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了年纪,最好不要和子女住一起,所有人都该看看!

2018-02-03 2页 doc 12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上了年纪,最好不要和子女住一起,所有人都该看看!【doc】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章学诚与桐城派 古文理论之比较 2010年第2期 No.2.2010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O10年2月 Feb..2010 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 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 口石明庆 内容提要清代学人的学统意识比较明显.桐城派合程朱道统与韩欧文统干一身,成为清代文论的中 坚.章学诚生当桐城派兴盛之际,其以吏统文的学术取向遂与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产生了争论.鉴于桐城派 文...
上了年纪,最好不要和子女住一起,所有人都该看看!
【doc】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章学诚与桐城派 古文理论之比较 2010年第2期 No.2.2010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O10年2月 Feb..2010 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 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 口石明庆 内容提要清代学人的学统意识比较明显.桐城派合程朱道统与韩欧文统干一身,成为清代文论的中 坚.章学诚生当桐城派兴盛之际,其以吏统文的学术取向遂与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产生了争论.鉴于桐城派 文论学者论述已多,本文着重阐述章学诚的古文理论,从学统与文统,学与文,义法与清真等方面比较章学诚 与桐城派尤其是与姚鼐古文理论之异同. 关键词章学诚姚鼐桐城派学统古文理论 作者石明庆,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湖州3l3000)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的汉学如H中灭,主张以章 句训i古考据以求道,章学诚和姚鼐则一以史学为主,一以 文学为主相抗衡.戴震经学不重文,章学诚虽然以史为 主,提出六经皆史的主张,但其《文史通义》通论文史,对 文亦颇重视.姚鼐虽然也重视义理和史学考据,但其主 要是文章家,所以在重视文辞上,章姚二人有共同点. "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巾坚,而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 派'为中坚."章学诚生桐城派兴盛之际,其以史统文 的学术取向遂与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产生了争论他在 《古文十弊》中说:"余论古文辞义例,自与知好诸君,凡 数十通;笔为论着,义有《文德》,《文理》,《质性》,《黠 陋》,《俗嫌》,《俗忌》诸篇,亦详哉其言之矣.然多论古 人,鲜及近世.兹见近日作者,所有言论与其撰着,颇有 不安于心,冈取最浅近者,条为I通,思与同志诸君相为 讲明,若他篇所已及者不复述,览者可互见焉."可见对 古文问题章学诚也非常重视.对于姚鼐建立桐城派文 统,以及章学诚重树浙东史学的学统以与戴震的汉学训 诂相抗衡,学界多有论述,但对于章学诚,姚鼐在古文领 域所隐含的学术争鸣及其意义,学界尚未抉微阐幽.鉴 于桐城派文论学者论述已多,本文着重阐述章学诚的古 文理论,从学统与文统,学与文,义法与清真等方面比较 章学诚与桐城派尤其是与姚鼐古文理论之异同. 一 ,学统与文统 重视统绪是古代士人论学的一个传统.清人虽然延 续以往的话头,也讲道统,但在学术贵综合的背景下,则 多讲学统,因为学统可以包涵道统,史统,文统等方面.桐 城派合程朱道统与韩欧文统于一身,这是他们的学统.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自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 间."以程朱上接孑L孟之道统,以韩愈上接《左传》,《史 记》以达于五经.到姚鼐则正式打出桐城派的旗帜,借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赞语,以古文正统自居. 又辑《古文辞类纂》,于唐宋八大家之后,明录归有光,清 录方苞,刘大槐,以表明文统传绪所在.由此可见,桐城派 文统是由归有光通往唐宋八大家,并进一步与秦汉古文 传统相衔接,从而以唐宋派为主,并调和与秦汉派之争, 以桐城古文为中国古代正统派古文的嫡传正宗.这种统 派意识,就很容易诱发学术争论. 章学诚晚年作《浙东学术》,将自己的学术归于清初 黄宗羲,建立了浙东史学的学统.