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格式]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

2018-01-07 18页 doc 46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格式]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word格式]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 景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11年第3期 THENEWVOICEOFYUE—F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 nservatoryofMusic)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 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 [内容提要】 [关键词] 郑铁民n 由类型人物表现,个性情感表露到瞬间即时...
[word格式]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
[word格式]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 景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11年第3期 THENEWVOICEOFYUE—F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 nservatoryofMusic)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 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 [提要】 [关键词] 郑铁民n 由类型人物表现,个性情感表露到瞬间即时感悟的音乐思维发展路径,与由对对 象的考量向主体探究挖掘这种哲学研究方向的同向性发展,表现出人类文化思 考的统一性原则,体现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同向性规律,昭示出人类文化内在逻辑 整体联系的深刻内涵. 哲学发展/音乐思维/文化思考/同向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3—0061-5 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命,就从两个方面界定了展开论 述的层面.其一,将欧洲音乐思维的发展放在欧洲哲学发展 的大环境中,将音乐思维从音乐现象的一般方式中提取出来, 进行方向性的逻辑思考.其二,以欧洲音乐的思维发展为背 景,力图在”形而上”的层面上讨论音乐现象的思维特征和发 展轨迹.这两个方面的思考起点,都抛开了音乐行为的具体 方式和过程,而以抽象推演来展开逻辑论述,这是本文概述的 要点.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rer)在他的《人论》 (AnEssayonMal1)一书中指出:”人类文化的世界并不是杂乱 分离的事实之单纯集结,它试图把事实理解为一种体系,理解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卡西尔看来,人的文化是一个体系, 一 个人的文化哲学体系,这种体系以哲学为导向,以文化为蓝 本,在整体贯通的基础上加以构建,从而体现出人的文化的有 机整体.”只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人类文化哲学体 系’,才是一种真正的’哲学人类学.”“这种文化的整体观,强 调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申了事物发展之间的逻辑统一, 这种联系与统一,在事物发展的认识上有意义,在文化思想发 展上更是意义匪然.比如,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 1862,1918)音乐的印象派风格,其主要来源就有两个根据,即 “象征派诗歌和印象派绘画圳,特别是印象派绘画重视色彩胜 于线条表现,彻悟瞬间感受优于永恒主题表现的美学追求,对 德彪西”色彩胜过线条,和声胜过旋律”的印象派音乐创作风 格的标识高扬,更是产生了转变其美学原则的启示意义. 人的认识的丰富性,产生了学科发展的多桦陛,学科发展 的多样性,展示了人类求知的广泛性,人类求知的广泛I生,又 隐含着理性认识的缜密性.丰富与多样,广泛与缜密,人类就 是在整体思维与具体构建的交往,循环,变化,更迭中渡过了 春夏秋冬的交替和甲戊子辰的轮回.这种更替和轮回,反映 了人的认识的复杂性,透过这些复杂的层面,我们以一种内在 逻辑的统一要求审视之,不难发现欧洲哲学与音乐发展的同 向性规律,这种规律,昭示出人类思维渐级深入的思路线条. 我们首先看看哲学发展的情况. 