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不逃避

2017-09-19 8页 doc 3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不逃避你有过逃避的经历么? 事实上,你在手机上看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正在逃避别的什么东西。这篇文章看完,你可能还会看下一篇,会看新闻,会点开一个游戏玩两把,会听歌,会看看群里有没有人说话,会在朋友圈里刷新一下消息。你也许是在逃避工作,也许是逃避学习,也许是逃避地铁上的孤独,逃避起床,或者,也许只是逃避把手机关掉躺上床的时候,面对一天终点的那种不甘心。 生命苦短,我们已经习惯了及时行乐。 曾经有一位网友发信,告诉我他在读博士,已经延期毕业好几年,写不出论文。他每天都疯狂地玩游戏。这件事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他玩的游戏居然是「红心大战」!同...
不逃避
你有过逃避的经历么? 事实上,你在手机上看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正在逃避别的什么东西。这篇文章看完,你可能还会看下一篇,会看新闻,会点开一个游戏玩两把,会听歌,会看看群里有没有人说话,会在朋友圈里刷新一下消息。你也许是在逃避工作,也许是逃避学习,也许是逃避地铁上的孤独,逃避起床,或者,也许只是逃避把手机关掉躺上床的时候,面对一天终点的那种不甘心。 生命苦短,我们已经习惯了及时行乐。 曾经有一位网友发信,告诉我他在读博士,已经延期毕业好几年,写不出论文。他每天都疯狂地玩游戏。这件事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他玩的游戏居然是「红心大战」!同学们,已经2016年了啊,成千上万次的红心大战!红心大战是还不错,但是他也已经快要玩吐了。一听到发牌声就恶心,但是每一局结束他还是要点开下一局。每一局都很痛苦,游戏已经不能提供一丁点乐趣。他只不过是不想写论文。他很清楚现在应该写论文,可他就是这么地不想写论文。 他沉痛地说:我的个性太懦弱,总在逃避问题。 「逃避」这两个字太沉重,也太轻巧了。我问他,你逃避的是什么?他大概觉得这是一句废话:写论文啊。写论文太痛苦了。可是谁规定他必须经历这样的痛苦呢?我回了一封信,作为大学老师说了政治不太正确的话。我说如果你真的不适合科研,要么就放弃算了。不就一张文凭么?你是一个自由的人。人生还很长,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活法,没必要把自己困在这里。 他过了很久才发来回信。他说:「李老师,这些我都想过。但是做不到。学习这件事我坚持了这么久,必须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总有一丝希望,对父母亲人都有交代。这么多年我撒了一个大谎,现在没法回头了。」 ——他真的是在逃避写论文么? 不是,他真正逃避的东西,他知道却不能说出口。 年前的时候,一个培训项目在国内招募工作人员。 项目的主持人是个外国老头儿,几年前我们打过交道。他给我发信,问我有没有兴趣应聘。要花不少时间,报酬不高,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很喜欢这个老头儿,他的邀请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当然有兴趣。 老头儿很满意,回信给我一个报名链接。 我报了名。有一个例行公事的视频面试,时间自己选。我定在一月底的某一天,因为有时差,所以是一大早的面试。选这个日期是因为前一天刚好学校放假。我猜第二天我心情会超级好,什么事都没有,同时,生物钟又没有进入假期模式导致难以起床。面试结束,还可以再睡一个回笼觉。 这个安排看上去相当完美对吧。 然后——大概只过了两个星期——放假的当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庆祝。吃饭,聊天,喝酒。玩到很晚回家,开开心心地躺到床上,一觉睡到大天亮(对,我们狂欢的时候还说,反正明天可以不上班)。 你可以想象,那时天光大亮,我心满意足地睡饱起床,打开手机,抱着随便刷一刷的心情,发现好几条错过的视频邀请,好几通来自国外的未接来电,还有好几封措辞困惑的邮件的那一刻,是何等的震惊和自责! 还没有在这里结束。 反应过来之后,我立即行动,尽我所能地采取补救措施。很快就跟面试官取得了联系,道歉,解释,并且厚着脸皮询问还有没有第二次机会。她接受我的道歉,但是关于第二次机会,必须内部讨论之后决定。几天之后她再次联系我,说恭喜!你可以有第二次机会(也许是看老头儿的面子上)。 我千恩万谢,重新定了时间,大年初六一早。 我知道你在猜什么——不,当然不会!那天我和家人在外地度假,但是我怎么可能再重蹈覆辙呢?我提前几天就上好了闹铃——用两个手机,还事先测试了酒店的网络质量,确保视频通话可以稳定进行。事实上,最后进行得相当顺利。我准时参加了面试,面试现也OK,面试官当场表示可以通过。 然后一切都进行得顺理成章。我收到邮件,表示你已经被正式邀请参加这个项目,就在今年五月,日期,地点,报到方式。说得都很确切。我踏实了。——直到若干天以后,我收到面试官的邮件,问我为什么拒绝了邀请? 这时候我再回头去看当时那封offer,最下方醒目地标注着——我发誓第一遍看的时候绝对没有看见这行字,或者是被我看过忘了——「如果你接受这个邀请,请在一个星期内回复本邮件。逾期不回复代表拒绝。」 