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

2017-10-07 19页 doc 41KB 2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一)(2010-01-19 13:24:00) 标签:《分类:针脉 第二届董氏奇穴年会上的演讲录音已由我的学生整理完毕 发上来愿与诸位同修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共赴岐黄针道 针刺补泻手法 刘德会 2009-12-27 文字整理:常兆 、王振 王晓翠 首先要感谢左兄,一粟兄,还有吴兄,能让我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以往我讲呢,都是讲针刺补泻手法,补泻手法,都是讲烧山火透天凉,但这次呢要打破常规。 大家一开始关注的都是补泻手法,其代表即是烧山火透天凉,我也在网上说过...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一)(2010-01-19 13:24:00) 标签:《分类:针脉 第二届董氏奇穴年会上的演讲录音已由我的学生整理完毕 发上来愿与诸位同修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共赴岐黄针道 针刺补泻手法 刘德会 2009-12-27 文字整理:常兆 、王振 王晓翠 首先要感谢左兄,一粟兄,还有吴兄,能让我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以往我讲呢,都是讲针刺补泻手法,补泻手法,都是讲烧山火透天凉,但这次呢要打破常规。 大家一开始关注的都是补泻手法,其代表即是烧山火透天凉,我也在网上说过,如果要想进入高级补泻手法的境界,前面必须要有铺垫,怎么铺垫呢,必须从针和刺开始,什么叫针什么叫刺什么叫补泻什么叫手法,实际上它们是分开的,但综合起来,才能叫针刺补泻手法,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总想直接进入高级补泻的境界,但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临床医生做不出来,包括老一代名家郑魁山在内其子孙没有能做出烧山火透天凉来的,他家可是家传,为什么呢,忽略了基本功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讲针 在座诸位很多都是知名专家,都是在临床上的医生,我这次讲座全当抛砖了。 第一 《黄帝内经》里对能否用针的人提出了要求,针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在《灵枢 官能》篇明确提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就是说要从容不迫,缓语缓行,平时很沉稳即语徐而安静;手巧,就是问手巧不巧,手巧方可心灵,反过来,心灵方可手巧,但我们在临床上往往忽视这一点。并不是每种类型的人都可以进入针灸境界,也就是对针灸人才的要求,知道对人才的要求之后,我们才能知道能否达到内经的要求。 第二点,对针的要求,《内经》中多次提到小针之为物,夫子之言针甚骏,上数天文,下度地纪,乃可以长久。夫小针之为物,很多人觉得呢,针灸是小针,那为什么夫子之言其真甚峻呢 ,这就是针灸的广义,平时我们看到一根针,觉得它是个小针而已,但内经里面为什么说针这么重要呢,在《灵枢 九针十二原》里,明确提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意思是说,我们说起来好说,但是做起来非常难做,这就是很多人非常忽视的地方。举个例子,这根针我们拿在手里,我们为什么要先拿针柄呢,针柄为什么必须要做,古人做针柄,第一个是为了便于捻转,第二个是为了防止断针、折针,那针柄上为什么要留个孔呢,古人针灸尚有另一派扎法,在扎针时还要在针眼上串一根针,因为针扎上之后并不是固定不移的,内经里面明确提出: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中气穴针游于巷时要穿上一根针,防止这根针游离,这是讲针,是毫针。 下面还有九针,《灵枢 官针第七》:“九针之宜,各有所为。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平时我们大部分谈的是小针即是毫针,但《内经》中并不是单单指小针,而是九针,这一点要明确。孔圣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古代很多穴位是禁针的,但并不是说绝对禁针。比如睛明穴在在《甲乙经》中是禁针的,神庭在孙真人《千金方》里是禁针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时的针具并不是那么先进,承淡安当年东渡日本时得日本的针具,日本是当时世 界上唯一掌握拉丝技术的国家,它的针做得非常好,但是非常细,日本人扎上之后,大约得十天半个月才能得气,但是扎上后会很舒服,他回来后交给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也用,但过了半个月后病号都没有了,因为扎上半个月后不得气,病号怎么还会让他们扎呢,不可能 的。后来一想:不是我的针灸技术不好,而是针灸针不行,是国情有异,针细了,对皮糙肉厚的中国人来说不解渴啊,所以又换回粗针,粗针扎上后很快得气,很快病号都回来了,这就告诉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此外,还要选择九针之宜,各有所为。