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戴震与国保书法家

2017-11-14 15页 doc 35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戴震与国保书法家【doc】戴震与国保书法家 戴震与国保书法家 藏震e 日前,国家新颁发了1795年至 l949年间的245位国家保护的(简称国 保)书画家名单,规定他们的作品一律不 准出境,原则上不准出境,精品和各时期 代表作品不准出境三个鉴定标准.这些 作品不准出境的书画家中,有十三位是 戴震的朋友,熟人或弟子.戴震的这些友 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而是学者 书法家或叫文人书法家.他们均为清代 乾嘉时期的着名学者,书法只是业余爱 好. 戴震(1724—1777)字东原,清代唯物 主义思想家,考据学皖派一代宗师.其出 身贫寒,一...
【doc】戴震与国保书法家
【doc】戴震与国保书法家 戴震与国保书法家 藏震e 日前,国家新颁发了1795年至 l949年间的245位国家保护的(简称国 保)书画家名单,他们的作品一律不 准出境,原则上不准出境,精品和各时期 代表作品不准出境三个鉴定.这些 作品不准出境的书画家中,有十三位是 戴震的朋友,熟人或弟子.戴震的这些友 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而是学者 书法家或叫文人书法家.他们均为清代 乾嘉时期的着名学者,书法只是业余爱 好. 戴震(1724—1777)字东原,清代唯物 主义思想家,考据学皖派一代宗师.其出 身贫寒,一生坎坷,着作宏富.三十三岁 那年,受同族豪强迫害,匆匆避难至京 师,生活穷困潦倒.此时的戴震身份只不 过是学生,但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求实 的学风早为同僚所倾慕.因此,"学问名 一 时"的新科进士纪昀,钱大昕,王鸣盛 以及王国安,翁方纲等人,闻东原之名, 竟不惜降低身价,纷纷前往叩访.在品文 论道中,越加钦佩戴的学问,于是戴震 .声重京师",名流公卿争与相交.段玉 裁,姚鼐都要拜戴为师,私淑者不断,戴 学影响深远. 国保书画家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的 有二十位,其中有两位与戴震相关联,一 位是戴震的得意门生段玉裁,另一位是 戴的后学晚辈洪亮吉. 师友相立的饭玉数 段玉裁是戴震的大弟子.段玉裁 (1735—1815)字若膺,乔林,淳浦,号茂 堂,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进士,曾任贵 州玉屏县,四川巫山县知县.他是乾嘉学 派的着名学者.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着 作等身,所着<说文解字注>,至今仍是学 国保书法家 口黄山市文联童宝刚 习古文的工具书. 段玉裁善行书.经长期"古"气陶染, 其书法作品亦古气盎然,可谓笔笔见古, 字字珠玑.审视其书风,显然从苏东坡处 汲取颇多营养.其作品内蕴的郁勃之气, 其体势的宽博洞达,确有几分苏字"内丰 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 伟"的艺术特点.但苏东坡豪放旷达的胸 襟是段玉裁难企及的.段的书作风格更 接近于陆放翁早年的作品,笔致精美,道 劲丰韵.段玉裁有论书法的专着<段氏述 笔法>传世.该书详细论述执笔的重要性 及方法,指出执笔正误与字之优劣的关 "捉笔而后可言字"的体会. 系,得出了 段玉裁是戴震的高足,两人相交几 十年,情深意笃.戴比段年长十二岁,段 第一次拜识戴震是在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那年戴首次人京会试不第, 而段已是进士了.段崇拜戴的学问, 登门求教.戴自京南归后,段书信问安, 自称弟子.戴为人谦逊,不好为人师,没 有接受段的请求,并在再次"至京面辞 之,复于札内辞之".经段再三恳求,"直 至己丑相谒,先生乃勉从之".段玉裁师 从戴震以后.得其教诲,在文字训诂学方 面进步很快,成果卓着,成为清代着名文 字训诂学家.戴段师生情深谊长.乾隆三 十五年,段赴贵州任玉屏知县,戴特意写 信给段,介绍玉屏县的地理环境,风土民 情和施政注意事宜.