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文文学常识

2017-09-25 45页 doc 109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语文文学常识语文文学常识 目录 标点符号…….…………………………….……………..…………1-10 词语…..………………………………………………………...…..11-13 短语类型……..………………………………………………..…..14-15 句式变换与运用(单.复.多重复句)…..…………….………….16-21 修改病句…………...……………………………………...………..22-26 仿写和续写…………..………………………………..…….…………27 语段概括…………………………………………………...…….…28-...
语文文学常识
语文文学常识 标点符号…….…………………………….……………..…………1-10 词语…..………………………………………………………...…..11-13 短语类型……..………………………………………………..…..14-15 句式变换与运用(单.复.多重复句)…..…………….………….16-21 修改病句…………...……………………………………...………..22-26 仿写和续写…………..………………………………..…….…………27 语段概括…………………………………………………...…….…28-39 修辞方法…….……………………………………………...………30-31 说明文阅读…………………………………………..……………. 32-37 议论文阅读……...………………………………..………….……..38-41 记叙文阅读………………………………………………...……….42-50 - 0 -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为标号和点号两大类。 点号: 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语气) 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表示句内各种不同的停顿) 标点: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 名号 (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考试中标点符号的误用类型: 一 顿号(、)的误用 顿号表示句内的最小的停顿。常用的并列词或词组之间。 但易出现下列错误现象: 1. 表示约(概)数的数字间误用顿号: 例:小河对岸三、四里处是浅山,线条柔和 …… 不应用顿号 2. 并列的数字间缺顿号 例:这项任务由三 四班共同完成。 应顿号 (三四并非一个班) 3. 集合词语间误用顿号: 例:“高招”期间,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好大专院、校的收费关。 大专院校是集合名词,已约定俗成,不能断开,另如“工农兵” “中 生” “公检法三家”等。 4. 不顾内容层次的滥用 - 1 - 例:来这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 “中学生”与“广西”中的顿号应该为“,” 5. 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例: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平方米的喝道堤加高和河 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不是句内成分并列,而应该为“,” 动宾短语并列时同此,如“他常来这里下棋、品茶、听书。”也 错,应将顿号改为“,” 6. 语气词后误用顿号 例:花园里的花儿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 引人的 析:名词加了“啊、呀呢”等成了短句,应用“,” 二、逗号的误用 1.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 例:我校是邵逸夫捐资百万元,跨省办起的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 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析:句中“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是动词,有的并列短语,而且有 无层次上的区别,所以三者之间的两个逗号应该为顿号。 2.在话语人的最后误用逗号 例:李三问:“去哪里,”“操场~”王二答道,这两个字吐得很重,让李三有 些发蒙。 析:在引用的话语结束后,再 “说” (道、讲、问、答)之后的标点只能 用句号,不能用逗号及其它标点。 - 2 - 3.独立的引文前误用逗号 例: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 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析:完整地直接引用前应该使用冒号。 4.总结语前误用逗号 例:桃花开了,红的像火;梨花开了,白的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 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析:“好一派„„春光”是总结前三层,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三、分号的误用 1.总结语前面误用分号 例: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 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析:总结语前应用冒号 2.句中无逗号直接用分号 例: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体健康;二是作风踏实;三是耐得住寂寞。 析:分号是在仅用逗号已无法区分层次的情况下不适用。 3.句中有句号再用分号 例: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学习贵在刻苦。要有 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析:“自觉”“刻苦”后句号改逗号或“自我加压”后的分号改句号。 四、冒号的误用 1.同一句中误用两个冒号 例:会议刚开始,王校长大声宣布:今天有两个号消息告诉大家:一是我校 - 3 - 德育工作受到省里表扬,二是„„ 析:冒号一管到底,一句话只能有一个,“大家”后应用“,” 例: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给人笑 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吗。” 析:说后的冒号改为“,” 3.部分引号前误用 冒号 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 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析:此句引文仅做句子成分,冒号删去。 4.混淆了句号与冒号的作用 例: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 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析:“这是„„”与前文不是并列的而是总结。将“;”改为“:” 五、问号的误用 1.非疑问句用问号 例: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哪 里的近千株树木怎么办, 析:整个句子有疑问才用问号,有些句子含有疑问词但是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 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用问号。该句前一问号应改为逗号,后一 问号应改为句号。 2.选择问句多用问号 例: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析:选择疑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 - 4 - 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故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 项之间用逗号。 3.选择问句句群少用问号 例: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 们呢,还是站在人们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 析:有相关的几个疑问句组成的选择关系的句群各句的句末都要用问号。 4.倒装句之间误用问号 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同志们。”厂长严肃的说。 析:引号句属于成分倒置,是一个句子,因而只能有一个句末点号,否则 会造成句子结构的不完整,且只能用于句末。 六、省略号的误用 1.省略号与等并用 例: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的有公务员、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析:表示列举的省略号功能和“等、等等”相同,只能保留其一。 七、破折号误用 1.与“即”“就是”等词并用 例: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 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析:此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同“即”“就是”等意思只能保留其一。 2.少用了破折号 例: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 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析:“秦山第二核电厂”是解释前面的,且属于句子的有机成分,前面 应加“破折号”,去掉引号。 - 5 - 八、书名号误用 1.