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水利史专题──黄河治理史

水利史专题──黄河治理史

2017-11-12 11页 doc 27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水利史专题──黄河治理史水利史专题──黄河治理史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高晨 水利水电工程系 水工91 1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河流,尤其是在从远古时代至北宋末期这段时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地带.而围绕着这条世界著名的高含沙量河流我们的祖先在不断的斗争中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也有很多很多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2 在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中心地带的数千年里,治理黄河几乎就是中国水利的全部任务,黄河治理,早已不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高度的政治问题.黄河安澜数十载,几乎可以视为一个盛世必须的条件.不...
水利史专题──黄河治理史
水利史专题──黄河治理史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高晨 水利水电系 水工91 1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河流,尤其是在从远古时代至北宋末期这段时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地带.而围绕着这条世界著名的高含沙量河流我们的祖先在不断的斗争中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也有很多很多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2 在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中心地带的数千年里,治理黄河几乎就是中国水利的全部任务,黄河治理,早已不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高度的政治问题.黄河安澜数十载,几乎可以视为一个盛世必须的条件.不要忘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就是在治理黄河成功之后取得的人心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3 从远古的文献记载来看,黄河,至少在4000~5000年前就是一个经常会淤决的河流.当时黄河的含沙量比今天要小很多,但是在公元前22世纪黄河流域历史多雨期的时候,河流决口就成了经常发生的事情.夏代黄河决口仍然很多,同时国都也经常迁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躲避洪水的缘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黄河仍然处于自然河流的许多特点,洪水期间会向四周漫溢,而河两岸尚未建成有效的治水设施,因此除了国力十分强盛时会有人主持进行大规模的河流人工改造工程(注意,只是规模不大的改造,这一时期最多只是在某些关键部位建设束水设施,使得不至于过度失控,但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还无法修筑沿河大堤来保护两岸农田,。 商代的统治中心比夏代更加偏向黄河下游,因此对黄河治理更加重视一些。在商代前期多次进行迁都以避免洪水威胁,商朝都城迁至殷之后,国都没有再迁移,由此可见黄河从上游到今河南安阳段从那时起就比较稳定了,尤其是这一段的黄河北岸必定很少发生洪水,才使得殷商没有再进行迁都行动。 西周兴起于渭河流域,统治中心始终位于渭河与黄河中游,洛阳以西,,实际上“国之中心”一直远离黄河经常泛滥的下游,因此这一时期中央对黄河治理热情并不高,而最重视这一问题的往往是东方的诸侯国,比如宋、鲁等国家。 纵观远古至西周末年的黄河治理,我们可以发现黄河治理很早便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部分。根据文献的记载「一??P42图」这段时期的黄河河道主要在郑州附近离开今黄河的河道,在偏北的地区流动并在天津南部入海。另外,当时的黄河下游河道并不固定,在今河北南部地区分为多路入海,两岸基本没有堤防,下游改道相对十分频繁。 4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发展自身国力普遍加强了对河道的治理。黄河两岸逐渐出现了成规模的大堤,河道逐渐固定下来。同时,在战争中利用河水作为战争武器的事件多次发生。公 - i -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元前602年黄河决口引发改道,这是有明确记录的黄河第一次改道。 春秋战国期间很多国家以河为界,地势低的国家担心洪水泛滥时危机自身,就抢先修筑堤防,而地势高的国家为了防止危机自身,往往也会在不久之后修筑堤防,黄河两岸成规模的大堤修筑由此拉开序幕。 著名的鸿沟就是在战国期间由魏国修筑的。「一??P51图」鸿沟这样一条运河沟通了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秦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统一全国,这样各国分管的黄河重新归于一国,于是秦朝将各国原有的堤防相连,修筑了比较完整的黄河大堤,这时的黄河大堤除了起到约束河道的作用外,还有一个任务是作为驿道,确保各地交通。 秦朝二世而亡,比起修筑长城的大规模动员,实际上并不重视黄河的整治。这从一方面证实了之前的规律??地处关中平原的中央政府常常不会把治黄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毕竟大水即使来了,也不会立即危及国家的存亡。 5 汉代继秦而立,国力明显增强,对黄河的治理也更加重视。不过,中国黄河史另一个规律也从这时开始浮现??