三年后段改任四川 巫山知县,此时戴已人<四库全书>馆校 书,每有所得,必写信告之.从乾隆三十 一 年至四十二年,戴段书信频频,其中戴 给段回信十一封,最后一札是在戴逝世 前七天写的,是临终绝笔.这些信札,授 业传道,交流情感,传递思念之谊.后来 段玉裁把这些书信编订成册,并写了<东 原先生札册跋>.戴震去世后,段玉裁"朔 望必庄诵震手札一通",每逢讲到老师的 名字,必定垂手拱立,到老不变,可见感 情至深,至真.段玉裁又怀着深厚感情撰 写了<戴东原先生年谱>.<年谱>以治学 为中心,记述戴震一生的着述成果和交 游,内容丰富,材料翔实.信札和<年谱> 是研究戴震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重要资 料.戴段的师生情谊,也成为历史佳话. 互喾佳善J.锤的涪麂专 洪亮吉是戴震后学小辈.洪亮吉 (1746—1809)字君直,稚存,号北江,晚号 更生,江苏阳湖人.祖籍安徽歙县洪坑. 乾隆进士,官编修,督学贵州,后被贬谪. 清代着名经学家和文字学家,着述甚丰. 洪亮吉工书法,尤善小篆.他反对士 大夫仿效楷法.认为"今楷书之匀圆丰满 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年雷同.乾隆中 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宋 已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 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 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 矣."窃以为此种楷法,在书手则可,士大 夫亦从而效之何耶?"(E江诗话》)洪与 清初的王澍,钱坫,孙星衍等提倡篆书, 是清初写篆书的发起人之一.洪写的小 篆与王澍写的小篆接近,惟工整差些,笔 力亦较软弱.这与他所宗法的二李(李 斯,李阳冰)有关,其实他和王,钱,孙一 样,学的是宋代徐铉翻刻的《峄山碑>和 宋代翻刻李阳冰的《三坟记》等碑,所以 写出的小篆呆板无生气.但洪亮吉也有 许多佳作.有的用笔功力深厚,随意自 得,有超群出众的笔韵,幽深古雅的神 态,清和之中有严正,毫无造作之态. 戴震与洪亮吉相识于朱筠处.洪二 十六岁时师从戴震的朋友安徽学政朱 筠.朱当时是有名的学者,家富藏书,又 善交际,宾客盈门.洪亮吉一面向老师朱 筠求教,遍览朱家藏书;一面帮助老师校 正古书.朱筠常邀戴震去研讨学问,由此 结识了洪吉亮.戴震的名望和学识折服 了年轻的洪亮吉.由是茅塞顿开.此后两 人经常联系,洪不断向戴请教,成了好朋 友.后来洪亮吉又入戴震的好友两湖总 督毕沅幕,助编<续资治通鉴》.洪亮吉得 到戴震的指导,学问日进,在文字训诂方 面成果显着,成为清代知名的经学家. 国保书画家的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 的有三十二位,戴震的朋友和熟人占了 五位.他们是钱大昕,王鸣盛,纪昀,姚鼐 和翁方纲. 俘含石鞯篆末的太昕 钱大听是戴震避难京师结识的第一 位朋友.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及 之,号辛楣,竹汀居士,晚年自称潜研老 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乾隆进士, 累官少詹事,督学广东.清代着名的史学 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问极为渊 博.段玉裁称颂他"于儒者应有之艺,无 弗习,无弗精."江藩赞其"学究天人,博 宗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 钱大昕善书法,精篆隶.清代蒋宝龄 《墨林今话》云"先生平生着述等身,博于 金石,尤精汉隶."书法金石着述甚多,有 《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金石 文跋尾》等传世. 戴震策蹇至京,首先结识钱大听,由 其引荐结交纪昀等学者名流.两人由相 识到相知,进而成为挚友.他 俩相互倾慕,常在一起谈文 论学,交流.