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下卷择物门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下卷择物门

2019-08-18 33页 doc 68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下卷择物门eze《武经射学正宗》暨《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 明 高颖(明崇祯十年,即1637年) 1985年台湾林忠明先生编本 译者简介: 刘金鹏,网络ID酱油男生,油瓶射怪。传统弓射艺爱好者,福建福州人。研习传统弓射艺四年,曾荣获2015安徽阜阳“阿利弓箭杯”传统射箭邀请赛团体赛亚军,2015福建传统弓箭邀请赛个人冠军,团体亚军等荣誉。 武经射学正宗 下卷 择物门 择物门序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机不利,良工无所施其巧。宁犹无所施其巧,抑亦不能下生其弊矣。况射者众巧之门,百弊之府也。使弓矢不调,纵有落雕贯虱之技,岂施其巧乎?彼习射...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下卷择物门
eze《武经射学正宗》暨《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 明 高颖(明崇祯十年,即1637年) 1985年台湾林忠明先生编本 译者简介: 刘金鹏,网络ID酱油男生,油瓶射怪。传统弓射艺爱好者,福建福州人。研习传统弓射艺四年,曾荣获2015安徽阜阳“阿利弓箭杯”传统射箭邀请赛团体赛亚军,2015福建传统弓箭邀请赛个人冠军,团体亚军等荣誉。 武经射学正宗 下卷 择物门 择物门序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机不利,良工无所施其巧。宁犹无所施其巧,抑亦不能下生其弊矣。况射者众巧之门,百弊之府也。使弓矢不调,纵有落雕贯虱之技,岂施其巧乎?彼习射而不知辨惑者固不足道,即使惑辨矣,百病皆消矣,设以不调之弓矢畀(bi 第一声)之,则弓手不习,强弱不和,手之性既与弓抗,弓之性又与矢仇,当控弦彀弓时已龃龉而不相合。况弦之短长大小愆(qian 第一声)其制,指机之高下厚薄失其宜,又安望矢道同的,应弦命中乎?此非射者之过也,弓矢机弦之过也。亦非弓矢机弦之过也,不择之过也。此择物之章,所以继辨惑而作也。 译文 择物门序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材性能不够,再优秀的技术也无所施展。宁可由着技术无所施展,或者不能纠正自己技术毛病。况且射艺是一门有着众多流派,技术的手艺,其中也参杂许多弊病错误。若是射手不能调整弓箭器材,纵使有射落鹰雕,贯穿虱虫的技艺能在不靠谱的器材上施展出来?新人学射之时不知道辨识动作技术上的疑惑还不用去理解研究器材上的门道,现在已经能够辨识疑惑真伪,毛病都消除了,如果不去学习调整弓箭器材方面的门道,那么弓和手不能匹配,不能调节两者之间的强弱。手的力道已经与弓想磨合,但是弓的性能却和箭有差异,当控弦满弓之时,弓与箭之间已经有问题暴露了。何况弓弦的长短大小若与弓的形制不匹配,勾弦的指机高低厚薄与手不相适宜,又怎么能稳住弓弦安心瞄准干脆放箭,听着弦音命中目标吗?这不是射手技术的问题,而是弓箭器材的问题。也有可能不是弓箭器材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器材的问题。这就是本下卷:择物门众章节想要探讨的内容。 译文注解: 1.一名合格的射手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功力,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过硬心理素质,对于器材也必须要有各方面的理解和研究。大凡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林林总总的弓,但是什么弓适宜什么人这是需要作为一名射手自己去亲身经历的。比如个子矮手臂短的射手益用小弓小拉距的弓,而个子高长手臂的射手益用大拉距的长弓;如马术骑射手益于用短小精悍的弓便于马上操控;而步射手则可以用储能量大的劲弓射长距离;弓如此,箭也如此。多少力量的弓用多少力量的箭,多少拉距的射手用多长的箭;而不同材料制造的箭也有各自的物理特性和技术要求,即便同样长度不同材质的箭,在同一个距离上发射,其飞行的距离和带走的能量也会有很多的变化,这决非可以想当然的替代。 弓箭如此,弓箭的配套物件也是如此。序文中高先生讲述了关于弓弦和指机(扳指)的说明。当然这两者各自还有不少的门道,这不是一句两句可以写尽的。不仅是弓弦指机,箭囊,弓囊,射袖,皮套,弓袋,指套等等等等相关器材在实际中的运用都有非常多的实践经验和各自存在的道理,这些也许在高先生的时代,本卷不会谈及,但在当下科技生产力和市场的扩大下,这些物件都有门道,还需读者谨记。 当然,由于下卷的主要内容是涉及器材设备方面的选择以及作者个人的观点,小生对这块的理解虽不浅但也不及前两卷可以略为指点一二的地步。故此为避嫌,所以本卷除序文作注解外,其它将不作主观上的注解。 2.由于后文有提及尺寸度量的问题,所以在序的注解中,统一做下明代的尺寸的,后文的尺寸可以此换算: 长度换算 一里 ==15引==466.5米(明制)==500米(今制) 一引 ==10丈==31.10米 ==33.33米 一丈 ==10尺==3.110米 ==3.333米 一寻 ==5尺 ==1.555米 ==1.667米 一尺 ==10寸==31.10米 ==33.33厘米 一寸 ==10分==3.110厘米 ==3.333毫米 重量单位 石的定义:一把普通扁担承重量约为一石 一担 ==100斤==60.479千克(明制)==50千克(今制) 一斤 ==16两 ==604.79克 ==500克 一两 ==10钱 ==37.429克 ==50克 一钱 ==10分 ==3.7429克 ==5克 弓力强弱宜择第一 因弓制矢,量力调弓,此不刋(qian 第四声)之典。今好胜之人喜用劲弓,而不顾力之不称。退祛之人过用弱弓,而不顾矢之不能及远,皆非也。 夫弓之强弱,必须量我力之大小。然力有不同,有臂力、有腰力、有足力,各有所用。足力能致远,腰力能负重,与射无益也。惟臂力多者能引劲弓。大率以百斤为准,空引弓能彀百斤者,射时只用五十斤。大约用力十分之五,不可过竭其力,宁过于软,过劲则非矣。盖用弓过劲则筋力为弓所束缚,操纵缓急不得如意。安能尽射法之巧?此弓力之强弱所当择也。 