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7-09-28 24页 doc 45KB 5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0441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名词解释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 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 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 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 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 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5,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 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6,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7,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8,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9,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5,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6,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 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7,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8,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 括可用语言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 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 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 续一短暂的时间。 (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3,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记忆恢复。 4,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7,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 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 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4,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 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 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9,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 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2,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3,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 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4,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5,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 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价值观是一个 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4,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5,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 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6,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 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 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3,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4,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 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 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4,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他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5,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6,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 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3,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5,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 6,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 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7,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 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去的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 其是成人知道的情况下可以打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最经发 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 5、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在大约9-12 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 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6、支架教学: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学需要控制那学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使学 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能所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地掌握他们。在一个学习情境里,教师 最初要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在这之后,学习者和教师分担责任。当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时, 教师逐步地撤走支架,从而使学生得以独立完成任务。这其中的关键是要保证支架一直使学 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这个支架要作出调整。学生在最近发 展区内学习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建筑工地中所使用的脚手架作类比,教学支架有五个基本功 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生能完成本不能完成的 任务,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 7、智慧技能的学习: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8、动作技能的学习: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 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9、练习律: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 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就 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 10、准备律: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 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 烦恼之感;?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百度 百科 11、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 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 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百度百科。(如果将 肉末放在一条饿狗的口中或嘴巴附近,肉末可以自动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这里,肉末 被称为无条件刺激,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成为无条件 反应。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 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应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会成为条件刺激,能够引 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的反应,这种反应被成为条件反应。这个 过程就是经典条件作用。)——课本解释。 12、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会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现象。消退就是清除强化从 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13、条件作用的泛化:近点条件作用一旦形成,集体对与条件刺激向此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这被称为条件反应的泛化。 操作性条件的泛化是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 境转移的另一个情境中。 14、条件作用的分化: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 件作用的分化。当狗学会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向此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 就出现了条件作用的分化。操作性条件作用分化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 反应。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他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 的。此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做出机体所希望的行为,那么机体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 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机体所不希望的行为,机体就应该给予惩罚。——百度百科。— —斯金纳在可控制的环境下对操作性行为进行的研究。他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叫做斯金纳 箱,箱内装着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 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自动送落一粒食丸。 白鼠进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在这一实验中,白鼠学会了按压 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 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第一,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 趋向;第二,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律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课本解释。 16、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 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 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百度百科。 17、学习的顿悟说:认知学习理论的学说,反对任何一种还原主义,主张学习在于构成一种 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个完形,学习是顿悟。顿悟的发生首先是有机体面临一个问题, 发生认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有动机性质,使有机体试图去解决,求得心里的平衡。这种 问题解决是的通过顿悟实现的。该学派重视创造性,重视理解,这些构成了最初的认知学习 论的观点。 18、连续接近技术:见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没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知道获得 最终的目标行为。 19、强化:能够提高操作反应律的后果。 20、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律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21、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额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 强化学生参加不喜爱的活动。 22、观察学习:指功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活学习。 2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人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 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24、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25、认知示范: 26、潜伏学习: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 过程 。又称隐匿学习。它是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7、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 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 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 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百度百科。 