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的研究

2017-10-30 17页 doc 58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的研究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的研究 .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研究 1,2231 嵇晓燕,杨龙元,王跃思,崔广柏 1.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基于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用气相色谱法对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中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的监测资料,对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的研究
太湖流域近地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的研究 .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研究 1,2231 嵇晓燕,杨龙元,王跃思,崔广柏 1.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基于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用气相色谱法对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中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的监测资料,对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6分数平均值为(413.7?19.2)×10,且呈上升的趋势,主要受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二氧化碳体积 -6分数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高,夏秋季低,冬季出现峰值,平均体积分数为(417.8?3.7)×10,夏季出现谷值,平均体积分 -6-6-6数为(400.8?14.7)×10,一年中最高值(424.0?1.1)×10出现在12月份,最低值(387.7?1.4)×10出现在8月份,主要受源汇强度变化影响;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日变化基本呈双峰态,这是源汇强度变化和边界层稳定程度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季节变化;日变化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1-0065-06 近百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及图1左图所示。虽仅占全国总面积的0.4,,人口其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已经引起和国内生产总值却分别占全国的3,和10,,财政[1,5][24,25]人类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而二氧化碳是大气。太湖流域不仅是全国人收入则占14,以上 中除水气以外体积分数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工业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程度最-6革命前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280×10,2000年高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举足轻重-6,达到368×10,上升了(314),。据预测,2100的地位。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环境变化有年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将上升到(490,着十分显著和直接的影响,使这一地区成为人类活-6 [6]1260)×10。二氧化碳的生命周期很长,一般认动对环境影响最剧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本文利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寿命是120 a左右,最长可用气相色谱法对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的生存200 a之久,据估计目前二氧化碳的增加对增本底体积分数变化进行观测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强温室效应的贡献大约是70%,大气中二氧化碳体度上反映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大气二氧化碳的积分数的增长在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本底体积分数变化特征。 [7,9] 化中所起的作用最大。1 实验方法 科学家们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开始了对二氧1.1 采样地点 化碳本底体积分数的监测和研究,制定了很多研究采样点设在中科院地理湖泊研究所在无锡的,在全世界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大气二氧化碳本生态实验站的太湖平台(31?25′N,120?12′E),如底体积分数的监测站并收集各处的资料建成大气二图1右图所示。该站位于北太湖边,在偏僻清洁的[10,16]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的资料中心。20世纪80乡村环境中,远离大的城镇建筑,不会受到局地污年代以来,国内王庚辰、温玉璞、王明星、王跃思、染源的影响,选址基本能满足区域站的要求,结果[26]周凌晞等学者在部分地区进行了间歇式采样或短期可代表流域的整体状况。而且气体采样点离分析连续测量,取得的结果初步反映了我国内陆一些地气体的室内实验室很近,采完样后可立即进行分[17,22]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本底值现状。中国正处在析,不会因为分析气体时间耽搁对研究产生影响。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1.2 样品采集 异较大,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采样从2003年1月5日开始,每5天1次,一直到数的影响不同,必然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2005年6月30 日(观测还在继续),在北京时间10:00[23]数值的区域差异。因此,有必要加强不同典型区时进行。日变化观测分别在2003年的4月25—27日、域的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的监测和研究。 