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从前八十回诗歌论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2017-11-13 16页 doc 45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从前八十回诗歌论林黛玉的自恋情结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从前八十回诗歌论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明清小说研究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从前八十回诗歌中看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专 业 班 级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中本092 年 级 学 号 大二 09010250 姓 名 周琴 授课导师 梅新林 刘天振 2011.5完稿时间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从前八十回诗歌中看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内容提要: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干中而形于言。”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诗缘情而...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从前八十回诗歌论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从前八十回诗歌论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明清小说研究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从前八十回诗歌中看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专 业 班 级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中本092 年 级 学 号 大二 09010250 姓 名 周琴 授课导师 梅新林 刘天振 2011.5完稿时间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从前八十回诗歌中看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内容提要: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为诗,情动干中而形于言。”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诗缘情而绮糜”。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诗歌是我们探索人物性格及命运的一个重要线索。而作为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之灵窍, ?1一表现于情,一表现于诗。诗歌对于展现林黛玉的性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的主旨是从前八十回林黛玉的诗歌中去观看她的自恋情结的内涵,并由此探究林黛玉自恋情结的原因,最后讨论由于林黛玉的自恋情结导致的性格悲剧以及最终的命运悲剧。 关键字:诗歌;自恋情结;悲剧性格 “自恋情结”又称为“纳西塞斯情结”,它源于古希腊神话:有位名叫纳西塞斯的青年爱上了自己在水中映出的影子,跳下水去想拥抱自己的影子,便溺水而死,在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一株美丽的水仙,后人于是把人们心理上与纳西塞斯相类似的顾影自怜状态称为“纳西塞斯情结又称为“水仙花情结”。弗洛伊德在1914年把严重的“纳西塞斯情结”称为“自恋症”。“自恋有一种力比多(libido)的素质,是以在更加宽泛的范围内考虑它,它在人的正常发展过程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讲,自恋并不是倒错,而是利己主义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力比多补充,可以说是每一个生物都具有的手段。”他还指出 “从外部世界撤回?2的力比多(libido)转向了自我,并产生了可以称之为自恋的态度。” 所以说自我欣赏和崇拜是生物的本能,这一点在文学创作者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荣格也指出“作为艺术家无一例外地都是自恋倾向者。”我不能说这是一个绝对的真理,但至少在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身上是存在着这样的自恋情结的。而这种自恋情结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她对诗歌的创作实践上。林黛玉的诗人气质是显而易见的。就创作而言,她有着不可抑止的创作冲动,“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吟。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她是用真心在写,写出一片真心。我们观看林黛玉的诗歌,可以发现她诗歌表现着她 “自赏”、“自重” 1 ?王海燕,《花魂诗魄女儿心——林黛玉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P95。 2 ?郭昭第,《自恋情结与文学创作》[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6期。 “自傲”“自恋”“自伤”等自恋情结,而通过她的这些自恋情结,我们将探索她自恋情结的归因,并总结她的自恋情结对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的影响。 一、林黛玉所做诗词概况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作品共计24首。大致可分为咏物类,包括《咏白海棠》、《柳絮词》、《菊花诗》、《大观园题咏》和《螃蟹咏》等;哀悼身世类, 包括《五美吟》5包括《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赞美人物类, 首;另外还有《灯谜诗》2首,题帕诗3首,酒令1首,绝句1首,琴曲四章。我们主要观看前八十回的诗歌。其中咏物类诗歌较其它几类诗歌更能体现黛玉的自恋情结。 二:自恋情结的内涵 (一):自赏“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在林黛玉初入贾府的时候,因为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 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初入留心, 陌生之地,黛玉总是腼腆细心的,她暗暗得警戒着自己,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可是黛玉是一个正值妙龄年华的少女,更是一个有着“咏絮才”的才女。她欣赏着自己,并且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不同于宝钗的守拙,不同于湘云的爽朗,她是一朵娉娉婷婷的芙蓉花,风露清愁又孤芳自赏。 对于自己的美丽,黛玉是自知的。在三十四回中写道,林黛玉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犹如“春秋笔法”,一个“羡”字就把林黛玉对自己脸若桃花之美的欣赏和沉浸写了出来。 至于黛玉的才华在第六十二回和六十三回写宝玉、薛宝琴、邢岫烟过生日时就可见一斑。湘云和宝玉划拳,宝玉输了,湘云出令,要求“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宝玉一时说不来,黛玉就替他说。“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这一套酒令,就表现了她文化修养的丰富深厚和反应的聪明敏捷。难怪大家听了都赞美“这一串子有些意思”。“落霞与孤鹜齐飞”是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许是借用南宋陆游《寒夕》“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砧。”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折足雁”是骨牌中的“大刀九”。“九回肠”是曲牌名,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肠一日而九回”。“鸿雁来宾”是农历书上的话,来宾是说鸿雁飞来做客,实际上是用雁的活动来表示节气变化。《礼?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这个既符合“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的要求,又用了“榛”和“砧”的双关手法,与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相谐成趣。这一组酒令,相比与同样才思敏捷又巧妙的湘云酒令,显得更雅,与黛玉的性格切合得很好。 有这样的才华,黛玉又怎么会不懂得欣赏、展示呢,在第十七、十八回中,元妃省亲安排众姐妹题咏,“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后面又有“此 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如果不是源于对才华的自恃自赏,林黛玉又怎么会试图在尊长面前的逞才呢。 在三十八回,面对宝玉的反击“你这会子才力已尽,不说不能作了,还贬人家。”“黛玉听了,并不答言,也不思索,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了一首。”黛玉用无声的行动——挥笔即诗来反击宝玉说的才力已尽。因为她深爱着、自赏着自己的才华,她不允许别人轻易得否定自己的才气。 二):自重“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 我们常认为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在九十五回中,薛姨妈那日应了宝玉的亲事,回去便告诉了宝钗,咨询宝钗的意见。“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所以薛姨妈更爱惜他,说他虽是从小娇养惯的,却也生来的贞静,因此在他面前,反不提起宝玉了。宝钗自从听此一说,把‘宝玉’两个字自然更不提起了。”可是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中,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曲弄了来, 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可见黛玉和宝钗一样,作为名门淑女,有着矜持自重的品格。但是不一样的时,宝钗的自重是在世俗规矩压抑下形成的,犹如“冷香丸”压制她内心的“热毒”一般。而黛玉的自重是少女自然天性的矜持。“不觉„„,登时直„„”这些都是一个矜持害羞的少女面对情郎的表白惊慌,又喜又怒的自然表现。黛玉的自重里除了少女自然的天性外,还有她受文人诗歌浸染,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的清高心性有关。这些在她的诗歌中尤为明显。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这是她咏白海棠诗的第一句。宝玉看了这句,首先喝彩“从何处想来~”从何处想来,从心性来。