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消失的明北京城(一)

2017-10-28 9页 doc 23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消失的明北京城(一)消失的明北京城(一)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姚广孝在北京营造了苏州胡同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用外地地名命名北京地名的还真不多,苏州胡同算一个。明朝初年,苏州陆墓人姚广孝14岁时到妙智庵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穹窿禅寺为僧,法号道衍。他精通儒术,工于诗画,后来被朱元璋选中,送往北京辅助燕王朱棣,终成朱棣的心腹谋士。朱棣成为永乐皇帝后,封他为资善大夫,授太子少师,命他返俗,赐宅第与宫人,而姚广孝均辞而不受,隐居在潭柘寺做他的和尚。后来,姚广孝受命规划北京城和明皇宫的建设。北京城和皇宫的总的蓝图就是潭柘寺,潭柘寺...
消失的明北京城(一)
消失的明北京城(一)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姚广孝在北京营造了苏州胡同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用外地地名命名北京地名的还真不多,苏州胡同算一个。明朝初年,苏州陆墓人姚广孝14岁时到妙智庵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穹窿禅寺为僧,法号道衍。他精通儒术,工于诗画,后来被朱元璋选中,送往北京辅助燕王朱棣,终成朱棣的心腹谋士。朱棣成为永乐皇帝后,封他为资善大夫,授太子少师,命他返俗,赐宅第与宫人,而姚广孝均辞而不受,隐居在潭柘寺做他的和尚。后来,姚广孝受命规划北京城和明皇宫的建设。北京城和皇宫的总的蓝图就是潭柘寺,潭柘寺有九门九关,北京城也就有了九个城门,北京城的一些地名如紫竹院、龙潭、白石桥、牌楼等都与潭柘寺的建筑同名,大明皇宫则更是潭柘寺的扩大型的翻版。所以至今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姚广孝规划建设北京城和明皇宫时,自然想到了苏州家乡的工匠,他知道吴县香山(现在的吴中区)的建筑工匠天下闻名,于是蒯福(蒯祥的父亲)便被姚广孝举荐到京城造宫殿,后来蒯祥也到了北京参与明皇宫的建造。姚广孝家乡——陆墓(现为相城区)的大砖(后来因铺了金銮殿而称为金砖)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那时候,在北京城里有大批苏州的工匠、苏州的船民,连带着一些苏州的买卖人。搞建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些工匠、运输船工、商贩就在北京城的东南角,离皇宫不远的地方驻扎了下来,形成了一条街市。于是在如今的北京火车站的西侧就有了一个“苏州胡同”的地名。在北京的胡同中,以地名命名的极少,苏州胡同可以算是一个特例。以苏州命名的这条北京的胡同,把北京的历史与苏州的历史联结到了一起。苏州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崇文门内大街,东道北京邮政局,南与公平巷、中鲜鱼巷、南八宝楼胡同相通,北与北鲜鱼巷、南八宝楼胡同相通,全长520米,均宽7米。因明代这里聚集来自苏州的移民而得名。1965年将七贤里、延寿庵并入。清末民初这里靠近东交民巷,商业发达,现在沿街有不少民国初年的老建筑。胡同内现有北京市地下铁道建设总公司等单位。 苏州胡同原来是南城一条安静的居民生活胡同。苏州胡同东口在明清时期的东城的闹市口,比较热闹,胡同两侧房子都是店铺,1958年东口被拆,变成了北京火车站前街,后来又建起北京邮政中心大楼。大约在清末民初,苏州胡同西口外变成了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大批外国人租住在崇文门内地区。在后沟胡同、镇江胡同办起了教堂、教会医院、教会学校后,商人也走进苏州胡同开买卖,把苏州胡同西段逐渐变成了热闹的小商业街,西口外有为洋人服务的面包房、洗衣店、波斯地毯商店等,还有德国旅馆,最早的北京饭店就是在苏州胡同西口开的一间门脸的小酒店。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州胡同里都是一些小手工业的店铺,有手工制皮鞋的、手工绱布鞋的、小裁缝铺、手摇煤球厂、家庭裱糊铺、杂货铺、油盐酱醋铺、布匹店、绒线店,还有一个只有两三辆车的金家汽车租赁行。上世纪50年代胡同仍然保留不少这样的店铺。苏州胡同有个烧饼铺,那刚出炉的芝麻烧饼和油炸果子,香喷喷的诱人极了。苏州胡同东口有一家专门卖白薯的店铺,人称“白薯屋子”。掌柜的姓王,不少人称这家店铺为“白薯王”。