7月10—11日、9月25—26日和12月23—26日进行,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泊面积2338 每隔2 h采1次气。每次采样在距离地面3 m高处。 2km,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下游尾用100 mL医用注射器为采样容器,注射器带三2闾与钱塘江、杭州湾之间,总面积36895 km,如通阀,用三通阀完成采气密封和把气样注入分析仪. . 图1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点位置 Fig. 1 Site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500.0进样器。1 L气体样品气袋备用,在日变化观测 480.0时因不能及时分析气样而作暂时存储。 ) 460.0-6)1.3 样品分析 -6440.0采集的气样迅速送到实验室,用中国科学院大)/(×10420.02(×10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利产品CA-5气体样品进样仪和CO2400.0φ(COφ380.0HP公司生产的5890?型气相色谱仪来分析计算气 360.0样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仪器的工作原理具体参340.0见文献[27]。用高纯氮气为载气,氢气为燃气,空200320042005年份-1 气为助燃气,流速分别为:30 mL?min,30 图2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变化 -1-1mL?min,400 mL?min。检测器、柱箱和接触Fig. 2 Variation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媒温度分别为200 ?、55 ?,375 ?。据有关文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献,采用这种方法对二氧化碳的测量和通常用于测 -6-6量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技术(NDIR)测出的数据和(426.3?14.5)×10,逐年递增。可见太18.4)×10[20, 27]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有着逐年上 分析用的标准气体来自中国国家标准物质中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太湖流域拥有上海、江苏、心。在分析一组气样的前后分别注入2针标准空气,浙江等省的几十个经济发达的县市,是我国经济最以4针标准空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平均值作为标发达的地区之一。太湖流域现拥有铁路、公路、水准空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值。计算出峰面积后与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也是我国交通运输最繁标准空气二氧化碳的相比体积分数,就可得出该气忙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样的体积分数。 输业的发展,人类活动增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2 结果与讨论 的增加,以致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在观测时段2.1 总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内呈上升趋势。这和全球大气及中国大陆上空二氧[23, 28]用5 d观测1次的2003年1月5日到2005年化碳体积分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6月30日的数据,将明显不合理的点(大于5倍方在观测时段内,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6差)剔除后,画出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体积分数平均为 (413.7?19.2)×10。利用资料中查积分数变化图,如图2。从图中可看出,整个观测到的各地区不同时期的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值时段内,太湖流域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基本在和变化率换算到和本次研究相同时期的体积分数-6-6[10, 16,23, 28, 29]370×10和480×10之间,平均为(413.7?值,把这些结果和太湖流域的进行对-619.2)×10。2003年年平均体积分数为(405.5?比,如表1(下页)所示。 -618.6)×10,2004年年平均体积分数为(414.7?-6-618.9)×10,增加了9.2×10,年增长率为2.3, 。 而且3 a的现有资料同期观测时段1,6月的平均体-6积分数分别为(403.4?19.5)×10、(419.7? . . 1)表1 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的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6 地区 经纬度 海拔/m φ(CO)/10 平均年增长率/, 2 Mauna Loa 19?32′N,155?35′W 3397 377.2 0.43 瓦里关山 36?17′N,100?54′E 3810 374.7 0.48 华北兴隆 39?48′N,116?57′E 2118 374.6 0.51 北京 38?58′N,116?22′E 52 407.7 3.7 太湖流域 31?25′N,120?12′E 7 413.7 2.3 1) 该表中除太湖流域以外的各地区CO体积分数值均为文献中所查的值换算出的与太湖流域观测同期的值 2 470.0从上表可以看出:夏威夷的Mauna Loa、瓦里2003年2004年平均460.0关山和华北兴隆等区域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基本450.0) -6-6)都差不多,在375×10左右,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440.0-6430.0/(×10二氧化碳平均体积分数和上面3个地区比起来高得2420.0(×10 COCO2多,而仅比北京市的大气二氧化碳平均体积分数高410.0,φ400.0一些;Mauna Loa、瓦里关山和华北兴隆二氧化碳390.0体积分数年平均增长率在一个数量级,而太湖流域380.0123456789101112和北京在一个数量级。主要是由于太湖流域经济发月份 达,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之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图4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月变化 Fig. 4 Monthly variation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Mauna Loa、瓦里关山和华北兴隆要高,而与人口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超过1000万的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北京的相当。 