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

2017-09-30 11页 doc 28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 【业界观察】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 中国保监会已经批准中国交通银行收购中保康联人寿有限公司51%的股份,同意北京银行收购首创安泰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0%的股份,这揭开了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序幕。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将开启银行保险的新模式,意味着我国银行保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早在2008年1月16日,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平...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 【业界观察】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 中国保监会已经批准中国交通银行收购中保康联人寿有限公司51%的股份,同意北京银行收购首创安泰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0%的股份,这揭开了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序幕。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将开启银行保险的新模式,意味着我国银行保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早在2008年1月16日,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正是这道政策闸门开启,商业银行才纷纷行动起来,力争成为银行投资保险的头班车。而除了上述两家银行,工行、建行也上报了参股保险公司的。 当前银行保险发展中的瓶颈与问 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必然,是突破当前银行保险发展瓶颈的新途径。我国当前银行保险的发展中普遍采用的是分销协议模式,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给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种模式是银行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关于销售产品的合作性协议,依靠自身的渠道为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独立销售或者与银行产品捆绑销售保险产品。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它是建立在银行与保险公司简单的协议合作基础上,银行在合作中是以获取手续费收入为目的,双方在合作中往往忽视长远效率,导致行为的短期化。 这种缺陷衍生出了当前银行保险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手续费恶性竞争使银行保险业务利润率越来越小,缺乏专业人才使服务水平难以提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现银行保险一体化经营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改变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当前仅仅是简单的委托代理销售关系的局面,使双方的利益已经趋向一致,实现银行与保险的一体化经营。 利益上的趋同使得银行与保险公司在银保产品的开发、销售与服务上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合作,使银行保险走向一体化经营的崭新阶段。 保险公司可以为其股东银行开发更加合适的银行保险产品,以改变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单一的情形。银行利用其销售网点以及其客户资源进一步扩展保险产品的销售,减少手续费收取比例以降低保险成本,与保险公司联合培养专业人员以提高银行保险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银行与保险公司相互利用自己的平台与资源,为对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 力银行保险的发展。 银行保险发展的前景展望 从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过程来看,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从低到高的一个过程,从早期的简单分销逐渐过渡到银行保险服务一体化。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是银行保险走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后,可以通过内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产品与服务体系高度整合,提供银行与保险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可以使银行保险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双赢。所以,这是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金融业施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对于银行入股保险公司这一银行保险发展的新模式,必须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工作。