称弓法,以弓置地上,以足蹈定弓把于地,以称钩弦称起,将箭镞顶在弓把上,称起弦至箭根齐,方可言彀。而知弓之重轻。用矢轻重法,在后第八章。 译文 弓力强弱宜择第一 因弓的类型制作箭矢,衡量自己力量的大小调整弓的磅数,这是不会写在典籍上的知识。现在好胜心强的射手喜欢用大磅数的劲弓,却不过自己的力量能否支配。不自信的射手又用磅数过小的弱弓,却不顾箭矢不能射远,这都是错误的。 弓力量的强弱,必须以自己的力量大小来衡量。当然力量有不同的发力方式,有臂力、有腰力、有足力,各自有各自的用处。足力能走得远,腰力能负荷重物,对于射箭来说是没有用处的力量。只有臂力强的人能开劲弓。大概百斤力为标准,空开弓百斤并且满弓的人,射箭时只能用五十斤的弓。射箭只要用到人十分之五的臂力,不可以过度用力以致力量枯竭,宁可过于柔软,过于刚劲就会出问题。若使用弓的磅数过大那么筋骨力量就会被弓所束缚,怎么操作都不能如自己的心意。又怎么能发挥出射艺的精妙呢?这是弓磅数力量强弱中所需要选择关注的地方。 那么如何称量弓的磅数呢?这里有一种办法可以用:将弓放置在地上(地面以软地或木纹地面为宜),让脚踩实在弓把上(或者两脚踩在上下弓片上),将称重的钩挂在弓弦上,让箭头顶在弓把上(出箭位置的弓把),称重时让称钩拉弦向上到箭尾处对齐,这样才是弓满的时候,求出这张弓的磅数轻重。测量箭轻重的在下文第八章。 弓套长短宜择第二 弓之长短不齐,则力量亦因之而异。长弓之力量长,故能彀长箭。短弓之力量短,只有彀短箭。不可紊乱。如使长弓而用短箭,箭已彀而弓力量未彀,如此而遽发矢则不能及远。只弦口松,箭发不准。短弓而用长箭,则箭未彀,弓之力量先彀。若复过引不惟弓之筋角易断,旦肯臂骨节为弓所局,不得展舒其巧。发矢乌能如意?是以人长则臂长,而弓矢之长亦称之,人短则臂短,而弓矢之短亦称之,此为定论。 或曰:有短人喜用长弓,长人喜用短弓,奈何?曰:短人臂短而用长弓者必须劲,弓劲则弦口急。虽未能彀弓之力量,只以臂骨尽处为彀。发矢亦准。故短人欲用长弓者,劲则无妨矣。若长人而用短弓,弓力量已彀。强欲过引,须用软弓。然弓软发矢不远,何取于短?但人长而无力,若用长弓而劲,则不能彀。用长弓而软,恐弦口松,发矢不远。故不得不用小套弓耳。 酌权宜之术,可取小圈套弓式,略故长二三分或半寸许,方可适用。若竟用小套弓,劲则难彀,软则发矢无威,不能及远,断不可也。 译文 弓套长短宜择第二 弓的长短不同,那么弓的力量也会因弓的长短而有所变化。长弓弓体长,所以能射长箭。短弓弓体短,只能射短箭,这是不能乱套用的。如果用长弓射短箭,箭已经到达极点但弓的力量没有发挥,这样急促发箭是射不远的。搭箭的弓弦若是松垮的,那么箭射出去是不准的。短弓用过长的箭,那么箭未开满,弓的力量就先开满了。如果过度开弓,弓的筋角就容易断。但如果上臂骨节因为弓过短被局限,不能按照舒展身体发挥射艺技巧。射出的箭怎么如心意?所以人个子高手臂长,就要用长弓长箭与之相配;人个子矮手臂短,就要用短弓短箭与之相配,这是定论。 有人说:有个子矮的人喜欢用长弓,个子高的人喜欢用短弓,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个子矮的人手臂短,那么使用的长弓必然是刚劲大力量的,这样的劲弓弦回弹的速度急促,虽然人没有开满到弓最佳的力量,但是已经满足了射手自身的手臂骨节的动作,射出去的箭也是准的。所以个子矮的射手用长弓,只要弓磅数大就没有关系。而个子高的人用短弓,弓的力量已经满极了。若想超拉开弓就要用磅数弱的弓。然而弓磅数低箭射的不远,又为何用短弓?有一种可能是高个子的射手没有力量,想要用长弓但弓磅数太高不能开满。用磅数太低的长弓,有担心弓弦疲软,箭射的不远。所以不得不使用小号的短弓。 关于如何选择一张适宜长度的弓的方法,可以先取一张小弓上好测量,大约比手臂长二三分到半寸左右,这样方能适合使用。如果过度用小弓,磅数太大就难以开满,磅数太低那么射出去的箭没有威力,不能射得远,这断然是不可取的。 弓之材料宜择第三 昔唐太宗取良弓数十示弓工。弓工曰:非良弓也,木心不正,脉理皆斜发矢多偏。夫以良材为弓,而心不正,犹不得为良弓。况弓之材料,筋角竹木,连合四者而后成。有一不善必不相调,可不择乎! 今人择弓,只取外面色泽光美,而不知弓之大病在胎。弓稍次之,角次之筋胶又次之。 弓胎竹须干透者可用。本地竹行中竹新嫩者不可用,何也?竹干久者,性坚刚不屈。作弓胎多有还性。新嫩竹性柔,作弓胎则弓势不清,镇江弓弦口声清者,非独做法佳,以镇江一路弓胎竹,皆江西粮船带来,隔年干透之物,绝无近地竹行中竹之故也。若江西竹不可得,不得已而用竹行中竹者,须去头段三尺许。以其节多故不用。只用中间五六段,其余竹稍不可用,又须阴干五六个月后,方能刚性不屈,烧去竹油,多去黄而少去青,胎欲极薄如钱。取两头竹节相对,则上下匀调。此择胎法也。 弓梢须用杜桑,勿用沙桑。以杜桑木纹细而坚,沙桑木纹粗而松故也。两梢俱要一色相配。木心与木心相配,皮与皮相配,则性和同而发矢平直矣。弓梢体式须细小,不必粗大。小则锐而捷,粗则坌(ben 第四声)而缓。 弓脑须坚劲稳实,不取薄而狭。薄则发矢无力,狭则活而易滚。但不可太厚而过阔耳。又不可太钩(钩弯曲也。)而致滚。略圆而不必太直,方为定准。若大梢弓下插袋者,专取稳实为主。稍不妨于大,脑不妨于厚。但不宜太过。大约稍与脑,或软或劲,俱要与弓把心相配。此择稍脑法也。 角面须出广中者佳。然不可必得。只取老而黑。勿取嫩而黑也。综纹者为老,细纹者为嫩。白色而老者次之,黑色而老者为上。凡弓之最劣者,两头角面,一老一嫩,始虽上下相匀后必相欺打滚歪斜之患生矣。角面又不敢太长,太长则脑活。活则发矢无势,且不准。而脑上角面又易起绽。今人见角面长大,便以为材料富而爱之误矣,此择角面法也。 筋不必过多。多则易滚,且射时烘弓,或火力不透,筋又易松。若筋过少,弓力又易疲,矢发不远。故筋角必相对配者佳。大约弓六十斤者,筋用二两五钱,软弓三十斤者,筋用二两。筋骨细而白者为佳,粗而红者为下(细白粗红俱指丝筋时言)。铺筋法,须刷得筋平妥纹直者佳。 胶须用麻布绞,得细腻白净为美。黄鱼胶可用,米鱼胶不可用。薄而白者为黄鱼胶,粗而白者为米鱼胶,不粘。(薄白粗白俱指未煮时言之,非既煮时有薄白粗白之分。)此择筋胶法也。 译文 弓之材料宜择第三 旧时唐太宗拿出数十张好弓给弓匠展示,弓匠看后却说:“(陛下)的弓并非好弓,因为木纹机理不正,这样的机理射出去的箭多半是偏的。”所谓用优良的木材才能制作一张好弓,如果木中心的纹理不正,依然做不出好弓。况且弓的材料,分为牛筋,牛角,竹片,木块,以上四者相互接合才能制成一张弓,若其中有一块材料不对不能相互匹配,是做不出,选不出好弓的! 现在的人选择弓,只追求外表色泽光鲜亮丽,却不知道弓最关键的位置在弓胎,其次是弓梢,再次是牛角,最后是胶水。 用弓胎的竹片必须完全干透才能用。本地竹行中供应的新嫩竹片大多不能用,这是为何呢?竹片阴干的时候越长,其性能就越强韧不屈,这样的竹片拿来做弓胎才更有弹性。