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生儿病室医院管理制度汇编

2019-04-18 50页 doc 173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新生儿病室医院管理制度汇编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卫生部(卫医政发[2009]123号)《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二、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设医疗区和我,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行装,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等。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洗手设施非手触式水龙头。 三、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也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
新生儿病室医院管理制度汇编
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卫生部(卫医政发[2009]123号)《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二、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设医疗区和我,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行装,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等。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洗手设施非手触式水龙头。 三、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也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开展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整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五、对使用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做好清洗消毒;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六、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七、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付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八、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沁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九、严格限制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数,患感染性疾病者不得探视,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无陪护区、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十、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件》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 一、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二、护士监测体温时发现发热病人及时报告医师。 三、管床医师查房时注意病人的不正常发热,追查原因,出现不能解释的发热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杜绝医院感染病例的漏报。 四、开展卫生学监测,定期对医务人员手、消毒液、空气、物体表面(奶瓶、奶嘴、蓝光箱、暖箱等)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五、开展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特别对使用呼吸机、使用脐/中心静脉插管的患儿进行严密监测,填写新生儿日志与高危新生儿等监测表格。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进行整改。 六、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立即探子医院规定程序报告,及时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新生儿病室多重耐劳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出耐药的细菌。 一、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加强医务人手卫生。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儿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儿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或定植儿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劳菌传播。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或定植患儿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准。 3、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儿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安置在同一房间。 4、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探试消毒。 5、医务人员对中层得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劳菌感染患儿或定植患儿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或定植患儿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税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1、要加强多得耐药茵感染患儿或定植患儿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2、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徽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儿暖箱、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被患儿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新生儿病室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制度 1、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明显污染随半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氧消毒液,作用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面同地面。 2、擦试用的布巾应分区使用,布布使用后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10分钟,洗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3、拖把分区使用,标记清楚,拖把使用后清洗,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洗净消毒剂,干燥悬挂备用。 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的管理制度 一、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三、患得患失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四、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湿化液为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用水。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每周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试消毒一次,再用清水探试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五、接触患儿皮肤、粘腊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六、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七、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新生儿淋浴的管理制度 1、新生儿应每日沐浴(危重儿除外),并制作新生儿沐浴流程,流程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2、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非沐浴用物不得放入沐浴间。 3、工作人员着装整齐,剪短指甲、衣服口袋内避免有坚硬物,凡患呼吸道、皮肤及其他病人员均不得接触患儿进行沐浴操作。 4、严格查对制度,沐浴时必须核对手圈与床号是否一致,严防抱错患儿。 5、勿在畏奶后立即沐浴,应在奶后1小时才能进行沐浴,以免影响消化和吐奶。 6、新生儿沐浴方式应为淋浴,水温以38—40℃为宜,沐浴时先洗脸部、头部、上半身、再洗下半身,并注意观察全身情况,注意保护眼睛、耳朵、勿将水灌入品腔及耳鼻内,防止发生中耳炎及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沐浴用品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用品,禁止交叉使用。 7、夏天沐浴后在皮肤褶皱处,如:臂部、腹股沟、腑下、颈下洒爽身粉,以保持皮肤干燥,冬天沐浴后涂润肤油,保持皮肤润滑,爽身粉和润滑油应专婴专用,使用时避免污染。 8、沐浴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全身皮肤、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终止沐浴,并报告医院给予及时处理。 9、沐浴间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每日清扫后用含有效氯400-700mg/L消毒液擦试台和地面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清洁,每周五下午大清扫一次。 配奶间工作制度 1、配奶间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的相关规定,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凡查有痢疾、伤赛、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从事配奶和喂奶。 2、非配奶人员不得进入配奶间,配奶间内不得堆放杂物,配奶人员配奶前后必须清洁消毒双手。 3、配奶用奶具用后必须及时清洁、晾干,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清洁保存备用。 4、为确保新生儿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新生儿室统一提供辅奶,辅食,拒收家属提供的母乳、辅奶和其它辅食。 5、冰箱内除存储所配辅奶、辅食外,不得储存任何其它外用药品及杂物,储存奶应在24小时内使用,使用时必须复温。 6、每日检查贮奶冰箱温度,保持冷藏室温度在2—8℃,并做好相关记录。 7、每周一和每周四用1:100(84)消毒液擦抹消毒贮奶冰箱两次,并每天保持冰箱的清洁。 8、每日对配奶间进行清洁卫生,空气消毒一次,并做好消毒记录。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2、洗手的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拗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部位等。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洗手具体揉搓步矛为: (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医务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3)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4)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6、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7、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8、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 9、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10、科室应提供合格的手卫生设施(重点部门的水龙头为非接触式开关,有干手装置,速干手消毒剂),并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记录。 