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略论

2017-10-07 10页 doc 57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略论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略论 ——与中国相比较的考察视角 *谢金良 [摘 要] 众所皆知,韩国在语言与风俗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特色。从现实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韩国文化现象具有某种独特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中国成分。这就自然会涉及到与中国相比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靠典型的特殊的文化现象解读,透视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的审美特质与民族特性,力求更客观地看待中韩文化的关系问题,更准确地理解韩国文化的核心和特性。 [关键词] 韩国 语言 风俗 文化 引 子 中韩文化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肯定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是历史与现...
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略论
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略论 ——与中国相比较的考察视角 *谢金良 [摘 要] 众所皆知,韩国在语言与风俗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特色。从现实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韩国文化现象具有某种独特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中国成分。这就自然会涉及到与中国相比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靠典型的特殊的文化现象解读,透视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的审美特质与民族特性,力求更客观地看待中韩文化的关系问题,更准确地理解韩国文化的核心和特性。 [关键词] 韩国 语言 风俗 文化 引 子 中韩文化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肯定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是历史与现实决定的。但是,这种关系究竟是大同小异,还是小同大异呢,抑或是异同各半呢,对这些问题,中国人和韩国人的回答可能不一样,甚至是很不一样。于是,在文化关系研究上,就很容易陷入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泥沼中,导致无休止的非客观科学的论争。本文的写作,并不想加入诸如此类的论争行列,而是想通过客韩期间的见闻感受,简要地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我以为,对中韩文化关系比较的问题,必须从两个维度来加以区别:一是时间和历史的维度,一是现实和现象的维度。在问题的探讨中,这两个维度既要分开而论,又必须相结合,但是切不可相割裂和相混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才能摒弃民族主义的束缚和干扰。 一、历史文献与历史遗物的考察 文化关系研究重在追根究底和溯本求源。谈到中韩的文化关系,就必须面对一段不容回避的历史研究:史传“箕子朝鲜”可信吗,我们还必须追问:从人类繁衍的角度,如何描述韩国在最近三千年以来的变化历史,我们似乎很难知道,历史上有多少中国人来到韩国的土地上,并在此定居生活和开疆辟土。但现在韩国人的姓氏,却很显然地告诉我们:有很多韩国人的姓氏与中国人一样,似乎由此可以证明这当中有一部分人的祖先曾经就是来自中国,此外,我们还可以透过如下现象考察历史与现实中的中韩文化关系: 古代的中文书籍:线装书/雕刻版。走进韩国各大学的图书馆,只要翻检韩国古代的史籍,就会发现有大量与中国古代一样的雕版印刷的用汉语文言文写录的线装书。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两大事实:一是古代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深刻(出版线装书),一是古代朝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沿用汉文字)。即使到了今天,在韩国的各种文字载体中,仍不时可以看到汉文字的存在,甚或已经成为韩语达的重要辅助手段和形式。试想,以拼音形式表意的韩文,如果没有汉语和英语的支撑,将在某些特殊意思或意境的表达上造成困难。当你看到韩国的学生面对一句或一段韩文,而许久仍不解其义时,就能更深刻地体会汉语言 * [作者简介] 谢金良,男,哲学博士,中国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等。现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语中文科讲学。 联系电话:02)3277—6681(研究室)、3277—4603(寓所) E-mail:chinayixue06@126.com 1 文化长期影响朝鲜半岛的价值和意义。 遗存的人文景观:古城墙/大寺庙。除去都市的热闹与繁华,韩国的旅游资源不是分布在名山美岛,就是那些散布在各地的城墙和寺庙。即使都是袖珍型的,但也都有一定的特色。不过,难免都有一些印痕鲜明而挥之不去的“中国成分”。且不论庆州的人文景观多么有中国特色,因为此地在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就以笔者去过的几个地方为例吧。