钱大昕在自 编的<竹汀居士年谱》中这样 描写戴震:"一日,携其所着 书过予斋,谈论竞日.既去, 予目送之,叹曰:'天下奇才 也'."又日,四库"馆中言经 学则推戴吉士震."戴震在 <与王内翰凤喈书》中记述了 钱为其收集傍证一事,"钱太 史晓征为余举《尚书》"横被" 一 证,见<后汉书?冯异传》." 戴震曾对别人说:"当代学 者,吾以晓征为第二人."第 一 人当然是戴震自己啦.戴震逝世,钱大 听十分悲痛,作<戴先生震传》以资纪念. "传"中,他总括了戴震一生的学术成就, 高度评价了戴震在考据,义理,算术等方 面的贡献,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z1;旁支善书法的互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号礼 堂,西庄.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肄业 于苏州紫阳书院,与其妹夫钱大听是同 学.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 郎.清代着名史学家,经史子集无不通 晓,皆有专着,着作颇富. 王鸣盛"工诗文,善书法."(<练水画 征录》)他晚年编成一部综合性的学术笔 记<蛾术编》,内容相当广博.其中专门撰 写了《说刻》一编,对金石,篆刻作了考 证,辩博详明.他的书法楷,隶,行均有法 度,秀劲可亲.偶尔亦作画,尝作<墨菊 图》,也秀逸可观. 戴震与王鸣盛相识的中间人是钱大 昕.经钱介绍,王与戴交往.王钦佩戴的 学问,"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击节叹 赏."王是个"博雅君子",戴对他十分信 任.此后,他们常在一起考证,研讨,学有 所得,互相通报,成为密友.一次,戴震对 人说,<尚书》的《尧典》篇有"光被四表" 一 语,这是古人弄错了,应该是"横被四 表".开始大家都不相信,以为是戴震在 故弄玄虚.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戴又与王 鸣盛探讨考订.戴在《与王内翰凤喈书》 中断定"《尧典》古本必有作'横被四表' 者."后来戴震的其他朋友果然陆续从各 种古书中找到了"横被四表"或"横被"的 例证,证实了戴震的观点.王鸣盛推崇戴 震,曾对人说:"方今学者,断推两先生, 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洪榜 '戴先生行状》)这既说明戴震的学术地 位,做学问实事求是,又可看出戴王关系 非同一般. 无意喾家的纪日勿 ".纪昀 戴震与纪昀的关系"最笃 (1724—1805)字晓岚,春帆,晚年号石云, 直隶(今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官至礼 部尚书,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清代 着名文学家,汉学家,古籍整理专家. 纪昀一生无意为书家,但他的书作 寓含浓郁的书卷气,深具学者书法的风 貌骨气.其书法,行书尤善.既取法二王 一 路书风,又蕴含柳公权书法遗韵,文雅 风流,潇洒道劲,点画含蓄,精气内敛,运 笔沉稳泰然,书卷气溢于字里行间.他虽 不以书法家自诩,但他的字还是有相当 造诣的,被人称为"无意为书家的书家". 纪昀曾说:"乾隆乙亥夏,余初识戴 君.奇其书."那一年,戴震避仇到京,结 交了许多公卿名流,声名远播,"薄海承 学之士,至于束发受书之童子,无不知有 东原先生".纪昀同情戴震眼下的困境, 接戴震至家中开馆设教,"假馆纪尚书 家".自此,戴震衣食无忧,所着书也有人 帮助刻印.在纪昀的资助下,戴震的<考 工记图注》刊刻成功.纪还为之序,盛赞 "戴君深明古人,故其考证制度,字 义,为汉以降儒者所不能及".纪出任<四 库全书》馆总纂官以后,向皇上力荐戴 震,加之乾隆皇帝因爱好文学而素知戴 震之名,遂开恩以举人身份特召人馆任 纂修官,主要负责校订天文,地理,算术 方面的书.戴震不忘纪昀的推荐之功,纂 修尽心尽责,为纪添了光彩."晨夕披检, 靡间寒暑,竞以积劳致疾"最后辞世于任 上.他俩交往二十多年,切磋学问,论道 品文,取长补短,友情深笃.纪昀的<阅微 草堂笔记》中就引用了戴震所讲的多则 嘲讽程朱理学的故事;戴震的不少文章 也曾请纪昀指正过. 砂品喾家矾 戴震和姚鼐曾是'四库全书》馆的同 僚.