这句和“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其实是有相通处的,这个又让我们想到她临终前叮咛紫鹃“妹妹~我这里并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而贾宁二府如柳湘莲所说的“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黛玉只能寄情于白海棠,“碾冰为土玉为盆”。黛玉自重,所以在二十二回宝钗生日上,史湘云直说戏子像黛玉。后宝玉去劝黛玉,林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初看这节,觉得黛玉爱耍小性子,言语刻薄。细想来,她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因为家庭、身体等种种方面的自卑,所以她更看重自己拥有的东西,更爱惜自己,“卿须怜我我怜卿”,她的反击和讽刺好似刺猬的皮壳,保护着敏感易伤的自己。 (三):自傲“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众多的自然意象来写黛玉的傲骨,比如竹。竹子是潇湘馆的典型意象,也往往是文人的自我写照。自西晋初年以“竹林七贤”代表放浪形骸、避世远俗的名士,真正将不屈流俗的贞姿亮节赋予竹,后世遂以竹林为隐士的代称。《世说新语?任诞》载名士王徽之暂寄人宅便令种竹:“何可 一日无此君~”竹是文人精神之寄托、人格之理想。林黛玉居住在翠竹环绕的潇湘馆,竹的存在极大得烘托了潇湘馆幽僻冷寂的特点,也是黛玉孤傲绝俗性格的写照。 相比“典型环境”的烘托,林黛玉的诗歌作品更能体现她孤高自傲、叛逆的 寄人篱下的凄凉,多病多愁的体性,无可言说的爱情,性格。父母相继早逝的悲哀, 这些都是林黛玉最隐痛的心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 她对此认识越来越清, 但强烈的自尊心又使她不甘心这种命运。为了改变命运, 她竭力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 这个娇若纤柳、洁如芙蓉的少女内心深藏着坚强与叛逆。她虽寄居人下,但为人处世光明坦诚,不亢不卑,用柔弱的身躯为自己撑起一片坦荡荡的天空。在她的一首灯谜诗中写道“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螯背三山独立名。”这里“驰城逐堑”的千里马气势凶猛,不受紫绳的束缚,更是生动地展现出黛玉的奔放和傲气。 她的作品中最能体现黛玉自傲心性的还是她的《问菊》、《菊梦》、《咏菊》这三首夺魁的菊花诗。菊是文人诗画的常见题材。由于在秋日傲霜而开,所以菊往往被赋予孤傲高洁的品质。最早有《楚辞?离骚》:“照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而到了晋陶渊明更是把性灵、脱俗、孤傲等精神人格给了菊。陶诗《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语,来表达“菊,花之隐逸者也”和“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情怀。在林黛玉的菊花诗中,每一首都提到了陶令,表达了很深的崇陶倾向。《咏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风流说到今。”《问菊》:“喃喃负手叩东篱。”《菊梦》:“忆旧还寻陶令盟。”在她的《问菊》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正如湘云赞道:“‘偕谁隐’、‘为底迟’,真真把个菊花问得无言以对。犹如她的《葬花吟》把葬花者与落花,落花与自己融为一体一样,这里她在问菊,也在自问,或者是在反问。”“偕谁隐,”“为底迟”“何寂寞,”“可相思,”一连四个问句,把秋菊的心思娓娓道来,也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又高洁傲世的心事缓缓托出。 黛玉的自傲也显现在她的写作上。在第三十七回中,众人限韵咏海棠,各自悄然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众人都有了,在李纨的催促之下,黛玉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在第三十八回中,“黛玉也不说话,接过笔来把第八个《问菊》勾了,接着把第十一个《菊梦》也勾了,也赘一个‘潇’字。”黛玉的“咏絮才”是大观园众人都知道的,但是大观园中才女辈出,不说既有“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身份,又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之志的宝钗,“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能快咏出“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之句的湘云,单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又或是“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的薛宝琴,都是百里挑一的诗才兼备的女子。在对待自己的诗才上,和宝钗的“藏拙”、湘云的“爽放”、妙玉的“孤僻”、宝琴的“谦和”不同,黛玉是自信又带着自傲自狂的。她在众人悄然思索的时候,“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直到最后一挥而就,“掷与众人”。这样的写作姿态,让人不得不想起“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我行我素,何尝不是一种自傲心性的反映。 (四):自怜“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作为一个有着“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天人之姿,文采上又有“咏絮才”,秉持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 开为底迟”的心性,但是又有父母早亡的经历、寄居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弱女子,她的内心是敏感而自强的,而她敏感自强的根底是对自己的自怜。 