如,春川的清平寺:寺庙的修建据说就是源于古代唐朝时一段刻骨铭心的中朝男女的爱情传说,是明显具有中国情结的建筑景观。后来经过翻建且保留至今的清平寺,尽管规模不大,但也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特色——大门顶上的匾额用汉字书写“大雄殿”,门两边有汉语传统的对联,寺庙的装饰色彩与清代的审美基调一致,等等。座落在首尔西大门区鞍山半山腰的奉元寺,规模更大,也一样很有中国特色。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韩国的寺庙仍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没有围墙、没有烧纸的香炉、没有烟气缭绕和爆竹轰鸣,显得更加清静;而在通往山门的路上张灯结彩,乃至在佛诞节前后在佛堂前挂满来自各地祈福的灯笼,也是很有特色的;寺庙中的僧侣会近距离与市民讲经和交流,也是在中国寺庙少见的。又如,水原的华城,与中国的古代城墙和城楼是基本一样的,在此既可以真实感受到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对华城的影响,也可领会到中国儒家孝慈文化传统域外影响的美丽传说。此外,在首尔市中心的光华门、南大门、大汉门等建筑遗迹,都可以容易地发现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保留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在韩国每年都有一些重要的传统佳节——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这与中国是一样的。对这些佳节的由来,在中国古代都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及一些故事传说,比如端午节就与两千年前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有关系。屈原是中国的古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有太多的文献记载可以佐证,还有他的故乡秭归以前书写的“屈原故里”匾额仍存到今天。种种事实都表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都源于古代中国,其实也是一种时节崇拜,与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历法密切相关。而韩国人沿习了这些佳节,并以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表达对这些节日的重视(过节的形式跟中国人是有不同之处的,并非简单的沿袭),既可体现中国节日文化对韩国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了韩国人对这些中国佳节的认同。至于,有学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节日是源于韩国的,尽管也能混淆视听,但终不能指鹿为马、颠倒事实,因为真正的历史是谁也无法彻底颠覆的。当然,这也更加说明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佳节是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 二、典型现象与特殊标志的考察 除了历史文献和遗存文物可说明中韩文化关系的真实情况外,在韩国还有一些典型现象与特殊标志可以进一步说明问题。不妨也简要加以考察: 地名人名:泛汉语化。来到韩国才发现,各地的名称原来都是汉字形式,如汉江、汉城、仁川、光州、庆州、春川、水原等等,可见汉语言文化在以前对朝鲜半岛的影响。除了地名外,现在很多人仍都有中文的名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韩国人的汉语姓名在用字上都比较考究,一般都会挑选一些代表贤慧、吉祥、福禄、美好的字眼,让人觉得怪怪的,却也很有韵味。这一点可能跟韩国人所接受的汉语言文化内容有关。不难发现,韩国人所使用的汉文字多为繁体字、异体字,而且表达上属于文言文系统,有一些据说还是经过日本转引过来的,有一些是受台湾的影响。因此,与目前中国流行的标准的汉语白话文相比,感觉就不是那么地道,但却也不失其准确性。这也是韩式汉语的特色之一。比如,中式的“奠基”,韩式作“定礎”;中式的“售票处”,韩式作“買票所”;中式的“主持”,韩式作“司會”;„„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当初一看,以为是韩国人故意跟中国人的汉语表述不一样。细细一想,这正是汉语言很早传入韩国的铁证。汉语言传到国外以后,外国人不同的接受思维以及不同 2 的时代背景,导致同一根源的语言体系逐渐成长为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语言。尤其是遭遇两国较长时期的隔阂和断交后,同一语言的差异性就更明显。我想,对韩式汉语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韩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也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汉语言文化的多样化魅力。如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变异和出新,也才能有更本质更客观的认识。 韩语音调:类中国化。不可否认,韩语作为一种以音表义的语言符号系统,基本上可与东亚相邻区域的日语、汉语体系区别开来,成为独具特色的语言。但从韩文字的形成过程看,其表音符号也有一定的中国元素,据说是十五世纪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受到中国阴阳五行思想的启发而创造的,从而使韩语成为一种易学易懂而又能表义的语言系统。这样一来,本来要靠汉文字表达的韩国人,就可以更好地用自己的独特符号书写自己的方言或拼读汉字。表音的韩文与象形的汉字明显是不一样的。尽管如此,从《训民正音》的28个字母(现只使用24个)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中包含有汉语音的元素。