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

2017-09-27 11页 doc 26KB 2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丁利平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摘要 :曹操的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如从上个世纪算起,迄今已历百年,百年来,研究者就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等问题,展开过比较热烈的讨论,今天,重新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人物曹操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对于如何正确地研究、评价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也是不乏启迪意义的。本文用“善恶并举,...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丁利平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摘要 :曹操的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研究的重要课之一。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如从上个世纪算起,迄今已历百年,百年来,研究者就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等问题,展开过比较热烈的讨论,今天,重新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人物曹操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对于如何正确地研究、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也是不乏启迪意义的。本文用“善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三部分,详细的论证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动性和模糊性。 1 关键词: 曹操 人物形象 善恶并举 有贬有褒 善恶难辨 亦美 亦丑 Discusses character image Ding Liping (Lanzhou city institute literary academy) Content abstract: Cao Cao’s character image is one of important topics which Key word: Cao Cao character image Good and evil developing simultaneously Has censures has praises The good and evil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lso beautiful also ugly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本是封建统治阶级营垒中 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统一的乱世英雄。但历来被视为“奸贼的 典型”。毛宗岗斥之为“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是千古第一 奸雄”。在把《三国演义》搬上荧屏的今天,还有很多人还 把曹操当做反面人物加以贬斥,就是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 国文学史》也认为“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 这些看法,把一个本来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简单 2 化、绝对化了,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学术界虽有人早已意识到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但其所论,往往是把“奸雄”二字释为又“奸”又“雄”,对所谓“奸”与“雄”,即“奸诈性格”与“雄才大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机械的、静态的罗列,因而也未能很好阐明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一、 美恶并举 有贬有褒 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为使曹操与刘备在这些方面形成鲜明对照,《三国演义》确实写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谲,诸如:故杀吕伯奢,兴兵报父仇,借头压军心,许田迎众贺,假手杀祢衡,肢解吉太医,族灭董国舅,勒杀董贵妃,横槊刺刘馥,许都纵火案,嫉恨杀杨修,多疑杀华佗,以及为称魏公、魏王而荀攸、崔琰、伏皇后、伏完、穆顺、赵俨等,并对此类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讳的贬斥:“此是曹操奸雄处”,“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处”。但是,上述丑德恶行,并不是曹操性格描写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下面我就曹操性格元素中,事实上和欺君、诡诈、残暴、利己截然相反的另一极现进行一些论述。 (一)、超人的胆量和忠义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借刀谋杀董卓,鲜明地体现 3 了他所具有曹操后来矫诏起兵会合诸侯伐董卓以及在联军中积极主动与其他诸侯完全不同的表现,也都体现了他的胆略。 (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曹操促成袁绍、袁术等人同意当时身份低微的马弓手关羽斩杀华雄,而随后当张飞叫喊着要趁势“活拿董卓”,气量狭小的袁术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出面阻止并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对比之下,曹操奖罚分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恤民、爱民 破下邳俘陈宫后,曹操本有“留恋之心”,无奈陈宫愤然下楼就戮,士兵“牵之不住”,曹操只得“起身泣而送之”,并令“即送其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怠慢者斩~”罗贯中不仅特意用小字补注后事:“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而且热情赞颂说:“此乃曹公之德也。”可是,到了毛宗岗修改本《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小字补注不见了,“回许都吾府中恩养”被篡改成“回许都养老”,然后斥“德”为“诈”,大骂曹操“假惺惺”,“一味权诈”,“真狼人哉”~简直令人视之瞠目~关羽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关羽不辞而别,“诸将皆不平”,意欲“赶上诛之”。曹操坚持守信不追,“使归其主,以全其义”。对此,裴松之等人均认为“斯实曹氏之 4 休美”。罗贯中也深怀同感,他把曹操“不追关公”和“不杀玄德”两件事联系起来,实事求是的评论说:“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做中原之主。”