欧洲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得益于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 哲学,科学精神的出现.作为一种思维原则和精神要求,古希 腊时期开创了一种叫做独立哲学,科学的精神理想.常识告 诉我们,古希腊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不是丰富,大量的 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验结论,在这方面,古希腊人并没有给我们 留下太多的遗产(原因另论,此不赘述).但是,古希腊人留给 后人的却是独立思考的哲学,科学精神,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塔,照耀着欧洲人从蛮蒙时代一直走到文 [1]作者简介:郑铁民(1957一),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编辑部音乐编辑,副编审. [2】【3】(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4】【5】(法)保?郎多尔米,朱少坤,余熙,王逢麟,周薇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6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11年第3期 明的今天.从生产类型沿阶而上的角度讲,人类近现代文明 的三个划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也是古希腊 独立哲学,科学精神的延续.”在古代世界所有的民族中,少 有像希腊人那样对近代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希 腊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方面,而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圳u 在对象与主体及主体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上,古希腊人 不像东方文明的主导者那样,”天人合一”而为之,”物我两忘” 而合之,也不像世界其它文明的创造者那样,对象与主体的界 限划分不清,古希腊人是把对象与主体分离开来,从而把对象 作为独立于人之外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加以观照,并逐层分解 地看待和分析的.他们力图把人的主体因素和个体意识尽可 能地化解到研究对象的范畴之外去,或者作为一种思路,在哲 学思考的过程中将人的主观指向性排除出对对象的观照,以 获得对对象尽可能”纯然的”客观的真实认识,这是其一.其 二,古希腊人把对象视为是可知的,这个可知的对象是有规律 的,是可以为人们把握和认识的.这种对对象考量的自然观 以及认识的论,一方面将哲学界定为一门科学学科(而非 神话或玄学),另一方面也将哲学的认识方法科学化,即规律 —— 认知,可知——把握的方法,这就从根本上将认识的对象 从不可知的,玄迷的境况中拯救了出来,并赋予它科学的方法 和意义. 在确立了对象独立,规律可知的性质后,古希腊人还将哲 学知识的获取原因,目的做了界定,即一是热爱,二是自由. 热爱,是指一种纯然的对待智慧的热忱,因为智慧是闪烁着光 芒的,它是人的心智的罗盘.自由,则更加重要,因为这种自 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的智慧活动,这种智慧活动与人 的生理性需求相脱离,是一种精神需求的满足,它能为人们的精 神升华插上腾飞的翅膀.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着 重谈到的哲学和科学的诞生,就是从这个层面上展开的. 一 是将对象界定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二是有其规律 性特征并能把握,三是非功利性特征,这三者就规定了哲学研 究的方向,性质,特点和规律,这是古希腊人在独立哲学,科学 精神指引下形成的学术观,也为哲学,科学研究的方向定下了 基调.这一基调的确立,和当时由传统思想统治到自由批判 的转变有关,和当时哲学研究偏重对对象的哲学思考有关,和 当时哲学研究偏重做客观的探索有关,甚至和当时古希腊卓 越的雕塑,建筑这些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有关,这和当时东方哲 人善思辩,重感受,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伦理规范,偏重对 伦理道德和心理感受进行经验描述式的研究和讨论,并与安 定社会治国辅政密切相联的治思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一思维原则指导下,古希腊哲学形成了毕达格拉斯 学派,爱丽亚学派和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为代表的多家学派峰立,思想活跃,纷争立说,各树丰碑的学 