国力强盛的时候,也是黄河决口相对较为频繁的时候??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冲突愈发严重的缘故,而乱世之中黄河经常发生改道,因为一旦决口之后,稍微有些国力的时候也会采取整治,而乱世之中往往没有精力去处理,因此一旦决口便无人管理,往往几十年一过,新的河道形成之后便不能再改回来了。 公元前168年黄河决口,部分河水沿泗水进入淮河,虽然这次泛滥很快得到治理,却拉开了黄河南下乱淮的序幕。从先秦开始黄河得到别名“浊河”,由此可见黄河泥沙之多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汉代时部分河段已经成为地上河,有的地方甚至“高于民屋”。汉代黄河仍然在下游多流入海,比较著名的有济水、漯水,这些小分叉的存在为洪水期间宣泄洪水提供了途径,但是无疑也增加了堤防修筑的难度。 当时的黄河治理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对待??黄河泛滥主要朝南北两个方向进行,朝南泛滥主要影响的是梁国、楚国,今安徽、江苏等地,等相对不重要的地区,而一旦北堤决口,今河北、山东等地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当时的治河普遍重视北侧,南侧即使决口也会过了很久才会修整。「还有一些今天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汉武帝丞相田蚡封地在黄河北岸,当时黄河向南决口淹没梁国、楚国,而田蚡认为黄河向南决口则自己的封地就可以免遭威胁,因此一直没有治理泛滥,汉末的王莽祖坟在河北,黄河南岸决口后自己的祖坟就不会受到威胁,因此也没有立即采取措施堵塞决口。」 西汉出现了几种比较成熟的治河战略??分疏,在下游增加入海河道,洪水时多道行洪,相当于今天的苏北灌溉总渠在淮河大水时分去部分洪水的作用,,改河,将黄河改道,,滞洪,在部分地区修建蓄滞洪区,,以水排沙,设法利用河水本身清去下游河道淤积的泥沙,今天的黄河调水调沙,思想来源与此有关,。而贾让三策,上策,改道冀州,中策,在冀州修筑灌渠分水,下策,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高大堤,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治河文献。东汉时黄河 - ii -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经过一系列治理形成了比西汉时略偏南的新河道,黄河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安流期。 6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期。黄河河防明显弱于两汉,因此河防几乎年年出险,但是由于东汉中期确定的黄河河道尚出于壮年期,该河道尚有很长的生命力,因此虽然常常决口,却一直没有改道。「一??P109图4-2」图中标出的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不断受到洪水的威胁,黄河流域在不断的水旱灾害中满目疮痍,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火,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不断衰落,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由于水旱灾害较少,又远离战火的中心地区,同时有不断有独立的江南政权精心开发,经济中心向南移动的趋势逐渐形成。而在同样远离战火的河套、银川平原地区,水利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当然,这一时期黄河不改道还有多种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东汉的河道选址本身十分成功,距海最近,同时南有泰山余脉阻隔,北有秦汉已於河道相抵,河水流动在一个相对低洼的地带,,而大堤的年久失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河水在宽达几十公里的河床上随意流淌,一旦发生大水,大量的泥沙将滞留在河滩上,不会对河床主槽造成太大威胁。 7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国家重新迎来了稳定的时期。隋唐时期,东汉时确立的河道已经进入晚年期,决口与改道的威胁不断增加。隋唐之时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关中平原以及洛阳附近??的粮食产量已经不足以供应首都的需求了,于是,在此之前一直是用来沟通南北交通、发展贸易的运河,其职能中的运粮职能逐渐成为主要任务,这样的话运河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压过了黄河两岸百姓的生命安全。也是从这个时候起,黄河治理又背上了一个相当沉重的包袱??必须确保运河的安全。 唐代也是黄河流域降水相对较多的时期。因此,两岸决口仍然十分频繁,与此同时,黄河的支流渭河等流域的水灾也相当严重。「一??P157 图5-3」 隋唐两代对黄河的治理几乎一直停留在保持黄河原有河道上,黄河大堤不断增高,河流淤塞越发严重,而中央政府始终没有拿出真正有力的治河措施,因此这一段时间黄河的治理主要是在保护、修复大堤上。不过这一时期的筑堤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黄河下游河道稳定下来,并且结束了多流入海,水流不定的情况。 唐朝安史之乱后,黄河河防迅速松弛下来,而前代用过的以水代兵的战法重新出现,漕运迅速衰落下去。唐后的五代时期,中央政府所在地移至中原,这里直接受到黄河泛滥的威胁,因此这一时期对黄河的治理没有荒废下去。但是东汉遗留的河道早已进入晚年,仅仅依靠当时的生产力要阻止河水漫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隋唐五代期间的治河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专门的堤防管理常设机构,对堤防的安全有了类似于今天的“责任制”的制度,因此,这段时间那个垂垂老矣的黄河河道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 8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黄河老河道也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北宋的河道治理继承了五代的措施,起先重点在保护堤坝,阻止改道上。