面对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新模式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保险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保险报 2009-06-15) 瑞士再保险:香港与内地对保险业态度大相径庭 6月15日,瑞士再保险公司披露了《瑞士再保险2009 年亚太区风险取向调查》,结果显示,香港与内地的消费者对保险的取向态度各异。其中香港人更偏爱冒险,而内地消费者则更为保守。 瑞士再保险的这份报告针对的是亚太区年龄介乎20至40岁的成年人。其风险取向的结果显示,即使在全球性经济 低迷的情况下,大部分香港中小企仍愿意积极借贷以争取业务增长。而且,香港消费者是亚太区内最不愿使用专业财务策划服务的一群;不过,面对甲型H1N1流感的威胁,很多香港受访者表示会检讨他们的保单。 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市场的数据及追踪长远变化,调查结果综合为两个指数,即瑞士再保险亚太区消费者风险取向指数(CAFRI)和中小企风险取向指数(BAFRI)。两个指数越高,均代表越偏好风险。 香港人不喜欢用财务策划 从消费者风险态度来看,香港消费者的风险取向在亚太区排名第二。调查发现,20至40岁的香港人CAFRI值高达47.8,在受访的八个亚太区市场中风险取向排名第二高,仅次于澳大利亚人。 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亚太区主管黄硕辉认为,香港人排名较高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就业和健康的风险取向较高,在亚太区中排名第二。至于财务和生活方式,香港人较抗拒冒险,在亚太区排在中间位置。此外,调查结果确认,20至30岁的香港男士较愿意冒险。 从报告来看,内地的受访者则比较保守,CAFRI值为43.4,排名第六。这部分显示,内地在就业和健康方面仍然处于劣势,并导致消费者在这方面行动较为保守。 从财务规划来看,尽管76%的香港受访者非常关注如何保障未来的财务状 况,只有54%的受访者表示有具体落实的计划。 “香港消费者愿意使用专业财务策划服务的程度在亚太区是最低的,只有17%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使用这些服务。”黄硕辉说,“(保险)业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提高公众对尽早策划财务重要性的意识,并使他们明白合资格的专业理财顾问能助其作出更完善的财务规划。专业理财顾问亦需维持并提升专业水平,以提高公众对他们的信心。金融产品的销售应以顾客的需求为本。” 事实上,从雷曼迷你债券和近期曝光的摩根士丹利精明债券事件都表明,香港人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过于自信。相比之下,有超过20%的内地消费者认可专业财务策划的作用。 内地企业家更愿承担风险 或许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调查显示,缺乏融资手段的内地企业更愿意承担融资风险。在八个市场的企业调查中,香港中小企对商业风险取向相对较低,BAFRI 值只有32.1,在亚太区八个市场中排名第六,仅高于马来西亚和印度。而内地受访者的BAFRI 值为35.4,显示出他们更愿意承担商业风险,在亚太区中小企风险取向中名列第二。 黄硕辉表示,逾半数以上的内地中小企受访者视目前的金融危机为发展业务的机遇,乐观程度高于香港地区和印度的受访者。相比之下,68%的香港受访者希望透过内部增长而非收购来实现业务扩张,而70%的受访者不愿拓展新产品或业务。 不过,异常多的香港(71%)和内地(74%)的中小企受访者表示,如果能有助业务迅速增长,他们非常愿意增加借贷。黄硕辉认为,即使在目前严峻的金融危机压力下,面对业务发展变量增加,作为香港经济增长动力的中小企仍然没有完全放弃业务发展的机会或意愿,这在某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能够获取信贷将鼓励中小企提高其财务杠杆水平。 黄硕辉没有解释为什么内地企业家的风险承受程度如此之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企业家并没有像香港中小企业那些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他们的愿望或许更多反映出内地企业家的融资困难。(第一财经日报 2009-06-16) 保险公司钟爱区域性银行 下一个深发展是谁 灰姑娘的故事不是每天都会发生,但深发展还是幸运地被舞会上(资本市场)的白马王子(平安集团)找到。下一场资本盛会,谁将接过深发展传递的“玻璃鞋”,成为保险公司最钟爱的银行? “当然是区域性银行。”一位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多年的保险业人士表示。 该人士同时提醒,近期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即将开闸也值得关注,这将是保险与银行股权交叉 的最新版本。 “灰姑娘”高门槛 区域性银行最具扮相 由于是寻找资本市场最有潜力的“灰姑娘”,那么首先应该明确灰姑娘的几 个基本要素: 其一,“灰姑娘”必须体貌端庄,心地善良。 对应于商业银行,应该是资产质量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保险公司参股或控股商业银行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谋划综合金融,并非简单的资产注入。而且,收购方通常对银行和保险的协同效应十分重视。因此,自然要求被收购方的财务指标达标。 其二,“灰姑娘”应该是尚待发掘的璞玉,而不太可能是出身豪门,否则就只能称之为强强联合。 对应于商业银行,应该是小家碧玉型的区域型银行更有“扮相”,而不太可能是工农中建等国有大型银行。 其三,“灰姑娘”不必身陷困境,但最好所处环境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银行相比,作为老牌上市银行的深发展其实已经是“大家闺秀”级别。只不过,与金融巨头平安集团相比,深发展的区域性更为明显,未来被收购后的整合有望形成乘数效应,因此符合“灰姑娘”的大体定位。 事实上,无论是从客观的选择还是政策的趋势判断,金融业综合经营是我国金融格局的大势所趋。