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下载]

2017-09-30 13页 doc 41KB 44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下载]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下载] 题 目: 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综述 姓 名: 刘文鑫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51 学 号: 2215110 指导教师: 屈勇 职称: 讲师 2008年6月18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 刘文鑫 指导老师 屈 勇 摘要:社区归属感是社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城市居民对所在社区是否有归属感~是衡量城市的 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主要尺度。探讨影响现代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下载]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下载] 题 目: 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综述 姓 名: 刘文鑫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51 学 号: 2215110 指导教师: 屈勇 职称: 讲师 2008年6月18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 刘文鑫 指导老师 屈 勇 摘要:社区归属感是社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城市居民对所在社区是否有归属感~是衡量城市的 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主要尺度。探讨影响现代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 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是有参考价值的。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文献进行整理 和~从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原因分析、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城市居民 社区归属感的对策入手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做出简要评析~以期能对此问题能有更加深 入地理解。 关键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he urban inhabitants sense of belonging to communit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Liu Wenxin Tutor Qu Yong Abstract:The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 is the important topic which the community studies. Modern city peoples to community whether to hav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s weighs the city “the psychological community” whether to wither away main criterion. The discussion influence modern city people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s factor, regarding enhances resident's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 and reconstructs and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has the reference value. Through to existing carries on the reorganization and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ity people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s literature, from the city people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s related concept, the influencing factor, the reason analysis, how the importance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city people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 the countermeasure to obtain to have the research to carry on combs and summarizes, and makes the brief evaluation, can be able to have by the time to this question understood thoroughly. Key words: Urban residents;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 Review 引言 当前,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之际,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也处于空前高涨时期, 社区发展到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现出建设它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社区建 设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 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而要让社区在整个社会的转制中扮演起相称的角色,就必须强化人 们的社区意识,培育人们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就是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和关联程 度。但目前,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淡薄,对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缺乏认同。主要原因 是社区责任的无边际扩大,造成了社区职能的难以发挥,职能的淡化很难使人对其产生 归属感。长期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做了大量的研究,本 文在广泛阅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做了一个简要综述。 一、社区归属感的界定 1 国内外的学者对于社区归属感的概念进行了很多界定,也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同,但是具体的内涵和外延又有差别: 程燕在她的论文中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社区归属感,认为社区归属感是居民把自己归入本社区地域或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 [1]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包括对社区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等。 “社区归属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居住的内心理解和情感反应”( Jennifer E. Cross ),这种感觉包括认同、喜爱、依恋等多种感情。Feldman指出如果一个人对社区物质和社会坏境的主观评价越高,他就更可能居住下去,对社区环境产生积极情感,表现为较强 [2] 35的社区归属感。 程燕认为社区归属感是居民对社区人群和社区地域两方面的认同、喜爱和依恋,它不仅来自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集合体,而且也来自于社区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征,其[1] 中,地域社区是居民产生归属感的主要源泉。 王亮认为社区归属感应当主要从城市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主观心理的感受方面来 [3]定义,其中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管理和社区事务的认同。 张志浩在对我国社区建设研究中指出,社区归属感是指现代社区应有的一种把全体 [4]成员联结在一起的力量,即所谓的“缘引力”。 包晓霞认为社区归属感主要是包含居民在感情或心理上,具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将地缘感作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他认为居民由于职业、经济水平相同而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即每个社区的成员都把社区看作是“我们的”,都把其他社区的 [5]成员视为“他们”。 二、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 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工资收入等。