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活不完整,人格难健全

2017-12-27 5页 doc 17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活不完整,人格难健全生活不完整,人格难健全 一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逼迫父母全款购买北京的房子。他认为自己是父亲的梦想的延续,所以父亲就应该为投注在他身上的梦想付出全部的努力。这算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看了这则新闻,心里有点感慨,为什么“神童”的价值观和普通人无异,从学历来看,孩子已经成才,可做人处事呢,并不见得。 批判他人比较容易,审视自己有点困难,我们也面临着家庭教育的难题。在《上海教育》上“高谈阔论”,有时候难免让人纠结:如果所做的和所写的难以保持一致,或者没有把思考贯彻于行动中,算不算有点分裂或眼高手低, 但本...
生活不完整,人格难健全
生活不完整,人格难健全 一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逼迫父母全款购买北京的房子。他认为自己是父亲的梦想的延续,所以父亲就应该为投注在他身上的梦想付出全部的努力。这算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看了这则新闻,心里有点感慨,为什么“神童”的价值观和普通人无异,从学历来看,孩子已经成才,可做人处事呢,并不见得。 批判他人比较容易,审视自己有点困难,我们也面临着家庭教育的难题。在《上海教育》上“高谈阔论”,有时候难免让人纠结:如果所做的和所写的难以保持一致,或者没有把思考贯彻于行动中,算不算有点分裂或眼高手低, 但本文所写的不过是电影《小孩不笨》的观感,思考电影里失败的家庭教育并以此警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它可能对读者或其他家长也有启发。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是孩子不可替代的老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这正是笔者撰写《小孩不笨》观感的主要原因。 二 《小孩不笨》是部有趣的新加坡电影,即使你不太喜欢电影,也可能会一口气看完并时刻爆笑。电影有两部,分别是《小孩不笨1》和《小孩不笨2》,它们的题材一样,剧情并不连贯,但《小孩不笨2》可看性更强点。在以下讨论中,笔者把两部电影都写为《小孩不笨》,不作区别。 先概括一下剧情。新加坡的教育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到了高年级,会根据成绩分流成不同的三个层次。电影真实反映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教育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面对的压力,以喜剧方式又不乏深刻地探讨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教育子女时所产生的困境。 因为同是华人,在《小孩不笨》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点以及态度很像国内的情况,就是望子成龙。概括中国的教育,是否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是“乖乖听话”,学校教育是“答案”,社会教育是“稳定和谐”。总之,要求孩子“听话”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在家庭里,父母要求孩子听话;在学校内,老师要求学生听话;在社会中,政治要求人民听话。 鉴于此,导演在《小孩不笨》的片头恶作剧地要求观众:“影片即将放映,请赶快坐下,请关掉手提电话。来点掌声如何,谢谢,大声点好吗,再大声和热烈一点好吗,”正当一些观众乖乖地开始热烈鼓掌,导演戏谑地、略带讽刺地说:“你们怎么那么听话啊,” 对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听话,连电影都没开始看,就不假思索地鼓掌附和。这算不箅听话教育的后遗症, 在《小孩不笨》里,有一位母亲就是控制狂,她总操心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都要管一管,连孩子的房间如何布置,都一定要听她的。她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强调——听大人的话,好好读,不要管闲事。当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她就夸张地叫嚷:“你吃我的用我的,还不听我的话,” 现实里很多父母确实如此,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说:“我不喜欢你了。”它无疑传达一个信息,爸妈的爱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你要听爸妈的话。这是以“爱”来要挟孩子听话。或者,以取消孩子的福利来威胁,譬如说:“再不听话,这个星期的零花钱就没有。”要不用某种物质奖励来引诱孩子听话,譬如说:“听话就带你去吃肯德基。”这显然是以物质或金钱来控制孩子。前种控制方法会培养出没有安全感或者冷漠的孩子,后者则会培养出爱算计或者物质至上的孩子。 在《小孩不笨》中,作为讽刺的结果,那个一直听妈妈的话的小孩被人绑架,好不容 易在朋友的帮助下准备逃跑,居然犹豫不决地说:“大人要我们听话,乖乖呆在房间里别乱跑。” 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质上是强迫孩子同意父母越俎代庖所作的选择。非常听话的孩子一般没有主见。主见来自哪里,当然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形成,每一次选择都在锻造孩子的智慧和情感。