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2017-11-22 28页 doc 57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口腔颌面部肿瘤除牙源性和涎腺肿瘤外,尚存在各种其他组织发生的肿瘤。本章仅就口腔多发并具有一定特征的肿瘤分良性(包括瘤样病变)和恶性两节叙述。肿瘤或新生物是指一种异常的组织肿块,其生长超过正常组织并与之不协调,而且当诱发的刺激因素停止后,仍然继续其过度的生长。瘤样病变是指具有肿瘤的某些特征,但其本质是炎症或增生性疾病。对口腔瘤样病变的认识,不仅需要组织学诊断,也须熟知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许多瘤样病变与刺激因素有关,深知消除...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口腔颌面部肿瘤除牙源性和涎腺肿瘤外,尚存在各种其他组织发生的肿瘤。本章仅就口腔多发并具有一定特征的肿瘤分良性(包括瘤样病变)和恶性两节叙述。肿瘤或新生物是指一种异常的组织肿块,其生长超过正常组织并与之不协调,而且当诱发的刺激因素停止后,仍然继续其过度的生长。瘤样病变是指具有肿瘤的某些特征,但其本质是炎症或增生性疾病。对口腔瘤样病变的认识,不仅需要组织学诊断,也须熟知其临床现和生物学行为。许多瘤样病变与刺激因素有关,深知消除刺激因素的重要,有助于防止切除后的复发。 第一节 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 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papillomas)是一组局部上皮呈外生性和息肉样增生形成的疣状或菜花状外观的肿物,但不包括纤维上皮增生。乳头状瘤较常见,其发病率约为0.1,,0.5,。有些乳头状瘤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广泛的多发乳头瘤或弥散的乳头瘤样改变提示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可能。组织学上乳头状瘤应与纤维上皮增生、纤维上皮息肉、纤维性龈瘤和与真菌感染或义齿有关的纤维增生相鉴别。这些病变以纤维成分为主,无病毒感染。乳头状瘤主要包含以下三种: (一)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squamous cell papilloma and verruca vulgaris)是一种口腔上皮的疣状、局灶性的良性增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20,50岁者常见。男女比例相当。部分病例人类乳突瘤病毒感染,其病损是尖锐湿疣的口内病变,可检测到人类乳头瘤病毒2、4、6、7、10、40亚型。超微结构和免疫细胞化学证实人类乳头瘤病毒体的出现,提示此疾病有活跃的病毒复制过程。病毒主要是水平传播或通过自身接种。儿童一般在口腔前部发病,感染源来自于皮肤的寻常疣,尤其在手指,传染性弱。其他的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病因不清。聚合酶链反应可以检测到人类乳头瘤病毒序列,但其意义不清。 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病,最常见的部位是腭、唇、舌和牙龈黏膜。鳞状细胞 1 乳头瘤质软、有蒂、呈从状的指状突,或为无蒂的园顶样病损,表面呈结节、乳头状或疣状。表面可以是白色或正常黏膜角化颜色。通常为单发,相当多的情况下多发,尤其是儿童的寻常疣。在几个月内生长迅速,最大直径约6mm,然后维持在一定的大小。 病变为外生性,增生的复层鳞状上皮呈指状突起,其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支持。上皮表层通常有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也可能无角化。 (二)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亦称性病性疣(venereal wart)或性病性湿疣(venereal condyloma),口腔的尖锐湿疣是肛门与生殖器部位尖锐湿疣的口腔表现。通常为6、11、16、18型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一般为垂直传播,或者是从生殖器病损自身接种。组织学表现不能明确提示生殖器来源。 口腔任何部位均可感染,多数病损起源于口腔前部的唇黏膜、舌和腭部。20,50岁之间易发,青少年和青年为高发人群。无痛、圆形、外生性的结节,直径15mm,较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大。基部宽、结节状或桑葚状、表面粉红色,或近似正常黏膜颜色。可以是多发,常呈串珠状。 与鳞状细胞乳头瘤相似,但上皮增生呈短钝的叶状,长度一致,表面光滑、结节、扁平或圆形。缺乏角蛋白或角蛋白较少,偶见中等程度的角蛋白,临床表现为白色。在皱褶、突起或裂隙之间衬有上皮,与基底部紧密连接,在角化病损中充满角质物。如前所述的凹空细胞团较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更常见,通常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与鳞状乳头状瘤不同的是,钉突呈球根样、较短,钉突的长度均等,并不向内弯曲。 (三)免疫缺陷患者的乳头瘤和乳头瘤病 免疫缺陷患者的乳头瘤和乳头瘤病(papilloma and papillommatosis in immunodeficiency)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红色病损,尤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更明显。病损可能更大、多发,并可多个病损相互融合。偶尔,整个黏膜呈乳头状,有些表现不易确定。罕见的人类乳头瘤病毒亚型和多种人类乳头瘤病毒亚型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常见。有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上皮有异常增生,具有不确定的恶变潜能。 二、乳头状增生 乳头状增生(papilliferous hyperplasia)患者常有不良修复义齿和口腔 2 卫生差等情况。最常见于腭部,病损为多发、柔软、小(直径2,4mm)、无蒂的乳头状突起。乳头表面覆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表层为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乳头中心为结缔组织,并可见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领近小涎腺常呈慢性涎腺炎,可见导管、腺泡上皮发生鳞状化生。此类病变可能由病毒或念珠菌感染所致。治疗上,首先应除去不良修复义齿,改善口腔卫生,仍不消退者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 三、纤维上皮息肉 纤维上皮息肉(fibro-epithelial polyp)是一种常见病损,发生于各年龄组。病损多发生于颊部,特别是沿咬合线处,以及唇、舌等部位。 【临床表现】 本病为坚实、粉红色、无痛、有蒂或无蒂性息肉样肿物。大小不等,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当病损发生在腭部义齿下方时,病损变扁呈分叶状常称为分叶状纤维瘤(leaf-fibroma)。病损形成之后,肿物可以维持多年无明显增大。轻微创伤可能是始发因素,表面之白色为摩擦性过度角化所致。溃疡少见。 【病理变化】 病变由致密、相对无血管和少细胞的纤维组织构成,类似一种瘢痕。粗大胶原纤维束的交错排列是其明显特点并且与邻近正常组织之间无明显分界,因此可与真性纤维瘤相区别。成纤维细胞少,呈卵圆形或多边形。偶见多核型成纤维细胞。表面覆盖一层复层鳞状上皮。通常无炎症细胞浸润。本病性质上是一种修复性瘢痕组织的过度增生。 四、血管瘤 血管瘤(hemangioma)是一种分化较成熟的血管构成的血管畸形或良性肿瘤,属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病变。