新嫩的竹片性质偏柔软,拿来作弓胎弓弹性不强,发出的声音也不清脆。镇江那出产的弓弦回弹的声音清脆,并非是弓的制作方法独特,而是因为供应镇江的弓胎竹,全是从江西的运粮船上带来的,这些本是隔了一年已经阴干透实的竹片,绝对比附近乡镇竹行中供应的竹片还得多的缘故。如果江西的竹难以获得,不得已要用竹行中供应的竹子,那就需要去掉竹片头段部位三尺左右的长度。因为头段的竹片竹节太多是不能用的。只用竹片中间五六段,剩下的竹稍不要用,将取下可用的竹子阴干五六个月后再用,这样才能让竹片坚韧不屈,用火烧烤去除竹片中的油脂,多去除竹黄(竹内侧),少去除竹青的部位,弓胎要削薄和钱币一样的厚度。取两头竹节的部位相互拼接,这样上下弓胎就会均匀平整,以上就是选择弓胎的方法。 弓梢要用杜桑木,切勿不要用沙桑木。因为杜桑木木纹细密木料坚固,沙桑木木纹粗糙木料疏松的缘故。两边的梢头都要用一种类型的颜色配对。上弓梢是木心的纹理,那么下弓梢也要是木心的纹理,上下弓梢的木外皮也要相互配对,这样性能相似射出去的箭才能平直。弓梢本体要的细小,不要太粗大,小弓梢射出去的箭强锐迅捷,粗大弓稍射出去的箭拙劣缓慢。 弓脑必须坚硬稳实,不能太薄狭窄。薄那么射出去的箭没有力量,狭窄则灵活容易翻弓。但又不能太厚太宽。也不能反曲太大导致翻弓。略微有些弧度不要太直,这样才是最好的标准。如果是大梢的弓要放置到弓袋里面的话,弓要以稳定坚固为主制作。梢不妨大些,弓脑不妨厚一些。但又不宜过分。大概弓梢和弓脑,要柔软还是刚劲,都要和弓把心像匹配。这是选择弓梢弓脑的方法。 牛角面须是宽阔均衡的大角最好,但这种角很难获得。只能取老而且比较黑的部位也是可以。切勿取角嫩而且黑的部位。角面纹路综合在一起的是老面,纹路细的角面是嫩的。白色的老角比较次,黑色的老角最好。但凡弓中最劣质的工艺,两头的角面,一边是老的一边是嫩的,即使刚上线的时候是匀称的之后必然出现相互干扰,翻弓导致弓体歪斜的问题。角面又不能做得太长,太长那么弓脑就会松动,松动就会导致射出去的箭没有威力,而且射不准。并且弓脑上的角面也容易脱离。现在的人看见角面又长又大,便认为这是材料好就偏爱,这是错误的,以上是选择弓角面的方法。 弓身上铺的筋不必太多,多了容易翻弓,而且射箭之前的烘弓时,铺筋太厚会让火热不能透入弓身,筋也容易松。如果筋铺的过少,弓又容易疲劳,箭就射不远。所以筋和角必须相互匹配是最好的情况。大约弓六十斤时,筋要用二两五钱,三十斤的软弓,筋只要用二两。筋条细而且色泽为白色是最好,筋条粗而且色泽为红色的是不好的(细腻白色粗大红色都是指代筋丝而定的)。铺筋的方法需要用毛刷把筋平妥顺着纹理捋直是最好的。 胶水需要用麻布来拧,得到细腻白净的胶方为最好。黄鱼胶可以用来粘弓,米鱼胶不能用。胶看上去薄薄色泽是白色的是黄鱼胶,胶看上去粗糙色泽是白色的是米鱼胶,这是不粘的。(薄白粗白都是指没有煮胶之前的区别,不是已经煮了胶水后有薄白粗白的区别。)以上是选择筋丝胶水的方法。 挑盘体式宜择第四 弓材料虽择,而挑盘不匀,亦不适于用。然挑盘之法,妙在一心。良工秘而不传。虽忌心使然,亦不学无文,未能笔之书也。 能学而善画者,又未必工于挑盘。此法所以不传于世。旁疆重镇造弓者,不一其家。工于挑盘者不过几人。而最精者未闻也。 颖少好射,因好弓矢。见工人所造,多不如意,乃讲求其故。良工秘而不言。拙工虽欲言之而不详也。于此访工之最良者与之言,虽得其概,而未敢尽信也。又约同志者,出资买材料,同工人亲造而试之,乃得其详,又恐其未尽善也,遍访良工而察其利弊,考其规制,必极其变而后已。 予少时以好学之志好射,中年推学射之心学弓,滋久乃得其巧。大抵射之巧,在手而心为主。挑盘之巧在目而手为主。心为主者以神运也。射之所以难也。手为主者以形用也。挑盘之所以易于射也。新弓上弦时,以膝揉其上下之劲处使之匀。谓之盘弓。看弓之上下硬处锉而去之。谓之挑弓。然其巧妙,笔不能尽。大要惟在目力审视之无偏(弓之上下软劲匀调,谓之无偏。),右手运斤之匀调而已。以下皆言挑盘法。 夫弓之体势犹人一身然。明于身之理,而挑盘之理在是矣。故弓有底,有把眼,有胁,有脑,有违和。弓底者犹人之心也。把眼者犹人之腰膂(lv 第三声)也,胁者犹人之两臂,脑与违和者,犹人之两拳也。 心者性之所发也。人之性贵于刚中。故弓底须中和。不宜太薄而下堕。俗呼曰锅底把。犯此病着,发矢不远。亦不宜太厚而反突,以偏于刚。太厚反突者,俗号突底把。犯此病者,不惟彀弓难,发矢时弓激手。惟平直微劲者佳也。腰膂者,周身之力之所以发也。故把眼不宜微弱。弱则弓腰倾折而无力。不宜太强。强者弓腰板劲而欺底。须壮势活泼,与弓底强弱相称者佳。人之两臂,所以达其力于拳者也。欲捷而锐。故胁不宜太大,大则无力。太大者俗号靠脑胁者此也。犯此者发矢无力。不宜太小,小则把眼易倾。小者俗号靠把胁者此也。犯此者把眼易折。既不靠脑,又不靠把,胁道匀调与把脑相配,发矢方锐。人之两拳者所以致其力于搏击者也。欲其猛而刚。故脑不宜太直,直则无势。不欲太钩,钩则易滚。而但期于圆。圆则外向捷,而违和自紧。(弓梢内寸许名违和。) 译文 挑盘体式宜择第四 弓的材料虽然已经学会选择,但如果“挑盘”不匀称,也不能适合使用。然而“挑盘”的方法,精妙都在人的心中。所以但凡优良的工艺都是秘而不传。忌讳心使然,也就无处记载可以学到,不能到书中了。 有能力学习善于记录的人,又未必精于“挑盘”,导致这个方法不能传于后世。边疆重镇的造弓弓匠,每家都不统一。精于“挑盘”的工匠也不过几个人,而极其精通的人我还没有听闻过。 我年少时喜好射箭,因此也喜好弓箭。见到当时弓匠造的弓,大多我都不中意,于是就想研究这其中的原因。优良手艺的弓匠都秘藏不说。拙劣弓匠虽然想说但大多说不详尽。见访行当中最好的弓匠与他们交谈,虽然能从他们口中知道个大概,但不敢完全相信他们所说的。而后约了几位相同志向的朋友,出钱去买材料,一同和弓匠亲自制作弓来试验,才知道了其中的详细。又担心做的弓并不是最好的,于是遍访当时出名的弓匠观察他们造弓的好坏,考察他们制作的规范,一定要做到极致之后才罢手。 我年少时以好学的志向追求射艺,直至中年推广用学习射艺的心理来学习弓具,专研有时日后就从中学到精巧,大抵射艺的精妙,在于手和心理的配合运用。“挑盘”的精妙在于眼和手的配合运用。射心主要在于如何调动精神运用。这就是射箭之所以有难度的原因。手主要在于如何运用身体姿势。“挑盘”之所以比学射要来得容易的原因。新弓上弦的时候,用膝盖让弓在上下弓臂最刚劲的位置均衡弯曲,这就叫盘弓。找准弓的上下弓硬的位置将其磨平不再坚硬,这叫挑弓。然而这其中的技巧精妙,文字是写不出来的。关键只有靠眼睛去观察弓的“无偏”(上下弓软劲适度受力均衡,这叫无偏),右手持弓来测试弓的重量是否均衡。以下我详细讲述挑盘的方法。 弓的结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明白身体的构造,而挑盘的要义也就在其中。所以弓的结构上有底,有把眼,有胁,有脑,有违和。弓底就像人的心脏。把眼的位置就像人的腰部和脊梁骨也,胁就像人的两臂,脑与违和这两个部位,就像人的双拳。 