改用引号却用书名号 例:他们从报纸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 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动了,立刻写信去报名。 析:书名号表示书报、文章、剧作、歌曲等的名称,而“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却不属于此,乃机构名称,可用引号表示强调。 九、括号误用 1.非注释语误用括号 例: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 单上写请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析:括号里的话是用来注释前文的,判断其使用是否恰当,要看括号的文 字是不是在注释前边的内容。此处不应使用括号,应删去。在第之后 改加逗号。 2.括号未知错误 例:A. 写文章应力求“句无余字,篇无长语”。 (姜夔《白石诗说》) B.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析:括号里的文字如果是注释句中的一部分,括号应紧贴被注释内容之后 , 如A句的句号移至括号外: 如果是注释整个句子,应放在句号外,B句的句号应提前到“成了路”后 十、引号误用 1.滥用引号 - 6 - 例: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析:“海尔--波普彗星”是一个专有名词,应全引。 2.非直接饮用误用引号 例: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析: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3.加引范围不清 例: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析:此句中“嘛”应放在单引号之后,因为他是说话人的语气词。 4.引语句末标点未知错误 例:A、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B、作文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析: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如果只作为作者 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故A、B恰好相反。那么 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如,鲁达走到门前, 叫声“郑屠~”;引号中还有需要引用的再用单引号。 *****标点符号的用法: 1. 句号:句号的形式“。”还有一种形式,即是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 使用。 A、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一般用句号。 B、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尾,也用句号。如:请您稍等一下。 2.问号: - 7 - A祈使句末尾的停顿。 B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3.叹号: A感叹句末位的停顿 B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尾。如:你给我出去~ C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尾。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逗号 A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用逗号。 B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C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D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5.停顿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6.分号 A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B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 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C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7. 冒号 A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B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 表示引起下文”。 C用在总说性话语后边,表示引起下文得分说。 D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指出解释或者说明 - 8 - E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总结上文。 8. 引号 A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B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C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D引号里外还需用引号时,外用双引,里用单引 9. 括号 小括号() 方括号 六角括号[] 方头括号【】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号紧贴在被 注释的词语后面;注释句子的放在总括好之后。 10. 破折号 A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B话题突然转变 C声音延长,象声词后 D 11省略号 A引文的省略 B列举的省略 C说话断断续续 12.着重号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13.连接号 A两个相关的词语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B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C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之间,表示产品型号 D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 14.间隔号 A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内部 - 9 - B书名与篇(章、卷)之间的分界 15书名号 A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称等 B两重的里单、外双 16专名号 形式为“——————” A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边 B专名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等 - 10 - 词语 现代汉语的词可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6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6种) 一、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如:黄瓜、计算机、今天、春天、先生等 1.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李白” 2.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叫做“抽象名词” 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 3. 表示方位的角防伪名词。 如:上、下、左、右等 二、 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跑、学习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尊敬、了解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 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意愿的意思,叫 “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 敢、得、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 常用在一般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发展、愿意学习”。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胖、死板、丑恶、红等 - 11 - 四、 数词 表示人或事物数目的词(确数、概数、序数) 五、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单位的词(名量词、动量词) 1.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词 单位量词:个、张、支、本、架 度量词:寸、尺、丈、斤、吨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 (数词和量词常常合在一起构成数量词,在句子中做定语或补语) 如:两个人向这边走过来了(作定语) 你亲自走一趟吧(做补语) 六、 代词 替代任何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A人称代词(代人或事物的名称)分一二三人称代词 B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 C 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那里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在句子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 七、 副词 总是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作状语。