可推断出太湖流域是我国华东地区大气二氧化碳-6出现最低值,两者相差17.0×10。 的一个源,且经济交通越发达,人类活动越多,大具体到月份,图4给出了2003年、2004年及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年平均增长率越高,二氧化碳观测时段平均的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月体积分数也越高。 平均体积分数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2 a中2.2 季节变化 冬春季节的几个月份大气二氧化碳平均体积分数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有一明显高于夏秋季节,2 a中体积分数最高值都出现定的季节变化。在观测时段内,春季(3—5月份)在4月份,而最低值都出现在8月份。观测时段平-6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平均值为(417.6?15.3)×10,夏季均的年变化曲线先在4月份达到1个峰值,二氧化-6(6—8月份)为(400.8?14.7)×10,秋季(9—11月-610.6)×10碳体积分数为(432.9?,然后逐渐下降,-6份)为(410.4?10.0)×10,冬季(本年度的12月份在7月份有一点上升又下降至8月份达到最低值-6和下年度的1—2月份)为(417.8?3.7)×10。可见四-6(387.7?1.4)×10,接着又逐渐上升,到12月达到430.0-6另一个峰值(424.0?1.1)×10。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425.0-6差45.2×10,可见太湖流域的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420.0) -6)415.0-6月平均体积分数变化幅度较大。 410.0/(×102出现这种夏季体积分数低,冬春季体积分数高(×10405.0 COCO2的情况,是由于人类活动及陆地植物生态系统在不,400.0φ 395.0同生长期与大气之间气体交换的差异所造成的。在390.0夏秋季节植物枝叶茂盛,光照充足,气温高,降水385.0春夏秋冬充沛,植物光合作用强烈,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的季节 二氧化碳远大于因呼吸及土壤有机碳氧化所排放图3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季节变化 出的二氧化碳,因此夏季存在生物汇而不是源,导Fig. 3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致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低;而冬春季植物枯 萎,光合作用弱,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季平均体积分数相差不大。如图3所示,年度里呈远小于因呼吸及土壤有机碳氧化所排放出的二氧现由春到夏递减,夏至秋至冬又升高的规律;冬季化碳,且一些取暖设施向空气中排放出二氧化碳,与春季值相差无几,但冬季略高,是最高值,夏季源大而汇小,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高。因. . 500.0此在具体月份上,4月份以后由于植被渐渐复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480.0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开始下降,至8月份降到最460.0) )-6低,9月份以后植物逐渐落叶,大气二氧化碳体积-6440.0 分数开始快速回升,加上冬季供暖,导致二氧化碳420.0/(×102(×10400.0体积分数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至4月达最高。 CO2 COφ,380.0在图4中可看出:2 a里7月份大气二氧化碳360.0月平均体积分数较之5—6月份出现较高反弹。通340.01357911131517192123过分析同期气象资料发现:由于受季风影响,两年时刻 里7月份每次取样时都恰好是阴雨天,而5—6月 图5 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日变化图 份取样日基本都是晴天,连续的阴雨天气减少了植Fig. 5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物的光合作用时数,同时增强了植物、土壤的呼吸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强度,因此出现了大气二氧化碳月平均体积分数反 [30]弹现象。 线,因为采样时每隔2 h采1次气,对于没测的时 据文献[23],中国大陆上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刻采用线性插值。如图中虚线所示,全年平均日变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平均而言,一年中月化呈现双峰态,2:00左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出现第平均体积分数最高值多出现在4月下旬存或5月1谷值,在7:00左右出现第1峰值,接着二氧化碳初,最低值则出现在每年的7—8月份。由前文的体积分数下降,至14:00左右达到全天第2谷值,分析可看出太湖流域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出现然后上升,在22:00左右出现全天第2峰值。2个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中国大陆上空平均的变化规律峰值有一定差异,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白天的峰值为-6-6相一致。表2中列出了太湖流域和资料中查到的各,晚间为411.0×10。2个谷值也有一定414.7×10-6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季节变化幅度和最差异,白天的谷值为387.0×10,夜间的为-6大、最小月平均值出现时间的对比数据。太湖流域400.3×10。最高值出现在7:00左右,最低值在14:00的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季节变化幅度均值比夏左右。出现这种日变化是源汇强度变化和边界层稳[28][29][22,23][32]威夷的Mauna Loa、瓦里关山和华北兴隆定程度相互作用的结果。7:00左右二氧化碳体积[22]高,但比北京低。 分数出现最高值后,日间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 定大量大气二氧化碳,同时对流强烈,因而大气中表2 不同地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季节变化特征 Tab.