毛宗岗不以为然,不仅删去这些称颂,而且巧言舌辩:“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说曹操“虽似君子而终怀小人之心”,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官渡破绍后,在袁绍图书中发现一束许都官员和曹军将士私通袁绍的书信,荀攸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尽皆将书焚之,遂不再问”。对此,罗贯中引史官赞诗说:“尽把私书火内焚,宽宏大度播恩深”,并认为这是曹操后来能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围攻冀州时,敌将发老弱残兵及妇女小孩出降,以解城中饥色。曹操知百姓欲“就食”,便让其到自己后军中去讨粮食。破城后, 又下令:“河北居民遭兵军之难,尽免今年租赋。” (四)、曹操重视选用人才,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国演义》第67回中,公元215年,在曹操兴师西征、平定汉中、得陇望蜀之际,孙权亲率大军突袭曹操的后方,直逼曹操的东征根据地——合淝。大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领兵七千击退了东吴孙权的十万来犯之众,保住了合淝。这一仗的胜利与曹操了解将领心理品质而“选将量敌”的用人艺术是分不开的。后人孙盛对此感触较深,他认为:“夫兵者,诡道也。至于合淝之守,孤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 5 生患;专用弱者,则惧心难保。”作为具有知人之明的曹操巧用张、李、乐三人,以便他们在性格上取长补短,甚至有意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同见解,防止一人贸然决策。守城将领张辽和李典是善于进攻的猛将,而乐进则比较持重。于是曹操便下了一道密令:“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终于大败孙权。这是曹操根据将领不同个性和才能特点击败敌人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曹操“随能任使”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琳曾为袁绍写檄文痛骂曹操,及至平定河北,捉到陈琳,曹操虽然当面责备他说:“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连我的父亲和祖父都骂起来了呢,”但曹操并没有处分他,反而任用他为自己掌管文书工作。曹操再次纳降张绣这件事,也说明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具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如果把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考察,我们更会发现:曹操戎马生涯三十余载,虽曾有过濮阳、宛城之败,赤壁、潼关之窘,还算不上是常胜将军。但在平徐淮,战官渡,征柳城,击当阳,讨关西,算合肥,解襄樊等大战役中,不仅表现了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神通韬略的指挥天才、从谏如流的统帅风度,而且通过驱兵百万,南征北战,为抑制汉末封建割据的恶性发展,促成由乱而治的天下一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的历史贡献。关于这一点,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绝非吹嘘不实之辞。 6 从上述一类表现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曹操性格的另一大系列:忠君、守信、大度、仁义、爱才、勇智等。清代的才子金圣叹曾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奇就奇在这是一个勇气中富有才智,才智中辖带勇气的时代,更是一个时世造英雄的时代。具有强烈正统观点的罗贯中(第78回),也不得不在曹操死时引用后人的诗歌称赞曹操“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曹操能够剪灭群雄,成其霸业,是与他的英雄本色分不开的。刘劭《人物志》曾对“英雄”下过一个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文武茂异”的曹操是当得起“英雄”这一称号的。因此,罗贯中即便在道德上完全否定了曹操,还是充分肯定其具备英雄素质“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们与刘备所说的急、暴、谲,同样都是曹操性格的基本要素。曹操性格的整体,就是由者正、负两个系列中哪些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组组组合单元,即欺君与忠君,诡谲与诚实,残暴与仁慈,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愚蠢与多智,胆怯与勇敢,利己与大公,罪过与功德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毛宗岗等人批评《三国演义》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竭力夸大曹操性格系统中的负极因素,并把这丰富、复杂的性格系统片面归结为一个“奸”字。如果我们今天仍象过去那样用单侧面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曹操性格,用传统的“奸贼典型”论来编导 7 和表演曹操形象,那就只能造成对曹操形象的片面肢解。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时,作者还曾介绍说:“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智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除论“赵高”一句略含贬义外,其余都是热情赞颂。曹操气绝身亡后,作者的盖棺定论也是有贬有褒。贬词所言“丑恶”,一是“秉圭升玉辇,带剑上金銮”;二是“杀人虚堕泪,对客强追欢”。仅仅如此而已。而褒词所讲“功德”,却涉及很多方面,诸如生活作风上的“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待士用人上的“知人善察,随能任使”;文采风度上的“登高必赋,对景必诗”;沙场征战中的“运筹演谋,芟刈群雄”;初露头角时的“胸蟠星斗气凌云”;老大将终时的“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结论是:明略最隐,或奸显而忠 隐;或诚主而谲副,或谲主而诚副;或仁多而暴少,或暴多而仁少;或智强而愚弱,或愚强而智弱。性格整体中包含着多种元素组成的多组单元;每组单元之中的正反两极总有一极处于主导地位;居于主导地位的性格重心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异、流动;性格重心的变异、流动形成了各个时期性格的不同特点。这就是曹操一生性格的有机整体性和辩证复杂性,一个简单化的“奸”字,一个类型化的“奸贼典型”的结论,一个无往而不奸的表演模式,是无 8 法揭示出曹操一生性格的丰富内涵,无法表现曹操性格的复杂多变的。 二 、善恶难辨 亦美亦丑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些性格现象,都是一眼就可判断出美丑善恶的。但是,象现实人生和活人言行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模糊现象一样,罗贯中为我们提供的有关曹操性格的所有信息,并不都是具有明确定性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们至今也很难准确道出他们的美丑善恶。他们好像似善又非善,让你说不上美,也说不上丑。这是曹操性格复杂性的又一不可忽视的表现。 (一)、或仁或奸,或忠或伪 《三国演义》第1回: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的内心是矛盾的,虽然鄙薄操之为人,却又不敢得罪对方,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真是高明得体,这也是全书描写曹操的一个纲。