实际上在《灵枢 九针十二原》就已经提到了,但什么用法呢,《灵枢 官针第七》里:凡刺之要,官针最妙。我们现在很少重视这一篇,为什么呢,大家讲刺法很少讲官针,我们讲针,讲针灸,一般都讲毫针,直刺,斜刺,然后是手法,很少去关注“凡刺之要,官针最妙里”的刺法,为什么这么讲呢,《官针》下面提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不得其用;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病深针小,邪气根本出不来,如果想进入高级补泻手法的境界,前面这些全都是铺垫,官针的刺法有十二,就不具体讲了,大家回去看一看就知道了,这是针灸对人、针的要求。 第三 法则 平时我们看病针灸的目的就是治疗,但实际上针灸的目的没有这么简单,针灸法则大家也很少关注,《素问》中提到凡刺之要,必有法则,法天则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我们提到针灸关注的是人,是病人,但人是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我们看到这个病人的时候,不能忽视他与天和地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我们听左老师讲课,经常听到讲天、讲地、讲空,实际上《内经》早有论述,左老师是暗合《内经》之道啊。《内经》里讲上刺天光下合八正,什么叫天光,《素问 八正神明论》“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天温日明就是说今天天气晴好,人身上的气就容易开,容易行,扎针容易得气,扎上针之后也就容易祛病。下面接着说是故天寒无刺,比如今天零下十度,天太冷,人的气就不易行,月生无泻即是说月亮刚刚升上去是还不是很强壮,此时用补泻手法就要遵从天地,不要用泻法;月满无补,月满时用补泻,则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月郭空无治,月亮没了就一定不要用泻法,当然这些的前提是你必须进入了高级补泻的境界,否则用上泻法也未必能达到用泻的目的,这就是《内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这都是为烧山火透天凉做铺垫的,此外另有:必得其时而行之。我们现在讲针灸即《内经》所言得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但是内经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得先得天时,必得人气,这是我们临床上很少关注的地方,那么如果你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造成乱经。人身上的经气与天地之气运行暗合,在天地之间不断运行,如果你违背规律,就会乱经。乱经指的是身上的经气不依常规来运行,这大多数归咎于我们乱用补泻手法,不遵从天地,经言凡刺之道,必知天纪,不知年之所加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这就是对我们针灸之针道的要求。古人讲宁舍十服药,不舍一根针,在《内经》来说扎起针来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在掌握了天人关系之后,方可施行于人体,达到补虚泻实,达到上工调气,不要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的地步。《内经》言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这是对针灸法则的要求。再一个,针灸的目的,可能大家都会说,针灸的目的就是治病,但内经明确提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之方,在于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这是我认为《内经》里面所说的针灸的目的,合形与气,气就是神,粗守形,上守神,《素问 通评虚实论》《素问 针解》篇都提到 “神者,正气也”,达到的效果就是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掌握了这些进入针灸境界就差不多了。 (未完待续......)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二)(2010-01-21 19:23:50) 标签:《分类:针脉 然后讲刺 我多次讲过一点,我们知道了针,但对于刺法、刺基本功的练习,我们是欠缺的,刺法包括指力、指感的练习。 指力包括三层境界,第一层,爆发力;第二层,柔力;第三层,三合之指力。我在网上发过这样的贴子,但没有细讲。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里说“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下一句“玉龙之歌世罕得,研精心手无差讹”,意思是病人抬着进来,扎完之后自己走着出去,这时候最能显示出我们的针灸效应。