人的心性是由品性所发出。人的品质贵在刚直有原则。所以弓底需要中和。不宜太薄而且太靠弓的下半处。俗话说“锅底把”。有这个毛病,箭就会射不远。也不宜太厚并且反曲过大,以致太过刚硬。太厚反曲过大,俗称叫“突底把”,有这个毛病,不仅开满弓难,射箭时弓会振手。只有平直微微有些强劲是最好的。腰和脊椎骨是人全身力量发出的部位。所以弓把眼的位置不能微弱。这个部位弱那么弓腰会倾折而且没有力量。也不宜太强,太强弓腰力量太刚劲容易压制底。所以弓腰需要健壮灵活,要与弓底的力量强弱相互匀称是最好的。人的两手臂,是将力量传导到拳头的部位。要迅捷而且干脆。所以弓的胁位置不宜太宽大。太宽大就会没有力量。太宽大这俗话叫作“靠脑胁”。有这个毛病的弓射出去是没有力量的。也不宜太窄小,太窄小那么把眼位容易倾斜。窄下这俗话叫“靠把胁”。有这个毛病的弓把眼容易折断。既不靠脑,又不靠把,胁位置与把眼和脑相互匀称配合,射出去的箭才会有威力。人的两拳之所以能发挥出很大的力量来用于搏击就是这个原因。要让拳头迅猛刚烈。所以弓脑不宜太直,太直就没有势力。也不要太弯,太弯就容易翻弓。要做到向圆弧一样的角度,这样的弓射出的箭迅捷,而且违和自然紧致。(弓梢内寸位置叫违和。) 弓把大小宜择第五 弓把不宜太大。恐握之易紧,发矢时常犯撇病。撇则矢易偏于左,把亦不宜太小。小则难握。弓彀发矢时常犯括臂之患。与其过大宁过小,须得中为妙。盖握弓之法,掌根得力而实,无稽于指之力。自然不用大把。惟握弓不得法,掌根不实。必须指上用力。若弓把小,指握不紧。撇出无势,必然括臂。故不得不用大把撇出。虽免括臂之患,孰知矢易偏于左乎?此用大把者非也。 善射者贵用小把而不贵大把者,非把大小有贵贱。以善握弓者,手掌实。故不必用大把。惟不善握弓者,手掌不知实法。故必用大把。掌根实者,发矢平直。掌根不实者,发矢多偏。贵贱在掌根之实与不实,不在把之大小也。拙射不知求实掌根之法,但慕弓把小之可贵则误矣。 弦口急而发矢远到。此挑盘之概也。是以良弓体式必期把底平劲(弓心为把,底平劲也者不太突不倾折也)。把眼与胁道匀调(弓把外四寸许为胁道),弓心与两脑相应(弓面上角木相接处为弓脑)。 弓虽弱而弦和鸣(弦声响亮紧紧急为和鸣),性虽劲而底掌不悖(弓性虽紧,急劲锐然,挑盘匀调。弓之底与人之手掌相和而不悖戾。)巧妙之要,是在良弓之一心。 人有一种臂曲前突者。弓把若小,必然括臂。则宜稍用大把,亦救弊之法耳。若能用苦功者,将前肩及臂,极力向前番下朝地,弓弦从臂上边出,自可免括臂之病。亦奚必用大把为。 又有一种臂向前曲出半尺许者。此等异相,千人中间亦有之。若番下向地,亦不免括臂者,则将臂番转朝天,使发矢时弦从臂下边出,亦可免括臂之患。而无稽于大把。臂形异则法因之以异,亦自然之理也。臂曲极番转朝天者,世不多见。予于大仓卫,会见一孙姓者为然。故记之以备参考广见闻云。 译文 弓把大小宜择第五 弓把不宜太大。如此担心会握把太紧,射箭时经常犯撇弓的毛病。撇弓箭就容易偏左。弓把也不宜太小,太小手难以持握弓把。弓开满射箭的时候会容易犯“括臂”的毛病。所以与其弓把弓大或者过小,必须要适中是最好的。握弓的手法,掌根给力要充实,不要把力量停留在手指上。这样的握弓手法自然不能用太宽大的弓把。若握弓的手法不对,掌根会不充实,就会用指头发力。如果弓把太小,手指握弓不紧。撇弓不干脆,自然会括臂。所以不得不用大的弓把撇弓。虽然避免了括臂的毛病,但这样不知道箭容易偏移吗?这是用大弓把不对的地方。 善于射箭的弓手通常喜用小弓把不是大弓把的原因,并非是大小弓把有好坏之分。这是因为善于握弓的射手,手掌是充实有力的。所以不需要用大的弓把。只有不善于握弓的射手,手掌不知道握实弓把的方法,所以必须要用大弓把。掌根充实的握弓,发射的箭平稳精确。掌根不充实的握弓,发射的箭多偏移。射的好坏关键在于掌根的握实程度,不在弓把的大小。那些拙劣的射手不知道研究握实掌根握弓的方法,却羡慕弓把小的弓才是好的真是谬误啊。 弦紧箭射得远。这是挑盘篇中所说的概论。所以好弓的弓体必须要求把底平平稳刚劲(弓的中心就是把,底也要平稳刚劲不能太反翘不容易偏歪弯折。)弓把眼和胁道要均衡(上下弓把以外四寸左右的位置就是胁道),弓心到弓两脑的位置要能相互对应(弓面上的角与木梢头相互对接的位置就叫弓脑)。 弓磅数虽然柔弱但弓弦和鸣(弓弦的声音响亮急促就叫和鸣),但弓底手掌不因弓的拉感刚劲而无法掌握(弓的性虽然紧绷,拉感急促刚劲箭飞出非常尖锐,只要挑盘匀称即可掌握。弓底与人的手掌能够相协调而不会混乱难控即可。)这是弓精妙的要义,弓是否为良弓都在存在与这一点上。 有的人前手手臂内关节弯曲朝上手肘骨向前突出的情况。弓把如果太小,必然括臂。这种情况应该使用稍微大些的弓把,这样也可以解决因为括臂而做出错误的动作。如果能用功苦练射箭的射手,一定要让前手肩膀到手臂用力朝身体前侧张开,弓弦从手臂边上滑出,自然就可以避免括臂的毛病。这也是为什么必须要用大弓把的原因了。 还有一种手臂向前弯曲出半尺左右的情况。这种奇怪的情况,千人之中就会有这样的人。如果侧身手臂向下转也不能避免括臂的情况,那就让手臂翻转朝着天,让箭发射时从手臂下部分的位置射出,这样也可以避免括臂的问题。但这样就不要局限于只用大的弓把。手臂的结构怪异那么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应,这样才是科学的方法。前手臂弯曲内关节朝天开弓的射手,世间不多见。我在大仓卫,见过一位孙姓的射手就是这样。所以记录他当时的情况以作为参考,拓展见识。 弓弦长短宜择第六 弦之长短,随弓体式。弓长则弦长宜离弓把七寸许。弓短则宜弓把六寸五分。今人以拳按弓把,以大指顶着弦为准者,则弦太长,非也。何也?弦长则口松。弦口松,则发矢时振荡不定,矢发不准。 大抵江北人,多用短弦,离弓把八寸许。则嫌于太短。故江北人都用短箭,以官制为准。恐长人用短箭,骨节俱缩,力亦易疲,不能久射。久后必有不彀之病。且弦太短,弓亦易伤,彀弓亦不能画一。矢亦随之以大小矣。此北方之病而人不察也。(边制箭,小尺算二尺七寸五分,官制箭,小尺二尺六寸五分。) 南人用长弦。取其易彀而弓不伤也。颖初亦好用长弦。因北人张姓者言长弦之害甚悉。乃悦而从之,稍稍用短弦。殊觉发矢准,弓亦不滚,且弓声清响,得益多矣。但弦不宜太短,以得中为贵。大约小套弓,以大指食指托直,从弓把上量至弦口,一托为准。大套弓以大指中指托直量之,亦一托为准。若人长指亦长,弓套亦随之而长,人短指亦短,弓套亦随之而短。各以其人形之长短以定弓,因人指之长短以定弦,是为定论。 译文 弓弦长短宜择第六 弓弦的长短,根据弓体变化。弓体长那么弓弦的长度以离弓把七寸左右的宽度为宜(此为弓档)。弓体短那么离弓把六寸五分的宽度为宜。现在的人用拳底按住弓把,以大拇指指尖顶在弓弦上为标准,这样的量发弓弦会太长,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弓弦太长那么弦口会松,弦口会松那么射箭时候弓弦振动飘忽不定,箭射出去的不准。 