28、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 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合理联系起来,有意义学习就 发生了。 29、机械学习:传统 教育的弊端,就是让学生在太多的时间里以机械的而非有意义的方式来学习各种知识。 30、发现学习: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 身努力的结果。 31、接受学习:该模式是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在他提出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 的。饥饿时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 32、发现法教学模式:布鲁纳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有四个原则:(1)教师要将学习 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根据学生的 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教材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 部学习动力。有四个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矛盾, 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 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33、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 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心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 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4、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 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 35、认知结构:概括地说,就是然关羽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 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36、图式:重点揭示了认得陈述性知识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重复发生的经验模式。 37、先行组织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陈述性的,它往往提供一个抽象的观念,卫星的学习 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另一类是比较性的,用于比较熟悉的 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 辨别性。 38、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 就动机涉及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 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39、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感 同义。 40、内部动机: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 41、外部动机:指引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 42、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包括(1)符号表征的学习,学习具体的词汇代表什么, 即建立符号与实务之间的等值关系。(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 习,学习事物之间的关系。 43、程序知识:程序只是的学习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式识别学习,一类是动作序列学习。 这两种类型是相互关联的正确的使用行动序列需要识别适合的条件。 44、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 的心里准备状态,所需的时间或联系次数的减少,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徐喜亮的增 加,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 45、负迁移:一般只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只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使 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知识的正 确掌握等。 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 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一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26. 绝对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27. 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 28. 恒定刺激法: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经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30. 平均差误法: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31. 有无法:当定下判断标准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标准的感觉都说是信号引起的。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的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32. 操作者特征曲线,又叫等感受性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相应发生变化的曲线 33. 评价法: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 34. 顺序量表: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较粗糙的测量表 35.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的差别,无绝对零 36. 比例量表:即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差别和比例 37. 数量估计法:1975年斯蒂文斯:从一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的刺激中用数字表示刺激的强度,为避免被试使用过大或过小的数字,应该使用几何平均值 38. 斯蒂文斯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39. 对偶比较法:选择分数,即每一样品与其他样品比较时获胜的次数 40. 等级排列法:被试按照一个指定的因次把许多样品排列成一个顺序的系列 41. 简单反应时间:即唐德斯A反应时间: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单反应之间的最小延迟时间 42. 选择反应时间:即唐德斯B反应时间:两个刺激与反应,每个刺激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包括辨认刺激和选择反应两种心理操作过程 43. 辨别反应时间:即唐德斯C反应时间:有两个相互有差别的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反应,而禁止对另一个刺激反应 44.减法反应时间:唐德斯应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之间来度量辨别和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45. 视敏度:测量人对空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即辨别外界特体细节的能力 46. 闪光融合:测量人对时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 47. 融合频率:把亮暗周期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每秒亮暗的周期数称临界闪光频率 48. 适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视觉现象 49. 暗适应:在黑暗条件下,视觉感受性逐渐恢复的过程,视觉感受性增加 50. 光适应:当从黑暗处到光处时,可发生光适应过程,视觉感受性降低 51. 颜色对比:在视野中,相领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52. 颜色适应:人眼在颜色刺激的作用下所造成的颜色视觉变化 53. 颜色匹配恒定性:相个相互匹配的颜色,尽管在不同颜色适应条件下观察,两个颜色仍始终保持一样 54. 颜色匹配: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 55. 形状知觉:人对外界刺激的空间关系的反映,是对视里中出现的刺激主动加以组织并进行解释的过程 56. 图形背景相互关系:把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现象 57. 封闭性规律:一个封闭的图形容易看成是整体 58. 连续性规律: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图形中,或有新成份加入,则看成是原来图形的继续 59. 相似性规律:相似图形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60. 接近性规律: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61. 深度知觉:人们能判断物体离开我们的距离,以及物体本身的三维性 62.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 63. 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工具 64. 知觉恒常性:当观察条件即远端刺激和近端刺激发生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即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个物体。包括在小,明度,颜色和运动知觉恒常性 第五章 记忆 65. 无意义音节:1885年艾宾浩斯用两个子音和一个母单字母形成无意义音节作为 识记单位 66. 节省法:一种测量记忆的方法,计算记忆保持量 67. 记忆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渐慢 68. 感觉登记:以感觉的形式把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 69.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保存很少信息,且信息保存时间不长约1分钟 70. 长时记忆:信息由短时记忆来,容量无限 71. 部分报告法:斯波灵: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亮秒,然后不必报告所看到的所有字母,而是只报告四个字母,至于哪四个,由声音指示,高音指示被试报告上面一行四个字母,中间则报告中间一行,低音则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随机出所,所以被试无法猜测而必须看所有的字母 72. 自由回忆法:学习时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一次,然后让被试以他们愿意的顺序现再出来,再现就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记住的材料写下来或说出来 73. 对偶联合法:学习时呈现成对的项目,每一对有一个刺激项目和一个反应项目。要求被试回忆出相应项目,速度是固定的,以便使被试有足够时间去作反应,测量时呈现的刺激项目的顺序和学习时成对项目呈现的顺序应该不同,学习与测验交替进行,直至被试对每个反应项目都能正确回忆。 74. 再认法:是一种测验记忆的方法。要求把已学习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书法家过的,把已学的叫旧项目,未学过的叫新项目,计算: 75. 保存量=认对旧项目的百分数-认错新项目的百分数 76. 重学法:即艾宾浩斯创造的节省法 77. 知觉辨认: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起来,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字,结果:对学习过的单字,正确辨认百分比高 78.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材料对后学材料有干扰 79. 后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前材料有干扰 80. 系列位置效应:用自由回忆法进行实验或获得系列位置效应: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得很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也再现得很好 81. 加工层次:记忆是认知系统对刺激物进行各种不同水平分析加工的产物,加工层次才是决定记忆久暂的因素而不是时间;记忆依赖于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即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成绩越好 82. 范畴群集:把同一范畴的项目组合在一起的现象 83. 学习的快乐性:赖科克:使人快乐的单词通常比叫人不快的单词学得更快 第六章 心理语言学 84. 心理语言学:又叫语言心理学,把语言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85. 轴心词文法:布雷恩:目的是认识儿童语言的模式,在儿童词汇中有两类词,轴心词出现在第一个位置上,数量不多,发展较缓慢;开放性词处于短语的第二个位置上,词量较大 86. 电报言语:布朗: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分为内容词和算符,内容词指人,动作,客体或客体的性质;算符常被省力量掉,无意义 87. 语言爆炸:儿童词汇量的戏剧性增长 88. 表层结构:乔姆斯基: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 89. 深层结构: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表层结构不同的句子可能深层结构类似或相同 90. 沃尔夫假说: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二是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第七章 思维 91. 循环子目标策略:主试根据被试的口头报告就可以获得他在解决问题时隐蔽的思维过程的有用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还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 92. 概念: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 93. 部分策略:被试首先以连结概念作为假设,这假设满足第一个肯定的例子中的某些特征,这与整体策略中被试的假设满足第一个肯定的例子中的所有特征不同。以后,当被试对新的例子回答错了,他们就改变假设而选择与过去的例子相一致的假设,这种过程要求被试记住所有过去的例子。 94. 辨别学习:概念形成实验的第一项任务叫辨别学习,要求被试选择两个刺激中正确的一个 第八章 动机 95. 认知失调:费斯廷格:一个人持有两种互不一致的认识或想法时所处的不愉快状态 96. 过正原则:人们做一项他们喜欢的活动并为这项活动而得到奖励时,过正情形就会出现,此人的内在动机或兴趣在那项活动中就减少了 97. 感觉剥夺:没有感觉刺激或感觉刺激较少是最难受的。当感觉不到一切刺激时,被试会经验到极端的不愉快,智能下降,心境变坏,脑电图改变,体验到幻视和幻听,所以,为了使机体的各种机能正常作用,人还是需要某些感觉刺激的
/
本文档为【心理学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