要到这种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什么古人讲的好多手法我们现在都做不出来,其基本功我们都没有达到,基本功的练习我们是很欠缺的,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都很浮躁,古人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针灸基本功的练习到位是很重要的。 首先练爆发力,什么叫爆发力 我曾多次讲过:手持针,运腕力,将力集中到针尖上,一针贯地(天人地三层之地),贯至地部,这是爆发力。好多针刺练习方法是不同的,但第一层爆发力总是相同的。有一个道理摆在这里:运针指力的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运针指力必须分部来练习,也是境界的练习。不是一根针拿了几天就觉得可以了,那么当你练好了爆发力到一针贯地,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时候的表现是:入针不痛。 第二层柔力,再是三重指力,实际上就是三重境界,第一爆发力是明劲,第二柔力是暗劲,暗劲是2008年奥运会前我到胡海牙先生家里时,胡老传授的。胡海牙先生乃第二任道教协会会长、仙学创始人陈撄宁先生的入室弟子。陈先生晚年说,我的弟子有很多,但入室弟子只胡海牙一人。胡老家我去过很多次,胡老给我扎过针,他的指力是相当好的,去年8月7日,又见胡老,他说:你的水平已经可以了,但我还要再指点你一下,告诉你一下暗劲。暗劲即柔劲。在做到一针贯地之后,我们在提插捻转时候你没有暗劲,病人往往会感觉到疼,入针不疼但你一提一插一捻一转的时候病人感觉到疼这就是没练好暗劲。《老子》讲得好: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是以知柔弱胜刚强。那暗劲怎么练呢,胡老告诉我:练八段锦。下面有请八段锦兄为我们现场演示。(八段锦刘老师上场)胡老说:暗劲用八段锦,但八段锦的练法是有讲究的。请做第一个姿势:双手托天理三焦。胡老说:这个动作手过头时,要连续往上托三下 。 (八段锦老师做完后说:感觉这样把气一步步往上提了,三下可以托到顶了) 胡老的强调如此,至于大家练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大家的修行和悟性了。下面请八段锦兄做完整的功法演示:1双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须单举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摇头摆尾去心火6两手攀足固肾腰7 攒拳怒目增力气 8背后七颠把病消 。 感谢八段锦兄。暗劲练当如此,请大家自己体会。 第三 三合之力,又叫化劲,三合之力借用的是心意六合拳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暗劲练成之后我们在入针、在提插捻转的时候都是不疼的,但对我们进入烧山火、透天凉的寒热境界来说还是不够的,六合拳相传为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后来传到山西代家了河南洛阳人士马学礼得真传后,数百年来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另还有道家别传金家拳。内三合反映在针灸境界里是心到、意到、然后气到,并不是只单纯之气,乃是三合之力,即胡老的三劲合一即是化劲。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练指力当按部就班的来,从练爆发力到柔力到三合之力,炼成三者后就可以进入烧山火透天凉境界了。 指力的练习是:这根针拿在你手里的话,你就不应该把它当作一根针,而是你手指延长的一部分,要培养对针的一种亲和力。怎样培养亲和力呢,俗语讲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就要针不离手,天天捻针,培养手指对针的一种亲和力,十月份我去了趟青海,半个月没太多的接触临床,回来后发现手上有生疏之感,使我不能马上做出平时的效果来,这就是忽略了针不离手。一个临床大夫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手感,手指的亲和力在于平时针在手中不断的捻转。古人说真正会喝酒的人,非此年此度数此厂家出的不喝,就是找的那个感觉。一根针 拿在手中是多少号的立马就可以知道,习惯了以后,换个小号的就会感到很不适应,就找不出那种扎针的感觉来。手感,要熟练,必须要有称手的针,平时的不断练习最终要达到的是收放自如,收放自如反映于临床就是要如行云流水一般。我当年见我的老师陈乃明先生扎针时,针拿在手里,扎针,真是如行云流水一般,很平和的完成,就是一种对于针感的把握,在网上帖子里也提到了。对于亲和力的练习,最重要的是针不再是顽铁,我们要使顽铁而通神明:针乃手指的一部分。如此方能往下。 接下来我们讲 在《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藏腑血气之诊”。 第一治神 我在以前的讲座中强调过:什么叫做治,天下大治。稳定之义。而不是治理、调节之义。治神即为稳定正气,而不是调节正气。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那什么叫做神呢,《灵枢 小针解》:神者,正气也。有正气既是有神,治神就是稳定正气。下面还要分:一 医者之治神 二 患者之治神 三 医患双方治疗中的治神。大家讲治神,只是强调第三种,很少去关注《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我们讲望诊如果看到病人有风象,大概就在眉宇之间出现青色,要注意会有晕针的可能,这个时候治疗时手法一定要轻柔细腻和缓。