大概长江以北的射手,多习惯用短弓弦,离弓把有八寸左右的宽度。我觉得这样的弓弦会太短。所以长江以北的射手大都用短箭,以官方定制的标准为准。我担心若是手臂太长的人用短箭,骨节都是蜷缩着的,力量也容易耗尽,能以久射。日后必会患开不满弓的毛病。而且弓弦太短,弓也容易伤到,满弓也不能按弓的标准达到。箭也随着弓的长短而变化。这是北方射手的通病,常人一般查不到的。(边区制造的箭,小尺寸的长二尺七寸五分,官方制作的箭,小尺寸的长二尺六寸五分。) 南方人习惯用长的弓弦,用长弓弦满弓更容易而且弓也不容易受伤。我刚开始射箭时也喜好用长弓弦。后来有一位张姓的北方射手详细告诉我长弓弦的害处。我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听从他的建议,稍微减短弓弦。之后发觉射出去的箭变得精准,弓也不容易翻滚,而且弓放出去的声音清脆响亮,好处很多。但是弓弦不宜太短,适中最好。大概一张小套弓,用大拇指食指伸直,弓把上量到弓弦,一个手掌为准。大套弓以大拇指中指伸直来测量,也是一个手掌为准。如果测量人手臂长手指也长,弓也因此人的手臂手指长度增长,人手臂短手指也短,弓也因此减短。要以每个射手体形的长短来定制弓,以人手指的长短来定弓弦,这是定论。 箭式长短宜择第七 箭之长短,宜随臂之骨节。今好胜之人臂短而过用长箭,以夸其能。退怯之人臂长而喜用短箭,以图易彀,皆非也。 长人用短箭,骨节俱缩,百病易生,固不足道。短人用长箭,是专以力彀,非以骨节彀也。力彀者力衰则不彀矣。彀安能齐?骨节彀者,不劳而彀自齐。至老不衰者也。故臂长矢亦长,臂短矢亦短,以骨节为度。此不易之理。引弓必令前后肩臂平直如衡,后肘平屈向后垂下,大约后手指机与后耳齐。如向南射之人,彀弓时体势反觉向西北,则彀法方为极致。骨节既定,则箭之长短,亦因之以定,安可妄用。 量箭法自有定理。将左臂及左手中指,俱向左伸直,须以箭镞顶在左肩下胁骨上,量至左手中指顶止。指顶外又加二寸五分。小尺算。是为箭之定式。长短之人各随其臂指为量准。此天定之理,颖尝考订多方始得。其法识者遵之,庶无差错。若力小人自胁骨上量至中指顶,外加二寸亦足矣。 译文 箭式长短宜择第七 箭的长短,随手臂骨节来选择。现在有些好胜的射手手臂短却用太长的箭,以夸耀自己的水平。心性懦弱的长臂射手却喜欢用短箭,方便开满弓,这都是错误的。 手臂长的人用短箭,骨节都蜷缩着,很多毛病都会出现,这就不一一说明。手臂短的人用长箭,这是狭隘的用蛮力满弓,不是用骨节满弓。蛮力满弓这样力量容易衰竭难以满弓,怎么能固定在一个满弓的靠位上呢?用骨节满弓,不需要让自己辛苦就能很标准的满弓。到老满弓的力量都不会衰竭。所以手臂长箭就要长,手臂短箭就要短,以骨节为标准衡量。这是不可辩驳的真理。开弓必须让前后肩膀手臂相互平衡在一个高度上,后肘平整弯曲想后放下垂,大约让后手的“指机”与后耳对齐。比如向南边射的人,满弓的时候身体姿势要反向西北方,这样就能达成“彀”法的最高境界。骨节已经固定,那么箭的长短就能因此确定,怎能乱用。 测量箭长度方法自有定理。将左臂到左手中指,一同向左侧伸直,让箭镞顶在左侧肩膀下胁骨上,对到左手中指为止。再在中指指顶外加二寸五分。这是小尺箭长的测算方法。是箭长短的测量定式。箭的长短随每个人手臂指头的长短测量为准。这是上天确定的真理。我曾经考量测算过多次最后得到的公式。这个方法有识之士遵从它,基本没有差错的。如果力气小的人可以从自胁骨上测量到中指顶,外加两寸也就足够了。 箭体式轻重宜择第八 力大之人弓用劲,力小之人弓用弱。弓劲则箭重,弓弱则箭轻,此自然之理。今有贪平之人,弓本劲而好用轻箭,以示发矢平狠之法。抑孰知箭轻,则体杆柔弱,不能胜弓猛力之发遣。矢才脱弦,箭杆即钩,发矢无定准。宁特不能平直,矢且不知偏于何所矣。又有好名之人。弓本弱,而顾用重箭,以示发箭得疾遣之法。岂知箭重则行迟,竭力遣之,力必不齐。矢亦不准。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夫弓矢相配,如权衡然。不可分毫过差。大约弓力量十斤者,用箭一钱二分,百斤之弓,箭可重一两二钱。弓劲至百斤,箭重至一两二钱者,犹可复重。弓弱至三十斤,箭至三钱六分者,弱亦甚矣。弓弱至此不可复减。箭至此不可复轻矣,何也?弓过弱,矢不能及的。箭过轻,发必不准。以箭轻杆软,发出必摇,矢不能胜弓力之遣耳。此弓箭轻重法也。 译文 箭体式轻重宜择第八 力气大的射手喜欢用磅数大刚劲的弓,力气小的射手喜欢用磅数小柔弱的弓。弓磅数大自然箭就要重,弓磅数小箭就要轻,这是有规律的。现在有些贪心求远的射手,弓本来磅数大却喜好用轻箭,以显示自己射箭时箭抛物小速度快的功力。须知箭越轻,那么柔弱的箭杆是不能承受大磅数弓的差遣。箭才脱离弓弦,箭杆就弯曲的厉害,这样射出去的箭肯定不准。何况不要求平直,箭都不不知道会偏向什么方位。还有一些喜好虚名的射手,弓的磅数本来就不大,却偏爱用重箭,以显示自己射箭快速干脆的功力。哪里知道箭越重飞行的速度就越慢,全力去调遣弓箭,每次射箭的力量肯定不一致,这样射的箭一样不准。持有以上两种观点的都是错误的。 这弓箭相互匹配,需要相互权衡。不可误差分毫。大概磅数十斤的弓,使用的箭重量在一钱二分;百斤的弓,箭的重量可以在一两二钱。弓磅数大到百斤,箭重量在一两二钱还可以再略上加重些。弓磅数低至三十斤,箭的重量在三钱六分,最低不能再轻,弓磅数低到这里不能再减,箭的重量到此也不能再轻,为什么?弓太弱,箭射不到靶子上。箭过轻,射出去的箭一定不准。因为箭轻箭杆就软,射出去就会摇晃,箭就不能承受弓力量的传导。以上是弓箭轻重的配比方法。 箭竹老嫩宜择第九 弓矢相配,重轻合宜矣。乃发矢时忽有左右大小之偏,至寻丈者,以箭竹柔嫩,不能当劲弓之发遣耳。箭竹性出广中者佳,江西次之。然广竹不可多得,既江西竹中亦有可用。在人知所择耳。箭竹以老者为佳,嫩者为劣。老有不同,而粗细中,又有厚薄之殊。以薄者作轻箭,厚者作重箭拣选,或以竹厚者作轻箭,势必多去竹青,而矢易曲。或以薄者作重箭,必杆大矢行迟,不可不辨也。 竹嫩者无论粗细,俱不可用。今人看老嫩者俱以色辨,以黑者焦黄者为老,以白者淡黄者为嫩,皆非也。何也?已成之箭,皆从沙泥火中烧出,其色非本色也。如使嫩竹而多烧,色亦可黑而可黄。老竹而火力未透,色亦可淡而可白。故色不足辨其老嫩。惟于竹纹辨之。纹粗者为老,细者为嫩,又须揉其体杆。硬者为老,软者为嫩。指甲上撚(nian 第三声)之听其声,清响者为老,木樸(pu 第三声)者为嫩,乃为定论。 又有箭杆上多大白痕者,此必以粗竹作细箭,多去竹青故也。此箭之最劣者也。发矢必不准。且嫩极不耐久用。 译文 箭竹老嫩宜择第九 弓矢相互配对,箭的轻重也适合弓的磅数了。却发现箭射出去的落点并不一致,甚至误差很大,这是因为竹箭杆有老嫩之分,太嫩的竹箭强弓是不能很好地射出去的。竹箭的箭材以“广中”(我认为是指两广交界的地区)地区最好,江西其次。