据国内七所口腔医学院病理统计,约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14,。国际脉管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将传统的良性脉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然而这种良性血管性病变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经常难以判断其是畸形、真性的肿瘤还是反应性病变。同样将血管内皮和淋巴管内皮加以可靠的区分十分困难,两者在功能和胚胎发生上可能有密切关系。 血管瘤好发于面颈部皮肤、唇、舌、颊、龈和腭等处。深部肌及颌骨内者较少见。多发于婴儿和儿童。女性稍多见。临床上,除幼年性血管瘤可自发性消退外,大多数血管瘤如不治疗,可持续存在。参照WHO(2002)软组织肿瘤和WHO 3 (2005)皮肤肿瘤病理和遗传学分类,根据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血管口径大小及结构特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血管瘤的最常见类型,女性较男性多见。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皮肤、皮下和口腔黏膜。大多位于真皮或黏膜固有层以及皮下组织。大小不等,直径从数毫米到2,3cm。镜下见肿物无包膜,由无数密集的分化成熟的毛细血管组成。管壁菲薄,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其外侧无平滑肌细胞。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血管之间有少量的纤维性间质。病程较长者,间质可呈明显的纤维化甚至玻璃样变。 (二)婴儿血管瘤 婴儿血管瘤(hemangioma of infancy)曾称幼年性血管瘤(juvenle hemangioma)、婴儿期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是毛细血管瘤的不成熟型,特征为围生期或先天发病,在第一年迅速增生,之后自行消退。主要见于婴儿,通常累及头颈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多为单发,约1/5的病例为多发性。增生期病变显示实性褐色小叶,界限清楚,但是没有包膜。镜下表现为内皮和血管周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细胞含有丰富的胞浆和增大的细胞核,两种细胞共同形成具有小圆腺腔的毛细血管,具有多层基底膜和较多的肥大细胞。毛细血管似小叶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性间隔或正常组织分隔。核分裂象多见,有丰富的动静脉血供。衰退期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细胞变扁,管腔增大,核分裂象消失,毛细血管逐渐消失被疏松结缔组织取代。末期病变常显示孤立的血管残影,由增厚的无细胞基底膜环组成,含有凋亡碎片。 (三)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用来专指静脉异常,曾被误认为肿瘤,而事实上是血管畸形。由生长缓慢的、血流动力学不活跃的血管畸形组成,在出生时出现,一生中缓慢进展。好发年龄和部位与毛细血管瘤相似,但较毛细血管瘤少见。瘤体较大,境界欠清,常常累及深部组织,触之柔软,可被压缩,有时可扪及静脉石。镜下由多量薄壁血管构成,血管腔大小悬殊,不规则。管腔相互吻合,腔内充满血液。管壁内衬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管壁外一般无平滑肌纤维。血管内可以见到血栓形成,并可进一步机化和(或)钙化。 (四)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 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lobular capillary hemangioma)亦称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是生长迅速的外生性病 4 变。多认为是一种增生性而不是肿瘤性病变。常发生于皮肤或口腔粘膜,以牙龈、口唇、面部多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发病远超过女性。肉芽肿性牙龈瘤是发生于妊娠期的牙龈病变,等同于化脓性肉芽肿。早期病变与肉芽组织相似,许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呈放射状排列在皮肤表面,常有糜烂并被覆结痂,间质水肿伴有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发育完全的化脓性肉芽肿呈息肉状,显示分叶状形态,由纤维性间隔分割病变,因此有学者将这一阶段的病变称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每个小叶由被覆肥硕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组成。在这一阶段,多数病变的上皮重新覆盖,表皮形成围领状,周围有增生的皮肤附属器上皮,部分包绕病变。炎症细胞浸润稀少,间质水肿消失。晚期纤维组织不断增加,纤维性间质增宽,毛细血管小叶变小,最终发展成纤维瘤。 (五)动静脉性血管瘤 动静脉性血管瘤(arteriovenous hemangioma)是界限清楚的血管增生又称动静脉畸形,是一种非肿瘤性血管病变,以存在动静脉分流为特征。分为深在型和皮肤型两种亚型,深在型动静脉血管瘤不常见,累及儿童和年轻人。当病变累及多处组织时称为血管瘤病。主要见于头颈部,其次为肢体。病变表现为红色、紫色、皮肤色无症状丘疹,大小0.5,1cm,通常为孤立性,界限欠清,含有数量不等的大、小血管,多数有扩张。病变高起呈念珠状,有搏动感。血管造影显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动静脉分流。肿瘤主要由厚壁血管组成,被覆单层内皮细胞。与厚壁血管混和的有薄壁扩张血管和不等量的黏液。尽管厚壁血管类似动脉,但缺少发育良好的内弹力膜,更可能时扩张的静脉。大约1/4的病例可以确定有动静脉分流,连续切片可见螺旋状上升的肌性小动脉。 五、牙龈瘤 牙龈瘤(epuli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龈上包块( on the gum)”。目前在应用“牙龈瘤”这一名称时,至少有两种意见:?牙龈瘤为龈上包块,是一种临床名称,没有组织病理或病变性质的内涵。?目前较多学者认为牙龈瘤是指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少见的新生儿龈瘤除外。本书采用第二种见解。 牙龈瘤临床表现为牙龈局限性龈肿大,常发生于牙间组织。创伤和慢性刺激,特别是龈下菌斑和结石是牙龈瘤的主要病因。患者中女性较男性多见,血管性龈瘤女性常见。约80,病例的部位在前牙区,50,以上病例在尖牙区,但上颌与下颌之间无明显差异。牙龈瘤术后有复发倾向。据统计,纤维性龈瘤的复发率为 5 14,,血管性龈瘤为6,,巨细胞性龈瘤的复发率为17,。统计学上,组织学特点与复发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大部分病例中,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菌斑和结石除去不全和(或)手术切除不完全。 据国内学者研究,牙龈瘤在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四型,即肉芽肿性龈瘤、纤维性龈瘤,血管性龈瘤和巨细胞龈瘤。也有学者认为,肉芽肿性和血管性龈瘤在组织学上非常相似,难以区分,因此常合并为一种类型,称为血管性龈瘤。 (一)血管性龈瘤 血管性龈瘤(vascular epulis)可以是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或妊娠性牙龈瘤(pregnancy epulis)。