好在这个项目里面的所有人都是心理咨询师。他们倒也没生气,只是在我问还可不可能再有第三次机会时,他们温和地提醒我:也许你两次错过这个项目,是有原因的。你要不要问问自己看,你是真的想参与这个项目吗? 其实就算他们不说,我也不好意思真的加入了。 后来也没细想。直到五月,我自费以学员的身份,参加这个项目在北京的一期培训,我发现这才是我需要的:不用花很多时间,不用全勤,不用去外地出差。照样可以学到东西,可能没有期待的那么多,但是付出的也少。整个五月我的日程很紧,完成这期培训已经是我左右腾挪,能凑出来的最大余裕。我感到一丝庆幸:如果当初我入选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里全程参与——我面试的时候满口答应,没问题——但我真的能应付下来吗? 意识到我现在的需要,我想,假如时光倒退到去年,刚收到老头儿的邮件,我可以明确地拒绝他吗?「谢谢您的邀请,但是对不起,五月我恐怕时间紧张。我愿意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一期培训,但是做不了全程的工作人员。」 这么想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困难在哪里。倒不是真的希望能从这件事获得什么,而在于我跟老头儿的关系。在我心里,能被他看重很不容易。这是一份珍贵的认可,某种意义上是我的死穴。我很难让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显得「不识抬举」。无论五月的档期有多满(大部分的安排当时都已经可以预见),我都选择性地视而不见。但那些压力并不会真的消失,它们绕开我的理智,最终以其它方式迫我做出选择,看上去像是可耻的「逃避」。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常常听到类似的故事。除了在面试前一晚狂欢以外,还有「碰巧」把时间记错的,以及让自己在面试中表现糟糕,大大低于水准的。有人在头天晚上会失眠或加班,第二天起不来床,或者精神不振。 有人每天都发誓不再迟到,然后每天迟到。 有人眼睁睁错过了出国的航班。 有人把给情人的短信发给了妻子。 有个女生在北京工作,跟深圳的男朋友异地恋,双方都越来越受不了异地的痛苦。她辞了职,试图在深圳找一份工作,却迟迟没有合适的职位。两人的耐心都到了极限,最终因为一件小事吵架分手,第二天,她就收到了深圳的录用通知。那之后她又在北京找到一个新男友,她搬去深圳,然后继续异地。 亲密关系的主题下,这种「错过」的故事尤其数不胜数。很多人在单相思的时候一往情深,等对方真的有所回应时,却忽然迷茫起来。从相识到恋爱,从恋爱到婚姻,每每到修成正果的关键时刻,就因为什么原因——有时候看起来很像是偶然,比如,鬼使神差地出现了第三个人——在这时分道扬镳。 人的心理有时候其实很古怪。头脑永远是理智的声音,无论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好」,「答应他的要求」,「必须毕业」,「应该跟这个人生活一辈子」,听起来都无比正确。我们深信不疑地听信它们,除此之外不可能有更理智的判断。但往往它们并不是全部的想法。也许等一等看?也许事情还有另外一面?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喜欢?……我们越是深信,就越是没办法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 我们并不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理解自己。 理智的部分没有办法解释这一切。有时候我们会着急,我自己怎么会管不住自己?可能找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开脱自己或者责怪自己,有时候我们会把它叫做「逃避」,明知正确而不敢做,把它变成单纯的勇气问题。有时候我们干脆说自己生病了。——现在没法写论文?是的我有「拖延症」。 说到心理疾病,这是最近一百年的一大发明。 网络时代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发明。年轻人几乎可以为自己的每一种行动找到对应的「症」:选择焦虑症、尴尬症、长期承诺回避症、爱无能症、三次元恐惧症、晚睡强迫症……很多年前,人类对这些行为没有那么方便的名称,他们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内心。现在只需要直面医生和诊断书就够了。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讲一个例子,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他有「电梯恐怖症」,不管多高的楼他都宁愿走楼梯而不是坐电梯。他的理由是电梯有出事故的风险,他查过资料,认为这个风险的概率极低,但是没有办法彻底避免。 我告诉他,他的想法完全正确,是存在那百万分之一的风险,所以,不坐电梯对他来说是更安全的选择。可是他看着我,表情反而更加困惑。他的生活中,所有人都嘲笑他胆小,试图让他承认风险并不如他想的那么大。那些声音如此强烈而一致,以至于他真的以为自己跟正常生活完全脱节了,他在「心理疾病」的作用下,错误地逃避了一种正常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不坐电梯的话,会有很多麻烦……」他试图站到「他们」的立场。 