病人治神就是告诉他想哪个针,就得专心想那个针,让他想这根针必然这条经上存有问题,必然阴阳不调和。在刺时,患者必须要安静,经言闭户塞牖无闻人声,虽然很难做到,但安静是必须的,医者要细心体会针下之气的徐疾。治神在治疗时非常重要, 病人扎上之后若有躁动,你就必须得用手中的针争取主动稳定它,然后再去辨别针下的气,就是辨针下气是正气还是邪气。所谓谷气来者徐而和,邪气来者紧而急,你去辨别它,然后,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最后达到补虚泻实的地步。在医者操作时,要按《这一点很多人也是忽视,《这点很有讲究,砭石在《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讲无用砭石,砭石在《内经》中提到的很少,也可能经汉人整理后漏去了,一般讲砭石、砭法已经失传,但中国这么大,是故天壤之地,或有绝传也。果不其然,在民国时期,有一本书,《砭经》,作者砭道人 在国家图书馆、吉林图书馆、福建中医图书馆均有收藏,但未引起重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发现了“泗滨浮磬 泗滨浮石”后才开始得到重视,山东烟台有用砭镰挑刺数次可治疗白血病的,这就超出针灸的范围。很多名老中医在写序时多好写:余操针砭之术如何如何,但实际上砭石用的很少,讲到泗滨浮磬,对砭石研究教深的有:广电门诊部施安丽老师 台湾李相谅教授 。砭石所达到的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的原理及其效果与针灸是一样的。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很多人挤在一 个没空调的小屋里,如果在身上放上块砭石,那么这些人会感到很清凉,没有人会中暑。四曰制砭石小大又是一个思路,大家可以参考《砭经》。 五曰知藏腑血气之诊 我们针灸为什么可以知藏腑血气之诊呢,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史记》《伤寒论》都谈到过扁鹊入虢之诊,里面有个词叫起死回生,扁鹊针三阳五会即可知太子可活,这就是针灸知藏腑血气强弱生死逆顺之诊。《 如今,针悬布天下有五但我们远远达不到《分类:针脉 接着讲补泻 补泻和手法实际上是分开的,大家只关注补泻,很少关注手法,补泻,《内经》提到很多,后世的手法是后来昌盛于金元。难不在穴而在手法,针灸不传之秘也在于手法,要想了解手法,必须从《内经》之源入手一直到流。《内经》讲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内经》补泻最根本的是迎随补泻,窦汉卿《标幽赋》,《通玄指要赋》都有论述:“要识补泻,需明迎随”“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等等。《内经》讲 补泻讲了好几种。《灵枢?九针十二原》讲的是迎随补泻,下面还有徐疾补泻,《内经》谈补泻是较散在的,因此,《内经》应该参合起来看,看《灵枢》必须读《素问》,张景岳,杨上善即是综合起来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何为迎随,《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气盛不可补也。追而济之者,气虚不可泻也。”刚才讲神在秋毫,这个气何时到达针尖,它是强还是弱,它是虚还是实,如果其气是实,可迎而夺之;如果其气是虚的,追而济之 ,这即是迎随补泻。那么讲“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徐而疾则实:慢慢进快速出即是补;疾而徐则虚:快速进慢慢出即是泻,即是徐疾补泻。但要真正理解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实际上要知道《内经》里讲的得气的概念。 得气,先得天时,得时可言得气,“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得气在《内经》里有两重涵义。第一,气至针下,讲“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首先要到针下,神在针下,针尖得气,然后可迎而夺之,随而济之。那么气至针下之是什么,即后世“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至针下时,《难经》说过:“气至如动脉之状。”这是表面,那我们手下呢,手下的感觉必须依据你的指力指感等等,气至针下容易,但气至病所难;第二 气至病所,《内经》言“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要想气至病所,就要守气,得气容易守气难,经常是扎上针后得气,病人一 动,再一看,气丢了。守气其根本之处在于手指下要勾住气,蒲老言:“一生行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以讲我们守气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与治神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定要安静,针尖上得气后,要做到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然后守气辩气,网上也谈到了针下辨气,借此讲一下针下辨气,谷气来者徐而和,什么意思呢,谷气,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微风拂面,有种柔和的感觉,即是徐而和,邪气来者紧而急,冬天寒风呼啸,燕山雪花大如席,冷不冷,急不急,这便是紧而急。 