各大保险公司都希望通过并购银行,基金,证券企业股份等形式来实现全方位发展。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两个意在打造金融控股航母的公司在涉足银行业方面走得最深最远。在建行、交行、中行、工行和招商银行A股或H股上市时,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大单认购的影子。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讲,保险公司渗入银行领域有五种途径:参股新银行,收购全国性银行,参股小型全国性银行,收购重点城市的城商行以及参与国有银行重组改制。然而,随着工、中、建三大国有银行完成改制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上市潮几近尾声,保险公司可选择的范围在缩小。上述保险业人士强调,“在此情况下,作为第三梯队的城商行未来最易成为保险机构投资重地。” 据悉,在本次平安宣布收购深发展之前,另一家保险巨头中国人寿也曾被报道参与宁夏银行的增资扩股。而且,中国人寿高层也曾多次表示,中国人寿正处于“第二步走”战略阶段,其主业正由保险业向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领域拓展。在中国人寿一意打造的“金融集团”棋局上,入股城商行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 另据不完全统计,广发行、兴业银行、深圳商业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珠海商业银行、东莞商业银行、烟台恒丰银行、中信银行、浦发行等银行中都曾经出现过保险公司参股或控股的影子。 “灰姑娘”续集 讲诉银行参股保险的故事 随着平安集团本次收购深发展,保险公司参股控股银行已经可以说演绎到极致。虽然如上所述,险企参控股城商行的案例有望继续出现,但由于政策即将开闸,银行参控股保险企业的故事或许才是“灰姑娘”续集的重头戏。 从银行角度看,入主保险公司的得益处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投资保 险公司,每年无需花上什么精力,亦可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其次,作为一种战略联盟,保险公司的巨额存款将源源不断地流入银行。这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存款,无疑给银行注入了近似取之不尽的流动性;第三,银行与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保险公司以参股的方式联合起来,保险公司与银行各自的大客户在资源共享的战略联盟中,成为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的客户,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将令其他保险公司望尘莫及。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银行入股后保险公司得益处至少也有三个方面:其一,用足银行的品牌效应。其二,保险产品可以通过银行强大的销售渠道,迅速渗透到柜台,企业。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其三,保险公司还可利用星罗棋布的银行网点进行业务开拓。如果没有 大量的银行网点,保险公司绝无可能将销售网点铺开得那般宽阔,而银行现成的网点到底能为保险公司节约多少成本?不可估量! 目前,保监会已批准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方案,随后它们将被报至国务院。此外,已经明确列入试点的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参股,展 尽,ㄖと 毡? 2009-06-17) 保险新业务的增长被忽略 东北证券近日发布报告,对保险行业给予优于大市的投资评级。 报告称,今年前4个月,银保新单同比增长13.9,,银保期缴同比增长774.2,。银保期缴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度增长,导致首年年化保费增长速度高于总保费增长速度,保费质量同比提高。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的缘故,保险公司的投资型产品销量急剧收缩,而保障型产品销量提高。分红产品由于保障成分高,产品透明程度低,同业竞争程度低,边际利润率高,因此成为保险公司重点鼓励销售的产品。2009年以来,分红险特别是银保渠道的分红险销量同比大幅度增长。 报告认为,投资环境的变化对保险资金带来投资机会。首先,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上升,有利于保险资金的配置。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对于保险资金来说,投资机会增加。其次,股市的上涨有利于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的投资收益上升。自2008年12月31日以来,沪深300指数上涨了62.5,,股市的回暖增加了保险公司权益型资产的投资收益。 在业务转型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虽然下降,但一年期新业务价值提高,在股市和债市投资机会增多的形势下,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将会提高。因此对保险行业给予优于大市的投资评级。给予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给予中国人寿中性的投资评级。(深圳商报 2009-06-18) 保险机构激战网下申购 打新收益率或降低 随着桂林三金摘得IPO首单,各路资金也将逐鹿于焕然一新的新股发行战场。作为主力的保险机构又将有何动作,值得拭目以待。 6月21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称,对于新股发行我们是有参与意愿的,会参与询价,但要看网上网下收益率决定是否申购。“IPO重启后,新股询价是肯定要参与的,至于申不申购要根据询价后得出来的价格再定,现在不好说。”