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

2017-09-20 9页 doc 48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复习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 高启(诗歌)53页 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 宋濂(散文)57页 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散文)58页 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复习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 高启(诗歌)53页 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2、代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 宋濂(散文)57页 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散文)58页 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名词解释) 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名词解释) 第4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名词解释) 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名词解释或简答) 第四节:归有光与唐宋派 唐宋派75页: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理论成就)、茅坤和归有光(创作)。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名词解释或简答) 第5章:明代杂居的流变 第1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朱权82页: 戏曲著作:《太和正音谱》。 第2节: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86页: 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狂鼓吏渔阳三弄》: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 《玉禅师翠乡一梦》:揭露了当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 《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 《女状元辞凤得凰》: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qǔ)乔装男子,安邦定 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2、《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3、《南词叙录》88页,一般认为是徐渭所作,这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和繁荣 传奇91页: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名词解释) 第2节: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三大传奇93页: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浣纱记》94页: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第3节: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玉簪记》98页:作者高濂。 第4节: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1、吴江派100页: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等。 2、吕天成101页:理论代表作《曲品》。是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3、王骥德102页,专著《曲律》,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 4、临川派102页: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等。 第七章:汤显祖 第二节: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111页 一、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 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2、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 “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名词解释)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第一节:李贽 童心说171页: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名词解释) 第二节: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公安派173页::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而得名。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大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名词解释) 第三节: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竟陵派176页: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名词解释) 第4节:晚明小品文 1、晚明小品文177页:是指体制短小,清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题材上不拘一格。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日常生活状貌和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代表人物有张岱(代表人物),汤显祖,冯梦龙等,晚明小品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名词解释) 清代文学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遗民诗人 1、遗民诗人210页:主要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2、顾炎武提倡211页:“文须有益于天下”。 第二节:古文三大家 “清初三大家”215页: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第3节: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 第4节: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1、梅村体219页: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主要指的是他的七言歌行体诗歌。吴梅村吸取白居易、元稹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在题材内容上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名词解释或简答) 2、吴伟业代表作:《圆圆曲》221页,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 第5节: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1、阳羡词派: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阳羡词派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蒋士铨、洪亮吉、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 2、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重要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浙西词派崇尚南宋的格律词人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注重词的声律、技巧。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投合文人学子由悲凉意绪转入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故天下向风,席卷南北,一直延续到乾隆末年。属于该派的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3、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第6节:王士禛于康熙诗坛 1、王士禛的神韵说226页: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名词解释) 2、神韵诗的基本特征:要求诗歌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 第二章:清初戏剧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清初戏曲 1、苏州派233页: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名词解释) 2喜剧创作戏曲家238页:李渔《笠翁十种曲》。 第2节:《长生殿》239页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定情》、《密誓》、《闻铃》、《哭像》、《雨梦》、《补恨》等 内容都是写此类内容。 (2)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说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3)“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自序》:“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长生殿》既宣扬帝妃罕有之情,又寄寓垂戒来世之意。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人物形象刻画 ①主要人物性格丰满而有神,能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杨玉环:集娇美、泼悍、真情、嫉妒、聪慧、执着多种矛盾因素为一身的帝王宠妃  杨玉环的性格变化:   初被宠幸时的谦卑惶恐→因帝王不够专情而愁肠百转的哀怨女子→冰雪聪明才貌双全的聪慧帝王妃→恃宠而骄,狠辣嫉妒的娇宠之人→为保护君王而自请死的深情女子→精诚不灭,痴情不散,感天动地的方外仙子 第3节:《桃花扇》242页 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主要内容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一、揭示明王朝覆灭的原因 奸权误国(阮大铖,马士英) 文武争哄。“国仇犹可恕,私怨最难消。” 昏君荒淫。福王朱由崧。“点缀太平,第一要事。”“广搜旧院,大罗秦淮。”“嫔妃走动着,不要失散了。” “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非私,焉得不亡!” 二、展示正义与邪恶的搏斗 正义一方:李香君、侯方域、柳敬亭、苏昆生、史可法。 邪恶一方:马士英、阮大铖、田仰之流。 三、表现深层的感伤情怀 对北明政权覆亡的感伤;对南明灭亡的感伤;对众多正义之士悲剧命运的哀痛。 李香君 美貌与智慧并存,温柔与刚烈共置,固守爱情,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家国为重,儿女私情次之。 艺术成就: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紧相结合。 《考据》李香君:“却奁”“守楼”“寄扇”“归山”“入道”李侯爱情 史可法:力不敌众而沉江殉国 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李侯爱情为主线,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兴亡历史为主要驱动力 三、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从艺术结构上看,作者以桃花扇为剧名和中心意象,通过赠扇定情、血溅扇面、点染画扇、寄扇代书、撕扇出家等情节,写出了侯李悲欢离合的完整过程,并且以此为主线,将他们与众多人物及其矛盾冲突,乃至国家覆亡的背景联系在一起。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1节:流派纷呈的试探和袁枚 1、沈德潜“格调说”319页: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名词解释) 2‘翁方纲“肌理说”320页: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名词解释) 3、袁枚“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名词解释) 第二节: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提出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文学理论主张,因此流派庞大,影响时间长。(名词解释) 第四节:浙西词的禅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1、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重要词派。浙派中期领袖厉鹗。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浙西词派崇尚南宋的格律词人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注重词的声律、技巧。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投合文人学子由悲凉意绪转入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故天下向风,席卷南北,一直延续到乾隆末年。属于该派的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名词解释) 2、常州词派: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该词派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常州词论始於张氏编辑的《词选》,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名词解释) 3、.阳湖派:中国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散文流派。代表人为阳湖人恽敬、李兆洛,武进人张惠言。阳湖派接受了桐城派的主张,致力于唐宋古文,但又对桐城派不满,因而,张惠言、李兆洛提出文章要合骈、散两体之长;恽敬主张兼学诸子百家,以此来补救桐城派行文单薄和思想上专主孔、孟、程、朱的弊病。阳湖派的主张不像桐城派那样拘谨狭隘;他们的作品与桐城派互有得失、短长,并未能真正超过桐城派。由于恽、张曾受桐城之学,故文学史家也有把阳湖派看作桐城派旁支。(周济:张惠言的开山,强调词的比兴寄托。)(名词解释)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