姚鼐(1731—1815)字姬传,梦谷,号惜 抱居士,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曾任<四 库全书》纂修官和刑部郎中.工古文,与 方苞等成为"桐城"派代表.所着<登泰山 记>等山水文章为后人称道. 姚鼐晚年工书法.在书法上他的名 声虽没有他的文名大,但却也是一位既 通书法理论,又有创作功力的人物.他所 撰的<论书六绝句>,至今为书界所传诵; 其<惜抱轩法帖题跋>三卷,考证精详,对 前人错讹之处,有颇多订证.至于他的书 法创作,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把 姚的行草书列在"妙品"下二人(第一人 为刘墉小真书),小真书列在"逸品"下十 六人.包世臣把清朝书品划分成"神品", "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五个等 级,又把"神品"以下的每品分为上下两 个位次.所以从姚鼐的书法成就而言,其 行草书胜过小真书,是清代的上乘书法 家. 戴震在京城结识姚鼐,后又成为<四 库全书>馆的同事.相识时姚已为举人, 地位比戴高,但慕戴震"学高天下",意欲 师事戴震.戴注重"古之友道",不好为人 师,所以特意写了一封信给姚,约为朋 友.拒以为师.戴震说,我并非当不了你 的老师,在古代朋友就是师之半,我俩以 朋友相交,彼此相互弥补就可以了."仆 与足下无妨交相师,而参互以求十分之 见,苟有过则相规,使道在人不在言,斯 不失友之谓."((-7姚孝廉姬傅书>)戴震 虽未同意收姚为门生,但在经学方面仍 给姚多方指点.而姚因戴没有同意拜师, 觉得驳了面子,所以一直耿耿于怀,不仅 在<四库全书>馆时设法结伙排挤戴震, 而且发展到最后不遗余力地攻击戴.姚 是程朱的信徒,戴则是批驳程朱的勇士, 学术观点大相径庭,"道不同,不相为 谋",后来两人很少往来.戴震去世后,姚 ,乃至咒骂之能 鼐对戴极尽诽谤,攻击 事,其目的一是为了泄私愤,报一箭之 仇,二是为了扞卫祖师.姚鼐说:"戴东原 言考证岂不佳,而欲言义理,以夺洛闽之 席,可谓愚妄不自量之甚矣";(《惜抱轩 尺牍>卷六)还说戴震批驳程朱是批驳师 父,师父是批不得的,结果必然会落个 "身天嗣绝"的下场.拜师不成,反目成 仇,这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善束j;鹅锚的葫方锕 戴震与翁方纲先相熟识而后观点相 左.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 溪,晚号苏斋,直隶(今河北)大兴人.乾 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研经术,能诗 文,专鉴赏. 翁方纲书学欧,虞,谨守法度,尤善 隶书,精小楷,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 名.是当时北方书坛的代表人物.清王昶 <湖海诗传>说:"覃溪书法初学颜平原, 继学欧阳率更.隶法<史晨>,<韩>诸 碑,双钩摹勒旧帖数十本,北方求书碑版 者毕归之."他工蝇头小楷,能在一粒芝 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每逢元旦辄书 以为吉庆,自少至老,岁岁皆然.清代包 世臣评其书法"天分"稍逊,"超逸"不足, "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偏搜 默识,下笔必具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 一 笔是自己已也."书法方面的专着有 <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苏米 斋兰亭考>等. 戴震与翁方纲于乾隆 二十年熟悉,后又都是《四 库全书>馆的编纂.初识时, 翁已是进士身份,好考订之 学,崇戴震名望而相交.翁 戴关系与姚戴之交有相类 似之处,均先慕戴震声名显 赫而极推重之,后因戴反程 朱而强烈攻击之.翁戴相识 之初,钱载等人攻击戴学为 "破碎大道",翁方纲极力为 戴震辩证日:"古训名物,岂 可目为破碎?考订训诂,然 后能讲义理也".(<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五)并指出钱载 等人的批驳是错误的,实际上是"妒才忌 能".