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7-09-26 7页 doc 19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浅谈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语文科 陈婉婷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我国一个父亲周弘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即孩子的教育中。笔者认为,我国的赏识教育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塞里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两种理论都采取积极取向,希望人都能快乐地生活,肯定人的优点与长处。 积极心理学令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从消极过渡到积极。同样,随着赏识教育的大面积推广,人们对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浅谈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语文科 陈婉婷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我国一个父亲周弘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即孩子的教育中。笔者认为,我国的赏识教育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塞里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两种理论都采取积极取向,希望人都能快乐地生活,肯定人的优点与长处。 积极心理学令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从消极过渡到积极。同样,随着赏识教育的大面积推广,人们对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难,把惩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棍棒教育”,这是有失偏颇的。法国思想家涂尔干认为:“惩罚的本质功能,不是使违规者通过痛苦来赎罪,或者通过威胁去恐吓可能出现的仿效者,而是维护良知,因为违规行为能够而且必然会搅乱信念中的良知,即使它们本身没 [1]有意识到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在谴责之后出现自责——良 [2]心的痛苦之时,谴责才会富有成效。”所以在学生孩子的教育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惩罚教育手段,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危害,反而能终止某种不规范行为的同时,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理解社会规则,形成社会所接受的行为规范,从而为学生将来的生活作准备。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熟知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理论特点,并辩证、综合地应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 1.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激励孩子、宽容孩子、 [3]提醒孩子,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以至爆发。赏识教育之所以在提出后得到教育界的认可,是因为教育者在赏识的过程中,满足了孩子的某种本能需求。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本能需要按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由低而高分成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 [4]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教育者如果能有效恰当地满足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得成就的需要,让他们在被人关注、鼓励、支持、认可、赞许、尊重中获得自信,必然能激发并释放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即使在学习过程有可能遇到失败与挫折,也能在获得鼓励、支持中调整心态,保持学生相信成功的自信与求知欲,持续学习。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精髓所在。 针对赏识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将其应用在班级中的“后进生”上效果显著。“后进生”这一名词只是从学业成绩上标签学生。教育者务必清楚,实践中的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承认并允许学生的不足,而不应以学生的成绩优劣来一个学生的好坏。再者,教育者应以真诚、平等、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除了分数以外其他美好的东西。 譬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业成绩暂时落后,但集体观念却十分强。对于班级的活动,他们都能全身心积极参与。这反映出学生身上集体荣誉感强的优秀品质,教育者应抓住教育契机,在班上及时给予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一方面对其余同学作积极强化;另一方面也促发“后进生”内心深刻、积极的心理体验,树立自信心。之后,教育者还应该引导、激发、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信心,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别人赏识的满足中,往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努力。 但值得提出的是,赏识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扬,赏识并不排除批评。赏识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不等于自负。赏识教育不仅提倡“我能行”而且提倡:“我行,你也行,我们大家都能行”。 赏识提倡信任,信任不是放 [5]任;赏识提倡宽容,宽容不是纵容。有的家长无论是在家务上,还是在答对一道题上,都一个劲地表扬孩子,渐渐孩子越来越听不进批评,遇到解决不了的事也容易自暴自弃。所以在进行赏识教育时,应该分清对象,遵循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倡的“尊重与严格要求想统一”的原则,必要时也应正确地批评,即在不伤害学生人格自尊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认识具体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所以说,赏识教育不是教育孩子学生的“唯一”。事实上,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应该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 2.惩罚教育 提到惩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体罚。然而,两者的本质迥然不同。体罚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肉体和心灵造成伤害的侵权行为,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而惩罚教育是融入人情味的教育,包含宽容和谅解,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正确的运用会使之在惩罚教育中不断地追求上进,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校纪和社会公德,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诚如所言,中国传统教育以严格著称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是极大的。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老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 种义务。”