她家卖白薯保质保量,服务态度非常好,再加上大部分买主都是街坊,所以买卖很兴旺。家住苏州胡同北边八宝楼的老住户颜先生回忆说,从苏州胡同西口往里走,约一百米的地界儿,路北路南都是买卖铺,路北有两间坐北朝南的铺面房,那是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我外公祖传下来的,一间出租给高丽的商贩卖木屐,一间当家庭裱糊铺对外营业。外公凭借他的裱糊手艺,支撑着全家十来口人的生活,当年七十多岁高龄还坚持着一个人登高作业,养家糊口。业余时间他还会一点正骨按摩、推拿捏脊的手艺,时不时有人来铺上求外公帮忙。说也神了,经过他的手,三几下就手到病除还分文不收。一来二去附近一带的街坊四邻,谁有点小毛病都来铺上求助,所以在苏州胡同,若提起赵大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逐渐地也就有点小名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曾到苏州胡同西口小百货店访问过五十岁左右的男店主,他说:“赵大爷,我知道,那时我还小哪,那可是个好人~”旧日苏州胡同西口有一个大广场,当时都管它叫东大地,广场西墙根杂草丛生,无人管理,我们时常来这儿逮蝴蝶、扑蚂蚱。夏日的夜晚,这儿还是挺热闹的。那时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唯一只有到了晚上走出各自窄小黑暗的房子,三三两两地拥到东大地乘凉、聊天、玩耍,直到深夜才逐渐散去。到了冬天这里冷清清的,北风一刮尘土飞扬。那情那景,时时地还在心里闪动。苏州胡同西口路北有个真真照相馆,它为我幼年拍照留过影,如今七十余年过去了,这些照片仍保留在身边,不时地拿出来看看,回忆童年生活的乐趣,童心未泯又复年轻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离不开粮店和副食店,他们要凭《粮本》和《副食本》购买每月供应的粮食和副食品。购粮凭粮票和《粮本》定量供应,分粗粮和细粮,粗粮主要是棒子面,一毛一分二一斤,大米有机米和细米二种,平时供应一毛四分八一斤的机器加工南方红米,春节每户供应几斤东北白大米。那时候北京市民家家都有《副食本》,凭本可以买粉丝、粉条、碱面、肥皂、火柴、芝麻酱、豆腐等十几种副食品,每月定量供应,过期作废。1956年公私合营,苏州胡同的粮油店、杂货店变成了国营苏州胡同粮店,在西口和东口有二家副食店,叫“一店”和“二店”,西口的“二店”比较大,六十年代初变成五间门脸房,还卖小百货。副食店门口外有卖蔬菜和水果的货架,屋内有猪肉柜台、牛羊肉柜台、水产柜台。记得1963年春节前我和弟弟到东单菜市场排队买过节供应的冻鱼。听说苏州胡同副食店开始卖三毛八一斤的好带鱼啦,我们撒腿就往苏州胡同跑,排了二个小时的队,结果买的还是二毛五一斤的普通带鱼。可能距离东城水产库近的原因,附近街坊都知道,苏州胡同副食店还卖过不凭本可以买的朝鲜橡皮鱼,是北朝鲜还中国抗美援朝军事贷款换回来的,那时候还有伊拉克蜜枣、古巴砂糖、阿尔巴尼亚香烟等。解放前,苏州胡同内有一所私立小学校,是只有一至三年级的初级小学校。解放后成为公立苏州小学,为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校,与北面的麻线胡同小学齐名。三十年代初张作霖东北军将军邹作华、吴尔泰家住台基厂,那时东单体育场是赛马场,他们在苏州胡同老门牌23号设马房。其中邹作华喂有四匹马,两匹是苏高血,一匹日本高千穗马种。还有一匹给他小女孩骑的四川小黄马。三十年代初,每当夕阳之下,邹作华和夫人及小女孩常并肩骑马到马场场去。苏州胡同44号(新门牌)以前是东北军的大四合院,解放后被解放军接收,成为部队大院,现在变成苏州胡同乙44号南北二栋楼。李强民先生回忆说,我是1956年搬到44号院的,转入苏州胡同小学三年级,一直在那里读书到六年级,1960年考上中学。我五年级入了少先队,没有几天,又当上了中队学习委员,这都是班主任丁老师的培养。丁老师没有孩子,爱人是医生。她家也在苏州胡同,是独门独院,一进门是一溜丁香树。我们这些班干部,成了她家的常客,班干部中,她最喜欢我。去日坛公园劳动,她搂着我,脸贴脸地说,你的小脸儿巴凉的,真舒服,就那么脸贴着脸,看着大家劳动;去西单办私事,她也带着我,在经过天安门的电车上,给我讲皇宫里的故事。她体弱多病,严重的低血糖,在路边晕倒过,她说吃个瓜籽都能缓过来,总之吃点东西就好了。天天抱着大水杯上课,水杯里泡着胖大海。下面是李强民先生提供的苏州胡同小学的照片,笔者摘自网络。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有一天丁老师给了我一张“小记者证”,是《中国少年报》颁发的。凭证可以参加校内任何少先队活动,并写出有关活动报导。因为没有得到相关的辅导,报社也没有进一步的指引,我没完成小记者的使命,那张《小记者证》成了作文出色的奖状。要搁现在,孩子有此殊荣,家长肯定会极度重视、积极培养。而对于我,只不过在无数次自生自灭之中,又添了一次而已。