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2017-12-08 8页 doc 2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第24卷第1期 2008年2月 忻州师范学院 J0URNAL0FXINZH0UTEACHERSUNIVERSITY Vo1.24No.1 Feb.2008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闻政华,刘洪利 (1.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江苏徐州221439) 摘要:文章从许慎对"大"的释义,老子的哲学,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大"的几个日常 使用义项所包含的文化色彩等几个角度来揭示这个词语所具有的深厚文化蕴涵. 关键词:"大";文化蕴涵...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第24卷第1期 2008年2月 忻州师范学院 J0URNAL0FXINZH0UTEACHERSUNIVERSITY Vo1.24No.1 Feb.2008 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 闻政华,刘洪利 (1.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江苏徐州221439) 摘要:文章从许慎对"大"的释义,老子的哲学,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大"的几个日常 使用义项所包含的文化色彩等几个角度来揭示这个词语所具有的深厚文化蕴涵. 关键词:"大";文化蕴涵;形容词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91(2008)O1—0035—03 一 个词语的意义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一般认 为附加意义主要指词语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其实汉语中有很多词语还包含强烈的传统文化的色彩. "大"就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汉语文化内涵. 1许慎对"大"的解释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大"的解释是:"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许慎的这个解释,引来了许多学者的讨论.王筠《说文 例释》中说:"此谓天地之大,无由象之以作字,故象人之形 以作大字." 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比人的形体要大的事物多得多, 为什么单单选取"人之形"作大字呢?于是黄德宽,常森 (1994)解释说这是与儒家所极力张扬的人在天地宇宙之问 的崇高地位相通的,意即儒家的这种传统对许的解释具有导 向作用.两位学者的解释涉及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对 词语构形和词语内涵的影响,这是比较合理的.以致于后来 更有学者据此加以引申认为,"大"充分达着一种中国人, 或者说,汉民族对"人"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认识或意识,经 过较长时间的内化,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所 以,在使用"大"作为大小的意义时,就自然地产生一种美化 的企图和赞美的义项. 其实,老子早已提过类似的话,《老子-二十五章》:"故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 子的"道"与"大"的关系,我们将要在下面讨论. 因此,许慎的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不仅强调了上 面提到的学者所标榜的人文主义精神,更是要表明"人道" 要符合"天道"."天","地"是阴阳的两极,天地之道代表了 世间一切准则,是"大"的极至,人的原则标准与之吻合才是 人的"大道",至于"天道"究竟什么样,这就取决于当时思想 家们的解释了. 2老子的"道"与"大"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 "大"在老子这里成为一个哲学概念,这是典型的民族 文化进入词义的例子之一. 老子本人对这样的命名并不满意,却又没有办法,因为 他必须在现有的词语中寻找一个可以表达他的概念的符号, 而困难就在于,这些符号都已经确立了其自身的意义范畴. 所以无论"道"也好,"大"也好,老子都觉得它们本来的词义 会干扰他的哲学概念的纯粹性,所以他觉得苦恼.但从老子 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两个词的结果来看,在众多的语言符号 中,还是只有这两个词最接近他想确立的概念,而这还是有 "道"和"大"本来已有的意义决定的.在老子那个时代, "道"已经引申发展出了道理,方法,规则等意义了,自然可 以作为哲学名词的首选;而"强为之名日大"的原因是:"道 体至大者,即宇宙之母力包天地,孕万物,其大莫有与京者 也."(高亨1988) 《老子?三十四章》云:"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 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再一次 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均很清楚地说明这 种"大"的特点是"不为主","不自为大",而终于成其为 "大",强调"道"的普遍存在与无所不至的包容性,这时宇宙 本体的根本特性. 老子那里的"道"之"大"具有无限性以及不可超越性, 这是一种极端的"大".