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化趋向

2017-09-02 9页 doc 24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化趋向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化趋向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 化趋向 2011年o4月 总第164期第o4期 黑河学刊 HeiheJournal Apr.2011 SerialNo.164No.04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 乡村的城市化趋向 ?宋冬霞 (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2010年底,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赋予了成都九大方面的...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化趋向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化趋向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 化趋向 2011年o4月 总第164期第o4期 黑河学刊 HeiheJournal Apr.2011 SerialNo.164No.04 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 乡村的城市化趋向 ?宋冬霞 (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2010年底,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赋予了成都九大方面的先行先试权."农民将不 再成为一种身份,而将变成一种职业",户籍壁垒有望攻破.于是,如何实现乡村的城市化就更加成为社会各个阶 层普遍关注的论题.我国城市化道路是多元化的,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即:村—— 城市——乡村的流动模式.于是本电视剧就成为探讨城市化趋向的切入点. 【关键词】乡村;户籍;城乡二元格局;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1)04—0040—03 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是第一部反映农村留守女 性生活,事业,奋斗的轻喜剧,体现了农民工走出乡村再回 归乡村的心路历程.它向我们昭示:农民,农村的出路不仅 可以走出去,走向城市,而且可以立足于本地即乡村城市 化,城镇化. 一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 两种与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城市人口与 农村人口截然分开,人为地立了一堵墙,使我国城市化走 了一个弯路,反过来固化了城乡二元格局.而由于我国社 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 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 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 社会的建设进程.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 与其工业化水平应当相互适应.以此衡量,我国城市 化水平滞后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每年城市化进展按一 个百分点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则落后15年左右.而城市 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 合理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 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1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 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 路.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 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 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 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 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置于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电视连续剧 《女人的村庄》为我们提供了乡村城市化的成功范例,即: 乡村——城市——乡村模式.于是此文试图将此二者结合 起来进行探索. 二,从《女人的村庄》看乡村——城市——乡村.农村 城市化的模式之一 (一)从乡村流向城市:迫于无奈,男性村民进城打工 了,村庄成为了女人的村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 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 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 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在这 种背景之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是其必然,必须也是无奈,痛 苦的选择.因此,只有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实 现生产要素和城乡人力资源的顺畅流动. 正因城乡二元结构,剧中张岭村里的男人们怀揣各种 各样复杂的心境离开了自己的村庄.送走了男人,张岭村除 【作者简介】宋冬霞(1962一),女,陕西蓝田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历史学教授,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 社会史,女性史研究. ? 40? 了老人和孩子成了名符其实的女人的村庄.用前任妇女主 任杨明花的话说:村里没了男人,大到田问耕作,养老顾小, 小到人情礼节,头痛脑热,慢慢的,眼泪就都出来了.事实亦 确如此,误会,闲话,矛盾,吵闹,鏖战,使得妇女主任张西凤 颇为头疼,忧虑.难道男人不在家,女人们只能过这样赋闲 无为的日子?难道女人真的只能依靠男人才能生存,才能创 业?她希望她们理解并支持她的致富计划:养殖生态猪. (二)村庄在积蓄吸引进城男人的资本:女人们顽强打 拼,以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地位.男人在城市打工,其 明显高于女人们的经济收入,使得他们拥有了较之女人多 得多的话语权.正所谓"谁拥有了外出务J二的机会,谁在家 庭事务中就有更大的发言权."Iq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张西 风的生态猪养项目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更不相信张西凤 给他们描绘的养猪致富前景是真实的.最终虽则在平太明 的劝说下,他们终于同意签字,但是却不允许女人们动用 家里的一分钱.而倔强要强的张西凤置不屑,自眼,冷嘲热 讽于不顾,决不轻言放弃.她要留守的女人们,活出人样, 没有男人靠自己,一样能做大事.终于,"巾帼互助联合体" 成立了,不久她们就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她们不仅腰 包鼓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家庭地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她 们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心酣畅.她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 人生价值. (三)从城市回流乡村:吸引男性返回家乡创业,为迈 向城市化而共同努力.在留守女人们的努力下,乡村面貌 改观了,女性的形象不同了,当自己的女人突然光艳地出 男人们一时间有些发懵.可引领她们致 现在建筑工地时, 富的张西凤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觉得村里发展要 有整体观念,应该把目光投向更加长远的未来:合理配置资 源,统一调配人力物力.于是决定在村里成立农工商贸联合 体,把养猪,肉食品加工厂,.|I:程队,手】:编织联合在一起, 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统一对外,从而追求集团化发展.在成 立大会上,男人们终于回来了,女人的村庄沸腾了. 显然,是村庄的巨变吸引着外出打工的男性村民回村 了,他们将与自己的女人们一起创业,共建美好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用剧中主人公张西凤的话说:外出打工只能"解 一 时之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西凤曾经憧憬的 "到那个时候,咱们的经济发展了,日子过好了,口袋里有 钱了,咱就不怕自己的男人不回到咱们的身边,不回咱这 个家,不回咱这个村了"变成了现实. 从此,老人有了幸福的晚年,妇女们有了自信,青年人 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美好的家庭,张岭村成了改革开放30 年,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变迁的一个缩影.《女人的村庄》 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城市——乡村的农村城镇化,城市 化模式. ?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看,把从城市回到农村的流动称为 逆向流动.近年来,因外地就业困难而返乡的被动回流呈上 升趋势,因个人或家庭原因而产生的回流呈下降趋势,以回 乡投资为目的的回流仅占回流劳动力的2.5%.有关学者的 实际访谈发现,很多农民工并不希望留在城市安家立业,而 是希望在城市里做几年工,然后回家继续务农,或者学门手 艺回去办企业当老板.这表明只有乡村的城市化才是他们 的最高期望,因为这里才是他们的根,他们的真正归宿. 三,一些启示和思考 该剧佐证了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只要妇女仍 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 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 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大量地,社会规模地 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I:犬的时候,才有可 能."12l剧中,女人村庄的女人们由起初的将信将疑到最终的 充满自信,在创业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这 才是意外的也是最大的收获.