如:很、颇、极等 八、 介词 总是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了、往、于、比、被、在、对 九、 连词 - 12 - 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关联词可以看成连词) 十、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可分为三类 一类 :结构助词 “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 :动态助词“着、了、过” 一类 :语气助词“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叹词总是独立成句“喂、呦、嗨” 十二、拟声词 是模拟声音的词。如“汪汪、轰隆” 短语类型 - 13 - 一、 主谓短语 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合而成,前面(表示被陈述对象) 是主语,后面(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名+动:春天来临 老师讲课 大家唱歌 我们回去 名+形:头脑清醒 样式新颖 任务繁重 露珠晶莹 精力充沛 心情愉快 二、 动宾短语 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前 面是动词,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 动+名(代词、名词性短语):敬畏生命、热爱工作、上中学、登泰山 三、 偏正短语 由名词、动车覅或者形容词与他们前头其修饰作用的词两部分组成,两 部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前偏后正,偏的部分(名词前头的修饰成 分,动词、形容词钱的修饰成分)是定语或者状语,正的部分(名词、动词、 形容词)是中心语。 定+名:汉语语法、团结的力量、崇高的理想、我的老师、一位顾客 (偏正部分之间有时间“的”“地”坐标志) 状+动(形):恭敬地鞠躬、完全相信、非常高兴、多么可爱 四、 后补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组成部分之间又补充和 被补充的关系。前整后补,正的部分市中心语,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动+补:跳起来、走得快、跑一趟 形+补:好起来、快得很、高兴的流泪(正补部分之间有时间“得”坐标志) - 14 - 五、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语词之间是并列 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 等连词。构成短语的词语词 性相同。 名+名:语文和数学、知识与技能、工农兵学商 动+动:讨论并通过、赞成或反对、摸爬滚打、改革开放 形+形:庄严而美丽、又高又大、幽默风趣、 聪明、美丽、又善良 词语的感情色彩 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大类 1.凡是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礼貌等肯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做褒义词。 如:高尚、美好、善良、聪明、伟大、真诚 2.带有贬斥、憎恨、轻蔑、粗俗等否定感情色彩的词叫做贬义词。 如:卑劣、丑恶、凶恶、愚蠢、渺小、虚伪 3.介于褒义和贬义之间的词叫做中性词。 如:结果 考点分析: 中考要点 A词语的含义,词的本身与语境意义 B辨析近义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C结合语境判断词的褒贬及正确理解发生变化后的次的感情色彩 D词语成语的恰当运用 E关联词语的运用 F多义词的辨析 G造句等 中考中对词的要求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句式变换与运用 - 15 - 一、单句 (一)句子成分:包括主谓宾语(主干);定状补语(枝叶)。 1.主语 是句子中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 语充当。用“ ”表示。 如:我们是一列树。 2.谓语 是对句子的主语做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有时名词名词也能作为与。用“ ”表示。 如:我们家的台阶低。 3.宾语 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凡是能愿动词后面的一般都是作宾语处理。一般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常用“ ”表示。 如:敌人监视着苇塘。 4.定语 是句子中主语和宾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起修饰和限制作用,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了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一般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数量词充当;一般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有“的”字连接。用“( )”表示。 如:(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5.状语 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与前面的修饰成分,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动作 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一般由副词、形容词、动 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名词充当。一般状语与中心语之间有“地“字 - 16 - 连接。用“ ”表示。 如:画眉 在树边婉转的 唱歌。 6.补语 是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 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会打“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 处所、结果)之类的问题。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充当。一般 补语与中心语之间有“得”字连接,用“< >”表示。 如:树叶绿得<发亮>。 他又白跑了<一趟>。 (二)句子主干:包括主语、谓语、宾语 (三)提取句子主干要注意的问题 1.碰到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句子要把否定词保留早句子主干中。 2.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词是并列结构的,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找出。 如: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 民智慧和力量。 主干:我清楚的看见他来了。 三、 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 (一)复句组成方式 根据复句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 1类:由单句直接组合而成的 如: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类:借助虚词组合成的 如:我们不仅要专心听讲,还要多动脑筋。 (二)一般复句:(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1. 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几个 - 17 - 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单用:还,也,同样,有,另外,同时,一面,一边; 配对使用:既„又„ 不是„而是„ 是„不是„ 一方面„一方面„ 有时„有时„ 有的„有的„ 如: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2. 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单用:况且,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 甚至,更,以致,何况,还,甚至于 配对使用:不但(不仅、不知、不光)„„而且(并且,甚至,还,也, 又) 尚且(况且)„„何况(更不用说,还)„„ 如:这种桥不但形式有没,而且结构坚固。 3. 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 与其„宁可(宁肯,宁愿) 宁可„也不(也要)„ 或者„或者„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或许„或许„ 可能„可能„ 也许„也许„ 如: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4. 转折复句 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做了一个转 - 18 - 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间构成转折关 系。 常用关联词:单用:虽然,虽说是,但是,但,可是,只是,就是,却, 而,反而,然而,尽管,固然,不过,只不过,倒,竟然 配对使用:虽然(虽说是,虽说,岁,尽管,固然)„ 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 如: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5. 