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

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

2017-10-19 22页 doc 45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 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快乐多一些 [一 : 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兴趣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英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快乐;课堂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
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 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快乐多一些 [一 : 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兴趣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英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快乐;课堂 《小学英语课程》中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并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让英语教学充满乐趣。 一、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 学习语言需要一定的环境。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刚接触英语开始,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常用的一些句子,如:Hello~ Good morning (afternoon).Stand up. Sit down,please. 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使用,并逐步增加句数。日积月累,学生基本 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营造生活中的情境,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新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例如:教学shopping时,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关shopping的对话,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没想到他们居然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帽子、衣服、水果摆在课桌上进行表演。对于这样的表演,学生都踊跃的参加,课堂变得十分活跃。 二、注重学习情趣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喜欢趣味性学习。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情趣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单词时,就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做游戏,一人说单词,其他同学来看他说的是否正确,最后每个小组评出取得成绩好的学生。例如:在学习“跑”、“跳”、“哭”、“笑”等动词时,就让学生通过大家一起学过的绕口令来做动作,并说“run”,学生就一边起来一边说“run”,当教师说“jump”时,学生开始一边跳一边说“jump”,教师说“smile”,学生就作出微笑的表情,并说“smile”。这样,学生在语言与动作的双,)重信号刺激下,很快就记住了单词的读音,而且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在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些单词后,再继续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游戏,让一个人发出口令,其他同学跟着做动作,并重复单词的字母组成。谁动作做错了就独自一人出来重做。大家在互相监督下饶有兴趣的学习。 三、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并且做起来乐此不疲。如果把游戏引入课堂,学生就特别的喜爱,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游戏可训练学生的听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迅速的作出反应。例如:教师可快速说出祈使句:Touch your head(eye,ear,nose„).Put up your hands. Close your eyes.等,当学生听到后便完成这一动作,以做的最快最准的为获胜。可以用来发出指令的词句很多,如Touch your book 等,同样可以把这个游戏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抽一名学生到前面做动作,其他同学监督做错了的同学,把他淘汰下去,动作全对的同学就是获胜者。又如,找朋友游戏:就是请一半学生手持一套英语卡片,听音乐《找朋友》,最后一句时找到朋友,拿出卡片说: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另一学生根据卡片回答: It’s foggy(cloudy,sunny).通过这样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能把抽象语言内容变成形象具体的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采用积极的方式 激励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功能,在激励氛围中学生能不断成长、不断的进取。学生是有情感的个体,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只有积极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更加活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时时刻刻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正面评价。例如:Clever(Good) boy/girl. Great~ Excel lent~ Wonderful~ Well done. Good job 等。同时还采用发放小礼物, 奖励小红星等激励手段。有时, 亲切的对学生笑笑, 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课后会互相评比,谁的“战果”多,出现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这些激励的手段让学生的情境表演更加活跃,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高涨。 总之,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情境,让课堂活动起来。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需要教师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教师的教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英语。 【参考文献】 [1]程珏.浅谈小学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2]王丽芹.以“趣学”理念点亮小学英语教学课堂[J].素质教育,2011(4). [3]吴凌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追求“活”[J].现代教育科学,2011(9). [二 : 罗佩萍 让生活FUN起来] 她是中国身价过亿的年轻女子之一。台湾屏东县人,美国新百伦 (NewBalance)公司执行董事和中国区总经理,是公司最年轻的最高决策层成员、唯一的华裔女总经理和女CEO。她叫罗佩萍,一个会眯着眼睛跟你笑,分分秒秒鼓动你要多运动的美丽女老板。 2011年3月,大本钟奖监委会和组委会在伦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罗佩萍获“2010年度大本钟奖之美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雄鹰奖”称号。和她一起获此奖项的名单还有:陈俊龙、谢家华、黄楚芳、罗达伦、刘弘威、邓文迪、杨致远、姚明和喻俐雅。 一个行动缓慢的后来者 在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运动鞋市场,新百伦无疑是一个行动缓慢的后来者。但罗佩萍认为,他们来得正是时候。 一说起全球最著名的运动品牌,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很快会联想到耐克、阿迪达斯和锐步。2007年11月,当新百伦(New Balance,原译“纽巴伦”)宣布全面进军中国市场时,以舒适度和新颖的外型很快成为热爱运动的青年们追捧的对象。 新百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维斯(Jim Davis)从美国波士顿总部来到上海,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如果你穿上新百伦,就一定是名出色的跑者~”在标志着正式登陆中国的“推鞋仪式”上,新百伦第一次完整地勾勒了在中国中心城市的扩张:在北京、上海两地开设70家全新形象的专卖店,其中包括超豪华规模的旗舰店;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使中国市场的发展规模超过其他国家,成为新百伦在美国之外全球第二大市场。为此,戴维斯派 出了心爱的干将、原新百伦台湾公司总经理罗佩萍负责开拓中国区业务。罗佩萍同时也是新百伦执行董事、全球高峰决策小组中唯一的女性。 