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工作人员健康的要求 1、有下列情况的医务人员不适于在新生儿室工作:①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百日咳和结核等;②非特异性发热;③肠胃炎;④开放性或引流的皮肤病变;⑤活动性疱疹病毒感染;⑥健康带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在患颊骨期间,应暂时调离新生儿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2、新生儿室工作人员应不定期做鼻和咽拭子、粪便的肛拭采样培养,发现传染病带菌者及病人应调离新生儿室,直至连续培养2—3次阴性为止。 3、工作人员职业防护 处于生育年龄、妊娠期医务人员警惕风疹感染,应注意风疹疫苗,在与乙肝病毒感染的新生儿接触时或注射、抽血时,应防止发生针头刺伤;若发生刺伤,应注意乙肝免疫球蛋白。 4、工作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齐、着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服保持清洁、污染后及时更换,进入治疗室及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未穿工作服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 5、入室前应换专用鞋,在护理、治疗操作、喂奶或诊断新生儿时,必须戴口罩。 6、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住址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接触血液、体液、分沁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物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应后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二、限制人员流动 1、应严格限定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数,患感染性疾病者不得探视。 2、应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无陪护病区、医疗区非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三、预防环境污染 1、应通过采取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的消毒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2、应保持空气的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min,有条件者可使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 3、病室内只能放置与医疗、护理等活动密切有关的物品。 4、室内禁止养花,严禁在室内进食及抽烟。 5、定期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清洁与干燥,采用湿式清洁,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四、配奶器的清洁与消毒 1、配奶器及奶瓶必须保持清洁。从配奶、运送、分奶、消毒、贮存送入新生儿口中,每个环节要防止感染的发生。 2、调乳应该实施无菌操作,开始前认真洗手。 3、可重复使用的玻璃奶瓶,使用后的奶瓶、奶嘴先用清水清洗, 再送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加用洗涤剂浸泡刷洗奶瓶内外污渍、奶渍,洗涤剂使用按说明配置,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洗净后的奶瓶用红外线烤箱(115℃,30min)烤干或使用干燥机烘干,干燥后的奶瓶用纸塑包装封口,贴上化学指示胶带,高压灭菌,清洗后的奶嘴入锅中煮沸消毒15min(从水沸腾后算起)。 4、新生儿哺乳时颈下垫的小毛巾,应做到一次一换一消毒。 5、使用一次性胃管,保证胃管的清洁和通畅,每周更换2次。 五、新生儿的护理 1、新生儿应每日沐浴(危重儿除外),并制作新生儿沐浴流程,流程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2、新生儿沐浴方式应为淋浴,水温以38—40℃为宜,沐浴时先洗脸部、头部、上半身,再洗下半身,并注意观察全身情况,注意保护眼睛、耳朵,勿将水灌入品腔及耳鼻内,防止发生中耳炎及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沐浴用品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用品,禁止交叉使用。 3、夏天沐浴后在皮肤褶皱御,如:臂部、腹股沟、液下、颈下洒爽身粉,以保持皮肤干燥,冬天沐浴后涂润肤油,保持皮肤润滑,爽身粉和滑油应专婴专用,使用时避免污染。 六、脐带的护理 1、包扎及早带纱布保持无菌及干燥,避免被大、小便占湿或污染。 2、发生污染及时更换。 3、每日对脐带做常规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断面。 4、若脐册处潮湿或有脓性分沁物,应做好细菌学检测,并进行治疗。 七、新生儿物品固定使用 1、新生儿使用一切医疗器具,都应做好使用前的消毒、灭菌工作。 2、眠药水应分人、分眼使用(即左、右眼分开)。 3、新生儿采用腑下测温,体温计用后放入75%酒精中浸泡30min,擦干备用。 八、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制定本科室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度和使用原则,避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尽量使用一种抗菌芗,减少联合用药,并要考虑药物,对新生儿尽量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减少联合用药,并要考虑药物对新生儿肝、肾的不良反应。 2、有感染的新生儿需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根据药敏选择用药,避免滥用,遐用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及频繁换药,应掌握给药的方法和用药的时间,感染控制后尽快停药,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造成细菌军,菌群失调的发生,增加内源性感染的风险。 3、新生儿感染,得到药敏结果之前经验性使用扩展力药物有如下建议:原则上避免使用氨基糖甘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出生3天内发生的新生儿肺炎,首先考虑宫内感染,病原菌为G菌多见,宜选用氨牙痛青霉素或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但若考虑病原茵为B组溶血性链球菌或李斯特菌感染,首先青霉素。 九、严格隔离制 1、新生儿病室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医院感染。 2、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医院感染的甄别与诊断水平;患儿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主管医师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和早采取控制措施。 3、一理发生医院感染的暴发,即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或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应组织与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和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与控制。 新生儿配奶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  版次:01  文件编号:SRWY-B-2012 护理部:新生儿科    审核者:黄有园    审核者:梁洁  制订日期:2012-10-9 审核日期:2012-10-10 执行日期:2012-10-10 一、工作人员管理  1.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患有感染性相关疾病者在未治愈前不得参与配奶工作。 2.配奶间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奶操作前应洗手。 二、配奶用品管理 1.奶粉应保存于清洁干燥处,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注明启用时间,密封存放;开启后保存时间根据说明书要求。 2.取用奶粉的勺子应干燥存放,不得存放于奶粉中。 3.配奶必须使用温开水进行配制。 4.配置后的奶粉保存条件及保存时间,应参照不同奶粉使用说明。 5.奶具使用后,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所用奶具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有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6.奶具及配奶容器的消毒流程。 (1)工作人员洗手后,取下奶嘴,倒净剩余奶。  (2)在流动水下搓洗奶嘴、奶瓶及配奶容器,必要时使用专用洗涤剂清洗。  (3)将清洗干净的奶嘴、奶瓶及配奶容器进行物理方法消毒,如煮沸消毒15min、流动蒸汽消毒(100摄氏度,20min),必要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时物品应完全浸入水中,消毒时间从水开始沸腾时计算。 (4)将消毒后的奶具及配奶容器取出晾干后存放于清洁干燥的容器内,存放时应注意清洁操作。 (5)消毒后奶具及配奶容器的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未使用的剩余奶具应重新清洗消毒,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洗消毒。 三、配奶间环境管理 1.应保持空气清新、干燥,地面、墙面、天花板等清洁无尘。 2.应设置足够的清洗水槽及专用清洗用具,保持清洁,每日清洗消毒。 3.每次配奶开始前及结束后,应清洁配奶操作台。 4.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奶具存放柜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期及有污染随时清洗消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  版次:01  文件编号:SRWY-B-2012 护理部:新生儿科    审核者:黄有园    审核者:梁洁  制订日期:2012-10-9 审核日期:2012-10-10 执行日期:2012-10-10 一、沐浴区基本设施要求 1.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沐浴区与储存区应分区明确;应设流动水沐浴池。储存柜保持清洁干燥,柜门有良好的密封性。  3.应有空调等保温设施。  4.具备必要的沐浴用品,如毛巾、无刺激性婴儿沐浴液、护臀霜(鞣酸软膏)、沐浴垫或盆、一次性无菌巾、抗湿罩袍或围裙等。 二、沐浴基本管理要求 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2.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3.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区应开窗通风或空气净化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4.病情允许时宜选择淋浴。淋浴应一人二巾(洗澡毛巾和擦干毛巾)一垫(用于衬垫体重秤和沐浴垫);盆浴应一人二巾一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 5.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隔离室的患儿到隔离室沐浴。  6.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围裙等;更换打褓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体重秤等。  7.新生儿沐浴使用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首选热力消毒,必要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新生儿衣被按照《织物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处理,早产儿和皮肤有破损的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应压力蒸汽灭菌。 8.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9.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油膏等应一人一用,有效期内使用。 三、沐浴流程 1.关闭门窗,调节室内温度在26~28℃。  2.做手卫生,穿抗湿罩袍或围裙。  3.调节水温,以手背或手腕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  4.在拆褓台拆褓,查看新生儿皮肤及脐带情况,体重秤上铺放一次性无菌垫巾,新生儿称重后,连同一次性无菌垫巾置放于沐浴垫上。  (1)头部沐浴顺序:用拇指和中指捏住新生儿双耳,按眼睛(由内眦洗向外眦)→脸部→头发→擦干顺序。亦可沐浴结束后使用消毒棉签蘸0.9%生理盐水洗眼。  (2)身体沐浴顺序:颈部→胸部→腹部→腋窝→上肢→腹股沟及外生殖器(女婴应从前向后洗) →翻身→下肢→后颈→背部→臀部。  (3)将洗完的新生儿抱至包褓台,用擦干毛巾轻轻沾干全身。  (4)按相应操作规程护理脐带。  5.将婴儿衣被、毛巾、一次性无菌垫巾等丢入指定容器清洁双手后继续为下一个新生儿淋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2010. 