假设复句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 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单用: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不然、否则、 要不然、要不是、假使 配对使用: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 就(那么、那、便、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 再„也„,如果说„那么„ 如: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6. 因果关系 前面分局说明原因,后面分局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常用关联词:因为(因)„所以(便)„ 由于„因而...,因此, 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结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 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 - 19 - 常用的关联词: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因果关系单用的词语:由于,因为,所以,因此,故而,从而,以致, 致使,可见,既然。 如: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7. 条件复句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出一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 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只要,只有,除非,一旦; 配对使用:只要„就„ 除非„才(不)„(充分)只有„才„(要 条件) 无论(不管,不论)„都„(完全条件) 例:A、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B、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多重复句 结构上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 由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 123 例:?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 45但是不善于思考,|||(并列)?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 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1.总览全局,确定分局数目 2.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3.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 20 - 完整的句子成分: 定+主+状+谓+补+定+宾 或 状,定+主+谓+补+定+宾 关于句子成分的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 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 21 - 修改病句 病句的类型:?1用词不当 ?2词语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4语序颠倒 ?5 前后矛盾 ?6重复啰嗦 ?7指代不明(或表意不明,产生歧义)?8归类不当 ?9句式杂糅 ?10不合事理 修改符号: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修改并举的类型: ?1提出修改意见 ?2改正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3在缘聚上修改 ?4根据提示修改 实例分析: 1. 用词不当: 用词造句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词语,如果用 词不当,就会使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准确。 A、 感情色彩不当 例:顽强的敌人终于被消灭了。 B、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例1: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 例2: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滥用关联词) 即使„也„ 2. 词语搭配不当 - 22 - 一个词经常和哪些词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比如“发挥”配合使 用的词语是威力、作用、积极性等。 “发扬”经常与作风、传统等词语搭配。因为一个词用在句子里。因 为一个词用在句子里,他同其他词用在结构上发生关系,要和其他词语 意义协调恰当。 A、 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析: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伟大的革命形象。 B、 动宾搭配不当 例:上海技术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管理的专 业化队伍。 析: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C、 主宾搭配不当 例: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析:“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D、 修饰词与中心词语搭配不当 例: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析:“很大的”与“心血”搭配不当,应该为“很多” 3. 成分残缺: 我们说话或作文,是通过一句一句完整的话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 出来的。一般的句子成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指明所要说的是什么 人或什么事物。后一部分说明前一部分“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 样”。 - 23 - A、 缺主语 例: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析:“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的作用,所以应该删去。 B、 缺宾语 例:看到她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其一玩耍、同桌共读。 析: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颠倒 一个句子在词语排列上有一定的次序,表达一定意思,如果词序变了, 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甚至不能表达意思。我们在说话写作时,要避免词 序混乱的现象。 A、 逻辑语序不当 例: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 B、 关联词语序不当 例:?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我不担心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析:两个分句时同一个主语是,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如?句两个分句 的主语都是我,“不但”赢房子啊“我”的后面。两个分句主语不 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前面,如?句两个分局的主语分别是“我”、 “人”关联词应放在我的前面。 5. 我们用词造句时必须注意句子内容要前后一致,不能有前后矛盾的现象。 否则就不能准确表达意思。 A、 前后不统一 例: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 24 - 析: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B、 否定多余 例: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生领导对此并非无责任。 析:“无不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思相悖,应去掉“并 非”或“不”。 C、 范围不清 例: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 挂在走廊的墙壁上。 析:“图片”包括“宣传画,不易并列”,硬说成“宣传画及其他图片”。 6. 重复啰嗦 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不可缺少的成分,如果缺少这些成分,就是 成分残缺的句子。但是有些病句是因为有的人不恰当地使用形容词,有 的堆砌了一些不必要的成分,造成句子重复啰嗦。 例:任何一切困难都吓不倒我们。 析:这个句子是要讲困难下不到我们。为了表示强调,可以在困难面前 加上一切这个附加成分。但是如果在加上任何,就与一切重复,二 者中选一个就可以了。 7. 指代不明(或表意不明、产生歧义) 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时为了避免重复,可以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或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词语。