但翁是程朱理学的干将,戴震则是 反程朱的骁将,学术观点相斥.所以在四 库馆期间,翁方纲,姚鼐等人有意挤兑戴 震,使戴在馆修书甫毕即立意归山.特别 是当翁方纲看到戴震批驳程朱的<孟子 字义疏证>一书后,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 度大转弯,并特写<理说驳戴震作>一文. 翁批评日:"近日休宁戴震不甘以考订为 事,而欲谈性道,以立异于程朱."还说 <疏证>言"理"字达一卷之多,太愚妄了! 这表明戴翁在对待程朱理学问题上是尖 锐对立的. 着名书画家的精品和各个时期代表 作品不准出境的共一百九十三人.其中 有戴震的朋友,私淑弟子,再传弟子共六 人.他们是王昶,毕沅,焦循,阮文,王引 之和桂馥. Zj5法口考畲石的互昶 戴震与王昶是知己.钱大昕,王鸣盛 和王昶是同窗好友.王昶(172.5—1806)字 德甫,琴德,号述庵,兰泉,江苏青甫(今 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 他是清代学识渊博的大学者,金石家. 王昶的治学成就,最大的是在金石 考古方面.他好金石之学,从青年时代 起,就随时随地注意收集商,周青铜器和 历代石刻的拓本.他做地方官时,调动频 繁,但无论到哪里,都细心采访,苦苦搜 求各种石刻碑铭.经过五十多年孜孜不 倦的努力,王昶共搜集到从"三代"到宋 末的碑铭资料一千五百多件.再经过抄 录,整理,甄别,鉴定,终于在他去世前一 年,才编成达一百六十卷的<金石萃编>. 这是我国古代着录历代石刻较为完备的 金石考古学专着,对清代金石学的发展 起到很大作用.因他在金石,书法中沉浸 较深,所以其书法有"下笔自然入古"之 誉.他的楷书颇具功力,结字严谨,笔法 熟练,秀逸持重.只是他的书法缺少点艺 术家的气质. 王昶是戴震的挚友.王昶说:"余之 获交东原,盖在乾隆甲戌之春."当时王 是新中进士,戴还是个秀才,但戴震在学 界名声赫赫,他俩结识后成为莫逆之交. 王昶离京做官,戴震南来北往,离多聚 少,但只要相见,就有道不完的话题,切 磋不尽的学问.王从戴那里获益颇多,也 成为对戴震了解最深的朋友之一.王昶 说:"定交之久,与知东原之深.莫如余 也."因此,戴震离世后,王的学生黟县知 县张善长请王为戴震作墓志铭时,王昶 满口应承,并说"非余谁当志者?"王昶所 撰的<戴东原先生墓志铭=》,用饱蘸感情 之笔简括了东原的身世生平,了其 治学成果和着述,肯定了在当时学术界 "端以东原为首"的地位,誉之为"媲古大 师".这是一位学者朋友对逝者客观中肯 的评价. 伤含石的高官半沉 戴震的高官朋友毕沅(1730—1797) 字壤蘅,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 (今江苏太仓)人.乾隆进士,清朝大臣, 历任陕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他是学 者型高官,素喜延请学者名士助其编书. 有<续资治通鉴>等传世. 毕沅酷爱书画,博综金石.书画收藏 宏富.他编辑了<河间书画录>,<两浙金 石志>,刻印了<经训堂法帖>等书. 戴震与毕沅过从甚密.毕沅重视人 才,喜与才子结交,尤其敬慕戴震的才 学,每逢返京觐见,都要抽空看望戴,以 便请教.每当异地做官,戴震总要把该地 的风土民情,历史人物,注意事宜,面告 或函示之.一次,官至陕西巡抚的毕沅因 公晋京,"时震抱疾,未能出户",且住处 巷窄,车马无法通行.于是毕沅令车马停 在巷口,步行入内.老朋友相见,分外高 兴,知无不言,言而不尽.临别前,毕沅向 戴震请教为官之道.戴震说为官知人最 难."知人之难,由尧,舜至于今,莫敢易 言之."又说,老百姓虽没有什么学问,你 若问他地方官的好坏,则回答非常正确. 百姓是衡量地方官好坏的标准.有些人 初为官时能知人察人,一旦当了大官就 不能知察人了.我看主要原因是缺少知 人的责任感,再就是没有深入调查,受蒙 蔽太多了.戴震还讲了国以民为本,"利 民病民之本莫重于吏"的道理,嘱毕沅要 重视民情民利.毕沅听了连连称道.事 后,戴震把这些观点写进了《送右庶子毕 君沅赴秦阶道序>和<送巡抚毕公归西安 序>两篇文章中.毕沅没有负朋友之望, '在任期间重视募民恳荒,兴修水利,为民 谋利.毕,戴虽远隔千山万水,但鸿雁传 飞,戴在临终前几天,还收到毕 请戴到他那里编书的信,因"太 远不能就也".事隔不久,戴震 就驾鹤西去了,毕沅为此抱憾 终生. 