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新生儿奶瓶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 文件名称:新生儿奶瓶清洗消毒SOP 文件编号:EY-1C-SOP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 新生儿科   制订者:黄百园 审核者:甘秀萍 核准者:吴山茅 制订日期:2010年11月2日 审核日期:2010年11月5日 核准日期:2010年11月16日 执行日期:2010年11月19日 牌次:Ver 01 文件页数:共1页 文件性质:□普通 □限制(仅限本院范围,未经授权, 不得复制) 一、新生儿奶瓶类型 可重复使用玻璃奶瓶 二、清洗池及清洗器具 1、清洗池:保持清洁、无淤水、漏水等。 2、清洗器具:毛刷保持完整,功能完好,使用后需清洁、消毒、晾干、保存; 3、洗涤剂采用碱性洗涤剂或或多梅洗液。 三、奶瓶、奶嘴清洗消毒流程 1、使用后的奶瓶,奶嘴先用清水清洗,再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2、加用洗济浸泡刷洗奶瓶内外污渍、奶渍,洗涤剂使用说明配置。 3、再用清水竞选干净。 4、洗净后的奶瓶用干燥机烘干。 5、烘干后的奶瓶用纸塑包装封口,贴上化学指示胶带,高压灭菌。 6、清洗后的奶嘴入入锅内煮沸消毒15min(从水沸腾后算起)。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       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 护理科 新生儿科  文件编号:SRWY-B-2012 制订者:黄百园            审核者:梁洁    牌次:01 制订日期:2012-10-9  审核日期:2012-10-10执行日期:2012-10-10 一、基本要求 1、应有1-2个备用婴儿保温箱用以周转清洁消毒。 2、婴儿保温箱使用后应终末清洗消毒,使用中应每日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还应消毒,每周或遇污染时对婴儿保温箱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3、报废婴儿保温箱应进行终末清洗消毒后在进行处理。 4、婴儿保温箱的清洁消毒顺序为先清洗普通婴儿保温箱,后清洗特殊感染新生儿使用后的婴儿保温箱,清洁消毒后应对清洗槽、地面等环境进行清洗消毒。 5、消毒剂浓度及使用时间,应根据污染程度和产品使用说明决定。 6、婴儿保温箱湿化水应用灭菌水或新鲜冷开水,每日更换。潮湿地区或季节(相对湿度55%-65%,早产儿婴儿保温箱湿度60%-70%)是湿化槽内可不加水。 7、婴儿保温箱的空气过滤材料至少应2个月更换一次,破损时谁更换,做好记录。 8、清洁消毒后备用的婴儿保温箱应放在辅助区,注明清洗消毒日期、失效日期、清洗消毒人员姓名及检查人员姓名。推荐有效期未2周,2周内使用,可仅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 9、使用中的婴儿保温箱应注明启用日期。 二、终末或彻底清洗消毒流程 1、先拔掉婴儿保温箱电源,推至清洗消毒间,湿式擦拭电线后将电线盘起挂好。 2、抽屉式水箱与固定式水箱,均应先放掉箱内残水后再清洗、浸泡消毒。 3、取下恒温罩商氧孔的塑料套、操作窗的塑料米封套、输液软垫,清洗、浸泡消毒。 4、取出婴儿床,清洗、消毒。 5、取出床搁板上密封条,清洗浸泡消毒。 6、取出床搁板,清洗消毒。 7、婴儿保温箱若为箱外加水式,则逆时针拧下箱体外面的加水杯或用螺丝刀卸掉,用小刷或棉签刷洗加水杯内壁,然后将加水杯放入水箱内和水箱一起清洗、消毒后冲净,晾干备用。 8、拔掉温度控制仪插头,拧开温度控制仪面板上旋钮,取出温度控制仪、栅栏擦拭。 9、用毛刷或湿棉签逐个擦拭风轮叶片,再按顺序安装风机。  10、取下空气过滤器盖板,取出空气过滤网,用清洁剂漂洗,冲洗,晾干;注意不能揉搓滤网。 11、擦拭空气过滤器盖板里面表面及空气输入管内外部。 12、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机声内、外表面和机架。 13、更换手套,将所有浸泡消毒的物品取出、冲洗、擦干。 14、按拆卸的反顺序逐个装回。安装时注意部件放置的位置、方向,旋转应锁紧,密封条四周应确保密封。 15、安装完毕,插上电源,测试性能是否良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A]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7 [3]孙眉月,关于暖箱能否真的不加水问题的答复[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 医院保洁与环境消毒制度 1、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2、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室内用口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环境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3、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介入导管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物体表面及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擦试,作用30分钟。 4、擦试用的布巾、拖把应分区使用,布巾使用后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拖把使用后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加强医务人手卫生,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沁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有隔离标识。 3、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口齿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试消毒。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劳菌感染患得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波流、分沁娥。 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一、临床科室 各产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究检验结果,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二、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查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 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四、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建立《新生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新生儿病室要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4、新生儿科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新生儿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7、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8、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9、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10、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一)新生儿陪护探视制度 尊敬的患儿家长您好 当您将孩子交给我们的时候,请给予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们将竭力为您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环境,期望您的孩子早日康复。孩子住院期间。请您认真阅读以下几点。 1.新生儿抵抗力低下,需入住单间新生儿病房。 2.未经医生同意并履行相关手续,不得抱新生儿离开病房。 3.任何情况下家属不得将新生儿单独留在病房。 4.请家属拒绝医护人员单独抱走新生儿。 5.新生儿应取侧卧位,防止口鼻遮盖,引起窒息。 6.喂奶后应抬高新生儿上身,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并取侧卧位。禁止面部朝上,防止呛奶。 7.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周一、三下午4:00—6:00为探视时间允许两位直系亲属来探视,探视前请洗手,患感染性疾病或12岁以下儿童谢绝探视结束请配合护士做好病房开窗通风工作。 8.每日开窗通风两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9. 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必须洗手,新生儿衣物一日一更换,请做好准备。 10.新生儿进行输液治疗时有可能引起液体外渗 ,而导致局部皮肤坏死。 (二)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一、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组长:      副组长: 小组成员:    二、院感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本科室有关院感知识的学习、检查和监测,并对存在问题,积极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科室安排学习和自检每月各一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备查。具体工作由张荣娜医师负责,并在每个月的第一周向院感科了解新生儿科上一个月院感报告及记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做出纠正。 2、医院感染监测网成员(高俊利、刘伟林)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方面(包括空气、手、物表、无菌物品、消毒液等)的监测,对不合格的应查找原因后重做,要求每月一次,保存监测单以备查。 3、科室以卫生部文件及我院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出相应的预防院内感染切实可行的科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四)新生儿科消毒清洁制度 一、工作人员更衣、洗手制度 1、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人上班必须穿工作服。 2、保持工作服、帽子整洁,并于每周一、五更换。清洁工的工作服除每周  更换二次外,随脏随换。 3、接触肝炎、梅毒、严重感染与隔离患者时,需戴手套操作,操作后并泡手、洗手。 4、化验报告确诊隔离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并将换下的衣服浸泡在84消毒液中30分钟后送洗涤。 5、工作人员上班更衣后,护理前、后必须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每月抽查作细菌培养一次。 6、医生查房检查、护士治疗护理每一个患儿后应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擦手,或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7、严禁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区。 二、NICU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入NICU前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2、诊治、护理前后要用肥皂水及流动水洗手,或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泡手(5000ml用1片)。 3、桌面、远红外辐射台、护理车等暴露的物体表面,每日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湿擦一次。 4、地面每日用 84或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1000 ml用1片)消毒液湿拖两次。 5、入NICU必须更换专用拖鞋,拖鞋每周清洗一次。 6、远红外辐射床用后床上布类应更换,并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消毒液擦洗,重新铺单备用,体温探头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 7、多功能监护仪屏幕用95%酒精擦洗每周一次,心电监护探头、血压计袖带 每一个病人用后,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消毒后备用。 8、每周NICU卫生大扫除一次,空气消毒一次,用肯格王。牌空气消毒净化器消毒2小时。 9、保持病室的清洁安静,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入NICU参观、学习、见习一次不得超过10人。 10、每天下午 3点入 NICU探望的家属应穿隔离衣,更换拖鞋。 11、病房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化验结果达不到标准的应重新消毒后再作培养。 三、卫生宣传制度 1、新生儿入院时清洁皮肤更衣,穿上医院睡袋,嘱将脏布类及多余的物品带回。 2、医务人员人人有责向新生几家属宣传新生儿喂养、护理卫生知识。 3、上、下午做护理的护士应向每位家属宣传卫生知识,并督促护理前后洗手。换尿布后应先洗手,然后再进行喂养 人工喂养患儿奶具应消毒。 4、母乳喂养的母亲应督促勤剪指甲、洗净双手,喂哺时应用干净毛巾(专用)湿擦乳头、乳房。 5、对早产几家属应详细进行喂养、护理的示范指导,甚至手把手的教,一边教方法,一边教卫生知识。 6、出院前,进行新生儿缺陷筛查(妇产科做),出院时,应进行出院指导,预防接种:卡介乙肝疫苗等,注意保暖、喂养、预防感染及早期干预等。 7、同时应向家属宣传减少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的重要性,必要时加以控制。 8、保持病室整洁,不随地吐痰、丢垃圾。  四、晨间护理消毒制度 1、护理前护理人员的手必须用肥皂及流动水洗,将干净的布类、消毒液等物品带入病室。 