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诗宋词手机下载

唐诗宋词手机下载

2017-09-17 35页 doc 66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唐诗宋词手机下载唐诗宋词手机下载 篇一:唐诗宋词小现代文阅读专项练 小现代文阅读专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
唐诗宋词手机下载
唐诗宋词手机下载 篇一:唐诗宋词小现代文阅读专项练 小现代文阅读专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 1 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 2 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危机的根源是炎黄子孙对自己文化的疏离。 B(唐诗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 C(唐诗能让我们理解文化并培养自己对文化的认同。 D(唐诗具有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唐诗有助于我们轻松应对枯燥的语文考试。 B(唐代诗人的才华横溢,现代人难以模仿和企及。 C(杜甫的沉郁忧思如同屈原,已化作永恒的精神。 D(对于唐诗这样的经典,现代人需要热爱和认同。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 3 B(就语言和修辞而言,包括英文在内的其它文字很难表达出唐诗中所蕴含的意味。 C(对作者来说,阅读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就是一次对唐诗的重新认识。 D(如果我们能认同自己的文化,就能重回民族文化的顶峰,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 4 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5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1(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2(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 6 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 7 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 8 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 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 9 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0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 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 11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 12 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 13 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篇二:唐诗宋词选读月#考试题# 太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2013(05 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第?、?卷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 D(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全国旅游业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发挥旅游在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默默无闻,指受冷落((B(行人弓箭各在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C(牙璋辞凤阙凤阙:借指长 14 安((D(苒苒物华休苒苒:衰败的样子 (( 6(下列根据诗的标题推测诗的题材,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怀古咏史诗:《蜀相》《题乌江亭》《乌衣巷》《过陈琳墓》 B(边塞征战诗:《从军行》《塞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商山早行》 C(咏物言志诗:《雪梅》《蝉》《赏牡丹》《孤雁》 D(写景抒情诗:《山居秋暝》《江南春》《初春小雨》《长安秋望》 7(下面诗句吟咏的诗人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咏李白) B(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棹孤舟/把孤舟托给北征的湘水/把湘水付给濛濛的雨季/似海洞庭,日夜摇摆着乾坤?(咏杜甫) C(巴山夜雨已经淹没了晚唐的歌声/一代人多年没有回家/而谁是那双秋池涨水的明眸/被千里之外的一首《无题》彻底照亮 ?(咏李商隐) D(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这时,我乍见窗外/有客骑驴自长安来/背了一布袋的/骇人的意象/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已挟冷雨而降 ?(咏杜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5 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疑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0(“杨柳岸晓风残月”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营造生动可感的意境,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下面诗句也采用了这一手法的是( ) 第?卷(选择题,共54分) 一、 (36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qiāng)进酒 逶迤(yí) 罗衾(qīn) 俄顷(qǐng) ((((B(殷(yīn)岩泉 塘坳(ào) 馔(zhuàn)玉 槲(hú)叶 ((((C(扁(piān)舟子丧(sāng)乱 汀(tīng)洲欢谑(nua) (((( 16 D(影幢幢(zhuàng) 竹坞(wù) 暮霭(ǎi)渌(lù)水 ((((2(下面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帽沿 征铎 精粹 挖墙角 B(屏障 蜇伏 蛾眉 明信片 C(挑捡 颙望 膨胀 赔笑脸 D(旋律 要挟 坐镇 三步曲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通用公司来讲,悍马是业已放弃的“过气儿”品牌,越高调宣传,炒得越热,越可能抬高其价码,造成仍然炙手可热的假象。 ((((B(对中国来说,对通胀保持适度的警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也不必杯弓蛇影,在经济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幅收紧货币政策。 