如你我他你„„。同学们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要注意使用恰当,以免影响句子的表达。 例:小明和小林边走边聊天,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写完了。 指代不明 - 25 - 8. 归类不当 用词造句时,不仅要注意选用的词语,还必须使句子内容和实际情 况一致。否则会出现归类不当的毛病。 例:农贸市场里有黄瓜、豆角、圆白菜、西瓜、西红柿等蔬菜。 是水果 9. 句式杂糅 把两句话的意思合在一句里说。 例:他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10. 不合事理 即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例: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 析:当明月高照时不可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该是“夜朗星稀”。 修改病句的原则: 1. 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最大限度的保持愿意,不能重起炉灶、另写。 2. 改动尽可能少,保持句子的简洁。 3. 要注意试题的修改要求,根据实际表达需要修改,忌盲目修改。 4. 修改后的句子只要符合语法等基本规则即可,不需要润色。 修改病句的步骤: 一读 二找 三改 四查 仿写和续写 - 26 - 仿写的要求: ? 仿写的句子要预防写的题目所提及的内容一致。 ? 句式结构要与原句的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 修改方法要与原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保持一致。 注意的问题: ? 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 修改要恰当,和例句的修辞方法保持一致。这就要求熟悉各种修辞方法的特 点和要求。 ? 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共用词语外,仿句的用词要尽量不与被仿句重复。 ? 仿句还要求思想健康,尽量减少调侃、黑色幽默的成分,杜绝错误或偏激的 言论。 语段概括 - 27 - 概括语段就是提取与短的重要信息,重新加以概括,准确完整的加以表达。 所给材料常常是新闻或说明性文字。 概括语段的试题,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A、概括文段中心 B、归纳文段的重要内容 C、拟标题 D、组织新闻导语 E、拟电报稿 F、给事物下定义 1.解答概括说明性语言的试题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提取重要信息 先熟读语段,在理解语段的基础上对语段中的信息加以筛选、提炼, 以便准确的把握关键信息,不致将重点遗漏。 B、排除次要信息 在归纳要点时,通过对多种信息进行比较,辨析、排除那些次要和重 复的信息,以保障语句简洁、突出。 C、表述准确完整 提炼出语段的重要信息之后,要进行加工概括。这时要注意运用概括 性的语句加以表述,要具体准确,不可太抽象。要表达完整,不可顾此失彼, 不可以偏概全。 2.解答新闻你标题或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类似试题时,采用的方法: 首先找到新闻得到与部分,然后对其进行概括。要注意的是如果导语部 分的内容交代得不够明确,在主语部分找到要明确的内容,再进行概括。另 外,还要注意题干中对概括字数的要求。 概括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28 - 1.提取主干法:运用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提炼段落内容。 2.颠倒删减法:通过颠倒句子语序,删减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次要词语的方法。 3.浓缩加工法:把某些词语(短语)在能够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压缩。 如:神舟六号可压缩成“神六”。 修辞方法 - 29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结构:本体、喻体、比喻词 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A、明喻:甲(本体)像乙(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是:像、好像、仿佛„„一样,犹如,般的,如同„„一般 例:鹅毛般的大雪。 B、暗喻:甲(本体)是乙(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是:是、简直、变成、构成了 例:我的家乡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C、借喻:特点是只出现喻体,而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岸上,把这些 大块儿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华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总之是使句子生动形象。 2.拟人:就是将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思维。 拟人的作用:把事物人格化,使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3.夸张:永远远超过客观事物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分类:有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例:A、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 - 30 - 上在更衣室里。” B、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足球 C、我父亲的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 作用: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的作用。 4.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语句排起来,以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 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都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5.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 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的修辞方式。俗称“对对子”。 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作用:起强调作用或增强感染力。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用于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并使文章波 澜起伏有变化。 例: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 8.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句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表达强烈的感情。通常用肯定的句式表达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句式 表达肯定的意思。 例: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说明文阅读 - 31 -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一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对象: 分事物和事理两种,就是说明文中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例说明文。 3.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4.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 摹状貌、引用 主要掌握以下六种: ?举例子:即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更清楚的说明 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说明方法。它既能反映 实际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打比方:通过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为人们熟知 的食物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也叫打比喻。它能把复杂 抽象的事物说明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 32 - ?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相互比较,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做确切说明的说明方法。下定义要求准确,讲求科学性。 形式是:被定义概念+是+事物(事理)的特点+属概念 或事物(事理)的特点+属概念+叫做+被定义概念。 这种说明方法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略条文、产品等。 