病损表现为质软、紫红色包块,常伴有溃疡和出血。出血可以是自发性或轻伤之后。肉芽肿性龈瘤和妊娠性龈瘤是临床名称,组织学上,这两种病变是一致的。妊娠性龈瘤是妊娠患者发生的化脓性肉芽肿。内分泌改变对此瘤有影响。妊娠性龈瘤可发生于妊娠期的第1,9个月的任何时间,以妊娠前3个月发生者多见。分娩之后,妊娠性龈瘤可以自发消退或缩小而表现为纤维性龈瘤。妊娠性龈瘤手术治疗时容易出血且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 组织学上,化脓性肉芽肿和妊娠性龈瘤的特点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也可是小血管或大的薄壁血管增多。间质常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不等,但溃疡下区炎症明显。 (二)纤维性龈瘤 纤维性龈瘤(fibrous epulis)为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坚实。颜色与附近牙龈相同,如有炎症或血管丰富者则色泽较红。如果表面溃疡则可覆盖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纤维性龈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10,40岁者多见。 组织学上,纤维性龈瘤由富于细胞的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含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以浆细胞为主。炎性细胞多在血管周围呈灶性分布于纤维束之间。约1/3的病例中,可见无定形的钙盐沉着和(或)在成纤维组织出现化生性骨小梁,溃疡区下方的骨化生多见。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龈瘤不必另作一型,因为没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三)巨细胞性龈瘤 巨细胞性龈瘤(giant cell epulis)又称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peripheral giant cell granuloma)。较为少见,以30,40岁多见,也可发生于青年人和老年人。部位以前牙区多见,上颌较下颌多,位于牙龈 6 和牙槽黏膜。女性较男性多见。包块有蒂或无蒂,呈暗红色,可发生溃疡。病变发生在牙间区者,颊和舌侧肿物与牙间狭窄带相连形成一种时漏状(hour-glass shape)外观。镜下见,富于血管和细胞的间质内含有多核破骨细胞样细胞,呈灶性聚集。巨细胞灶之间有纤维相隔。病变区与覆盖的鳞状上皮之间也有纤维组织分隔。巨细胞数量多,大小和形态不一。巨细胞周界清楚或与邻近巨细胞或与周围的单核间质细胞混合不分。毛细血管丰富,常见出血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单核间质细胞呈卵圆形或梭性,在超微结构与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相似。病变内偶见少许骨小梁或骨样组织。巨细胞龈瘤的发病机制不清,但一般认为是一种反应性增生,损伤可能是重要的病因。组织发生可能来源于骨膜而不是牙龈,因为病损可引起骨表面缺损,且可发生于无牙的颌骨区,巨细胞的来源不明,可能来自周围间质内单核细胞前体的融合。也有人认为是破骨细胞。 六、先天性龈瘤 先天性龈瘤(congenital epulis)见于新生儿口腔中,发生率极低,以女性为多。发生于上、下颌的牙龈部,但以上颌切牙区多见。肿物大小从几毫米至数厘米。镜下瘤细胞呈片块状,紧密排列。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含嗜酸性颗粒,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不见核分裂。间质少,但血管丰富。有的病例可见许多牙板上皮剩余。 此瘤组织形态与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相似,但此瘤表面上皮没有假上皮瘤样增生。先天性龈瘤超微结构的瘤细胞内没有棱形小体(angulate body),免疫组化S,100蛋白阴性,这与颗粒细胞瘤不同,因此认为此瘤不是神经源性,而可能来源于血管周细胞(pericyte)或与平滑肌分泌有关的细胞。此瘤切除后不复发。 七、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自1937和1957年金显宅等首次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以来,国内相继有较多的病例报告。1964年林丛建议改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报告类似的病例,称之为Kimura病。欧美国家多称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psinoohilia)。这些名称表示的是同一疾病还是互相有关的不同类型的疾病,意见不一。目前多数人认为可能是同一性质疾病,只是病损累及组织的深浅、浸 7 润细胞的密度和血管增生的程度不同。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腮腺区、耳后等为多发部位病损。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可呈对称性。患部皮肤常有瘙痒和色素沉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病理变化】 病损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深者累及肌、淋巴结和腺体。镜下表现为肉芽肿结构,其主要特征: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二是病变血管增生。发病部位和病程不同,组织学表现也不同。早期血管增生明显,随着病变的发展,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血管壁增厚,甚至呈洋葱皮样外观。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甚至呈瘢痕样,炎性细胞减少。 本病的病因不清,有人报告患者血清IgE增加,增生之淋巴滤泡内有IgE沉积,受累组织中有肥大细胞和血液中有抗白色念珠菌抗体,因而认为本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白色念珠菌可能是致敏原。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本病预后尚佳。 八、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多为先天性,是淋巴管早期发育阶段所产生的组织畸形,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好发于舌、唇、颊及颈部。在皮肤或黏膜面上可见孤立的或多发散在的小圆形结节。切面见多数小囊腔,腔内流出澄清淡黄色液体。有的淋巴管瘤由数个大囊腔构成,称为囊性淋巴管瘤或囊性水瘤(cystic hygroma),多见于颈部。另一型淋巴管瘤发生在舌、唇部,其中淋巴管弥散扩大,形成所谓的巨舌症或巨唇症。镜下由管腔扩张的淋巴管组成,内衬一层内皮细胞,腔内含淋巴液及少数淋巴细胞。囊性水瘤由囊状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囊之间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 九、颗粒细胞瘤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过去称为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granular cell “myoblastoma”),为软组织的良性肿瘤,常见于舌。通常单发,也可见多发性生长。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女性较男性多见。 