对此,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批评到:“邵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喜在后一语。喜得恶,喜得险,喜得直,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喜得不怀好意。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这显然有些武断。胡适认为,“平心而论,《三国演义》之褒刘而贬曹,不过是承习凿齿、朱熹的议论,替他推波助澜,并非独抒己见。而此书 9 于曹孟德,并非一味丑诋。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诸葛亮。”?鲁迅先生认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通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然而他接着说道,“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他进而指出,但从客观效果来看,“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因为说“治世能臣”也好,“乱世奸雄”也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承认曹操聪明、多智。这种性格元素,虽对曹操后来成为奸中之雄,起了重要作用,但本身并无美丑善恶可言。用于“乱世”,能成为奸中之雄;用于“治世”,可成为能干的大臣。用在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上,可造福国家民族;用在于国于民有损的事情上,可祸国殃民。体现在好人身上,被誉为足智多谋;体现在坏人身上,被斥为阴谋诡计。年尚幼的曹操听后“喜”之,并不一定是喜在预见自己将来能成为奸中之雄上,而恐怕是喜在这两句话实际包含的承认自己聪明多智上。因而只能说是一种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模糊之喜。鲁迅先生在那篇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针对曹操的处境,曾如此感慨道:“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 10 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建安三年四月,曹操进兵荆州,沿途看见“麦已苍黄”,便命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这显然具有明显的爱民性质。不料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踩到小麦,他便“割发权代首”,以示惩戒。对此,罗贯中借史官之口评论说:“此乃曹操能用心术耳。”毛宗岗则一会儿说“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一会儿又连声嗟叹:“权诈可爱”~今人对曹操此举也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这情况就是由割发代首本身的模糊性质造成的。从它与驾驭军队的关系来看,似乎还有借之欲申军令的“权诈”成分;但作为一军之帅,能以对自己实际上是最大限度的惩罚,来表示护麦的善心和决心,又是难能可贵的,所 以《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说:“老瞒自刎割发等事,似同儿戏,然万军悚然,兆民受福则实事也。”我们切不可用单侧面观察方法看待这种含有二重意义的模糊现象。 建安十年正月兵进南皮时,河道尽冻,粮船不通,曹操欲让百姓敲冰拉船。百姓皆望深山而逃。曹操大怒,下令:“捕得百姓来,斩之~”但当百姓闻之,纷纷主动前往曹操营帐投首时,曹操却对百姓说:“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 11 若杀汝等,吾无仁心也。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吾军士擒之。”罗贯中在此加了一行小字注:“此曹之奸雄也。”毛宗岗更视此为“奸雄之极”。其实,曹操的所言所行带有很大的模糊性质,并不纯粹是出于欺诈和玩弄权术,而是不杀令已出、欲杀又不忍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仁心”与欺诈两极因素兼而有之的模糊组合。 (二)、真情中有假意,善举中有恶行 赤壁大败,逃归南郡,曹操“仰天大恸”哭郭嘉。众将问他“此哭何意”,他回答说:“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此大失也~”并越哭越伤心,致使“众皆默然”。对此,罗贯中在引了史官诗评“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后说:“此时深赞郭嘉之才,可惜先亡,以致操深思痛哭于中夜。”毛宗岗针锋相对:“哭死的与活的看”“胜似打”,“奸甚”~其实,“大失”思郭嘉和惨败怨众将,在当时的曹操,都是情之自然。真心与假意,善心与恶意,在这里是巧妙糅合在一起的。 曹操晚年,东吴孙权,侍中陈群,尚书桓阶,部将夏侯淳,都曾劝他早登帝位。曹操坚持不肯,说:“位至于王,于身足矣”,“苟天命在孤,孤即周文王也”。对于曹操不轻易称帝的想法和做法,罗贯中曾借司马光之口评论说:“操欲篡位久矣,犹畏其名而不敢行,故意愿为周文王也。”毛宗岗更进一步说曹操是有意“以篡逆之事流与曹丕”,因而更显其奸。其实,曹操至死坚持不称帝,既有“奸”的一面,也有“德” 12 的一面。因为他毕竟没有最后突破君界线,做出以臣废君,篡位称尊的事情。所以,“宋贤赞曹操功德”说:“虽秉权衡欺弱主,尚存礼义效周文。” 总之,如果说性格的多元素多组合,给曹操性格带来的特征是二重性;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又使其性格呈现出了主次易位的流动性,因而我们不宜用单一的、静止的分析方法对曹操不同时期的性格整体作任何片面的、固定的归结的话,那么某些性格现象的模糊性质,给曹操性格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便是朦胧性。对于这一类模糊现象,我们且不可追求抽象思维的精确性,一定要把问题说得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那样反而会距离形象的实质、人物的性格更远。毛宗岗等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为戒的。 注释: ?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4页 ? 鲁迅《鲁迅全集》(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 鲁迅.鲁迅全集(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3页. 13 参考文献: [1]陈洪斌.论“两个曹操”的异同.[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第3期. [3]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A]金明馆丛稿初编.[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A]胡适古典文学论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鲁迅.鲁迅全集(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鲁迅.鲁迅全集(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版.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4
/
本文档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