例: 联拱石桥是各拱相连的石拱桥。 或 各拱相连的石拱桥叫做联拱石桥。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说明对象按划分成不同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的说明方法。 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泳衣任务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程序顺序可看作时间顺序的一种。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主要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 33 -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从整体到局部 ?从原因到结果 ?从特点到用途 ?从主要到次要 ?从概括到具体 ?从现象到本质 6.说明文的结构: 常用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四种: ?总分式: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的说明文。 ?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多用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并列式 多用于使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7.说明文的语言: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 考点提示; 中考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判断文章 的说明顺序。掌握文章说明方法,辨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等。 主要包括: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中心句、关键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语句的含义。?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 34 - ?从文章的内容得到启示,针对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应试技巧: ?明确说明对象: 一般先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如果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回答的时候要写它的本质。 其次是看说明文的类型,介绍形状。性质、 方位、类别、功能、结构的,其说明对象应是事物;介绍概念、原理、规 律、成因、联系的,其说明对象一般是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方面。 说明文每段乃至一般都有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首括句和中心 句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往往隐含在中心句中,从抓中心句 入手,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特征。另外介绍事物及事物发展变化类的作品, 其特征往往表现于外,可从形状、构造着手把握,介绍事理类的作品,其 特征往往隐含于内,需从性质、成因、关系着手把握其特征。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是:(怎样)地说明了(什么)。 例: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 举例子:形象具体的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 - 35 - ?明确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三种顺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说明对象,又各有不同的标志词。 A、介绍事物发展变化顺序的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主要抓住表示时间顺 序的时间词。 B、介绍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工艺品等,常用空间顺序。主要 抓住表示空间顺序的方位词。 C、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主要抓住表示逻辑顺序的内在关系 词。 ?说明文的语言及作用: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抓住关键词,在语境中揣摩其运用的准确性;其次,抓表修饰、 限制的词语,揣摩其严密性;再次,抓数据,揣摩其准确性。 考查题型: A、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 写在下边,并用着重号标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词语(2003河北省) B、“森林能有效的缓解”温室效应中的“”缓解改为“消除”可 以吗,为什么, 析:对于这类关键词,则要分析该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及与 所要替的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再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不能换 成另外一个词的原因。 C、请你说说下边加横线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例:一旦气候有一丝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到很远的地 - 36 - 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的新环境。 析:此类题型只考察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的作用,只 要回答出其作用即可。 答:“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植物来 说也是灾难性的。 D、句中的某些词语能否删去,或换为其他的词。 ?概括说明文的内容 在说明文阅读中,可以从文题或关键词入手,把我说明中心。说明中 心的概括其实就是“说明对象+特征”或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 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议论文阅读 - 37 - 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应该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他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时题目也可以是中心论点。 3.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A、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地史实。所用的事例可 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B、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 理、定理等。 4.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采用事实论据论证的方法,就属于事实论证。 分析作用时应先明确作者列举了哪些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事实论证的突出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是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因为引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 这种论证方法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其作用是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比喻论证:是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用是: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 的方法。阅读是要分析是什么和什么对比,在分析这样对比是为了证 - 38 - 明什么,其作用是是非曲直明确,给人以深刻印象。 5.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6.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分为 提出论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按思路角度分 有横式(并列式)和纵式两种 横式可分为: 总--分--总 总--分 分--总 纵式可以分为: ?递进式:论证层层深入 ?起承转合式: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起),然后从正 面论证(承),再从反面论证(转),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合)。 考点分析: 中考时考察的主要内容有: ?中心论点 ?理解分析论据和补写论据。 ?理解论证方式、方法及其作用 ?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体 会论证语言的特点。