2、一人一盆一巾擦澡,并行口腔、脐部、臀部常规护理,并保持清洁干燥。 3、每护理一人后,必须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消毒液擦手后方可进行第二个护理。婴儿衣服每日更换。 4、做到一人一巾一扫床 护理新生儿后应将婴儿床湿扫。 5、护理结束后方可收出院病人的布类,不得将换下的布类丢在地上 应放在护理车的布袋内。 6、护理结束后的护理车,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湿擦。 7、护理结束后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8、晨间护理时先护理早产儿,然后护理无感染,最后护理感染病人。 五、静脉、肌注消毒制度 1、行静脉、肌肉注射前应洗手、戴口罩、帽子 根据情况随时更换。 2、抽吸药液、加药、头皮静脉注射等按无菌操作原则。 3、静脉注射消毒皮肤用安尔碘消毒二次。肌肉注射用或0.2%安尔碘消毒皮肤。 4、给一新生儿行肌注或静注后应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消毒液擦手后方可给第二个新生儿操作。 5、用后的剃刀先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净头发 浸泡在75%酒精中消毒 刀架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浸泡。 6、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延长管等应分类送供应室消毒毁形。 7、操作完 护理车、注射盘应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湿擦。  六、剪脐器械消毒制度 1、生儿剪脐用后的剪刀、止血钳应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1小时后取出用流动水冲净擦干上油。 2、将纱布、脐带布及剪刀、止血钳包好送高压灭菌。 3、脐带布及纱布为一次性使用。 七、布类消毒制度 1、每天更换下的被套、大单等当天送洗衣组浸泡、清洗、消毒。 2、住院病人用的布类原则上冬天15天更换一次 夏天一周更换一次 但遇见有血迹、潮湿应及时更换。 3、换下的脏布类、尿布应放置在规定的器皿内 不得丢在地上。 4、早产儿体重小于1KG置暖箱保暖 其用的所有布类应高压消毒 包括衣服、中单、尿布、毛巾等。 5、新生儿用的小毛巾用后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一小时后用肥皂水洗净 开水烫洗后晾干备用。 6、隔离布类应浸泡1:40爱尔施强氯杀星在30分钟后取出送洗衣组清洗 隔离病人尽量用一次性尿布。 7、库房用肯格王每天照射一次 一次1小时 每个月大扫除一次。 8、窗帘布定期每月拆下清洗一次。 八、护理站、办公室、治疗室家具消毒制度 1、经常保持护理站、办公室、治疗室整洁。 2、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湿擦医、护办公室、治疗室 暴露在空气的家具、治疗台、冰箱等物体表面有专用抹布、桶。 3、每天上午护理前用上述消毒液擦所有的护理车一次。专用抹布、桶。 九、地面、病床单位消毒制度 1、每天清晨、中午扫地后用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1000 ml用1片,消毒液湿拖医护办公室走廊一次。 2、病人使用的床头柜、窗台每天1:40爱尔施强氯杀星用湿擦一次 擦床头柜作到一桌一巾。出院病人彻底清洁消毒。 3、保持外走廊、前后楼梯地面整洁,除做好家属卫生宣教不往外走廊倒水、丢垃圾外,每天应扫一次,每月用流动水冲洗一次,病区走廊每月彻底刷洗一次。 4、加强病床下、床头柜后清洁卫生、经常督促工人清扫 每个病人出院时将病床、床头柜移开,刷洗一次。 5、出院消毒见终末消毒制度。 十、呼吸机消毒制度 l、备用中的呼吸机,用专用的布罩加盖,防止灰尘进入,各管道环路,每周消毒一次,并记录。方法: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浸泡1小时后,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无菌大毛巾擦干,接上呼吸机,管道开口处用一次性手套包好,罩上罩单备用。 2、使用中的呼吸机环路消毒,非感染病人2-3天更换一次,感染病人每天更换一次。消毒方法同上。 3、使用中的呼吸机每天清洁一次,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擦洗主机及压缩机的外部,压缩机的过滤网要每天冲洗一次,洗尽晾干并安装好。 4、呼吸机罩单每周更换一次。 十一、喉镜消毒制度 1、喉镜使用前后由医生随手用备好的3%过氧化氢棉球擦净血迹、分泌物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置有盖方盒内备用。 2、喉镜每周清洗消毒一次,气囊每次用后洗刷并消毒。 3、气囊用后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中一小时后取出,用流动水冲洗后晾干各用。 4、气管插管一次性使用。 5、喉镜叶片和手电筒、电池要分开放置,叶片放消毒的有盖小盒内。 十二、暖箱、兰光箱消毒制度 1、暖箱、兰光箱每天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或1%戊二醛,终末消毒,消毒液将暖箱内外擦拭一次,并随时将沾污的奶液及葡萄糖等用湿布擦净。 2、水箱湿化用水每天用冷开水更换一次,以免细菌滋生。 3、长期使用暖箱,应每周更换一次。 4、更换的暖箱及新生儿出箱后,兰光箱、暖箱应用上述消毒液进行箱内彻底清一次,并洗净湿化水的水槽,必要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5、清洁消毒过的暖箱放在指定地点,并加盖大单。 6、暖箱、兰光箱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 7、备用的暖箱、兰光箱每周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擦洗一遍,并更换罩单。 十二、给氧器具消毒制度 1、新生儿使用的给氧器具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2、给氧用的湿化瓶水应用灭菌注射水,每天更换。 3、面罩、头罩、橡皮管、湿化瓶每周彻底消毒清洁一次。 4、停氧或放下的面罩、头罩、橡皮管、湿化瓶应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一小时后取出洗净晾干,放橱柜内备用。 5、面罩、头罩因操作不慎或呕吐弄脏时应及时更换。 6、停氧后应及时将给氧器具取下消毒,勿挂在氧气筒上。 十三、床边隔离消毒制度 1、腹泻、脓疱疮、性病等任何原因需要床边隔离者应有床边隔离标志 为绿色标志。 2、备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消毒液,供工作人员及家属泡手,泡手后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3、病人用过的布类应浸泡在1:40爱尔施消毒液中。 4、器皿应浸泡在1:40爱尔施消毒液中,应与布类分开泡。 5、泡隔离用的器皿应专用。 6、工人做卫生的用具也应专用。同时应加强工人手的消毒。  十四、拖把消毒制度 1、办公室、病房、厕所、开水间拖把和桶的使用应分开 同时应用标志,办公室—白色,病房—红色,厕所—黄色,开水间—绿色,NICU—N。 2、督促工人按规定使用拖把,并及时补充新拖把。 3、用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1000 ml用1片,拖地、拖后拖把洗干净、挂起、晾干 分开存放。 4、晴天应将拖把置阳光下暴晒。 十五、终末消毒制度 1、病人出院后应将全部布类,被套、大单、枕头套、婴儿衣服、床周、垫套更换送布类清洗。病床、婴儿床、床头柜整理后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湿擦。 2、新生儿死亡后,应将新生儿穿的衣服、睡袋、小床的布类、远红外辐射床上中单更换,并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或1%戊二醛湿擦婴儿床及远红外辐射床。布类、器械、导管按常规消毒。 3、传染病病人的用物先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后,再行终末消毒处理。 4、经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收住新病人 病区医用冰箱(柜)管理规定 1、冰箱要设专人管理,每月由护理班负责冰箱的清洁除霜。 2、冰箱内药物、试剂等用物要分类、放置有序,药品标签清楚,定期进行清点,检查,贵重药品要登记。 3、冰箱内物品要做到无过期、无潮湿、无霉点及无丢失。 4、冰箱内禁存私人物品。 5、需低温保存配制好的液体,有效期不超过24小时,素封管液、青霉素皮试液,应注明芗名称、配制时间、责任者。 6、抽吸好的针剂,需低温保存,应放在铺好的无菌盘中,注明床号、姓名、药名、有效时间,做好交接班。 7、若有血标本、病理标本应封存保存,防止倾倒污染其他物品,做好交接班及时送检。 8、冰箱内严禁放置痰标本、便标本和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9、每周末护理班清洁冰箱,班班保持冰箱整洁、整齐、及时清洁冰箱杂物。 新生儿科制定 2013年1月 血液透析室感染紧急情况处理应急预案 1、必要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及执行疫控措施。 2、协助医院各科进行如下调查处理。 (1)对可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罹患率。 (2)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病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进行流行性病学检查。 (3)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流行性病学调查。 (4)根据情况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甚至暂停收新病人。 (5)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二、对被确认为透析感染的散发病例 1、血透室医师及时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科主任组织医师、护士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 2、确诊为传染病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三、短时间内出现确诊为同样性质的感染病例 1、报告程序:临床科室-院感科、医务科-院长-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采取措施如下: (1)血透室医师及时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科主任组织医师、护士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 (2)协同院感科进行调查、分析、沟通,将结果反馈院长及医务科。 (3)配合医务科组织好临床的治疗工作。 (4)配合检验科做好病原学的监测工作。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6)血透室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存档。 院内感染暴发的紧急处理流程 出现三例以上相同的细菌感染病例 科主任,护士长 立即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科、护理部,医务科 分管院长 院长  汇报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院感科、医务科等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协助处理 疑似感染病例        已发生的感染病例          接触者 进行确诊,计算罹患率        积极治疗            密切观察 分析、总结,将结果反馈院感科、医务科、院长 反渗水、透析液出现污染的处理流程 电话汇报医院感染科 立即组织科室感染控制小组分析、讨论 查找原因,处理 复测合格方可使用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制度 1、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印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试行)》、《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规范。 2、布局合理、设普通病人血液净化间、隔离病人血液净化间、治疗室、水处理间、储存室、接诊室、污物处理间、医务人员办公区等区域,分开设置。 3、每次透析结束后,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更换床单、被套、枕套,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擦试消毒。对透析机外部用500mg/L浓度的含氧消毒剂进行擦试消毒。如透析机外部被血液污染,应立即用20%柠檬酸消毒液、次氯酸钠消毒液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贝朗Dialog透析机结束后,应使用50%柠檬酸消毒液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热消毒。物体表面细菌数<10cfu/cm2。 4、乙型各丙型肝炎及梅毒患者必须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并配备专用的用物和治疗车。感染患者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病车、透析等应有标识。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5、对新入或由其它透析中心转入的患者,有输血制品史者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及艾滋病的相关检查,并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再次复查相关指标(即0、3、6原则)。