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不同的社会机会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机会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将影响到人们的社区归属感,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具有社区归属感。卡萨达(Kasarda)和吉诺韦兹((Janowitx)研究指出在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方面,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居民比高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城市居民明显显得更愿 [2] 49意参与社区活动,更加认同社区、具有较高的社区意识。居民在社区内建立的社会关系:亲情、友情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区归属感的增加,这些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增强人们的社区归属感。我国学者丘海雄通过对广州、香港两地居民的研究发现,在文化背景相似、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在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与其社区归属感有较高的正向相关性,并且,在广州,人际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强些。[6] 2.城市居民在社区居住的时间。一般来说,人们在一个地方居住的时间越长,在该地区可能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系:朋友、亲戚等,由此,对社区的感情可能就会越深。多数社区研究者认为,城市居民在社区中的居住时间与其社区归属感呈正相关关系。丘海雄认为居民社区归属感卡萨达(Kasarda)和吉诺韦兹((Janowitx)研究指出,人们在社区内居 [2] 88住的时间越长,建立的社会关系就越多,社区归属感就越强。 3.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社区满意度是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客观方面的主观评价,它不同于社区归属感,但却与社区归属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满意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居民的心理归属。卡萨达和贾诺威茨曾提出,如果社区条件不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希望和要求,就会影响到居民是否愿意留 [2] 101在这个社区居住。丘海雄的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对社区设施和服务的满意度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社区的满意度越高,社区归属感越强,其实证研究中, 2 广州居民社区满足感和社区归属感的复相关系数为0.30 ( P=0.05 ),香港的复相关系数为 [6]0.32 ( P=0.05 )。董遵沂对广州南华西街社区发展的个案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满意程度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呈正向相关关系,对社区的满意度越高,社区归属感越强, [7]两者相关系数为0.50。潘允康等认为,社区归属感可以通过社区满意度来测量的,而社区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包括:社区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幼儿园、托儿 [8]所、小学、中学等23方面。 4.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城市居民是否参与社区事务,是影响社区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任何社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格尔森认为, [9]社区参与是决定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之一。丘海雄认为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对于归属 [6]感的影响很大,社区参与度较高的城市居民,对于他们所处的社区的归属感也较强。 三、居民社区归属感缺乏的原因分析与培养社区归属感的重要性 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相互关怀和负责任的社区,其关键是社区意识、社会凝聚力的强化。在这方面,李炜认为社区建设所遇到的有力挑战至少有以下两点:不同社区成员期望上的差异乃至冲突和现代化对社区意识的摧残。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的理想目标可能有较高认同,但对具体的行动及过程目标可能有不同的企求。社区建设的现实行动 [10]直接表现为资源的投入。但是,在社区建设资源日益部门化私有化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些资源的占有者释放资源为社区建设所用,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李炜认为一种阻力来自于有较多社会资源但却无求于人的社会阶层。由于他们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可以在区域性社区之外(或主要不依靠其居住社区)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他们为社区建设和发展做贡献的热情就可能受到影响。社区成员中强势群体这种强烈的外向性,使社区建设遇到了深刻的内部矛盾。另一个阻力来自于现代化的冲击。现代化是一个破均、传统社区的力量,它以经济理性和社会流动的力量冲击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并造成摧毁性后果。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初始阶段,现代化的进程对社区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流动加剧和私人领 [10] 域的强化都给社区建设带来严重的挑战。 目前的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很缺乏,综合许多专家和学者的相关论述,主要是由于: 1.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不顺。苗艳梅认为政府在我国社区建设中居主导地位,而且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再加上传统习惯因素,政府还没有理顺自己在社区事务没管或没管好,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将居委会主任作为事业单位编制,而 [11]且公开招聘非本社区的人员担任居委会的职务,使社区的行政性负担很重。 2.社区管理组织体制体系不健全。政府分工不,街道办事处既是行政部门又兼有执法职能,加上群众自治意识缺乏,社区的行政和执法就缺少有关部门的监督。华东师范大学的司源认为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建设与管理的脱节,具体就是规划的滞后和开发建设的监控乏力;另一是权力与职责的脱节,城市管理体制与专业管理体制的双层领导,使管理缺乏有效性、权威性和规范性;最后一个是权力与监督的脱节。[12] 3.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所导致的。李炜认为由于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居民还没有摆脱单位体制的影响,只把社区当成居所,没有 [10] 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意识不强,导致社区建设的动力支持不够。 4.社区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社区是一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但是社区居民大多都没有参与意识,所有事情都依赖居委会来组织管理。司源认为居委会目前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退休职工,他们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思 [12] 想也不能跟上现代化社区管理的需要。 3 在社区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同时,随着传统“单位制”的解体,社会成员与单位的关系变得松散,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却在不断增强。司源认为人们生活、学习、体闲娱乐等需求的满足日益依赖社区,居民希望能得到社区更周到更贴心的服务。人们现在工 [12]作区域与生活区域的分离,也使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 李炜认为个人是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一点,需要处于一定的群体之中,需要与他人进行物质与精神的交流。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10]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四、提高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对策 社区建设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决定了社区归属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蹦而就。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培育,需要实打实的工作。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于如何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通过对这些已有对策的梳理和总结,我认为主要有: 1.