术局面,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到对对象方面 的认识和研究上来,包括对对象形式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毕达 格拉斯学派的数理和谐,还是爱丽亚学派的运动静止说(例如 芝谐障论),或是亚里士多德的秩序与量的研究,都在沿着研 究独立于主体之外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条思路,为人类贡献 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并形成一种哲学精神,这种精神的巨大 冲力一路高扬,冲出其后的罗马时代和中世纪,穿越文艺复兴, 一 直引向17,18世纪以培根(FrancisBagon,1561,1626),休谟 (DavidHume1711,1776)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哲学.随 着英国经验派哲学的诞生,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开始做出战 咯陛的转移和方向性的调整.正是这种转移和调整,开了西 方近现代哲学色彩纷呈的先河.直至2O世纪,无论是克罗齐 (BenedettoCroce,1866,1952)的直觉说,还是维特根斯坦 (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的语义哲学,甚至是于20世 纪70年代在欧洲哲学界掀起一涛波澜的”证伪论证”的波普 尔(karlR?Popper,1902,1994)科学哲学和拉卡托斯(Imer Lakatos,1902,1974)的科学纲领方法论,都是在这种战略转移 和调整的基础上派生出的新的哲学视界. 科学和哲学研究的纷繁成果,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哲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问题更是日显突 出,即人们在研究相同的对象时,往往其结论大相径庭,这是 一 个逻辑上的巨大障碍,是一个哲学上的”黑洞”,也是逻辑思 路上的一种悖反现象.人们研究的对象相同,其结论应归属 趋一,研究结论不同,说明研究思路上面临障碍,哲学探究的 方向需要调整,这种调整,即哲学研究的方向在对对象给予把 握的同时,应向人本主体进发.主体研究的方法不同,视角各 异,即便面临同一对象,其结论也往往难归统一.因此,哲学 研究的重心从对对象的把握,开始向人本主体衍展,并带来了 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由此,欧洲哲学研究方向上的这种由外 向内转化的调整,也导致了其美学,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的 发展方向随之改观,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哲学研究方向上的这种发展,也从深层次影响着音乐的 发展方向,影响着音乐思维的发展历史. 欧洲音乐成就斐然,其集中表现就是以古典,浪漫,印象 派音乐为代表的音乐成就.纵观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不难发 现,其表现主题也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发展脉络,即由共 性向个l生发展,由叙事向抒情发展,由严整向具体发展,由恒 定向瞬时发展.这种共『生与个性,叙事与抒情,严整与具体, 恒定与瞬时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同向性发 展脉络,是哲学思维路径在音乐上的反映和表现. [1】吴国胜科学的历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2]同[1】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丈学出版社1982年. 郑铁民: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63 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漫长,黑暗,桎梏,僵死的严酷磨难 后,从意大利佛罗伦萨透射出的文艺复兴的理性光辉普照大 地,人们从神权那里看到了人权的自由,从宗教那里看到了理 性的光芒,从神学那里看到了科学的价值,音乐也从庄严,肃 穆,虔诚,严肃地面对上帝的福音向人的心灵的情感世界回 归,由泯灭人的个}生感受向阐发人的情感抒怀进发,理性的光 辉照耀着人们从天上回到人间,从上帝回到人本.正是这种 思想的转变,思路的更新,立场的转移,使欧洲的音乐发展在 人本旗帜的引导下,”在欧洲哲学,美学,文学,绘画,雕塑,建 筑的相互影响下,抒发人类的自身情怀,表现人类的不同情 感,诉说人类的感受志趣,畅扬人类的情感理想”,成为音乐 创作,音乐表现和音乐欣赏的主导潮流. 我们知道,在文艺复兴大旗的召领下,由神权到人权,由 神学到科学,由宗教到理性的思想解放,成为人们思想涌动的 主流,音乐也由对上帝威德的歌功向人本自身的情感抒发转 移,宗教音乐的价值体现,随着人们观念上的转变而日趋衰 微.