摆在罗佩萍眼前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谈到新百伦,中国内地消费者大多印象不深。很少有人清楚,在美国,新百伦比阿迪达斯拥有更多的运动鞋市场份额,售价甚至也高于阿迪达斯。2003年,新百伦占美国运动鞋市场10.7%,阿迪达斯占9.2%。“我们只专注于运动鞋和运动服装,不做器具和配套产品。”罗佩萍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百伦是全美第二、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新百伦2003年在全球的销售收入为13亿美元。 因此,新百伦在国际市场上有“慢跑鞋之王”的美誉。美国运动用品厂商协会的数据显示,跑鞋在全美运动鞋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销售规模达到45亿美元,占全部运动鞋销售的30%,高过篮球鞋和全能运动鞋、步行鞋。虽然耐克占据美国运动鞋市场高达40%的份额,但细分至跑鞋领域,它的销售额也屈居新百伦之后。苹果电脑的原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微软公司原董事长比尔?盖茨,都是新百伦的忠实拥趸者。乔布斯喜欢创新,但是,穿新百伦跑鞋和李维斯牛仔裤对他几乎是一成不变的选择。 争取“20分钟”的意义 知道罗佩萍的人都会感叹下当年她拿下新百伦台湾代理权的传奇,然而她自己却极不愿意再提起这事。外表极其妩媚年轻,却笑称自己的性格很男人。3个孩子的妈妈,喜欢洗衣服多于折衣 服、拖地多于扫地的女主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要运动”。 罗佩萍说自己是个非常喜欢刺激、又爱冒险的人,这就让人理解了27岁那年她为什么会一个人单枪匹马跑到新百伦总部毛遂自荐要做这个运动鞋品牌的代理商。 罗佩萍出生在台湾,17岁那年早早地背上行李,去美国念书。她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国际贸易,一毕业,去了一家贸易公司,从公司最底层的业务员开始干起。当时大陆的改革开放才刚起步,她花了3年时间,把贸易的整个流程都撸了一遍。她工作很用心,除了手头的事务,还会时常留意进出手中的衣服和鞋子,她发现有个牌子的运动鞋非常好穿,虽然卖得不多,但销量稳定,再看看当时的台湾市场,没有人代理,于是,机会来了,罗佩萍跳槽,带了两个帮手,成立了公司。 她一个人冲到美国新百伦公司的大本营,要求谈判,可汲汲无名,没人理她,罗佩萍不管,硬是不走,对主管提出条件“只要给我20分钟”。对方觉得她一个小姑娘要做全台湾的代理商,很有趣,同意接见,不料这次谈话罗佩萍把新百伦鞋子的历史、现实、未来说得头头是道。最后,预先商量好的20分钟延长到6小时,罗佩萍出乎意料的拿下了代理权。 当时的台湾,还没几人知道“总统的慢跑鞋”,罗佩萍背着鞋子去商场挨家挨户敲门时,常常被人拒绝。“他们都嫌这鞋,)贵,还不相信我,常常反问我‘你们怎么都说自己是全美第二大运动品牌,’”就是在这样的拒绝声中,罗佩萍和她的助手慢慢开始打 天下。没有搬运工,她自己动手;邻居反对他们的货物占用电梯,那就想法避开大家,比别人早几小时爬起来,晚几小时睡觉。3年后,小办公室变成了办公楼,3人壮大为300人,没有人敢再小看这位厉害的美女老板,她订单无数,一举成为台湾销售第二名的运动用品公司。 New Balance=新平衡主义 只要你真正热爱运动,新百伦都会为你提供专业、周到、热情的服务,正如其名,使你在休闲运动中体会到由平衡带来的舒适。 新百伦,提倡的就是“balanceyourlife――平衡你的生活”,吃多吃少、早睡晚睡,都需要平衡。这很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从各个层面做起。记住了这个理念,再来安排生活,就会很轻松惬意。心情不好了,就找办法调节;午餐吃多了,晚餐就吃少些。对女人而言,心态很重要,保持一颗不老的心,再加上长久不懈的运动,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态,就会保持在一个很年轻的阶段。 罗佩萍17岁到美国,一边念书一边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了一家室内设计公司上班,开始自己赚钱。有钱后就开始意识到保养和打扮,罗佩萍第二份工作是给美国著名的女性环境艺术设计师Linda当助手。Linda教会了罗佩萍基础的审美感觉和第一次化妆、第一次涂指甲油、第一次穿上性感睡衣、第一次参加PARTY、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并谙熟一切礼仪。 罗佩萍和众多恐惧婚姻耽误事业的职业女性不一样,她26岁就 结了婚,并很快成为了母亲,她每月来上海一星期,处理重要事务,剩下的时间全都留给孩子和老公,滑雪、骑马、高尔夫,运动让她看起来仍然年轻。 罗佩萍很反对为了工作而抛弃家庭的人,她认为能把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的,才是一个优秀的人。在家的时候,就陪孩子一起玩,一起运动。罗佩萍的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心脏功能先天有问题,住在婴儿特护病房里。罗佩萍在那里一直陪着她女儿,其中有一次她女儿的情况很危险,但罗佩萍他们终于挺了过来,经历过生和死的考验,让罗佩萍更加爱惜她的孩子。 罗佩萍的外表经常会欺骗和迷惑很多人,不但因为她的容貌看上去与实际年龄不符,还因为她妩媚精致充满女人味的外表经常会给人柔弱的错觉。事实上,这个小女人在工作中却是个才华横溢、作风利落的“铁娘子”,小小的身躯总能不断地扛起重担,并能把事情做得近乎完美。 长年坚持运动的她每天清晨都会跑步,她觉得这能让人体力充沛,一天都好精神。而且罗佩萍的运动项目还会根据不同的季节有所改变,比如夏天泛舟,秋天就开始锻炼手臂和腰部、大腿的力量和灵活性,为冬天的滑雪做准备„„ 在New Balance呆了十几年,罗佩萍的生活也随之变得很New Balance,她彻底地爱上了运动,并把New Balance演化成一种“新平衡主义”:追求平等、相信机会均等的事实、拥有永不消失的自信心,一切以正义为准则。在这种“新平衡主义”的信念下,罗 佩萍在事业上得到成功的同时,家庭也幸福美满无懈可击,她为此感到很自豪。 罗佩萍说,“对于每一个女人而言,都要学会运动,学会平衡,学会爱惜自己,这样,生活才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文/李瑞 历程评述: 新百伦作为全美第二大运动品牌,承接整个台湾代理权的竟然是一家只有3个人的“皮包公司”,而公司主人只是个20多岁的小姑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罗佩萍凭着一股子韧性,闯劲成功争取到了代理权,并付之努力和行动,给了公司在业界生存下去的活力,才有了她今天的成就。 [三 : 活起来] 灯光让夜活起来, 土壤让花儿活起来, 水让鱼儿活起来 教师让知识活起来, 知识让人类活起来, 人类让世界活起来~ [四 : 如何让探究进入课堂] 立足数学课堂 培养探究能力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现在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区别不在知识的多少,而在有无对未知领域的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将探究之水引入数学课堂,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呢, 一、要树立探究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断更新,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以知识占有为目的的教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和教学理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教学行为,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已不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者,而应该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促进者;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而应是学生探究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应树立尊重学生主体探究的思想,摆脱旧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式、互动式、探究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要创设探究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具有增力作用,会使学生心情振奋,能大大提高探究活动和积极和效率。消极的情绪会有减力作用,会抑制学生和智力活动。所以,教师要积极营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良好情绪的课堂教学情境。 一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探究环境。在探究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 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构建共同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惑攻疑的使用关系,指路导行的益友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有勇气表现自我,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发现。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再讲一遍,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言,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发表意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做法。此外,教师还要做到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吗,”等。 二是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善于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尽量做到让学生进入一个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尽可能地以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时空。