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道与仁

道与仁

2019-04-30 3页 doc 15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道与仁道与仁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他们创立的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于这些思想,学界更多地是注意到了两者的差异,而对其统一性认识得并不深入。我们从道德和仁爱这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入手,看一看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统一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的涵义就是“爱人”(《论语·颜渊》),爱自己,爱他人都是“爱人”,但孔子主要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要互爱,你爱我,我爱你,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要全身心地去爱他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
道与仁
道与仁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他们创立的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于这些思想,学界更多地是注意到了两者的差异,而对其统一性认识得并不深入。我们从道德和仁爱这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入手,看一看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统一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的涵义就是“爱人”(《论语·颜渊》),爱自己,爱他人都是“爱人”,但孔子主要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要互爱,你爱我,我爱你,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要全身心地去爱他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是一种极为高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克除自己意识中不符合仁爱的内容,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最终达到意识一动就是仁爱的状态。 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也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主要涵义是生养宇宙万物的母体,即宇宙万物的本源。道不仅产生万物,还养育万物,它是世间万物不断发展和繁盛的原动力,离开了道,世间万物就不能变化发展。世界万物,包括人、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发展是道的一种表现。道生成涵养万物的本性就是德,正如庄子对“德”的解释:“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之谓德。”(《庄子·天地》)庄子以“生”来解释“德”。道和德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质及其最根本的性质,它们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是道的功能展现。《管子》也以“生”来解释德,《心术上》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道以德的形式存在着,道的生长化育的本质是靠德来表现的。老子又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成万物而又畜养、载育万物是道的功能,道生成畜养万物又不主宰它,不自以为功高而占有它,是自然而然的,这是“玄德”,是最大的德。老子的这种道德观是从宇宙自然来立论的,但它同样涵盖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因为人类社会也离不开道的德性。 老子的道德观是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统一。这就为他与孔子思想的统一性打下了理论基础。道的生长、畜养万物的生生不息的功能本性落实到人类社会,就是仁爱的大善德,仁爱就是让人人都好、人人都能成长、发展,这是道的大善德在社会中的体现,这是社会中人与人关系上的最大的“玄德”,即生生之德。它虽然属于社会道德的内容,但又深深根植于道的功能本性的自然道德之中,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在生之大德上是相通的,这就是老子和孔子思想统一性之根本。 在阐发仁爱是生生之德这一主题上,程朱有着十分形象的比喻。程伊川以植物种子的生长发育的功能为仁,他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又说:“心犹种焉,其生之德,是为仁也。”(《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他把植物种子的生之性、生之德叫做仁,以生长发育的本性、德性喻仁,这与老子的道德生长化育万物的生之功能本性是一致的。朱熹也同样发挥仁的生生之德说,他说“如谷种,桃仁、杏仁之类,种着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见得都是生意。”(《朱子语类》卷六)程伊川和朱熹都把仁解释为生之德,实际是把仁爱与道德以“生之德”统一了起来。朱熹在解释《道德经》的时候,认为程伊川的“生生之意”的思想取自老子。他在对学生解释老子的“谷神不死”一节时说:“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氏之说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他承认仁爱的“生生之意”说来自老子的道的生长之功能德性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与现代伦理学的道德观有很多不同点。现代伦理学主要内容是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义务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则是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秩序和规范的一个整体大系统,它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道德与仁爱的关系就是这种整体观的体现。我们来看“克己复礼为仁”的“礼”,它更接近于现代伦理学的道德规范的涵义。《礼记·礼运》说:“圣人所以治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七情指喜、怒、哀、 惧、爱、恶、欲,十义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节、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就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遵从这些准则以达到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目的。《礼记》认为这种人伦秩序规范的本源根植于宇宙大自然之中,即从根本上说礼来自于道。《礼运》说:“故礼者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这也与老子的观点一致。按照老子的观点,道产生了万物,也产生了人和人类社会,道是自然万物、人与人类社会的本根,道的德性就是生长化育的功能,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道的能生之德,所以,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行为规范,即现代伦理学的道德规范要以道的能生的德性为本根,这一点也为伦理学的诸内容所证明,伦理学的目标也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与人相处,有利于人类和谐发展的社会。 孔子对道的生生之德是有深刻感受和认识的,他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它却推动宇宙大自然的运行,它使万物生长繁育。这里的天就是天道,就是老子的生养万物之道。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生养自然万物,而人道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正是把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把道落实到人间,以仁爱作为人间伦理道德法则的根本。 既然老子的道德和孔子的仁爱涵义相一致,那怎么解释老子的“绝仁弃义”呢?从老子“大道废,有仁义”(第十八章)这句话,我们知道老子在论述大道和仁义的关系上有个先后的顺序。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大道倡行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不用提倡什么仁义,人们都自然地遵从大道的要求,所想所做都符合道,提倡仁义反而是多余的。历史无情地发展使大道不再倡行,私欲、对物质的占有欲支配了人们的生活,这种社会现实就不得不提倡仁义,并按照礼的规范去做了,正如老子所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当道德丧失,社会充满不仁不义的行为时,就要以礼来约束了。“当人类社会失去了道德的制衡能力而只能靠僵硬的礼来强人就范时,祸乱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老子评传》第217页)这样的礼,是社会动乱的开端,当然就是“乱之首”了。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在当代社会,它也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无论是对于生态伦理,还是对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具有建设性的。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道与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