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释意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释意

2017-10-17 9页 doc 2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释意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释意 2010版CPR指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CPR 50周年。从最初的心脏骤停后经闭胸式心脏按压到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方法。1962年,介绍了直流电单项波除颤法。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伺候定期进行更新。过去的50年间,以早期识别和呼叫、早期CPR、早期颤除和早期开展急诊医疗救治为基础的方法,已成功挽救了全世界成千上万条生命,这些成功抢救的生命证明心脏复苏研究和临床验证的重要性。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医疗机构水平不同,心脏骤停后的存活存在很大的差异。自...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释意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释意 2010版CPR指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CPR 50周年。从最初的心脏骤停后经闭胸式心脏按压到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方法。1962年,介绍了直流电单项波除颤法。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伺候定期进行更新。过去的50年间,以早期识别和呼叫、早期CPR、早期颤除和早期开展急诊医疗救治为基础的方法,已成功挽救了全世界成千上万条生命,这些成功抢救的生命证明心脏复苏研究和临床验证的重要性。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医疗机构水平不同,心脏骤停后的存活存在很大的差异。自动体外颤除仪(AED)技术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的存活率,要抢救成功,目击者和其他医务人员应充分合作、密切配合,提高出院存活率。 专家们一直支持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CPR,即充分的按压频率和深度,允许胸廓充分回弹,最少的按压间断事件和避免过度通气。高质量CPR是能够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系统治疗最佳预后的基石。 2010证据评估过程邀请了来自29个国家的356个复苏专家,专家们针对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救治的277个主题制定了411个科学证据综述。解放军总医院博士生导师沈洪参加了标准的修正。 2010版指南推荐了确定了许多进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认定了替他进展的无效性,基于严格的证据评估和专家讨论意见,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往指南中使用的治疗方法是不安全或无效的。另外,强调这些新的处理方法并不适合于各种全部抢救人员和全部患者。复苏过程中的指挥员应将这些推荐个性化地运用到每一个具体的抢救中。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一、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2005生存链:1、早期识别,激活EMSS(急救系统) 2、早期识别CPR 3、早期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 2010五个链环: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性心脏骤停治疗 二、复苏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 5、将“ABC”改为“CBA”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6、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7、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常规使用阿托品、碳酸氢钠 8、维持ROSC(自主循环恢复)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9、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避免低血糖 三、BLS和ACLS程序的变化 1、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 1)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2)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3)最大限度的减少胸外按压中断 4)避免过度通气 5)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2、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cm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3、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1)2010: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2005:A-B-C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新生存链五个环节释意 1、 早期识别求救——施救者发现患者突然倒地,快速检查患者是否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 常呼吸(叹息样呼吸),首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大声求救,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EMSS),要求取代除颤器(AED)。 2、 早期CPR——只有1名现场施救者时,先拨打急救电话立即CPR;2名以上,1人打电 话求救,1人即开始CPR,首先做30次单纯CPR(无口对口人工呼吸),而后周而复始 CPR(按压/通气比30:2,5组/2min),直至自主循环系统(ROSC)或复苏无效。 3、 早期电除颤——取来除颤器,立即心律,如需要电除颤,即给电击一次(双相波200J, 单相波360J),随后作CPR2min,再评价除颤后心律,判断是否需要再行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尽快建立人工气道、液体通道、使用复苏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高级生命支持方法。 