在她的诗作《葬花吟》中,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两个问句。前者是开篇第一句,面对这满眼的落红,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从肺腑中发出一声问,抑或一声叹息。怜谁,谁怜,在这首落花诗中,林黛玉直承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伤时惜春,但与刘诗不同的是,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向女性自写。惜花与惜人的感情在古代伤春诗词中往往共存,这很常见,最早如《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楚辞?离骚》亦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但是在林黛玉的《葬花吟》中葬花人和诗人、落花和葬花人是合一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些都有“谶语”的性质,好像是林黛玉看到了这大观园的众女子和她自己“花落水流红”的终局。她怜花、怜春,更怜自、怜人。因为她懂得“鲜艳明媚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而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收场,她无力“肋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也无能在天尽头,找到属于自己的净土芳丘,所以她慈悲,对花慈悲,对自己慈悲。她怜惜那些花,所以“独把花锄泪暗洒。”她怜惜着自己,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她珍重自己的那些美好,无论是容颜、年华还是心性。 在《红楼梦》第23回末写道: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 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房,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就像蝴蝶和花一样,林黛玉或者是杜丽娘前世的影,又或者杜丽娘是林黛玉的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在细嚼着这八字的时候,也在咀嚼着自己的绝代,自怜着自己的芳华。 (五):自伤“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3由于黛玉是“一个以对苦痛过度敏感为其最可爱特指的人”,她天生有着的“喜散不喜聚”的悲剧意识,所以黛玉的自赏、自重、自爱往往会和她的自怜、自赏交织在一起。黛玉的灵魂深处深信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难以永久拥有,所以她在对待自己所爱的东西上,是颤颤巍巍的带着天生的伤感的。宝玉的“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其实也是黛玉心中所 3?夏志清,《红楼梦中的爱与怜悯》[M],《海外论文集》,胡文彬、周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想。正如《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性格分析》中所言“她时刻把眼睛对着自我,细腻地感受着自我,欣赏着自我,怜惜着自我。她自觉地沉浸于自爱自赏自怜自伤中,‘对景感怀,凭栏垂泪’,‘无事闷坐,泪道不干’成了她的惯常形态,‘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成了她的惯性行为。于是,所有的美丽聪明,?4所有的凄凉、不幸在她的主观意识中被成倍地扩大与夸张。” 在她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开篇“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在《葬花吟》中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桃花行》中,“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这些诗句连达观的宝玉看了“竟要滚下泪来”可见黛玉的自伤情绪在里面是非常之浓重的,可谓充满了哀音。 三、自恋情结的归因 (一)孤独缺爱 孤独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它一方面让灵魂受伤,一方面又让灵魂寻求爱的芬芳。孤独让人把更多的眼光集中到自己身上,从向世界寻求爱转向自怜自恋自赏自伤。黛玉的孤独在书中频频出现,她孤独的原因也是纷繁复杂的。 1、自幼丧母,人丁不旺的家境。 第二回中有:“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胜,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母亲病后,年幼的黛玉“奉侍汤药,守丧尽礼”在丧母之后,林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可知年幼的林黛玉是没有玩伴,虽有2个伴读丫鬟,但却没个知心知底的人,所以她是孤独的。 2、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寄人篱下生涯。 黛玉生活于以“谨守礼法”自居的贾府,这个大家庭“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贾府内部矛盾重重,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对于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就更是这样了。