除此之外,从中可以窥视当今 社会流动的状况和乡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启示良多.. 其一,流动诱因:城乡二元结构使然.中国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已经造成严重的社 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 教授在发表《户籍出身等成为拉大收入差距推手》(《人民 日报》20l0年5月24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将"收 入差距"的问题再次推向前列,更把"户籍出身"推向舆论 的风口浪尖.这一观点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共鸣.中央党校 教授周天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正是因为户籍 没有放开,采取了转移人口临时居住证的制度,进入城市 的农民工无法正常享受到城市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等政 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且在就业等方而.受到层层限制." 周天勇把这界定为"中国走上了一条给未来积累巨大社会 风险的城市化道路."除户籍身份排斥外,还面临着从农村 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地域排斥. 长期以来,在城乡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F,城市和农 村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社会,那些农村社会的精英群体 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面临着在城市社会分层中寻求自 身地位的困惑.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体倾向于划一个圆 圈,来限制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这个圆圈实际上形成了 一 种社会排斥,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这些制度性障碍表现在农民::[的身份认同,地域排斥等方 而pj.正因如此,造成他们社会流动的渠道仅仅通过劳动力 市场进行流动的单一化,而难以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回 到家乡就成为农民工重新获取社会地位,实现地位转移, 赢得社会声望的最好选择.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通 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 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 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 其二,严重后果:农业女性化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沿海 开发规划,一个"新"字,生动勾勒出沿海产业未来走向.但 在近期的相关访谈中,一村妇女干部的话可谓一语惊人: ? 41. 她说目前的农业"不是女性化,而是老年化".这种倾向无 疑与沿海开发的思路是不相吻合的.不管是女性化还是老 年化,都了农业的弱质化地位在强化,其后果是极其严 重的,它动摇了女性地位提高的基础,乃至呈现地位回落的 不良趋向.因此,如何彻底解决您农业女性化乃至老年化的 问题,这是关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重大论题. 农业的女性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农业弱质产业的表 象——农业收益比较低下,农村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农业对 农户的意义仅仅成为"一碗饭",这些都决定了农户采取对 农业尽可能少地投入资本和技术,使用较弱的劳动力和采 用较粗放的方式经营的家庭经营决策.而当小规模的农业 一 旦变成主要由妇女和老弱劳力,依靠化肥和简单管理维 系的"庭院经济"和"糊口农业"后,农业显然将进一步弱化. 农业的女性化对农村妇女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的.因为农业和非农部门两者比较收益存在明显的差距,根 据相关研究,打工收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事 农业劳动的妇女虽然承担了主要的田间劳动,为家庭创造 了一定收入,但她们对家庭的那部分由货币收入显现的贡 献份额却因此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到妇女的家庭地位.亦即 女性农业劳动的价值被贬低的同时,又反过来强化了女性 人口再生产的家庭职责.显然,这是历史的倒退.女性主义 者对农业的女性化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是有充足根据的. 其三,前景展望:农村城市化,城镇化,电视连续剧《女 人的村庄》提供了成功范例,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有学者 指出,"农村劳动力候鸟式的流动正是逐步实现中国城市 化的独特方式,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贡 献"141.事实表明,只有农村真正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全社 会的发展和飞跃,全面实现城市化. 关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早在20世纪80年代, 费孝通先生就曾经提出过"小城镇"理论,主张通过发展乡 镇企业,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城 市化模式.当时的讨论中,亦有发展大中城市,吸收外来人 口的观点.农民工的流动似乎为中国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更 多选择的可能性.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大, 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而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实现乡村城 镇化的例证也不计其数四.从长远来看,地域不平等和城市 分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客观事实,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和回流,恰恰佐证了中国实现城市化道路绝不可能是单一 的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 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 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 民增收难的问题,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 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 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 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 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联为一体,可以形成"龙 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 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 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 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 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 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 化是根本. 总之,户籍与出身等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正在成为 中国贫富差距和阶层差距的根本因素,"这是一个非常不 好的信号".就教育而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和城市的 孩子存在天壤之别,而且很可能通过孩子的教育把这种不 公平转移到第二代身上.住房更是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在 就业领域,外地户籍工作机会上受到歧视.至于保障,农民 工更是被遗忘的群体,被遗忘的权利.根据周天勇的研究, 一 个社会,人口大部分如果不是由于休闲,旅游和商务而 流动,而是因住宅和工作分离,夫妻分离,代际分离,频繁 寻找工作等原因剧烈并大规模流动,加上收入分配不公和 贫富不均,这个社会发生动荡的危险程度会极高."实际证 明,许多动荡发生于人口的这种非和谐和大规模的流动之 中."他表示,首先要做到"在城市中工作和居住达到法定 时间的所有人口,都享受同?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不得 有身份的制度性歧视."他将"同城同权"和"同工同酬"视 为破解这种收入差距的"药方".同时,他也表示:"不是一 个文件就能够解决好所有的问题,……各种社会主体都要 全方位参与互动,应该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参与感."好在坚 冰破除曙光已现.? [爹考文献] 【l】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 [21-~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31韩克庆.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2006,(《)6). [4】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进城【A】.李培林.LE32: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 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口编辑/付国霞 . 42.
/
本文档为【从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看乡村的城市化趋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