当然广竹不可能多得,江西竹中也有可以用来射箭的箭竹。这需要人依据经验来挑选。箭竹以有年头的老竹最好,嫩竹是最差的。老竹也有区别,而且有粗细和厚薄的区别。以竹臂薄的做轻箭,厚的做重箭的为标准挑选箭竹,如果以厚竹来制作轻箭,势必多去竹青,这样箭容易弯曲。如果用薄竹制作重箭,箭杆必然要粗壮,箭飞得就慢。以上是必须明白的。 嫩竹不论粗细,都不能用。现在的人都用箭杆外的颜色分辨箭竹的老嫩,认为黑中有些焦黄的是老竹,白中有些淡黄的是嫩竹,这都是错的。为什么?已经制作成的箭,都有经过沙泥火中烧烤,成箭的颜色已经不是原来竹子的颜色了。如果把嫩竹反复烧烤,颜色也可以变得黑黄。老竹如果烧烤时间不够,颜色也会又淡又白。所以颜色不能用来分辨竹子的老嫩。只有看竹纹可以分辨老嫩竹。纹理粗的是老竹,纹理细是嫩竹,同时还要拗箭杆,箭杆很坚固的是老竹,柔软的是嫩竹。指甲向在箭杆上搓转听竹子的声音,响声清脆的是老竹,如果有像未加工的木材发出的菐菐声就是嫩竹,这是定论。 如果箭杆上出现很多白色痕迹的,如果是粗竹必须要做成细箭,要多去掉竹青,这种箭是最劣的。射出去肯定不准,而且嫩竹极其不耐用。 箭体式宜择第十 用轻箭者须牛奶头。以其轻而小也,约重不过二三分。用重箭者须蝴蝶趐(xue 第四声)头。以其重而大也,约重六七分。盖箭体重头亦重,箭体轻头亦轻。欲其称也。称则不惟能及远,矢发亦有定准。今人用箭镞,辄以已意为好尚非也。 重箭肚宜在前段。轻箭肚宜在后段。箭体中间大处为肚,何也?箭重体必粗,后半不患其软(箭体以根为后,镞为前段)。只患弓力猛遣,箭头入土深,故前半体易曲,亦易折。必须肚在前段,以壮其体。且弓力劲者矢发至的,犹不肎(ken 第三声)垂头,须肚在前半,以杀其势。轻箭体必细,后半常软而易钩。故肚须在后半,则体不钩。且弓力弱,发矢入土浅,前半不患其钩而折。又何籍于肚在前乎?弓力弱者,矢至半路而头已垂,须前半细小轻利,以无沮其进步。 重箭宜用马蹄口,轻箭宜用荳板口。以马蹄口粗壮而牢固,故与重箭相配。荳板口尖小而轻捷,与轻箭镞相配。翎大箭行迟,翎不宜太大。但箭重弓必劲,翎宜稍大以称其势。傥翎过小,矢发亦不准。箭轻弓弱,宜稍小以称之。若箭轻翎大,矢亦不前,此易晓也。但不可用鹅毛小旁翎耳。鹅毛中有一梗一旁翎大,一旁翎小。小旁翎大小不关风,矢发不准。此已试之功,非虚说也。 今人用小旁翎者甚众。但不知射法之人,中则不知合何法,不中亦不知犯何病。故中则为手之能,不中则以为手之病,小旁翎之病,人不知察也。故特表而出之,以示君子。 黑翎切不可用。以射入草中,色黑难觅,不加白翎之为愈也。今人欲学京箭样式,故用黑翎。是备虚名而受实祸矣。 译文 箭体式宜择第十 使用轻箭箭头必须是“牛奶头”,这样轻便而且细小,重量大约不过二三分。重箭箭头必须用“蝴蝶趐”头,这样又重又大,重量大约在六七分。因此箭杆重箭头也要重,箭杆轻箭头也要轻。要相互匹配。这样不仅射得远,而且很有准头。现在的人用箭头,就自己的喜欢选择是不对的。 重箭的“肚”最好在箭杆的前半段,轻箭的“肚”最好在后半段。箭全长的中间段最粗的位置就是肚,这是什么意思呢?重箭箭体必然粗壮,后半段不用担心太软(箭长以箭尾为后,箭头为前段)。只要担心弓磅数大发挥的力量迅猛,箭头扎进土里太深,前半段容易弯曲也容易折损。必须重箭的“肚”要在前半段,以加固箭的坚固感。而且弓磅数大发箭就到目标,箭头不会下垂,需要让“肚”在箭的前段,用来调整箭飞行的高度。轻箭箭体必须细小,后半段经常因为太软而容易晃动。所以“肚”必须在后半段,这样箭体不会晃动太大。而且弓磅数低的情况下,射出去的箭扎进土里很浅,前半段不用担心弯曲折断,又为什么要把“肚”放置在前半段呢?弓磅数低,箭飞到半路就已经开始掉落,所以前半段必须细小轻便,这样不会阻碍箭的飞行。 重箭的箭尾适合用“马蹄口”,轻箭的箭尾适合用“荳板口”。马蹄口粗壮而且牢固,所以和重箭匹配。荳板口尖锐细小而且轻便,和轻箭头相匹配。箭羽大箭的飞行速度就慢,所以箭羽不宜太大。但是箭重弓必然磅数大,这个情况下箭羽适宜稍微大些以和箭匹配。倘若箭羽太小,箭射出去也不准的。箭轻弓磅数低,适宜箭羽小一些以匹配。如果箭轻羽毛又宽大,箭飞不远,这个道理应该常人能懂。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鹅毛小的部分做箭羽。鹅毛梗一边羽毛很大,一边羽毛很小。小的羽毛在空中吹不住风的干扰,箭射出去不准。这个我测试过,不是胡乱说的。 现在用“小旁翎”的射手非常多。但不知道射法的射手,即便命中也不知道这支箭为什么可以命中,射不中也不知道是犯了什么毛病。所以射中就认为是自己的动作正确,而射不中则认为是自己的动作有问题,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小旁翎”的问题,现在的射手都不能察觉。所以特在文中表述,警示后人。 黑羽切不可用。因为射到草中难以寻觅,不是加了白羽就能解决的。现在人想学京师箭的样式,所以爱用黑羽,这是贪图虚名而自受祸害啊! 译文注解: 1.肚:以本人全文通篇浏览理解,这里的肚应该是重心的意思。所以重箭的重心要在前半段是为了让箭更容易下坠,轻箭在后半段是为了能更好的飞远。另外我个人认为,这里的重心的后半段,应该是指在箭杆的正中心位置,因为箭后段有羽,在中心位置从视觉上容易让人觉得重心靠后。 指机式宜择第十一 指机之名古未尝有也。古号为决。决者取其决机捷而无凝滞也。今人所用指机,名一盏灯者。四团口太敞,中间四旁又薄而无肉。控弦时大指必极力扣紧,开时已不脱洒。一不便也;射时用皮衬,二不便也;指机口太敞,彀时机碍箭,开指机底离箭根半寸许,矢亦难彀。三不便也;指机底薄,彀时伤弦,四不便也。 又有荷新样者。前口独敞,后旁及两旁口稍敛而薄,此式稍善。而未尽美,何也?前口敞虽善,而嫌中间无肉,则控引时,大指亦须扣紧。又用皮衬,且两旁既薄,指机底如刀口,则控弦时亦伤弦。其三不便,与一盏灯同。惟两旁薄控弦彀时,则矢跟离指机底,不过一二分,则控弦易彀。故云稍善未尽美也。 颖尝创一指机,式与荷新样相似。前口敞,中多分肉,控弦时大指不必极力扣紧。则彀时脱弦松快。一便捷也;后面稍厚,两旁极薄如钱,引弓彀时指机底离箭根不过一线许,则箭易彀。二便捷也;然两旁既薄,指机底如刀口,恐彀时伤弦。故于指机底前,用两足砥住弓弦,不使控在两旁薄处。只以指机前旁平底,控弦则弦不伤。一弦可当五弦之用。三便捷也。邑中诸友爱之者,号曰高公四捷机云。三吴好射者仿其式而为之。不约而同也。 做指机法 指机之适用全在中间之眼,与大指形相肖。然大指形合有不同:有圆,有扁,又有指后突起高骨者。故指圆眼亦宜圆。指扁眼亦宜扁。指机前面宜高。而中间稍宜留肉。此大指形,圆与扁者,指机眼宜然也。若大指后面突起高骨者则不然。指机之眼后面亦【扌戹】(一个字,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字)作一凹,与大指突骨形相肖。指机前面又不宜高,只宜平塌。