肉眼见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在2cm以下,周围无真正包膜。切面呈均质,灰白或黄色,质硬,呈圆形或分叶状。镜下见瘤细胞较大,呈多角形或圆形。胞浆丰富,内含均匀分布的嗜伊红颗粒。核小而圆,均匀一致,多居中央,少数偏位。瘤细胞排列紧密,被纤维组织分隔为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巢状或索状。 8 有时可见横纹肌纤维与颗粒细胞紧密相关。但电镜见这两种细胞之间有基板分隔,瘤细胞内有自噬小泡和棱形小体。超过30,的病例肿瘤表面的覆盖上皮常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颗粒细胞瘤可能由Schwan细胞发生,免疫组化上,颗粒细胞瘤表达神经相关抗原,如S,100蛋白、CD57和IV型胶原。此瘤为良性,切除后无复发。 十、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neurinoma)是神经鞘膜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外周神经良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脑神经根、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干各部。常发生于头部和四肢的皮肤。 口腔软组织的神经鞘瘤,常见于舌,其次是上颈部、颊部腮腺区、口腔、腭、下唇及咽侧等处。一般无症状,但有些病例中,可出现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肿瘤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黏液变或囊性。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AntontA型结构,即胞核呈漩涡状或栅栏状排列;AntontB型结构,瘤细胞稀少,排列成稀松的网状结构。 十一、口腔黏膜色素痣 色素痣(pigmented naevus)又称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aevus)、痣细胞痣(nevocellular naevus),为黑色素细胞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皮肤,口腔黏膜少见,属于口腔黏膜色素性病变之一。痣细胞的来源推测可能是神经嵴细胞向上皮和表皮的迁移,或来源于残留的黑素细胞。 口腔黏膜色素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为单发,少数可累及两个以上的部位。病变大多数不超过0.5cm,高起或不高起黏膜表面,20,表现为无色素性。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牙龈、腭,其次是颊、唇黏膜、牙槽嵴和唇红部。口腔黏膜痣以黏膜内痣最多,其次是普通蓝痣,而复合痣和交界痣相对较少。口腔黏膜色素痣的恶性变非常少见。但是临床表现相似于黑色素瘤,应当取活检确诊。 色素痣由圆形或多角形的痣细胞组成,典型是呈巢状分布,可位于上皮和(或)结缔组织内。镜下根据痣细胞的部位可分为交界痣、黏膜内痣、复合痣。交界痣(junctional naevus)痣细胞局限于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区。皮内痣或黏膜内痣(intradermal naevus or inrtamucosal naevus)痣细胞位于结缔组织内。复合痣(compound naevus)痣细胞同时存在于上皮和结缔组织内。 9 口腔黏膜色素痣应注意与外源性色素沉积如汞纹(amalgamtatoo)及恶性黑素色素瘤鉴别。 第二节 恶性肿瘤 一、口腔癌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的鳞状细胞癌,亦称口腔黏膜癌,约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发生口咽癌389 650例,其中口腔266 672例,口咽部122978例。该数字占男性癌症的5,和女性的2,。我国七所口腔医学院病理资料中,口腔鳞癌2l964,占31.4,。 【病因】口腔癌确切的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明了。现在的研究表明,口腔癌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酗酒,烟酒之间具有很强的协同作用。在欧洲、美洲和日本,75,口腔和口咽癌的患者有烟酒嗜好,不饮酒的吸烟患者的危险性较不吸烟的饮酒者明显增长。无烟烟草是印度次大陆、东南亚 、中国台湾省以及有这些国家移民的国家口腔和口咽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用含槟榔壳和氢氧化钙的烟。 人类乳头瘤病毒16和18在口腔癌中有不同的发现。目前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小部分口腔癌和40,以上的口咽癌的病因学因素。 【临床表现】口腔癌早期经常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对小病损的诊断,尤其当患者有烟酒嗜好的时候更应注意。患者可能出现红色病损、红白相间的病损或者白色病损。和白斑共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癌,虽然在不同的人群中变化很大,但仍意味与白色病损有一定的关系。口腔癌的表现根据口内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黏膜增生和溃疡、疼痛、耳部的牵涉性疼痛、口臭,语言、张口和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和疼痛以及出血、消瘦、颈部肿大是常见的口腔癌晚期的症状。 【病理变化】 1.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具有不同程度鳞状分化的上皮性侵袭性的肿瘤,有早期广泛淋巴结转移的倾向,且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烟酒嗜好者。口腔和其他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在光镜水平上基本一致。为了预测鳞状细胞癌的侵袭性,估计其预后和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常常对鳞状细胞癌进行分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细胞和细胞核 10 的多形性以及细胞分裂活性等将口腔鳞癌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 高分化鳞癌与正常鳞状上皮颇类似,即含有数量不等的基底细胞和具有细胞间桥的鳞状细胞,角化明显,核分裂象少,非典型核分裂和多核细胞极少,胞核和细胞多形性不明显(图19-1 6)。 中度分化鳞状细胞癌具有独特的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包括非正常核分裂,角化不常见,细胞间桥不明显(图19-17)。 低分化鳞癌以不成熟的细胞为主,有大量的正常或不正常的核分裂,角化非常少,细胞间桥几乎不能发现(图19-18)。 虽然角化在高或中分化鳞癌中均可出现,但并不能作为鳞癌分级的重要组织学标准。绝大多数的鳞癌都是中分化的,因此与侵袭方式相比,分化程度对预后的价值是有限的。 口腔鳞癌与身体他处鳞癌相比,在浸润和转移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由于许多口腔黏膜与颌骨邻近,因此口腔癌易侵犯骨,特别是累及下颌管时,除神经症状外,无明显表现。浸润性癌细胞呈实性片块状、条索或岛状甚至为单个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不完整或完全缺失。