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红房子.doc

2017-11-29 8页 doc 21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红房子.doc红房子.doc 《红房子》 黑塞 教学目标:1、 朗读、品味黑塞散文中优美、深邃的文句。 2、理解“红房子”的寓意及作者关于矛盾的人生的解读,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结合文中所谈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黑塞散文中优美、深邃的文句 教学难点:理解“红房子”的寓意及作者关于矛盾的人生的解读,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准备:《橄榄树》《我想有个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橄榄树》的旋律在我的耳畔回荡,三毛的那颗执着的...
红房子.doc
红房子.doc 《红房子》 黑塞 教学目标:1、 朗读、品味黑塞散文中优美、深邃的文句。 2、理解“红房子”的寓意及作者关于矛盾的人生的解读,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结合文中所谈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黑塞散文中优美、深邃的文句 教学难点:理解“红房子”的寓意及作者关于矛盾的人生的解读,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准备:《橄榄树》《我想有个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橄榄树》的旋律在我的耳畔回荡,三毛的那颗执着的、永不满足的、永不止步的心,带着我们,随着她的足迹,去踏遍了万水千山,去追寻心中的梦想——那棵“橄榄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同学们有,老师有,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也有。今天,我让我们来共同走进他的散文——《红房子》,去体会一下他的梦想,他的执着,他的追求。(纠结:1、使陷入困惑或混乱状态。 可形容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的纷乱状态 2、可指难于解开或理清的缠结。也指树木的枝干互相缠绕。3、字面解释:把心揪起来,打个结。4、指那些不良影视看太多或男女关系过于复杂,想得太多之后导致的语言中枢失常引起说出错误词汇。5、指一下想起很多不好的事情,心里感觉到浮躁烦闷。6、也包括心中什么也想不明白,一团糟的感觉)。 二、简介作者和题解: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因而黑塞自幼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长大。黑塞从13岁就明白自己“要就是成为诗人,要就是什么都不是”,但父母要求这个自幼显示出艺术天分的孩子学习神学。15岁的黑塞被迫考入了神学院,但不到半年就逃了出来,激烈的反抗态度使得父母不敢再加干涉,顺其自由发展。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匠、店学徒„„他一面谋生,一面阅读和写作。1891至1899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在那几年中几乎读完了一半的文学史。” 黑塞21岁时开始出版诗集与散文,1904年,27岁的黑塞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此作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同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黑塞在艺术创作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他的散文多记录了他对历史和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其命运。而且他的散文多是触景生情之作,笔随心走,真情流露,文笔细腻,文字优美;由于受尼采哲学、荣格精神分析学说、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他的创作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他的一生都是在漂泊中渡过,他两次去过意大利,在德国南部和瑞士各地旅行,并且到过亚洲的锡兰、新加坡、苏门答腊。但他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于是他希望在一些陌生的地方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要知道他的一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 题解:“红房子”的两层意思(1)实指红色的房子和舒适的现实生活; 1 (2)象征实现了的理想、愿望。 三、整体感知: (一)、范读或学生朗读(方法指导:边读边思考边勾画,在读时,把自己放到文章中,你就是黑塞。)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二)、结构梳理。 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谈了什么,或者给了你怎样一个初步的印象呢, 2、文章分为几大段比较好,(自由发表意见) 四、文句赏析: (一)、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的向往。 1、文句理解: “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 明确:红房子对我的强烈吸引力,它传达给我美好的感受。 “我的流浪的乐趣就震颤地想起它的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 明确:流浪的对称极是安定。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我对“家”的向往,内心对于归属感的极端渴望。“我的床,我自己的床”;“我的桌子”„„ “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 明确:象征爱、温馨、宁静与平和,与“红房子”、“家”相契合 2、修辞手法的运用:夸张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比喻的运用,使文字更见优美。 3、反复朗读本段。(学生点评,老师辅以朗读指导。) (二)、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矛盾的人生。 第二自然段 1、文句理解。 (1)、正如白昼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间,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愿望之间渐渐消逝的。 明确:矛盾的人生。安定时不满足拘于一室之内,怀着更高的向往奔向远方;而人在旅途,却总是处在对家的怀想与追忆之中。身在流浪,心在流浪。身不流浪,心也在漂泊。人生总是在这些旋涡中回旋,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感觉在是“在路上”。) (2)、也许„„、也许。 明确:我希望解决这种矛盾,脱身于这种撕裂状态。安定的时候心中有高远的追求,所以不会羞耻于停滞不前;漂泊的时候心灵也有它的归宿,不会因为疲倦而失去信心、渴望停靠家园。心灵中有家乡:心灵有所寄托,充实而快乐。 2、朗读。 第三、四自然段 1、文句理解。 (1)、如果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力从这个中心出发向两端摆动。那时,生活会是多么不同啊! 