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2017-09-25 4页 doc 14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分享 不久前,有位好友曾向我表达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读纪德的《背德者》时,丝毫不觉纪德“被魔鬼俯身”,也不感到其作在道德上有伤风化。当时我没读过纪德,便打趣说:或许是你自己的尺度太宽了吧。 借此次【读品】“纪德”专辑的机会,最近也在陆陆续续读纪德。这段时间纪德作品纷纷再版,光《人间食粮》国内就差不多出了三个版本,出版社再版经典的努力值得称道,但我同时也有不小的担心: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变化剧烈的当下,纪德式的慢节奏无疑有些不合时宜的。在这个连萨特都被巴特抢去风...
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分享 不久前,有位好友曾向我表达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读纪德的《背德者》时,丝毫不觉纪德“被魔鬼俯身”,也不感到其作在道德上有伤风化。当时我没读过纪德,便打趣说:或许是你自己的尺度太宽了吧。 借此次【读品】“纪德”专辑的机会,最近也在陆陆续续读纪德。这段时间纪德作品纷纷再版,光《人间食粮》国内就差不多出了三个版本,出版社再版经典的努力值得称道,但我同时也有不小的担心: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变化剧烈的当下,纪德式的慢节奏无疑有些不合时宜的。在这个连萨特都被巴特抢去风头的时代,纪德还能博取多少青年人的青睐,像《人间食粮》这样的作品是否还能重温旧梦,像那个逝去的时代那样,重新激起青年人心中的涟漪, 与我那朋友的阅读感受类似,读过几部纪德作品之后,我也不大相信那种“大声念纪德的文章10分钟以后,你的嘴巴会发出恶心的臭味”的论调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道德的变迁,使得曾经被视为“撒旦”的纪德,在我们的时代不再惊世骇俗,也不再触犯众怒。那种对道德秩序的挑衅,憎恨家庭与父母,虚无与孤独,这种纪德式的生存在当代青年人里也并不鲜见,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他们而言,纪德也不再有那么大的魅力。有时候,纪德流露出来的宗教情绪反倒叫他们厌烦。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在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不如先看看纪德时代的年轻人如何受到他的影响。 当时的青年马尔罗曾对人说,纪德是地铁的出入口。地铁里的所有人都要从那儿经过;巴塔耶看了纪德的作品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又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纪德那样的胆识和优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诗都烧了;而莫利亚克第一次与戴高乐将军见面,见将军张口闭口只谈纪德,也为此感到极其惊讶。而萨特更是认为,法国那三十年来的思想都应当根据纪德来定义。 对于那代法国青年来说,纪德身上的“撒旦”气质尤具魅力。他的不相信道德,不相信上帝,痛恨虚伪,拒绝束缚,追求解放与自由的气质,引起了青年人的共鸣,六八一代青年人的血液中不乏纪德的基因。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纪德给予我们最为珍贵的东西,是他决心彻底地经历上帝的末日和死亡。” 纪德笔下的事物总是让正经人感到惶惶不安:同性恋,恋童癖,鸡奸者,无神论。从《梵蒂冈的地窖》到《伪币制造者》再到《如果种子不死》,纪德展示的世界充满矛盾、动荡与不安。每个人物都穿梭于神魔之间,流离彷徨,孤独绝望。与恶为伍的文学每每如此,正如克洛岱尔所说:“纪德的名字就意味着鸡奸和反天主教。”在这个意义上,纪德同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站在一道的。在走向恶的同时,他们用他们的文字与人生在向我们展示人性的深度。 然而一个时代终将结束。对于“上帝之死”,人们已由绝望走向狂欢。这种纪德式的叛逆与绝望似乎不再能获得理解了。尽管他的后辈们拉康、巴特、德勒兹们向其表达过敬意,但在这群“后”学家们“非道德”的视野中,纪德式的“反道德”依旧逃不出本质主义的囹圄。自由主义者的解读更倾向于将纪德作简单的理解。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纪德的地位是凭借着《访苏归来》而奠定的。他们钦佩纪德的勇气,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敢于纠正自己的立场,敢于批判苏联与斯大林,并且能站在了反极权主义的一边。这里的纪德理性、诚实,富有常识 感,但这一形象又如何与其魔鬼形象并存的。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讨论显然是不够的。 纪德在今天遇到的尴尬或许是,人们对恶早就习以为常,人们对反极权也不感兴趣,人们似乎也不在意信仰的有无。所谓后现代,是后道德非道德的时代,人们不喜欢在善恶美丑真假之间做选择,而更愿意在无真假无善恶无美丑之间流连。 然而,纪德的真诚还是必须提及。奥斯卡?王尔德曾这样纪德:“这张嘴是不会说谎的。”老生常谈这样的话题固然落伍,但真实对于纪德而言太重要,为了真实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信念,为了真实他可以背弃道德与信仰,为了真实他可以把小说写得支离破碎,把人物塑造得颠三倒四。可以说,没有真实就没有纪德。要把纪德置于当代,绝不是使其适应时代,而是要让这个时代求教于他。 人们可以通过对真的追求,找到一把破解纪德其人其作的钥匙。道德教条遮蔽了人生的丰富,宗教秩序掩盖了人性的深度,而极权主义更具抹杀个体真实的危险。为此纪德更注重身体感觉与生命体验,他写自传不是为了彰显自我,而是为了搞明白真实的人生是什么。命运多舛,人性多变,但纪德恪守真诚,并为此举步维艰,左右彷徨。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他的自画像,他的字里行间回荡着卢梭的呼喊。 人们还可以通过纪德对真的追求,看到这种求真的困境与危险。这种对真的追逐与依赖,是彻彻底底的法国式。从笛卡尔式的思想革命(“我思故我在”)到卢梭式的社会革命(“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再到福柯式的话语革命(“知识即权力”),法国的文学与哲学上的批判精神一脉相承。彻底的怀疑与批判固然能避免陷入谬见,但批判也可能在否弃一切的过程中放弃了原有的追求。为了抽象的真实而放弃具体的常识,为了理论的真实而否定生活的真实,批评家特里林的《诚与真》为此写下过一曲动人的挽歌。 然而,纪德毕竟不会走得这么远,他一再地告诉我们生活比理论更可靠。他背弃了道德,却没有背弃生命的真实。在他看来,这种真实是生活意义上至高无上的道德。而今天的人们很可能不但背弃了道德,同样也背弃了真实。也正是由于背弃了后者,他们才顺理成章地背弃前者。尽管德国学者法兰克福在《论真实》这本小册子中一再警告,真实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食粮。但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却可以在大量的谎言、扯淡中活得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真实是毫不在意的,一切的争吵与辩论都是在毫无真理渴望的情境下发生,更别期望他们会为了真相而改变各自的信念。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纪德对道德秩序的颠覆,对苏联斯大林的谴责,但我们最难记住纪德类似这样的提醒:“凡是始终一贯坚持自己的意见,往往会发生不诚实的危险;我认为当着多数人的信念和自己的信念成了问题的时候,尤其需要诚实。”但从最近中国知识界一系列事件发展的事态来看,这样的提醒人们是很难听进去的。
/
本文档为【范昀: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