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英雄惜英雄

2017-09-01 4页 doc 14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英雄惜英雄英雄惜英雄 ? 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 李怡安 (发表于《语文学习》)《鸿门宴》中,樊哙怒闯宴会,项羽不仅没有杀掉他,反而对其礼遇。 对于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历来为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项羽本性残忍,不杀樊哙,不符合项羽的残忍性格(见南方出版社出版、任志鸿主编的《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备课资料”中“焦点争鸣”);《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是:项羽不杀樊哙,是因为,刘邦的“说辞”,注意维护了他(项羽)的尊严,使他(项羽)动了’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项羽)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 我认为,项羽不杀樊哙,有两大原...
英雄惜英雄
英雄惜英雄 ? 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 李怡安 (发于《语文学习》)《鸿门宴》中,樊哙怒闯宴会,项羽不仅没有杀掉他,反而对其礼遇。 对于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历来为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项羽本性残忍,不杀樊哙,不符合项羽的残忍性格(见南方出版社出版、任志鸿主编的《高中新教材优秀》“备课资料”中“焦点争鸣”);《教师教学用》的观点是:项羽不杀樊哙,是因为,刘邦的“说辞”,注意维护了他(项羽)的尊严,使他(项羽)动了’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项羽)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 我认为,项羽不杀樊哙,有两大原因。一是与刘邦宴会上的“说辞“有关;二是与项羽对樊哙的赏识有关,项羽见樊哙,也是英雄惜英雄。从前者来说,没有先前刘邦的谦卑”说辞“消除所谓”误会“,迎合项羽唯我独尊的心理,骗取项羽对刘邦的信任,那么,后面樊哙如此冲撞项羽,便是火上加油,加深敌意,其结果,樊哙恐怕真的难逃厄运。从后者来说,樊哙冒死”闯宴“,项羽自始至终都是持一种欣赏的态度,”两赞“”三赐“就是”赏识“的证明。樊哙在项羽的眼里是个”壮士“,是位英雄。项羽并不认为樊哙”闯宴“有错,更谈不上对他”宽容“。”鸿门宴“似乎是一场考试,刘邦在此获得”及格“,樊哙”闯宴“,项羽则给他打了”满分“。 那么樊哙在项羽的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英雄呢, 一、在项羽的眼里,樊哙是个“大胆讲义“的英雄。 樊哙“闯宴“,先是引起项羽震惊,”项王按剑而跽“。项羽大概以为是”刺客“,”按剑“准备招架防范,得知”闯宴“者为“沛公参乘(刘邦的侍卫官)”后,不禁脱口而出:“壮士~”这一声赞叹,含有两层意义,一是赏识樊哙的胆量,二是赏识他的义气。项羽心里清楚,敢闯“鸿门宴”者,为不怕死者。樊哙不仅敢“闯”,而且“闯”了进来,足见他的胆量和本领非同寻常。项羽心里同时明白,樊哙“闯宴”,是为了“护主保驾”。在主人遇到危难之际,侍卫者挺身而出,冒死相救,这是一种尽职尽责的行为,也是一种大义的举动。项羽从樊哙“闯宴护驾”的行为中,认定樊哙是条汉子,是个英雄。脱口而出的“壮士”,是项羽真情的表露,心灵的欣赏。 二、在项羽的眼里,樊哙是个“粗犷豪爽”的英雄。 项羽对他一见倾心的“壮士”进行了酒肉赏赐。樊哙将项羽赏赐的酒肉,豪饮豪吃,一扫而尽。“斗卮酒”,“立而饮之”;“生彘肩”,也不计较“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见此情形,不禁再次发出赞叹“壮士~”并问:“能复饮乎,”这声赞叹,是项羽对樊哙粗犷豪爽性格的赏识,同时也表现了樊哙这一性格与项羽粗犷豪爽性格的相合相投。从这一声赞叹中,可以见到,在项羽的眼里,粗犷豪爽是“壮士”的特征,是英雄的特点。 三、在项羽的眼里。樊哙是个“智勇双全”的英雄。 樊哙的“勇”不必赘述,他的“智”项羽所见到的,主要是体现在他的“仗义执言”中。闯入鸿门宴后,樊哙知道,凭个人的“武力”是解救不了主人刘邦的,便“仗义执言”,用“文攻”。樊哙先以秦因残暴而使天下背叛导致灭亡的结果告诫项羽;接着叙说刘邦灭秦,本可名正言顺为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而不称王,仍尊项羽为王。(“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并为刘邦之“过”进行辩解、开脱(”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最后指责项羽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是“亡秦之续耳”。并再次劝告项羽:“窃为大王不取也~”樊哙的“仗义执言”,指责项羽,开脱刘邦,既“义正词严”,“一针见血”,又“句句在理”“真诚可见”;既震动了项羽,又掌握了分寸。使项羽受到震动而不恼怒,心里认错而不说出。“项王未有以应,曰:‘坐’”表现了樊哙“文攻”的胜利。“文”是“心智”“才智”的表露。这次项羽之所以没有直接出口称赞,而以“未有以应”与赐“坐”替代,那是因为自己有错,不好说出罢了。 四、在项羽的眼里,樊哙是个“光明磊落”的英雄。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项羽对樊哙与曹无伤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分析看出。樊哙冒死“闯宴”,怒责项羽,却受到项羽“l两赞”(一曰:“壮士~”二曰:“壮士~”)、“三赐”(一赐“卮酒”,二赐“彘肩”,最后赐“坐”)的礼遇。而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欲王关中”,项羽却使他落个让刘邦回营”立斩”的下场。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原因无非是与刘邦有矛盾,目的无非是想为项羽立点功,好投靠项羽,受到项羽重用罢了。但项羽不仅不召他过来,反而让刘邦回营处治他。项羽之所以这样对待曹无伤,是因为他压根就瞧不起这样的告密“小人”。而樊哙虽然冲撞了自己,但那是可以理解的光明利落的“大丈夫”行为。正是项羽这种“英雄观”和粗鲁性格,使得真正不利于项羽者(刘邦、樊哙等一帮人)存,有利于自己者(曹无伤)丧。 樊哙也确实是个“壮士”,是位“英雄”。项羽对他“英雄惜英雄”的做法,错误在于,真伪不辨,认敌为友。正是他的这种带有江湖义士式的“英雄惜英雄”的错误做法和粗鲁性格,使得他优柔寡断,放虎归山,众叛亲离(后来部将陈平也投奔了刘邦,范增也因项羽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而被项羽逼死),走向灭亡。 “英雄惜英雄”这样的事例在其他文学作品(《史记》既是史书,也是文学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水浒》中就有一例。该书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李逵在寿张县扮成知县坐衙断案“闲耍”,两个“撕打者”前来“告状”。二人跪在厅前,这个告道:“相公可怜见,他打了小人。”那个告道:“他骂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进一步问明谁是打人者,谁是被打者后判决:“这个大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的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如果说李逵的“英雄惜英雄”做法,造成执法不公,制造冤案,这仅是个文学故事,荒唐的笑料,那么项羽“英雄惜英雄”的做法,认敌为友,由此造成他事业上的悲剧性结局的史实,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而沉痛的历史教训。
/
本文档为【英雄惜英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