于是,音乐从宗教式的歌功开始向世俗性的抒怀转变,在 西方音乐史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开始了音乐世俗化, 表现人本化,题材多样化,立意抒情化的征程.在内容表现 上,人本位的坐标代替了上帝的尊严,理性思考代替了宗教膜 拜,情感抒发代替了精神桎梏,自由思考代替了心灵僵化,这 种人本与上帝,理性与宗教,情感抒发与精神桎梏,自由思考 与心灵僵化的换位转移,为音乐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为音 乐思维向人的内心驰骋,从宏观上做出了方向性的引导.在 创作手法上,一是大,小调体系逐步确立,二是对位法理论日 臻完善(特别是平行五,八度连续运用被禁止),三是逐渐摆脱 对位风格,四是节奏时值愈加细化准确n,这些都使创作手法 Et渐丰富简明.创作手法上的这种丰富简明,为人的理性思 考的风格展示,为人的情感抒发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创作手段 上的支撑和准备.这种内容表现上的人本要求,创作手法上 的丰富新颖,为音乐的世俗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音 乐思维的人性化发展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经历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发展以后,无标题性”纯音 乐”(相对于浪漫时期的音乐而言)成为音乐思维的展现主体, 展示着人们音乐思维的多样性,审美需求的丰富性和创作技 法的缜密性.音乐的”自律性”(Autonomie)特征是音乐形态 的主旨,这也反映了音乐自身独有的”形式美感”特点,长短, 强弱,高低,色彩成为音乐表现的四大特征,这四大特征的审 美价值,体现着音乐唯美,典雅,规整,平易的形式律动美. 这一时期的音乐,兼有宗教音乐面对上帝时那种庄严,肃 穆的严肃性和世俗音乐面对人本的灵动,活跃的抒情胜两方 面的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细腻,委婉,抒情,谦和的审 美将I生,这种细腻唯美的表现手法和谦和抒情的表现形态,以 唯美理想的律动形式感化着人们的心灵,启动着人们的心智, 影响着人们的情趣,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其中,形式美的审美 含量占据着音乐的主导位置,形式要素的极致发挥引导着音 乐的情感趋向,音乐的自律特征抒发着人们心灵的旷达神怡, 律动形式的唯美阐发展现着情感脉动的抒怀激荡,严整的形 式,规范的曲式,文雅的情怀和节制的荡漾,成为这一时期音 乐表现的美学原则和志趣要求. 从音乐形态上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更多地是形式要素 的完善和技术手段的完备,音乐表现的主旨是形式美的律动 展现,音乐自律的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情感的I生特征 是审美表现的理想要求,无标题音乐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正是这种形式要素的日臻完善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备,为音 乐创作的深化需求奠定了基础,并迎来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 问世. “古典时期”的界定,源于德国作家对歌德(JohannWolfg. angyonGoethe,1749-1832),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 vonSchiller,1759,1805)60作的”魏玛古典文学”的界定,在音 乐史上是指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莫扎特 (WaifgangAmadeusMoza~,1756,l791)的成熟作品和贝多芬 (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的几乎所有作品.从审 美原则的表现形态上来说,海顿,莫扎特的音乐还是沿袭着无 标题性自律音乐的方向继续开发着音乐矿藏的宝藏,他们把 风格的典雅,结构的严整,手法的细腻和情趣的唯美这种形式 美感推向音乐思维的至高境地,在律动形式美感沁人心脾的 浸润下,音乐的自律陛形式美感被他们严谨的思维,精妙的构 思,典雅的乐汇和神工鬼斧般的精湛技法渲染到了极致,乃至 后人只能仰观,难以比肩,更难企及. 在创作思维上,他们一方面抛弃了”伤感主义”那种光怪 陆离的悲伤情调的创作情趣,另一方面,他们又扬弃了”狂飙 突进运动”惯有的那种悲天怜人的灰色趣味的审美志趣,以乐 观达情,畅扬心智,旷达神怡,抒情阐发的音律美感,谱就了一 首首绝世千秋的立鼎之作,矗立了一座座音乐历程的不朽丰 碑.在创作主题上,由单一主题引伸出的多向性语汇,像涓涓 细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开启着人们的心智.