辨气第一层境界,辨来的是谷气还是邪气,扎上针后,若是谷气,就不要再泻,若是邪气就不要再补;第二层境界,辨邪气之性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及内之痰湿等诸邪,每种邪气有每种邪气特有的的性质,比如说现在的甲流,它为什么难治,因为它身兼数邪:风寒燥湿还有火象,如果你针下可以知脏腑血气之诊,就可以用针来辨其各邪轻重,马上就可以列出针灸的处方来,这就是辨邪气的性质。风邪—针下有滑快之感,寒邪针下紧,但也分大小寒,暑邪其性黏滞有轻微热感,燥邪有烈快之感这些都是只可意会,说出来即非那种感觉,我只是大体提提,具体请大家自己体会。比方说小雪之前之后比较燥之轻重,来指导甲流处方用药。如果是小雪之前的病迁延不愈,有燥邪在里,当托表透里,用辛甘温润,若是小雪之后,太阳寒水当令,要看看寒与燥孰轻孰重,以指导用药,若太阳寒水重则从太阳寒水入手,即为此意。火邪,火曰炎上,气较剧烈,病气传的最快的是火邪,关键是回去之后在病人身上仔细体会,这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辨完邪气性质,然后就可以施行正确的补泻手法。 讲完邪气性质之后,言谷气来者徐而和,还要辨谷气是微徐而和,正徐而和,大徐而和,对于我们来讲,谷气是哪一经中的谷气都可以辨,还有辨气可以辨气至病所,气到哪个地方,高级补泻手法做到谷气徐而和,关键辨气至何处还需结合一种催气的手法,辨气至病所之前的催气,推动这个气往哪儿走,在于你手下是否能控制住,手下这种感觉是强还是弱,是否有层次之分。讲到这又有一点,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传统针灸大夫的评判标准是如何掌握针 下气的运行状况,如何控制好气的运行,这就是标准。我在大学时代,写过一篇文章,拿去让高树中院长点评一下,就写有这样的观点,高院长点评说:某些观点或可商榷,但其中不乏有精当之言,大约指的是这个观点。后来大量临床,越来越能体会到这一点。这只是《内经》的传统针灸中我个人提出的一个标准而已,与大家分享一下。 辨气催气然后是驭气,也就是衡量气至病所的标准,“得气容易守气难,守气容易辨气难,辨气容易驭气难”,“效之信,如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我们要使气至病所就要驾驭经气,怎样才能让这个气听你的使唤,你让它到哪就到哪呢,这时就先用烧山火,后用飞经走气的手法通关过节,驭气使之气至病所,这时你会发现你的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讲完驭气就可以进入手法。 其实刚才还有一个补泻的原则: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如果用反则会出现“补泻反则病益笃”,比方说:月廓空本无治,补泻反则为乱经。《灵枢》: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灵枢》言:阴阳形气俱小者不可刺。所以说作为针灸医生,不去遵从《内》《难》的传统针道,造成手法愈高,补泻反则病益笃的几率越大。所以《内经》言:针之宜慎也。 还有补泻的标准:补则一方实,泻则一方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诊此的标准有二: 一 脉诊,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灵枢》还强调:补则一方实,虚者脉大,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病人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这也就提出了什么时候起针的问题,我的脉诊遵从《内经》针前先诊,在针刺过程中及针刺完后再诊,来看看手法是不是到位,病人的经气是 徐还是和,是紧还是急,如果病人假意说差不多了,你可以起针了。那你可以诊诊脉,刚才用补,脉起来了么,刚才用泻,脉虚了么,若刚才实,现在还是实,病人虽然觉得舒服了,但并未去也。这是脉诊的标准,还有针下辨气,再就是还没起针时我们去辨气,还有一点时间,一般来说,留15分钟,起针时,针被紧紧的吸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邪气吸住了针,病未衰去,此时适虽言快,并未去而且容易反复,这就是《分类:针脉 四 手法 刚才讲了很多都是在为它做铺垫。《 谈到平补平泻有人会问《灵枢五乱》篇“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岐伯说是说非有余不足啊。实际上这是导气。下边说故气乱于心;乱于肺;乱于肠;乱于臂胫;乱于头。并不是说人体这边是虚的那边是实的。他说徐入徐出,徐,轻轻地,慢慢的,谓之导气。补泻无形,我们补也好泻也好,都是看不见的。谓之同精,我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保养,使我们身上的经气,归于平复,就是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为什么要这样呢,乱气之相逆也,不是有余也不是不足,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谈到这就可以理解导气手法为什么用的这么多,因为现在郁证流行,挨训了,郁闷,气乱于胸,火气冲的头疼,也不是虚也不是实。