特别关爱我的还有教导主任吕志坚。他老是用他的连毛胡子扎我的脸,并轻轻叫着:“儿子~”夏天午睡我不睡,在学校附近游荡,他发现了我,我穿胡同赶紧遛。等我以为终于逃出“魔爪”时,他竟然在前面的电线竿子后面等着我,真不知他从哪过来的~把我领到他的办公室,让我躺在沙发上,用他的雨衣给我做枕头,帮我脱掉臭球鞋,他则推开窗户点着烟,坐在写字台后看着我,我眯眼望去,他的眼睛在笑。我只好翻身假睡,躺在那儿,有小小的怕,大大的是温馨。《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招收乒乓球学员,学校派了六个人去应试,过了几天,吕主任告诉我,那五个都选上了,就你没选上。我真是难受极了,想哭~一个劲地找原因,到底输在哪呢,又过了两天,他找到我,说就我一人被选上了,让我填好报名赶快去报名,原来他成心激我~到1959年东城区万人乒乓球比赛时,我的技术战术都得到了全面发挥,我获得小组冠军,体校关鸿昌教练奖励了我两块球拍,一块流星、一块蝴蝶。当我在小学全校无敌手时,吕主任在我的球拍背面,用钢笔写下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革中的1966年,苏州胡同小学曾改名长征小学。苏州胡同南面还有丁香胡同小学、南城根小学和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等。现如今撤销的撤销,合并的合并,就剩下丁香胡同小学。丁香胡同小学成立于1871年,以前有丁香、马匹厂、盔甲厂三个校区,都是教会学校。解放后被接收,其中外交部接受的丁香和盔甲厂二个校区成为住宿制外交部子弟小学。现在都合并到丁香胡同,恢复了汇文一小的校名,该校因有故事大王孙敬修老师而闻名京城。民国时期,这一地区因临近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住着不少有钱的大大户人家。中国知名的足球教练年维泗自小在这里上学长大,相声演员郝爱民也出生在这里,都在汇文一小上学。通州大地主家庭出身的李金斗自小父亲东渡日本,一去不归,母亲早逝,就把李金斗交给她的中学同学抚养,为了李金斗,她终生未嫁。李金斗生活在苏州胡同期间,这个没娘的孩儿因家庭出身问吃了不少苦头。 笔者中学同学赵世贵的父亲在小报房胡同西口开了北京第一家洗染店,叫中华洗染店,专为外国人洗地毯、洗衣服,北京饭店是他家的大客户。赵家租用的小报房胡同房,是笔者中学同学李凤才家33间半房的临街铺面房。院里南屋还租住老孙家,老孙家儿子到山西插队,后来进步成央视著名体育播音员孙正平。苏州胡同人才可谓“藏龙卧虎”。去年有一篇回忆文章登载在《北京晚报》上,说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北平地下党在苏州胡同42号设立秘密电台,专门注意国民党东单飞机场的飞机起飞动向,并指挥郊区围城解放军的大炮。我母亲就是1949年1月乘坐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的专机在东单机场降落的,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北京城,我是1949年11月出生在东单三条儿童医院的。解放后,苏州胡同的居民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州胡同最好的房子是5号院,那是一所漂亮的三进大四合院,据说清代是一位公主的府邸。1949被北京市军管会按照“敌产”接收,成为一机部职工宿舍,现在5号院还在,房产属于国管局,已经成了大杂院。院内有一株百年大石榴树,至今根深叶茂果实累累。5号院的旁边还盖了一栋小楼,叫一机部招待所。为什么,这里距离1958年新盖的北京火车站太近了,专门用来接待到北京出差办事的外地一机部单位同志们。现在苏州胡同里至少有四五家小旅馆,家家买卖兴隆。 从1952年开始,苏州胡同中段路北进驻了一个大单位,就是从东单二条搬来的北京日报社。据说首任社长范瑾提出在西观音寺西口建北京日报社大楼,梁思成领导的北京市规划委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员会不同意,说将来要打通东长安街至建国门的大马路,结果堂堂的北京日报社就龟缩到南边的胡同里了。直到1999年,财大气粗的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把北面的几条胡同都拆了,才在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建起北京日报气派的办公大楼和五星级报社酒店。下图是1958年北京日报社职工在报社办公楼下做广播操的照片。 北京日报社是最早在洋溢胡同苏州胡同里盖大楼的,后来还盖起五、六栋职工宿舍楼,有近千名工作人员涌进了苏州胡同,成为苏州胡同的新居民,净是文化人,还有不少局级干部。