C(“同志们~咱们决不能失败,一定要战胜敌人才行~”周围七八个人的心全都砰砰跳起来。人们那被晒黑的饱经沧桑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 ((((D(对于语文教材近年来日益明显的“大换血”趋势,除了尖锐对立的正反两方,有相当多的旁观者在争议中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 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方永刚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深入学习者、模范践行者、坚定信仰者,就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深深吸引了他,折服了他。 B(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尤其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17 C(将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使日本成为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军事大国,是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多年的愿望,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潜在威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1(诗人常用“月”为意象来渲染环境气氛,表达感情色彩。下面四句中的“月”的情感思想的指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绕船月明江水寒 12(下面是晚唐诗人许浑的《早秋》,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律诗特点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淮南一叶下?残萤栖玉露?遥夜泛清瑟?自觉洞庭波 ?高树晓还密?西风生翠萝?早雁拂金河?远山晴更多 A. ????????B. ????????C. ????????D.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一15题。(9分,每小题3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 18 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 19 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 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 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 20 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3(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14(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 21 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5(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三、阅读下面 22 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9分,每小题3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 23 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持 ( B(期一月飞虎营栅成期:满,整 ( C(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干实:真实才干 (( D(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 子钱:利息 ((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经度费巨方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逮其责令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 B(???C(??? D(???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报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 24 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第?卷 (共四、(26分)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5分) 译文: ?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5分) 译文: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补写下列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鸿雁长飞光不度, 。 (2)但将酩酊酬佳节, 。 (3)小山重叠金明灭, 。 (4)细雨梦回鸡塞远, 。 (5)泪眼问花花不语。 。 96分) (6)不忍登高临远, ,。 (7)百啭无人能解, 。 (8)若问闲情都几许,,梅子黄时雨。 五、(15分) 阅读下文,完成22—24题。 25 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帐,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的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以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 26 素自然的文字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个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理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的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装作致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个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作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探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喜欢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词语拼接了 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里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 27 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没有等到宋词的时代,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22(第二段中有“把野生的杂草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句。 