在和声运用 上,功能和声的逻辑演进令人耳目一新,和弦叠置的清新手法 使人遐想千层,下属,属,主的正格终止使调性的确立更加稳 定明确.在力度变化方面,他们在曼海姆乐派力度对比手法 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作品力度变化上的戏剧性对比效果,更加 强调作品中的宏观层次变化,甚至在曲式结构上,也将均衡, 对称,对比,统一的巴洛克式美学要求视为结构呈示的最高原 则.在节奏运用上,他们在旋律节奏与和声节奏两个方面都 [1]傅义洁从小号的乐器变革透视欧洲的音乐发展》[J],齐鲁艺苑2007年,第6期. 【2】(法)保?郎多尔米,朱少坤,余熙,王逢麟,周薇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3]JosephMachlis.TheEnjoymentofMusic[M].W.W.No~on&Comp any,Inc.1991. 64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11年第3期 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和声节奏的序进模式,成为古典音乐 和声逻辑衍展的典范代表,并深远地影响着其后的音乐创作. 从音乐思维的特征上讲,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变 化,音乐展现的主题元素也在适时不断地做出调整变化,共『生 描述特征下的音乐自律性手法,人类”审美通感”的乐律展 现,逐渐向社会重大题材和典型形象方面转移,普遍『生的美感 形式向人本自身的主题转变,贝多芬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 是这种转变的典范之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音乐 巨匠,其音乐风格事实上兼有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的双重特 征,他既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派音乐的先驱.西 方音乐评论家说,贝多芬是站在海顿肩膀上开始进行音乐创 作的,这说明了他与维也纳古典乐派在创作风格和思维脉络 上的统一l生.同时,法国大革命的激荡狂潮又深深地影响着 他的音乐创作,并在音乐主题立意上,向音乐表现类型人物及 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的 音乐,始于命运,源于斗争,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把他坚强的 性格注入到他轰轰烈烈的音乐思维的展开过程中,体现出一 种哲学性的思考,所以有西方评论家指出,与其说贝多芬是一 位彪炳青史的音乐大师,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位用音乐展开哲 学思考的音乐哲人. “英雄”(《第三交响曲》,SymphonyNO.3inEbmajor),”命 运”(《第五交响曲》,SymphonyNO.5inCminor),”人类大同” (《第九交响曲》,SymphonyNO.9inDminor),或是一种类型 的人物形象,或是一类重大命题,它们反应和歌颂的都是人们 普遍关心和共同思考的问题.从哲学范畴上来讲,人tfSX~英 雄的歌颂,对命运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都是对主体意愿的 考量,主体意志的阐发,主体情感的抒怀和主体理想的高扬, 人本主题成为音乐思维的主导动机,人类思考的}生问题成 为音乐表现的突出题材,歌颂英雄,思考命运,追求理想汇集 到一起,谱就出绝世千古的交响诗篇,并与无标题自律性音乐 在题材,体裁,风格,意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应当指出的 是,音乐上的这种由形式美感向人本题材的转移,正是在哲学 由对对象的严肃思考向对主体的深入研究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也就是说,哲学上由客体探究向主体发掘的战略转移,与音乐 上由普遍的形式美感向人本主体转移,形成了文化意识和思 考目的的同向性发展.音乐思维的逻辑演进,在人的理想抒 发,情感抒怀,意志展现和审美追求的沿阶而进中完成了与哲 学同向的转移和调整,并且成为浪漫派音乐的先驱之声. 浪漫派,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在文学上是指l9世纪中叶 以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824),歌德(JohannWolfg. angyonGoethe,1749-1832),司各特(Waiterscott, 1771,1832)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的风格倾向,在音乐 上大致是指从l9世纪20年代到19世纪末以韦伯(CarlMaria ErnstWeber,1786,1826),舒伯特(FranzPeterSchube~, 1797,1828)等人为代表所开创的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潮流.