如果癌细胞浸润范围较表浅仅限于基底膜下方时可称为微浸润性鳞状细胞癌(microinvasio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2(疣状癌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1948年首先由Ackerman作为一型独立的肿瘤加以描述。现已明确为一种非转移性的高分化鳞癌的亚型,以外生性、疣状缓慢生长和边缘推压为特征。长期使用烟草可能是口腔疣状癌的主要病因学因素。人类乳头瘤病毒亚型16和18感染占口腔疣状癌的40,。 疣状癌以老年男性多见,75,的疣状癌发生在口腔,其中以下唇多见,颊、舌背、牙龈、牙槽黏膜均可发生。病变开始时为边界清楚、细的白色角化斑块,迅速变厚,发展成钝的乳头状或疣状,表面突起。此肿瘤通常表现为宽的基底或者无蒂,一般无症状,不出现溃疡和出血。 疣状癌由厚的棒状乳头和具有明显角化的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呈钝性突入间质内构成。鳞状上皮缺乏一般恶性肿瘤的细胞学改变,细胞较鳞状细胞癌中的细胞大,核分裂象少见,且仅位于基底层,有时可见上皮内微小脓肿。疣状癌呈推进式侵犯间质,无浸润边缘。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是常见反应。癌周上皮下陷呈杯状包围在疣状癌的周边,这是进行深部活检的理想部位。 11 疣状癌中含有传统的鳞状细胞癌的病灶时则称为杂交瘤。约1/5的肿瘤与鳞状细胞癌共存。认识疣状癌的这种变异非常重要,因其具有更易局部复发和转移的潜能。目前,对于口腔疣状癌尚无分子或其他标志物具有预测性意义。 疣状癌的鉴别诊断包括外生性鳞状细胞癌、杂交瘤疣状癌、乳头状鳞癌、角化性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疣状癌以缓慢的局部侵袭性生长为特征,如不治疗,可引起局部广泛破坏。广泛的外科切除而不作颈清手术,5年无病存活率是80,,90,。单纯的疣状癌不转移。相反,杂交瘤疣状癌具有转移潜能。 3(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亦称基底样癌(basaloid carcinoma)、腺样囊样癌(adenoid cystic-like carcinoma),是一种侵袭性的、高级别的鳞状细胞癌的亚型,同时具有基底细胞样和鳞状细胞的成分。烟酒的滥用已被证实为强的危险因素。 病变多发生在喉、咽下和舌根部,男女均可发病,但以60,80岁的男性为主。生长迅速,病变外观表现为中央溃疡性肿块,伴黏膜下广泛的硬结,常与小涎腺肿瘤或其他软组织肿瘤混淆。 肿瘤由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两部分组成。基底样细胞小,核深染,没有核仁,胞质少,排列紧密,分叶状实性排列。在一些病例中小叶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多件粉刺样坏死。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常伴有鳞状细胞癌的成分,鳞状细胞核基底样细胞的分界可以非常突然。此外也可伴有梭形细胞成分。常需与神经内分泌癌、腺样囊性癌、腺鳞癌等相鉴别。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前驱细胞可能来源于表皮基底层或小涎腺近端导管的全能原始细胞。虽然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在分期相同的情况下,较鳞状细胞癌更具有侵袭性。 4(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papill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是鳞状细胞癌的一个独特亚型,以外生性乳头状生长和预后良好为特征。主要发生于60,70岁的男性。烟酒的滥用是其致病因素,报道的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率的变化范围在0,48,之间。 乳头状鳞癌表现为柔软、质脆的、外生性、息肉样的肿瘤,常发自一个较细的蒂。肿瘤以显著的乳头状生长为特点,这些乳头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 12 覆以肿瘤性的、不成熟的基底样或多形性的细胞。常见坏死和出血。间质侵袭由单个或多个癌巢构成,在肿瘤-间质界面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如未见间质浸润,则将病变称为非典型乳头状增生或原位乳头状癌。肿瘤可以转移至局部淋巴结,但很少有远处转移。虽然报道结果不一,但乳头状鳞癌的患者预后一般要比鳞状细胞癌患者好。 5(梭形细胞癌 梭形细胞癌(spindle cell carcinoam) 是一种双相性肿瘤,由原位或侵袭性的鳞状细胞和恶性的梭形细胞构成。主要见于70岁左右的男性,与烟酒滥用有关,也可继发于辐射暴露后。常表现为不同大小的息肉样外观。表面常有溃疡。梭形细胞成分常构成肿瘤的大部分,有时只见梭形细胞,可被误认为真性肉瘤。肿瘤细胞可表达上皮和间叶两种标记。在40,,85,的病例中梭形细胞可表达细胞角蛋白。25,的病例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远处播散少见。据报道5年生存率为65,,95,。 6.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 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acantholy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也称腺样鳞状细胞癌(aden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鳞状细胞癌的一个少见的亚型,特征是肿瘤细胞的棘层松解、形成假的腔隙和假的腺管分化的外观。该肿瘤无特殊的临床特点,生物学行为与鳞状细胞癌相似,来源于表层的鳞状上皮。 7(腺鳞癌 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是罕见的来源于表层上皮的侵袭性肿瘤,由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种成分构成。好发于男性,多发生在60,70岁年龄。外观为外生性或息肉状的肿块,或边界不清的黏膜硬结,常有溃疡形成。鳞癌部分可以是原位癌或浸润癌,腺癌成分多见于肿瘤的深部,为腺结构,其衬里细胞为基底样细胞、柱状或产黏液细胞。腺鳞癌与高度恶性的黏液表皮样的区别是较困难的,前者的腺癌与鳞癌成分相互间较易分辨,而高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中主要为中间细胞,其中少见孤立性产黏液细胞。腺鳞癌还应与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相区别。腺鳞癌来源于表皮具有多向分化的基底细胞。据报道腺鳞癌比鳞状细胞癌更具有侵袭性,且75,的患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25,的患者有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15,,25,。 二、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又称黑色素瘤(melanoma),以下称 13 恶黑。在2002年,全世界约有79000位男性和81000位女性患者被诊断为恶黑,它是最重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之一。头颈部发生的恶黑约占全部恶黑的20,。 恶性黑色素瘤病因不明,目前已知危险因素有:家族与遗传、日光照射、色素痣及外伤性刺激等。皮肤恶黑以头颈部日光易照区多见。起于黏膜的黑色素瘤常呈多灶性,表现为深色不均匀色素沉着。黏膜黑色素瘤早期病变与所谓黑变病的鉴别非常困难,甚至有时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都无法区分。口腔黏膜恶黑发病年龄较大,最常见于腭部和牙龈。恶黑生长的特点是具有两个生长相或期(growth phase),即水平(或放射状)生长和垂直生长。多数黑色素瘤分类系统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但这种分类的预后意义和诊断价值有限。 (一)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以水平生长期 为其特点。见于年轻患者,位于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皮肤。病损略高起,呈褐色或棕色,直径很少超过2.5cm。早期呈侧向生长,1,2年内即可侵袭真皮,出现溃疡、出血。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其他类型黑色素瘤无显著差异。 (二)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 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nodular melanoma)是一种处于垂直生长期的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亚型。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可以出血或形成溃疡,这是侵袭性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既向下侵袭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又向上累及表皮,只有垂直生长。由恶性雀斑及派杰样原位恶黑发展而来者,瘤细胞常向周围表皮扩展,真皮内瘤结形成。 (三)恶性雀斑 恶性雀斑(lentigo melanoma)是原位恶性黑色素瘤的一种表现形式,常见于老年人头部,呈色彩斑驳。形状不规则的浅棕色斑,以水平状生长占优势的阶段,可持续数周至数年。本病生长缓慢,有1/3病损侵犯真皮,形成硬结。恶性雀斑作为一种原位黑色素瘤,预后相对较好,不会发生转移,完全切除即可治愈。 (四)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cral lentiginaus melanoma in situ)1976年才被确定为恶黑的一种新亚型,是皮肤黑色素瘤的一种独特类型。见于手掌、足底和甲下区,常发现较晚,在组织学上有一定特点。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此瘤原位时间较短,很快发生侵袭性生长。 恶黑在临床上需与多种色素性损害鉴别。在鉴别中,有一个ABCD规律 14 (howard,1991),A为损害不对称(asymmetry),B为边缘不规则(border irregularity),C为颜色不均匀(color variegation),D为直径大于0.6cm(diameter greater than0.6 cm)。符合这四条标准者临床上倾向诊断为恶黑。 病理上诊断恶黑的主要指征是瘤细胞间变和真皮内见到核分裂;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以及复发和转移的出现,典型恶黑诊断一般不难,不典型和少色素者临床和病理均难以鉴别。此时应借助MART-1(即melan-A),HMB-45和S-100等的标记加以区别。 三、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fibrosarcoma)是一种由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的数量不等的胶原构成的恶性肿瘤,典型病例有人字形或鲭鱼骨样结构。该瘤有成人型(adult)和婴儿型(infantile)之分。发生于婴儿和年幼儿童,罕见转移,预后明显较好,自然病程类似于纤维瘤病。 【临床表现】 口腔纤维肉瘤可见于颊、腭、唇、颌骨的骨外膜、骨内膜和牙周膜。纤维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在30,50岁,中位年龄45岁。发生在5岁以上者称为成人型纤维肉瘤。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儿,年龄不超过5岁者称为婴儿型纤维肉瘤。成人型多见。 【病理变化】 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排列呈特征性的连绵束状结构,细胞束排列成角,类似V形臂章或鱼骨样或编席状结构。间质为较丰富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分化差的纤维肉瘤,其细胞丰富、异形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边界不清,常浸润至周围组织。纤维肉瘤通常只表达波形蛋白,而不表达结合蛋白、S-100蛋白或角蛋白。 预后因素与肿瘤分级,肿瘤大小和肿瘤与表面皮肤或黏膜的距离有关。局部复发率与肿瘤切除是否充分有关,复发率为12,,79,。纤维肉瘤易转移至肺和骨,尤其是中轴骨,罕见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为39,,54,。提示预后差的指标有:肿瘤级别高,细胞丰富,核分裂大于20/10个高倍视野,有坏死以及胶原含量少。 四、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近10多年来,纤维组织细胞性分化的概念受到了挑战,现在认为这是一种定义不明确的组织细胞形态分化。因此,在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对 15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作了较大的修改。 【临床表现】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常发生在四肢、腹膜后以及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虽然主要发生在软组织,但也发生在骨。口腔各部以及上、下颌骨均有病例报告。主要表现为肿块进行性增大,可有疼痛和面瘫。 【病理变化】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组织学变化范围很大,其主要成分是成纤维样细胞和组织细胞样细胞,伴有数量不等的单和多核巨细胞、黄色瘤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各种瘤细胞的核和胞浆变异很大,奇形怪状,构成多形性表现,有些区域,梭形细胞排列以车轮状结构为主,其他病损中可以是黏液样带、巨细胞、急性炎性细胞、黄色瘤细胞和血管为主。电镜下,瘤细胞显示成纤维细胞、成肌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特点。免疫组化方面无特异性标记物。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治疗以广泛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5年存活率为20,,60,。口腔病损影响了进食,其预后更不利。复发率和转移率约为40,。 五、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又称软组织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of soft tissue)是一种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临床表现】 软组织血管肉瘤罕见,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分布均匀,高峰年龄60,70,但发生于儿童非常罕见。大多数病变位于下肢深层肌内,其次为上肢、躯干和头颈部。病损呈红斑或暗色斑块并可发展为结节或溃疡。肿瘤致死的原因常常是肿瘤的扩展而不是转移。 【病理变化】 肿瘤由异形程度不等的内皮细胞组成。非典型内皮细胞围成不规则、互相吻合的血管腔。内皮细胞较肥硕,呈梭形、立方形或不规则形。核有明显异型,核分裂象易见。分化良好的区域,血管腔明显,或呈裂隙,或扩张成窦状,内皮细胞扁平,但仍有异形,深染,核分裂少见。增生的内皮细胞可达数层,甚至阻塞管腔或呈乳头状突入腔内。分化差的区域,内皮细胞呈实性巢或弥漫性排列,血管腔不明显,内皮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瘤细胞可呈梭形 16 似纤维肉瘤,也可呈上皮样,难以与癌区别。