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除了发行定价,IPO新规对机构认购新股的限制较为突出。多数机构将从网上网下同时申购转向网下申购,网下认购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此,部分业内人士担心新股中签率可能下降,而且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 申万的研究显示,对资金规模上亿元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参与网上申购的意义很小。参与网下配售的申购收益率均高于回购融资的成本,而网上申购的实际收益率远低于网下配售收益率,因此资金量在亿元以上的机构投资者会更为偏重网下配售。 一位投资新股的券商人士透露,IPO暂停前,各新股收益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小盘股收益率大概在千分之三,而大盘股可能在百分之一。现在发行规则有了变化,新股认购收益率应该也会有所变化。 不过,上述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认为,这个不一定,因为网下认购的机构以前也就几百家,这段时间也没什么新产品,可能还是几百家。而券商自营现在只有一个账户,规模反而可能缩小。 在他看来,保险公司追求收益的稳定,所以打新股的热情最终取决于收益率情况。如果和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差不多,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机构参与。即便不像以前100%收益,有20-30%稳定的收益率,保险机构应该也会作为重要的机构参与。 今年以来,资金规模高达1148亿元新基金或将给国内股市带来530亿元的进场资金。 相比之下,保险资金无论是借道这些新基金还是直接投资股市参与新股认购的规模都有点让人看不透。保险资金并没有对一级市场和 二级市场投资的比例有明确的安排,各家公司情况应该是不一样的。外界或许能大概估算下新增可入市资金。至于新发行基金中有多少是保险资金购入更是不可获知。 据统计,目前33家已过会拟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达722亿元。根据20%-25%网下配售比例,网下配售金额144.4亿元至180.5亿元,折中估算,约为162.45亿元。而目前国内有平安资产、太平资产等13家保险机构有询价资格,若按照上述网下配售资金上限计算,13家机构能参与网下配售的资金大约为2111.85亿元。(上海证券报 2009-06-22) 平安造金控帝国面临考验 并购完成需历时两年 伴随着深发展、平安的双双公告,“平深恋”剧情明朗:平安集团以旗下平安人寿参与深发展定向增发,平安集团本身以现金或平安增发H股为对价受让深发展现在第一大股东新桥投资的股权,从而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这起被称为中国上市公司之间最大交易金额的并购大戏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除了两个主角的特殊身份外,更重要的在于这个并购大案所结出的果实:中国平安集团投资深发展后将成为中国金融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羽翼丰满的金融控股公司。 然而,由于交易完成时间跨度近两年,以及在交易过程中市场、监管层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注定平安缔造的金控帝国尚面临多重考验。 三赢格局很美 从2006年开始,历经3年多的坚持与努力,平安终于趁新桥退出之机达成了将深发展收入囊中的愿望,在平安的保险、资产管理、银行三驾马车均衡发展的战略中,大大加强了最为弱势的银行业务,若交易顺利完成,银行业务资产规模接近7000亿元,中国平安将获得全国性大商业银行网络的战略协同,包括更丰富的产品、更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集团和银行之间交叉销售的机会。据平安首席金融执行官理查德介绍:目前平安银行可以覆盖到集团的客户群有15.7%,跟深发展达成合作协议后,将会覆盖到80%的客户群。 按照截至2008年12月31日双方财务数据计算,投资完成后,中国平安集团总资产将达13166亿元。 无论平安还是深发展都高调强调这一交易的积极意义,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称“这是一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三方互赢的合作,相信对交易各方都将带来长远利益”。 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则评价与新桥就深发展达成的交易是三赢格局,收购“时机安排也非常好”,而深发展目前也“处于这么多年来最好的经营状态,无论从经营质量、客户服务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内部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目前都是多年来最好的状态”。 深发展董事长纽曼高度评价这一交易,他称平安开出优厚条件(增发价格18.26元每股不打折),极大程度满足了银行对于新的资本的需求,这是个能给银行带来长远发展的投资,值得股东们考虑的一项战略投资。此外,纽曼表示新桥会负责任地退出。 新桥成为这次交易的最大赢家,无论是平安开出的114.49亿的现金收购(每股22元)价格还是2.99亿H股换股支付,新桥在深发展的投资至少有四倍以上利润,新桥又续写了外资投资中国金融业不败的神话。 平安:持股比例符合监管要求 按照平安人寿与深发展之间的增发协议,深发展对其定向增发3.7亿-5.85亿股新股后,平安人寿的持股比例将在10.6%-15.9%之间,而平安集团接手新桥投资转让的16.76%的股份则降至14.1%-15.0%之间,此外平安集团和平安人寿目 前通过二级市场上持有共计4.68%的深发展股份。若以上限相加则远远超过了30%,这将触发要约收购,需要证监会的豁免。要得到这张豁免通行证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对此平安早有考虑,称其“将采取合法和可行的措施,保证其拥有权益的深发展股份不超过深发展当时已发行股份的30%”。 