爱|;命的焦循 平生最崇拜戴震的焦循 (1763—1820).字理堂,里堂, 晚年自号里堂老人.原籍江苏 甘泉(今扬州市).嘉庆举人,一 生未仕,以教馆授徒为业.他是 清代中后期着名的哲学家,数 学家和戏曲理论家.着作颇丰. 焦循出生在研究<易>学的 世家.父母早亡,家极贫,又遇饥荒,以致 负债累累,一家人常以山薯充饥.尽管处 境艰难,但仍有志于学,求知若渴,宁愿 忍受饥寒,也要以田去换书.那时他家里 仅有几十亩田地,被横行乡里的豪绅看 中强买了去,只给十几两银子作为代价. 卖田那天,有个书商知道焦循爱书如命, 卖了田手中有银子,正是高价出售的好 机会.于是就向焦循兜售起想读的书来, 一 部<通志堂经解>竞索价三十两银子. 果然,焦循见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可是 卖田所得的银子仅够半数,于是同妻子 商量,把妻子的金首饰拿去卖了,也只凑 了二十七两,又经过讨价还价,终于买下 这部书.吃晚饭时,夫妇俩高兴地一面喝 着麦屑粥,一面欣赏用几十亩良田和首 饰换来的<通志堂经解>,多少天来因受 人勒索,在心中留下的种种不快,也烟消 云散,竞得意地相视而笑了. 焦循是戴震的私淑弟子,对戴震钦 佩之极,尤其崇尚戴震的哲学,并身体力 行.他曾摹仿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撰 写了<论语通释>一书.他说:"东原生平 所着书,惟<孟子字义疏证》三卷,<原善> 三卷最为精善","循读东原氏之书,最心 服其<孟子字义疏证>","吾谓东原即此 二书自足千古".(<雕菰楼集》)他对那些 歪曲戴震精神的人坚决予以驳斥,以扞 卫其原意.戴震临终前曾说:"生平读书 绝不复记,到此方知义理之学可以养 心."(<申戴>)程朱学派执此一语,以为 戴震终于向程朱忏悔了.为此焦循写了 <申戴>一文加以痛击.焦循说:"其所谓 义理之学可以养心者,即东原自得之义 理,非讲学家<西铭>,<太极>之义理也." 这才是先师所讲的"义理之学可以养心" 的含义,与程朱理学有毫相干?所以胡适 说,戴震的哲学"二百年来,只有一个焦 循了解得一部分".(<戴东原在中国哲学 史上的位置>)焦循对戴震的哲学作了一 些发挥,并继承了戴的分析方法.把"通 考"发挥成系统的"通核".但是他缺乏戴 震那种对封建社会勇猛反抗的精神和渊 博的科学知识,因而没有把先师哲学的 批判精神坚持下去. 碑学碑的阮之 戴震的另一私淑弟子阮元(1764— 1849),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人,擘 经老人,谥文达,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 号称"三代元老"的封疆大吏,官至体仁 阁大学士.他是"乾嘉学派"的后起之秀. 着名的经,史学家. 阮元的书法和书法理论俱佳.其论 书之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 碑学之首创.其书法北碑,得力于<天发 神谶碑),<石门颂)笔法为多.清代伍崇 曜说其"所作书,郁盘飞动,间仿<天发神 碑>,尝书学海堂匾二,一悬堂中,一悬文 澜讲院,前后不同,如出一辙,则法度存 也."(<石渠随笔跋>)清代方朔也说:"此 碑(指<石门颂>一笔者注)近日学者少,得 者亦少.姜玉溪先生藏有阮文达公1日赠 一 联,波澜无二,始知公之寝_赜于此刻者 久矣."(<枕经堂题跋?石门颂>)阮元善 擘窠大字,所题西湖的"诂经精舍"横额. 纵横排荡,无不神会<石门颂>.江西婺源 县江湾村,至今还保存着阮元写的"授经 堂"匾一块.他为晚清尊碑作做出很大努 力. 阮元私淑戴震.与焦循一样由衷服 膺戴震,推崇戴学.他治学所走的是戴震 指引的道路.也就是通过音韵训诂,去理 解古代经典的内容和意义.年轻时阮文 就向戴震的学生王念孙,任大椿,焦循等 着名学者请教.特别是王念孙对阮元学 习文字学和声韵学帮助最大.阮元自己 说过"余之学多在训诂".他继承了戴震 在音韵训诂方面的学术成果.弘扬了戴 震的理性主义精神,提出了治经当求其 是的原则,扩充了戴震的方法论.阮元考 证仁","性","命"等字义的作品,发扬 了戴震以训诂为批判武器的学风.他对 考据学情有独钟,培养人才以经学考据 为主要讲授内容;其主持乙未会试,着重 考考据学常识.他偏爱戴学后继人才,后 来成为着名考据学家的戴震再传弟子王 引之.就是他选拔上来的.