《北京晚报》就诞生在苏州胡同里,六十年代初发行量竟然突破50万份,那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有零售点。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晚报,二分一份”的吆喝声响遍北京城,在没有电视机等传媒媒介的年代,《北京晚报》成为咱北京人获得国内消息的最好途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1969年全世界有5亿人口通过电视机观看美国宇航员首次登陆月球,是人类首次登陆外星球的大事儿。那时候,中国人连收音机还不普及呢。中国封锁“人类登月”消息,在大力宣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有1700万城市中学生到边疆和边缘山区去上山下乡,参加体力劳动,要不然中国人也早就“登月”了。“文革”中为了“备战”,北京开始修建地下铁路。首先从北京火车站地区开始挖,陆续把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明城墙给拆了,护城河被填平建起二环路。北京地下铁路建设公司在北京火车站旁的苏州胡同48号院安营扎寨。现在的48号院,临街是一栋办公楼,院内是地铁建设总公司盖的二栋职工宿舍楼。 六十年代初,苏州胡同里既有大杂院也有四合院,还有两层小楼的住宅和深宅大院。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红八月”,苏州胡同有几十户资本家和小业主遭到“抄家”待遇,原来和谐的邻居关系,分成“革命群众”和“黑五类”。在那没有法律的“疯狂”年代,西城区红卫兵纠察队一张“通告”就把1万多户7万多老北京人“轰”出了北京城,后来才得知是“文革”干将谢富治的主意,叫“净化北京环境”。苏州胡同有十几户公私合营前的小买卖家庭被赶出了北京城,包括苏州胡同煤铺那家人。李松堂家住苏州胡同一套三进四合院里,相邻的是一座亭台楼阁的状元府。1956年建北京日报社,状元府和李松堂家的四合院被拆。7岁的李松堂看到,两个工人搬了半天也没有搬动精美的门墩,一个工头出来,挥锤砸碎…… “一看到砸坏门墩,我突然心里一揪一揪的。哎吆,它这不就死了吗,对于别人来说,门墩就是一块石头,对于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小生命似的,像我的小伙伴似的。”李松堂说。李松堂马上想到自己家的门墩,搬家也得给砸了。他找父亲磨着:“搬家把门墩带走吧。”软磨硬泡了两天,父亲忍不住给了他一巴掌,这是父亲第一次打他。“找他妈去吧~”看到父亲无动于衷,李松堂找到了奶奶。看到孙子伤心的样子,奶奶发话:“孩子这么喜欢,也不在乎多搬一件东西,就给他留一对门墩吧。”李松堂喜欢集邮。上小学时,妈妈送给他的礼物就是邮票,他“把所有邮票集全了”。1978年,李松堂从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农村插队11年回京。在中学任教的他抽空就到集邮公司,要把“文革”期间缺少的邮票集全。很快他通过“倒卖”邮票积攒了几十万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1997年,李松堂出差到合肥,被徽商豪宅精美的雕刻深深吸引。中年妇女把他带到猪圈旁,里面摞着两摞砖雕,有二三十块。李松堂以10块钱一块买下,雇上中年妇女邻居的毛驴车,把砖雕送到县城,在转运汇北京。两年后,他出差时又到了这里。李松堂发现一座两进院的四合院的雕刻特别精美,问主人卖不卖。“不卖,卖了雕刻房子就不好卖了,你要买就把院子买走,10万。”主人说。李松堂为难,自己不能在山里买一处四合院吧,但是他算了一下,上百件精美的砖雕石雕匾额等,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就值这么多钱。他在村里转悠,老乡告诉他六七万就能买下那处四合院。李松堂8万元买下了四合院,拆下雕刻拉回北京,院子转手6万元卖给了当地村民。“两万就买了这么多精美雕刻,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李松堂庆幸。 现如今在国子监的“松堂博物馆”四合院是李松堂用自家的四合院加上300万元换来的,当初他为了买房子给要搬走的7户人家,还被中介公司骗走80万元。“现在这个四合院价值数千万,不办博物馆,每年光出租就一二百万。”李松堂说,“民间建筑雕刻,一件件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非常有感情。我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了解中国民间建筑雕刻文化的灿烂。”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
本文档为【消失的明北京城(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