但是严重的泥沙淤积已经使这条运行了数百年的河 - iii -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道无法继续行水。北宋建国后的几十年里,黄河决口愈发频繁,而且堵塞决口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河段数年之内反复决口、堵塞,甚至有非汛期决口的情况发生……这一切意味着汉代确立的黄河老河道,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仅仅依靠人力已经无法阻止它改道的自然规律。1034年黄河决口之后始终没能被堵住,到1041年北宋政府放弃堵口计划,黄河终于改变了流向??十多年后,黄河再次决口,最终离开了之前的河道改向北流。黄河改道后,围绕着河道究竟是大致沿着原流向东流入海还是转向北方在今天津附近入海,中央政府发生了多次争议,甚至连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人都参加了讨论。政府曾经采取措施迫使黄河回归故道,但是每一次都在数年之内重新决口,河水重新北流。直到北宋末年,黄河在又一次决口后重新进入北流河道。「一??P185图6-1」 北宋对黄河的治理不断在“引导新河道”与“回归旧河道”之间徘徊,人力试图将河水引归旧道附近,而自然力不断将河道向北迁移??有时候,自然规律是不可以违背的。北宋治河一百五十多年,耗费的人力物力绝对不少,但是由于战略失误,河道治理始终没有有效成效。每一次黄河从“东流”改向“北流”,都伴随着一次大规模的水灾,中原地区受到这一灾害的冲击国力受损很重??1117年黄河决口,淹没中原数十个州县,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数年之后,北宋也灭亡了。 北宋期间经营的汴河运输是前代运河的继承和发展。江南在这一时期经济实力已经有超越北方的势头,而从江南直接运送物资到京城的汴河也成为了这一时期航运的中心。汴河航运由于没有黄河的干扰,始终相当平稳。 9 1117年北宋灭亡后,南宋同金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到1128年,南宋决开黄河以阻止金兵南下。黄河由此开始了持续数百年的南下夺淮。金朝初年对黄河治理几乎没有投入,因而原本就十分不稳定的河道变得异常紊乱。黄河在这一百年里不断改变流向,在北起今北京、南到淮河干流的广阔平原上肆意奔流,导致了海河流域、淮河北岸各支流水系混乱,中原大地哀鸿遍野。「一??P227图7-1」 金朝末年,黄河再次成为战争工具,金兵用它抵抗元军,元军用它淹死宋军。元代的黄河继承了金代的混乱,主要向南夺取淮河各支流的河道,再利用淮河河道入海。「一??P236图7-2」 元代黄河下游分叉众多,有时这个成为主河道,有时那个又成为主河道,变化不定,有时还有部分河水经过旧黄河河道流入渤海。在苏北、皖北、鲁南地区黄河河道常常并不固定,这些地区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元朝末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发端于此。 10 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来自江淮流域的朱元璋势力最终取得胜利。经过靖难之役后,明朝政治中心移向北方,北京与江南沟通的主渠道??运河也重新重要起来。为了保证运河安全,河道治理也被重视起来。明朝的是黄河治理受到无关干扰最多的时期??首先要保证朱元璋凤阳的祖坟不受危害,其次是要保证运河不受影响,最后才是黄河、淮河两岸百姓的安 - iv -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全。运河在黄河以东,淮河干流在黄河以南,因此明代黄河治理从一开始就受到巨大的牵制,回旋余地实际上很少。黄河、运河、淮河三河相交的清口附近就成了那个时期治河的重中之重。终明一代,黄河的河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开封以下一直到清口,黄河多分叉道,主次不分,河防难度极大。淮河北岸各支流都受到很大影响,其所造成的淤积至今仍然威胁着淮河的安全。尤其是黄淮并流之后到入海这一段,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严重堵塞了淮河入海河道,部分淮河水被迫从洪泽湖南下流入长江。而黄河有时北决还会威胁到中原部分地区。 明代治河思想比前代有了很大提高。人们逐渐放弃了《禹贡》中陈旧的治河套路,开始采用一些新的思想与进行黄河治理。从明代开始,运河正式同黄河分离。明代后期潘季驯的治河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潘季驯主张”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有计划的使用分蓄洪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明代的治河实践中还出现了大批不同的治河策略??”分流论“、”合流论“、”改道论“、”沟洫治河论“,主张在黄河中上游采取措施将泥沙保留在小流域内,相当于今天的水土保持措施,。「二??p76图6,图7」 明代出现了成规模的水文观测与预报,堤防修筑也有了很大进步。 明朝末年的战争中,黄河再次被用作武器。开封河决以淹没农民军。 11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河道,在清朝初年经历了康雍乾三代努力,将黄河堤坝修复完整,这一时期的黄河河床相对稳定下来。康熙、乾隆两朝多次南巡,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视察黄河河务,当时统治者对黄河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清口仍然是河防要地,清朝在这里频繁修筑了重要的清口导流设施,试图将黄河、淮河、运河流水各归其道。但这项工程受制于黄河巨量的泥沙淤积,导致了该工程消耗了巨额资金。 