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谜团

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谜团

2017-10-07 17页 doc 30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谜团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谜团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 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 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 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 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 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
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谜团
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谜团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 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 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 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 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 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 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 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 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面上是因 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 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 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载湉,也就是 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 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 政。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 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 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 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 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 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 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 根。 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 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 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 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 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与恽毓 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 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没有爱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十六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 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已不可 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帝权力多方限制, 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岁 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别 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这个皇后容貌丑陋, 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选自己的侄女 为皇后,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通 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 瑾妃相貌一般,远远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端庄,性格开朗,活泼 机敏,颇有见地。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 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珍妃又向光绪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 式,这位素以评论时政、忧心国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华,颇有政治见地,他 被光绪帝重用后,对光绪帝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帝要改革政治及摆脱束缚而有 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 光。由此,也引发了他作为人君国主,希望在政治上摆脱束缚而有作为的欲望。 可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按慈禧本来的亲上加亲,以控制光绪帝的初衷才让自己的侄女为皇后。然而强制的结果,却又适得其反。 当年,同治帝自己选立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却偏偏让同治帝去喜欢慧妃, 结果闹得母子不和。这次慈禧为光绪选配叶赫氏为皇后,可光绪又偏偏喜爱珍妃 他他拉氏,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光绪明明知道宠爱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 与皇后不睦,即等于开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绪就范, 惟独在情爱和感情上无法以己之所愿强加于人。据《悔逸斋笔乘》记载:光绪十 八年(1892)仲夏之时,一天,光绪与隆裕皇后为小事争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 哭诉其事。慈禧大怒,对身边的人说:“皇上是我所立,实乃忘恩之举,隆裕是 我的亲侄,辱骂皇后就是对我最大的不敬,实在难以忍受。”接连数日,光绪入宫请安,慈禧一言不发。此后光绪与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苦闷的皇帝生涯 光绪临朝亲政后,五十三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则权势 依旧,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利,国重要大事都要秉 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连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光绪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 务,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头顶月亮去,饱受奔波,遇有重大事 情,更得随时请示,名为皇帝,实为傀儡。 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更加抑郁,情志愈益不畅, 旧病不去,又添新愁。从“脉案”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虽未见好,遗 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但诊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 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整日忙于政务,关注****, 另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一时无暇顾及诊病吃药。 疾病缠身的光绪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 国。 光绪帝违背母后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败的体制导致战争失败,被迫 签定《马关条约》,失地赔款,这虽使他受到重大打击,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发他力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 响下,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 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 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 独裁。这样朝臣内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光绪亲政的 十年,是他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利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 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到颐和园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确 表示要废掉光绪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 政变,废除光绪帝,形势危急。光绪帝当天就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朕惟 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 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 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 望之至。特谕。” 杨锐胆小,将密谕扣住不传他人,光绪等不到回音,急不择路,于八月初 一、初二连续两次召见袁世凯,提升他为侍郎衔,让他专办练兵事宜,想以此使 袁世凯感恩报德,效忠皇帝。同时,光绪帝于八月二日还有一道密谕给林旭,让 他转告康有为迅速离京。林旭将两道密谕同时转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大看了 十分感动,但都束手无策,最后也觉得只有拉袁世凯,由谭嗣同出面请袁世凯, 马上举兵,先杀掉荣禄,回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 到天津,却在八月六日马上向荣禄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颐和园回城,住中南海仪鸾殿,第二天祭蚕神, 当即回颐和园。回园顷接荣禄密电,马上乘轻轿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后 立即传光绪来见,见到光绪,慈禧太后破口大骂,骂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在 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 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亦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 涯实际上到此已经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虽 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戊戌变法失败后, 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了一条规矩,今 后不许觐见皇上。 南海瀛台,与水云榭岛、琼华岛分处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征东海三仙岛蓬 莱、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至岸上,板桥中间有一 段是活动的,光绪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桥板撤掉了,以免光绪帝走 出瀛台岛。 瀛台的中心建筑为涵元殿,殿后为涵元门,门外为翔鸾阁,阁下即木吊桥。 殿前为香扆殿,该殿从北面看为单层,从南面湖边看则为两层,名为“蓬莱阁”。 光绪住在涵元殿里,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 桥板。光绪心情十分忧郁,万般无奈之中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等诗 句。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据说有一次光绪 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连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 离开。光绪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 每到此时,他更加痛恨出卖自己的袁世凯,临死之时,他不言不语,用手在空中 写着“斩袁”两字。 涵元门内东向为庆云殿,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 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 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 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究光绪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渐加剧,终致不起之原由,实与戊戌变法失败 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废之而另立他人。光绪也 知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举虽未能实现,可光绪也难脱 囚禁之牢笼。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毙,心中十分忧伤。他曾仰天长叹: 我还不如汉献帝啊!因而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 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 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 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 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 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 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 加重恶化,终至不治。 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 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 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 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 腐败密切相关。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 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
本文档为【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谜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