气乱于头取天柱,气乱于胸取膺中,所以导气应用非常广泛。故而可以说:情志之火非等同于实火,宜舒宜降,非苦寒折之也。这就是导气。 烧山火,其源头在《素问针解》刺虚使之实,针下热也。为什么会热,气实则热。透天凉:刺实使之虚,针下寒也,为什么会寒,气散则寒。这是关键。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从源到流,从内经到各家;一种是从流到源,从徐风“烧山火治顽麻冷痹”、“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到《内经》。 《金针赋》是一篇提纲挈领的文章,是手法大成的代表作。但是首先要学其源头,明其理,然后就好学了。明白了气实则热、气散则寒,剩下的就是做了。关键是怎么才能气实、怎么才能气虚。《金针赋》讲烧山火三进三出,透天凉三退三进。我们讲烧山火,它是大补, 是综合了各种手法的,我们来分解一下:烧山火能除寒,做起来首先是天部,然后人部,最后地部,首先刺入天,很关键,怎么让气实,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所谓此丹玄妙诀,料得少人知。手上的力量紧按是关键,但这时你必须是先得气的,力量是垂直往下的,但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垂直,因为你垂直入天,在天部得气后,再往下紧按还会是垂直吗,就不一定是90?了,关键也就在于此处。关键还在于它是一个合力,我们往下紧按,往下的力是垂直的,这是个合力,紧按时其大拇指往前,但按和往前旋是合在一块的,记住,从人部到地部继续紧按,这时候气的累积已经是天地人三重,这时候你手下的针就是气针,往往你还没有达到地部,你手下针尖上已经没气了,那何谈往下做手法呢,前边练不好后边根本无效。刚才说的是紧按积累气,然后慢提到天部,重复操作,行九阳数,这就是《金针赋》里的烧山火。那么反过来,透天凉怎么做,很简单么~一针贯地,得气紧提,提到人部,再紧提到天部,然后慢按到地部,重复。 烧山火透天凉为什么难做,是因为它是一种综合性补泻手法,刚才说的紧按慢提,紧提慢按属于徐疾补泻,《内经》上讲: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我们得气到针下,这叫迎随补泻。《内经》里讲侯呼引针,然后“使之内温”,“侯吸引针,使之气散”,这是配合呼吸补泻。还有一点,出针的时候,这叫做开合补泻,疾按针孔,《灵枢官针》:补必闭肤。透天凉之开合补泻,泻法必摇大针孔,这个在《灵枢官能》篇讲得清清楚楚,迎随徐疾呼吸开合全有了,烧山火透天凉就做出来了,复杂么,这是分解动作,实际上你只需要做到,烧山火其根本目的,“引阳气入内是为补”透天凉“引阳热(阴邪)外出是为泻”。左兄曾提到过陈乃明先生当年也不按紧按慢提紧提慢按做,关键是你掌握,掌握什么呢,“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现在各门各派对烧山火透天凉都有自己不同的术式,你何去何从,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也就是说,烧山火透天凉其根本不在术式。但才刚刚开始属于初学者,“粗守形,上守神”,那么你没有粗守形,谈何上守神,基本的术式,必须纯熟。我们的武术,一上来都是正架子,哪有一上来就教你最高心法的,为什么我们的太极拳,包括陈氏杨氏武氏等,一个架子一个架子的打,反复的打,古人不懂简化么,肯定懂~为甚麽采取这种连绵不绝的方式,要先守其形,后定其气,你烧山火透天凉基本操作做都不明白,“粗守关上守机”你一上来就“上守机”也不可能。所以说呢,我们学习也是分阶段学习的。你不可一步登天。其实“通天下者一气耳”,烧山火,天部得气,按进去,引阳气入内不就行了,透天凉引阴邪(阳热)透出去不就行了, 但是还有一点,这些我们都明白,临床操作时,我们用烧山火怎么反而就凉了呢,这不是我们手法操作的失误,而是烧山火治疗顽麻冷痹,此人身上寒邪太重,你手法迫寒邪外出,寒气往外出时就凉。所以说,这时候你要继续做,寒邪透尽了不就热了么,透天凉,你扎上去怎么热了呢,为什么,因为你治的是肌热骨蒸之类的疾病,比如高烧的病人,曲池外关行透天凉,开始行的时候这个肌腠是热的,引阳热外出,气散则寒。过一段时间他开始哆嗦了,这时候实际你已经行过了,病人体温降下来,针下辨气柔和了,就不要继续用了。也告诉我们一点,透天凉不要轻用,不要以为我烧山火透天凉做出来了,逮着谁都要做,烧山火透天凉也有它的适应症,一把刀我们拿着可以救人,拿在日本军国手里就是杀人,刀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谁的手里。反而言之,我们的针刺补泻手法,练成了,如果误用的话,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比如透天凉,它既能泻人身之阳热寒气,也能泻人身之经络之气,所以,不可轻用,必须严格遵守它的适应症。当然,这也得你做出来以后,特别是足三里,透天凉不可轻用,“络满则经虚,经满则络虚”。这样就会造成乱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早有此论。这就是针道。