可见,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在教育中实施惩罚是十分必要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惩罚教育正起着“修剪成才”之功能,小错时得不到必要的惩戒,将来就不可避免地要犯大错,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有的学校学生违规违纪得不到惩罚,致使学生违纪违法现象日益增多,校园伤害事件也曾发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科学有效的惩罚是一种真正对学生负责,全面体现教书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所以说,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适度紧张不安感,明辨是非善恶,承担应有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日后步入社会的挫折更加坚强。 笔者认为,惩罚教育不适宜在面上应用,而应针对地用在个别应该接受惩罚的学生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提出教育应“因材施教”。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不是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思想。教育者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譬如,张三、李四经常缺交作业,张三是因为贪玩而不做作业,而李四是因为丢三落四老是把作业忘在家里。那么,教师应该了解清楚缺交作业的原因,并根据两名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教育:因为贪玩的张三,可以让其在课余时间或放学留下完成当天作业,让他意识到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应该在完成学业后才做其他的事情。而记性不好的李四,可以先帮助他找出和了解丢三落四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批评提醒其注意养成严谨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因为两位同学经常缺交作业而惩罚全班同学,或者对两名同学采取相同的惩罚措施,恐怕都是不妥的。前者不仅对张三、李四起不了矫正作用,更让其他同学感到委屈;后者则缺少针对性,惩罚效果不显著。 同时当学生在惩罚教育后,削减或矫正其不当行为,教育者应及时终止惩罚手段并予以真诚的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 二、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共同原则 赏识、惩罚都有两面性,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两者并不矛盾,它们不过是侧重不同:赏识是对学生好的行为的赞许和鼓励,属于正强化,是为了某种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行为再次发生,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惩罚是对学生不好行为的否定与打击,属于负强化,是为了使某种不良行为不再 [6]发生。可以说,赏识与惩罚都是教育的有效途径,两者互相补充。因此,教育者要把握好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原则,从而更有效地实施班级管理。 1.平等关爱原则 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都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体现。美国哲学家杜威就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刻的驱动力是渴望具有重要性。无论是赏识还是惩罚,只要出自教育者真心,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与尊重。魏书生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只参与班长的选拔,重视和尊重班长的能力和决定,由班长确定其他班委成员并全权处理班务。这种“看得起”的力量使班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优势,为班级服务。学校许多班级也实行值日班干轮流。班干值日那天,全权处理班务。班干获得班主任充分的支持和信任,处理事情起来就更有信心与干劲,从而激发他们各方面潜力。轮流制亦可把管理班级的机会平等地分给每一位班级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被重视尊重被“看得起”。 赏识应体现平等关爱,惩罚就更应体现这一原则。教育者切不可因个人情感喜好而偏爱“优等生”,冷漠“后进生”,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对事不对人”、“对行(行为)不对情(情感)”。“后进生”表现好了, 应该表扬,同样“优等生”表现不好,则应公正地批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认可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谨慎适用原则 首先,谨慎适用原则指的是教育者在赞赏与批评学生时都应该考虑表达手段。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性别、能力、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来使用赏识和惩罚的手段。比如,一个自负的学生,如果不断受到别人的赞赏,会加强他自负的心理;而一个自卑的学生,如果教师仍采取强烈的惩罚手段,也会对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其次,谨慎还体现在赏识与惩罚的范围。如果教育者动不动就表扬或惩罚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赏识与惩罚产生“抗体”,就失去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效度了。 3.及时持续原则 及时原则指,当教育者发现学生的进步或过错都应该及时表扬鼓励或实施惩罚,而不能秋后算账。学生的进步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积累一定的数量才会发生质变。因此在教育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有成功和喜悦感,自信心不断增强,不断挑战自我。同样,发现学生过错要立即指出予以纠正,而不能放过或等过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统一惩罚。这会降低惩罚的清晰分辨行为对错、引导正确行为的教育功能。 持续指的是对学生的赏识或惩罚要灵活贯穿教育的前后。如果教师心血来潮表扬或惩罚一下学生,对其行为、心理发展起不了效用。教育者应将赏识或惩罚持续教育中,直至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矫正不当行为。同时,赏识与惩罚应根 据学生的实际行为作出灵活改变。教育者应以“关爱”学生为核心,在实施惩罚时让学生感到这是对他好,等学生纠正不当行为,应终止惩罚,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由始至终感受着教师对自己的关爱,获得更多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都要注意艺术性,尽量避免单独使用,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赏识教育的“天光”和惩罚教育“云影”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班级管理中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更有深层的意义。赏识教育是一种爱,惩罚教育也是一种爱,爱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画出美好的教育蓝图。 参考文献: [1]爱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金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刘学华.积极心理学与赏识教育的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石正团.学生成长离不开赏识教育、惩罚教育和挫折教育[J].陇南报,2008. [6]赵冬.惩罚教育的价值及其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
本文档为【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