「没错,坐电梯确实会很方便,」我说,「但是你要看到,他们也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你的研究是对的,风险没有办法彻底避免。」这个来访者更加不知所措了:「你说的都是我心里的想法。可是,那不是病态的吗?」 在诊断书里,这或许的确符合病态的某种条件,一些病理机制的讨论将走楼梯界定为「逃避行为」。因为逃避,他永远没有机会认识到坐电梯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但是这种划分除了将大众行为作为正常的参考系,又有什么更理直气壮的依据么?每天甩开双腿上下楼梯,为什么不可以是现代生活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自有它的道理,只是不符合大众以为正确的道理。 「你想要方便,就要牺牲一点安全。想要安全,就要牺牲一点方便。」 我的来访者考虑了两个星期,还是决定通过暴露疗法,克服他对电梯的恐惧。他要选择更大众化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对风险的忍耐力。其实他是否选择这种改变,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我当时刚开始做咨询不久,对效果本就没有期待。让我觉得有点震撼的一幕,是他在那个时刻的眼睛里有光。 因为他知道,他可以这么选,也可以那么选。 他的行为不再被当作「逃避」,而是在安全与方便之间博弈的——选择。 如果你还在看这篇文章,如果你想到你逃避的那些东西,你也许会意识到,我们逃避的往往不只是那些东西看上去本身,更是在逃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永远拥有选择的自由,每一次逃避都有我们隐秘的偏好。或者不如说,我们逃避的,是藏在「逃避」两个字之下,我们所不愿意真实面对的内心。 你其实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相信这一点。 我经常遇到一些大学生,似乎从来不怀疑现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翘课,抄作业,和打游戏中,昏昏欲睡地混那一纸文凭,看起来也不快乐。要到很久很久以后,其中一些人才有勇气承认,其实他们当初没有那么喜欢上学,或者满意那时的专业。但是时过境迁,有些选择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明白这一切也没有用,回到当时,他们并非不清楚自己不快乐,但就像我面对老头儿的邀请而无法说出拒绝一样,有些想法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就被盖上「逃避」的戳。「那怎么可能?」我们训斥自己,「怎么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一切?」先逼自己以一种勉强的姿态应承下来,仿佛这就不是逃避一样。 结果就喝一点酒,晚点入睡,以便把第二天睡过头。 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是不是真的存在所谓「主流」的选择,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仿佛不假思索地,随时都能把生活划分出好与不好,进取与退缩,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健康与疾病?他们整齐划一的目光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人无法允许自己质疑一下:当真吗?那个东西——学位也好,钱也好,事业也好,婚姻也好,子孙后代福寿满堂也好——是很好,可它当真适合我吗?我要得起吗?快乐吗?我的人生在得到它之后,就会变得更有意义吗? 我想,生活本身如果是自由的,就无所谓什么东西非争取到不可,自然也就无所谓逃避。所以当我们用「逃避」这个词,我们已经在预设,生活没有那么自由。我们盼望得到一些什么,却又事与愿违。我们被指引往一个方向走,同时被另一种力量拽住了脚步。两股力量之间,是巨大的撕扯和胶着。既徒劳地说服自己,又恨铁不成钢地憎恶自己。「现在没法回头了」,玩红心大战的博士说。但我们都知道,想回头和没法回头的力量,都来自我们内心。 这时候我们逃避的是自己。 比起很多其他问题,完美主义的“名声”要好得多。有些人甚至会用略带炫耀的口吻说“我的缺点就是太过完美主义”,这些人未必真的明白什么是“完美主义”。 什么是完美主义? 根据wiki的定义,完美主义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完美主义的努力(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和完美主义的担忧(Perfectionistic Concerns)。 ∙ 完美主义努力,即正面效应,包含严格的自律和高职业道德。 ∙ 完美主义担忧,即负面效应,是指过度自我批判以及满足感的缺失。 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心理学家将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顺应型完美主义(Adaptive Perfectionism)和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许多杰出的运动员、企业家、研究者是顺应型的完美主义者,他们追求完美,对于完美的渴望却没有成为他们的障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主义者。 