以后每6个月复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标志,每年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对于HBsAG、HBsAb及HBcAb均阴性的患者建议给予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HBV抗原阳性患者应进一步行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6、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 7、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物品的规章制度。结穿刺针、透析器、管路应一次使用。 8、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堆积及透析管理规定,无菌持物桶、镊子开包后保存4小时、干燥保存。 9、血液透析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空气消毒2次,空气中细菌菌落数≤cfu/(5min.直径9cm平皿)。 10、血液透析室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每周四大扫除一次。 11、工作人员入透析室穿工作衣、工作鞋,按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个人防护。 12、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册卫生规范》要求。 13、透析废水排入医疗污水系统。 14、废弃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处理。 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 一、PPE穿着顺序 (1)穿着有普通隔离衣PPE顺序(在病房外,如在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2)手部卫生(此时人员可穿戴白大衣); (3)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4)穿普通隔离衣(后开口隔离衣); (5)穿鞋套(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6)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7)戴手套(压住袖口); 2、穿着防护服(连衣体)的PPE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1)手部卫生(此时人员可穿白大衣); (2)戴口罩; (3)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4)穿防护服:脱卸自己的鞋,穿着连体防护裤子,穿着长痛套鞋穿,穿着连体防护服袖子,戴上连体服帽子,拉上拉链; (5)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6)戴手套(压住袖口)。 二、PPE脱卸顺序 1、脱卸有普通隔离衣的PPE顺序: (1)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完成); (2)脱卸手套; (3)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4)脱卸隔离衣(解开背带,双手交叉胸前反脱隔离衣;将外层包裹在内); (5)脱卸帽子(一食指伸入帽子内,摘除帽子); (6)脱卸鞋套; (7)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8)脱卸口罩(此步骤在病房或缓冲间外完成); (9)手部卫生(可先洗手,再含醇手消毒剂擦手)。 2、脱卸有防护服(连体衣)的PPE顺序: (1)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2)解开拉链; (3)脱卸手套; (4)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5)脱卸防护服:脱卸连体服帽子(手指伸入帽子完成)。脱卸连体服袖子(慢慢翻转连体服内层,将外层包裹在内)脱卸连体服裤子,脱卸套鞋,脚穿入自己的鞋内; (6)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7)脱卸帽子(抓住帽子的顶部,摘除帽子); (8)脱卸口罩(此步骤在病房或缓冲间外完成); (9)手部卫生(可洗手,再用含醇手清毒剂擦手)。 三、注意事项 1、口罩是医务人员预防空所传播、飞沫传播等疾病中最重要的PPE,切记口罩始终是第一个穿戴,最后一个脱卸的PPE,口罩应在自己处于安全的地方脱卸。 2、PPE脱卸应切记动作轻柔、熟练;防止污染自身与环境物体表面,严禁无个人防护的人员在场。 3、脱卸的PPE,应根据是否回收复用,分类分容器(污染袋)收集。 4、相关人员应进行PEE正确选用与穿脱顺序的岗前培训。 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 一、安全原则 1、应评估避免不必要的锐器操作; 2、应通过选用无菌输液系统,如分离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预冲式导管冲洗器、无针螺口输液器、无针螺口注射器等,尽可能减少锐器的使用; 3、应通过选用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如自毁式注射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针尖回收式一次性输液器,尽可能隔绝医务人与锐器的接触。 二、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的定义 大量研究证明,将无针输液系统、锐器防护安全器械作为职业防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明显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1、无什输液系统:即用于动静脉道路建立后采集血液、体液标本,输注药物、体液,或其他具有潜在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风险操作的无菌装置。 2、锐器防护安全器械:即用于动、静脉穿刺,采集血液、体液标本,输注药物或其他体液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器械。 三、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的选用 1、在选择安全器械过程中,临床医务人啼应积极参加。 2、在选择器械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满足临床职业防护的需求。 3、应通过信息收集、产品试用评估、临床试用跟踪、年度评估以确保所选产品达到最大限度减低锐器伤的发生。 4、选择安全器械的同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器械的使用培训。 5、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记录由锐器伤所导致的医务人员伤害,记录应保护受伤医务人员的隐私权记录内容至少包括如下几种: (1)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及品牌; (2)锐器伤发生的部门与场所; (3)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6、每年应对使用的器械进行安全评估,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种。 (1)是否有效杜绝或减少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 (2)年度安全器械支出及效益分析,更有效,更经济的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概念 1、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剖因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检测器材等。 2、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优称等级原则 锐器伤防护应遵循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一)消除风险 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二)工程控制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使用容器(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护害装置的锐器)。 (三)管理措施 制度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建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针刺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不安全设备,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法方。 (四)行为控制:通过改变行为减少血源性病原体的直接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锐器的设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放在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要安全保护的锐器。 3、取消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 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工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夹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容器中间下挤压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衣)、冲眼装置、淋雨系统等,开展免疫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机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粘膜。 4、具体措施: (1)改善人机工作条件,如改善照、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工作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衣物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至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感染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粘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重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一、局部处理措施 (一)锐器伤 1、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用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或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爱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0.5%的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二)粘膜暴露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二、报告 1、填写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主管部门主。 三、评估与预防 主管部门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尽可能在24小时可采取预防措施。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开具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查单。 2、若患者HBsAg、抗-HCV、抗-HIV、TPHA检查结果未知,主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此项目的检查单。 3、患者HBsAg(+): (1)医务人员抗-HBs<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ug)。 (2)医务人员抗-HBs≥10min、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3)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ALT。 4、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5、患者抗-HCV(+):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与防护气指导,根据暴露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用药性。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IV。 6、患者TPHA(+): (1)推荐方案:变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注。 (2)青霉素过敏: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续14天或四环素500mg。4次/d,连用14天;头孢曲松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推荐1g/d肌注,连用8-10天;或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但已有耐药报道。 随方和咨询 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时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检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对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情况。 