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

2017-10-14 6页 doc 53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 摘 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根本目的,明确这一问题,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实际效果的提高。由于历史传统和客观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主体性人格是当今社会缺失的人格,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因而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完善主体性人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主体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 摘 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根本目的,明确这一问题,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实际效果的提高。由于历史传统和客观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主体性人格是当今社会缺失的人格,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因而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完善主体性人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主体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主体性人格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这一过程当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由于客体存在的形态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即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改造。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处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己的关系时的能动性表现,主要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 所谓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气质等内 在素质的总和,及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外部形象,综合体现为人的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人格因素。人格中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格称为主体性人格。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在现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主体性内涵,表现出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性格特征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确立依据 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社会对“人”的因素的关注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逐渐向“主体性人格发展”转变,这一表达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格的质量决定于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而主体性的实现又要受到社会关系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格因主体性发展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时代性。所以,将人的主体性与人格联系起来,以“主体性人格”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合乎马克思主义本意的。 2.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感 受到了“带血”gdp所带来的沉重代价。大自然的“反作用力”全面刷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人本身也越来越成为探索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主体性人格”培养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3.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了旧体制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了独立个体的形成,也为个人主体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主体性人格”的新型人才,加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必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乏的主要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负面作用制约着大学生的主体性成长。中国的传统是敬畏权力,并以此来约束自我的意识活动,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严格的意识控制。不但从政治与伦理的角度钳制人的自由意识,而且积累了许多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强行让人接受某种既定的圣贤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忽略自我兴趣,目标指向职业地位、财富和家庭利益,这种动机驱使下的学习活动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渴望与热情,直接影响到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健全。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开放多元、信息高 速发展、高风险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促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与利益意识的强化,正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致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所需求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主体协作精神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巩固和完善。 3.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道德信条的灌输,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因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其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主体人格造成严重冲击。在教育目标上,强调教育的社会需要和整体利益,突出个体社会化而忽略了个体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内容上,教育表现出唯理性特征,将大学生与社会大环境隔离开来;在教育过程上,教育主体片面化,教师中心论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淡化了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品格上的自我养成和自我建构;在教学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评价结果的外在性制约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和 观念;在师生关系上,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受到多重影响和制约。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建构途径 1.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主体性人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材为本、教师中心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大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形成一种强制性灌输教育,这样也就不可能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主体性意识转化为主体性人格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领域,因而在教育过程当中,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理解的、尊重的、引导的、感化的,这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对其主体意识的培养,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形成思想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使教育目标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上来,教给学生一些明辨是非、自我批评、自我指导的能力,并使他们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只有把学生真正激活起来,把蕴涵于知识中的思想观念、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构建“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 物质利益、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信仰。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是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多元思想观念又存在一定冲突矛盾的社会环境。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迎接挑战。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文化、群体心理以及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以直观、便捷、生动的方式向大学生进行辐射和渗透,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才能在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广阔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应,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 3.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人为本,调整教育目标,践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增强有效性,遵循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规律,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个体需要进行引导、指导,激发大学生需要层次的提高。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存在性,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生应树立起崇尚的理 想,要有直面现状的勇气和信心,要有对自身言行负责的自我约束能力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新型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龙彪.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蕴涵和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7). [4]胡靖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完善[j].浙江学刊,2003,(4). [5]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根本目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
本文档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探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