乾隆之后,黄河决口次数增多,嘉庆、道光两代,河道治理官员疲于四处奔波堵塞决口,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在治河的大战略上有新的创造,仅仅维持黄河河道稳定在当时的状态已经耗尽了政府的全部精力。到了咸丰年间,清朝外有西方殖民者的威胁,内有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军,国力衰微,已经没有力量治理黄河了。1851,1853年黄河连年大水,堤防不断决口,到了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大水淹没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数十个州县上千万人口,离开了原有的南流河道,大致沿着今天的黄河河道从山东入海。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没有力量去堵塞决口,任由黄河泛滥,直到决口后20年,才逐渐出现政府组织修筑的堤坝。一直到清朝灭亡,黄河新大堤也没能完全筑成。「一??p377图10-1」 黄河再次泛滥使得中原大堤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次黄河改道,也伴随着大规模农民起义发展到中原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的清王朝的崩溃。 12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逐渐进入更加混乱的时期。黄河下游的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常常因为地方利益互不相让,而中央政府很难对这三个省行使有效的管辖。各省都设有河务局,中央也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但是这一时期的治河常常停留在纸面上??虽然不乏很 - v -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有开创性的意见,但由于形势不允许常常没有实施的机会。一旦黄河两岸发生战争,黄河河道治理更是陷入混乱。1933年黄河大水,干流决口74处,两岸六省七十四县339.6万人受灾。1938年6月为抵抗日军侵略,国民党军挖开花园口大堤,导致黄河泛滥。「一??p408图10-3」 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县市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此后八年,黄河离开故道再度南下夺淮入海,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新回归故道。 黄河关键词: 1 禹贡,《尚》中的一篇,假托大禹之言讨论治河之策,今人考证成书于春秋战国期间。其中记录的早期中国水道分布等内容在今天看来有参考价值。但是其过于强调“疏水”的观点后来逐渐不再适合于时代的要求。由于《禹贡》是四书五经的一部分,因此其中的思想长期作为“水之圣经”制约着后世水利事业的发展。大禹的时期堤防修筑水平远远比不上后世,因此尽量减少堤防的使用或许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后来大堤修筑技术有了大幅提高,而人口的增长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迁移人口以躲避水灾变得越来越困难,有时封建国家的都城就在河边,迁都常常意味着国亡,因此勇敢的与河水对抗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2 四百万石,隋朝时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人口众多,而北方边防线上经常屯驻着百万军队,仅仅依靠关中平原和黄河南岸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不足以供应这些人口的巨大消耗。而江南地区粮食产量常常有所富余,因此利用河道运输粮食北上成了解决这一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唐朝、北宋中期、元代、明朝和清朝前期,利用水路运输粮食是保证中央粮食供应的几乎唯一一种解决。在大多数时期,漕粮运抵首都时多在300万,450万石之间,为了保证这每年约四百万石粮食的运输,历代的黄河治理者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平衡黄、淮、运三条河流,在三河交叉苏北、鲁南,常常因为混乱的水系受灾。元代、明初曾经开发过海运,有一段时间海运一度超越河运。清朝时禁止海运,知道清末运河北部干涸,才重新开始海运粮食北上。 3 造陆,黄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流到入海口,其中8亿吨滞留在河口附近,4亿吨流向深海。这8亿吨泥沙给河口地区带来了一个几乎取之不尽的土地来源。在今天的天津南部、山东北部、江苏东部沿海很多的土地都是由历史上的黄河入海时堆积的泥沙”造“出来的陆地。在现在的山东日照,平均每年黄河水造陆38平方公里,因此有人说山东日照是全国唯一一个土地面积每年都在增长的城市。 ,,,,,,,,,未完成,,,,,,,,,, 后记,花了不到七个小时写了这么一点东西,跟各位分享一下,,, 如果还有修整的机会,我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新的进步, - vi - 水利史专题??历代黄河治理 当代关于黄河治理的争议「我对新出现的“改道说”比较感兴趣」 历代黄河堤防的变化与进步 几个相对比较有名的人的简要介绍 黄河灌溉事业的发展 黄河上游??青海、宁夏、河套北部黄河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黄河安流60年的原因的简要探讨 参考文献 黄河水利史述要 黄河水利委员会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3.1 历代治河方略探讨 张含英著 水利出版社 1982.1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12 - vii -
/
本文档为【水利史专题──黄河治理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