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开放性试题: A、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B、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考生进行自主创作。 C、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D、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E、联想想象型试题。 F、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 应试技巧: - 39 - (1)找出中心论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题目找论点 A、如果题目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通常情况下就是中心论点。 B、如果题目是论题,那么它的中心论点一定会含有论题。 C、如果文章题目是故事(或事例)的题目,文章开头首先要讲述故 事或事例,紧接着下文就会有对故事的分析,而中心论点通常就 存在于这段分析中 ?通读全篇找中心论点:从文中找概括性强的句子或自己概括 ?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 A、找紧紧围绕论题、表达看法、主张比较完整的判断性语句。同 属这一类的句子,要找那些概括性强的。 B先看标题和开头,再看结尾和文中总结过渡的句子。论点在开头 时通常会出现“我认为”之类的提示语。论点在结尾时通常会出 现“所以” “因此”“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之类的提示语。 提示:如果前文(开头或中间)有语意类似于提示语后面的语句,前文的 语句就是论点,而结尾部分的是结论;如果没有,那么结尾部分的 这句话就是论点。 C、文中没有论点需要自己归纳时,方法是: 从归纳段意层意入手,尤其要深入研究文章主题部分的内容, 然后再归纳出论点,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论点。 (2)分析文章的论据 常见的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 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 40 - A、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姜论据的本质特点 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B分析论据的作用 分析论据作用时,要明确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要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证明。 C、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需要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 答题一定要分清补写的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3)分析论证方法: 首先掌握道理论证、试试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四种常见 的论证方法。回答这类问题是主要是弄清这四类说明方法的特点。 (4)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首先要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可以四方面考虑: A、词义和概念使用的准确 B、状语、定语等修饰的准确恰当 C、体会语言的鲜明性,感受其语言表达的强烈色彩及作者的语言特点 D、体会关联词、代词、副词、动词及形容词积累关键词语表达中的特殊作用。 (5)阐释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叙述故事(事理)的作用: ?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 ?证明中心论点 ?增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记叙文阅读 - 41 -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 生活的一种常用问题。可分为写人和叙事两种。 A、写人:以叙述人物为主,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褒贬、爱憎态度。这 类记叙文常常会叙述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B、叙事:以叙述事件为主,反应作者对事件的某种态度看法。这类记叙 文主要记叙一件事,把时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 ?直接交代,由作者一一列出 ?间接交代,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名或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交代, 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点名。 2.记叙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记叙稳重以第一二三人称为主,第二人称用于一三人称之中。 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目的主要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3.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五种:(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评叙) 主要说三种: ?顺序: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的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些事情的发 生过程。 作用: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 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42 -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 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二是插进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 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序难以交代 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正面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 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应作品的 主题。 ?从侧面描写入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挨打的描写。 ?以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 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 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用极经济的笔 墨状物写人,往往可以达到形神毕肖,性格鲜明的效果。 ?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外,还有其 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任务 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存在着比较、对比、衬托关系。 5.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含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指对日月星辰、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 色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 43 - 作用:渲染气氛,表达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突出中心思想。 B、社会环境: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 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交代时代背景,揭示人物身份,突出中心。 6.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可 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 文章思想感情更加鲜明突出。 ?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 ?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 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 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两点: A、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继续上网材 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 B、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 条途径。 