平时,连小丫头们都喜欢与宝钗接近,这虽然与宝钗处世随和大度、圆滑老练有关,但其中难免不有家庭的因素。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府,富为皇商,虽家道中落,傍依贾府,但所有用度皆是自出,并且为人表现得很是大方;黛玉虽是书香门第之后,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凡所用度,皆依靠贾府,纵然贾母怜爱,然其儿孙绕膝,难?5以做到悉心照顾。在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仅“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一句话,就反映出了林黛玉“纤弱、好静和寡与人往来的性格”,?6也反映了即使置身于大观园众儿女之中,黛玉还是孤独的。 3、生命存在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的孤独,并不是封建时代常见的少女伤春的孤独,而是一种青春的孤独,一种生命的孤独,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 4?严明、江蔚,《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性格分析》[J],2000。 5?李晓燕,《林黛玉,悲剧主题之悲剧人物》[J],《新西部》,2010,第16期。 6?杜景华,《红楼梦的景物描写》[J],《学习与探索》,1982,第2期。 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词》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对生命孤独的深沉感慨。这种植根于人物心灵深处的深刻的孤独之感,正是?7个体存在与他的生存环境严重脱节或对立的结果。她见花落泪,对月伤神,她对自然、对人生种种无奈有着敏锐的认识和清醒的思考。《红楼梦》31回写道“: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这种人的特性是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独能以慧眼洞观所谓世界历史的可怕的酷劫,默察大自然的残酷的暴力”。一般而言,越是?8睿智的,高尚的人,他们的悲剧意识也就越浓重。正是黛玉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清醒而又敏锐的感受力,让她成为大观园中一个最负盛名的诗人,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者,一个被评为“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异类。 4、恒久的客居意识 黛玉的客居意识一面根植于她内心的悲剧意识,有王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和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的客居意识,她借柳絮自述“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旅人意识。另一方面也缘于贾家势利的社会环境。黛玉的地位完全依赖外祖母的荫蔽,名不正言不顺,理不直气不壮,客居舅家,终究不是了局,连紫鹃都替她愁了这几年,“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黛玉的命运真的就成了她词中的柳絮,“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种无法控制不可预见悬而未决的生活状态自然无法带给她安全感。因为安全感的获得需要一个稳定的可以判断把握的生活状态。而归属感的满足则是在一个家庭或团体中确认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身份,但在贾府长大的林黛玉, 始终是客居的亲戚,而不是家庭成员。从凤姐到袭人,贾家上下说起话来都是宝钗黛玉并举, 说是“亲戚”,“两姨姑表姐妹”,可抄检大观园,“一径出来, 因向王善保家的道:‘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亲戚家的?’凤姐点头,‘我也这样说呢。’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第七十四回)同在大观园内, 蘅芜苑是亲戚家, 而潇湘馆却不是亲戚家,可惜这种“亲热”也只在抄检的时候才有。这一笔耐人寻味,黛玉在贾家的尴尬地位由此可窥见一斑,她既得不到作为家庭成员的归属感, 也得不到像宝钗那样的亲戚礼遇。 (二)自卑作祟 周国平说:“有两种自卑。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的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也就很容易?9转变为自大。”自恋和自卑本来就是双生花,她们在黛玉的心中生生不息。黛玉的自恋是她自卑的扭曲,她的自卑又让她更加珍爱自己。简单概括黛玉的自卑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体弱多病 7?李晓燕,《林黛玉,悲剧主题之悲剧主人公》[J],《新西部》,2010,第16期。 8?熊俊然,《春恨秋悲皆自惹——林黛玉的悲剧意识解读》,[J],《电影评介》。 9?周国平,《风中的纸屑》[M],海南,海南出版社,1986年,P211。 黛玉“自打会吃饮食就吃药”(第三回),长大后也是“十顿饭只好吃五顿”(第三十五回),“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第七十六回),可见黛玉的多病不是一般女子的娇弱。她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相比大观园中能割腥啖膳的脂粉香娃,黛玉连吃螃蟹也只能“弱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夹子肉就下来了,” 投射到她生“心口微微的疼”(第三十八回)。