这两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4分) 23(第四段“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有等到宋词”指的是文学艺术中哪些现象,(4分) 24(“唐诗过后是宋词”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观点,你是接受这种观点,还是另有商榷意见,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流行歌曲与诗歌的现状谈谈自己的认识。(7分) 六、语言运用(5分) 25.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七、作文(50分)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28 章。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 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B殷yǐn C谑,ua D幢;huáng) 2A(沿,檐,角,脚;B蜇,蛰;C捡,拣;D步,部) 3(B(A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C饱经沧桑:形容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只适用于人,不用于人体的某一部分。D坐山观虎斗:比喻暂不介入各方间的争斗,俟机从中渔利。不合语境。) 4( D(A项不合逻辑,正确顺序应为“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B项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改变”。C“其经济地位”前缺少介词“与”) 5(D(京 29 城) 6(B(《商山早行》不是边塞征战诗。) 7(D(咏李贺) 8(B 9(C 10(A 11.A 12、B根据颈联、颔联对偶的特点排出??、??,根据律诗双数句末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就可排序。 13.D.与升华并非毫无关系。 14.B思路分析/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以偏概全,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5.C信息整合及理解/A.“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B.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没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16(B(期:约定期限) 17(C(?是结果?是说弃疾能顾大局?是说弃疾作词的风格) 18(C(“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 四、 19(?译文:当时枢府有不喜欢他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3分。“乐、数、夺”各1分) ?译文: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始、榜、 30 配“各1分) 20(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1略 22(宋词成为一代文学样式的原因。(或宋词蔚为大观的原因) 23(当今诗歌不景气,流行歌曲又缺乏文化内涵和语言机智。 24(此题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成理即可。要求有观点,有材料。 25. 【答案示例】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岩石是基调,树涛是旋律,溪流是大山的节拍。 附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留守叶衢平素很器重他。叶衢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 31 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民,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曰:“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 32 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 篇三:唐诗宋词选修课作业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有朋友问:“古诗”与“诗词”有什么区别, 按我的理解,问题中的“古诗”指的是“古体诗”。与“古体诗”相对应的是“近体诗”而不是“诗词”。因为“古体诗”与“诗词”是小概念与大概念的关系,严格来讲并无可比性,因此,只能着重讨论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为了叙述方便,还是先探讨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不是“新诗”,不是所谓“散文诗”。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是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律诗或绝句的通称。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有如下四个特点: 1、每首诗限定8句,五律共40字,七律共56字。 2、一般押平声韵。 3、有严格的平仄格式;平仄格式有“粘、对”的规则可循,有“孤平”的避忌。 33 4、讲究对仗和对仗的位置。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比平仄的讲究宽松些。 也有超过8句的律诗,那叫做“长律”。在长律中,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般都用对仗,所以又叫做排律。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七言长律也有一些,如杜甫的《清明》而首等,不过数量很少。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联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字数是律诗字数的一半,一般不讲对仗,也有用对仗的。 其次讨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是区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古体诗有如下的特点: 1、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 2、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3、平仄没有任何规定,也不拘“粘”和“对”。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唐宋以后的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是完全自由的。 34 4、不讲究对仗,即使有的地方用了对仗,也与近体诗明显不同,表现在:?