把学生置于急于解决未知问题氛围中,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探究未知解决问题。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每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如通过复习与新知识紧密相关的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以旧引新创设;针对新旧知识的碰撞点创设;利用故事、谜语创设;借助观察、实验、操作演示创设;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创设;巧设 悬念创设等方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 三、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究形式 探究的上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只有采用合理的探究形式,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确良探究形式。常用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独立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小组使用探究。由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认识结构的差异,在独立探究时,形成的不同见解。通过学生的表述、补充、争论等多种合作探究形式。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展示,不同的意见或见解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在经过小组探究,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小组探究陷入僵局时,或探究有独特见解时,教师应及时组织集体探究,借以推广小组探究的成果,解决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通过学生互动的使用探究,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独立探究;对 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 四、要增大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探究的过程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得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如果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迸发出与众不同的思想火花。教师也不会欣赏到学生那独具匠心,令人激动的真知灼见,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机会,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思维过程,使他们的不同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思考、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五、要激励探究行为 探究是一个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当肯定的则充分肯定,当引导的则适当引导,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的学习数学的水平、情感、态度、自信心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要善于捕捉学生探究的思想火花及时鼓励,哪怕学生的见解是错误的,也要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帮助他们在跌倒处汲取教训。激励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永攀高峰。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探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 :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叶澜 一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 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 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攻坚战之艰巨性还来自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之不足。 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探讨问题,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在心理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社会学的眼光集中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上;学科教学法则偏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国外学派林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各自强调一个侧面,或认知,或策略,或行为控制,或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教学,但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理论上我们已走近“百川汇合”的“入海口”,但还没有见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二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然而,这些认识的进展,尽管起了拓展思路、丰富认识的作用,但仍然局限在对教学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并未跳出原有的“大框架”。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大框架”的合理度。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它具有广泛影响并至今活跃在教学论界,故揭示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来是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现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大致如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上述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 ,(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它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以上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本文无意否定它的合理性方面。教学确实应以完成认识任务为主,确实与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的认识活动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我认为这种认识又是有局限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指向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一,现行理论是否已经把握了作为认识活动的教学之特殊性,传统理论在区别教学与其它认识活动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在它所处的认识层面上与传统观点是相同的,即仍然把教学当作特殊的认识活动来研究,区别只是在具体观点和视角上。第二,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是否仅仅在认识论层次上就足够了,换言之,“特殊认识活动论”能否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这是比第一个问题更富有冲击力的问题,它要求从更高的层次、更综合的角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 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 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然而,这一重要价值以前被人们普遍忽视,包括被一些强调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教 育家所忽视。如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反对把教育的意义只看作是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然而,他并未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的生命意义。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但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要求的,同样地未涉及到教师。