医疗固室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一、 医疗废物产生地收集点 1、各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从方便收集发身立收集点,可设立在污染处理间,亦可在治疗室附近设置专室。 2、收集点应设醒目标识,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3、禁止医疗废物在非收集点倾倒、丢弃或混入生活垃圾地。 二、分类收集 1、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医疗废物应立即丢弃至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内;损伤性医疗废物应立即丢至黄色医疗废物专用锐器盒内。 2、在盛装前,应对包装或锐器盒进行认真查检,确保无破损、盛漏和其他缺陷。 3、锐器盒放置点应便于就近丢弃。 4、药特性废物产生的少量化学性废物应由采购部门统一回收、集中处置;临床科室产生的大量化学性废物应由生产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进行处理。 5、临床科室产生的少量化学性废物应由相应采购部门统一回收、集中处置;临床科室产生的大量化学性废物应由产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进行处理。 6、病原体的培养基、微生物标本和菌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应先采用耐高温塑料袋打包,放入灭菌后,打开或在袋上多外戳洞,以免 8、输血器、血袋单独收集,由血库回收统一处理。 9、放入包装袋或者锐器盒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10、医疗废物分类参照卫生环保总局卫医发(20030)287号《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二、转运与交换 (1)转运 1、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医疗废物产生地医务人员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包括可采用“鹅颈结”,确保封口紧密严实。 2、封口后若发现包装或者容器的外表被感染性废物污染,应增加一层包装并再次封口。 3、运送人员需进行适当防护:包括工作衣、口罩、手套。 4、运送车辆应易于装卸和清洗,防渗漏、防贵遗散,无锐利角。 5、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打包装入黄色塑料转运箱,加盖上扣后送至暂存地。运送时间应避开人流高峰,运送路线少占用清洁通道。 6、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转运箱是否破损、泄漏,有破损的转运箱严禁使用。 7、医疗废物应放置在运送车辆内密闭运送,防止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8、每天运送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 (二)交换:医疗废物产生地医务人员和运送人员应共同清点废物种类、数量,由运转人员统一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部门及医疗废物类别、数量,交换人员分别签名。 四、暂存 1、医疗废物不得露天存放,避免阳光直射。暂存地必须与生活垃圾存放地、医疗地、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密集区分开,具有防雨淋装置,并应有良好的照射设备和通风条件,能及防鼠、防蚊蝇、防蟑螂设施,粘贴“重物危险”和“禁止吸烟,饮酒”等警示标识。每日工作结束后消毒工作场所。 2、回收站工作人员防护具包括工作衣、鞋地、口罩、手套。 3、应将所收集的废物按类别堆放。 4、暂存点存储的医疗废物每个工作日由当地具有相关物质的固态废物处理公司回收。交换时应记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感染性废物及其他【体积(袋),质量(kg)】、损伤性废物【体积(盒),质量(kg)】、医疗机构交换人员签名、医疗废物运送方人员签名、车牌号码、交换时间、废物种类、各类别废物质量、交换日期。 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流程 一、预处理 使用后立即又能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置于封闭、防渗漏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或送内镜清洗消毒室处理。 特殊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或单独送内镜清洗消毒室特殊处理。 二、清洗 1、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并擦干。 2、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 3、内镜管腔内应用高压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min . 4、器械的轴节部、变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轻柔刷洗。 三、消毒或灭菌 1、内镜的消毒可用煮沸消毒方法,水沸腾后计时20min。 2、内镜的灭菌可用压力蒸汽,环氧乙烷和消毒剂浸泡等方法。连台手术应具有快速灭菌条件,否则一套内镜一天限做一台手术。 3、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或灭菌时,器械的轴节应充分打开,管腔内应充分注入消毒液。常用消毒剂及作用时间参见《医院常用液体消毒剂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四、冲洗 1、浸泡消毒的内镜应用流动水彻底冲洗。 2、浸泡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水彻底冲洗。 五、干燥 消毒的内镜可用气枪等设备干燥,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巾擦干。 六、储存 1、带包装的内镜及附件应无菌物品储存。 2、裸露消毒的内镜应储存在密闭消毒容器中,有效期不超过1周。 术中锐器伤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 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 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 (一)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托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二)较大锐器的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四)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五)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材穿人时刺伤。 (六)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七)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应单手覆帽。 HM-300环氧乙烷菌柜操作流程 1、打开电源开关。 2、放入需灭菌的物品,松散放置,最下层放一弯盘,弯盘铺一层棉球,加水浸湿后倒出多余水分,棉球不要挤,关好柜门。 3、按开始键,面板显示室温、水温,开始加热。等待升温。 4、温度升至50℃时,自动抽真空使灭菌室内呈负压,一般需5-6分钟,如长时间处于抽真空状态,检查,检查门是否关严,进药嘴是否拧紧,放气开关是否关闭。等待压力上升。 5、压力显示-65kpa时,自动报警等待报警等待加药。加药时缓慢打开进药阀门,观察压力显示变化,压力以每次变化降低1kpa为宜,待压力降至-5kpa时关进药阀门。 6、注意事项 (1)如压力到了-65kpa错过加药时间时,压力大于60kpa可继续加药至压力降至“0”即可,压力小于60kpa不可加药,此时不关电源,打开后背进气开关至压力为“0”,关进气开关及电源开关,消除记忆,再重新开始操作。 (2)消除记忆方法:按住室温按钮,再开电源开关,听到打印声时松开按钮即可。 (3)一罐气一般用15-16次。 (4)切换显示屏方法:按开始键2秒即可在图形与数字间切换。 (5)面板电源绿灯为水箱水量显示灯,如灯灭,此次可继续消毒,消毒毕立即通知设备科加水。 (6)正常情况水温60℃(大于90℃关机维修),湿度60%-80%,排残次数6次,消毒时间3小时,排残时间1小时左右。 (7)关打印机方法:打开电源开关,关打印机开关,再按开始键,按开始键后不能再关打印机开关。 (8)灭菌结束开柜门,开门后立即离开,20分钟后再取物品,取物品时戴橡胶手套。 (9)环氧乙烷灭菌间要求无火源、无热源、无日晒、通风好。 (10)操作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现象时,应立即离开现场到空气清新的地方休息,必要时就医。 低温等离子标准操作规程 一、操作流程 1、开总电源开关 2、启动控制面板上电源开关。 3、按“进入”键,输入密码后按“Enter”键。 4、按“开门”键,打开舱门。 5、按装载要求放好待灭菌物品,按“关门”键关舱门。 6、选择标准灭菌程序,按“启动”键,程序开始运行。 7、蜂鸣器发生结果提示音,灭菌程序完成。 8、打印最终灭菌结果。 9、开门,取出灭菌物品 10、关门,关电源。 二、注意事项。 1、包装前,所有物品必须清洁干燥。 2、装载时,物品不重叠放,包装袋透视面朝下,不触及灭菌舱的内壁门或电极。 3、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要使灭菌器不通电或关闭总电源开关超过24h。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 一、为加强医院手术手术,指导并规范医院手术部(室)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二、手术部(室)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三、手术部(室)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物流做到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四、手术剖的数量应当根据医院手术科室的床位数及手术量进行设置,满足医院日常手术工作的需要。 五、手术间内应配备常规用药,基本设施、仪器、设备、器械等物品配备齐全,若能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 六、手术部(室)应当根据手术量配备足够数量的手术室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三级医院手术部(室)护士长应当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5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管理能力,二级医院手术部(室)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运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3年及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手术室护士应当接受岗位培训并定期接受手术室护理知识与技术再培训。 根据工作需要,手术室应当配备适当数量的辅助工作人员和设备技术人员。 七、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交货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CB50333-2002》的标准。 八、手术部(室)应当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因手术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手术部(室)应当建立手术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标本的保存、登记、送检等流程,有效防止标本差错。 十、手术部(室)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确保手术患者、部位、术式和用物的正确。 十一、手术部(室)应当加强手术患者体位安全管理,安置合适体位,防止因体侠不当造成手术患者的皮肤、神经、肢体等损伤。 十二、手术部(室)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中安全用药制度,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防止用药差错。 十三、手术部(室)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物品清点制度,有效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意外伤害,保证患者安全。 十四、手术部(室)应当加强手术安全管理,妥善保管和安全使用易燃易爆设备、设施及气体等,有效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意外灼伤。 十五、手术部(室)应当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十六、手术部(室)应当根据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安排手术及工作人员。 十七、手术部(室)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十八、手术部(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十九、手术部(室)应当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手术部(室)应当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进入。 二十、手术部(室)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的要求,使用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保证医疗安全。 