其实黄宗羲本人学统 意识也比较强.在《孟子师说》卷七中针对前人的道统 论,他说:"尧舜其元也,汤其亨也,文王其利也,孔孟其贞 也,若以后贤论,周程其元也,朱陆其亨也,姚江(王阳明) 其利也,蕺山(刘宗周)其贞也,孰为贞下之元乎?"元亨 浙'『T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章学诚与史家史论研究"(课题编 号:09CGZW009"YBX). 109 石明庆: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利贞,贞下启元者为准?黄宗羲显然以刘宗周之学的继 任者自居.黄宗羲论文则主张学统与文统的合一:"夫考 亭(朱熹),象山(陆九渊),伯恭(吕祖谦),鹤山(魏了 翁),西山(真德秀),勉斋(黄棘),鲁斋(王柏),仁山(金 履祥),静修(刘因),草庐(吴澄),非所谓承学统者耶?以 文而论之,则皆有史汉之精神,包举其内.其他欧(阳 修),苏(苏洵,苏轼,苏辙)以下,王介甫(王安石),刘贡父 (刘敛)之经义,陈同甫(陈亮)之事功,陈君举(陈傅良), 唐说斋(唐仲友)之典制,其文如江河,大小毕举,皆学海 之川流也.其所渭文章家者,宋初之盛,柳仲途(柳开), 穆伯修(穆修),苏子美(苏舜钦),尹师鲁(尹洙),石守道 (石介)渊源最远,非泛然成家者也.苏门之盛,凌厉见于 笔墨者,皆经术之波澜也.晚宋二派,江左为叶水心(叶 适),江右为刘须溪(刘辰翁).宗叶者,以秀峻为揣摩;宗 刘者,以清梗为句读;莫非微言大义之散殊.元文之盛 者,北则姚牧庵(姚燧),虞道冈(虞集),盖得乎江,汉之 传;南则黄潘卿,柳道传(柳贯),吴礼部(吴澄),盖出伦华 之窟.由此而言,则承学统者,未有不善于文,彼文之行 远者,未有不本于学,明矣."?概论宋元儒者与古文家,强 调文以学为本,文统是学统的继续,学统是文统的根本所 在.黄氏之学已经开始由以理学为主,兼及史学,文学到 以史学为主的变化,所以章学诚说"浙东之学,虽出婺源, 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 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至阳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复 与朱子抵牾;蕺山刘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 亦不相诋也.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 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 也.……世推顾亭林为开国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学.不 知同时有黄梨洲氏,j}{于浙东,虽与顾氏并峙,而上宗王, 刘,下开二万,较之顾氏,源远而流长矣." 由此可见,章学诚自认是黄氏所开创的浙东学术后 继者,且凝练浙东之学的特点为"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 其所以卓也."以史为主,贯通文史,并以文史明道.他 明确地说:"盈天地问,凡涉着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 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 史."需要明确的是,章学诚之史学是泛史学,传统所分 别的经史子集在章学诚看来都是史籍.正如钱穆先生所 说:"章实斋讲历史有一更大不可及之处,他不站在史学 立场来讲史学,而是站在整个学术史立场来讲史学,这是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也等于章实斋讲文学,他也并不 是站在文学立场来讲文学,而是站在一个更大的学术立 场来讲文学.这是实斋之眼光卓特处."?通过这样的学 术视野,章学诚认为古文的传统应是史学的传统.他说: "古文辞必由纪传史学进步,方能有得.……左丘明古文 之祖也,司马因之而极其变;班,陈以降,真古文辞之大 宗."以叙事为主的史文为古文之本.针对大家津津乐道 的苏轼"韩子文起八代之衰"的论断,他则认为"古文失传 110 亦始韩子.盖韩子之学宗经而不宗史,经之流变必人于 史,又韩子之所未喻也."对于另一个关键人物欧阳修以 及唐宋八大家,他也是这样的看法:"近世文宗八家以为 正轨,而八家莫不步趋韩子,虽欧阳手修《唐书》与《五代 史》,其实不脱学究《春秋》与《文选》史论习气.而于《春 秋》马,班诸家相传所谓比事属辞宗旨,则概未有闻也. 八家且然,况他人远不八家若乎?"此观点又见于《上朱 大司马论文》:"古人着述必以史学为归,盖文辞以叙事为 难.……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其源本于《春 秋》比事属辞,《左》,《史》,班,陈家学渊源,甚于汉廷经师 之授受.马曰好学深思,必知其意,班日纬六经缀道纲,函 雅故通古今者,春秋家学递相祖述.虽沈约魏收之徒去 之甚远,而别识心裁时有得其仿佛.而昌黎之于史学实 无所解,即其叙事之文亦出辞章之善,而非有比事属辞心 知其意之遗法也.……然则推《春秋》比事属辞之教虽谓 古文由昌黎而衰,未为不可."