肿瘤常有明显坏死。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第八因子相关抗原、荆豆凝集素-1、CD31、CD34,而CD31则有相对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任何类型血管肉瘤病例约有90,阳性。约1/3软组织血管肉瘤表达细胞角蛋白。 软组织血管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约1/5病例局部复发,约一半病例可能在诊断后1年内死于转移,转移首位是肺,其次为淋巴结、骨和软组织。 六、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是淋巴网状系统(lymphoreticular system)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恶性淋巴瘤的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11位,但在儿童和青中年中所占比例较高,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关于恶性淋巴瘤的命名和分类意见不一。根据瘤细胞特点和瘤组织结构,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另外还有某些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如Burkitt淋巴瘤等。 (一) 霍奇金病 霍奇金病颈部淋巴结常见,口腔少见。其临床病理特点:?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者较少。?瘤组织成分多样,可将病分为四种组织类型,即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和结节硬化型。?瘤组织内都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还常见多数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霍奇金病的组织类型与预后有关,一般以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好,其次是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预后最差。?临床上,早期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晚期病变扩散,患者常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乏力、皮肤瘙痒、贫血等全身症状。?患者常有免疫功能(主要是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感染,如疱疹病毒和隐球菌感染等。?长期使用化疗和放疗治疗的患者可发生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淋巴瘤,多发生于颈部淋巴结并可累及纵隔、肠系膜和腹膜后等深部淋巴结,近1/3的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如Waldeyer环。口腔淋巴结外淋巴瘤可累及口腔软组织和颌骨内。口腔各部黏膜、涎腺虽可发生淋巴瘤,以扁桃体、腭部多见,但淋巴上皮病损(lymphoepithelial lesion)和Sjögren综合征发生的淋巴瘤日益受到重视。 17 如发生在颌骨则牙槽骨吸收和牙松动为常见症状。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众多,分类意见不一。大多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两方面:?淋巴细胞(T或B),组织细胞,网状细胞克隆性肿瘤性增生浸润;?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正常结构的部分或全部破坏并被新生瘤细胞代替。淋巴瘤的预后与病变范围和肿瘤的组织类型有关。病变局限在一个部位者预后较好。多组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其他器官者预后较差。肿瘤的组织类型中,Lukes和Collins的免疫功能分类和1985年我国成都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采用较多。成都分类的特点是:采纳了免疫功能分类的基本精神;吸取了国际工作分类的高、中、低度恶性的特点,便于病理和临床的联系。艾滋病相关淋巴瘤预后不良。 (三)Burkitt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958年,Dannis Burkitt在乌干达首先发现本病并称非洲儿童颌骨肉瘤,认为属热带赤道非洲地方病。1961年证实为恶性淋巴瘤。随后非地方型Burkitt淋巴瘤在美国、欧洲等地报告,我国也有少数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地方(非洲)型Burkitt淋巴瘤和非地方型Burkitt淋巴瘤在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一致,但在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非洲儿童恶性肿瘤中50,为Burkitt淋巴瘤,而美国和欧洲者仅占6,,10,。地方型淋巴瘤发病高峰为3,8岁,男女之比为2:1。非地方型者平均年龄11岁,无性别差异。非洲淋巴瘤好发于颌骨,也侵犯腹膜后与内脏,尤其是肾、女性卵巢。而非地方型者以腹部表现为主,而颌骨受损较少。地方型和非地方型Burkitt淋巴瘤之间一个有意义的差别是EB病毒基因的检测阳性率,地方型者阳性率为90,,而非地方型者仅10,。颌骨病损发生于颌骨后部,常累及所有四个象限。上颌较下颌多见。肿瘤快速生长可形成较大包块而使面部变形。上颌肿瘤可扩展至鼻窦、鼻腔和眼眶。受累牙可松动、移位或脱落。X线照片可表现为虫蛀状,边缘不清。骨皮质穿破后可累及软组织。 【病理变化】 由无裂核细胞型B淋巴细胞组成。瘤细胞单型一致、中等大小。核圆,2,3个小核仁贴近核膜。有狭窄的胞浆圈,呈嗜碱性及明显的嗜派若宁性。核分裂多。瘤细胞死亡迅速,细胞碎片导致许多吞噬细胞反应,吞噬细胞碎片,胞浆色淡,均匀地散布于瘤细胞之间,形成所谓满天星图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瘤细胞相当于不成熟B细胞,也有个别病例属于前B细胞。瘤细胞 18 表达全抗B抗原,CD20,CD19和单克隆性SIg,常为λ轻链。 本病原因尚不清楚,由于常发生在温暖潮湿地带,故有人认为可能与蚊子或其他昆虫传播的病毒有关。非洲流行地区EB病毒感染率很高。约90,非洲Burkitt淋巴瘤存在有EB病毒基因组,并且Burkitt淋巴瘤患者抗EB病毒抗体滴度增加。因此有人认为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但是这种相关性的病因学意义尚不能定论,因为EB病毒感染普遍存在,而Burkitt淋巴瘤则相当少见;文献中报道地方型病例的EB病毒阳性率高,非地方型病例的EB病毒阳性率较低; EB病毒感染常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其他患者为恶性肿瘤。 Burkitt淋巴瘤如不治疗,在诊断后4,6个月内患儿不可逆性致死,但由于其高增殖率,对放疗和化疗十分敏感,2年以上的存活率为54,左右。 七、恶性肉芽肿 恶性肉芽肿(malignant grunuloma)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进展性致死性临床综合症。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性质、治疗和预后等诸方面均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面部中线或上呼吸道,包括鼻、鼻咽、腭部、鼻窦部的进行性破坏性病损。并可累及周围的骨和软组织而致面部变形,鼻中隔和腭部溃疡、穿孔。晚期患者可出现恶病质。