中间又不宜多留肉,方为贴妥。在于通变不可执一。 指机前两足间,可连亦可断。随其人之所欲为之,不必拘也。又须一人用大小二指机,以备相代。久不射则指小,久射则指渐大故也。故欲令人仿指机者,必须先以指形示人,使做指机之眼,与大指形相肖。方不必皮衬而妥帖。 若不以指形示人,妄取人指机,带而不妥,不得不用皮衬为稳矣。此桴(fu 第二声)鼓,安用此有足指机为。莫若用平底铜圈,方是寔用。花羊角圈亦可用。外此牛角竹木圈,皆不坚固。不适于用者也。 译文 指机式宜择第十一 指机这个名字古代是没有这个称呼。古代称夬。夬这个名字是取其撒放干脆迅捷没有迟疑的意思。现在所用的指机,名字也可以叫一盏灯。四边口坡度太大,中间位置的四个边口太薄而且没有肉,佩戴控弦的时候大拇指必须非常费力地扣紧,撒放的时候已经不干脆。这是第一个不便;射箭时护指内还要加皮衬,这是第二个不便;指机口太广,开满弓时会干扰箭,打开指机底侧离箭尾半寸多,箭也难以开满,这是第三个不便;指机底面薄,开满时会伤弦,这是第四个不便。 有一种形状像荷叶的新款指机,只有前口是敞的,后侧到两旁的口稍微收敛变薄,这个款式稍微好些,但并非最好,为什么呢?前口敞开是很好,但是中间部位没有肉,所以开弓的时候拇指依然要紧扣弓弦。而且还是在用皮衬,两旁还是很薄,指机的底面像刀口一样,控弦的时候依然会伤弦。这三个不便,和“一盏灯”款式指机是相同的。只有两旁薄控弦开满的时候,箭离指机底侧,不到一二分,这样开弓容易满,所以说这是稍稍进步但不是最好的原因。 我曾创作过一种指机,款式和荷新款相似。前口宽敞,中间位置肉多平均,控弦的时候大指不需要极力扣紧弓弦。这样满弓后脱弦也轻松干脆。这是第一个便捷;后部位稍微厚些,两旁要薄得好像钱币的厚度,开满弓的时候指机底侧离箭尾不过一线左右,只要用两个足砥钩住弓弦,不要让力量在两旁的薄处。只要用指机前侧两旁平整,控弦的时候弦不会伤弦。弓弦可以非常耐用,这是第三个便捷;县内许多弓友都非常喜爱这款指机,号称“高公四捷机”。三吴地区喜欢射箭的弓友竞相模仿我的样式制作佩戴。 做指机法 指机是否适用全在中间的眼孔,要和人的大拇指指形相配。然而每个人的大拇指指形各不相同:有圆的,有扁,也有拇指后侧突起高高骨头的。所以手指圆的眼孔也要是圆的。手指扁的眼孔也要是扁的。指机贴拇指面要高些最好。而且指机中间位置要稍微留些肉是最好的。这个拇指的指形,圆的和扁的只要指机眼孔与指形相配即可。如果大拇指后面突起很高骨头的人就不能这样了。指机的眼孔后面也要挖出一个凹槽,与大拇指突出的骨头形制相互匹配。同时指机前侧的面又不能太高,只能平面略有上翘。中间也不能留有太多的肉,这才是贴合此类指形。这些都要与实际手指匹配,不能固定一种类型。 指机前部低端有两个足间,可以连在一起也可以断开。以自己的喜好制作,不必拘泥。同时射手要备用一大一小两个指机,以备代替。许久不射拇指就会变小,久射拇指就会渐渐变大。所以对于当下模仿我指机的弓友们,必须先要了解自己的指形告诉制作者,制作指机眼孔时要和自己的大拇指相匹配。这样不需要用皮衬才是妥帖的。 如果不按自己的指形制作,妄用别人的指机,带上不贴合的,那就不得不用皮衬去稳固。这样的指机对于射箭有什么作为。不如在平底用铜圈,才是实用的。花羊角圈也可以用,除此以外牛角竹木圈,都不坚固。不适合使用。 译文注解: 1.肉:本篇中的肉应该是指制作指机的用料留余多少,肉少说明这个位置被打磨掉的材料多;而肉多则是这个位置被打磨掉的肉少。 2.眼:本文所述的眼我觉得应该是指机中间的孔套,故这里翻译成眼孔。 竹木箭宜择第十二 北人多用木箭,南人多用竹箭。非北人好木而南人好竹也。木产于北边,竹产于江南。各因其土之所产而用之耳。木箭有三:桦杆为上,楸杆次之,柳杆又次之。桦杆坚而难曲,柳杆松而易折,亦易曲。故有上中下之分。然坚者恐伤于重。故劲弓宜用桦杆,弱弓宜用柳杆为称。人又有谓:木重竹轻。竹不如木箭之能洞坚也。抑孰知臆逆何如目睹,而亲试之为真? 吾邑参戎公钱三持,会蹲甲试之,只用一弓而竹木箭各一,令一人恣力射之,木箭洞甲不过一粟许,而竹箭则贯甲三寸。是木不如竹之劲利可知。若射远则木益不如竹。射近则不甚相远也。 译文 木箭宜择第十二 北方人多用木箭,南方人多用竹箭。这不是北方人喜欢木箭而南方人喜欢竹箭的原因。木箭木材主要的产地在北方,竹箭竹材主要的产地在南方。这是因为以各地出产的材料来制作。木箭有三类:桦木杆是最好,楸木杆其次,柳木杆再次。桦木杆坚硬难以弯曲,柳木杆疏松而且容易折断,而且容易弯曲。所以有上中下的区分。但是箭杆坚硬又担心箭杆太重。所以磅数大的弓适宜用桦木杆,磅数低的弓适宜用柳木杆是最相配。世间有人说:“木箭重竹箭轻。竹箭不如木箭可以穿透的深,箭杆坚固。”这样的臆测瞎想何不如亲自目睹,亲自试验一下这是否正确? 我县内的参戎公钱三持先生,在铁甲前试验这个说法,只用一张弓,竹木箭各一支,让一个人随意开弓射这两支箭,木箭穿透铁甲不过一粟左右,但是竹箭却能穿透铁甲三寸。由此可以知道木箭不如竹箭威力强大。而且射远木箭也不如竹箭。近距离射箭两者的差别也不大。 择物门总结 良朋美景,豪饮之助也。风帆迅利,长驱之资也。笔墨俱妙,净几明明窗,挥洒之具也。弓矢既调,机引善制。岂非豪士逞怀之助,修人辉德之资乎?习射者当未入门时,宜虚心博採求益为先。既入门后,又当利器以善用,择物为急。世乃有好胜之徒,茫不知法。射不佳手之过也。乃不罪手而罪弓,以掩其拙。又有鄙吝之夫,学法已成,辄以敝弓劣矢而不中的,弓之过也。乃不罪弓而罪法之不验。皆非也。甚者手之过而罪弓,必欲更其弓,弓之过而罪法,又欲易其法,妄更其弓,害犹可言。妄易其法,展转乖误害不可言矣。惟明智之士,利弊昭然,功过莫掩。弊在弓则更弓,弊在法则易法,弓无留弊,手无微疵,人弓相亲,心手相悦,机神和畅,射之道尽矣。 嗟嗟,以此道推之,天下之事可几而理矣。非明智之士,安能见之哉! 译文 择物门总结 酒宴豪兴重要的是有良朋美景助兴。风帆能灵活迅捷,是远行的资本。笔墨器具都已精妙,干净的桌案明亮的窗台,正是挥洒豪言的不二环境。弓箭器具已经调试清晰,射艺技巧也学有所成,这难道不是豪杰展现胸怀的助力,修行之人光耀美德的资本吗?学习射艺还未入门的时候,要优先虚心学习采纳百家优点的技艺。已经入门后,又应当善于找寻适合自己的器具。世间总有些争强好胜之人,茫然不知道这其中的门道。射得不好是动作的问题,却不反省动作而是怪罪弓箭不好,为了掩盖自己拙劣的射艺技巧。又有一些粗鄙之人,射艺本已大成,因为使用劣质的弓箭射不中目标,这本是弓箭的问题,却反过来怪罪学习的射法有问题。这都是错的。更甚者动作的问题去怪罪弓具,想要更换新弓,弓的问题却怪罪射法,想变换射法。妄图换弓,这个伤害还可以挽回。但是妄图更换射法,这样辗转来回延误危害说不尽啊。只有头脑明智之人,能够洞悉其中的利弊,功过相互补足。问题弓就换弓,问题在射法就换射法,这样弓具没有问题,动作没有瑕疵,人和弓相互配合,心和动作相互一致,精神和畅,射艺的大道义也都尽在其中了。 啊,以这个道理推而广论,天下间的事理也能知晓其中一二。