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一直降低,处在低水平,14:00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左右植物光合作用和对流输送等二氧化碳汇最活 季节变化幅 月平均体积分数 月平均体积分数 1) 跃,笔者所监测的对流层底部的一部分大气二氧化地区-6度均值/×10 最大值出现月份 最小值出现月份 碳不是被植物光合消耗掉了就是被输送到了高空,Mauna Loa 5.92 4,5 9,10 因此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达到最低值,日瓦里关山 10.05 4,5 7,8 落后,植物停止光合作用,加之大气边界层趋于稳华北兴隆 30.79 北京 108.00 1,2,11,12 7,8 定,对流减弱,土壤和生物呼吸以及工业生产等产太湖流域 45.20 4 8 生的二氧化碳便在近地层大气中积累,大气中的二 1) 夏威夷的Mauna Loa、瓦里关山和北京都是1993,2000年的统氧化碳体积分数便随着太阳光线的消失而逐渐上计数据,华北兴隆是1994,2000年的统计数据,太湖流域只是本次观升,至晚间22:00以后,工农业生产减少,交通运测时段的数据 输活动也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源强度减弱,致使大 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又略有下降,稳定后开始上升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夏威夷的Mauna Loa、瓦 一直到次日日出后的7:00左右达到峰值,体积分数里关山、华北兴隆、太湖流域至北京,距离人类活 才又逐渐下降。 动越近,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越大,植被的季节变化 从图5中可看出,基本上1 d中各个时刻,冬越明显,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季节变化幅度也越 季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第大。说明人为活动强度和植被季节变化幅度是决定 3,夏季的最低,这也和前面分析的季节变化特征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季节变化幅度的主要因素。 相符。在4个季节中,冬季的双峰态最明显,第12.3 日变化 谷值出现在临晨1:00,第1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图5给出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和年均值 第2谷值出现在下午14:00,第2峰值出现在晚间的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CO体积分数的日变化曲2 . . [5] ZWIERS F W, WEAVER A J. The cause of 20th century warm-22:00。春季的双峰态不是很明显,但白天的谷值图 ing[J].Science, 2000, 290(5499): 2081,2083. 中看得很清晰,在下午的16:00。秋季日变化的最[6] IPCC.Climate Change 2001 [R]. Synthesis Report.2001: 10,11. 高值出现在上午6:00,最低值在下午15:00。夏季[7] IPCC.Climate Change 2001 [R]. Synthesis Report.2001: 6. 也曾现双峰态,第1谷值出现在临晨1:00,第1峰[8] HOUGHTON J. 全球变暖[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8: 15,51. 值出现在上午6:00,第2谷值出现在下午16:00,HOUGHTON J.Warm Globally[M].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第2峰值出现在晚间23:00。 Press, 1998: 15,51. , 7: 23. [9] 吴兑.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由王跃思等在北京的观测结果对比可知:太湖 WU Y. Greenhouse Gases and Effect[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流域与北京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日变化规律相 ical Press, 2003, 7: 23. 似。北京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也呈现双峰态模[10] KEELING C D, BACASTOW R B, et al. Atmospheric carbon dio-式,在2:00—3:00时出现第1谷值,6:00出现第1xide variations at Mauna Loa observatory, Hawaii[J]. Tellus, 1976, 峰值,接着下降至14:00—15:00时达到全天第2谷28: 538,551. [21]值,然后上升在22:00出现第2峰值。 [11] DETTINGER M D, GHIL M.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春、夏、秋、冬季太湖流域二氧化碳体积分数and climate[J]. Tellus, 1998, 50B(1): 1,24. atmospheric CO2 -6-6-6[12] KEELING C D, WHORF T P, WAHLEN M, et al.1995: Internnual 日变化幅度分别为49.4×10、42.0×10、40.2×10、-6-6extremes in the rate of rise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since 56.6×10。而瓦里关山夏季小时日振幅约2×10,1980[J]. Nature, 1995, 375(6533): 666,670. -6其它季节都小于0.5×10;北京4季分别为[13] SHERWOOD B I, CRAIG D I, ROBERT C B J. Seasonal and diur--6-6-6-623.2×10、39.0×10、38.7×10和26.2×10。太湖nal variations of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O concentration within 2流域一年四季日变化振幅都比中国大陆本底区域a esidential sector of the urban COdome of Phoenix, AZ, U S A[J]. 2 大得多,比北京的也高,主要是太湖流域人类活动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 36: 1655,1660. [14] 王庚辰. 大气中CO浓度的全球监测现状[J]. 地球科学进展, 1994, 造成。 2 9(4): 70,77. 3 结论 WANG G C. Advances in global monitoring of CO concentration in 2(1)在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这一观测时the atmospher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1994, 9(4): 70,77. 段中,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一直[15] 汪勤模. 大气本底及其监测[J]. 贵州气象, 1994, 4: 25,30. 