针石,道也,道不可轻传,如果按照《内经》的要求,就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讲针刺补泻手法,宗法一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都要看,谁是标,谁是本,如何来治,“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五)(2010-01-29 17:17:22) 标签:《内经》烧山火透天凉董氏奇穴读经典跟名师针道上临床杂谈 分类:针脉 提问: 1 刺络刺营有何区别, 答:《灵枢》明确提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营为血,卫为气,留于经即代表比较深。浅表症状,邪气未入深着可刺卫,也就是《内经》里说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络刺、毛刺、微刺,各有所宜。言刺营者,其气入于络脉,已入血分,必须深刺,这也就是左兄的阴络刺血,比较深,阴络深刺引人体之瘀浊之气外出非浅刺刺卫者可以达到;刺寒痹之留经,入于人体大约相当于骨关节、骨膜的位置,但《内经》明确提出:有刺寒痹之留经者,每刺刺必煨。也就是说,每当你刺完后,要用煨法,如蜀椒之类,使其气深入于里,把邪气透出来。应当注意。 2 医友:刘老师讲传统针法里的高级针法,左老师讲董氏针灸里的气化针法,烧山火和气化针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烧山火能不能达到气化的效果,气化手法能不能达到烧山火的效果, 答:烧山火,透天凉,如果你能进入这个寒热境界,那么你得关注循经感传,循经感传是当年王雪苔教授命名的,当时根据经络感传与经络敏感现象,进行过全国性大规模的普查与总结,程莘农院士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际上,烧山火透天凉你做出来后,循经感传很快,循经感传,它有很强的趋病性,它并不完全循正经走,它会旁注别行,会寻找隐藏的病灶。即它很强的趋病性。当年张晋教授总结了循经感传的数种规律,我的学生优游道素在我的博客里发出了一篇总结循经感传的文章,循经感传现在我们并不了解,它除了有很强的趋病性,还有很多,如可阻滞性可回旋性,这是性状,还有其作用。至于你说的这种气化反应,“气化”这个词最早见于《素问 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也。《灵兰秘典论》里的十二官是怎么运行的,全凭气化。并不是只有膀胱才能气化,这一点容易引起临床错觉,气化是人体自然的一种气机反应,并不是我们激发出来的,它本来就有,所以你说你临床上有反应,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我们所激发的,而是我们操作以后循经感传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它具有可规律性。 3,?烧山火透天凉慢动作,慢动作比划一下。 ?怎么勾气, 答: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高手,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没甚么神秘的,条条大道通北京,殊途而同归,我们讲烧山火透天凉原始出处,做法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呢只是抓住一个核心,就是刺针入天,得气守气,直接入地,省去中间这一套,直接入地,紧按慢提,这就行了。 勾气,气在手下时,要守气,不能让它失去,不失气的关键在于针不离手手不离针,针下辨气,气一直在针尖上,气在针尖上后完全勾住。怎么勾法,其实“勾”是个名词而已,轻轻的往下一压,这就是金针赋里的“重插豆许”,“豆许”不必理解是黄豆,绿豆,蚕豆那么大,实 际上是有个气在针尖上有种微微的感觉,即是针乃精微之事,让你的气在针尖上,这就是“豆许”,很轻微。 ?如果气来了,守住了,一会又丢了,你怎么把它找回来, 答:重复操作,但动作要柔一些,当然也可以大幅度提插捻转,但因为刚才操作过了,人身上的气这时候“闲处幽堂之深邃”,“气之至也如鱼吞钩耳,气之未至,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幽堂当然是深宅大院,那么这时候你去了,会砰砰的砸门么,你是不是的轻轻敲一下啊,可以参考张三丰的著述。 4必须垂直入针吗, 答:绝对垂直不可能,你觉得他是垂直就是垂直的吗,不可能,这种垂直时相对的,它是个合力,一个是往下的力,一个是斜着向下的力。 5网上说,扎左肩,右腿热了,中间没有传导过程,为什么, 答:如果你不进入这个境界,你还真不能理解。这叫泛滑,当年我在左阳陵泉做烧山火,左腿没有热,直接在右腿上热起来,当时我也不大理解,后来问陈乃明老先生,他说:第一个代表你的手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第二个,你这个烧山火,你在这条经上做,它实际可以调动对侧的经气,那么就是说,我们临床上完全可以单侧取穴,单侧取穴循经感传就可以,泛滑指的是你在哪条经上做,但是它的循经感传是别注旁行的,就叫做泛滑。但也有一个原因,这个地方可能和病气比较重一些有关,所以有强烈的趋病性。 6技术是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话题,我觉得就是说,在临床上有些病人不愿意针灸,我们怎样说服病人让他们针灸, 答:这牵涉到了语言的艺术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每一个病人包括我们自己练针的时候,都有畏惧心理,潜意识里,人皆畏痛。