同字可以相对;?同声(平或仄)可以相对,而且那是修辞上的需要,不受格律束缚。 从上述对近体诗与古体诗特点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了。问题是,由于新诗(即“五四”以来的白话诗)的出现,有人以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白话诗、散文诗,而此前的诗都叫做古体诗或古诗。这是概念上的混淆。 “诗词”是个大概念,包括诗和词,都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的文学体裁。上述扼要讨论了“诗”,下面再简单讨论“词”。 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的需要而改变,因此又称为长短句。但它区别于“古风”字数不齐的长短句,表现在:?字数一定;?平仄讲究;?用平声韵或仄声韵,甚至在仄韵中有要求用“ 入声韵”等规定,例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水调歌头》等就常用入声韵;?在固定地方用对仗(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满江红》上下阕中间一联,就像律诗中的对仗要求一样;?具词牌名称;?具词谱即每一词牌的格式。所以,依照词谱的规定格式写词叫做“填词”。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许多词牌分上下两阕。 35 讨论了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的特点之后,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顺便涉及,有些人片面理解毛主席的说法,一见近体诗词就反对。事实上,毛主席并不一概地反对写“旧诗”即近体诗词,他说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伟人的意思。 2、唐诗中的情 唐诗是一个浓缩了的唐代社会,唐诗是一本唐代的百科全书,因为她的“浓缩”,所以她是唐代社会的精华;因为她是“诗歌”,所以他是唐代社会的升华。读唐诗,于史中品文,读唐诗,于情中感情~ 一、亘古不变的爱情 1、纯朴的民间爱情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李白写的《长干行》。开头六句追忆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塑造了一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十四为君妇”—“十五始展眉”—“十六君远行”—“门前迟行迹”,则从初婚的羞涩—婚后的热恋、山盟海誓—为夫远行担惊受怕—触景生情、忧思不断。最后四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其中留下了两个关于爱情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个平平常常的爱情故事,本身并未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写得真挚动人。 36 2、神秘的仕人爱情 谈及仕人爱情,我不由想起了李商隐。他的爱情诗都是朦胧诗。诗人只说他爱上了一位女子,他们之间有刻骨的相思,但诗人无意告诉我们他们的恋爱过程。他诉说的是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情—由于相思而带来的痛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诉说了我绵绵不绝的相思,一直到生命的结束。这种相思的煎熬是对爱情最深刻的诠释~ 二、难舍难分的离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起离别,是令人伤感的。但唐诗中的离别或许可称得是一门艺术。 鱼雁传诗之情 古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电报,不能打手机,也不能发电子邮件,当时唯一的通讯工具就是写信。并且交通不便,寄一封信也不容易。“玉当下缄扎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一封封书信就由鸿雁通过长空万里,层层薄云送向远方。多么优美的意境啊! 三、天伦之情 我们都称杜甫是诗圣,其实,杜甫还有一个称号叫“情圣”。说他是情圣,是因他诗歌中的那份感情是最深厚、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37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月夜》难道不就是天伦之情的千古绝唱吗! 唐诗宋词里的情----卷首语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大瑰宝。大家知道,中国的古代文学史呈现的是一片姹紫嫣红、气象万千的雄伟气派。诗、词、曲、赋、散文、小说、俗文学??不仅名家多、成就高,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把中国的文学史比 作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的话,那么唐诗宋词则是其中最为精彩、最为动人心魄的两段乐章。唐诗一项,现存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全宋词》共收入宋词一万九千九百多首。很多诗句广为流传,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唐诗宋词以其严格的平仄押韵和工整的对仗,使我国的古代诗歌从韵律上讲,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极为完美的境界。除了格律美之外,唐诗宋词其中的高超的艺术技巧,还有艺术的多样性与成熟感,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但是,这些都是专家所欣赏的,学者所研究的。而真正促使这千首万首唐诗宋词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却是另外的一个东西。就像钱钟书的作品一样,学术界推崇倍至的《管锥编》永远也不会像《围城》那样在老百姓中间那么有名气。钱钟书的《围城》是靠他对生活的睿智深刻的诠释来赢得读者的;那么,唐诗宋词靠的又是什么呢, 情~可以说,正是蕴涵在唐诗宋词 38 里的“情”字,使它们成了流传千古、久唱不衰的名句名篇;也正是这些名句名篇将这个“情”字,演绎刻画的是那么的明白与透彻,才使它们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情,可以说,是唐诗宋词的精髓所指,魂魄所在。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作品的创作是由于作者情动,作品用来表现作者的情;欣赏作品就要入情,通过文辞了解作者的情意。皎然的《诗式》更进一层,指出诗的最高境界在于“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意思是读者只能感受到作品表现出来的情,而不会注意作品的文辞。袁枚的《随园诗话》则断定“诗者,由情生者也。”提出无情则无诗的看法。就连提倡境界说的《人间词话》也说“能写真感情者,方谓之有境界”。 唐诗中的风宋词里的雨 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一朵雨荷淋湿了过往的所有年华。白落梅,不愧被读者赞为“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她的文亦如她的名一般温婉悠长,她的名亦如她的文一般糯软芳华。一时间,风醉了叶子,花倾倒众生,赏心悦目的文字,当然是读者的最爱。 那些唐时风,那些宋朝雨,随着诗词歌赋的一一吟唱,沉淀了几千年的尘埃,扶摇直上,在空中悬成惊艳的枝间花陌上花锦中花。