明确:和黑塞一样,很多人都希望在家和旅途之间寻找到一个中心点,内心有目标,有坚定的向往,不浮躁,不犹疑。求索的人会不知疲倦的继续自己的追求,安定的人们会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宁静的幸福。可是,大多数人的不会拥有这种幸福,我们像黑塞一样,“震颤地在许多组正极和负极之间摇摆”。) (2)、我曾经虔诚地把生命当作根本来崇敬,后来却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 明确:“把生命当作根本”:把生命当作神圣的奇迹来珍视,热爱生活,努力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把生命看作是功能”:把生命仅当作实现、满足生存乐趣的工具与手段加以爱护。) 生活并不是循着线性逻辑的简单架构。生活是多维矛盾的整合体:“旅行的欲望”与“安家的愿望”;“眷念在家安居”与“思念永远在旅途中”;“渴望孤独与修道院”与“思慕爱和团体”;“收集书籍和图画”与“把它们送掉”;摆阔、恶习与禁欲、苦行;“把生命当做根本来崇敬”与“把生命当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矛盾消失的地方,涅槃的境界与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芒。所有这一切的 2 一切的矛盾,旅行不可以包容,安居也不能接纳。 2、反复朗读这两段:学生点评,老师辅以朗读指导。 五、小结:课文思路整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的向往。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矛盾的人生。 第二课时 一、继续文句赏析。 (一)、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我的人生态度。 第五自然段:不满但接受。 1、把我变成另一个模样,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神奇的事情。 明确:作者的宗教信仰背景。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在上帝的统管之下,世界没有偶然的事。圣经里约伯告诉人们,我们每根头发都被上帝数过,若不是上帝允许,一根也不会落地。基督徒们认为要听从上帝旨意,缘法自然(参看太 10:30)。) 2、我的事情是,飘浮在许多紧张对立的矛盾之间,并且作好了精神准备。。。我的事情是,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 明确:矛盾的人生中,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改变。当奇迹未降临之时,不满并接受这种安排。) 第六自然段:向往但不停留。 1、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我也想按照这样种欲望来生活。 明确:(我曾有过的对安定的体验。我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欲望”,贬义的词语可以与“贪念”等同,在这里理解为“追求”、“理想”更恰当些。) 2、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个钟摆,总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摆荡。 欲念和无聊是陪伴人生的两极,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总是会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类的意志只不过是痛苦与无聊、满足与厌倦的无休止的循环。 3、 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每次休憩都产生新的渴望。 (目的达到后,是新的开始与出发。达到的目的不再是你的目的,回首之时,你会发现原来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接近你的目标,你会怀疑或感叹自己走了弯路----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 (二)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还会走弯路,还将追求愿望的实现,到头来也会仍然觉得愿望在远方从而使我失望---- 明确:但人生只有且仍就只能按这种方式行进。这种方式就是积极地活着的方式,不断的追求,不断地舍弃与前行。有一天我所有的求索与努力都将显示它的意义。 第八自然段 明确:“矛盾消失的地方”指人生不停追求的渴望和对安宁舒适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的境界; 完全没有内心冲突的人生是不大可能的,除非进入涅槃境界。可是,我仍眷恋尘世,喜欢这种凡俗的生活。 涅槃: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即是痛苦。欲望不能满足是痛苦,愿望满足之后的空虚,也是痛苦。所以,人生即是痛苦,且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 “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指在到达一个理想的境界、实现一个愿望之后,人又会产生新的愿望,永远不会满足。 比如大诗人李白一边是满怀信心地踏上去长安的路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边又在明月夜饮酒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最终旅途坎坷,官场失意之后就更想家了,他说:“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从此,他就骑上白鹿去追寻自己理想中的“红房子”了。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是这样,他一方面走出自己,走出家庭,盼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抱怨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人来询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 3 口北固亭怀古》);而另一方面又希望回到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的温馨生活中去。可惜这样在正负两极间徘徊的他们终究只能赢得人生的艰辛,那平衡两端的中心点,那美丽的“红房子”也还只能是一个难以成真的美梦。 二、朗读:采取各种形式,充分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 三、思考:作者渴望拥有“红房子”,同时又期待着远行,渴望生活在旅途中。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矛盾呢, 提示:(1、心灵中有家乡。2、涅槃。前者并不容易,后者更是只有绝尘出世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 四、文章的语言特色 (1)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第?段中的比喻、第?段中的反复、第?段中的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相辅相成。 (3)人称转换自由灵活。第?第?两段第二人称“你”似与“红房子”对面交流,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五、练习: 1、选择文中几个句子,写出你对它的理解与感受。 2、选择一两个句子进行仿写。 4
/
本文档为【红房子.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