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doc

2017-09-21 17页 doc 36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do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 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历史: 人类 有意识 有目的 ?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 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历史: 人类 有意识 有目的 ?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 ——恩格斯 老师说: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经济是基础,但归根结底生产和生产力是最重要的,这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若把历史分成一个一个片段,就不能永远把生产力放为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 文化,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宗教,甚至可以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实事求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 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 , 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也就是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革命性和实践性 , 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理论本质——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基础 上,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的学说,因而必然是革命的实践的。 ,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 义社会。 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与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 ——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党的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党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犯了严重的“左”派幼稚病,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2、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毛泽东: 1938年《论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 毛泽东 3、邓小平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 ; 必须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 毛泽东思想概述 引言 一个民族怎样评价自己的领袖是衡量这个民族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美国,立法声明要善待前任总统) 关系到怎么评价党的奋斗历史,现在,未来。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 怎样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兴起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 理论思维的逻辑发展必须和历史的客观发展相一致,只有这样,逻辑才是对历史前后一贯的形式上 的反映。 ——恩格斯 ? 方法的要点: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标志—— 法国大革命。 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 1、深入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2、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3、知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左:主观超过客观 右:主观落后与客观 ?右的错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 ——毛泽东 ×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 × × 1、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是这个革命的领导阶级; 2、它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3、它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革命的力量,实行革命的大联合; 4、它有了新的前途,即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探讨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新的社会制度总是从旧制度薄弱的一环中产生(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二、毛泽东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 1、成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 军事上,消灭了国民党残余武装 ? 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 ? 外交上,废除了外国的各种特权 ? 经济上,恢复了被破坏的国民经济 ? 国防上,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的成立:1949年 ,社会主义基本建成:1956年。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设想 不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此阶段,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后,才可以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 国家工业化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改造孤立地进行 ? 新民主主义可以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 找到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逐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 ? 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4、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合作化: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公私合营、定息制度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需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 提供了新的东西。 ——摘自《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 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甚至完全肯定; 一种意见是认为不应匆忙改造,消灭对生产力的发展还有积极作用的非公有制经济。 评价历史功过和总结经验教训: 评价历史功过,主要看它当时所起的作用,主要用当时的眼光; 总结经验教训,主要从客观规律的高度,用今天的眼光。 1、成就和成功的方面: (1)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没有造成社会动荡和对生产力的破坏 (3)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失误和不足方面: (1)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盲目求纯,基本上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 (2)限制和取消商品经济、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 固守苏联模式 追求理想社会 单一公有制 收入上大致平均 单一计划经济 政治上完全平等 单一按劳分配 精神上高度纯洁 单一农业集体经营 3、出现失误的主要客观原因 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 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 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境 普遍低下的文化科学水平 3、历史的启示及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具体的国情和实际出发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等制度 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理论思维的逻辑发展必须与历史的客观发展相一致。 ——恩格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解放思想的破冰之旅 ——真理标准大讨论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的真正回归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 开天辟地第一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 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施“十二五”规划期间,仍然是我国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还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加具有生命力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加到超过30万亿元,列世界第三位;我国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增加到2.56万亿美元;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在全世界第一个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 2009年几个重要数据的比较 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是5.2%,08年迅速下降到2.0%,2009年则进一步降低到-1.1%。 2001到2007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7年的上升,从8.3%一直上升到13%,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国家统计局后又调整为9.1%);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 我国发展的当前国际环境和条件分析 1、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 2、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 3、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4、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我国仍然面临着长期的国际政治压力。 我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条件分析 1、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就业形势严峻(民间投资大大低于政府投资;国内消费增长后劲不足,特别是群众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巨大。) 2、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投资与消费之间、各产业之间等); 3、农业连年丰收,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 4、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民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科学发展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加周密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胡锦涛 小链接: 世界经济的复苏主要是依靠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刺激,但实体经济的回升仍面临很多困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失业率居高不下。 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和主权信用危机接连发生,如迪拜债务危机、欧元区债务危机等,发达经济体还将持续二到三年的低速增长。特别是美国力压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货币战争”有爆发的危险。 小链接:网络调查显示当前网民高度关注的 十大热点问题 1、 医疗卫生; 5、 户籍改革; 9、 民主监督; 2、 教育公平; 6、 养老保险; 10、网络问政。 3、 调控房价; 7、 反贪反腐; 4、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8、 司法公正; (摘自《人民日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所谓发展观,是指人们在对待发展问题上的根本看法。具体说来,主要是指人们对于“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这样一些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的根本看法。不同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党客观分析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的客观要求。 是吸取人类文明中关于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借鉴。 二战以来关于发展观的三次重大演变 — 第一次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发展观。即“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 — 第二次是1970年代以来提出的“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它开始注重以社会发展 的多重目标来代替过去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 —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以人的最终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观。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决定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自觉的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两期并存”(即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既促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又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切实提高执政能力,解决好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巩固政权这一根本问题的根本保证。 — 一些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影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 —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种利益群体的日益多元化,改革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难度越来越大; — 国内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及某些非主流的政治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也日渐突出。 存在着敌视、攻击、背弃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社会思潮。 存在着打着改革的旗号,鼓吹私有化;抑或是打着反对“私有化”的旗号,主张实行单一公有制的社会思潮。 存在着鼓吹脱离经济基础的抽象民主,试图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思潮。 存在着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以及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乘隙而入,少数人丧志变节的社会现象。 三、实施“十二五”的三大攻坚难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 着重解决好分配问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 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 ——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进一步改进政府职能 加强社会建设 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胡锦涛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改进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 我们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3、高度关注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邓小平:1993年9月16日的谈话 小链接: — 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 — 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小链接: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 发展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不仅是物的发展, 更是人的全面发展。 —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要站稳脚跟,发展还是硬道理。 小链接:以人为本的含义 —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 — 我们所说的人,当然不是西方人本主义中脱离了社会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但同样不是离开了 千千万万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的抽象的“人民”。 小链接: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过程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但当时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经过此后半年多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科学发展观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民意响应,同时也是从全党和全社会的反映中吸取智慧和积极共识,2004年在中央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详尽的解释。 小链接: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见物不见 人”的发展观的严重弊端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评价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决不是唯一指标。GDP在计算中由于种种原因,有几个难以克服的技术性缺陷: ?只讲增量,不讲减量; ?只反映财富的总量,不反映财富的结构; ?只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却不反映财富分配、公共政策等社会指标。 小链接:1971年《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报告》的发表 1971年,以当时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组成的沙龙式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人类片面追求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提出了严重警告。在随后十几年的发展中,他们的许多预言不幸而言中。 小链接:1994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大会通过《开罗宣言》提出了以人作为终极发展目标 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民是否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否拥有良好的医疗健康保障;是否拥有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否享有更多的社会公正和就业的机会。总之,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不是物的发展。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