氤氲了的水墨,隐约透出朦胧的山迷离的水,一座座,一条条,展现出来的,竟是心灵深处最柔软也是最 39 曼妙的底蕴。有了作者白落梅的优美文字,此生,我只愿意与白落梅笔下的一粒粒珍珠,一颗颗钻石,一滴滴水珠,相依相偎至白头,相亲相爱至天上见,永远不离不弃。 书名是《陈迹?清欢》(中国华侨出版社),那些耐人寻味的古物,那些老去的种种云烟,那些岁月里漫长的光阴啊,作者用手中的笔,涂抹出寂寥生活角落里一曲曲灵动的歌。读着这样的文字,瞳仁中迸出的,除了惊喜,还是惊喜。那种喜欢,是从心底滋生的,然后一寸,一寸,慢慢腐蚀了读者身躯的每一寸肌肤,都浸在无边的喜欢和淡淡的欢喜里。你不需说出自己的感受,只要淡淡一笑即可。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刹那,是不需要任何言语的。 来吧,和书中的任何一个章节翩翩起舞,舞成古老岁月里的胭脂红,鸭蛋青,水墨白。一卷泛黄的书,一张蒙尘的琴,一轴斑斑的画,一朵素雅底色上的青花,或是一方搁置案头已久的古玉,抑或满脸褶子花的老太头上那稀疏青丝里的一只样式简单的发簪,都鲜活在作者白落梅的笔端,莞尔浅笑。和这些林林总总物件的相遇,是缘,是梦,亦是生命的歌。 作者唯美的笔触,引发淡淡的忧伤,带来浅浅的心动,灯下,梦中,前尘, 后世,昨夜,今朝。那些弦琴,围棋,书韵,古画,淡酒和清茶,在一寸光阴一壶酒里慢慢、慢慢酝酿和发酵;那些诗经里的情事儿,唐诗宋词里的故事,只道一纸诗书一年华; 40 疏梅素菊,幽兰翠竹,净莲云松,一剪梅花一溪月,美哉美哉~在白落梅《陈迹?清欢》一书中,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情投意合的、赏心悦目的文字。尘世的熙攘中,在这里觅到一方安宁的心灵净土。唯美的笔触,配上精致的装帧,绝妙的插画,握在手中,恍如拥有了整个世界。一切有情众生,在渐行渐远的光阴里,行过千山万水,有帆悄悄过去。 词是唐朝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的兴起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前人多以为它源于古代的乐府,即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词最初在民间流行,称为“曲子词”。在唐代,由于诗的巨大成就,词基本上未经引人们的重视,直到宋代,词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达到其巅峰,与唐诗并称。 诗与词虽然都是古典诗歌,但词并不是对诗的继承,因为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渊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 诗更多地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在诗人笔下,诗是抒发个人理想抱负,表达政治追求的文学工具。这在唐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唐诗中,诗人抒发较多的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追求和抱负,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等;或者是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时的遗恨和失落,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因此,诗人的笔触大 41 多是入世的,有开阔的心胸和高远的境界。此外,在内容上也十分丰富: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烽火与大漠风尘,也有“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的田园山水与竹林幽篁;既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国恨家愁;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脉脉温情;既有“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深宫锁二乔”的吊古怀今,也有“今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天悯人。总之,功名事业、闺怨送别、战乱离愁、凭吊咏怀、边塞田园、个人悲苦,等等,可以说凡是现实中有的题材,都能在唐诗中找到,充分表现了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生动的个人感情。 从晚唐开始,有一类形式把“私情”淋漓尽致且自由地表现出来了。这种形式便是词。 词最早源于民间,最初在乐工、歌女和歌栏酒肆中流传,较少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因此,词一开始便有不同于诗的面貌,内容上多写男女悲欢离合,或亲人间离愁别绪,风格上则明白易晓、流于声色。虽然民间曲子词和后来文人参与创作的词风格略有差别,但基调是一致的。这也就是前人称“词为餐科”,称词为“诗余”的道理所在。从五代到北宋初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词被作为士大夫一族抒写自己“私情”的工具,不登大雅之堂。 词的特色在哪里,相对于诗而言,词更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抒发个人的“私”情。因此,“诗言志,词言情”就成 42 了词与诗的区别,“言情”便成了词的本色。这也决定了词的艺术特色是“说”的成分多于“画”的成分。 我们说词“说”的成分多于“画”的成分,并不是说词注重议论,而是指词这种艺术形式直抒胸臆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便于表达诗人内心感情,即诗比较讲究含蓄和内敛,而词抒发感情则要更直接一些。 诗和词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从时间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诗就可以从《诗经》追溯起。 【二】从题目方面: 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 【三】从和音乐的关系方面: 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四】从形式方面: 1、句式不同: 诗有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诗句式整齐划 43 一,古诗长短随意。 如柳宗元的《渔翁》为七言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烛。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王维的《送别》为五言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并且词有词牌,词在每种词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如《南歌子》的一种词牌格式为:(例词:温庭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如梦令》的词牌格式(例词:李清照)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44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同: 相关热词搜索:唐诗宋词 手机 下载 唐诗宋词三百首下载 唐诗宋词ppt免费下载 45
/
本文档为【唐诗宋词手机下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