第一个要消除病人对针灸的恐惧心理,当年我自己扎自己第一针的时候,也有恐惧心理,但当你扎进去以后没感觉疼,那你从此以后就不觉得恐惧了,你要消除病人的恐惧感,还得落实到自身的实力上,这个决定病人对针灸的信任度,你扎上一针不疼,他还能给你带来一家子,你第一针下去病人疼了,他可能照顾你的面子说扎这一针挺好,可以后再也不来了。还关系到另一个方面,语言的沟通是一门学。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始祖认为,医生有三法,第一个是语言,第二个是治疗,第三个是药物。语言在第一位,当然语言的艺术必须配合你自身的修养,对医生的要求,《内经》里早提出过:夫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长久。我们必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拿现在的话来说,三百六十行,我们行行都要通一点。病人是干哪一行的,那么你掌握的那一行的知识最容易让他产生共鸣。举个例子,如果病人是个画家,你可以问他:“现代和古代,中国山水画家里你最欣赏谁,他知道你是医生的话的话,你问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出乎他的意料,他会觉得医生不是只会开方针灸开药的,还懂画画。这时候他如果回答我最崇拜的是张大千,那你接着问,张大千最佩服的是谁,他代表作是什么,张大千为什么模仿八大山人的画足以乱真,王世襄为什么能识破张大千模仿的画,你还可以接着问:“中国山水画代表作是什么,代表境界是什么,中国山水画与国外油画有何不同,写意和白描有何不同,”这样,他会不扎针灸么,是不是,很简单么~所以医生的人文修养是我们现在做医生的所欠缺的。所以诸子百家都要通。《内经》早就提出来过。试问你不懂漏下一刻,怎么能看营气,你不懂历法,怎么能看懂《灵枢 九宫八风》, 7,烧山火,做的当时病人没什么感觉,第二天才有好的感觉,为什么, 答:一定是进入这个境界的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谈到这我多讲一点,烧山火透天凉排除你手法失败,你的手法正确,烧山火透天凉它具有滞后性,什么叫滞后性呢,我给你做完了,当下并不是最好的反应状态,而是延后。我的烧山火可以让他热三天,可以在第三天达到最高峰,然后快速衰退。透天凉记住一点,不可轻用,用时你必须看住,否则会导致大泻而虚。如果是烧山火,它大补,对视神经萎缩,当年郑魁山先生的父亲郑毓琳在风池上做烧山火可以连续热一个星期,热到最后,病人都坚持不住了,热的厉害,但这时候如果你用寒凉,那效果就大打折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病人的体质问题,这涉及到《灵枢》讲的阴阳五人的问题,《灵枢》上讲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合形之人。太阳之人:其针入而气先行,太阴之人其针入而气缓而迟。所以说呢,必视人之五态,而后可以用针艾。因此,我们在扎针的时候,要看病人的体质,太阳之人,所谓重阳,气易行;太阴之人,你扎上之后,可能半天不得气,这就是个人体质,你可以再参考一下《灵枢?阴阳二十 五人》。当年我问张士杰先生:“您在太溪上用补法,怎样让它循经感传,”张老说:“阴阳五人,要施以不同的指力,施以不同的手法才能有更好的感传。” 8面肌痉挛何治, 答:很难,你参考一下北中医刚建院时肖友山大夫的论述,在80年代的《北京名老中医经验》里。 现场演示:(略) 左常波老师总结: 平心而论,德会兄是针灸界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他是我的兄弟,也是我的朋友,但我把他当做我的老师,很多关于经典的问题,我经常向他请教。今天的报告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大家很难有机会坐在一起去听刘老师做一个完整的、深入浅出的讲座,而且他很坦诚,真的很难得,相信有一天,也许就是不远的将来,我的这个兄弟就可能成为业界的一个大腕儿,大家就很难见到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我现在把他请过来。因为在经典这方面,我们知道这是基础,这是涵养,问他什么问题,他都在经典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他整个人都活在经典当中,这种精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很浅,我的兄弟一粟很认真的给我说:老左,你是一个没文化的人。我也很认真的对他说:你说的是真的,因为我们在经典里面,下的功夫太少太少了,如果我们大家在应用董氏奇穴时,能跳出这个之外而在经典中找到一些旁证、印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大家在读经典时能跳出经典之外,在董氏奇穴里找到一些旁证、印证,那么你的学问就会很通透。再次谢谢刘老师~ 刘德会老师 2009-12-27 于董氏奇穴第二次针灸年会 文字整理:常兆、王振 2010-1-14 这是我在第二届董氏奇穴年会上的主题发言,而今放上来,一为与诸同道交流,二来,感谢董氏奇穴和左师兄,三与有心人,或加指点,或书高论。 针石,道也,针可通神,针实乃致精致微之事。 曲终,借左兄的那句话——让针灸成为我们一生的修行~
/
本文档为【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