凹认为桐城派推崇的唐宋古 文传承中的关键人物韩愈不懂史学,欧阳修虽然修过《新 唐书》与《五代史》,但对于《春秋》马,班诸家相传所谓比 事属辞宗旨,也未明真谛,也就不明白古文真传统.由此 对于桐城派的文统也不能认同. 二,学与文 重视学问是清代各家各派的共同特点.桐城派至姚 鼐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结合的主张:"鼐尝谓天下学 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 废."?认为文章亦学问之一途,将程朱道统与韩欧文统合 而为一,从而为自己争地位,尤其是以此与以戴震为代表 的汉学相抗撷.姚鼐说:"天下之学,必有所宗.论孔,孟 之统,后世君子必归于程,朱者,非谓朝廷之功令不敢违 也,以程,朱生平行己立身,固无愧于圣门.而其论说所阐 发,上当于圣人之旨,下合乎天下之公心者,为大且多.使 后贤果能笃信,遵而守之,为无病也."在《复简斋书》中 姚鼐甚至称程,朱为"父师".认为"自秦,汉以来,诸儒说 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 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 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 实是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自孔,孟之道 诞生以来,历代有解经,说经者,唯有宋儒是"真儒",只有 他们才得"圣人之旨".可见,桐城派所重视的学还是以 程朱义理为核心,桐城古文家之道仍然是宋儒的伦理学 上的道,其文学观则是宋儒的文以明道说:"夫古人之文, 岂第文焉而已.明道义,惟风俗以诏世者,君子之志而辞 足以尽其志者,君子之文也.达其辞则道以明,昧于文则 志以晦."把宋儒的义理置于考证,文章之上.实际上从 桐城派始祖方苞所谓"盖古文所从来远矣,六经《语》, 《孟》其根源也."可以看出,其学问显然根植于宋学. 对于桐城派借以自重的道统,章学诚虽未直接否定, 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但通过对道的重新探讨,也间接抽取了其基石.章学诚 之道不是道学家之所谓道,他认为"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 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道不离器,道不可空吉,要 即器以明道,就是从史中探讨人类社会的道.因此,"道 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 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同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 以究大道也."汉学家通过训诂从六经求道,则不能得道 之全体;宋儒卒言义理,不能即器以明道,则其道有陷于 空谈之危险.桐城派占文家仍蹈宋儒覆辙,死守六籍以 言道,所为古文乃高头讲章,难切世用.在文道关系I, 他也不再纠缠于孰本孰末,孰先孰后的问题,而是从史的 根本』认为文不可少,"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 凭者文也.孟子日,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 子自谓窃取之矣.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 学无以练其事,i者固各有所近也."在史之义,事,文 者中,史文不可缺.但文并不具有独立意义,乃史之具 也:"文,虚器也;道,实指也.文欲其?r,犹弓矢欲其良 也.矢可以御寇,亦可以为寇,非关弓矢之良与不良 也;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1也"@所 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云云,亦非根本.口『见, 章学诚并不简单否定义辞,但也反对空文.宋代道学家 重道轻文,朱熹认为道本文末.古文家则从文以叫道的 角度肯定文的独立价值.章学诚对重道轻文的宋儒,对 溺于文辞的古文家都从这个根本观点上做了批评:"文章 之用,或以述事,或以明理.事溯已往,阴也;理阐方来,阳 也.其至焉者,则述事而理以昭焉,言理而事以范焉,则 主适不偏,而文乃衷于道矣.迁,固之史,董,韩之文,庶几 战有所不得已于言者乎?不知其故,而但溺文辞,其人不 足道已.即为高论者,以谓文贵明道,何取声情色采以为 愉悦,亦非知道之言也."眷 此,欲求道之全体,考订,义理,文辞二者缺一不 可:"其稍通方者,则分考订,义理,文辞为i家,而谓各有 其所长,不知此皆道中之一事耳.着述纷纷,出奴入主, 正坐此也."蛰都是道中之一事.在三者并重这一点上二与 姚鼐的观点近似.《与朱少白论文》中再说明其义云:"道 混沌而难分,故须义理以析之;道恍惚难凭,故须名数 以质之:道隐晦而难显,故须文辞以达之.j者不可有偏 废也.义理必须探索,名数必须考订,文辞必须闲习,皆 学也;皆求道之资,而非可执一端渭尽道也."固这样讲,义 理,考据,词章都是道巾之一事,同时也即是学巾之一事. 但桐城派将辞章之学单列出来,实际是不明白文以学 为本的真谛,有"以文为学"的嫌疑,是颠倒本末之论.