人们经常所说的、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是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s)。他们执着于追求一个目标,对任何事情永远都不够满意,永远过多地关注事情不好的一面,对于完美的追求会影响到正常的表现。本文中使用的“完美主义者”指代的都是“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不等于对卓越的追求。完美主义不仅仅是指推动你自己、竭尽全力达到目标;完美主义是内在焦虑的一种反映。完美主义者通常觉得“自己再好也不够好”,认为“自己犯的错误是他们个人缺陷的体现”——这些完美主义者在“自我关怀”这件事上做得显然不完美。 约克大学心理学家Gordon Flett数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完美主义,他说,“除了那些真正被完美主义困扰,以及被爱人的完美主义所困扰的人,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完美主义的破坏力有多么大。” 佐证之一是: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者和自杀之间存在相当危险的相关性。尤其是,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的组合,简直就是一把上了膛的枪。因为,完美主义者们不会冲动做事,他们谨慎行事,善于。一旦一个完美主义者决心自杀,他的特质也会让自杀任务更容易成功。 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访谈了一批最近的自杀者的家人和朋友。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死者被描述为“完美主义者”。类似的结果还被去年的一个研究证实,超过70%自杀的年轻男女有着“高要求的父母”——而高要求的父母是和孩子的完美主义人格高度相关的。 研究人员认为,完美主义本身也会影响抑郁症的产生和发展。根据麦吉尔大学的Vera Békés 教授提出的“完美主义因素-压力”模型(Perfectionism Diathesis-Stress Model),生活压力对于抑郁症的影响,会随着个体追求完美的程度提高而加剧。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去关注事情背离你的愿望发展的那一面,情绪可能会经常受到打击,导致抑郁的发作和加剧。 完美主义的危害一直被忽视,是因为这些人往往有着很高的社会、生活技能,能够很好地掩藏自己的痛苦。承认自己有自杀抑郁的想法,与他们经营的自我形象是不相符的。 完美主义的10条 先来看看完美主义的10条典型表现。如果你认为自己遇到过其中的大多数,那么你对完美的追求可能已经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1. 你认为犯错是自己能力不足的 错误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成长,然而完美主义者通常无法这样想。他们更倾向于认为,错误证明了自己确实能力不足。一点小差错都会带给他们挫败感,而大的过失更会让他们产生严厉的自我批判。 2. 对于成就,你不想庆祝 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完美主义者对于宣布自己的成功总会感到不适。他们总是会在自己的成果中看到瑕疵。如果你和他们深入聊天,他们也常常说“我应该再快一点完成目标的”、“都怪我不够聪明,否则我现在的成就会更高”这样的话。 3. 你的自我价值 (Self-Worth) 完全来自于成就 完美主义者从不为“我是谁”而感觉良好。他们的自我价值完全依赖于他们做了什么,完成了多少任务。很奇怪的是,即便他们已经完成了很多任务,他们经常认为自己从未获得过成功。 4. 期望他人也做到完美 那些真正的完美主义者不仅要求自身完美,同时还会对身边的人提出过高的要求。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过于严苛的反馈,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彼此间的关系。 5. 心理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完美主义常伴随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强迫性官能症(OCD)到神经性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再到抑郁症(Depression),甚至有研究显示,完美主义是自杀倾向的风险因素之一。 6. 拒绝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虽然看起来追求完美,但实际上,很多完美主义者对开发自己在新领域的能力没那么有兴趣。他们更加乐于展示已有的技能,或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加深研究;他们喜欢选择挑战性较低的事情来增加成功的几率,而探索新的机遇往往让他们感到很痛苦。 