这24个字母如下: 辅音 :(g、k)、(n)、(d、t)、(r or l)、(m)、(b、p)、 (s)、(ng)、(j)、(ch)、(k)、 (t)、(p)、(h) 元音 :(a)、(ya)、(eo)、(yeo)、(o)、(yo)、(u)、 (yu)、(eu)、(i) 《训民正音》初创时有8个基本表音字母,分别是辅音 “、、、、 ”和元音“.”、“”、“”。 从发音字母的共通性来看,《训民正音》既整合了汉语音的长处,也充分考虑到本民族口语发音的特点,巧妙地化中国元素于无形,反而能凸显表音文字的简易性和科学性。也许正因为如此,今天的韩语发音仍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方音特色,以致跟中国的某些方言仍有个别相似之处,如一些入声字与闽南语相似。闽南语源于中原地区的河洛话,仍保留不少古入声字。而今韩语个别语词声调与闽南语发音相似,不知能否说明两种语系在源头上有一定关系(我觉得有待考证,如果“箕子朝鲜”的事实可信,那么对此就很能说明问题),或许只是一种巧合吧。听一位学生说过,曾有韩国人到广州,用英语问路时无人能懂,而用韩语时倒让对方明白了一些。这很可能是事实,也很能说明韩语音调在一定程度上的类中国化。 国旗族标:显太极化。在韩国有两个非常普遍和醒目的特殊标志,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代表中国文化思维的太极图。有一个特殊标志,与太极图相似,在韩国的古建筑、城墙、窗门上较为常见。此标志属于圆图,圆内有如风车叶的形状(太极图是把圆两等分,此图是把圆三等分),色彩鲜艳,感觉上与韩国的宗教信仰或宗族祠堂有密切联系。另一个就是韩国的国旗。现在代表韩国的国旗徽标,是由一个上红下蓝的阴阳鱼圆图和四个斜对的卦形符号组成的。与中国古代先天八卦太极图不同的是,中国的太极图是有眼睛的黑白的阴阳鱼图案,不仅代表阴阳互根(阴极化阳、阳极化阴),还代表阴阳互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与太极圆图紧密对应的是外围的八卦符号,分别是乾、坤、坎、离居于四正,兑、震、艮、巽居于四隅,图形中的纯白与纯黑部分,完全对应乾与坤,余六卦也与对应的部分一致;中国的八卦起源于先秦时期,由此形成的《周易》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相关的卦图和太极图至迟在南宋也已面世。而形成于朝鲜王朝后期的太极旗,虽援用了典型的中国太极文化元素,却经巧妙改装而赋予不同含义:“太极圈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的红色部分代 3 表阳,下面的蓝色部分代表阴,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与平衡的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男与女,热与冷,正与负等等。旗角上的卦符也有对立和均衡的意义。三条整杠代表天,与之相对的三条断杠代表地,左下角两条整杠夹一断杠象征火,斜角相对的符号象征水。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结和他们热爱和平的精神。整个国旗象征着韩国人民永远与宇宙协调发展的理想。”(引见百度网友表述)与先天八卦太极图不同的是,太极旗只取乾、坤、坎、离四卦,且在图中是置于四隅,其中仍是乾、坤两卦的纯阳纯阴特性与太极图圈一致对应;变黑白为蓝红,而取白为背景色,定黑色为卦符底色,显得丰富多彩又不失简明生动。尽管在内涵上已削弱了中国先天八卦太极图的哲学智慧和根本意义,但也可以视为对中国太极文化的改造和创新,形成一种更适合韩国国情的太极文化,就如同其指称的美好含义一样,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太极思维文化的积极弘扬。顺便指出,而今盛行于韩国街头巷尾的占卜文化,多数也是受到中国易学与术数文化的影响。韩国的道教文化和禅宗文化,也都是来源于中国。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无须再赘述了。 三、区域特点与民族特性的考察 对中韩文化关系的认识,还必须从区域特点与民族特性上加以考察。而对中韩的地缘关系,我们必须放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上,也就是放在邻国的位置上才是合理的。确切地说,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中韩关系,都可以算是友好邻邦。在古代的很长时间里,中国还是朝鲜的宗主国。从时空背景来看,中韩不仅属于东亚近邻,而且曾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历史可以证实的。那么,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证明中韩文化关系古往今来都是密切联系的。但这样的结论可能还会引起一些争论:到底是韩国文化影响中国,还是中国文化主导韩国,这也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先把各自的文化要素和特色盘点一下,明确哪些是外来的,再作比较,自然是一清二楚。从事实来看,中国汉语言文字不仅深刻影响朝鲜半岛,许多特色鲜明的汉文化也得以在此广泛传播。语言、文字、文化等中国元素的存在,无可辩驳地说明韩国文化包容了相当多的中国文化,自觉成为中国文化的接受者。而在当代韩流尚未进入中国之前,要在大陆找到韩国文化的影子是比较困难的。 半岛小国:形成无法改变的事实。今天作为经济更为发达的韩国人,可能无法接受历史事实,甚至难于理解以前他们祖先曾是中国文化的主动接受者和传播者。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古代韩国何以要依赖于中国文化,只要考察一下区域特点就知道了。相对而言,韩国是半岛国家,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最早(甚至是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能同中国往来;作为一个单民族的文明起步较迟的小国家,在资源相对贫乏、农业和畜牧业都不发达、靠海谋生的渔业(受造船技术影响)还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要维持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生存实属不易,以致不得不要依附于近邻的中国。