疾病给黛玉内心留下重重的阴影,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她的思想、心境、为人处事,甚至她的爱情。当别人欢快的时候,恰是黛玉最悲苦的时候;当宝钗正在“滴翠亭杨飞戏彩蝶”时,她却在“埋?10香冢飞艳泣残红”疾病使她无法放纵自己,身体和感情都不能尽情得宣泄一次。居于大观园这些活泼靓丽的女性之中,她的身子骨是自卑的。就像刘雪坚先生说的心灵和智力的正常发育与身体的孱弱、缺陷形成鲜明的内在不平衡,而越是聪明又先天体弱的人这种心理与生理的反差则越大,也就越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1111感。心理的自卑感使黛玉变得敏感,她要小心翼翼得保护自己,就像玫瑰长出扎手的刺一样。连最耐得住气的宝钗都说她“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儿”。可是这些小性儿的背后,又有谁会懂她的自卑有多深,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吧。 2、一无所有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自道:“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她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与拥有“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家底的薛宝钗和“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湘云相比,黛玉的书香之族确实可算是一无所有了。 在二十二回中,湘云等人说戏子像黛玉,黛玉便有“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儿~”“她是公侯的小姐,我是民间的丫头,他和我玩,设如我回了口,那不是他自惹轻贱,”可见黛玉对于门第身份之类是非常敏感的,而她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她差人一截的自卑。 四、自恋情结的后果 有自恋情结的人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渴望别人的特殊赞美和特别爱护,因而一般正常人际关系难以满足他们这种过份的苛求,产生孤独失意之感?1212便势在必然了。因为黛玉的自恋情结,所以她把她的不幸严重扩大化,倍加小心得呵护着自己的尊严和感情,以至于多愁善感,终日哀怨。曹雪芹在书中说她“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虽然这当然不能全部归于林黛玉自身因素,但是她也该“自嗟”。 与林黛玉遭际相似的女孩史湘云也是不幸的,“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从谁知娇养,”偶尔到姑奶奶贾母这边,她也不过是位临时客人,况与林黛玉相比,哪有嫡亲的外祖母疼爱,哪有多情公子的知心知遇?然而史湘云没有那么多眼泪和幽叹,她达观、洒脱且“英豪阔大”。中秋夜,见林黛玉又在“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史湘云劝道:“你是个聪明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还有病,还不自己保养。” 黛玉的自恋也让她有“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儿”“看不起人”“专爱挑人的毛 10?胡秀芬,《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2期。 11?11刘雪坚,《自卑与超越——关于林黛玉、薛宝钗的心理分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1,第1期。 12?12黄锦秋,《一个自恋女子的悲剧——林黛玉人生悲剧原因新探》[J],《学术交流》,1993,第5期。 病”。第五回“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时宝黛尚且年幼,还未真正将亲密友爱上升为爱情。黛玉对宝钗的“悒郁不忿”之意,应该不全是出于自己寄人篱下而宝钗家境殷实差距的不平,主要还是黛玉出于维护别人对她特殊赞美和特别爱护现状的本能,也就是她的自恋情结。 黛玉的自恋情结,让她扩大了自己的不幸,并且用这种不幸的眼光去看待一切,造成了她无论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上,还是和内心的交流上,都更加得孤独失意。而这样的孤独失意又恶性循环,增添了她自怜自赏自重自傲的性格特质,最后导致了黛玉“焚稿断痴情”后,“魂归离恨天”。 参考书目: 曹雪芹,《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海燕,《花魂诗魄女儿心——林黛玉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夏志清,《红楼梦中的爱与怜悯》[M],《海外论文集》,胡文彬、周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黄锦秋,《一个自恋女子的悲剧——林黛玉人生悲剧原因新探》[J],《学术交流》,1993,第5期 严明、江蔚,《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性格分析》[J],2000 王晓洁,《林黛玉与潇湘馆研究综述》[J],《红楼梦学刊》,2010,第1辑 朱萍,《孤独中的得与失——林黛玉形象小议》[J],《红楼梦学刊》,2001,第1辑 孙虹,《论林黛玉的客居意识与悲情解脱》[J],《红楼梦学刊》,2007,第4辑 肖君和,《试论黛玉悲剧的成因—兼论林黛玉悲剧构成的心理内涵》[J],《红楼梦学刊》,1986,第3辑
/
本文档为【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从前八十回诗歌论林黛玉的自恋情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