或 者说,从章学诚的观点推开,则桐城文派可以说是有文无 学,其文是溺于文辞的空文.因为章学诚认为:"夫文非 学不立,学非文不行,二者相须若左右手."固但"文之与 学,非二事也.……学立而文以生……是文者,冈学而不 得已焉者也.是则古人学征于文,而后人即文为学,其意 已大谬矣.'强调以学为文,此,章学诚所重视的是着 述之文,对所谓文人之文则相对轻视.《答问》篇云:"文 人之文与着述之文不可同日语也.着述必有立于文辞之 先者,假文辞以达之而已.譬如庙堂行礼,必用锦绅玉佩, 彼行礼者不问绅佩之所成,着述之文是也.锦工玉丁未 尝习礼,惟藉制锦攻玉以称功,而冒他工所成为己制,则 人皆以为窃矣;文人之文是也.故以文人之见解而讥着 述之文辞,如以锦r玉工议庙堂之礼典也."?桐城之文显 然是章氏所轻视的文人之文. 三,义法与清真 为学为道不同,在文法上也会不同,章学诚对桐城文 法多有批评前引《古文十弊》就明确点明了这一点.桐 城重文法,奉归有光用五色圈点评点《史记》的为文 学创作的"文法","范例".后世奉为"古文秘传",并把 它比作"五祖传灯,灵素受篆".章学诚认为归有光评点 《史》,用"五色标识,名为义例,不相混乱.若者为全篇 结构,若者为逐段精彩,若者谓意度波澜,若者谓精神气 魄,以例分类,便于拳服揣摩."其"得力于从《史记》者,特 其皮毛,而于古人深际,未之有见.…于古人所谓中肆 外,言以声其心之所得,则未之闻尔."这就是说这种评 点未能做到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要求:言之有物,中有所 得.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其中无物","不免浮滑",只重现 形式上的机械摹仿,而且"开后人以描摩浅陋之习".认 为古文家之所谓法不合于文理."比如怀人见月而思,月 岂必主远怀!久客听雨而悲,雨岂必有悲况!然而月下之 怀,雨中之感,岂非天地至文!而欲以此感此怀藏为秘密, 或欲嘉惠后学,以谓凡对明月与听霖雨,必须用此悲感方 可领略,则适当良友乍逢,及新婚宴尔之人,必不信矣."固 章学诚古文写作重文理,并总结其观点为"清真". 《与劭二云》:"仆持文律,不外清真二字.清则气不杂也, 真则理无支也."又说:"余论文之要,必以清真为主.真 则不求于文,求于为文之旨,所谓言之有物,非苟为文是 也.清则主于文之气体,所谓读《易》如无《书》,读《书》 如无《诗》.一例之言,不可有所夹杂是也."'论文以清 真为训.清之为言不杂也,真之为言实有所得而着于言 也;清则就文而论,真则未论文而先言学问也."?综合章 学诚对于"清","真"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清"是就文 章的体制风格而言,也就是义例;"真"是就文章的思想内 容而言,也就是文理."气不杂"是说体例的纯结,"理无 支"是指内容不支离破碎. 可见清真之论与方苞义法说相类,盖"望溪所谓义 法,可看作两个分立的单词,也可看作一个连缀的骈词. 由分立的单词言,则义是义,而法是法;义法之说,即所以 谋道与文的融合.由连缀的骈词言,则义法又是学古之 途径,只成为学文方式而已.""义者期其文之思想之不背 于理,即以程朱为祈向者是;法者期其文之形式之不越于 石明庆: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度,即以韩欧为宗主者是."?方氏自道其义法论是:"《春 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 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姚鼐论文不 再标榜义法之说,而是讲意与气.意近于义,气近于法. 其《答翁学士书》云:"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诗文皆 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文字者犹 人之言语也;有气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 其人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而为 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采色 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是安得有定 法哉!"固因此,他虽不标义法之名,却仍合义法之实. 章学诚论清真也涉及气的问题:"至于古文之要,不 外清真.清则气不杂也,真则理无支也.理附气而辞以 达之,辞不洁而气先受其病矣.辞何至于不沽?盖文各 有体,六经亦莫不然.故《诗》语不可以人书,《易》言不可 以附《礼》.虽以圣人之言,措非其所,即不洁矣.辞不洁 则气不清矣.后世之文,则辞赋绮言,不可以人纪传,而 受此弊者,乃纷纷未有已也."固文气清则文辞洁,文理畅. 章学诚又提出文情的概念:"文生于情,情又生于文,气动 志而志动气也.……文以气行,亦以情至.人之于文,往 往理明事白,于为文之初指,亦若可无憾矣.而人见之 者,以谓其理其事不过如是,虽不为文可也.此非事理本 无可取,亦非作者之文不如其事其理,文之情未至也.今 人误解辞达之旨者,以谓文取理明事白,其他又何求焉? 不知文情未至,即其理其事之情亦未至也.