多数学者认为,据病因及病变性质不同,该综合症至少可由以下几类疾病引起:?感染,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等。如能及时诊断,预后较好。?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疾病,如Wegener肉芽肿等。?肿瘤性疾病,特别是肿瘤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为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中至少包括三个具体的疾病,即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idline malignant histocytosis, MMH),又称多形性组织细胞增生症(polymorohic histocytosis, PH)和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 LYG)。?特发性中线破坏性疾患(idiopathic medline destructive disorders, IMDD)为一种既找不到确切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又未见病变组织中有肿瘤细胞或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的病损。 关于IMDD是否真正存在或是否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诊断,目前意见不一。有作者认为,所谓IMDD,很可能就是某些疾病前期的表现,或是某些病变周围的非特异性炎症表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疾病或疾病亚型。在临床病理 19 工作中,经常遇到临床上表现为中线肉芽肿综合症的患者,多次取材均提示非特异性炎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再做活检,可见特征性病变,如特殊性炎症或肿瘤性疾病。当然,这一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 八、口腔转移性肿瘤 口腔转移性肿瘤(metastatic tumors in the oral tissue)原发身体他处的肿瘤可以转移至口腔软组织或颌骨内,发水率虽少但不能忽视,有统计约占口腔恶性肿瘤的1,。其重要意义在于有时身体他处的原发瘤并无症状也未被发现,而首先在口腔内发现转移瘤,进一步追查才找出肿瘤的原发部位。如绒毛膜上皮癌有时可由口腔科医生首先发现。口腔内转移瘤种类较多,有绒毛膜上皮癌、甲状腺癌、肺癌、消化管上皮来源的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肝癌和鼻咽癌等。 附表 国内七所口腔医学院校6990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统计 肿瘤 例数 肿瘤 例数 一(牙源性肿瘤 8320 肌上皮癌 211 成釉细胞瘤 3034 上皮肌上皮癌 102 成釉细胞纤维瘤 57 基底细胞腺癌 95 成釉细胞纤维牙瘤 39 皮脂腺癌 27 牙源性钙化囊性瘤 217 嗜酸细胞腺癌 36 成牙本质影细胞瘤 23 透明细胞癌 56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49 未分化癌 109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2743 涎腺导管癌 84 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27 鳞状细胞癌 70 牙源性纤维瘤 184 黏液腺癌 31 牙源性腺样瘤 187 淋巴上皮癌 139 牙源性黏液瘤 248 成涎细胞瘤 1 成牙骨质细胞瘤 227 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1 牙成釉细胞瘤 11 三(上皮性肿瘤 28582 牙瘤 512 疣 666 牙骨质化纤维瘤 414 脂溢性角化病 582 巨大型牙骨质瘤 14 乳头状瘤 3625 20 根尖周牙骨质纤维异常增殖 51 钙化上皮瘤 381 成釉细胞纤维肉瘤 21 皮脂腺瘤 8 成釉细胞纤维牙肉瘤 7 毛发上皮瘤 18 成釉细胞癌 77 角化棘皮瘤 285 牙源性透明细胞癌 20 汗腺瘤 7 牙源性影细胞癌 21 鳞状细胞癌 21964 原发性骨内癌 137 基底细胞癌 749 二(涎腺上皮性肿瘤 23010 未分化癌 293 多形性腺瘤 10403 汗腺癌 4 腺淋巴瘤 2191 四(间叶组织肿瘤 28725 肌上皮瘤 947 黏液瘤 75 基底细胞腺瘤 629 黏液肉瘤 2 囊腺瘤 228 纤维黏液肉瘤 6 嗜酸细胞腺瘤 82 牙龈瘤 6804 管状腺瘤 13 先天性龈瘤 5 导管乳头状瘤 16 牙龈纤维瘤病 31 乳头状涎腺瘤 8 纤维瘤 3311 皮脂腺腺瘤及淋巴腺瘤 15 侵袭性纤维瘤 11 腺样囊性癌 2377 侵袭性纤维瘤病 44 黏液表皮样癌 2214 纤维瘤病 7 非特异性腺癌 1284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76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767 肌纤维母细胞瘤 8 腺泡细胞癌 472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76 乳头状囊性癌 260 纤维肉瘤 279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142 脂肪瘤 1410 肿瘤 例数 肿瘤 例数 21 黄色瘤 14 恶性肉芽肿 47 黄色肉芽肿 5 六(多种成分肿瘤 349 疣状黄瘤 17 间叶瘤 21 脂肪肉瘤 42 错构瘤 251 血管瘤 9982 畸胎样囊肿 41 淋巴管瘤 2355 畸胎瘤 36 血管球瘤 2 七(组织来源未定肿瘤 196 血管肉瘤 43 颗粒细胞瘤 82 血管内皮瘤 142 恶性颗粒细胞瘤 5 血管外皮瘤 58 滑膜肉瘤 36 血管角皮瘤 9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15 动脉瘤 14 八(化学感受器肿瘤 恶性血管外皮瘤 16 化感瘤 58 血管平滑肌瘤 81 九(神经组织及黑色素细胞肿瘤6671 平滑肌瘤 62 色素痣 3230 横纹肌瘤 5 恶性黑色素瘤 629 平滑肌肉瘤 104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 25 横纹肌肉瘤 281 神经纤维瘤 778 骨疣 184 神经鞘瘤 1434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795 节细胞神经瘤 145 巨颌症 18 神经母细胞瘤 12 巨细胞肉芽肿 166 神经纤维肉瘤 150 巨细胞瘤 106 副神经节瘤 6 成骨细胞瘤 65 神经纤维瘤病 79 软骨母细胞瘤 16 创伤性神经瘤 73 骨化纤维瘤 608 恶性神经鞘瘤 110 滑膜软骨瘤病 19 十(转移性肿瘤 228 骨软骨瘤 27 鼻咽癌 84 纤维骨瘤 51 喉癌 4 22 软骨瘤 103 食管癌 4 滑膜瘤 1 肺癌 9 巨细胞肉瘤 3 肝癌 6 软骨肉瘤 194 甲状腺癌 13 间叶性软骨肉瘤 6 卵巢癌 3 尤文肉瘤 34 乳腺癌 3 骨肉瘤 613 肾癌 4 浆细胞骨髓瘤 39 皮肤黑色素瘤 4 五(淋巴网状组织肿瘤 2488 其他 94 恶性淋巴瘤 1751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341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349 根据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23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病理教研室1985,2004年资料整理,2007年3月20日,高岩、陈新明汇总 (陈新明) 24 25
/
本文档为【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