目前,平安已绝对控股平安银行,此次再参股深发展,有媒体提出将可能突破“一参一控”的监管政策(2008年银、保两监管 层签署银保合作备忘录,规定保险机构参、控股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 对此,平安方面的解释是他们对于深发展只是参股,不是控股。平安将主要通过董事会的席位,为深发展长远发展提供帮助。对于“参控”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深发展,说参也行,说控也行,本身就是30%不到。 “此项交易完全以现有监管要求为出发点”,对于为何将持股比例控制在30%以内,平安做了以上解释,并称相信对深发展的投资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并不涉及法规方面的突破。 据了解,平安这笔交易将需要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多个监管部门的批准,平安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已经充分考虑到在交易完成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已经有相应充分的对策和应急机制。“我们对于完成本次对中国金融行业、中国资本市场,对公司及深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交易是充满信心的。”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在日前举行的网上股民交流会上强调。 中资管理权料不变 平安与深发展交易完成后,平安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羽翼丰满的金控帝国。除了正在等待审批开业的基金公司外,平安旗下已经有了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小额信贷等全方位的子公司。基于平安目前大股东汇丰的外资身份,以及新桥很可能选择换股的交易模式,这个金控帝国身后的掌控者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汇丰通过汇丰保险控股(8.43%)、香港上海汇丰银行(8.36%)合计持有平安16.79%,若新桥再选择换股的方式与平安交易,则新桥又成为平安的另一外资股东,2.99亿H股占中国平安增发后总股本的 事实上,诸多迹象表明,新桥选择换股的可能性很大。换股账面收益远3.9%。 高于现金,以目前平安股价来计算,2.99亿股市值远在114.49亿元的现金支付对价之上。另一方面,平安也希望新桥选择换股,对于换股平安开出优惠条件,“在2010年之前如果新桥选择换股,他们没有锁定期的限制,他们完全有权利做交易。之所以有换股的安排,是因为新桥非常看好平安的发展前景。这次交易的方案除了他们有选择权之外,我们这个交易必须在2010年底之前完成,如果他们届时没有作任何选择的话,我们之间有一个,将视他们同意我们现金购买。” 如果换股成功,新桥将继汇丰后成为平安的另一家外资股东。目前,汇丰在平安董事会中拥有3名董事,在马明哲、孙建一(中国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张子欣等强大的平安高管层的管理下,平安第一大股东汇丰似乎安于保持“很少插 手平安经营管理的苏格兰绅士风格”,自平安上市以来,汇丰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长线持有者,尽管账面利润非常丰厚,但汇丰没有任何减持。 “新桥换股持有平安的股份本来就很少,从汇丰不干预平安日常经营管理的经验看,平安的管理权还将牢固地把握在中资一方。”一投行人士如此解读平安的管理机制。 潜在不确定因素 “平深恋”交易需要经过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多重审批,在漫长的等待监管机构审批过程中,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成为交易执行的不确定因素。 有投行人士指出:现在买深发展,是否买贵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今后双方的整合与发展、市场环境的成全、平安今后的股价走势、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事实上,对于平安购买深发展的交易价格,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出现分歧,方案公布后一周中国平安H股股价跌幅超过A股,表明香港市场的一些国际机构投资者对于平安与深发展之间的交易价格有所担忧。对此,上海一位投行老总认为,平安可能在8月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面临H股股东分类表决的不确定因素,从公布方案后H股表现明显不如A股来看,H股股东可能存在分歧。 另一个潜在的不确定性是平安的老对手——中国人 寿,其早就图谋金融控股帝国,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在2007年就表示“有条件的话,希望真正控股一家成规模的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实现A股、香港、纽约“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中国人寿的资产规模和现金流都在平安之上,从业务竞争的角度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平安缔造了一个完美金控帝国,把自己远远甩在身后,尤其是深发展与平安人寿银保业务的合作将使得平安的保险业务大大提升,甚至可能威胁寿险老大的宝座,中国人寿可能会寻找机会对达成交易施加影响。 事实上,中国人寿已经进行了一次搅局,在平安与深发展快达成协议的最后时刻——6月12日上午,中国人寿给深发展董事会传真了一份参与其定向增发的意向书。(华夏时报 2009-06-22)
/
本文档为【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展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