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前苏联的列符赞可夫,他曾以《教学论与生活》为名发表过专著,主要也是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同样没有顾及到教师,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著作中,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应当从精神生活(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这里涉及到了个体的生活,但依然把视线停留在学生身上。我认为,这些认识是重要的,但依然是不完全的,必须看到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的意义。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 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这就是我们在认同课堂教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学生发展价值的同时,再指出它对教师同样具有生命价值,形成和提出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意义这一观点的重要原因。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如前所述,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平时,当谈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即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时,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之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施中,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常常把某一类的活动,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 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 动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在此要指出的是,我并不否认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地位,但是,不赞成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任务丢掉,或者使它们完全依附于认识任务。有不少教学论著作中也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又如,有的学者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境与情感体验,其旨意是使情感作为有助于识记的背景发挥作用。还有学者强调把文学教材中的情感发掘出来,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这比前两者仅把情感作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认识任务的工具要前进一步,但还没有注意对到课堂生活本身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 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显然,这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自然,课堂教学的完整目标,还应该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 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尚需下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上述两方面的规律,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与这些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今天可以明确提出的是: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 最后,问题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所谓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是指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不是指那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活动本身的进行状态而生成的动态的影响继续活动的因素。这些属于“前在”的因素有间接和直接影响之分。其中,主要的直接作用因素可作以下分类。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季节,天气,星期几,上、下午等)和教室条件(空间,空气流通度,光线的亮度,室内布置, 洁净状态,设施功能,物品有序态,教学用品配置量,座位排列式,周边噪音程度等)。心理因素较为复杂,又分为个体稳定性因素(在学生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习惯,获奖情况,在班级中的地位,期望,与教师的关系,认同程度,个性等;在教师方面,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自信度,准备状态,对班级的态度,师生关系,个性,期望等)、个体不稳定因素(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外界临时性强刺激的效应等)和群体因素(包括班风和师生关系等)。 显然,上面所列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其它的因素都是可改变和可控制的,改变、控制都应该以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成为定向。其中,心理因素大部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的,形成后即成为稳定态,对形成后的教学实践产生影响。把心理因素作“个体”与“群体”之分,是因为两者不仅有区分,而且有相互作用,尤其是当群体因素形成后,会对个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另外,心理因素的非实体性,往往使师生都易忽视,或者不被自觉意识到,但它们却最具影响力。不仅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认知活动的状态与质量,而且影响到人生中处事、对人的态度与方式、整体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满足与否)、意志行为等。教师同样如此,他(她)也是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已有经验、状态进入教室,他(她)的心理状态影响他(她)对学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宽容度、耐心、机智,以及满足与否等情感体验。显 然,这些都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认知因素或仅仅是与认知相关的因素,它们的存在本身具有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作用方式和独立的意义。认识影响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努力形成积极的因素,包括物质的和更重要的心理的;改变消极因素,包括稳定的和暂时的,这些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所必须首先要做的。众多的因素参与、影响课堂教学,还不是课堂教学丰富性的全部,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为此,仍然首先要作好课前的教学设计,但应该按照新的教学任务来设计教案,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学生教师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全面策划。不同的教学观必然会影响教案的设计,本文不可能具体地详细讨论服务于新目标的教案应如何设计(这需要有另一篇文章作专述),只能以提问设计为例。不要以为凡提问必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许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使学生易获标准答案,由一串细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标;也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 向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 前者体现出教师控制具体过程,希望学生按规定路线行进的强烈愿望;后者则表现出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娶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关于教学设计与上课的关系,我十分赞赏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注:??〔苏〕列符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参阅〔美〕,(,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编,施良方、张云高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瞿葆奎主编,徐勋、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作者系中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
本文档为【如何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快乐多一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