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2017-12-19 4页 doc 17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7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3例无高血压、无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速度、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5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3%。患病组颈动脉IMT [(1.25?0.33)mm]和对照组IMT[(0.6...
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颈动脉彩超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7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3例无高血压、无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速度、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5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3%。患病组颈动脉IMT [(1.25?0.33)mm]和对照组IMT[(0.62?0.1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颈动脉彩超;老年脑梗死;粥样斑块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b)-069-02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择2006年3月,2007年8月在我院住院并经或诊断为脑梗死的73例患者为脑梗死组,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诊断,经CT和(或)MRI确诊。另选55例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均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LOGIQ500,美国HP4500彩超诊断仪,线阵式探头,探头频率7.5MHz,依次检查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及颈外动脉颅外段,测量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 cm、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段1 cm处后壁中膜厚度(IMT),测量3次,取平均值。正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厚度?1.0 mm表示内膜粗糙,?1.2 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斑块回声分为:脂质型斑块、脂质纤维型斑块、纤维型斑块、钙化型斑块。根据斑块表面形态分为:规则型、轻中度不规则型(相临表面差值,0.4 mm)、重度不规则型(相临表面差值?0.4 mm)[1]。同时检测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IMT比较 73例脑梗死患者组与55例对照组IMT分别为脑梗死组IMT(1.25?0.33)mm和对照组IMT(0.62?0.1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特征 73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5例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5.3%,双侧颈动脉斑块总数为102个,且以脂质型斑块为主(63例,占61.8%),表面多呈不规则、溃疡型。对照组55例中有9例(16.4%)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多表现为内膜粗糙。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梗塞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PI)、搏动指数(RI)有明显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x?s) 与脑梗死组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狭窄或堵塞而引起局部脑血流的减少或中断,引起该动脉供区的缺血缺氧,继而发生脑血管内膜损伤、脑组织坏死。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而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2]。以往认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降低严重颈动脉狭窄(70%,99%)患者随访期间脑梗死发生率和病死率[3]。本文显示脑梗死患者IMT显著高于对照组,支持IMT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标志,与文献报道相一致[4]。Kitamura等报道颈内动脉存在粥样斑块(?1.5 mm)发生脑梗死危险是颈内动脉不伴粥样斑块的3倍,存在非钙化斑块以及斑块表面不规则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增加。Troyer等[2]报道表面严重不规则的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相关。本文显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59.2%)和表面不规则斑块为主。提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是导致脑梗死的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的慢性疾病,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累及最多[5]。多数学者认为弱回声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6-7]。本组结果与之基本一致,说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中含有较多的脂质或炎性细胞,而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较少,在血流切应力作用下易破溃,引起斑块内出血或形成溃疡,以致血栓形成。而硬斑表面覆以较厚的纤维膜,不易破溃脱落,因此,发生脑梗死的机会较少。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PSV、EDV减低,PI、RI的增高,表明由于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了动脉弹性下降,血管阻力增高和脑供血不足。 颈动脉位置表浅,由于其位置表浅,超声检查干扰小,因此,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为脑梗死患者提供各种重要的指标,还可以了解颅外段脑动脉的结构改变情况,早期发现并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及性质,较准确判断脑梗死灶的变化情况。它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指标动态测定,对于早期诊断、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丁士芳,张运.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8):597-600. [2]Rozenfeld A, Ryglewicz D. Incidence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of pations and leg arteries of pations with ischemic stroke[J].Neurochir pol,2000,34(5):843-851. [3]Chass in MR. Appropriate use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J].N Engl J Med,1998,399:1468 -1471. [4]康素玲,郭玲,郭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6):66. [5]黄继福,刘芸.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2):265-266. [6]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等.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与脑缺血症状关系初探[J].中国临床医学,2000,7:26. [7]Hedem P,Buidakova I, Traubner P. et al. Stroke risk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of collateral flow in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J].Seta Neurol Scand,1998,98:182. (收稿日期:2008-11-11)
/
本文档为【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