浪 漫派音乐,其显着的特征就是情感超越理智,个性超越一般, 想象超越形式,自由超越法则.浪漫派音乐在表现人本情怀 和反应重大题材这个大的框架内,由共性题材向个性题材进 发,由典型人物向个人展现发掘,由普遍命题向自我主题深入, 由理I生思考向情感阐释转变,这种共陆和个性,典型和个人, 普遍和自我,理智和情感的不断进发和深入发掘,深化了人本 内心世界的外化形态,张扬了个人情感理想的深切表达,丰富 了情感缤纷视野的绚烂色彩,讴歌了人生理想的畅怀释发,而 且以独具个性的内心表白,阐发着个人情感的心灵表达.浪 漫派作曲家的音乐思维由I生抒发向个『生展现迈进,在这方 面以法国作曲家埃克托?柏辽兹(HectorBerlioz,1803,1869) 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fantasique)为代表,在欧洲音乐 史上掀起了一波本能表达,情感释放,个『生张扬,情怀激荡的 浪漫主义音乐浪潮. 哲学由对象向主体的发展,带动着文学向人本主体开发, 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倾向,又影响着音乐向个情感,内心表露 的方向迈进,抒发个人情感,描写内心感受,表露个I生情怀,追 求独自理想,由个f生代替I生,由个别代替一般,由情感代替 理智,由感怀代替思辩,这种个}生与共陛,个别与一般,情感与 理智,感怀与思辩相对比的深层挖掘,表现了音乐思维不断向 个人内心,情感展现,独具感受和理想追求方向衍展的个『生化 开发进程,人的内心情感的丰啻陆,将音乐思维从一般描述和 共性思考,引向了个性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崭新空间. 我们知道,理智,意志,情感,是人类主体和对象交互关系 产生的三大原则,康德在他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 判》,《判断力批判》为三大支柱的哲学体系中恻,将哲学逻辑, 伦理道德和情感形式做了内在逻辑的统一I生思考,其中,由哲 学的思辩向情感的规定这个方向发展,是其哲学思想的闪光 所在.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理智逻辑和作为具体承载的情感表 现,是由艺术形式转化过来的,因此,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就 成了情感表现形式的核心问题.在音乐上,以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 1833,1897)等人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纯音乐学派,即自律论 派)与以李斯特(FerenczLiszt,18l1,1886),瓦格纳(Wilhelm [1】康德着,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年. [2]JosephMachlis.TheEnjoymentofMusic[M],W.W.Norton&Company,Inc.1991. 【3】Robe~Hickok.ExploringMusic[M],Wm.C.BrownPublishers,1989. [4]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Vo1.2)【M],MacmillanPublishersLimited,1980 【5]TheCambridgeCompaniontoKant[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 2. 郑铁民: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65 RichardWagner,1813,1883)等人为代表的魏玛学派(音乐的 情感学派,即他律论派),在音乐认识论的问题上,其美学原则 和审美追求是大相径庭的,爱德华?汉斯立克(EduaidHans1. ick,1825,1904)在他那着名的小册子《论音乐的美》(Vom Musil【alischschen)里所说的”音乐的美就是乐音的运动形 式”?,是自律音乐美学学派的旗帜性标识.但是,作为人的 “文化系列符号”的一部分,音乐在它的自律性特征的基础上, 又将人的情感抒发自然地蕴藉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特别是 在浪漫派音乐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浪漫主义的个性 情怀,体现了音乐律动展开过程中情感抒发的个}生原则,并 且,作为音乐思维的逻辑发展,个I生情感抒发的美学特征又进 一 步导致了个性瞬间感受的描绘与阐发.音乐在印象派绘画 的直接影响下,从德彪西的创作案头上,由主体意识向精神实 体转化,生发出了印象派音乐,德彪西所开创的印象派音乐也 因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彪炳史册.