这不是明智之人,怎么能洞察其中精辟! 武经射学正宗 后序 夫射之法深且繁矣。然以道通之,则又至简而至易。何以明其然也。 习射之初,以法求射则见其繁,习之滋久,法熟而理畅。理畅而机洽,机洽而道通,则千条万绪皆可一贯。安见射法之繁乎? 颖弱冠时,以好功名之心好射,遂忘寒暑。晚年颇得力于射,而通其道,遂以好道之心好射,并忘功名。行住坐卧,非射不思。闲居燕处,非射不乐。忧患非射不息。怨仇非射不解。疾痛痾痒,非射不忘。推之非射也者。 今年齿虽渐加长,而好乐不倦。不知予者,以为劳且苦。而予则弥觉其乐也。知予者,以为乐且痴。而不知予之乐,皆从中来也。 夫射之道,外粗而内精,形动而神静。功非骤得,养非袭取。其存心欲虚,取益欲广,志欲猛,力欲实,胆欲旺,气欲和平精进欲无已。 然后可以收其功。而推其用,其精神心术之微,涵养持循之功,无非至道。通其道而游之,与之上下,非可一艺目矣。 予讲求四十余年,而始得其略。贫而益坚,老而益壮,颇得力于此,而精神已惫矣。欲以授之子若孙,而长子武孟,孙念祖,虽喜读书,左臂俱折,不能学也。强授之而亦不能精。是天限之也。欲授之次子修孟,幼子声孟。又不喜读书,则不学无术之人。授之技而不善用,不若农焉而已。又不忍此术之无传也。每见弯弓角射之人,不觉欣喜神动,无论贤愚贵贱,见其射中之弊,必徐为指引。即有强项自是者,亦必多方开导,冀其一悟,非好为人师也。深恨少年初射时,以无人指示之故。广求博採,淘洗更革,不知几番变易,徒罢筋骸,或以片时可得之法,而深求玄算,形神俱槁。此何异欲寻友于咫尺之地,不知其家处所,乃周行千里,辙迹几遍天下,复还故处,而遇之者乎? 回视四十余年艰辛之苦,今幸得之,虽可喜也,亦可悲矣。 是以一见持弓妄逞之人,何惜一开口之劳,不以破人终身之惑。无奈知音者绝少,徘徊四顾无与为。 偶甲子春,有毛连生名广者,娄阴人也。好乐乐善。予爱而授之几尽其法。而又性懒,恐其不能记臆也,因作射略之遣之。 予友严求思名衍者,乐道不仕,博洽君子也。闻射略成,索而观之,嫌其略而不详,杂出而无序也。丁卯春遂作射法三十余条,分之为三门。则各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合之为一门,则共为始终而为一大成。自表及裹,由粗入细,肢节相承,各有其序。如四时之代谢,不可紊也,如肺腑之相因,不可缺也。使学者得望道而赶,历阶而进,故总名之为射学入门。 噫,高山流水,可以入琴,神相契也。公孙舞剑,书法斯成,道相通也。予所言者射也,意之所指不止于射也。后有得予法者,实有望于斯人。 崇祯丁丑仲春既望高颖识。 译文 武经射学正宗 后序 求学射艺的路程漫长而且繁杂。若能通晓其中的门道,却又非常容易领悟其中内涵,那么如何才能洞悉这其中的内涵呢? 刚开始学习射艺的时候,求学射艺会看见非常多的射法,研习的时间长了,射法娴熟射理也便明了。明了射理掌握发射的时机就会恰当,而能掌握恰当的发射实际离通达射艺门道就不远了,射艺之中千万经验教条都可以融汇贯通,此刻还会发觉射法是那么的复杂繁多吗? 我成人的时候,是以追求求胜功名的心境而习射,为此能忘却寒暑不断习射。到了晚年得益于射艺,我通晓了内涵射艺之后的大道,此时此刻我也以追求大道的心来习射,早已忘却了功名胜负。日常作息,无时不刻不想射艺。闲居燕北,没有射箭就不开心。内心的忧愁担心,没有射箭不能平息。而心中的抱怨仇恨没有射箭也不能排解。疾病痛痒,没有射箭难以忘记,总之射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但是我好射之心依旧不倦。不知道我的人,都认为我坚持射箭是非常劳累辛苦的,我自己却十足开心。知道我的人,认为我是快乐的并醉心射艺,这都是从射中体会而来。 射艺之道,外表开起来是粗犷人但内在非常精细,身体虽在运动但精神是崇静的。这样的功力不是即刻拥有,积累也不靠剽窃偶得。这需要习射者用心虚心领悟,广博采纳射学益说,志向要豪情勇猛,力量要充沛,胆量要旺盛,内气要平和,不纠结于朝夕的精进。 积累到一定的境界就可以总结自己的功力。并且与同友交流,当然这其中关于精神心理的细节,循序渐进涵养品性的功夫,正是大道要达到的境界。大道通达并且游刃有余,于上于下,并非只限于射艺一件事情。 我研习追求四十多年的射艺,至今才领悟射艺其中的概要。即便贫苦却心智坚定,年迈身体却十分强壮,皆是得益于射艺。可惜精神已经疲惫。想要把我这一生所学传于子孙,然而长子武孟,孙子念祖,虽然喜欢读书,但是左肩都有骨折之伤,不能学射。勉强传授也不能学精射艺,这是天意所限。又想传给我的次子修孟,幼子声孟,然而这俩孩子不喜欢读书,完全不学无术之子。传授给他们技艺却不能多加善用,不如让他们当农民更好。但又不忍心这门技艺失传。每每见到弯弓射箭的后辈,不自觉欣喜神往,不论贤愚贵贱,见到他们射法中的弊病,都会耐心指导他们。即便有自觉水平高超的后生,我也必定多方开导,只希望他有朝一日能领悟其中真谛,并非是我喜好当别人的老师。毕竟我非常痛恨自己年少开始学射的时候,没有老师指点的缘故。广泛求学博採众家学说,辨析采纳更改摒弃,学艺之间不知道做了多少次的改变,徒劳放弃累及筋骨,有的以为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学会的技巧,不想要深入探求,精妙测算,身体精神都因此憔悴。这和寻求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却不知道他的家在何处,于是环游千里,足迹遍及天下,再次回到故地,才遇见原来如此之近有什么区别? 回顾我这四十多年的艰辛求学的痛苦,今日有幸领悟射艺真谛,虽然可喜,但也是可悲啊。 所以一见到妄自逞强肆意开弓的射手,何不动动嘴皮之苦,让后人免受贻害终身的困惑。无奈知音者十分稀少,徘徊四顾没有与我有相同想法。 有一甲子年春天,有一位来自娄阴的毛连生名广的射手,非常喜欢射艺而且技术不俗。我非常喜欢他将射法尽数传授于他。又担心他心性懒散,恐怕不能完全记住我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写下此本概略给他。 我的朋友严求思名衍,乐于求学问道不入仕途,是一位博识广闻的真君子。听闻我的射学著作略有完成,便来借阅,指出了我书中的没有详细讲述的要点以及全书杂乱无序的问题。于丁卯春协助我作射法三十多条,分为三门。每门各自阐述主要内容,组成独立的篇章,统合为一门,三门整合为统一的一本。由表及里,由粗入细,主次相承,各有顺序。好似四季轮替,不会紊乱,又好似肺腑相互依托,不可或缺。让习射后人有道可寻,循序渐进,所以将这其合称为《射学入门》。
/
本文档为【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下卷择物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