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明起步较早,国内有数十个民族不断融合,以致文化多样化和先进化加快;历经几朝盛世使科技文化得以繁荣发展,也频繁经历乱世,导致大量移民或难民外迁周边国家或地区,使中国传统文化迅速得到延续传播。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古往今来韩国也有不少特色文化,为何却很少传到中国,我想这不仅跟古代中国社会的体制有关,也是明显受到中华民族的某些特性影响所致。试想,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不仅闭关锁国,而且自高自大,常以自己的文化为轴心,而对异族文化不屑一顾,怎么可能去学习小国的文化,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向来有“夷夏之别”的观念,虽从不吝啬把自己的先进文化传播到周边的落后地区,却并不善于充分吸收异族文化的先进性。直至“五四”文化运动以来,在鼓吹“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思想的号召下,大规模地引进西方文化,才逐渐改变以往自以为是、夜郎 4 自大的民族劣根性。其实,这种改变还是不彻底的,仍受到狭隘民族主义的束缚。我以为,在全球化的视野中,不应只是西方欧美先进国家的文化可以借鉴,对中国来说,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众多国家的文化都有许多值得吸收和改进的地方。而在这一点上,韩国还是做得不错的。 依附外强:造成无所不包的风格。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劣根性,归根到底是地域环境气候等水土因素造成的。大韩民族也不例外。作为“小国寡民”的韩国,至今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等行列,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不低,这都是很不简单的。当然从目前来看,民族的劣根性也是比较突出的:过于自我和狭隘导致有些人忘乎所以、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过于强烈以致变得胆小自保,容易被大国强国左右;有超越传统的激情却仍紧紧被传统所束缚,因此缺乏变通的思维和灵活的思路。依我看,这些优劣表现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以往长期受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影响和束缚的民族特性有所关联。比如:重视教育、讲究礼节、重男轻女、等级分明、兼容并包、爱好和平等儒家元素,对大韩民族的影响无疑是长远而深刻的。 再者,韩国向来作为小国虽有一定的依附性,但是在文化建设上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善于借用,敢于改用,也力求创新,而且是力求多方借鉴,以致中国大陆、日本、港澳台、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地的文化都可以在韩国立足和融汇。但在不同文化的融汇中,韩国人仍很重视自己的传统特色,能做到立足传统和根据需求来兼容异国异族文化风情,所以自有“韩味”的审美特质,也是终成“韩流”的根由。这也充分体现韩国人已经逐步形成从语言到文化的革新蜕变,并产生了具有一定审美魅力的格局模式,展现了单一民族融会贯通各种外来文化的可喜成果。从总的来看,韩国文化虽仍比较鲜明地凸显他国文化的特色,但这种别具一格的融汇与交杂,仍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特色文化。当然,如果因此而否定其外来文化根源,摒弃其包容改化因素,强行都视为本民族的独创,不仅有悖史实,也会伤及他国的人心。这也不是文化研究和国粹弘扬的正确途径和根本目的~ 结 论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考察,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中韩文化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中国传统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二)历史和现实决定,韩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文化对中国人建设先进文化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三)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无论是韩国人研究中国文化,还是中国人研究韩国文化,尤其是两国学者携手合作更客观地研究韩中文化交流史实,对澄清两国文化关系和加深民族情谊,都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都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深信,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韩两国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在文化交流中对彼此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已有的文化桥梁将使两国的关系更为密切稳固,从而造福更多的中韩人民,甚至是造福全人类~ 5 6
/
本文档为【韩国语言与风俗文化略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