《老子》全书中有多处"大"专用于指 收稿日期_.2007—08一l5 作者简介:闻政华(1977一),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文字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刘洪利(1978一),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教师. 36忻州师范学院第24卷 "道"的特性,如《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 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又如《四十五章》:"大 成若缺,大盈若冲"等.这里的"大"不能按照一般意义上的 "大"来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大"是有量的限制的,而老子这 里的"大"没有量的限制,与虚无同一,不可感知,是一种绝 对的量.因此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赋予"大"这样的特性就 成为这个词语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 而"大"这一特殊的文化内涵早已积淀于汉族人的民族 心理,外化于一些语言中,于是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类似格 式的词汇,如"大爱无言","大爱无边","大孝无声","大恩 不言谢"等等,这里的"大"同样应理解为不可量化的,因而 也是无限的. 3汉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大" 在审美活动中,汉民族一直对"大"情有独钟.《说文? 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 同义."许慎根据小篆的字形说解字义.将"美"理解为美味 之义,羊大则味美,故字形从"羊"从"大"会意.许慎的说 法,虽然为后来的学者所质疑,但却反映出了汉民族心理中 把"大"与"美"相联系在一起的潜意识,究其因,有自然环境 对审美情趣的影响,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疆域广大,物产丰富,中国人也一直 以"地大物博"而自居,辽阔的疆土,宏大的自然景观自然使 人们有着相应的审美情趣,因此,华夏民族有重视"大",追 求"大",以"大"为美的审美心理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与汉 民族的审美观念相对的是,日本民族重视微妙的情趣,追求 小巧精致,自然也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是息息相通的,"日本 人生息的世界非常狭小,几乎没有大陆国家那种宏大严峻的 自然景观.„„他们乐于追求小巧玲珑的东西,而不像大陆 国家的人们那样强调宏大."由此可见生存环境对民族审美 心理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而文化对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 决定作用.《论语?泰伯》:"子日: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 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以一个"大"字来颂扬儒家心目 中的理想统治者.孟子进而将这种"大"的理想放在个体人 格的层次上来讨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 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 里的"大"不仅体现了儒家道德观,也体现了儒家美学观. "大"等词已不是单纯的道德伦理评价的范畴,更是审美评 价的范畴.强调了"大",同时也就强调了"大"具有的权威 性,圣人,国家,平定天下的理想,治国的王道等等都被冠以 "大"的威名,以此为美,并强调这种美的光辉,能够令人衷 心向往.正是这种无限拔高的儒道理想和审美原则,使中国 历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从精神层面深深认可"大国"理念,深 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只有失意时才向老庄和 佛学中寻求寄托. 道家也注重"大"美,从老子的"道"到庄子的"逍遥游", 无不极力张扬无限的"大"之境界.《庄子?知北游》说:"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当"大"的量具有不可测量性时,尤其处 在人的精神层面上时,就超出时空限制,进入了无限,而具有 永恒性.因此呈现出"无言"的状态.道家追求的"大美"意 图直接通达宇宙本质,撇开现实世界,只从人的精神上去挖 掘无限的力量,走向"大"的极至.这种理想本身就给人提 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想空间,无限趋近于"大",也就无 限趋近于无穷.这对生命有限的人来说,既是永恒的安慰又 有巨大的审美愉悦. 从本质来说,能带来审美感受的是"大"的事物所具有 的"量"."量的无限,数学上的大,人类想象力全部适用也 不能完全把握它."宗白华(1987),对这种量的体察,不仅使 "大"这个汉语词语本身的意义向多个方向发展,而且也影 响了汉民族的审美取向. 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华夏美学和艺术创作 中影响深远:譬如沈括主张的绘画中的"以大观小法",不受 透视角度的约束,形成中国画与西洋古典绘画的一个典型差 别,而中国诗歌中体现出无限时间和空间意识的作品更不胜 枚举.这是汉民族将个体的"小"纳入自然的"大"的一种方 式,它使一个普通的词语获得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传递 出独特的汉民族文化信息,体现出特有的审美心理倾向. 