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上的风格倾向,印象派绘画要早于印 象派音乐的问世,而且印象派音乐主要也是受着印象派绘画 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哲学研究的重心由对对 象的探究向主体发展,哲学研究的主体方向向人本自身进发, 主体研究的方法,视角,逻辑及历史观的不同,带动着哲学思 维在主体研究的框架内向意识,意志,本能,潜能,直觉,语义 等各个方向进行探究,哲学上这种由对象向主体,由宏观向微 观,由严整向具体的研究发展思路,影响着美学,文学,绘画及 音乐的发展走向,而且,艺术形式之间也产生着相互影响.在 以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德~l(EdgarDegas,1834,1917)等人为代 表的印象派绘画中,色彩胜于线条的美学追求,直接影响着德 彪西,和声胜过旋律,色调胜于线条,就是印象派绘画创作风 格在德彪西音乐中的直接反映,比如德彪西的(《大海》(La Mer--SymphonicSketche),《牧神午后》(PrintempsaL Apr~smidid’unfaune)等. 从音乐思维的发展角度看,在维也纳古典乐派表现类型 人物和反映重大题材的基础上,浪漫派音乐又在向表现个人 独有的情感和自由表现的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印象派音 乐的创作要求则把个人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到瞬间感受和 刹那感悟的高度,永恒的主题和普遍的法则让位给了瞬间的 感悟和具体的体验.在人们的听觉里,清晰的线条被缤纷的 色彩音响取代,自然音程的序列联系被变化的音程序列涵盖, 稳定的调式诃}生转换成了游离的音响,功能和声的逻辑演进 变成了色彩和声的色调渲染,理陛,永恒,逻辑,程式逐渐丢失 掉它们固有的阵地,色彩,瞬间,即时,朦胧逐渐被强化到音乐 审美原则要求的高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取代了三 和弦和七和弦,将倚音用为和弦的一部分,三和弦,七和弦,九 和弦成组的平行进行,全音和弦,非大小调音阶,变化音的大 量使用?,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突出了德彪西音乐的描绘I生 特征,并与古典,浪漫时期音乐的叙述l生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这种创作手法的革新,这种美学原则的改变,这种音乐思 维的深化,体现了人类音乐创作风格的深层开发,也揭示了作 为人类精神活动一部分的音乐艺术,在人类文化整体系统的 背景下,在艺术形式间审美追求交汇贯通的环境中,音乐思维 与哲学发展的同向性脉络,从而体现出人的文化的有机整体 特征. 结语 人类文化,是人类精神内在的外化产物,是主体意识的外 化形态,精神内在与主体意识外化出的文化内涵,表现为一种 人类思维的文化系统特征,这种系统以哲学为导向,以文化为 蓝本,在整体贯通的基础上加以构建,形成人的文化的有机整 体,体现出文化思维的同向性规律,揭示了人类文化渐级深入 的思路线条. 在哲学上,由古希腊人的独立于人之外的,有规律可以认 知的,非功利性的对对象的观照,到17,18世纪英国经验派向 人本主体的进发,导致了哲学研究由对对象探究向主体开发 这样一种方向性的发展和战略性的转移,并且,这种发展和转 移,不断影响着艺术思潮的渐级开发,音乐也从自律性的乐音 运动和审美通感向展示类型性人物和反映人类共陛思考的方 向发展,由类型人物思考向个性情感表露方面转移,由共性审 美展现向主体个『生表白方向演进,个l生代替共陛,具体代替一 般,情感超越理智,本能超越法则,并且在这样一种思潮主旨 影响下,瞬间的感受,本能的激发,情感的宣泄和自由的发挥, 又将个性情感表露进一步引向了瞬间感受,即时彻悟的表现 形态,色彩胜于线条,和声胜于旋律,即时胜于永恒,瞬间胜于 恒定,轮廓朦胧却色彩鲜明的印象审美追求为2O世纪现代音 乐的崛起和发展开了历史的先河. 在哲学思路由客观向主体,由对象向人本的这种由外而 内,由表及里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思维也在沿着由共性向个 性,由叙事向抒情,由理智向情感,由永恒向瞬时的方向不断 深化着音乐人的思考和追求,这种音乐上共l生与个陛,叙事与 抒情,理智与情感,永恒与瞬时的发展脉络,与哲学思维的发 展表现出了同向性的发展轨迹,在历时I生与共时l生两个坐标 上均呈现出人类文化思考的统一l生原则,体现出人类文化思 考的同向性规律,昭示出人类文化内在逻辑整体联系的深刻 内涵.(责任编辑朱默涵)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3]Robe~Hickok.ExploringMusic[M],wm.C.BrownPublishers,1989. [4]OxfordDictionaryofMusic[M],OxfordUniversity,Publishers,1985.
/
本文档为【[word格式]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