呈上升的趋势,体积分数平均值为(413.7?WANG Q M. Gas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monitor[J]. Meteorolo--619.2)×10,较经济不发达地区高,主要是受人类活gy of Guizhou, 1994, 4: 25,30. 动、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16] 周凌晞, 汤洁, 张晓春, 等. 气相色谱法观测本底大气中的甲烷和 二氧化碳[J].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7: 356,361. (2)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季 ZHOU L X, TANG J, ZHANG X CH, et al. In-situ gas chromato-节变化明显,年度里呈现由春到夏递减,夏至秋至ide[J]. graphic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methane and carbon diox冬又升高的规律,冬季与春季值相差无几,但冬季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1998, 7: 356,361. 略高,是最高值,夏季出现最低值;而具体到月份,[17] 王庚辰.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M]. 北京: 中国环12月份出现最高值,8月份出现最低值,主要是受境科学出版社, 1996: 39,44. 物候季节源汇强度变化的影响。 WANG G CH. Monitoring of Greenhouse Gases Concentration Dis- charging and Correlative Course[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3)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日 Science Press, 1996: 39,44. 变化剧烈,基本呈双峰态,1:00—2:00和14:00— [18] 汪勤模.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J]. 辽宁气象, 1994, 1: 33,34. 16:00出现谷值,6:00—8:00和22:00—23:00出现峰WANG Q M.Base observatory of atmosphere background in Chi-值,主要是源汇强度变化和边界层稳定程度相互作na[J]. Meteorology of Liaoning, 1994, 1: 33,34. 用的结果。 [19] 温玉璞, 汤洁, 邵志清, 等. 瓦里关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地 表排放影响的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5: 129,136. 参考文献: WEN Y P, TANG J, SHAO ZH Q, et al. A study of COatmospheric 2 [1] RAMANATHAN V, CICERONE R J, et al(Trace gas and their po-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and emission from the soil surface at MT. tential role in climate change[J].J Geophys Res1, 1985, 90: 5547,Waligua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7, 5: 5566. 129,136. 13[2] ESSERKE G. Sensitivity of global climatic impacts[J].Tellus, 1987, [20] 周凌晞, 李金龙, 温玉璞, 等. 瓦里关山大气CO及其δC本底2 39B: 245,260. 变化[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5: 135,139. [3] KERR R A(It’s official: Humans are behind most of global warm-ZHOU L X, LI J L, WEN Y P, et al. Background variations of at- ing[J].Science, 2001, 291(5504): 556. 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its stable carbon isotopes at Mt. Wali-[4] BRADLEY R(1000 years of climate change[J].Science, 2000, gua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2003, 5: 135,139. 288(5470): 1353,1355. [21] 王跃思, 王长科, 郭雪清, 等. 北京大气CO浓度日变化、季变化2 . . 及长期趋势[J]. 科学通报, 2002, 7: 1108,1112. WANG Y S, LIU G R, WANG Y H, et al. Simultaneous mea- WANG Y S, WANG CH K, GUO X Q, et al. Diurnal and seasonal 、CH and NO emission from terrestrial ecosystem sur4ement of CO242 with one improved gas chromatography[J]. Techniques and Equip-variation of Beijing atmospheric CO[J]. Science Bulletin, 2002, 7: 2 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2003, 101108,1112. : 84,90. [22] 王长科, 王跃思, 刘广仁. 北京城市大气CO浓度变化特征及影[28] HOUGHTON J. 全球变暖[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8: 11. 2 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003, 7: 13,17. HOUGHTON J. Warm Globally[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WANG CH K, WANG Y S, LIU G R.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Press, 1998: 11. COvariations and some affecting factors in urban area of Beijing[J]. [29] CMDL/NOAA. Atmospheric CO monthly mean concentration: 2 2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3, 7: 13,17. Mauna Loa [R].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Tokyo: WMO [23] 王庚辰, 温玉璞, 孔琴心, 等. 