7. 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 对失败的强烈恐惧以及对未来的焦虑,使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生活常常感到不满。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你可能发现自己很难觉得高兴。研究表示,完美主义者通常可以在压力环境较小的情况下表现优异,但是面对日常压抑和紧张的生活节奏,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则会受到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8. 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积极性强的人常常比较努力,并且可以高效地完成任务。而完美主义者则往往很纠结于任何事情的完成。一封邮件千修万改仍觉得不满意,一首曲子演练太多遍以至于耽误了截止日期。过于追求完美的代价是低效率。 9. 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掩饰自己的不完美 完美主义者会花很大精力在掩饰自身的缺点上。他们非常害怕受到评判。为了逃避这样的评价,他们会更加尽全力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 10. 容易烦躁的情绪 因为完美主义者容易对自我和他人不满,所以你会觉得他们经常处于烦躁的情绪中。 接受不完美 很多人以为完美主义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成功,事实并非如此。对失败的恐惧、对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恐惧,会从一开始就阻碍完美主义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通过不良的应对机制来面对压力——即回避。 “在大学校园中,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反而更倾向于在校园生活中规避风险。”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心理学教授Susan Krauss Whitbourne发现,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没有把握取得很好的成绩,而选择放弃一门非常有兴趣的课。而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反而对于是否取得完美的成绩表现出较少的焦虑情绪。由于认为自己无法完美地完成任何事,他们选择了根本不去尝试。 过程中,完美主义者也会因为小挫折、或者担心犯错,而倍感焦虑,从而影响到进一步完成任务。此外, “All or nothing”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自己有着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高标准,以至于即便在他人眼中已经获得成功,他们也无法觉得快乐。 无论是为了你的心理健康,还是为了能够真正接近“成功”(而不是仅仅焦虑成功),你可能需要尝试一下,学习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以下两条建议供你参考: 1. 问问自己,你对完美的追求从何而来? Békés和她的团队认为,童年时期父母的指责以及过高的要求,会使个体在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永远不够优秀。也许是父母或其他尊敬的长辈总是对你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也许是你很努力,却听到太多外界的批评,于是便记在心上,开始吹毛求疵?找出完美主义的根源,可以帮助你找到克服的办法。 2. 明确自己正处于压力之中,并辨识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压力 压力通常分为成就相关(Achievement- related)和人际相关(Interpersonal-related)两种。明确你正处于哪种压力之下,是应对理想化期望的重要的一步。完美主义者会格外在意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容易夸大他人的否定、拒绝、怀疑等。而这种压力,是无法通过成就的达成来消除的。 完美主义往往由童年而来,很有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甚至使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时产生更多的阻抗。因此,了解完美主义的缘由,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压力面前的弱点,都是摆脱完美主义阴影的重要过程。
/
本文档为【不逃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