譬之为调笑 者,同述一言而闻者索然,或同述一言而闻者笑不能止, 得其情也.……夫文生于情,而文又能生情,以谓文人多 事乎?不知使人由情而恍然于其事其理,则辞之于事理, 必如是而始可称为达矣."这是从叙事说理的角度来论 述的文章写作要达到的境界,对辞达说做出了新的解释, 其实也体现了史家文章书写的美学原则. 当然,章学诚为文强调以学为本,是基于其史学立 场,重视的是言之有物,即器明道,不为空言,亦不离事离 文而空言法.桐城派究竟是一个文派,他们更重视文法 之求,也重视文章的审美价值.因此方苞的文章追求雅 洁的风格,刘大榭论文重神气,突出了文章自身的审美属 性,姚鼐则从阴阳角度论文章的阳刚与阴柔之美.姚鼐 于其所编选之《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又提出:"凡文之体 类十j,而所以为文者八:日神,理,气,昧,格,律,声, 色."进一步探讨了文章创作的各种因素及其规律,也重 视古文的审美特性,这也是史家之文与文人之文的不同. 章学诚本于史学的立场存古文写作的态度上提出文德 说,主张临文须敬,有其合理性.而桐城派基于其道学立 场为文也拘谨,从文学的审美角度则不能不是一个局限, 这也是桐城古文审美性不够充沛的原因之一.在这点 上,二者都体现出某种局限. l12 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大门类,在现代审美主 义视野中,却难以明确界定其质性,用"杂文学"来称呼它 似乎比笼统指称整个中国传统文学更合适.之所以出现 这种"尴尬"的状况,正是由于古文应用的广泛性和包容 性.史家叙事用文,经学诸子讲理用文,辞章之家状物抒 情也可以用文.较之诗歌的以抒情状物为主的审美特 性,古文的文学性似乎不够"纯".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性, 我们在研究古文时就不能将眼光仅仅注视于所谓古文 家,要跳出"文必秦汉"与文宗"唐宋八大家"的狭小范围, 而将目光也注目于经史之文.章学诚作为中国史学的殿 军和史家论文的集大成者,以史学为本建立文统,桐城派 则以韩欧古文为主,统合程朱义理而树立桐城古文的正 统地位,是中国正统派古文理论的集大成者.章学诚生 当桐城派兴盛之际,将他与桐城派文论加以比较,可以加 深我们对古文的理解.其立足大史学观的古文理论以及 对桐城文论的批评,也有助于开拓古文写作的广阔境界. 注释: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第310,316页.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1994年版,第504,523,523,120,139,219,l85,l39,286,288页. ?如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版)对章 学诚建立新的史统以与戴震经学抗衡的详细.王达敏《姚鼐 典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对姚鼐建立桐城文统以与 戴震的新安经学分庭抗礼的论述. ?从总体来说,姚鼐似乎没有对章学诚的学术观点提出明显 的批判,而且还因二人当时俱处于学术的边缘地位而引为同盟, 但由于章氏的宏大学术取向使得他不能不对古文发表意见.虽 大部分未直接针对桐城之前的古文辞领域,但由于桐城古文是对 此前古文传统的综合,所以间接意义上就是对桐城文派的批评. 同时,章学诚对当下文坛的批评也不能不涉及桐城派. ?王兆符:《望溪文集序》,《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906页. (见方苞《古文约选序例》中对古文源流的论述.贾文昭编 着《桐城派文论选》,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9页.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周中明选注《姚鼐文选》,苏州大 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册第166 页. ?《沈昭子耿岩草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9页. ???????????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 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2I,693,767,717,769,714, 529,324,666,613,355页. ?《中国史学名着》,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53页. ??????周中明选注:《姚鼐文选》,苏州大学出版社 2OHo1年版,第249,373,137,123,7,l11页. ?《古文约选序例》,《桐城派文论选》,第49页. ??《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369页. ?《又书货殖传后》,《桐城派文论选》,第37页. 责任编辑尹之
/
本文档为【上了年纪,最好不要和子女住一起,所有人都该看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