二十一、手术部(室)的工作区域,应当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实施感染手术的手术间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二十二、手术部(室)应当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 二十三、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标准预防。 二十四、手术部(室)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制订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十五、手术部(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二十六、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手术部(室)的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强质量管理和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定期实施考核。 二十七、医院应当建立手术部(室)质量管理档案追溯制度,如强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二十八、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域医院手术部(室)工作的检查与指导,促进手术部(室)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一、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1、水洗 ①、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②、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③、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④、全管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⑤、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⑥、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⑦、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⑧、清洗纱布应当一次性使用,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2、酶洗 ①、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②、将察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剖用多酶洗液擦拭。 ③、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 2、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mg/L过氧乙酸擦拭。 3、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时必须彻底刷洗。 七、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似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如采用2%碱性或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建筑布局 1、设置在独立、安静与清洁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示清楚,分医疗区和辅助区,医疗区包括普通手术间、洁净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辅助区包括洗手间、办公室、候诊室、污物间。 2、手术间内部设施、温控、湿控要求应当符合环境卫生学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3、地面、墙面、天花板等应光滑、无孔隙、防潮、耐清洁消毒。 二、人员管理 1、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由护士长、麻醉科主任、监控医师、监控护士组成,督促落实各项医院感染预防与监控措施。 2、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所有人员入室前应做卫生。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三、手术管理 1、患有皮肤化脓性感染及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暂停手术。 2、手术前应按照手术人员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戴口罩和帽子、穿无菌手术衣、戴外科手套。 3、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手术部位消毒时应以同心圆的方式涂擦至少2遍,待其自然干燥以后,再铺设从头到脚的大无菌巾。手术部位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4、应有效控制口才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 5、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无菌器官的器械,凡耐热耐湿的物品,首先压力蒸气灭菌;不耐热耐湿的物品灭菌,道选环氧乙烷等低温灭菌技术,如腹腔镜,关节镜、官司腔镜、经皮肾镜等内镜首选低温等高子灭菌器灭菌;备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气灭菌。 6、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手术器械应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清洗。消毒或灭菌。 7、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口品、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8、手术床上用品一人一用一更换。 9、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未消毒。 四、消毒隔离 1、保持手术间空气清洁,可安装空气净化消毒器。 2、窗台、墙面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湿式擦拭,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3、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各种仪器表面、手术床、门把手、洗手池、平车等,每日湿式擦拭,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每周固定卫生日。 4、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示清楚,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5、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手术室卫生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二、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手部不应戴戒指、人工指甲和涂抹指甲油等。 三、所有工作人员进入手术间前、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其周围环境后、接触体液后必须进行手卫生。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 四、手部有可见污染、如厕之后或有微生物污染时,应洗手。其他情况应首选卫生手消毒。 五、手术人员应进行外科手消毒。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方法: 第一步:洗手 1、准备:洗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打湿: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3、揉搓:取不少于6ml或可打湿双方、前臂和上臂下1/3的足量洗手液,并认真揉搓。不应常规使用手刷刷洗双手和手臂,便清洁双手时,可用手刷轻轻刷洗指甲下和手部皮肤皱褶的污垢。 4、冲洗: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5、擦干:使用干手物品彻底察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第二步:消毒 1、取液:取不少于6ml或可打湿双手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的足量科手消毒剂。 2、揉搓:认真揉搓,直到彻底干燥、一般揉搓时间为2-6分钟。 3、冲洗: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下臂下1/3。 4、擦干:元菌由彻底擦干。 5、流动水应达到GB5749的规定。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方后戴手套。 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方法二: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1、取液:取不少于6ml或可打湿双手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的足量免冲洗外科手消毒剂。 2、揉搓:认真揉搓真至消毒剂干燥,一般揉搓时间为2-6分钟。 六、必须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其要求有: 1、洗手池应专用,不得与其他用途的水池共用。 2、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件,水池大小、高矮适宜,防喷溅,池面光滑无死角,每日清洁、消毒。 3、洗手池上方应悬挂外科手消毒流程和计时装置。 4、水龙头应为感应式、脚踏式水龙头,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数量。水龙头间距应避免洗手时手臂相互触碰。 5、配备抗菌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免水洗外科手消毒剂量,盛放洗手液的容器一次性使用,外科手消毒剂采用一次性包装、非手触式出液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6、配备清洁指甲用手刷,用后放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清洁与消毒。 7、配备干手擦手巾,一人一用一清洗与灭菌。 七、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进行监测。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总数应≤5cfu/cm2。 洁净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控制人流量,限制参观人数,尽可能减少手术人员活动。 二、患有急性上呼吸道和皮肤化脓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三、选择不产尘的非织布类材料制作敷料及服装,使用不易掉纤维的拖把和抹布。 四、正确穿戴手术衣、帽子和口罩,头发应全部塞入帽子内,口罩应罩住口鼻。 五、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应当对其进行清洁处理后方可进入和使用;进入手术室的物品、药品等应先拆除外包装。 六、尽量使用无粉手套。 七、手术进行过程中,手术间的门应关闭,手术及参观人员不可互串手术间。 八、加强日常卫生清洁工作。 九、定期清洁、维护和保养空气过滤装置,依据使用时间和日常检测结果进行更换。根据使用情况,中效过滤器每隔6个月清洗1次,2年更换一次。高效过滤器3年更换1次。百叶片和风罩表面每周清洁1次。 十、记事板宜选用白板,使用塑料纸、油性笔和专用擦拭用品。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1、手术室所用一次性用品,知心朋友严格保管,放于无菌科室或手术间无菌橱内,应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2、不得将包装破损、超过灭菌有效期及馐上未注明出厂日期和有效期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用于手术操作。 3、使用时若发生热源反应、感染或有关医疗事件,必须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受害者临床表现、结局、所涉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生产单位、生产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等,并及时上报。 4、一次性手术用品使用后,必须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一次性输血器、输液器及手术中所用吸引器连接管并同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敷料、手套、口罩、帽子等放于黄色塑料袋内,送指定的处置中心处置。 5、超过灭菌有效期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再用,更不得重复使用或私自倒入生活垃圾箱、自行出售、赠送他人或做其他用处。 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1、手术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清洗器械的过程中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和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不能参加手术中的器械配合工作,在进行其他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禁止回套上针头套,以防锐器伤。 