让政府的角色到位。社区应该是具有非行政性、非盈利性和非竞争性,即具有自治性质的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由民众自愿参与、合作共享的民间组织与团体。地域性和以人为本,开展自治,是它的最主要特征。李炜认为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群众互助 [10]性、无偿或抵偿服务性、地域性四大特点。华东师范大学的司源认为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方面是政府角色的转换要到位。原来计划经济体系中政府的行政命令要转变为对社区的指导,让社区成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体。第二方面是政策上的支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人数日益增多,这些进城农民工归属感的建设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使进城农民工的安全感有制度保证,比如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等。第三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社区财政 [12]的支持力度。 2.从管理体制上,明确社区地位及它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种管理体系以民政部门为主,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司源认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社区管理的主体。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关系应该是街道办事处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做好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居委会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而现在街道办事为了使居委会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直接对居委会进行考核和评比,形成了居委会完全对街道办事处负责的局面,影响对社区居民服务的质 [12]量。李炜认为目前许多新建的城市小区并没有按照文明社区建设的要求进行全盘规划,常常出现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从而导致建与管的矛盾。社区建设需要辖区单位的广 [10]泛参与,但一些单位由于在体制转换中而临困难,往往无力顾及社区建设。 3.要使社区在城市居民中拥有真正的凝聚力。社区凝聚力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黄琳认为在社区作用日益凸现的今天,培育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就应当发挥社区参与的互动功能。发挥社区组织的凝聚功能。他还认为当前,由于社会的转型和变迁,我国社区组织正面临着新的机遇随着社区的发展和完善,城市居民在社区内活动程度和活动范围将有大幅增长,更好地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承担起居民个体社会化的职责,是社区组织寻求新的生长点所努力的方向在现代社区中,社区组织对居民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地影响居民的行为,保持居民与社区的密切联系,使城市居民在社区中获得自身所寻求的资源的社会化和社区发 [13]展要求社区组织全方位飞多层次地覆盖和凝聚城市居民。 4.解决社区内成员参与积极性程度不一的问题,对有关系特权者,可采取自愿与督促相结合,动员其参与并投资。李炜认为激活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兴趣,激活人们的相互需要,从而增强支持性社会联系,或许会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吸引社区成员参与的共同活动,加强社区成员间、不同群体间和代际之间的社会 4 [10]团结。只有社区团结产生后,人们才会共同建设社区。 5.通过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居住地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居民就能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浙江青年学院的陈微认为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取决于居民对社区居住条件的满足程度,通过社区服务,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他还认为塑造公民社区归属感实际上是人这一层面的现代化任务。如果说,社区服务、社区设施建设还是现代社区建设的硬件,那么,社区归属感则是现代社区建设的软件运用好软件,开发好软件,才能使硬件系统充分运转。也就是说,我们的社区建设实际上是包含着人的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综合系统的工程,只有拥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才能真正建立起现 [14]代意义的文明社区。 结语 近年来探讨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的论著有很多,限于篇幅和研究重点不同,这里仅仅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论著。总体来看,认识日益深入,视角不断拓展,理论不断新颖。对于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学术界也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和措施。 尽管现有成果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研究在总体上仍有不足。我国的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处于空前高涨时期,社区发展到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现出建设它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的研究应当加快步伐,以跟上城市社区发展和居民社区归属感变化发展的脚步。 第二,研究的实证性有待加强。中反映出的多是理论和纯经验的研究,实证精神体现不足,解决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不足。 第三,研究的国际视野,经验借鉴有待重视。我国改革的发展与赶超战略要求有充分合理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意识,在对于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上目前外国的研究水平比我国的水平更高,所以对于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亦应借鉴外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程燕.郊结合部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6(4):28-50. [2] Kasarda,ohn and Janowitz,orris.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Mass Society [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4. [3] 王亮.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D].广州:广州大学,2006(9):21-26. [4] 张志浩.关于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和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4):53-56. [5] 包晓霞.“落地生根”还是“落叶归根”—移民的社区意识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1997(6): 43-45. [6] 丘海雄.社区归属感一香港与广州的个案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89(9):71-75. [7] 董遵沂.试论社区发展的策略及其制度化过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1):84-86. [8] 潘允康,关颖.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J].社会学研究,1996(3):72-76 . [9] 李雨适.美国社会学者有关社区归属感的讨论[J].国外社会学,1995(6):33-35. [10] 李炜.论社区归属感的培育[J].东岳论丛,2002(2):52-55. [11] 苗艳梅.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J].青年研究,2001(1):63-65. [12] 司源.社区归属感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82-84. [13] 黄琳.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J].青年与社会,2004(2):71-74. [14] 陈微.如何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J].中国民政,2002(4):51-54. 5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社会学 姓名 刘文鑫 题目 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综述 论文评定成绩: 良 指导教师签名: 屈勇 2008 年 6 月 20 日 6
/
本文档为【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下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