在中国历史 上,阮元首次为从上古到清初的历代天 文,数学方面的二百八十位科学家立传, 撰写了<畴人传>四十六卷,开创了我国 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先例.在<畴人传> 中,阮元专撰了<戴东原先生传>,赞誉戴 震"以天文,舆地,训诂诸大端为治经之 本,故所为步算诸书,类皆以经义润色, …… 盖自有戴氏,天下学者乃不敢轻言 算数,而其道始尊.然则戴氏之功,又岂 在宣城(指梅文鼎一笔者注)下哉."阮元 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成果卓着的自然科学 家戴震的新形象. 糟支字语义的王引之 戴震的再传弟子王引之(1766— 1836),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嘉 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他是清代文字学 家,"皖"派考据大师之一. 王引之的父亲王念孙是戴震的得意 门生.其祖父王国安,官至礼部尚书,闻 戴震之名,特意聘请戴到家中教授儿子 王念孙.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 石腥,清代着名考据学家.文字音韵学 家.十三岁时师从戴震,时戴三十四岁. 戴课童很认真,但从不在孩子面前摆大 学者的架子.他给孩子授课的最大特点 是诲人不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畏圣 贤.王念孙得戴震亲传,迅速成长,中了 进士,官至直隶永定河道,并在音韵训诂 学方面嗣承戴学,多获创见. 王引之是戴震的再传门生.钻研小 学,精于文字语义.他极为钦佩祖师戴 震.在父亲王念孙的教诲下,他继承了戴 震以字通词,以词通义的方法和以识文 字,通训诂,跷音韵为解经的途径,把小 学作为入门的钥匙,经过长期艰苦探索, 成为清代着名的考据,音韵学家.王引之 与父亲一起,在漫长的校勘实践中,富有 创见地总结出群经产生"衍文","形讹" 的多种原因.在校勘的方法上,创造了 "内证"(指求证于本书内容),"外证"(即 旁证)的校勘方法,为校勘学的发展做出 卓越贡献.王引之还考订了《康熙字典》, 撰写了《字典考证》一书,共订正《康熙字 典》二千五百八十八条错误,使该字典更 准确更完备.他所写的《经传释词》是研 究上古汉语虚词的重要着作. z篝束善卯转醢 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未谷, 晚号老苔,山东曲阜人.乾隆进士,授云 南永原县知县.清代着名文字学家. 馥是清代雅负盛名的书法家,精于 碑版的鉴赏,工篆隶,善刻印.清杨翰在 《息柯杂着》云,老苔先生"一生精力萃于 小学,故隶书直接汉人,零片断楮,直可 作两京碑碣观也.冯仲青以先生'忏心 庵'三字示余,隶法醇古朴茂,署款字近 <瘁鹤铭》."且他还能"缩汉隶而小之,愈 小愈精".桂的隶书源头出自汉碑,较多 地吸收汉碑的成份.所以历来对其隶书 评价甚高,《松轩随笔》称"百余年来,论 天下之八分书推桂未谷第一."其篆书尤 为古茂.济南五龙泽上曾有桂馥的一副 楹联:"上荫乔木下输寒泉,坐待禅僧暝 留野客",把一段枯木,一劈为二,"以指 书其上刻之",苍劲古朴,作势雄强,给人 以劲力之美.其书法着作有《缪篆分韵》, 《札朴》. 桂馥年轻时知遇戴震.桂仰慕戴震 渊博的学识,以书稿请教.戴听其言,观 其书,指出其不足在于知识比较杂博,不 专一.戴劝导他要专精经传,细读深研注 疏,这样就能深入了解儒家着作的精髓. 此后桂馥专攻文字学,根据许慎《说文》 钻研儒家经典,融会贯通,疏通证明,竭 力探寻来龙去脉.摸索其中的规律.经过 四十年的努力,撰写了《说文义证》五十 卷.这部书吸收各书精华,引据浩博,穷 根究底,订正错误,解释疑难,立论缜密, 这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此书与段玉裁 的《说文解字注》齐名,学界以南段北桂 并称.可以说,桂馥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 成果,其中不乏戴震的点拨之功.
/
本文档为【【doc】戴震与国保书法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