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1%活力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6、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到预防保健科进行评估和用药,各科室进行登记并上报医院感染科。 7、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当进行预防性用药。 (1)如疑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暴露,应在24h内查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肝炎抗体。 (2)如疑为HIV暴露,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和两种反转当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d。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药,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d。 (3)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48h,即使超过24h,也应在实施预防用药。 8、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HIV,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外来器械管理制度 一、植入物管理制度 1、植入物必须经医院设备科招标备案,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26条规定“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器械,并验明产品的合格证,进口注册证,准销证等卫生权威机构的认可证明,不得使用未经注册、过期失效或淘汰的医疗器械” 2、手术前两天,由使用科室主刀医生依据手术需与器械商联系,及时将植入物和配套工具并附产品清单一式二份送消毒供应中心,由消毒供应中心专人接收,检查合格证,清点数量无误后进行器械登记,双方签字并建立器械核对卡片。 3、消毒供应中心按《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对植入物进行分类、清洗、干燥、包装、灭菌处理。 4、灭菌监测:在植入物容器内蒸气最难穿透的角落,放入包内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贴,标识齐全清晰。每锅次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待重生物培养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的,可先放行,再进行生物培养,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5、手术中使用植入物,需填室入物登记单,登记植入物名称、规格型号、生产编号、使用数量、生产商、证供应商,粘贴植入合格证。一份存手术室,一份随病历保存。 6、发现问题,立即启动追溯系统。 7、取出植入物,手术室登记名称、数量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外来器械管理制度 外来器械分两类进行管理: 1、在医院长期存放的外来器械,该类器械完全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工作规程。从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使用、日常保养,均按《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规范》严格管理。 2、择期手术临时外送的外来器械,于手术前一天上午11:00时之前送达消毒供应中心,由消毒供应中心专人接收、检查、清点数量,无误后进行登记,双方签字并建立器械核对卡。消毒供应中心按《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规范》要求对器械进行核对后,双方签字,交消毒供应中文清洗,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后与器械商再次核对,无误后再由器械商收回。若器械商跟台手术的,手术室巡回护士与器械商清点无误后,直接由器械商收回。 3、遇急诊手术时,主刀医生需尽快与器械商联系,并立即通知消毒供应中心,及时将外来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按要求处理。 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1、无菌物品贮存应分类分架置于无菌物品存放区,一次性物品应除去外包装后,进入无菌区存放。 2、无菌物品存放架应离地面20cm,离墙5cm,距天花板50cm。 3、无菌物品放置位置,设置标识。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4、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5、无菌物品存放有效期 (1)环境的温度、温度达到规定时(温度为20-25℃温度约为60%),纺织品包装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4天;未达到环境标准的,有效期为7天。 (2)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个月。 (3)一次性医用皱纹包装约、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4)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5)带保护装置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6、无菌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摆放,使用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7、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1、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穿戴手术室专用的衣、裤、帽、进入限制区戴好口罩,手术室衣服不得穿出室处,手术患者入手术室应更换清洁的衣裤,并戴好帽子。 2、手术室内必须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工作人员、患者、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各委其道。 3、认真落实清洁卫生制度,卫生工具分区手术室每天湿式打扫2次,每周彻底清洁1次,室内随时保持整洁。 4、认真落实参观制度,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的密度和流量。凡进入手术室的见习和参观人员,应遵守手术室的参观制度和接受手术室人员的指导,并在指定手术间参观学习。非当班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一切私物不得带入工作区。 5、手术人员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如有违反必须立即纠正并采取补救措施。 6、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一切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7、择期手术应统一安排手术,无菌手术与非无菌手术分开进行,不得在同一手术间内同时进行两类手术。有接台手术时先做无菌手术。 8、做好手术间的料理工作,非感染手术器械、用物按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感染手术及传染病患者手术用过的物品严格按感染手术的要求执行。防止交叉感染。 9、做好每月的消毒隔离监控工作,如物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保留备查。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得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方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 HIV暴露预防性用药 两药/基本方案:ZDV+3TC ZDV(齐多夫定):500mg/天    分2——3次给药PO 3TC(拉米失定):150mg/天    2次/天  给药  PO 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医院应提供人、财、物的支持,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以及多重耐花菌的产生和筛选。 4、建立多重耐药感染(定植)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1)微生物实验应使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确定目标微生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ESBLs介导的多重耐花菌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OR)-AB]和铜绿假单胞菌[MDR(POR)-PA]、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万古霉素闻耐药肠球菌(VRE),以及新出现的如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示菌[VISA(VRSA)]等多重重耐药菌。 (2)建立机制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在检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能够迅速通知感染控制人员或临床科室主任。 (3)建高并完善微生物实验室,保存所选择的多重耐药菌以便于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从而可以验证是否存在医院中的传播或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 (4)至少每年向临床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 (5)各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定植)病倒的监测工作,并按照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的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5、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花菌的传播。 (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2)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具体内容详见《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4)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h)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 (9)如果采取以上的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c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元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症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便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品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告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敌国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须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管的微生生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第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民主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腔镜器械清洗及包装流程 第一步:冲洗  用流动水去除器械表面污物。 第二步:冲涤  将腔镜器械拆卸到最小单元,放于超声波清洗机中,按要求加入酶液或清洗剂,清洗3-5分钟,其浓度比例按厂家说明配置。 第三步:漂洗  用流动水冲洗器械上的残留物,管腔器械用高压水枪冲洗 第四步:终末漂洗  用软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进行冲洗 第五步:消毒  将器械置入水温≥90℃水中,消毒时间≥1分钟也可采用75%酒精进行消毒。 第六步:保养  将器械浸入配置好的水深性润滑剂中2-3分钟其浓度比例按厂家说明配置。 第七步:干燥  最好选用干燥设备干燥。也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管腔器械使用压力气枪进行干燥处理,不应使用自然干燥。 第八步:检查  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迹除锈;有损毁及时维修或报废。 第九步:包装  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核对器械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纸塑袋其密封宽度应≥6毫米,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厘米。
/
本文档为【新生儿病室医院管理制度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