5、 “心脏骤停后治疗”是2010指南中新增的部分。为提高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收入院的心 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应当通过统一的方式实施综合、结构化、完整、多学科的心脏骤 停后治疗体系。治疗应包括心脏复苏和神经系统支持。应根据指征提供低温治疗和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2010指南将心脏骤停后的治疗列入生存链中的第5环,意味着CPR目标是出院存活率, 即要使心脏骤停救治成功后要有生活质量。而欲达到此目的则凸显复苏后进一步脏器功 能支持的重要性。亚低温治疗是最为重要的措施。 ABC还是CAB, 2010指南建议“ABC”步骤更改为“CBA” 其重要意义是缩短一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这一步骤顺序的变化意味着所有人要重新学习心肺复苏术。其理由: (1) 大多数心脏骤停者为成年人,这些患者早期CPR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和电除 颤; (2) 如按ABC顺序,现场施救者开放气道、口对口呼吸、防止防护隔膜或其他通 气设备都会导致胸外按压延误,改变了CPR顺序,能使胸外按压开始的更早, 通气延迟时间更少; (3) ABC顺序中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对现场施救者开始做最难,相对开始就胸外按 压可使更多心脏骤停者获得CPR,特别是对不能或不愿做人工呼吸者至少做了 胸外按压。 确保高质量CPR: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强调提供合适按压幅度和频率(仍为100次/分钟),注重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回弹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压中断(不得超过5s),避免过度通气。推荐的成人按压幅度由(4-5cm)改为至少5cm。 加强团队协作: 胸外按压、气道管理、人工呼吸、心律检测,电除颤和药物使用多数由专业急救人员或训练有素的救援团队完成。复苏开始时如只有一个施救者,应立即求救团队其他成员到达。对急救者的也应注重团队建设,应过个急救人员到场时,每个成员要尽快被委派任务角色。随着更多人员到达,便可能按复苏任务由团队同时实施。 2010年指南继续强调的要点 ?早期识别 成人突发心脏骤停是根据有无反应和呼吸来判断的,心脏骤停病人最初可能是叹息样呼吸,甚至疑似癫痫。急救人员可能会混淆这些非典型表现,而造成求救或开始CPR的延误。培训时应注意提醒哦那个参与急救人员可能出现的不典型心脏骤停表现。 ?减少按压中断 有效胸外按压是做到直至ROSC(自主循环恢复)或复苏终止,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任何不必要的胸外按压中断(包括超过暂停按压行人呼吸所需时间)都会是CPR的成功率降低。 ?脉搏检查并不重要 检查脉搏很困难,无血压或过低时,甚至对训练有素的急救人员常会出现判断错误,即使有脉搏,急救者检查不应超过10s。假定发现一个人突然倒地,无反应、无呼吸或异常呼吸(叹息样呼吸)。现场急救者不应去试着检查脉搏,应立即启动EMS系统。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应用生理参数:如按压频率及幅度、胸廓回弹恢复、按压中断持续时间、通气频率及幅度,均可作为适时检测和优化CPR质量的指标,也建议使用易行的生理学参数,如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胸外按压放松时动脉压力或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指南推荐可根据PETCO2结果检测CPR质量和对ROSC的判断。 关于亚低温治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低温治疗再次成为心肺复苏领域的新热点,并将在2010年指南中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对无意识成年人采取32-34?维持12-24h。 全身降温好还是局部低温好, 目前研究集中在全身降温治疗,然而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脑是最容易受损且明 显影响预后的重要器官,从这个角度出发,应首先考虑头部降温。 是早期还是晚期低温好, 低温治疗宜尽快实施,甚至在心脏骤停和复苏的伊始开始实施。当前专家们达成共识:复苏中和复苏后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越早越好~ 2010心脏复苏方法 强调未经培训者制作单纯胸外按压;至少100次/min;减少按压中断;按压深度5cm;胸廓充分恢复;避免过度通气。 通过已建立人工气道通气,已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喉罩),持续胸外按压,频率100次/分,8~10次/分人工呼吸,独立通气,而不需要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避免过度通气。 喉面罩气道,面罩球囊与插管效果类似或用食道—器官双插管。 人工气道通气频率 8-10次/min 10-12次/min 除颤 除颤后检查心律, 否。除颤后即做CPR。 除颤间隔CPR持续时间 2min 2min 1min 电除颤要求 1次除颤,双相波200J 1次除颤,双相波200J 3次能量递增除颤 小结:AHA于2005年发表心肺复苏指南之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已提高,但旁观者愿意参与实施心肺复苏的数量仍然不多。《新指南》重申高质量CPR的重要性,并把ABC改为CAB,以增强旁观者愿意参与进行急救的意欲。《新指南》除更新了BLS及ACLS的技术外,更强调复苏后救治及定期再培训的重要性。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更新与急救有关的知识及技术,为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地抢救。 成人BLS技术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BLS的技术就是医务人员BLS法则。 无反应 1 高质量CPR 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仅有喘息) ?至少100次/min 判断不超过10s ?按压深度至少5cm ?在每次按压后要允许胸廓 完全回弹 2 ?尽可能减少中断胸外按压 激活紧急反应系统 ?避免过度通气 取来AED或除颤仪 每5-6秒一次人工 检查脉搏 确定 呼吸 3 10秒内有无确定的脉搏 每2分钟再次检查 脉搏 脉搏 无脉搏 4 开始每30次胸外按压给予2次人工呼吸并循环进行 AED/除颤到位 5 6 检查是否为可除颤心律 可除颤 不可除颤 8 7 除颤一次 立即继续CPR 2min 立即继续CPR2min 每2min检查心律一次 直至ALS人员到场或患者能动 注:边缘为虚线的方框中的内容或步骤仅有医务人员完成,初级救助者不需完成
/
本文档为【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释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