4"大"在日常使用中的几个意义所蕴涵文化色彩 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最常用,最典型的空间性质形容 词,"大"具有多个义项和极大的构词能力.在日常使用中, "大"的文化色彩也比较浓烈,含义复杂,已经远远不是"词 义引申"所能概括的. 表排行第一的"大"如"老大"等是在"大"表年龄的基础 上作进一步的引申而来的,它既包含有"年龄大"之意,又是 汉族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染浸 润下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的积淀所促动的,众所周知,在中国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始终是社会的主要原则,这种制 度的主要精神之一是长子的家庭地位极其重要,所以被称为 "大",加上词头就叫做"老大",这个概念所蕴涵的社会责任 和家庭地位的分量都是很大的.延及长辈,大于小于自己的 平辈乃至晚辈,只要是排行第一的,都以"大"来称呼,如"大 伯","大爷","大姑","大姨","大哥","大嫂子","大老 婆","大兄弟","大妹","大儿子","大孙子"等等.在某 些地区的方言中,"大"可以作为父亲,伯父或叔父的专用称 呼.当然,"大"在这些称呼大量涌现以后从而逐渐具有了 普遍的尊敬性质,因而"大"又可以表敬称. 宗法制可说是中国所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西方世 界,根本就没有这种文化传统,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对尊卑长 幼等的观念是十分淡漠的,体现在称呼上常常不区分辈分及 长幼.所以,他们既没有用"大"来表示年龄的认知方式,也 就更不可能用"大"来表示排行了. "大"可以用来修饰颜色,有趣的是它只能修饰红色,即 当"红色"红得鲜亮浓艳时,我们称之为"大红"."大"为什 么只能用来修饰"红"呢?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 理中得到解释,汉族人的传统对"红"一直是情有独钟的,男 女结婚时新娘要身着红装,过年时候大门前要挂红灯笼,剪 第1期闻政华,等: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37 彩要用红布带,各种旗帜更是少不了红色,所以,"红"在我 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代表着喜庆,热烈,吉祥,胜利等意 义.在"大红大紫","大红大绿"中的"大紫"和"大绿"并不 能单说,在这里之所以能被"大"修饰并且和"大红"组成四 字熟语,是因为它们和"红"具有密切的关系或具有相似的 特点,"绿"和"红"对比明显,都是鲜艳和显眼的颜色,另外, 汉语中本就有"红得发紫"的说法,"紫"在这里是"红"色度 上的进一步加深. 超过了一定的时间量"前天"人们可以称为"大前天", 年龄是时间量的累积,那么超过了一定的年龄量即应该结婚 的年龄就可以被称为"大龄",所以,汉语中"大龄青年","大 男大女"的说法很普遍."大龄青年"的年龄因时因地而不 同,一般说来,在现阶段的中国,农村25岁左右,城市30岁 左右就可能被成为"大龄青年",这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婚 育风俗以及文化传统. 甚至象"大过年(的)","大局长","大北京"等等常用 短语无不包蕴着丰富的文化色彩,而这种文化色彩就是通过 "大"来突显的,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责编:唐晓燕)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高亨.老子正诂[K].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8. [3]黄德宽,常森.《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文化背 景与汉字阐释论例[J].江淮论坛,1994,(6):77—82. [4]李泽厚.华夏关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1. [5]马建东.说"大"与人(续)[J].天水师范学院, 2001,(3):39—41. [6]王筠.说文句读[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 1983. [7]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8]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一日本人的美意识[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Da''CulturalSignification WENZheng—hua.LIUHong—li (1.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2.HegouMiddleSchool,Xuzhou22 1439,China)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profoundculturalsignificationinvolvedwiththeword"da "fromtheanglesofannotationsofXu Shen,thephilosophyofLaoZiandChineseaestheticideologyandtheculturalcolurofitsdaily lexemes,andSOon. Keywords:"da";culturalsignification;adjective
/
本文档为【形容词“大”的文化蕴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