中国大陆上空CO的本底浓度及其WDCGG DATA, 2002. 2 变化[J]. 科学通报, 2002, 5: 780,783. [30] CMDL/NOAA. Atmospheric CO monthly mean concentration: Mt. 2 WANG G CH, WEN Y P, KONG Q X, et al.CObackground con-Waliguan [R].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Tokyo: WMO WDCGG 2 centration and variation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J]. Science Bulle-DATA, 2002. tin, 2002, 5: 780,783. [31] YANG X, WANG M X. Monsoon ecosystems control on atmospheric [24] 王苏民, 窦鸿身. 中国湖泊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2.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ferred from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 WANG S M, DOU H SH. Lake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tion between year-to-year changes in land precipitation and atmos- 1998: 1,2. pheric CO growth rat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0, 2 [25] 秦伯强, 胡维平, 陈伟民, 等. 太湖水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M]. 27(11): 1671,1674.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 [32] WANG Y S, ZHOU L, WANG M X, et al. Trends of atmospheric QING B Q, HU W P, CHEN W M, et al. Water Environment Evolu-methane in Beijing[J]. Chemosphere-Global Change Science, tional Course and Mechanic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2001(3: 1. ): 65,71. [26] 杨龙元. 大气本底污染监测中的几个问题介绍[J]. 高原气象, [33] 周凌晞, 汤洁, 温玉璞, 等. 地面风对瓦里关山大气CO本地浓度2 1990, 9: 337,346. 的影响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2): 135,139. YANG L Y. An introduction of some aspects in the background air ZHOU L X, TANG J, WEN Y P, et al. Impact of Local Surface Wind 1990, 9: 337,346. pollution monitoring[J]. Plateau Meteorology, o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at [27] 王跃思, 刘广仁, 王迎红, 等. 一台气相色谱仪同时测定陆地生态Mt. Waligua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2002, 22(2): 135 系统CO、CH和NO排放[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139.242 10: 84,90. Study on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1, 221 JI Xiaoyan, YANG Longyuan, WANG Yuesi, CUI Guangbai 1.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4, China; 2.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3.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from January 2003 to June 2005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b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are analyzed. During the measurement period, it shows that the mean volume fraction of the -6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is (413.7?19.2)×10 and the concentration trends increasing, which is effected by the hu- man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transportation.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s obvious. It is high in winter and spring, and low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peak value, -6-6(417.8?3.7)×10, appears in winter. And the valley value, (400.8?14.7)×10, occurs in summer. In a year, the maximum (424.0? -6-61.1)×10 appears in December, and the minimum (387.7?1.4)×10 occurs in August. It is mainly influenced under the intensity variation of sources and sinks. Diurnal variation takes on two-peak regularity, which is induced by 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intensity variations of sources and sinks and the stability degree of boundary layer. Key words: Taihu Lake catchment;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seasonal variation; diurnal variation .
/
本文档为【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二氧化碳本底体积分数观测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