是那些由语言建构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问题,问题只存在于 求治者有问题的叙说或语言中。心理治疗就是要引导求治者将目前对生命经验或问题的说法,转变为另一种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说法。因此,心理治疗可被定义为一种 语言性的、叙述性的工作,是一种会话管理过程,而心理治疗师则应该是一位精通谈话艺术的大师[10]。 传统的或现代的治疗模型均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搞清问题成因,二是将问题归类,三是提出解决办法[11]。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只有第三个要素,而叙说 治疗则否认第二个要素,认为不可能也无必要将问题归类,强调每一个案的独特性;问题本身及形成原因均存在于个人的语言中,案主的故事或叙说就是问题的成 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原有故事加以重述。为此,治疗师必须帮助案主建构或讲述一个关于他(她)的经验的新故事,这个新故事(叙说)与原故事(叙 说)相比,较少压迫性,较多解放性,可为自己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的生命经验铺路[12]。 在叙说治疗中,治疗师的工作是倾听并回应案主的叙述,通过自己的介入,改变案主习惯用于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消极用语,借助询问、质疑、解 释、阐述及忽视等谈话技术,解剖案主的自我认识,挑战其对自己生命经验的叙述,从而有助于当事人创造一个新的较为轻松积极的故事,并按照新的故事去生活 [13]。 许多现代的或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常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过去或现在的经验,如精神分析会为求治者做出对问题的解释,促使其领悟;认知疗法也会质问并批判 求治者对自己问题的观念与假设,以转变其不合理认识。然而与后现代叙说治疗不同的是,所有传统的或现代的治疗学派均声称,依据他们的理论系统所提出的观念 与看法,反映了某种超乎语言之外的真实或真理,而后现代主义的治疗师却认为这种真实或真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无法把握的。 上述两种后现代治疗方法与我们以往信奉的哲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仍不妨拿来一试,只要有效,何必拘泥于虚无缥缈的理论呢,理论问题不争论,与后现代主义也算不谋而合吧~ 11
/
本文档为【什么是叙事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