许多父母特爱为孩子操心,生怕孩子做错事,干脆替代他作选择,结果孩子从来没有好好选择过,自然锻炼不出主见。没有主见的孩子,也不太可能有责任感。因为所有的结果,都不是在他的主见之下作出选择以后所得到的,他当然无需承担责任。不给人选择权,却要人负起责任,有点荒诞。 前面所说的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从小到大沿着父亲为他决定的人生道路埋头直走,没有历经许多必需的有着自我主见的选择。生活终于不完整,人格也终于难以完整。没有选择权的生活,很难说是完整的生活。一个孩子连生活都由不得自己,长大之后怎么会有健全人格呢, 三 在《小孩不笨》里,还有另一个中产家庭。有两个儿子的父母一直很忙,忙得完全没有时间去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莫名其妙的问题一直敷衍着。小儿子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做了主角,想邀请爸妈参加都没有机会告诉。有一次,父亲带着有点炫耀骄傲的口气对儿子说:“爸爸给人讲座,一个小时500元。”小儿子不太理解父亲为什么这么忙,可听到这话,便偷偷地积攒零花钱,要购买爸爸的一个小时,好让爸爸去观看他的校园演出。 工作抑或家庭,陪客户抑或陪儿子,见过很多父母以工作繁忙之理由冷落了孩子,然后以金钱来补偿这个内疚心理。这不是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你认为谁更重要、更值得你付出时间去陪伴。 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他的社会角色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重要。但是作为父母,一个人无论如何卑微,在孩子的世界里的分量远远超过他所想象的。社会赋予他的重要角色,永远有人可以替补他甚至做得更好,但是大自然所赋予他的基本的角色——为人父母,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无人可替代。 这种现象在精英阶层尤其明显。他们的时间确实都是可以转化为看得见的金钱。当他们用时间交换事业成就的时候,也正渐渐失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可以教会大人认识生命的最初本真。就像《小孩不笨》中的孩子,一直听话的小胖子力劝父亲捐赠骨髓,让父亲认识到关爱帮助他人能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好运气。 在电影里,那位中产家庭的小孩子什么都不缺,想要什么东西都能得到。同时他又什么都没有,常常看不到父母的身影。于是孩子一直有失落感,生活在失望乃至恐惧中。这样的生活当然也不完整,如此长大的孩子会有健全人格吗,笔者不太相信。 在《小孩不笨》中,还有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跛脚父亲,没有大事业,脾气暴躁,没有文化,而失去母亲的儿子性格又叛逆刚烈,结果父子两人几乎一见面就吵架,甚至互相扭打。这个贫苦家庭里的孩子的生活更是不完整,没有母亲,从不曾和父亲好好聊天过,他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喜欢并善于打架。 不过《小孩不笨》是喜剧电影,以上所提到的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的好结局,因为父母最后改变了自己。连失去双亲的贫苦孩子,都将喜欢并善于打架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成为世界散打冠军。又是理想化的励志影片~ 四 不管《小孩不笨》里的父母有怎么样的不是,他们都深爱着子女。一直对子女强调听话的父母,不就是怕子女出错、受累、被欺负,所以包办子女的生活;一直忙于打拼事业的父母,就是要给子女营造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生怕子女苦着了;就是那个动不动打骂儿子的跛脚父亲也是如此,他多么希望儿子努力读书,不要再像他一样饱受没有文化的苦。 但以上所提到的父母,用电影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太爱孩子了,又太不会爱孩子。有爱子女的心,却没有爱子女的方法。但正因为父母太不会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便成为伤害。 许多父母的爱,仅停留在情感上,却没有深入理性。家庭教育,应该是热烈情感和冷静理性的平衡结合。如果失去这个平衡,可能因为自身的欠缺或者某种忽视,父母常常会屏蔽了孩子生活的一方面,使得孩子的生活不再完整,渐渐地塑造出一个不健全的人格。望子成龙太甚,以至于忘记望子成人,这是不是舍本求末,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虽然诞生于我们的身体,但思想和人格不能依附于我们。由此出发,作为父母不可以强迫孩子承担你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者强迫孩子按照你的价值观去学习、去恋爱、去工作。父母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太自信自己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并将此强行灌输给孩子。笔者认为,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值得彼此珍惜和记忆。不能认为只有父母会影响子女,也要反过来思忖子女带给父母什么变化。 说浪漫一点,父母和子女一起成长,和子女一起营造完整的生活。此时,完整的生活即是好的家庭教育。
/
本文档为【生活不完整,人格难健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