议论和抒情在文章的结尾出现,其作用常常是点明中心,深 化(升华)文章主旨(主题)。 7.详略与主题的关系 - 44 -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紧扣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主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 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作概括叙述。所以说寻找文章中心要看 材料详写的部分。 8.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 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是正确理解 文章的内容。对于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 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 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 考点分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察的内容有: ?基础知识的理解,如结合语境解释词义,揣摩词语的表达效果等。 ?文体知识的把握,如记叙的顺序、线索、中心详略等。 ?中心内容的领会,如:句子的含义、作用、重点句、中心想、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文章精华的欣赏,如妙词、佳句、人物形象等。 ?写作技巧的分析,如对比、借物抒情、象征、烘托等 ?创造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试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大多情 况下无论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领悟启发,在领会大意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理解,悟出一点以往曾有过的心得即可。 应试技巧: - 45 - 1、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不是词典意义,而是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指代词和文中临时具有指代词作用的词的含义。?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解答方法是: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思考本句中除盖茨以外部分的意 思是什么,该词解释成什么意思,能够使这句话通顺,该词就是什么意思。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在解题时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作者特殊的写作心理。解答这类题目时候。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的基本原则。 2、理解句子含义: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这类句 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2)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3)文中 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方 法,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 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 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 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再次, 要从理解修辞方法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涵义。 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 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 - 46 - 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最关键的一点是:找到句中关键词语,正确理解其含 义,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难句的理解主要在于复杂的长句。在 理解时,可借助语法知识,抓住句子主干进行分析,也可借助修辞特 点,有些句子由于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而不易理解。 3.概括段意: ?有中心句得摘出句子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需要需要加以补充完 善;句型不是陈述句的,要变成陈述句。 ?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到本段末尾找,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到上一段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到下一段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的关系,将各 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 递进等,就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 将全段看作一个复句。 4.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一篇文章的题材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和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线索的种类:?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 人物串联起来)《藤野先生》?以事件为线索 ?以某物为线索 ?以人 为线索 ?以见闻为线索 ?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5.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 47 - 除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看文章的取材(选取典型材料,详略的处理,选材别具一格) ?看文章结构(结构严谨,严谨又灵活或顺序、结构精巧,匠心独运, 双线结构,明、暗线结合) ?看表达方式 ?看语言的运用(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成语故事的活用,修辞手 法的运用等,语言风格,有的朴素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 籍,有的幽默辛辣) 6.心理活动 ?要描述“XX”的心理活动,要站在“XX”的角度具体去描写心理活动。 ?反应(表现)“XX”怎样的心理,则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简单概括人物心理。 7.分析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考查有两种形式: ?概括人物形象。问题行驶时:“XX是一个怎样的人,”解答这类题只需 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高贵品质即可。 答题形式是: (人物)是一个 (特点)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解答这类题时就要结合具体的事例答出人物的特点。也 就是说答案中既要有人物的特点,又要包括对事件的概括。 答题形式是:“XX”事,表现(说明)他 特点。 8.归纳中心思想 方法: ?分析文章标题: - 48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文章中心,不直接揭示 主旨的文章的题目也总是或显或隐的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 析题目。 ?分析文章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在结构上 的作用常常是总领全文(宗其全文、引起下文),内容上是点明题意,概 括文章内容等作用。 ?分析文章结尾 许多文章记叙文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在篇末点题用很短的议论、 抒情揭示文章中心,所以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分析文中一轮抒情的句子: 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 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再结合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 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7 ?有些文章比较复杂,需从多方面入手,结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表达格式:通过记叙(描写)文章主要内容,表达(表现、赞美、批判、揭 露、反映)了中心思想。 - 49 - - 50 -
/
本文档为【语文文学常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